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方案

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方案

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家居;居家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05-01

1 前言

“居家养老模式”住宅是我国现阶段解决问题比较理想的模式,随看我国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对于“居家养老”模式住宅的设计建设应当更多地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成为普遍研究的课题。

2 基于智能家居的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的意义

智能居家养老系统的产生使得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束缚,借助于各种智能穿戴设备和数据网络互联,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在健康安全也更有保障。相比于传统的养老方式,智能居家养老可谓是其升级版和优化版,继承中国儒家文化的“孝”道精神的同时,既满足老年人对“家”的需要,又充分满足了子女对老人的呵护需要与管理。针对受众主要以老年人为主,这款App在设计初期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界面简洁,操作简便,具有一键呼叫,精准定位等功能防止突发事件的产生。另外该App可以通过具有无线传输功能的心电监测仪、血压监测仪、脉搏手表等设备能够检测老人的血压、体重、血脂等状况,让普通的日常生活融入系统的医疗检查,所测数据直接传送到所属医疗服务中心的老人电子健康档案,一旦出现数据异常,智能系统会自动启动远程医疗,必要时上门进行医疗服务。同时系统自带的数据库可以作为老人的备份健康档案,实现对老年人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动态数据库,使子女可以在APP上动态查看老年人的身体情况,还可根据需求自动生成初诊病历,在就医时作为医生对病情分析的有效参考。

3 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的原理

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智能化居家养老新模式”,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智能化、传感器技术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智能居家养老。

随着不断发展,其技术也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利用智能化的传感器技术和网络监控视频技术,实现智能化居家养老(利用传感器技术,按照自动报警装置,保证老人的人身安全。通过视频可以使老人与子女见面,排解老人的寂寞、孤独。老人若有突发事件,可以通过安防报警系统将信息传给子女和社区人员,使老人得到及时救治),可以有效保障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减轻子女的负担,使子女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以达到老有所依居家养老模式,为共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

4 基于智能家居的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4.1 社区服务智能模块

利用COP的安全性、自动化和保密性等优势,可以为老人提供更加完善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智能模块支持退休金认证、送饭送菜、清洁卫生、基本医疗、陪护聊天等切实贴身的服务。社区对辖区中的老人信息进行统计、整合,为其进行网上登记,通过互联网实现网络化访问和自助式服务。这样,只需要很少的专业人员监控这个智能计算平台,大大弥补了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另外,此模式提供的支持养老保险认证功能,通过为老人设置登录账号、密码、指纹识别等技术将智能计算、智能安全运用到社区的管理中,为老人提供网上认证,确保退休金管理的准确、严密。

4.2 医疗智能模块

基于智能计算的居家养老模型将区域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引入,提供低成本、易管理、可按需灵活扩展的信息共享平台。此模式略去中间环节,将老人与医院直接建立起互相帮扶的网络系统即医疗智能。通过COP装置,当老人点击红十字图标时,表示病情不是很严重,如:感冒、头疼等,这可以由社区医疗提供服务。当情况紧急,如心脏病突发或者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时点击120图标,此时医院会接到求救信息,并根据信息的紧急情况派遣医疗小组或者派发120急救车。

4.3 购物智能模块

购物智能模块利用智能计算将老人与各大商场超市信息进行全面整合,分别推送到商家和老人的智能终端上,形成一个信息完整的资源汇集池,对老人的购物需求提供自动化管理和快速交付,及时满足老人的需求。老人可以通过COP装置的购物车图标与商店联系让他们送货上门,或者商店根据COP资源汇集池的记录情况,自动为老人适时地提供物品及服务。商家可以引入智能计算,建立自己的购物智能网络,更好地满足有特殊需求的老人。

4.4 定位智能模块

老人随身携带的COP装置将老人的信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与老人的儿女、联网的医院、社区等相互联系,方便其子女对老人进行时刻的远程监控,能够准确了解自己的父母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处环境的安全情况。当老人出门在外迷路的时候,只需点击迷宫图标,他们的子女们便会接到呼救信息,通过此技术子女可以及时确定父母的地理位置。

4.5 娱乐交流智能模块

该模型将娱乐交流功能引入到老人的日常生活,更切实地为老年人提供适合他们交流及娱乐的环境氛围。通过网络把老人联系在一起,为老人提供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娱乐交流方式,如:养花、书画、垂钓、跳舞、旅游活动。娱乐交流智能也可以将不能到现场参加活动的人覆盖其中,使他们通过COP装置的音符图标感受活动的快乐,如身临其境一般。与此同时,利用智能计算的广泛性将老人与其相关的人员整合在一起,老人与他人能够随时联系,扩大了他们的娱乐交流范围。

