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

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

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管理模式

在企业日常运行的过程中,工商管理是其各种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在企业的发展中有重要地位,这也是工商管理在社会企业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目前我国的企业中有很多企业都不断探索与自身相符合的工商管理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并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大多数企业的工商管理不具备现代化管理水平,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竞争力,影响其长远发展。因此,加强对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管理模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管理缺乏市场竞争力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不断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与世界接轨的进程,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在社会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并不具备相互协调沟通的意识,缺乏对用户需求的开发意识,企业日常运行中的内部沟通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其日常经营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使得企业的管理机制成为无用的摆设。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不能像规模化和经济化的方向发展,还会导致企业员工的个人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同时,社会上有很多企业认为经营效益是其生存的唯一指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够重视。这种观念上的错误不仅会导致企业日常运行中缺乏有效的管理,还会导致企业现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导致其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的发展。

2.企业发展思路陈旧

对于现代社会企业而言,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能让企业的日常运行更有条理,这对企业的经营效益提升有很大帮助。我国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社会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观点,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思想观念也得到有效的更新,其中主要是企业不再是简单的经营和生产,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市场和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发展思路,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但现阶段很多社会企业并没有清除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企业发展的定位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并且缺乏完善的发展规划和思路,导致企业的日常经营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

3.企业缺乏市场把握与开拓能力

在社会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直接决定其发展速度,其中不仅是企业的日常经营与其存在密切关联,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也与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现代社会企业而言,只有将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经营同事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地位,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建立自身的优势,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对市场的把握与开拓引起重视,导致片面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衡量其他企业的发展状态,从而影响其在社会竞争中的实力,甚至会导致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

1.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企业的工商管理实际上设计企业日常经营的各个方面,其中不论是原材料的购进、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还是产品的包装与销售,这些环节均与企业的工商管理存在密切关联。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现代社会的企业生存环境,全面落实企业的日常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尤其是要对企业的工商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首先,企业工商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要从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入手,这就需要企业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更好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让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管理理念,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有传统管理模式向创新性和学习型管理模式的过度。其次,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对以往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修正和改善,建立完善的管控体系,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并建立清晰的权责制度,制定完善的企业管理和发展规划。

2.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探索

在企业不断开展工商管理模式探索的过程中,必须要围绕企业的发展和规划开展,其中必须要注重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将企业的发展与人才资源管理结合在一起,让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企业要全面分析时展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基础开展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同时结合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企业的日常管理组件高素质并且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其次,在开展企业日常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对人才队伍进行培训,让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探索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并满足社会要求的工商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工商管理的良性发展。另外,在企业不断探索新的工商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尽量全方位考虑问题,并对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的解决,制定严谨的工商管理体系,并让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工商管理中,从而促使企业日常工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让员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企业工商管理是其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只有在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符合企业的实际请款并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时,才能让企业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果。因此,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企业工商管理引起重视,并且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缺失不断探索更好的工商管理模式,从而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建立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恒.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83-84.

[2]蔡宽平.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J].经营与管理,2015,(12):64-66.

[3]曾理.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商贸,2015,(9):158-159.

[4]王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4):35.

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战略性产业。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宏观环境虽企稳向好,但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与问题仍然存在,国际市场依然波动起伏,产业尚未完全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这需要进一步认清产业发展趋势,把握产业发展重点,立足长远、超前布局,以期获得持续稳定的较快增长。

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几点判断

仍然是发达国家抢占的战略制高点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美国注重各种智能系统和先进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在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重点关注医疗电子和光伏、光电子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欧盟、日本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相关发展战略中,还特别将物联网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作为未来发展重点。

IT创新的集成化、融合化特征更显著

一是信息技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群的协同发展,例如以集成电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群带来了通信产业的革命,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二是技术的综合集成与交叉融合增大了技术研发难度,需要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集中投入,企业研发投入大,形成专利多,少数大企业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形成标准或体系结盟,对后进入企业形成壁垒,进而主导产业发展。

