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影响因素

幸福这个永恒的话题。这个话题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触动着每一个人心灵中的希望和理想的火花。但是幸福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我认为,所谓幸福,就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心情。幸福能让人生的过程得到充实的同时,人们对于理想目标的追求是恒定的,而不是犹疑不决的。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很多人会因为生活好了却感觉不那么幸福而感到苦恼。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幸福话题也是我们大学生探讨的主题之一。大学生代表理想,代表未来。我们拥有怎样的幸福观,就影响着我们人生的价值观。

一、分析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进入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发展转折。当代大学生也处在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大学生的角色变迁等都是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如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使得他们处于被全家人溺爱的地位。现在校园里80后、90后的大学生是蜜罐里泡大的,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顺风顺水,未经坎坷。优越的条件让他们的耐挫力很低,缺少集体环境,容易形成自私或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自我满足,倾向于把享受和追求直接兴趣作为自己的幸福价值取向。

(二)就业压力

面对越来越强的就业竞争,大学生们似乎显得无可奈何。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寒窗苦读十几载,背负着父母、亲戚的期望,都想去社会体现一下自我价值,报答社会和父母。但是过于激烈的竞争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社会,他们都还是一张张稚嫩的脸。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他们,面对唯权利、唯金钱的时候,只是满脸的无奈,流淌的是寂寞和酸楚。而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渺小,不知路在何方,这时的他们怎么感觉得到幸福?再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反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不幸福感的产生说到底都是来自于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不和谐。

(三)权利与金钱的诱惑

在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的条件下,奢侈品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对处于人生观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产生负面效应。众所周知,苹果如今风靡全球,有些大学生甚至出现卖肾买苹果的现象。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钱就是万能的”思想。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享受淡薄集体观念,出现攀比现象。或许幸福是需要一些物质基础,但是追求的同时不能忘了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我们要正确的处理幸福与金钱、权利之间的关系。不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迷失自己。

二、培养正确的幸福观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幸福观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上述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会对幸福的理解出现偏差,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迷失方向。面对当代大学生中的非常态幸福观的种种表现,我们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必须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扬长避短。我们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幸福。其实,人生路上不可能一直阳光明媚,鲜花满满,有时候也会遇到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幸福本身就产生于克服不幸,顶住恶劣环境,战胜自己的情绪低落的斗争过程中。所以幸福需要期盼的,吃点苦又有什么不好呢?

(一)积极向上的心理

正确认识幸福的真谛。幸福程度与金钱权利不是成正比的。不能用物质来衡量和鉴别幸福的指数,更不能把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当做追求幸福的砝码。幸福也是一个流动演进的过程,它并非时时光顾你,永远守望在你身旁,生活有时也会给你带来磨难、烦恼,甚至不幸。但只要我们心中充满阳光,相信苦难终会过去,在苦难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只要我们抱着积极向上的、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幸福就会降临在我们身上。不攀比,不卑不亢,不炫耀,做个用心生活的人,幸福就会时常围绕在我们身边。

(二)多培养兴趣爱好、多交朋友

因为有兴趣,因为比较爱好,我们会自觉的完成,深入去研究,而且在做的过程中整个心情才会愉悦,开心。在做的过程之中,我们会有种成就感,幸福感,生活中更有自信。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社交广,机会就多,快乐也更多。只有在社会中,在丰富的人际关系中,才能满足我们丰富的精神需要,才会让我们享受到不同侧面的幸福。

(三)拥有宽广的心胸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第2篇

中职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其个性化特点鲜明多样,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形成多种个性的因素还包括思想、家庭、知识背景、社会经历,心理因素等。

1.1思想中职学生不存在"坏学生"