4.6 精神抚慰智能模块

老人们也可以通过精神抚慰智能与子女、他人在精神上互相安慰与关心。通过精神抚慰智能将居家老人集中起来,由几名专业人员提供网络咨询与心理抚慰,适时地向老人传授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此外,社区或者其他一些组织可以利用这个精神抚慰智能将老人们的信息和其他家庭的信息进行全方位整合及网络覆盖,使老人能够看到其他人的需求,有能力的老人便可以直接向有需求的家庭发出有偿或者无偿的帮助请求,这样老人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又可以愉悦自己的身心,达到年轻人和老年人互助的目的。

5 结束语

老年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你是否重视而改变。在老年人许多特殊的需求中,居住条件的改善是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老年人不同于残疾人,身体机能的衰退有个渐变的过程,所以智能家居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参考文献

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健康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是老年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49亿,占总人口的17.9%[1],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居家医疗已被证实是为老弱失能人群提供高可及性医疗服务的有效手段[2]。近年来,居家医疗逐渐受到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出,居家医疗是老年人需求较高的服务之一[3],许多政策都在积极推动居家医疗服务。然而,国内的居家医疗服务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医疗服务机构都在积极推动,为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进行了多种探索。本文总结目前我国探索发展居家医疗服务模式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旨在为国内居家医疗的从业者和推动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居家医疗的探索模式

