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范文第1篇

一、热爱教育事业,追求教育的真理

科教兴国,教育为先,人才强国,教育为本。作为教师,应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在普通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价值。热爱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热爱教育,教师必须成为智慧型、探索型、创造型的教育研究人员。教师是研究者,这就需要教师对教育教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教学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察觉新矛盾,善于应用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

教学活动中,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热爱教育要求教师用整个身心去体验教育生活,领悟教育真谛,熔铸成丹,不断提升生命价值。

二、爱学生,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范文第2篇

一是教师队伍的示范作用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然为人师表,就要在努力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示教,时时处处事事做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尊重和信任的良师益友。

二是学校管理的规范作用

作为卫生学校,是为医疗卫生保健单位培养人才的基地。学生的质量如何,与医院的工作息息相关,千万不能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由初中升入卫校时,平均年龄都在16—17岁左右,正是对一切感到新鲜好奇的阶段,学校必然会成为他们认识人生和社会的窗口,学校管理的规范,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定型产生强有力的可塑作用。因此,学生入学后,学校必须要着力抓紧职业道德教育,把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于每个学年之中,使学生在学校规范化的管理之中迈出通往社会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是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使之乐于接受,自始至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学校经常举办的演讲会、报告会、主题班会、汇演、智力竞赛等课外活动,让学生逐步树立起救死扶伤、助人为乐,做患者知心朋友的高尚医德和情操。根据我们多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多开展一些有力扎实的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不但不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受到了基层医疗单位的欢迎,并有不少人已成为各医疗单位的骨干力量。

四是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彩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价值观渗透几点做法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它不应只是冷冰冰的知识传习,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受教育者塑造完善人格、营造完美人生的过程。语文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每位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阅读作品中感染学生。

阅读文学作品与影视教育都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的重要手段,受客观条件限制,影视教育现在还很难普及,因此,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有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中学语文教材注重德育渗透,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德育教育的优秀素材。例如:《生命生命》、《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等一些作品,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着积极上进的思想内容。在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目的就是引发学生对生命思考的,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在人的一生中,遇到挫折和误解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学会正确去面对。

对于课外阅读中老师也要加强指导,经常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受感染,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比如在训练《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这篇课外阅读时,我并不仅限于回答材料后面的题目,而是让学生对"美"进行讨论,学生反应热烈,从而让学生明确内在美的重要性,使学生改变了穿名牌、染发才是气派的错误思想。又比如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向同学推荐路遥《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让这些懵懂世事的学生从作品中受到了深刻的感染,深知奋斗才是人生过得充实的主旋律。在阅读中渗透德育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起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二、在写作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确立正确、鲜明、集中的主题,在提高学生写出作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作文是了解学生思想的一个重要窗口,它可以让我们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助于我们及时进行引导,如在写《毕业班了,我…》一文时,大多数同学都能认识到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头,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斗志,但个别同学却悲观、消沉,有的认为自己基础差,从而失去信心,有的还保持在一种无所谓的状态。对于这些情况,我对于好的进行表扬,在班上向同学渗透;对于差的私下进行交谈,并用实例纠正他们错误观念,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在学习路途上屡战屡败,让他感到前途一片黑暗,消积对待中考。针对这一现象,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导学生学习保尔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这些故事让学生深受启发教育和鼓舞。

在作文教学中,我常要求同学写后记,总结自己在各方面的得失,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如一位同学在写完《变》作文后,写道:经过这一作文课,我认识到了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变化,人也在变化,父母亲所走的路已经不再适合我,我们应有更新的目标,更高的追求,更丰富的知识,才能使自己在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可见其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在观察、收集资料着启发同学思考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范文第4篇

 

一、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在1974年提出,然后不断发展完善,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又有了新的内容: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等。我国也很重视公民的信息素养教育,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求高校学生具备较高信息素养能力。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恰恰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当前的研究生群体意识淡薄,信息捕捉、处理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校对信息素养的教育重视不足,很多研究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很片面,信息的甄别能力差,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不足,容易被社会不良群体利用。

 

二、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信息网络化对研究生的影响。信息网络化是当今时代的最大特征,在网络生活已经成为研究生日常生活重要部分的今天,研究生每天都要通过各种平台从网络中获取各种信息。这其中有很多专业的信息,包括视频、声音、文字等。学生可以直接去学习、研究。另外一些是社会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常识,也是学生终身学习、规划人生的工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影响研究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诱饵和毒药。比如,境内外敌对势力经常利用网络歪曲宣传、报道敏感事件,蛊惑人心,导致一些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信息多元化的传播和信息素养的不足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带来新的挑战。

 