而是学生缺乏是非观念的认识,理想上没有预定目标,依赖心较强,过度追求物质和享乐,因学生的生活态度不端正,逐渐形成了诸多的不良习惯。

1.2家庭背景中职学生的家庭背景

相对复杂,单亲家庭和父母文化程度的偏低,孩子受家长行为和意识的影响较为严重,造成德育教育的缺失,不但忽视了家庭教育,还为孩子提供了不良的榜样和示范,造成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一切以自己为中心,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叛逆和反感成为了中职学生心理的日常表象。

1.3知识背景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学生入学后往往跟不上专业课的学习进度,同时学习基础较差不能完全适应中职课堂环境,造成学习质量偏低。中职学生对学习目标和就业规划没有明确的认识,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老师,没有良好的学习目标导向,但中职学生一般动手能力较强,比较喜欢上实践课程。

1.4心理因素中职学生的心理较为叛逆

遇事时容易激动并且不懂得怎么处理,尤其受社会文化影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较为明显,课余时间多用于吃喝玩乐,造成学生性格和心理上产生缺陷,固执、嫉妒、抑郁、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明显示,处理问题方法简单,容易受人蛊惑。

2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内容脱离

实际现今中职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相联系,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巨大的反差。中职德育教材的内容都是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好人好事为主,而生活中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些事情已经很少发生,引发了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同时德育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主流意识变化引发的,并且因经济发展及舆论导向的偏面,影响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判断,阻碍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2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中职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过于陈旧,主要是教学方式还是以纸本讲述为主,没有利用多源化的教学手段来创新教学方式,同时没有灵活的把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应用到教学中,造成学生忽视德育教学内容或提不起学习兴趣,这极大的限制学生对道德价值的理解,同时禁锢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维。德育教材的形式也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统德育教科书为基础,新内容和新的德育知识涉及较少,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极大的削弱了德育教材的价值和作用。

2.3教学目地不明确

我国中职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学目地模糊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地没有突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同时个人素养和德育关系的联系较少,没有把社会本位为主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德育目标相联系,这就引发了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现象的不一致,社会利益与个人义务相违背,在这种观念下中职学生的德育心理教育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缺失。

3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教育途径

3.1对中职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因中职学生还处在心理未成熟阶段,自控能力和主观意识相对薄弱,应试教育下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能树立自身的职业规划。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通过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的特点和工作性质,树立职业感和职业理想;其次,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理解自身将要从事工作的社会价值;再次,形成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自信心。

3.2德育教育中的法律学习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助法律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现今,中职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时,要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可以使学生更为严谨的面对社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同时能够极好约束自身行为,使学生形成依法从事日常活动的好习惯。法律意识的渗透还可以启发学生对社会价值的理解,让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规范社会行为等。

3.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政治教学;有用性;道德情操

从事政治教学的八年来,不管是初中的思想品德还是高中的思想政治的教学,自身觉得做得不是很好,我的一个学生在政治课本上写了这么一句话:学好政治是为了以后当官有假话可以编。所以我一直都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这一学科,它不像语文那么生动,也不如物理、化学那么实用,很多人也认为政治就是“假大空”,所以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么下来,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政治学科也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那么,学习政治到底有什么用呢?我在此阐述一些自己浅薄的观点:

首先,思想政治的学习有助于培养一个人好的道德情操,而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所必需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就业,人们都很重视这一点。如果品质不好,那么什么事都做不好。比如,七年级思想品德就教学生要做自尊自信自强的人,要懂得尊重他人等,老师除了要把课本中的理论灌输给学生,还应该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去检验学生的日常行为,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背过考试会答就完了。

其次,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掌握一些经济学、政治学知识、了解一些时政热点等,例如,价值规律、国家的经济制度、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参与等。懂得了价值规律,市场主体才能制定出合适的营销策略;懂得了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我们遇到问题才知道怎么理智地处理,找哪个部门解决,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解决。

最后,学习政治可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我们辩证地看待问题。例如哲学,好多学生刚接触时觉得特别晦涩难懂,真正入门之后,才知道哲学是非常有用的,哲学中包含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让我们看问题不再片面,不再钻牛角尖,学会了辩证地看待人和物。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论,来校正和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样才能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否则,很有可能犯错误,危害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第4篇