通过居家医疗培训、居家医疗和养老论坛,以及居家医疗项目的考察,总结出我国目前正在探索的3种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分别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和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见表1)。下面从发展背景、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支付方式等方面分析比较3种模式的经验和不足,为了让读者对3种模式有更直观的认识,对每种模式举例说明。1.1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由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在“9073”养老模式下,如何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居民提供连续性、可及性、方便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家庭病床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途径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病床涵盖了基本医疗服务中的大部分内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家庭病床服务形式提高疾病诊治、慢性病管理等专业技能,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进而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4],因此家庭病床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5]。上海市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基层社区推广家庭病床服务[6],2010年在国内率先建立家庭病床地方标准,从家庭病床收治标准、服务内容、服务项目、人员资质等方面规范了家庭病床工作[7],目前上海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1.1.1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内容(以上海为例)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积极推进家庭病床服务,从而服务于需要连续治疗,又需依靠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讲座、门诊、张贴宣传海报等宣传形式,进一步宣传家庭病床服务,增强居民主动签约家庭医生的意愿,为社区内失能、半失能的居民办理家庭病床,解决其居家医疗问题。社区居民可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建立家庭病床的申请,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评估和社保经办机构评定符合家庭病床收治范围的居民可在家办理家庭病床服务。由社区全科医生、医院专科医生和护士、家庭药师、护理员等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入户访视家庭病床服务对象,申请人或其家属选择家庭医生团队并与其签约,协商制定医疗护理服务方案。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家庭医生、医疗车能快速接触到患者并提供家庭病床服务,从而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便捷服务。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病床服务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家庭医生团队可以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血糖监测、吸氧、吸痰、导尿、鼻饲管置管、静脉血标本采集等医疗服务,以及洗发、手足部清洁、温水擦浴、沐浴、协助更衣、协助进食水等生活照料服务。但是由于服务团队人员紧缺、便携式医疗器械不足、上门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许多患者实际需要的医疗护理项目开展较少甚至难以开展。如由于专职护工人数较少,因此对患者的生活照料服务提供较少或由第三方公司提供。家庭病床医疗护理服务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助理(护士)、康复师共同承担,从而保证为患者提供诊疗、护理、康复等全方位、全过程的医疗服务。但是患者建立家庭病床后的家庭病床责任医生是固定的,这样服务相对会比较单一。根据上海医疗保险报销指南,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务的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2%,较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病床患者的经济压力。1.1.2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由于国家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完成各自的家庭医生签约“任务”而积极推进家庭病床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探索,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上门服务费低。对患者来说收费低是好事,但同时无法激励社区医护人员开展服务,医护人员反映劳动价值难以体现。例如,上海市制定的家庭医生收费标准,医生每次上门仅收80元钱。珠海各基层医疗医生和护士上门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仅能收取17元/次的上门服务费。北京家庭病床没有建床费,医务人员上门一次只能收10元出诊费,而合肥的上门服务费甚至低至9元。(2)我国全科医生、护理人才紧缺,无法满足更多患者家庭病床服务的需求。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负荷已经较重,随着社区首诊制的推进,居民首诊意愿较高[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工作负担进一步加重。而且作为基层卫生工作者,家庭医生团队人员还承担着复杂的公共卫生工作,团队中的医务人员很多都身兼数职,分身乏术[9],工作负担重且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和完善的职位晋升制度,家庭医生团队难以获得服务动力和服务热情去提供高质量的居家医疗服务。(3)家庭医生团队工作量较大,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身服务技术和水平,而且我国目前对于家庭医生团队的专业化培训较少,这也将大大影响我国居家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4)发达国家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体系有较为完备的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作为支撑,以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为主,并协同生活照料服务和社会支持服务,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护[10]。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家庭病床服务基本停留在医疗护理服务提供层面,且由于我国居家医疗相关法律不完善[11],以及适宜在居民家中开展的诊疗服务以安全有效为准则,服务项目有所限制,家庭病床服务模式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考虑到医疗安全,许多药物不得在家庭病床静脉输注,限制了家庭病床收治范围,不能满足更多患者需求。1.2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这种模式以公立医院某个科室或多个科室为主体,为寻求转型,增加上门医疗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增加新的营收方式,同时提高知名度与社会认同。国内现在已有很多地区开展相关业务,如河北邯郸某医院急诊科提供的上门医疗服务,济南章丘某医院烧伤科提供的上门慢性创面的服务,天津滨海某医院营养科提供的上门医疗服务等。这种模式的服务主体是公立医院的某个科室或某些科室,虽然种类千差万别,但都是在一定的契机下,利用自身闲置的医疗资源,提供基本的上门医疗服务和特色服务。在此,笔者团队选择了极具代表性且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邯郸市某医院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1.2.1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内容(以邯郸为例)邯郸市某医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随着近几年周边各个医院规模的扩大,急诊科面临诊量少、竞争大、“吃不饱”的问题,而且年龄比较大的医护人员身体已经适应不了急诊科节奏快、突发状况多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医院充分利用急诊科医生知识面广、机动能力强的优势,逐步将急诊医生培养成全科医生,利用二线救护车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随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积极开设老年病科,该医院也开设了老年病科,利用急诊科和老年病科密切合作的优势,结合院前和病房,开展了以安宁缓和医疗为特色的服务模式。