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IT技术产品服务化。例如云计算将成为未来信息产业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包括三种模式:基础设施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和平台即服务。二是重构产业链体系。这种基于终端、网络、软件、内容、服务的整合能力日益成为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

跨国公司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自2009年以来,世界各大IT企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纷纷通过并购重组战略整合优势资源,开拓新兴市场,实施产品多元化发展策略,从而提升行业地位和自身的竞争力。

在未来5年内,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恢复,这种发展态势仍会继续,各大跨国IT企业将继续利用其已有资源积极开展并购,拓展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

绿色IT将成为产业未来发展重点

目前,各国政府纷纷推出绿色IT战略及未来发展规划。日本政府在“数字日本创新计划”中提出要开发和实施无所不在的绿色ICT,加速推动低碳革命;韩国政府在“绿色IT国家战略”中提出加大研发投入以实现低碳工作环境;欧盟也制定出各种运用ICT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框架。

此外,受政府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世界各主要IT公司都在积极设计和改进绿色IT技术。

对产业发展重点的思考

光伏产业

在目前,我国光伏产业面临四大问题:一是产业投资热度持续高涨,二是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三是应用政策体系不完善,四是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针对于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应对措施:一要加强产业统筹引导,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二要加快启动国内市场,巩固扩大国外市场;三要推动光伏产业联盟建设,增强行业合作与自律;四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五要完善标准体系,推动产品认证、监测制度建设。

平板显示产业

从目前来看,有四大问题制约了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产业总体规模相对弱小,二是缺乏核心技术,三是原材料、元器件和专用生产设备等本地化配套能力不足,四是在投融资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需要更多扶持。

针对于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应对措施:一要加强项目管理,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要支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三要推动资源整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四要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外资利用水平;五要优化政策环境,在投融资和税收环节予以更多优惠。

LED产业

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十二五 金融企业 机遇 挑战

“十二五”期间的中国金融企业经营环境仍将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金融企业的改革发展、如何看待金融企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看待金融企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转型等问题是金融共同关心的话题。

一、银行业

结合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谈谈“十二五”期问,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宏观经济。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危机之后的通胀,物价房价的高涨,以及热钱的涌入,让中国经济在转型的十字路口面临更为复杂的境地。因此央行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这势必会对金融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因而会给我国银行带来极大挑战。

2、强农惠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规划可以看出,国家将会对促进“三农”发展提供大量资金,有效增加农村资金的拥有量,为植根农村的农信社吸收存款创造了条件。同时,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远不能满足三农建设资金的需求,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农信社完全可以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既服务了三农,又能做好资金营运工作。

3、调整结构。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不仅是国家主要税收来源,而且是解决人民群众就业的重要领域,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过程中,银行业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一要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二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加快开发以“低碳、和谐、转型”为方向的金融创新产品。

4、改善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为银行带来发展机遇,可以根据政策,调整自己的授信策略。

5、改革攻坚。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内容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通过逆周期的审慎监管,将有效约束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和短期行为,提高中国银行业体系的风险防范能力,并为建立可持续、稳健的中国银行业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6、国际合作。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我国外汇储备量大,在国际上金融受制于人,西方国家凭借金融的力量可以非常有效的让全球资源位置服务,他们通过金融工具控制全球发展。因此,应加强我国金融业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保险业

1、“十二五”期间,发展方式的变化,社会结构与环境变化为保险业发展带来机遇。参与破解社会养老难题,作为国家养老保险体制的补充。我国即将进入老龄社会,社会对养老问题格外重视,而社会保障体系只能满足养老的基本需求。供需矛盾,抓住这个矛盾才能使保险发展规划更贴近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国保险业养老保险的开发和发展比较滞后,保险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2、商业健康险发展模式创新从社区医疗突破。“十二五”期间最被关注的民生工程中,养老、健康、医疗是三大关键词,对应三大关键词,我们认为保险业有许多发展机会。未来在社区医疗可以作为商业医疗保险创新和模式创新的领域,有可能把社区养老、健康整合起来,更好地为百姓实施健康管理、慢性疾病管理。在护理领域,商业保险可以把老年社区、护理保险、护理保障结合起来。目前,商业保险介入社会保障经办领域的支持政策也愈来愈明晰,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基本医疗经办管理是人保健康未来发展和探索的主战场之一,使商业保险真正和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链接好。