学校中的各门课程都或多或少地关涉价值观教育,诸如讲述感人的英雄故事、由艺术作品激发人类情感、以事实探究获得鲜活体验等。这些学习并非只是要学生记住什么,其内含的学习意义恰恰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他们理应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当然,这不意味着价值观教育通过学习各学科就能自然地发生效益。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理解他人、怎样服务社会、怎样扬善抑恶,如何将爱国、公正、宽容、尊重、信义内化为自觉行动等,都需要专门的教育。从价值学(axiology)的角度看,价值已然代表了“任何有益的事物”,那么对何谓“有益”的判断,就一定蕴含着个人认识和情感。

所以,无论代表客观性的事实如何充分,都会在暗示着主观性的价值判断面前打上折扣,因为善恶、美丑这类判断本来与真假的判断就不同,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前者作为一种认识需要融入情感,后者作为一种认识则必须以事实证明。据此,价值观教育如果期望将真、善、美协调一致的话,就需要强调自由决定和对自我价值的选择。这基于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每个人受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的影响,即便是儿童在价值观相对混沌的时期,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比强行灌输更易于儿童接受。二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使学生认同人类的共识价值,并使之能在反映社会的基本定位和增进人类文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理解学习内容甚为重要,理解不是复制知识和认识,而是自我建构。三是个人的价值观反映对共识价值的解释,它是共识价值在个人生活中的实施,本身就关联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选择。所以,能否自由地思考关乎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让学生理解和认同共识价值,除需要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外,还要求教师清楚地理解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范例。如果一个教师不认为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甚至他自己就是一个对自由的排斥者,那么他的课堂就会拒绝任何对话和倾听。事实上,品德与社会课却要求学习者经常自我反省:“什么对我是重要的”“对这个问题我应该有怎样的态度”“我是否要考虑别的选择”“我的选择余地有多大”“这事与我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怎么知道他是对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这样做,教师更应该就此扪心自问。既然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教师就必须渗透学生生活展开教学。

例如,上课讨论问题要求举手发言,就是养成守规则的习惯,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则在帮助学生树立相互尊重的态度。但在家庭内讨论问题时,常常可以强辩。二者虽然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可是教师必须注意到一点,即学校所传授的价值观皆服从于成人的价值观———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校或许还是他们学习成人价值观的第一个场所。这样,在学生心智尚不稳定的情况下,相对严格的学校课程容易向学生灌输成人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但是学生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影响所产生的价值判断,也不可避免地与学校提倡的正确引导有所出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实施的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使得现代的社会生活得以发展。学校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意义理应包括面对各种挑战,而不是采用回避和压制的办法使其隔离于社会生活。在课程组织和程序方面,它希望学生的行动既是可预测的也是发展的,课程的方向必须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观相一致;在教学组织和程序方面,它希望学生的行动既是自由的也是自律的,教学的倾向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观相一致。为此,品德与社会课不能依靠灌输进行价值观教育,越是追求课程的实效性越不能这样做。

让学生学会选择对于达成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至关重要,它从社会化和独立思考两个方面区别于以往任何的品德教育。前者把学生的社会化和其价值判断水平融为一体,强调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发展相应的道德习惯和品质。所谓的社会性发展,不仅内在地包含品德发展水平,而且判断良好品德的标准必须落实在学生的实际行为上。后者着眼“良好品德源自个人基本信仰”的理论,它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然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发展独立的信息编码技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只是提供了一些原则性的信息而已,这些信息在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和思考技能方面是充分的,但在提供鲜活的事实、特别是按照个人意愿做事的机会方面则不免笼统。