(2)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深刻而现实的影响。而目前的高校教师中大多数人未经过专门培训和系统学习,特别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核心力量的高校辅导员老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有待加强。因此,要尽快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信息素养水平,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培养一批信息素养能力突出的骨干力量,形成强大的信息素养教育群体,通过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造性开展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1)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 建立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积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①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使获得信息变得更加快捷,同样也给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可乘之机;②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 作为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提高认识,转变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多种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工具,与学生展开及时的全方位的交流;③从源头上加强对信息传播的掌控。面对大量信息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联系相关机构,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屏蔽掉有害信息源。同时,辅导员也要建立信息传递网络,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2)建立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信息素养评价是检查学生运用信息能力与水平的知识框架,是信息素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建立框架:①信息意识的建立;②信息查询和获取的能力;③整合、评价信息的能力;④团队意识和写作能力;⑤遵守信息伦理道德和法规。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范文第5篇

【关键字】高校人文精神现状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025-02

随着各个国家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对人文精神这一概念的不同界定。但对“通过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信念、理想、气质和人格等”这一实质是共识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的精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是维系人类社会牢固的纽带,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着眼于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寻求对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索。

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有着不同的时代主题,它紧扣时代的脉搏,以推动经济健康良好向前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我们今天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一种和科学精神相互交融的人文精神。在当今世界,科技如此高速发展,人文文化、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是关心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尊重他人的价值,强调人的自我尊重,重视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包括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对追寻人本身及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询;培养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在科学层面,是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在道德层面,是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

二、高校人文精神的现状

当今社会的发展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强烈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只有真正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两种基本需要。我们可以把这两种精神看成是两只手:一只有形的手和一只无形的手。这两种手共同作用于人和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它们需要彼此合作、协同作战。在我们国家以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中,科学精神教育一直放在主导和指挥的地位,却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以致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道德素质偏差。我们不是不主张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我们现在要提出的只是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渗透到科学知识的教育中去。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传统教育

文、理、工分立,重理轻文,专业划分过细等弊端,没有真正确定人文价值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结果不仅理工学生缺乏人文知识,文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也不够扎实。这种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个人独特的生活价值,抑制了学生的自由、自主及选择的能力。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上无视学生主体的精神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成为任意塑造的“软体人”。凡此种种,都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缺乏。

(二)经济利益

学生的道德理想逐渐淡化自古至今,中国人特别推崇理念和德治的力量。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和商品意识的泛化,经济利益不断占据人心,大学生中道德失范的现象屡见不鲜,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侵蚀了不少学生的灵魂。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良心不值钱,根本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北京大学法学院巩献田教授曾主持过一项调查研究,在近千名被调查对象中,对“发现有人偷窃时,自己该如何做”的回答,竟然有22.2%的学生回答是――不管,有44.4%的学生回答是――自己不会见义勇为;在回答“如何看待见义勇为”这个问题时,27.6%的学生认为见死不救不是不道德,还有43.3%的学生认为,对见死不救不应予以谴责。

四、加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建设

(一)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如组织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辩论、英语角等活动。还可以利用英语墙报、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外国名著。一方面扩大学生的单词量,增强学生的语感,另一方面使学生不断吸取世界文化精髓,全面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包涵校风、学风,是一种无形的课程,或称“隐性课程”,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一流大学的校园文化应有着浓郁的学术气氛,团结民主、生动活泼的精神风貌,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风。学校教育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正确引导,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空间,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文化价值观和相应的自我内导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要结合校园环境的整治、增设人文景观,并通过课外的学术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育者深刻理解和内化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另外,对于外来文化的引入,应当批判地吸收有利于青年大学生人文价值观培养的积极因素,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文精神,从而达到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目的。

(三)建立完善的人文课程体系

人文课程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因为,人文精神主要是依靠人文知识负载和传达的。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质是素质,文是知识,只有知识和素质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高校课程不能只是科学课程,而应是由哲学、科学和艺术等几方面组成的涉及各方面知识、习俗、民族心理特征等的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只有通过这样一个复合体的学习,才能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另外,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文与德育、人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文化品位,尊重师生个人自主的选择权和发展机会,以人文价值为导向,促进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位教师的健康发展。

(四)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成长需求,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性健全和人格完善的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关键是抓住人文教育的切入点,及时把理论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寻找教材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交叉点。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告诉学生: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有价值,如何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等等,做到理论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它使每个受教育者受到启示,从而内化为一种精神,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成长需求来整合教材、自编教材、处理和完善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树立学生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加强学科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

人文学科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改革学科知识的结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首先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建立综合性的学科和专业,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吸取人文精神的营养。在课程设置上,将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努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关注人文学科及人文教育,增设人文必修课和人文选修课,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竞相辉映。实践证明,开设丰富多彩的人文必修课和选修课,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对学生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

总之,人文精神应该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体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只有使学习与发展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合、和谐地发展,学生才能既掌握,又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等的人文精神。只有学习与发展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合、和谐地发展,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能力的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 刘向信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张汝伦教授在上海“世纪人文论坛”上的讲演[N].文汇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