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的价值观教育

初中生的价值观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的价值观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的价值观教育

初中生的价值观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镇化 城郊农村中学生 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城郊农村中学生,就是指城市郊区的农村中学生。由于生产方式等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他们与“农业型”非城郊农村中学生有较大的同质性,但地域的特殊性使城郊农村处于城镇化的最前沿,城郊农村中学生与城市发生更为频繁的相互作用,市场、权力对他们的影响更为具体直接,这导致他们的生活、思想方面更为不同。在这种背景下,城郊农村中学生随生活环境的异变而引起的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又对教育提出了怎样的需求,都成为探讨我国农村薄弱地区教育不得不研究的问题。

1 文化价值观

1.1 文化价值观内涵

文化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①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充分的体现出他的活力与青春,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就传统而言有许多变化,研究城郊农村中学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对完善文化价值观的理论、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核心价值观甚至是促进农村学生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化价值观内容

以裴娣娜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文化价值观是“关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民族、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等的价值观”。②由于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城郊农村中学学生,民主与宗教在对象的文化价值观中并非是主要内容;而伦理作为一种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可以将其归于道德方面。所以本文主要从文化价值观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外来文化价值观、道德文化价值观和科学文化价值观四方面来研究。

2 城郊农村中学生文化价值观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主要集中于对人的问题的探讨,包括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论述,同时又兼有怎样为人、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观点与看法。随着时代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主流文化的转变和大众文化的侵蚀,更多人将目光集中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努力追求的也是个人自身的发展与自身利益的实现,这也就造成了现代文化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巨大落差。

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对追求目标方面更容易产生迷茫、失落等情绪,而处于城郊的农村中学学生更甚。在一项关于学习目的调查中,有80%的农村初中生“认为是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而学习的,为祖国的富强和社会的发展而学习的只有20%”。③他们身上体现着国家意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归属感不强,传统优秀文化淡薄,缺乏对自我个人价值的认同。

2.2 外来文化价值观

我们除了本身的主流文化之外,又要接触许多外来文化。外来不良文化对中学生的社会自我意识和责任感产生了很大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了多方面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利于青少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形成。如网络上的黄色图像、广告;电视上的暴力、偶像、爱情的影视剧等等,宣传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与道德相悖的价值观。对城郊农村中学生来说,由于家长的疏于管教、教师的消极对待,他们更能轻易接触到这些不良文化,问这些中学生他们崇拜的英雄人物时,他们说不出多少,但当问到影视明星时,他们却能说出一连串的明星名字。

2.3 道德价值观

道德价值观是价值观中关于道德价值的观点和看法,是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价值观是主体根据自己道德需要对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作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内在尺度,是个体坚信不疑的各种道德规范所构成的道德信念的总和”,④作为一种评判尺度而存在的道德价值观实际上是相应的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2.4 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观主要指的是对科学活动价值的把握,包括对科学价值的目标、追求、评价等方面。科学成为知识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评判标准,形成一种科学知识的文化权威,同时对科学价值的认识也仅仅是认为实用至上,青少年的成长中逐渐排斥人文知识与关怀,将文化进行自我物化,农村学校这种现象更甚。

经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6亿,80后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却占流动人口近一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城郊农村中学生并不愁没学上,但还是有更多的农村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就选择进城务工。在这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享受主义的观念下,城郊农村中学生科学价值观念在世俗化、功利化中迷失,学到的也只是有用的知识、能赚钱的技能,而关于人成长中所需要的理想、价值、道德、信仰等几乎被排斥在外,他们只是能成为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已。

3 针对城郊农村中学学生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城郊农村中学生在文化价值观方面主要体现出忽视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吸收歪曲的外来文化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方面缺乏道德感和公德心;对科学价值观自我物化等特点。这些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享受主义,沉沦于拜金主义、拜权主义、拜名主义,陷入教育“科层制”⑤的误区,由此不利于学生的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更有可能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必须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可行的教育政策,引导他们构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战略的实行,努力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3.1 社会方面

(1)促进社会价值体系合理化,加强正确文化价值观渗透力度。城郊农村中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所以,作为社会价值体系一部分的文化价值观也必然会受到社会上各种观念的影响,如人才观、就业观、职业观等。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上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渐追逐着实用、能力、功利与效益,这无形中使城郊农村中学生及家长的观念变得更为复杂,他们或者像“农业型”农村中学生与家长那样对学历盲目追求,或者是坚持“知识无用论”、挣钱才重要,对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必须改变社会观念,削弱环境中存在的效用价值,才能使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学生中得以发展和实现。