无疑,品德与社会课要求价值观教育是开放的,它期望一个良好的社会成员首先从课堂上学到寻求一个自由和公正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当然,在小学阶段要尽可能避免过分追求开放而产生价值观混乱,更要排除过分的思想压制,因为学生一旦受到思想压制,他们就有可能因反感而有意排除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必须承认,一个道德上成熟的个体一定是独立的、理性的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要相信,学生既然能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也同样有能力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策略

价值观与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在涉及价值观教育时,更不能忽略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的事实。现今价值观教育中所言的价值主要针对伦理学和教育学范畴内的价值体系,系指有关人们如何行为才是“正当的”“对的”“好的”或“高尚的”的教育,是有关人们行为正当性原则的教育,因而也是有关培养正直的、真正的、有良好品格的人的教育。同时,价值观教育也是一种有关人类的道德行为能力的养成教育。狭义的价值观教育等同于道德价值培养。品德与社会课是广义的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面已涉及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科学价值观、环境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在性质方面,囊括了意义性价值(或终极价值)和工具性价值(或技术价值)。为此,品德与社会课追求将这类广泛的内容有机结合,因此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一线教师围绕教科书所做的价值观教育探索卓有成效,诸如换位观、生态观、共赢观、对话观、分享观和多元观的提法,既是对价值观教育的意义提炼,也具有较好的操作性。本文不再重复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总结已有的尝试。

(一)生活加工策略

生活加工策略的前提是将课堂教学适当前展,一方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起点或依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有意识地从生活中获取学习所需要的资源。例如,上“一元钱究竟有多重”一课,“组织学生亲历‘挣一元钱、说一元钱、花一元钱’的历程,品味一元钱的价值,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的道理,学会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金钱观”。课前教师提出活动任务(独立赚取一元钱)、布置活动时间(星期六或星期日)等,学生则自愿组成小组,讨论赚取一元钱的途径等。通过课前体验,生成学习素材,课堂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进一步加工通过体验生成的学习素材。

(二)价值引导策略

价值引导策略多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它善于采用个案研究和角色扮演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强调学生自主讨论、自我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批判性思考。例如,讲授“带泪的呼唤”一课,教师先播放了一段珍贵动物录像,顽皮可爱的小动物不时逗得学生捧腹大笑。就在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于这种欢欣愉悦的氛围中时,教师转换播放一段因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造成大量珍贵动物相继死亡的内容。例如,由于海水严重污染,海豹成批死去,一只孤独的小海豹依偎在死去的妈妈身边,久久不忍离去,仰望天空,发出了一声声凄惨的叫喊。这一场景既容易引发真实的讨论,也便于教师引申理性思考。

(三)主动建构策略

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主动建构价值认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同样不可能通过外在的灌输而获得。例如,“时光老人对我说”(3年级)一课教学设计的第五个环节“制订作息时间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制订一份一天的作息时间表,注意和自己上学的时间一致;给自己留出午休的时间,保证下午有足够的精力学习新的知识;安排一点锻炼身体的时间,身体健康最重要。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化静为动,让学生在教室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看看自己一分钟能做什么,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一分钟的重要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的道理感性化、直观形象化,让学生一边玩一边理解,一边玩一边学习观察和表达,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使教学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情感体验策略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生命体验,已经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共识。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让学生认可他们的推理阶段,并指导他们按照合乎道德标准的原则去做事。再举“一元钱究竟有多重”的例子,学生讲完各自的关于“品味一元钱”的故事后,教师询问他们的收获,并让学生思考本次活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然后进入下个环节“花一元钱”———把你辛苦挣来的钱花掉。这时,学生开始舍不得了,但“被迫”还是选择了比较有意义的方式:有的买了学习用品,有的给蹬三轮车的妈妈买了副手套,有的愿意把它捐给希望工程,也有的选择买一幅装饰画作为永久的纪念等。显然,一元钱的活动对学生的情感冲击是难忘的。“一元钱究竟有多重”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不是单纯的经济价值可以说明的,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到亲情的价值、劳动的价值。

