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第1篇

本科涉及内容较多,知识外延性强,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学习,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回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总结“一国两制”构想,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再现中英谈判,使学生体验历史,感受历史,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重点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香港和主国及历史意义

四、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上的具体作用

五、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学生预习。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公元一九九七》,提出疑问

导入新课

(板书)13香港和主国

欣赏歌曲,与教师互动,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代入感和学习兴趣

 二授课与活动

1、 展示学习目标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展示被侵占示意图,师生共同回顾历史,简单说明过程

3、提出质疑: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不同的解决方式分别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4、板书“一国两制”的构想

5、提出要求:阅读P65页相关内容,说明自己的收获

6、肯定学生的成绩然后激发学生质疑。

 

7、教师进一步解读“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板书:香港和主国

1、 展示课件“政权交接仪式”和“政权交接仪式”

2、 看到这雄壮的场面心情如何?有何感想?

3、 肯定学生的回答,饱受蹂躏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母亲温暖的怀抱。谁愿意讲述一下香港和的艰辛历程?

4、 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香港和澳门能顺利回归祖国?

5、 港澳顺利回归,中华大地上一片欢欣鼓舞,这对于曾经历尽百年沧桑的中国来说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情,港澳的回归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6、 回归后的香港澳门发展如何?(展示图片)说明了什么?

学生齐读

 

 

回顾历史、识图,师生共同完成

 

学生回答

 

 

 

 

 

 

 

 

 

学生认真阅读、汇总、收获(提出时间、提出者、目的、含义、地位等)

 

 

 

 

 

学生提出疑问,其他同学给予帮助解决

 

对“一国两制”理解更加透彻

 

 

 

 

观看课件

 

 

 

 

 

 

 

踊跃发表感想(切身体验历史,体会民族自豪感)

 

阅读教材,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阅读材料,提炼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

 

 

 

 

 

 

 

 

 

 

 

 

 

 

观看材料,感受回归前后的变化

明确学习任务

 

回顾已学知识,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加强学生识图的能力

 

 

通过学生各抒己见的讨论认识到最好的方式是采用和平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师生互动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一国两制”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知历史,感受历史,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分析教材,学会史论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提炼语句的能力

 

 

 

 

 

 

 

 

 

 

 

 

 

 

 

 

 

 

 

 

 

 

 

 

 

 

 

 

 

 

通过材料展示,证明香港后的发展,同时也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

课堂小结

 

 

四、

课堂巩固

 

 

五、

课后作业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诚信,责任心,就业能力

按照社会的需要,针对某种职业的特殊要求进行的专门教育就是职业技术教育。它培养的是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合格技术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才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进行教育改革,尤其是加强德育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人的心理由思想品德与知识才能两方面构成,即德与才。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合格品,而不是无德有才的危险品,或有德无才的废品。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品德是灵魂,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积累起来的品质。要完善思想品德素质,就必须要明确德育教育的重心所在,所以我认为诚信、责任心和良好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精髓。

一、诚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中国社会正面临一个史无前例的转型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殊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诚实守信道德品质。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就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道德教育课程要与专业结合。高校中课堂教育是德语教育的主要渠道,只开设独立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不够的,必须结合相关专业特点开设相关课程,以强化信用是职业生命的观念,使大学生将“诚信为本”,理念转化为职业操守的观念,提高职业责任感,增强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高校可充分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和一切精神文化产品,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使教育更加形象化、科学性、趣味性。与此同时,要注意开着诚信教育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采取演讲、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认识开展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职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信用是市场经济的规则。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行为准则。当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就应该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如教会他们怎样与别人建立互信关系,怎样在与同事的合作中与对手的竞争中遵守诚信规则,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能够适应各种社会职业对道德素质的要求。

二、责任教育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强调对青年进行责任教育,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培养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提升整体文化素质所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责任心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高校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让大学生清楚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让大学生明白自己在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到的作用,让责任意识注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之中,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

(二)营造大校校园责任教育文化氛围。营造大校校园责任教育文化氛围也是责任教育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如果弥漫于校园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益无穷。可以说,为大学提供和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氛围是二十一世纪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也是高校进行责任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加强法制教育。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建立,人们逐渐成为在市场经济当中追逐独立的个人利益的个体。个人在成长之中,个人主义也在发育之中,在这样一个时代,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法律和个人的权利结合起来,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三、就业能力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立足点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高职德育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德才双兼”是企业吸纳人才的通行标准。