(2)建构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进行有效的教育体制改革并行。我们在建构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体制方面的改革也应该同时展开。应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运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重点关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校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⑥

3.2 教师方面

由于农村教师师资严重缺乏,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提高城郊农村中学教师素质,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完善教师人事制度,对教师的资格制度和聘任制度进行严格把关。向全社会进行的教师资格考试,要保证教师的学历和素质水平。

(2)教师培训。要想对城郊农村中学教师队伍进行彻底更换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走培训这条道路。各级政府加大对培训的经费投入,充分发挥中学的主体地位,加强指导中学展开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3.3 家长方面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人的素质发展受到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学是儿童向成人过渡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数居住于城郊的农村家长由于知识欠缺和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使他们忽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点,积极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2)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越来越高,开始注重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能力高低来评定人才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素质教育推进的时期,家庭教育首先要注重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引导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而综合的发展。城郊农村家长由于为生计奔波,很难做到时时陪在孩子的身边,更何况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父母应该至少有一人能就近工作,对孩子及时关注,积极鼓励,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培养孩子的爱好特长,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下,中学生处在一个变革与发展的时期,城郊农村中学学生更是受到物质文明的严重影响而精神匮乏,无理想或理想无法实现,越来越消沉与麻木。由于“能够影响人的行动的逻辑一是信仰,二是利益,三是感情”,⑦所以要努力实现信仰、利益和感情的平衡,不能推进“唯利主义”,坚持主流文化,理性认识大众文化,拒绝庸俗精英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从教育的各个方面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努力真正实现“中国梦”。

注释

① 姜佳男.新时期下青年的文化价值观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3):28.

② 王子君.城乡初中生教育价值观比较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③ 蒲建华.农村初中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研究――以S县农村初中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1.

④ 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著.当代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45.

⑤ 科层制即根据人的学位的高低、知识的多少、能力的大小来安排工作,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科层制的最大的特点和实质在于按人的职位的高低来实行控制。(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29.)

⑥ 王子君.城乡初中生教育价值观比较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⑦ 姜佳男.新时期下青年的文化价值观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3):29.

参考文献

[1] 甘永祥.青年社会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

[2]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 珍妮・奥克斯,马丁・科普顿.教育与社会变革[M].程亮,丰继平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张进辅等著.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8] 李亮.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道德价值观变迁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

[9] 罗书伟.中学生学习价值观结构及其特点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0] 童卫红.初中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初中生的价值观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三维目标;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56-001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新课标指出: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运用英语的技能,而且还要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正是培养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键期,要利用英语教学中的话题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巩固、能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影响也是终身的。

二、初中英语教师怎样进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魅力

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我们英语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要做到有爱心、有信心;要乐观、有朝气;要谦虚、不狂妄自大,要真诚、不虚伪,要镇定、不浮躁,要勇于克服困难、不畏惧退缩,要勇于承担责任,而不互相推诿等等,这些优秀品质无疑会影响学生。

其次,要善于挖掘教材,找出恰当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教学,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培养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引导学生去探究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8A第六单元Reading部分讲的是台湾地震,我在讲这篇课文之前,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大量有关地震的知识,还有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抗震救灾的画面,特别那渴望生的眼神和动作深深地震撼了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中,我先让学生找出Timmy在地震中如何反应,如何坚持等待救援的句子,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总结。然后提出假设:如果我们这儿要发生地震,你会怎样做,让他们知道怎样逃生,懂得坚持的力量。后来我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让学生再一次感受生命的可贵。

班上有同学经常熬夜上网,吃一些垃圾食品,针对这样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在学习7A第四单元Food时,我先让学生上网搜集一些有关健康的和不健康的食物。让他们罗列出吃不健康的食物有哪些危害等等,让他们找出周围熟悉的人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患病甚至死亡的例子,上课时让他们用英语说出来。然后让同学们阅读课文,用表格的方式一一找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进行比较,最后同学们总结出: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让人更健康,所以我们青少年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2.学会助人为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中学生要学会助人为乐。牛津英语初中教材8B第四至六单元介绍了慈善组织,像Project Green Hope、 ORBIS、Oxfam都是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教育的好教材。在An interview with ORBIS doctor一课里,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奥比斯医生甘当志愿者为贫困地区的眼疾患者治病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事迹,恰好我们学校有个学生家里遇到困难,他的母亲得了癌症,因贫困无钱手术治疗,需要帮助,学校也贴出了捐款倡议书。学完后,我就问学生:”should we learn from the ORBISS doctor?”学生答:“Yes.”又问:“If your classmate has difficulty,what should you do?”学生答:“I should help him.”接着我把这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又介绍了一遍,学生个个表示同情,课后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募捐活动,纷纷献出了爱心。

