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人生价值观

1当前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现状

1.1 未树立起明确的人生价值观

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意识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由于青少年是人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势必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使得青少年未充分认识到人生价值观对于人生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2 人生价值观的认知和行为相互分离

纵观当前的青少年,普遍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在实际行动方面还存在不足,更加重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尽管整天号召着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但是真正让参与到祖国的边疆地区建设的时候,就会望而却步,未实现认知和行为的相互统一。

1.3 人生价值观判断多杂化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每一位青少年必须要面对的选择。从青少年自身来分析,他们属于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不管是价值的认识还是思维判断能力都不成熟,而且会随之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2.1 家庭教育忽视了对子女理想的教育

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曾对毕业生做过这样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仅仅有3%的学生制定有自己长远的目标,其他学生都是只有自己短期的小目标,甚至还有些学生没有目标,但是过去了5年后,那些具备远大理想的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了自己的一定成就,而那些没有长远规划的学生基本上还是没有什么进步。显而易见,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但是,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很多家长就未认识到理想的重要性,仅仅地要求孩子这次期末考试要考多少分、要考上哪所大学等,没有了远大理想,久而久之,就容易让孩子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动力。

2.2 教育的方法不恰当,将满足自我需求作为中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利益的获取,更加看重自我价值的获取,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较为明显。甚至一些家长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更加重视物质追求,忽视了对精神方面的追求,认为理想也大多都是空洞的东西,这些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树立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3 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家长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参考指标,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受社会消费观、金钱观的影响,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伴随着社会进步脚步不断加快,更加重视对人们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就是说,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全方位的人才,倘若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时候,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改变家庭教育方法,实现人生价值观教育

3.1 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的情怀

从广泛角度来讲,家庭教育应该树立起一个总体的目标,即在教育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秉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为内容的价值教育在,这样才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重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便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从而追求更高的理想。

3.2 通过强化人生价值观教育塑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父母对于子女的价值观应该要付应有的责任,通过关注人生观的内容,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具有劳动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通过提倡劳动是道德的逻辑起点。当然,并不是要否定正常的索取,而是强调要做到奉献的双向性,保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3.3 注重方法上的技巧以及必要的利益引导

如果仅仅通过中国传统扼杀天性方式的教育,必然会导致精神虐杀这样的现象,需要构建 一种具有更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教育模式。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发展需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新方法进行,例如鲁迅先生曾提到,“开宗第一是理解,第二是引导, 第三便是解放。” 此外需要留给青少年必要的个人空间,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正确利益的引导也是不可少的,既要承认他们的个人需求又要使其懂得人生价值确定的根据是什么,从而发扬集体精神。

3.4 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对于青少年的启蒙和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我们家长的自身素质,建立民主科学的全新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方面,家长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在关心他们的成长的同时关注他们的成人。在家庭教育中,要尽力做到感情上的不偏不倚,做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注意灵活多变,注重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并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秋芳.家庭教育―青少年行为指导的重要基础[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第2篇

学校德育中的当前状态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教育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施加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并通过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活动,以使中职生养成教育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学校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的主导核心地位的教育、道德、智力和身体发育。保证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指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封闭的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开放式、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

关于规范中职学生日常行为标准的关键创新,是发展教育创新。传统的规范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需要你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从“我”出发。创新规范理念中的道德教育,不只是一个标准,而是在越来越多的人的探索、了解、认同中发展形成的;特定的行为准则中的表现:规范不仅是一种约束,是促进积极发展面向未来的一种保证。其次规格应着眼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不仅要关注生活在未来社会中的人的行为,也关注社会对未来生活的人。从理性的认识到具体的规范创新,是一个飞跃,是一种创新。

二、中职生养成教育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影响的途径

1.环境熏陶法。环境熏陶法是自觉地利用环境资源(如良好的家庭气氛、校风、社会风气及教育者自身的人格特征等),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的人格教育方法。环境熏陶法要求教育者重视教育环境建设,使学生在所处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如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愉快的情绪,敢于创新的精神;学校中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喜欢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形成。

2.制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定创新的规范并不是养成教育的目的,形成创新的意识,精神的创新行为,影响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行为准则,以发展基础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注重创新标准的制定,更应引起重视的是行为形成过程。个体本身和外部力量的作用,创新的规范为标准,主动创新的过程为创新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创新发展不可缺少的过渡的过程中,创新性的规范。第二,必须制定一个过程,以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行为。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 人文因素 科学发展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确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对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提升民族素质与品位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当前,要解决好高校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低的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走进课堂,而且走进大学生心中,就必须对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影响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人文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真心喜欢,并能终身受益。

一、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因素

一般来说,高校的社科类课程与理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差别就在于,社科类知识的接受除了学科知识体系的难度外,还受到社会特别是大学生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诸多非智力人文因素的影响。具体来看,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底蕴。