(一)培养与时俱进的择业观念。择业观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能力上的综合反支撑位映。良好的择业观念必须是顺应时代要求、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具有广泛性和可调试性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成为时代的主弦律。职业不分贵贱,工作地点不分优劣,不论我们怎样选择,所就职企业只要因应市场需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我们都有用武之地,都能展示自身价值了。

(二)培养正确的从业态度。劳动者要具备愿意接受新事物,思想上倾向于革新和变化,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普遍的信任感,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之原则等基本素质。因此,培养正确的从业态度,是德育教育中学生品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应当着力塑造学生的敬业精神、爱业情感、勤业行为,为社会输送更多品质合格的人才。

(三)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高职教育要面向企业用人的需要,强化对学生的科技道德和经济伦理教育,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和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培养遵纪守法、尊重科学、诚实守信的优良职业道德,为学生顺利成为合格企业员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积极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人生动力、实践动力和发展潜力的综合表现。创业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自主创业都是实现就业的最高境界。高职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部怕牺牲敢为天下先得精神,献身事业和不断进取的科学态度,淡泊名利、不折不挠和敢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作为德育教育必有内容。

总之,新世纪高校德育教育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要抓好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切实落实高校德育建设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并且在教育方式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促进高校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高校德育教育重中之重-诚信教育.韦丽华.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4(3):57-59

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第3篇

学校中的各门课程都或多或少地关涉价值观教育,诸如讲述感人的英雄故事、由艺术作品激发人类情感、以事实探究获得鲜活体验等。这些学习并非只是要学生记住什么,其内含的学习意义恰恰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他们理应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当然,这不意味着价值观教育通过学习各学科就能自然地发生效益。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理解他人、怎样服务社会、怎样扬善抑恶,如何将爱国、公正、宽容、尊重、信义内化为自觉行动等,都需要专门的教育。从价值学(axiology)的角度看,价值已然代表了“任何有益的事物”,那么对何谓“有益”的判断,就一定蕴含着个人认识和情感。

所以,无论代表客观性的事实如何充分,都会在暗示着主观性的价值判断面前打上折扣,因为善恶、美丑这类判断本来与真假的判断就不同,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前者作为一种认识需要融入情感,后者作为一种认识则必须以事实证明。据此,价值观教育如果期望将真、善、美协调一致的话,就需要强调自由决定和对自我价值的选择。这基于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每个人受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的影响,即便是儿童在价值观相对混沌的时期,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比强行灌输更易于儿童接受。二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使学生认同人类的共识价值,并使之能在反映社会的基本定位和增进人类文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理解学习内容甚为重要,理解不是复制知识和认识,而是自我建构。三是个人的价值观反映对共识价值的解释,它是共识价值在个人生活中的实施,本身就关联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选择。所以,能否自由地思考关乎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让学生理解和认同共识价值,除需要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外,还要求教师清楚地理解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范例。如果一个教师不认为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甚至他自己就是一个对自由的排斥者,那么他的课堂就会拒绝任何对话和倾听。事实上,品德与社会课却要求学习者经常自我反省:“什么对我是重要的”“对这个问题我应该有怎样的态度”“我是否要考虑别的选择”“我的选择余地有多大”“这事与我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怎么知道他是对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这样做,教师更应该就此扪心自问。既然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教师就必须渗透学生生活展开教学。

例如,上课讨论问题要求举手发言,就是养成守规则的习惯,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则在帮助学生树立相互尊重的态度。但在家庭内讨论问题时,常常可以强辩。二者虽然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可是教师必须注意到一点,即学校所传授的价值观皆服从于成人的价值观———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校或许还是他们学习成人价值观的第一个场所。这样,在学生心智尚不稳定的情况下,相对严格的学校课程容易向学生灌输成人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但是学生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影响所产生的价值判断,也不可避免地与学校提倡的正确引导有所出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实施的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使得现代的社会生活得以发展。学校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意义理应包括面对各种挑战,而不是采用回避和压制的办法使其隔离于社会生活。在课程组织和程序方面,它希望学生的行动既是可预测的也是发展的,课程的方向必须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观相一致;在教学组织和程序方面,它希望学生的行动既是自由的也是自律的,教学的倾向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观相一致。为此,品德与社会课不能依靠灌输进行价值观教育,越是追求课程的实效性越不能这样做。

让学生学会选择对于达成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至关重要,它从社会化和独立思考两个方面区别于以往任何的品德教育。前者把学生的社会化和其价值判断水平融为一体,强调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发展相应的道德习惯和品质。所谓的社会性发展,不仅内在地包含品德发展水平,而且判断良好品德的标准必须落实在学生的实际行为上。后者着眼“良好品德源自个人基本信仰”的理论,它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然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发展独立的信息编码技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只是提供了一些原则性的信息而已,这些信息在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和思考技能方面是充分的,但在提供鲜活的事实、特别是按照个人意愿做事的机会方面则不免笼统。