3.增强审美意识,让学生实践中体验

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较快,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体验美。7A第六单元fashion中就有关于时装的话题,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看时装表演的录像,画面中模特们穿着五颜六色、各种款式的漂亮时装在T台上的表演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我感觉他们从模特身上感受到了美。学生看完后我就问:“Can you design a suit of beautiful clothes?”学生答:”OK.”第二天,学生纷纷拿出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在课堂上交流展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人人脸上都露出幸福的笑容,然后我叫几个同学在前台展示并用英语介绍自己设计的时装,都得到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可见学生从实践中不仅体验到了美,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生活的情趣。

4.增强环保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做起

初中生的价值观教育范文第3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各个领域均发生了深刻变革,各种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屡禁不止导致人们价值观严重扭曲,给初中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初中生正进入价值观可塑性的关键时期,但也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如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初中地理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所以初中地理教育除了有其他学科的共同功能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地理与个人教育在知识、理解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共同组成了教育的整体过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指出初中地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而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地理教学是其他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地理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网络的盛行,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一些不良的社会价值观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风气深刻地影响着尚未完全正确形成价值观的初中生。导致初中生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其原因:一是学校方面:虽然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但更多的在进行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二是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能够潜默移化、全面广泛的影响初中生的价值观,目前80%以上的初中生为留守学生,父母更多的给予物质的关怀和注重学生的成绩,缺少精神上的帮助,忽视子女心理的变化,导致学生价值观的偏差,甚至沦失。三是社会方面:社会环境的改变,尤其是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不良文化弥漫于网络,初中生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日益加重,不愿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四是自身方面:当前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追求个性多样化,但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使得初中生没有认同和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谈不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是当前初中教育所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困境

 

(一)课时严重不足

 

初中地理兼有文科和备理科性质,大部分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而现状是课时少,每周2节,导致教师上课在知识点上疲于奔命,忽略价值观的教育。

 

(二)学生忽视地理

 

在学生眼里,地理就一“豆芽课”。以为多背,多记就行,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再加之该校多“学困生”,上课行为习惯极差,在地理课上,根本不认真听课,进行正常教学就有困难,更谈不上进行价值观教育了。

 

(三)教育方法有待提高

 

目前,该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是以集中学习和单独授课的方式,学生感到空洞、无趣、与实践脱节,上课学生听,下课学生忘,这种方式有限,难肩负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这就需要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多种方式融入学科教学。

 

(四)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的地理教师有很多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即使是专业的地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够,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理解不足,很难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一)地理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业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

 

地理教师应该多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学懂、学透。将二者完美结合,融入日常教学。因材施教、联系实际、改进创新教学方式,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初中地理中资源观、环境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中教育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外,在平时还应该践行,如关闭在流水的水龙头、捡取自己身边可见的垃圾等,做到言传和身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理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为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避免生硬讲述和强制灌输价值观,而应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与学生由浅入深交流价值观,启发诱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思逐渐融入到学生的思念中。价值观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1],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首先倡导的,如在中国地理讲港澳台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日本的50年里,日本屠杀了多少台湾人,掠夺了多少资源。通过数据让学生理解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全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

 

备课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如中国地理讲青藏地区时联系“麦克马洪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讲交通时可以联系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讲农业时联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学生体会国家的富强,提升爱国情操。创设情境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利用主题鲜明的图片、真实直观的录像等来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2]。如讲环境问题时可以展示环境恶化的图片、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和谐、法制,尤其是人地和谐的重要性。在师生互动环节,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检测评价环节,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乡土、国情、时事等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命题,来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解。

 

(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理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有关地理学科的课外、校外、野外等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3]。调查学生时,许多学生都希望能有地理实践活动如实验、野外考察等,认为这些实践活动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调查教师时,很多教师是希望学校适当的安排课外实践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参加野外考察活动,深化学生的价值观。如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被污染的水和土地。这些地理实验、调查等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深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结语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关系中华民族的大事,初中生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4]。总之,初中地理教师要随时随地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地理教学中。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深入学生的心里,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由于作者能力和学识有限,所以本文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些的问题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初中生的价值观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初中生心理现状