大学生能否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受到自身文化底蕴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大学生接受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拥有多学科的知识,是当然的文化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拥有知识与具有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有知识到有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也不例外。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涉及的文化是广义文化中的心态文化层面,即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使知识在学生大脑中不断地存储、复制,我国的教育就像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流水线,大批量地生产着一批又一批既不了解社会又不理解他人,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学子。不少大学生可以成段甚至成篇地背诵名文,也可以从语文学意义上考出“好成绩”,而在生活中却不得要领:可以拥有众多的偶像甚至为之癫狂,却从不关心或感受其成功背后的哪怕是一点艰辛的历程;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从家庭到社会的关爱,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主张自己的权利,却鲜有社会责任意识。知识的积淀不等于文化的积淀,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2.心理健康程度。

大学生能否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受到心理成熟与健全程度的影响。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包括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从整体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还是好的,但不健康的心理特质在每个人身上都客观存在并时有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自负、逆反和虚无等心理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以为然,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有的凭借自己偶然的经历甚至道听途说断然否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有的以自己的喜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意取舍;有的则是为了学分不加思考地盲目机械接受。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政治上的不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表现。

3.社会阅历及实践程度。

社会阅历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的经历及理解方式。人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人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经历得越多,阅历则越丰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也是人民群众长期实践的总结。任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精神世界的人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十几年的校园生活,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大学生无法感受复杂的社会,体验真实的生活,他们只能从书本、从课堂上了解到一些片面、单一、僵化和现成的知识。当然,部分课程知识可以通过实验和实习得到佐证,但没有充分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历,是不能建立起坚强的信念和恒久的道德规范的。由于缺少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实践,大学生本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持将信将疑的态度,如果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或在生活中遭受挫折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所建立的价值观瞬间崩溃,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在现实面前变得不堪一击,除了教学方面的原因外,因涉世不深、阅历太浅承受不起现实社会的打击、诱惑和生存压力是其最重要的原因。具体表现为理论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性情中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具体行动中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式上具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生活中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期待社会建立良好的公共道德秩序,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有成就事业的美好愿望,而实际又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心理和实践三要素

1.学校教育,文化为先,培养文化人。

学校教育首先是一个以知识为载体的文化传授过程,培养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任一课程,无论是公共课、专业课还是实践课都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内涵,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各学科的知识技能为载体,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信念、培养情趣、训练思维、提高品位,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工程。

从教学层面讲,高校教师要从文化的高度,把自然和人文、理科和工科、理论课和实践课彻底“文”化,一方面,以人文精神授课,另一方面,授课内容要展示人文精神。全体教师都应把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和优化社会文化氛围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并把课堂变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

从师资队伍建设层面讲,要大学生成为文化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文化人,高校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至关重要,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提高以文化力为基础的综合教育力,要把非智力的文化力上升到学校乃至教育软实力、巧实力的高度,教育管理部门要以此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2.学校教育,健康为基,培养健康人。

健康是教育的基础,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接受知识、培养技能,而且有利于大学生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平稳度过大一阶段的心理不适期。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人际关系的交集都有可能引发大学生心态的变化。有的把人性中消极的一面无限夸大、绝对化,不知不觉中掉入偏见的泥淖。为此,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应坦然面对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坦率承认并告诉大学生,人性中的自私、社会上的腐败都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结伴而行的,不应影响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社会的主流永远是积极向上的,要努力达到“胸中有太阳,处处有阳光”的心理境界;有的因生活、学习中受到挫折,出现了心理“早衰”现象,认同虚无,安于无为,这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都是极为不利的,必须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挫折意识,教育大学生把挫折与失败同样看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懂得这是大学生走向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

其次,通过各学科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学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学科教学过程都包括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以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挖掘知识内涵,就能够使大学生把人类历史上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内化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需求,使教育活动走进大学生的心中,使大学生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有用、能用、实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校教育,实践为本,培养社会人。

社会实践就是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逐渐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市场、了解生活,体验人生冷暖,感受人生得失,积累人生阅历,让大学生充分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成就人生的积极意义。

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引入“社会人”的概念,强调人的社会特性,强调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每一个体都应有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才能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要引入“责任”概念,强调每个人都对他人和社会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人与人、人与社会实际上是一种责任关系,每个人现有的生存状态既是责任的原因,也责任的结果。要引入“多元化”概念,强调社会的进步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总在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中发展,人也都是在积极与消极的互动中进步,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充分体验、反复感悟,才能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心中。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价值;语文教学;渗透;培养