无疑,品德与社会课要求价值观教育是开放的,它期望一个良好的社会成员首先从课堂上学到寻求一个自由和公正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当然,在小学阶段要尽可能避免过分追求开放而产生价值观混乱,更要排除过分的思想压制,因为学生一旦受到思想压制,他们就有可能因反感而有意排除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必须承认,一个道德上成熟的个体一定是独立的、理性的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要相信,学生既然能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也同样有能力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策略

价值观与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在涉及价值观教育时,更不能忽略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的事实。现今价值观教育中所言的价值主要针对伦理学和教育学范畴内的价值体系,系指有关人们如何行为才是“正当的”“对的”“好的”或“高尚的”的教育,是有关人们行为正当性原则的教育,因而也是有关培养正直的、真正的、有良好品格的人的教育。同时,价值观教育也是一种有关人类的道德行为能力的养成教育。狭义的价值观教育等同于道德价值培养。品德与社会课是广义的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面已涉及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科学价值观、环境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在性质方面,囊括了意义性价值(或终极价值)和工具性价值(或技术价值)。为此,品德与社会课追求将这类广泛的内容有机结合,因此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一线教师围绕教科书所做的价值观教育探索卓有成效,诸如换位观、生态观、共赢观、对话观、分享观和多元观的提法,既是对价值观教育的意义提炼,也具有较好的操作性。本文不再重复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总结已有的尝试。

(一)生活加工策略

生活加工策略的前提是将课堂教学适当前展,一方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起点或依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有意识地从生活中获取学习所需要的资源。例如,上“一元钱究竟有多重”一课,“组织学生亲历‘挣一元钱、说一元钱、花一元钱’的历程,品味一元钱的价值,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的道理,学会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金钱观”。课前教师提出活动任务(独立赚取一元钱)、布置活动时间(星期六或星期日)等,学生则自愿组成小组,讨论赚取一元钱的途径等。通过课前体验,生成学习素材,课堂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进一步加工通过体验生成的学习素材。

(二)价值引导策略

价值引导策略多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它善于采用个案研究和角色扮演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强调学生自主讨论、自我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批判性思考。例如,讲授“带泪的呼唤”一课,教师先播放了一段珍贵动物录像,顽皮可爱的小动物不时逗得学生捧腹大笑。就在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于这种欢欣愉悦的氛围中时,教师转换播放一段因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造成大量珍贵动物相继死亡的内容。例如,由于海水严重污染,海豹成批死去,一只孤独的小海豹依偎在死去的妈妈身边,久久不忍离去,仰望天空,发出了一声声凄惨的叫喊。这一场景既容易引发真实的讨论,也便于教师引申理性思考。

(三)主动建构策略

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主动建构价值认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同样不可能通过外在的灌输而获得。例如,“时光老人对我说”(3年级)一课教学设计的第五个环节“制订作息时间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制订一份一天的作息时间表,注意和自己上学的时间一致;给自己留出午休的时间,保证下午有足够的精力学习新的知识;安排一点锻炼身体的时间,身体健康最重要。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化静为动,让学生在教室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看看自己一分钟能做什么,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一分钟的重要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的道理感性化、直观形象化,让学生一边玩一边理解,一边玩一边学习观察和表达,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使教学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情感体验策略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生命体验,已经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共识。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让学生认可他们的推理阶段,并指导他们按照合乎道德标准的原则去做事。再举“一元钱究竟有多重”的例子,学生讲完各自的关于“品味一元钱”的故事后,教师询问他们的收获,并让学生思考本次活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然后进入下个环节“花一元钱”———把你辛苦挣来的钱花掉。这时,学生开始舍不得了,但“被迫”还是选择了比较有意义的方式:有的买了学习用品,有的给蹬三轮车的妈妈买了副手套,有的愿意把它捐给希望工程,也有的选择买一幅装饰画作为永久的纪念等。显然,一元钱的活动对学生的情感冲击是难忘的。“一元钱究竟有多重”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不是单纯的经济价值可以说明的,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到亲情的价值、劳动的价值。