初中是青少年心理状态最为微妙的时期,该时期人群正接受从懵懂到理性的过渡阶段,因此其心理状态多半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相信自身判断,急需认同却又不屑于他人认同的矛盾时期。该时期青少年心理普遍较为脆弱,却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典型矛盾且极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的重要时期。针对该时期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分析,众多专家人士认为,自我中心是意识完善的过程,青少年借由确定自身价值来形成初步价值观,并借由该价值观审视并权衡周遭事物价值,因此于此时期梳理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养,可有效导正其三观建设,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培养价值

初中生心理建设价值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其心理健康培养必将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养的重要手段,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而这其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是教育引导受教群体的重要组成。其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素质培养,以尊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实现对青少年思想的建设与加固,从而使青少年以端正积极态度应对群体生活,并由此实现自身存在价值。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针

落实心理健康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针的目的所在。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当前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单凭传统的价值思想灌输显然力度不足。因此,考量当前受教群体思想的活跃性及心智的成熟度,采用更科学的理念渗透于教育引导更加重要。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保证教育群体拥有良好的引导心态,以平等视角对待受教群体,重在教育引导,以尊重为出发点,才能有效建立二者间的互信关系,便于进一步沟通引导。其次,应实现肯定与包容并存,理性与理解合作手段,肯定学生正确的积极思想,疏导偏激错误观念,以实事求是为主,以榜样教学为辅,力求生动扭转学生观念,使其分清善恶曲直,从而有效建立自身思想观及价值观。

综上所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以平等引导角度出发,实现尊重下的交流互动,从而确保从学生接受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心里健康建设。

参考文献:

初中生的价值观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28-01

目前,很多农村初中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他们平时在思想上缺乏家庭方面的指导,心理上缺乏及时疏导,自身行为也没有受到有效监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导致有的农村初中生产生较为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一、影响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

(1)学校方面因素。有的农村学校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而忽略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导致部分初中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习惯。有的初中生缺少感恩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奉献精神,盲目追星,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重。

(2)家庭教育因素。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文化成绩过于重视,往往提出很高的要求,而忽略对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很多初中生逐渐失去提升思想品德素质的最佳r期。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没有选择正确科学的方法,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常常在教育过程中采用错误的方式,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合理的教育方法用在初中生身上,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3)学生自身因素。初中生生活经验不丰富,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出现情绪化冲动,对于很多问题往往没有经过充分思考便进行尝试,对社会上的很多问题有时看得过于片面和简单。如果不进行合理引导,初中生的这些身心特征非常容易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迷失自己,犯下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二、做好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对策

(1)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第一,应当充分挖掘农村初中生生活中现有的德育资源。这些德育资源往往来源于初中生的生活实践,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较为贴近,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与启发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与说服力,能让农村初中生乐于接受。因此,教师应当善于从初中生的实践生活中精心收集与整理德育材料,尽可能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第二,应当尽可能发挥学生组织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学生组织成员往往是学校中的模范,其自身要注重强化道德修养,在同学们中间做好榜样,发挥模范作用与引导作用。同时,学生组织还应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第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不但要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对教材内容予以筛选与加工,同时还应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各类学习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要把教育内容从教材逐渐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创新性地利用课程资源。第二,各科教师必须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开发各个学科的德育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本课程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确立与农村初中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符合的目标,在各学科知识的讲授中逐渐融入道德教育。比如,语文课中,可以让学生学习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历史课中,可以讲述一些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第三,努力把校内道德教育资源和校外道德教育资源有机整合。这是一种教育力量的大融合,借助这种整合,最终实现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化与社会化,进一步扩展道德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改进和优化教育方法。农村中学应当根据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际状况以及具体环境现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调整与优化道德教育方法,确保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例如,利用生活指导法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个人发展等各方面予以引导和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过去那种说教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教育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因此,必须探寻一种与初中生身心发展实际相符合的道德教育方法。比如,利用游戏角色扮演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和实际生活贴近的环境氛围,要求学生轮流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来换位思考,感受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三、结束语

总之,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即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期。唯有真正意识到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引起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积极关注,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做好这项工作,确保农村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陈吉忠.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育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