该医院组建了一支由医护人员、康复师、心理师、医务社工、志愿者等在内的专业团队,并形成老年病科、肿瘤外科、麻醉科、医养结合中心、居家医疗组等多个科室(院区)协同为疾病终末期和老年患者们提供服务的模式。该医院急诊科的居家医疗组同时开展上门医疗服务,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实施在岗培训,为长期卧床在家的患者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团队首先上门审视患者的自身状况,为符合标准的患者建立档案。根据居家患者的签约档案,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上门医疗方案,并为居家患者发放指导单,对每位患者的居家档案进行质控管理。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根据患者预约和规划方案,携带便携式移动设备,利用二线救护车去患者家中提供上门医疗服务。该医院居家医疗组目前开展的上门医疗服务内容有伤口管理、管路维护、癌痛管理、体格检查、用药指导、康复指导、心理咨询、照护指导等,让患者在家就能享受专业的医疗服务。因为是利用闲置的急救资源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所以目前采用的收费标准还是按照医院院前急救的收费标准,包括救护车出车费用、医务人员出诊费和服务项目费。如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5元,中级职称及以下人员10元,项目主要是指上门服务产生的某项治疗或检查。目前这些费用都不能通过医保报销,只能患者自费。1.2.2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邯郸市该医院是一家二级医院,相比于三级医院和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在提供居家医疗服务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一般来说,三级医院走的是高精尖的发展路线,业务量大,紧缺的卫生资源无法再去提供居家医疗服务;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的是平民化的发展路线,受人才、技术、资源限制,短期内很难提供优质的居家医疗服务;二级医院因为政策、资金、技术等原因,处在尴尬的“夹缝”中,为了生存亟须转型,是可以提供居家医疗服务的良好选择。此外,该医院原来是一家铁路医院,许多患者是单位的职工或家属,患者对医院非常信任,有着良好的医患关系,便于开展上门医疗服务,这也是这种模式的优势。从2018年起,该医院就开始对居家患者签约建档,定期开展上门医疗服务,已经有了3年相对成熟的经验,同时结合老年病科和急诊科密切合作的优势,对老年病科达到住院时限不得不出院的慢性病患者实施转介制度,在家中进行管理。此外,该医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养老院签约,定期为养老院中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值得学习借鉴。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是以医院为主导的探索,其并不是以上门医疗服务为主业,上门医疗服务收入也只是总收入的一小部分,但除了收入之外,这种独具特色的服务还可以为医院提升社会美誉,增强责任感。但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1)收费方式复杂,上门医疗服务不能纳入医保。某些医院居家医疗项目是通过吸引患者使用医院门诊及住院服务来实现收入,特别是缺患者的一些科室,而另外一些医院的出诊团队是直接按次收取费用,例如天津某二级医院某科室每次上门开展护理服务收取二百余元作为服务费。另外有公立医院和私营护理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私营机构收费之后进行分成。虽然目前医院开展的绝大多数的上门医疗服务费用不能报销,但是国内也有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将上门服务纳入医保的尝试,如2018年浙江省台州市将居家医疗护理纳入全市基本医疗保险中。邯郸市也在积极探索,展开对上门医疗服务纳入医保的学习与探讨。希望将来居家医疗服务能够得到医保的支持,真正惠及老年失能患者。(2)专业居家医疗服务人才缺乏[12]。以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人员基本都是专科医生,如营养科、烧伤科、急诊科等,缺乏全科医学思维,因此提供的服务也多是某些单一的服务,不是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因此笔者更愿意称这种模式为“上门医疗”而不是“居家医疗”。基于我国国情及患者需求,亟须开展专业居家医疗各类服务人才的培训,促进居家医疗人才队伍规范化、专业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求,尤其是为失能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就医渠道。(3)缺乏电子病历系统。现在国内还没有完善的居家医疗电子病历系统,以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服务对患者仍采用纸质化的病案管理。完善的居家医疗服务不仅仅包括医疗,还应该包括家庭关系、适老化改造、药物管理等,随着患者人数的增多,纸质化病案的不便性会凸显出来,迫切需要一套简便有效的电子病案系统以便于管理。1.3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1.3.1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内容(以济南市某民营医疗机构为例)公立医院因其患者量大、医生工作负荷重等客观原因,部分医务人员在对患者服务上存在一些短板,如看病过程中交流时间短、患者排队等待时间长、专家号难挂、病房拥挤等。针对这些现象,民营医疗在医疗服务上,把对方的短处变成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高端服务品牌,为消费者提供高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济南市某民营医疗机构向老弱失能者提供自付型综合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该民营医疗机构的居家医疗服务团队由医生、护士和社工组成,跨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全方面、连续性的护理和医疗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老年综合评估、体格检查、慢性病管理、用药指导、康复护理、远程医疗咨询、社工照护、安宁疗护等。其服务对象是缴纳会员费或购买居家医疗服务包的消费者/患者,对于购买居家医疗服务包的消费者,居家医疗团队会上门对其进行初期、中期、结案评估,准确了解消费者的身体状况从而为其制定3种不同等级的服务包。不同等级的服务包也可以为该医疗机构进行接诊人次分流,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当消费者/患者需要服务时,居家医疗团队通过打车、自驾或者公共交通等方式快速上门服务。此外在该民营医疗机构的居家医疗服务中,医生和患者的初次沟通时间为40min至1h,护士和患者的初次沟通时间为30~40min,这样充分的沟通交流也能保证医患之间的充分了解,患者更能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因此民营医疗机构旨在提供更加优质、快捷、人性化关怀的医疗服务。1.3.2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民营医疗机构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探索,其以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业态存在,高质量的民营居家医疗会针对老弱失能患者进行周全性评估,并针对评估的结果决定所需要的医疗服务、照护服务的种类和强度,目的是减少医疗及照护资源的浪费,并且减少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经济、心理上的负担,笔者更愿意称之为“居家医疗”而不是“上门医疗服务”,但同时民营医疗机构自身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低质量的民营居家医疗服务以快速、简单临床服务为主。这种模式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广泛惠民的支付机制,在医保支付之前很难惠及广大老弱患者。另外,周全的高质量的居家医疗服务也意味着更昂贵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对象,不利于服务的扩大。外资的居家医疗机构虽在欧美国家有成熟的运营模式,但在中国的发展却并不容易,很难直接照搬在原有支付体系和人才体系下的运作方式。这一模式存在两大特点和挑战:(1)服务定价和支付。与公立医院的上门医疗服务类似,民营医疗自主定价,由患者自费负担。与“家庭病床”的服务定价相比,民营医疗提供的上门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定价相对比较符合市场生产要素价格,或者说能够体现劳动价值,跟各地物价和上门服务时间及质量有明显相关关系。如杭州居家护理服务收费近300元,而济南收费200元,济南全科医生提供的周全居家医疗服务收费约500元。为了满足中低收入患者的居家医疗需求,民营医疗机构也积极引入慈善捐款和梯度定价等方式来降低中低收入患者的经济负担。北京和杭州的居家护理及康复机构与慈善基金会合作成立了专项基金来为低收入患者募款,慈善资金交由民营医疗机构后,由其来提供义诊。济南的居家医疗团队按患者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费用减免,相对于高收入家庭支付500元/次的费用,中等收入家庭可以支付200~400元的费用。(2)与急性期医疗和专科医疗的协作。居家医疗照顾的患者以老弱、共病、失能为主要特征,尽管居家医疗的初衷是尽量实现患者在家养老,但在急症期仍然需要综合医院的服务,急症、手术、专科、住院服务在必要的时候都会非常重要。民营医疗基本都没有综合医院的急性期医疗和专科医疗,即使有些民营医疗建立了与综合医院的合作,流程上也难以实现好的衔接和转诊。但是,某些居家医疗服务者也提供远程或线下陪诊服务,比没有接受居家医疗的社区患者的境遇还是要好一些。