3、保险业发展将会从制度推动转向经济拉动。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制度要素对保险业增长的贡献度将逐渐降低,保险业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经济要素的拉动,“十二五”期间,这一转向趋势将逐渐显现,强调中国保险业增长模式的更新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保险业主要的挑战应该来自行业声誉方面的影响,这样的内涵型行业指标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引起更多关注,因为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来看,“三驾马车”中进出口贸易已呈现负增长,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消费和投资。同样,“十二五”期间,内需也是保险业发展的关键来源,内需主要靠的是国民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其中支付意愿比支付能力更为重要。保险行业要健康良性地发展,必须更注重自身的内涵型指标建设,加强投保人真正的支付意愿。

三、证券业

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有六个重点问题要关注:一是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发行体制改革;二是加快全国性统一场外交易市场发展;三是加快证券市场发展;四是规范发展PE行业,对于PE(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进行适当的监管;五是继续推动创新,推动期货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六是建设国际板,吸引更多有技术含量、经济附加值更高的企业来中国。

就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市场化机制严重不足,全球所有主要交易所大部分是注册制,但我国目前还是核准制;二是市场文化有待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球主要市场的换手率平均在100%左右,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平均换手率是92.7%,深交所是98.7%;三是结构的问题,要加快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尤其是推进场外市场的建设,才能使我国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定荣.浅谈农信社在“十二五”期间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金融界网.2011.

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员工培训有效管理创新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reform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demand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future development model. Staff as the lifeblood of an enterprise, its overall quality level to an extent determin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Effective training of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provided to staff,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staff. So, power companie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a comprehensive, effective, innovative training mechanism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words: staff training to effectively manag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科学技术只有在被人才掌握并运用下才能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在今天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员工培训日渐成为各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项措施。目前,部分电力企业没有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制定企业未来发展规划时忽略员工的职业规划、职业技能以及岗位任职资格等方面,忽视员工培训的重要作用。

目前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过程管理以及存在的问题

1.1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过程管理

各部门根据员工技能提升需求,确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随后向公司人力资源提出培训项目申请,经审核、批准、汇总后,由人力资源最终确定培训类型,比如企业内部培训或聘请外部专家培训。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通过登记、签名保留培训员工的信息,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员工进行培训考核,最终,培训过程中的留档信息(如签到表、培训考核)要报人力资源留档备案。

1.2电力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有些电力企业对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了解不到位,造成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课程与员工工作严重脱节,达不到以培训提升员工能力的计划。 现在大部分的培训过程枯燥无味,“填鸭式”的培训模式,难以调动培训员工的积极性,培训师自身素质、培训水平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员工接受知识的效果。培训后期,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单一的评估方式(卷面考试、口头汇报)造成了培训员工的应付了事;另一方面,效果评估采用以培训人数、次数、时间长短、经费为指标,较大程度上忽略了员工培训获取知识的量;最后,评估与员工实际工作存在脱节现象

采取有效管理杜绝培训过程存在的问题

针对培训计划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整体性、目标性不强,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过程中沟通交流方式不当等问题,对员工进行培训要采取有效的战略管理。

企业应通过员工培训启动管理这样的立项,明确员工培训事宜摆上日程、分工专人、明确任务、健全机制、、落实责任,这样有助于培训工作的有的放矢和顺利开展。

此外,通过员工培训计划管理明确启动培训计划,诸如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对象、培训地点、培训师、培训内容、经费预算,在企业经营战略的框架内构建培训计划框架,有助于在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形成完整的一套培训计划,整体上提升企业的发展力。

除此之外,在员工培训的实施、监控、收尾等环节也需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相信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多听取员工的培训建议,查缺补漏,对培训管理方面的漏洞加以修补。培训管理部门对培训过程实施监控的时候,应及时跟踪和反馈,对于不能按时参加培训或者培训考核不及格的员工,应进行督促和监督。员工培训的收尾管理除了培训效果以及培训成绩的最终记录和备档外,还需要对培训师进行评估,经培训管理部门两次审核评定不合格的培训师,不再聘用或者取消聘用资格。