(五)价值观证实策略

良好的品德养成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感化,需要健康的环境。人们都希望别人是诚实的,但自己未必诚实。特别是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儿童经常质疑成人言行不一。或许成人能够为自己的不端行为找到各种合理的说辞,但是儿童却很难理解,并且受到负面影响。所以,价值观教育常常引入两难问题:一是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逼真;二是创设这样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价值观证实能力。简单地说,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感知和讨论价值观冲突,将使他们意识到:社会生活中的确存在着价值观冲突;应该知道或学习他人处理价值观冲突的做法,这是学会做人的一部分;必须理解价值观冲突的潜在原因,探究为了消解直接的甚至是暴力的冲突的方法。学生解释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理解、尊重,学会沟通、成熟善心的过程。有位教师让每位学生画两幅画,一幅画自己喜欢做的事,一幅画自己想做的事,以证实自己的价值倾向。在哲学家看来,某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被想望,某事物之所以被想望,是因为它有价值。但是,价值观教育并不是要抉择个人想要还是不想要,它需要在“好东西”之间进行选择。因此,教师还需要把大家的画放在一起比较,寻找大家共同接受的部分。

(六)价值澄清策略

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素质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03-04

技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技能水平是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职业院校的技能教学常常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导致成效不佳、备受诟病。如何在技能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思想,以素质教育理念对技能教学进行深层次改革,值得深入探讨。

一、技能教学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技能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成效直接P系到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在技能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技能教学目标的单一工具性

职业教育培养“工具人”的问题一直被学界所诟病,而这一问题在技能教学上显得尤为突出,技能教学特别容易成为“规训化”教育。“规训化教育仅仅训练人的被使用性,也就是实用性和适应性,它所生产出来的人,无论其兴趣还是品味都相当浅薄,精神相当狭隘。”[1]当前职业院校的技能课程,基本上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目的,把技能仅仅作为学生参与就业竞争和今后谋生的工具。学校如果仅仅按照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来制定技能课程的教学目标,就缺少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内在价值的探寻。

(二)技能训练目的的过度功利性

受工具理性价值理念的影响,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技能课程的功利性非常明显。根据我们的调查,超过一半学生的技能学习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具体表现就是一旦落实工作单位后,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不再愿意刻苦训练专业技能。参加工作后对技能训练同样消极、被动,只有考核、比赛、升职加薪等外在压力或物质刺激,才能消极保持技能训练,功利性的短视思维往往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激励方法的外在驱动性

相对而言,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普遍较差,且相对而言,技能课程学习过程单调机械、成效显现缓慢,还需要投入大量课外时间来进行自主训练,大部分学生很难自觉、主动地用心参与学习与训练。为了督促学生加强训练、提升技能水平,教师一般采用的是外部驱动法,即以考核、定级、比赛及就业等施加外在压力、实行外部驱动的方法,缺少使用激发内在动力的理念、方法与行动,其产生的效果是临时性、阶段性、难以持续的。

(四)训练方式的机械单调性

诚然,高强度机械、重复的训练,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必不可少的途径,但在艰苦训练过程中缺少情感关怀、意志激励、动机激发等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不能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与训练中获得自信与成就体验,这种为了训练而训练的方式必然是低效的、难以持久的,时间久了还会造成学生对技能的厌烦甚至憎恨。

(五)评价标准的低层次性

工业4.0时代的技能教学不能再纯粹地教授简单的操作动作技能,而应该更加侧重于智慧技能,不仅操作要准、快、精,而且要能够运用规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熟练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有积极的态度和负责任的精神;不仅要会操作,而且要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当前职业教育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评价,还是较多地停留在强调操作动作的速度、准确率等层面,哪怕是全国性技能大赛,比的也仅仅是操作水平。低层次的评价导向不仅阻碍了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而且降低了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所能获得的高层次幸福体验。

(六)训练行为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

恒心与毅力不够、自控力不强,是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个性心理弱点。具体表现在技能训练上,就是吃不起苦、不能坚持,少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刻苦练习。大部分学生虽然确定了目标,但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难度的加深,便开始松懈、退却甚至放弃,很多学生仅仅把达到毕业的最低限度标准作为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把技能练成自己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的核心优势作为目标。

二、技能教学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职业院校技能教学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教师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问题,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更有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品质的原因。