(五)价值观证实策略

良好的品德养成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感化,需要健康的环境。人们都希望别人是诚实的,但自己未必诚实。特别是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儿童经常质疑成人言行不一。或许成人能够为自己的不端行为找到各种合理的说辞,但是儿童却很难理解,并且受到负面影响。所以,价值观教育常常引入两难问题:一是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逼真;二是创设这样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价值观证实能力。简单地说,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感知和讨论价值观冲突,将使他们意识到:社会生活中的确存在着价值观冲突;应该知道或学习他人处理价值观冲突的做法,这是学会做人的一部分;必须理解价值观冲突的潜在原因,探究为了消解直接的甚至是暴力的冲突的方法。学生解释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理解、尊重,学会沟通、成熟善心的过程。有位教师让每位学生画两幅画,一幅画自己喜欢做的事,一幅画自己想做的事,以证实自己的价值倾向。在哲学家看来,某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被想望,某事物之所以被想望,是因为它有价值。但是,价值观教育并不是要抉择个人想要还是不想要,它需要在“好东西”之间进行选择。因此,教师还需要把大家的画放在一起比较,寻找大家共同接受的部分。

(六)价值澄清策略

怎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第5篇

1 中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中职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 其个性化特点鲜明多样,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形成多种个性的因素还包括思想、家庭、知识背景、社会经历,心理因素等。

1.1 思想中职学生不存在 坏学生, 而是学生缺乏是非观念的认识,理想上没有预定目标,依赖心较强,过度追求物质和享乐,因学生的生活态度不端正,逐渐形成了诸多的不良习惯。

1.2 家庭背景中职学生的家庭背景相对复杂,单亲家庭和父母文化程度的偏低,孩子受家长行为和意识的影响较为严重,造成德育教育的缺失,不但忽视了家庭教育,还为孩子提供了不良的榜样和示范,造成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一切以自己为中心,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叛逆和反感成为了中职学生心理的日常表象。

1.3 知识背景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入学后往往跟不上专业课的学习进度, 同时学习基础较差不能完全适应中职课堂环境,造成学习质量偏低。 中职学生对学习目标和就业规划没有明确的认识,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老师,没有良好的学习目标导向,但中职学生一般动手能力较强,比较喜欢上实践课程。

1.4 心理因素中职学生的心理较为叛逆,遇事时容易激动并且不懂得怎么处理,尤其受社会文化影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较为明显,课余时间多用于吃喝玩乐, 造成学生性格和心理上产生缺陷,固执、嫉妒、抑郁、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明显示,处理问题方法简单,容易受人蛊惑。

2 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现今中职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相联系,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巨大的反差。 中职德育教材的内容都是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好人好事为主,而生活中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些事情已经很少发生,引发了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 同时德育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主流意识变化引发的,并且因经济发展及舆论导向的偏面,影响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判断,阻碍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2 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中职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过于陈旧,主要是教学方式还是以纸本讲述为主,没有利用多源化的教学手段来创新教学方式, 同时没有灵活的把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应用到教学中,造成学生忽视德育教学内容或提不起学习兴趣,这极大的限制学生对道德价值的理解,同时禁锢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维。 德育教材的形式也较为单一, 主要以传统德育教科书为基础,新内容和新的德育知识涉及较少,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极大的削弱了德育教材的价值和作用。

2.3 教学目地不明确我国中职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学目地模糊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地没有突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同时个人素养和德育关系的联系较少,没有把社会本位为主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德育目标相联系,这就引发了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现象的不一致,社会利益与个人义务相违背,在这种观念下中职学生的德育心理教育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缺失。

3 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教育途径

3.1 对中职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因中职学生还处在心理未成熟阶段,自控能力和主观意识相对薄弱,应试教育下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能树立自身的职业规划。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通过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的特点和工作性质,树立职业感和职业理想;其次,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理解自身将要从事工作的社会价值;再次,形成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