一个有效的培训管理过程涉及到员工各方面利益,更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实施员工培训时务必统筹兼顾,将员工培训的益处发挥至最大。

创新电力企业的培训体系,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电力企业具有高新型、知识型、智能型等现代化特点,这就要求企业员工具有全面学习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员工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应长期提供利于成长的环境。基于安全生产、运行经营的目标,大力吸收引进优秀人才,提高员工的学习、创新、实践能力应着眼于创新培训体系

3.1 创新培训机制

顺应电力体制改革的潮流,电力建设、电网发展等各项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完善的、配套的培训管理制度,根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结合员工自身发展需求,将员工的培训计划逐步制度化、国际化、正规化,以期保证培训的科学性、统一性,且符合认证标准。

3.2创新培训方法、手段和内容

加大网络培训管理系统的应用步伐,将常规培训方法转换为多媒体网上培训或生产操作仿真培训等方法;在教授方面采取互动培训、学历与技能认证、函授面授相结合的授学方式,是培训更加贴近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在培训内容方面,除了要考虑到企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培训内容要具有超前性、先进性、战略性、预见性,此外,更加注重提高能力、扩展知识、增长才干、培养创新,将单一的培训内容转变为一专多能的知识或技能。

3.3创新师资队伍和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培训师资队伍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培训效果,选拔和培养电力培训师资队伍,设立专门的“培训师资库”有助于培养针对性、专业性的培训师。

企业不能只重视培训的过程,而忽略了培训的效用,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通过收集培训成果来衡量培训过程是否有效,通过培训事前和事后的评估衡量培训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和竞争优势。

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员工的个人发展,开展有效、创新型的培训在适应电力改革潮流的同时,为员工建立明确的职业规划,获取个人成就,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宏.电力企业员工培训有效管理与创新研究[A].现代商贸工业,2010,10:154-155

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煤化工产业园;发展现状;优势;制约因素;建议

0 概述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转化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其它化学品的过程,属于洁净煤技术范畴[1]。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缺油、少气、富煤”。随着我国石油消费量及进口石油的增长,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显。为保证能源安全,国家将能源替代战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发展煤化工产业是我国能源多元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鉴于现阶段的政策保障和广阔的市场机遇,国内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和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将煤化工作为重头戏,纷纷做出投资煤化工的决策。淮南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中心。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城市”。发展新型煤化工是淮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

1 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现状

1.1 规划范围

规划的煤化工基地位于淮南市潘集区的东南部,东临平圩镇,南依淮河,北部为泥河,西北部为潘集区袁庄公共生活服务组团,规划总占地面积为94.97km2。

1.2 发展定位

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产业发展定位为:以淮南地区煤资源为基础,结合周边地区盐资源及其它相关资源,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中部地区最大的新型煤化工生产基地,成为安徽煤化工产业核心区。

1.3 主导产业选择

通过对淮南市现有化工产业基础、产业布局情况的分析,结合资源条件和行业发展趋势,确定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产业发展方案为“四大产业板块”:

1)构建煤基石化产品(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等)及下游产品发展产业板块;

2)替代燃料产业板块(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乙醇等);

3)基础化工及下游产品产业板块(化肥、纯碱等);

4)以化工新材料和新型精细化工产品为特色的高端石化产品板块。

1.4 主要项目

1.4.1 园区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

中安联合煤经170万吨/年甲醇制67万吨/年烯烃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一期为煤经170万吨/年甲醇制67万吨/年烯烃,总投资267.35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2亿元,年利润25亿元,年税收14亿元。

1.4.2 园区煤制乙二醇项目

园区6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是由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71亿元,年用标煤150万吨,预计2017年建成投产。目前,正在开展煤制取乙二醇项目前期工作。采用世界先进的干煤粉加压气化、低温甲醇洗净化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合成乙二醇。项目计划采用的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已于2012年8月成功应用于中石化湖北化肥2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