2讨论

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方案范文第3篇

《人民的名义》热播,让一家养老服务企业进入大众视线。在第十六集,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陪同省委书记沙瑞金去一家高科技企业调研考察,达康书记通过企业数字展厅指挥大屏向省委书记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发展相关情况。这个场景就取自安康通的数字展厅。

进一步了解发现,安康通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最大的养老服务型企业。安康通原本是一家主营业务形态单一的养老呼叫产品供应商。2013年被三胞集团收购后,经营模式从硬件厂商转型为服务提供商,提供覆盖线上线下的全面居家养老和健康管理服务,并与随后被收购的以色列最大的养老服务公司Natali实现产业协同,以及用户服务的分层覆盖。

作为一家有着23年发展历史的江苏民营企业,三胞集团2011年进入养老产业,意图将远程医疗与三胞的健康养老服务结合,打造一条"互联网+大养老"的健康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包含了三个板块:第一,形成终端设备集群,包含急救互助、健康管理、居家关爱和智能定位等多种设备;第二,形成呼叫中心,包含接警中心、数据信息中心、主动关爱中心、线下服务指挥调度中心四大功能;第三,线下服务集群,包含紧急救助、康复医疗、家政服务等服务系列。

在三胞集团副总裁卜江勇看来,“大养老”有两个标准:一是服务内容广泛,需要养老服务项目涵盖所有的养老服务内容,如紧急救助、康复医疗、健康管理、远程医疗、家政服务、主动关爱等。二是服务对象广泛,无论是刚刚步入老年还是已到迟暮之年,无论身体健康的老人还是患有各类疾病的老人,都应找到合适的服务项目。

2016年,三胞集团更是明确了“大消费、大健康、大金融”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这其中,在大健康板块,Natali的ECG大手套项目是中国首个远程医疗B2C模式的项目,在常州正式落地运营;安康通养老用户突破400万;此外,三胞集团收购中国脐带血库和新加坡康盛人生,以及全球首个及唯一被美国FDA批准的前列腺癌细胞免疫疗法Provenge,并拥有徐州三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年初与中信银行设立200亿元大健康产业全球并购基金,又与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设立50亿元大健康产业并购基金。2月,三胞集团与海尔共建的大健康产业基金增资控股综合型养老服务企业颐乐居。

至此,居家养老、家政护理、脐带血存储、基因检测、细胞免疫疗法、医院等布局不断扩充。通过生物医疗、医院、养老服务三个业务板块,三胞集团构建“生有希望、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健康产业生态链。

安康通19年的情结

在紧急救援、医疗健康、生活服务不同功能区块,上百名工作人员除了全天24小时轮流监看来自全市16万老人用户的养老系统大屏实时数据外,还不停接听老人打来的各种电话。这是安康通上海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常态。

借助科技能力覆盖养老产业,需要的不仅是智慧产品,更重要的还是智能平台――可以通过科技产品采集数据,通过互联网云平台计算分析,再将数据结果发送给老人子女或者社区及养老、医疗服务机构。

安康通的养老服务平台囊括了几个方面:首先是在老人家中安装的智能电话终端,可以实现紧急救援、医疗健康、生活家政、情感关怀等功能。为了打通老人与子女的联系,安康通开发了个人手机健康管理系统平台APP,通过移动终端收集用户的健康信息,并提供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这一移动设备在整合老人端的同时,也连接了用户的子女和亲属。另外,APP对接了几百种的智能健康硬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健康管理平台查询老人的血压、血糖、心率等几十项身体健康数据。

配合个人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搭建了由紧急呼叫专线和紧急呼叫坐席组成的紧急呼叫中心。老人遇到跌倒,疾病、意外等突发状况时,可按下家中的智能终端一键呼救或戴在身上的报警器,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与老人沟通情况,并根据预先获取的地址、紧急联系人电话,联系家属、安排救护车、所在区域助老员上门、根据情况安排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服务。