人文价值即尊重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人文价值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它涉及个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向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道德情操,心理品格,价值取向的外观而展示。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1语文教学要体现综合效应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涉及到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人文价值就是灵魂,只有抓住人文性这一灵魂,语文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价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价值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一种价值取向。学习的目的是为人的心灵精神寻求安康、发展。其实,语文的人文性也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能否走进课堂直接影响学生能否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孩子在未接受语文教育之前,他是个自然的人;在语文课堂上,他学会识字、读书、阅读就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通过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作品,民族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成果渗透到孩子的精神之中,他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另一方面,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学会了说话和写文章,可以自由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他就从个体变成了社会的人。语文中的文学作品能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美好情操。一些古典诗歌,积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具有丰富的意象美、情感美和难以超越的语言美。比如像教材中《悯农》体现了勤俭节约、爱惜劳动成果的美德;《出塞》表现了古代英雄保卫疆土的壮志豪情。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这些最能调动学生审美情感的名篇佳作,来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

2利用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资源富饶。在辽阔的大地上,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有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妩媚的西湖,还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这些美丽的山水把我们伟大的母亲装点得犹如天姿玉质的美人。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导游者的身份、观赏者的情怀,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启发学生采撷智慧的花朵,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升华起崇高的美感。教材中有许多写景的篇目,如《忆江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庐山瀑布》等,在学习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江南水乡、奇山秀水和壮丽河山,既陶冶情操又培养爱国精神。

3以古今的杰出人物鼓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一大批爱国志士,他们爱国报国的品质以及光辉业绩,是我们后代的楷模。如《将相和》、《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这些篇目,或表现了一代忠良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顾全大局的品质,或表现了英雄先烈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教学中要挖掘知识内涵,从人文价值入手,激励学生树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培育学生要抓紧今天,展望明天,担负起开创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

4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导阅读中培养正确的人文审美意识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生活观及思维方式发生急剧变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利用熔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物之美于一炉的古今中外名著,加大阅读,汲取营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一般都能熟读,再加上老师的指导更容易感受作品中艺术形象所表现的“真善美”。但光靠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扩大阅读量,学会从课外开拓视野,汲取营养。教师应有目的性地向学生推荐作品,如《智慧背囊》、《小故事大道理》等,或者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位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没有纯粹的语文能力,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化,学生人文价值的提升,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符,用心挖掘教材美的情感、深的哲理,并注意用自己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呼唤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李斌辉.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1994,(6).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育价值;课堂观察;价值认同;课例研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48-04

教育价值是教育作为客体对教育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的不同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应有效触及道德知识符号、结构体系的内部意义与价值,让学生深刻理解、体认、领会、践行道德内涵和道德价值。然而,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内容选择上,缺少对蕴含在道德知识表层符号与内在结构之下教育价值的提炼与挖掘,易导致学生产生道德教育“知行脱节”“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等现象,消解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为此,自2011年11月开始,南京市教研室组建课堂观察中心组,展开对“提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课例研究,探讨提升教育价值认同度的方法和策略。

一、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可观察的内容很多。因此,确定课堂观察维度,设计科学和可操作的量表是课堂观察的前提和基础。设计量表前,研修小组围绕主题召开课前会议,针对教学内容,提取、整理、归纳能够体现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有效因素;并制定指标体系,搭建课堂观察的框架模型。由此,从多种维度对教育价值认同度进行分解、分析,解构课堂,以改进课堂,追求教学的内在价值。

二、课堂典型事件的分析与改进

教研组以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人生难免有挫折”一框为观察样本,邀请了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商艳青老师作为授课人,先后进行了两次课堂观察。结合课堂观察数据和典型事件,探析提升教学内容教育价值认同度的策略。

【第一次课例研修】

事件1:量表一中,对于课前4个任务,学生完成人数都为0;教师在课前没有布置任何任务;上课前,学生较为喧闹,不能做到静侯老师,缺乏对课堂的期待。

分析: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未能让学生提前熟悉教学要点,从而产生学习的难点、疑点、盲点,这导致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影响了课堂的深层次参与,难以实现教育价值的认同。

事件2: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经历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主题辩论活动。根据量表二,在“学生对教育价值认同内化情况分析”这一维度上,从语言行为指标看,参与应答14人次,其中准确表达的12次,创造性表达的3次,错误表达的2次。例如,学生认为,遇到挫折可以绕过去,开拓新路;挫折是坏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失败,只有极少数人成功。从非语言行为指标看,活动开展中,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有3个小组未进入讨论状态,未能专注倾听的为8人。

分析:教师发出的指令不明确,并掺杂插话式指令,如可以随意站起来发言,导致课堂秩序、效率受到影响。如果教师能制定辩论规则,设计明确的程序,学生准备会更充分,应答会更自如。同时,教师辩论过程的组织也较为混乱,如辩论前2分钟的讨论,教师未能执行。对活动中意外生成的错误资源未能有效开发、及时纠偏、机智引导、灵活推动。