(一)学校、教师是问题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上,素质教育思想没能被普遍理解与接受,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占了主导地位,价值理性往往被忽视。具体反映到技能的教学上,就是仅仅认识到技能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技能的目的性价值,在技能教学中缺少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甚至以片面的功利性目的来引导、教育学生。其次,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教师缺乏整体性思维,技能教学仅仅关注学生的“技能”,而较少关注技能训练的“人”,很少意识到人的思想素质、心理品质提升对技能的促进作用。技能教学的重心仅仅着眼于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技能要点等技术性层面,而很少关心学生的理念、价值、情感、意志等目的性需求。由此教师就难以以育人的意义来促进教学行动的改进,仅仅是从事了工具性的、技术性的教书匠的工作。第三,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单纯地以不能就业、不能毕业等形式给学生施加外在压力,采用强制性的方式与手段督促学生开展机械性的技能训练,缺少对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较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技能中找到自信心与存在价值感,感受到在今后工作中的价值和意义,体会到技能学习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第四,在管理与激励机制上,包括评价、奖励、就业等方面,都表现出功利导向与工具性要求,增强的是学生技能学习、训练的外因性动机而非内因性动机,促进的是学生工具性价值的提升而不是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是问题形成的根本性因素

在对影响高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研究中发现,学生技能水平不仅受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与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学习动机、就业意向、自信心、意志力等个人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密切相关,个体因素甚至是决定学生技能水平的更直接、更重要的因素。[2]

此外,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发现技能尖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其工作的目的性、自觉性、主动性、勤奋程度、吃苦精神等方面也明显优于普通学生,因而他们一般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是影响学生技能学习与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职业院校学生在这方面整体上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在技能教学中通过融合开展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职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德育在技能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发挥

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单纯是技能教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教师教育理念、学生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问题。促进人的发展、塑造人的精神、完善人的人格是德育的功能属性,将德育融合于技能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技能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思想品质的同步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创新德育载体,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发挥导向功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是德育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表现在技能学习上就是缺少远大的目标追求,功利心强,注重眼前的、个人的利益,加强训练技能的目的就是为了比赛获奖、就业加薪。通过德育工作与技能教学的融合开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其认识到技能学习和其他专业课学习都是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自己创造价值的本领以及实现自我的手段,把技能学习从就业、加薪等功利的目标提升到创造社会财富、服务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精神层面,并帮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需要转变技能教师的教育理念,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促进教师在技能课程教学与训练指导中自发、自觉地开展德育工作,帮助教师主动发挥育人的主导作用,从而不仅教会学生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品质,并通过提升学生品质,提高技能教学效果。

(二)发挥激励功能,激发技能训练主动性、积极性,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曾说:“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3]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受人的思想和心理共同支配的,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们的头脑,转变为他们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技能训练是高强度、重复性的活动,没有思想的支配、精神力量的支持很难长时间持续进行。通过发挥德育的激励功能,以学生人生观、r值观、成才观的正确引导和态度、意志、情感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成长动力,增强主体性,培养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培养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通过正确的激励,帮助学生意识到,具有明确目标的、刻苦的技能训练,不仅可以提升技能水平,而且可以磨练意志、塑造精神、完善人格,而这些都是影响一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挥育人功能,在技能教学中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把学习分为两类: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他认为,无意义学习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情感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而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因此,意义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把逻辑与知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有助于个体成为完整的人。[4]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技能教师要把育人放在首位,通过在技能教学中融合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努力使学生的技能学习与训练成为“意义学习”,将技能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规程的遵守、训练的坚持、技巧的运用与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等职业意识联系起来,与价值取向、诚信品质、工作态度、责任担当、意志磨练等个体心理品质的提升结合起来,让技能学习成为“意义学习”,促进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

(四)发挥调控功能,帮助学生调整不良情绪,实现健康成长

在技能训练、考试、比赛时紧张、焦虑、发挥失常等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自信心不足、心理素质差、遭受挫折失败后精神沮丧、情绪消极等问题,是职业院校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经常遭遇的问题,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还往往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通过德育的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调整心态,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合理看待竞争与压力,培养正确的荣誉观、成绩观,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实现健康、幸福成长。

总之,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需要通过寓教于学,寻找合适的载体,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实践化,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体会、感悟。同时,技能教学与训练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运用德育的力量,从学生积极上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健康人格塑造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意志,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成才。

参考文献:

[1]金生v.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王祝华,徐烨.影响高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个体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6(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杨芷英.德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课程不但以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学习策略即是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使用、认识和理解,有时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和认识,而且还为怎样培养正确的学习策略提出了建议。所以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才能事半功倍。

一、走进新课程,必须以情育生

      情感态度指的是兴趣和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学习兴趣和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学习还需要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帮助他们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起学好知识的信心。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二、走进新课程,教师应提前备好课

        首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查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其次,教师应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研、解读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再次,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它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 “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三、走进新课程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

      走进新课程更加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能够掌握终生受益的学习策略,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本身。新课程不但以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学习策略即是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使用、认识和理解,有时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和认识,而且还为怎样培养正确的学习策略提出了建议。所以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