除了紧急救助之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提供家政、护理、维修、打车和搬家等服务。在上海,最受老人欢迎的服务之一是代叫出租车服务,解决了很多老人出行的不便。换灯泡等一些不起眼的服务,也是安康通重要的服务之一。对于普通人来说,换个灯泡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于老人来说换灯泡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这极易发生跌倒。根据相关资料,跌倒是我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为首位。每年大约30% 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发生过跌倒。

安康通还通过与Natali的协同,将以色列先进的智能居家看护系统Smartcare引入中国家庭。在一些老人家里还安装了这套系统,这套系统结合了人工智能的行为轨迹分析与红外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水浸传感器、可选配的摄像头等,组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智能看护环境。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分析老人行为模式及健康状态,监控水管漏水和煤气泄漏等情况。一旦数据显示异常,客服及后台医生将会马上接到系统推送的异常信息,子女也可通过APP了解家中老人的生活状态及各N情况。

截至 2017年4月,安康通全国用户总数达578万,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河南、山西、安徽等省市,覆盖全国22个城市,36个平台。

如今,安康通的战略也在与时俱进,最初主要是聚焦于居家社区养老商业模型打造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商,2016年,安康通开始致力于整体养老体系的建设,不局限于提供线上线下的居家养老服务,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服务站,甚至护理院等,全面涉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目前,安康通在南京秦淮区、太原、丰城的医养综合体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之中。

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特色养老;养老事业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许多发达国家都在面对的棘手问题。“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1]。”中国在20世纪末,即1999年中国在一系列基本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其基本问题包括,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物质收入欠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各项保障制度相对滞后。中国老龄化形势较为严峻。“据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76568072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13.26%。65岁以上老人口总数为3018582人,占总人口比例为8.87%。[2]”老年人口数量已过亿,老龄化趋势发展迅猛。从发展趋势来看,老龄化问题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连市养老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具有先进性,对全国老龄事业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因此调研小组以大连为中心,通过对大连市的调查研究,以小见大,以点见面,影响和辐射其他养老事业较为落后的地区。

一、大连市养老事业现状

据了解,辽宁省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是大连市。“目前,大连市总人口为6690432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57116人,占15.8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16350人,占10.71%[3]。”据调查了解,目前大连市四区共有养老机构147家。我市的民营养老院所占比例较大。据悉,大连市现有床位约3.8万张,在数量上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相差甚远。

大连市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显著特点。大连市养老机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国办养老机构,集体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后两者由于资金不足,服务人员水平低等条件,入住率相对较低。且民办养老机构大多数资金来源是社会力量资助,资金来源不稳定。而国办养老机构与后两者比较而言,由于是政府投入,运营管理及硬件设施相对完备,社会评价较高,因此入住率较高。

二、大连地区特色养老

大连老龄工作走出了具有大连特色的发展路径,即有创新、有做法、有思路,对全省乃至全国的老龄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养老模式多层次化

国人养老方式,一直以来,不外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大连市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显著特点。据了解,大连市中心医院开辟了居家养老新模式,这一模式将养老与医疗护理相结合,在有效利用医院的先进技术与医疗设备的基础上,建立以上门服务为主,日托服务为辅的养老新模式。

(二)举办老龄“盛会”大连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

“为了将养老事业产业化,大连于2004年开始举办第一届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并以此为平台集养老产品、养老服务、老年教育等于一体,使得养老事业系统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4]”

(三)启动数字化养老模式―养老110

据项目组成员调查发现,“大连市西岗区是全国首个出现‘养老110模式’的地区。‘养老110’是指为孤寡老人、特困低保老人及空巢老人提供上门和配送服务。‘养老110’是数字化养老模式之一,服务模式较为先进。近年来,这一养老模式已覆盖大连市多个地区。互动化养老是大连养老事业中另一较为先进的模式,这一养老模式的出现使全国养老资源得到有效共享。[5]”

(四)重视和发展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是伴随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而出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课题。在大连,老年文化教育已形成以老干部大学为支撑,以普通高校参与为辅助,以社会办学为补充的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格局:(一)大连市老干部大学成立于1986年,标志着大连是中国开展老年教育较早的城市之一。最初专业设置不全面,学员数量较少。2010年,市政府投资近亿元,建成一所现代化的老干部大学;(二)大连市普通高校也参与到了老年教育的建设中。例如,2012年大连大学与市老干部大学联手进行合作,一方面高校的教育资源得到了相对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促进了老年教育合理化的发展。(三)以老年人为主要学员的社区大学于2013年在大连市开办,进一步促进了老年教育的发展。