事件3:量表三中,在“课后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访谈”这一维度上,观察教师提出“期中考试假如没考好怎么办”的问题。学生回答:找出本身的错误,听取家长老师的意见;向同学寻求方法;要积极面对,寻求帮助。在问及“希不希望遇到挫折”时,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希望”。

分析: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对于在遇到挫折时应选择的合适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在“心态的从容”这一教育价值上,学生缺乏应有的认同。

课例研修小组建议:

1.满足需要。需要常以一种“缺乏感”被感知,并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成长需要是基于人生命成长的立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呈现的需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能否让学生主动地认同、内化,关键在于学生能否产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准学生的脉搏,读懂学生的困惑。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最需要的是遭遇挫折时能换一种思维和心态,坦然、积极面对挫折;能找到合适、有效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2.任务驱动。建议教师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设置一定容量、梯度的课前任务。学生完成了基础目标所对应的小任务,才可能产生完成后续开放性任务的驱动力。

3.思维激辩。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愤”“悱”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本课教学中,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活调查,收集学生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典型性、冲突性挫折,如设置“周末的时间都被补习班排满了,没时间参加其他活动,该怎么办”等两难情境,让学生进行辨析、选择。

4.明晰指令。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指令清晰、科学,执行到位。问题设计要与学生的理解水平相适切,表述要准确、简练,以免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和认同。

5.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情感激发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诱导。因此,建议教师可运用语言本身具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适当运用多媒体将生动的图像、具体的音频、视频与主题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实现审美的愉悦、心灵的满足、情感的激励、个性的陶冶。这样的方式既动之以“理”,又辅之以“情”,定会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如教师可播放典型人物,如孟佩杰的视频,让学生受到感触、感动和感染。在本课结尾处播放电子相册,以鲜活的素材为背景,将学生的个体生活拓展延伸到集体、社会、国家,以期情感与理性的升华。

【第二次课例研修】

事件1:量表二中,在“学生对教育价值认同内化情况分析”这一维度上,应答人次18人,都能做到准确表达,且角度多样(表达战胜挫折的方法)。此外,个别环节上出现创造性表达(涂色活动)。

分析:教师接受研修小组的建议,围绕教育价值的认同与内化这一主题调整、改进了教学设计。如活动一:挫折的色彩。播放孟佩杰的相关视频,提问:孟佩杰所遇到的挫折给她的人生经历涂上了一笔什么样的色彩?请你选择一种颜色,并说明理由。学生在题板上描绘自己的想象,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创意。再如活动三:我来帮帮你。课前,商老师收集了同学们一些典型的挫折案例,并提出要求:请各个小组抽取一个挫折案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课本上的方法,讨论、总结出战胜它的有效方法。学生经历着有意义的活动,体验着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活动设计为学生的参与、认同创造了空间和条件。

事件2:量表三中,在“课后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访谈“这一维度上,教师提问:问题1.你和另一位同学犯了同样的错误,老师只批评了你,你怎么办?学生回答:以前会很郁闷,现在觉得要调整心态,从自身找原因,学会自我疏导。问题2.是否希望遇到挫折?学生回答: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希望遇到,因为能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问题3.遇到的挫折越多越好吗?学生回答:要适量。

分析:从应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度较高,懂得了要调整心态,选用恰当的方法;学生所认同的新思想和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

课例研修小组建议:

1.关注兴趣。改进后的课堂,指令明确简洁,学生能准确领悟、执行指令要求,执行人数多。但在个别环节上,从量表二中“非语言行为”这一维度看,有1/3的学生未能进入讨论状态或未能积极参与讨论,可能是教师在语言激发和情境冲突性的设计上,以及材料的呈现方式上有所欠缺。因此,建议教师要关注学生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

2.调控引导。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实施即时调控。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意外的风景,或一些学生不能真正参与等现象。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并及时加以引导,必将导致学生间更大的“贫富差距”。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善于察言观色,要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声音特色、故事插入、活动补充等方法,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愿的问题,拨动学生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心弦。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虽然较能体现主题,但教师讲述感染力的缺乏,课堂调控的不到位或缺失在本课教学中也表现明显,影响了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如在活动二“挖掘挫折智慧”环节,教师创设了考试紧张,与同学产生矛盾,住校生想家等四个情境,展示问题:1.战胜它,让我学会了__;2.不战胜它,会让我__。要求学生续写并展开讨论。观察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写,有的学生在讨论,一些学生则表现出无所适从。这说明讨论组织的不够合理。教师应及时调控,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观照课堂文化的构建。

3.改进践行。表达改进或践行的愿望是认同与内化价值的重要特征,教学应增设这样的设计。同时,课后可布置一次行为作业,也可设计主题活动并跟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