三、当下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机构数量和床位供求矛盾严峻。目前的数量和规模无法满足社会的客观需求,需求压力巨大,供需矛盾问题严峻。并且存有公办养老机构供不应求,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局面。

(二)养老机构布局不合理,偏远地区机构数量较多,覆盖不均衡。养老机构所处位置较为偏僻,远离社区,即使位于城区的机构大多也坐落在远离市区或距离车站较远的位置,交通生活都不便利,并且距离子女较远,情感方面会倍感孤单。所以导致部分有需求的老人不愿入住,导致入住率较低。

(三)收费过高,是致使入住率低的又一原因。作为边缘弱势群体的老人,退休金不够支付费用,尤其是每月仅靠政府的最低保障金生活的老人,根本负担不起。此外,除公办养老机构的规模尚可外,个体办养老机构规模均较小,且服务人员少,医疗服务水平差,形成不了养老产业的规模效益。

(四)民办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各方面均劣于国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观念落后,服务项目也不丰富,这都与养老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很难满足对老人经济供养、健康医疗及精神宽慰的多方面的要求,弱化了养老机构的职能。

(五)老年人休闲娱乐活动少,精神倍感孤独。大连市虽然举办了一系列的老年文化活动月的活动,但规模较小,影响范围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精神孤独的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促进养老机构多层次化。大连市现阶段已建立“以居家养老作为基础,社区养老作为依托,机构养老作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但仍存有养老机构存量不足,需社会各部门竭力合作,盘活目前存量,开发增量。建立养老机构应具有超前意识,长远规划其内部建设,以满足各阶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二)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机制。建立以解决贫困人口养老为重点,将政府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相配合,实行政府补助、社会救助相协调的养老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协调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为养老体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措施。规范养老层次的职能,活化政府对养老资金的投入度。加大服务的监管力度,使老年人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三)改善医疗服务现状

1.社区医疗服务建设方面。大连市区社区医疗现状问题比较突出,虽然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能满足部分社区居民的需要,但存在着主要医疗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在人力资源上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大幅度提高医师的素质水平并加强和完善科室的设置,与大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老年医疗健康保障制度方面。目前虽然实行了医疗保险全覆盖,但应该在保险金额上向病重、高龄、贫困、孤寡的老年人倾斜,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人安享晚年。开展老年常见病预防保健工作,积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提高老年人的疾病防范意识,减少慢性疾病的反复病发。

(四)提高服务人员能力

1.培养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加大政府对老人服务问题的管理力度,培养老年人专业人员协会、老年学研究学会等,确保养老科学有力度,有宣传的效应。

2.引导和整合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教育资源,加大对老年人的服务力度,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使相关对口专业的学生着力发展养老服务工作同时政府等相关部门支持社会资本创办养老服务培训结构。

3.对参加养老看护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给予补助。吸引社会优良人才的加入,壮大服务型队伍,并给予相应的证书,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并且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方面的待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端老年服务型人才。

(五)关注精神养老

1.老年教育。使老年教育事业专业化,老年师资队伍多样化,使老年教育向多元方向发展,加大老年教育的受众面。将发展老年教育纳入政府职责序列中,使得老年教育健康而有序发展。

2.老年活动。为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加强老年人之间交流,应开展象棋、老年舞等业余活动。使老人体会生活的乐趣,积极面对生活。大连市虽多次举办老年活动周,但涉及层面不广,应扩大组织范围,带动大连整个地区乃至辽宁省的发展,为老年人的晚年文化生活创造平台。

3.激活家庭力量,发挥家庭的力量,使老年人的自我调适进一步建构,加强老年人的交流,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的内心生活;整活政府力量,政府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应努力站在老年人的立场,把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规范人们对老年人的关心行为;活化民间力量,培育志愿服务型的养老组织,传递社会正能量,使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使志愿者队伍服务化。

总的来看,大连市区养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显露出许多问题。我们建议通过调动各方面积极的力量,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促进大连市养老服务体制的完善、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规划,充分发挥大连市在养老方面的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数据信息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3]数据信息来源于大连统计局

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方案范文第5篇

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全县要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县养老机构实现平均每千名老年人不少于35张床位。

二、主要任务

(一)健全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完善政府供养制度,保障城市“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农村“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老年人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对经评估符合条件的困难老年人,由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服务予以帮助。建立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和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保险)制度。

(二)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县、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村(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城市社区要以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培育服务机构、招募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服务商等方式,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规模,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推动信息平台与居家养老服务实体有效结合,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加快县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养护院和乡(镇)敬老院建设,不断提高城镇“三无”、农村“五保”老年人供养水平。

(三)加快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充分整合资源,按照有关标准加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创建一批服务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健全、管理服务规范的养老服务示范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加快实施社区无障碍环境改造。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我县所有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设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完善现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为老年人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建立老年人信息档案,完善“12349”养老服务热线和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系统,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各部门、各单位设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村(社区)的各类具有为老年人服务功能的生活和文化体育设施要向老年人开放,满足老年人需求。

(四)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以及独生子女和计生双女父母困难老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发展多种形式并存的机构养老服务,重点发展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服务机构,为半失能、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照料服务,并辐射周边社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养老服务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提供养老服务。开展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制试点,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可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注重加快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尽快启用县社会福利中心。到2015年建成1所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床位规模适当,具有示范作用的大型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

(五)壮大养老服务产业。要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要求,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等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投资老年产业,拓展养老服务内容,创新发展老年生活服务、医疗康复、托管托养、教育娱乐、食品用品、休闲旅游、信息咨询等服务,不断满足不同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金融保险行业为养老服务业提供相关服务。

三、政策措施

(一)降低门槛,简化手续。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养老服务机构项目实行备案制,民政部门不再设置前置审批。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实行许可制。开展其他养老服务或产品研发、生产的机构,属营利性的企业单位到工商部门直接注册登记,属非营利性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可到民政部门直接注册登记。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科学制订发展规划。要紧密结合我县实际,科学研究制订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并纳入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科学布局。

2.落实养老服务用地政策。年度用地计划要合理安排养老服务用地需求,并向社会公布。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要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对新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符合国家划拨用地条件的,经县政府批准后,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供地,也可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对新办的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明确用地性质,按照国家对营利性用地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供应。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村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可使用集体所有土地。对研发养老服务产品的生产性项目用地,采用与工业项目用地同样的供地方式。新建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要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公建配套方案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城乡规划确定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用途;严禁将土地使用权和房产权以任何方式变相出售,对违反规定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民政部门将撤销养老服务机构登记,国土资源部门将依法责令其交回土地。养老服务设施因城市建设需要依法拆迁时,要优先安排同等面积的回迁或异地建设用地。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落实养老服务补贴支持政策。县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确保50%以上的比例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政府举办的养老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机构运转、人员经费和机构内集中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经费、人员工资和其他相关费用列入县财政预算并按时拨付。对接收供养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独生子女和计生双女父母困难老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人的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经费按政策标准给予足额安排。同时对该类养老服务机构在更新完善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补助。对新建、改(扩)建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依据其建设规模(含改扩建)、投资总额、土地租期等指标,由县政府给予建设补贴;在运营期间,按照床位数、收养人数及服务对象的类别、入住率、管理服务水平、社会效益等指标,由县政府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按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长政办〔2013〕144号)精神,所需经费、补贴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4.贯彻落实支持养老服务机构税费优惠政策。对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费。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要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要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养老服务要适当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其用水、用电、用气、用暖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符合相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比例扣除。境内外资本举办养老服务机构享有同等的税收等优惠政策。

5.落实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和就业政策。引导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将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与促进社会就业相结合,把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符合条件的人员可按照规定申请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继续开展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我县实际,重点安排本乡(镇)、街道办事处失业下岗的“4050”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鼓励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对养老服务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对考试合格的,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事养老护理服务工作,并享受政策安排的有关专项培训经费,逐步提高服务人员持证上岗率。养老服务机构要积极改善养老护理人员工作条件,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补助制度。对在养老服务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医疗机构、福利机构相同的职业资格、注册考核政策。

6.落实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政策。积极推进医养结合,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转变服务模式,主动为失能半失能和独居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开设家庭病床。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开办医疗机构,开展护理、康复等服务。规模较小的养老服务机构可与周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开展医疗服务,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养老服务机构所办医疗机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并符合申请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经审批可纳入定点范围。进一步优化医疗保险报销程序和结算方式,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结算问题。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

7.落实养老服务融资政策。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通过贷款贴息、直接融资补贴、融资担保等办法,使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养老服务业。积极争取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支持保险公司探索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鼓励养老服务机构投保责任保险,保险公司承保责任保险。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积极争取国债投资、国债转贷、国贷贴息等资金,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金融机构要将国家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政策落实到养老服务业,增加养老服务机构及其建设项目信贷投入。金融机构要在符合市场原则的前提下,放宽贷款条件,对养老服务机构及其建设项目积极提供融资便利及实行优惠利率。财政给予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补贴,可用于资助养老服务机构投保养老服务责任保险。鼓励和引导慈善资金投向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于实施养老救助项目。

四、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