1.4.3 园区煤制天然气项目

国投新集公司与皖能集团年产40亿Nm3煤制天然气一期22亿Nm3项目拟建于淮南杨村煤制气循环经济园。项目规划年产天然气40亿Nm3,总投资200多亿元,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年产天然气22亿Nm3,总投资123亿元人民币。项目以煤为原料,经过气化、净化、甲烷化技术合成天然气。年消耗原煤580万吨,年销售收入58亿元,投资回收期预计为10年。

2 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的发展优势

2.1 资源优势

淮南是全国十大煤田和全国十三个亿吨煤基地之一,拥有15对现代化矿井,煤炭资源远景储量444亿吨,已探明可采储量153亿吨,占安徽省的71%,占华东地区的32%。淮南煤具有低硫、低磷、高挥发份、高发热、富油等特点,是理想的动力煤和煤化工原料。淮河干流穿越淮南市87公里,年过境水量约216亿立方米,淮南市年平均降雨量约924毫米,地下水补给量约5.6亿立方米[2]。

煤化工项目发展需要丰富的煤炭资源与水资源的支撑,相对于我国西部地区,淮南不仅具有丰富的煤矿储量,更具有充沛的水资源,具备发展煤化工的优势。

2.2 区位优势

淮南位于泛长三角地区,接近终端消费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具备与长三角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铁路东接京沪,西连京九;京福高速铁路重要组成部分的淮蚌高速铁路已开通;水路由淮河经洪泽湖通江达海;公路东接京台高速,206国道、合淮阜高速穿境而过;空运东距蚌埠机场约有40公里,南距新建的合肥机场约70公里。相对于西部地区,淮南对外交通运输便利,缩短了化工产品安全运输距离,减少了运输成本,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2.3 人才优势

人才是最稀缺的战略资源,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淮南是煤炭工业基地,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拥有一批化工骨干企业,培育了一大批管理、经营和技术人才,形成了优秀的人才梯队;安徽理工大学原隶属于国家煤炭工业部,其化学工程学院是原煤炭部属高校中的第一个化学工程系,已有28年的历史,为了淮南化工与煤炭工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园区煤化工项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淮南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目前,随着煤价的下跌,煤化工成本大幅下降,仅从经济角度看,煤化工利润增加。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较高,同时煤化工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

3.1 国家宏观政策趋紧的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主要的产煤地区,如山东兖州、河南义马、山西晋城、陕西榆林和内蒙古乌海等,纷纷规划建设大型煤化工基地,并力争在短期内将其付诸实施。针对当前煤化工发展的过热局面,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工业[2006]1350号文明确强调要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从严审核煤化工项目,严禁化整为零,违规审批,或将核准权限逐级下放[3]。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正式出台前,国家发改委原则上暂停审核煤化工项目。同时,虽然发展煤化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但由于投资大、治污任务重、难度大,亟需扶持,而且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因此,从目前来看,淮南市煤化工的发展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一定影响。

3.2 淮南煤气化技术制约因素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方法使煤转化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或半成品,而后再进一步加工成一系列化工产品或石油燃料的工业。煤气化是煤化工的核心。煤气化技术、煤间接液化制合成油品、甲醇转化烯烃等主要技术目前均由国外大公司垄断,国内技术尚处于中试阶段,还不具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条件。特别是淮南煤由于固有的高灰份、高灰熔点的特性,以淮南煤为原料发展煤化工,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无论是采用Shell 气化技术、GSP技术还是国内航天炉气化技术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消化和吸收,因而要承担一定的技术风险。

3.3 环境制约因素

受国际油价上涨及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煤化工产业是一个高污染、高安全要求的行业,其运行周期长、工艺流程多且复杂,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各种污染物,虽然可以回收,但无法回收的部分大多有毒有害,稍有不慎还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安全事故。

目前,国家的环境管理方式已由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各类新老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都不得突破国家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否则新建项目就无法上马。“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政府下达给淮南市的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为:COD 1.65万吨,氨氮5225吨,二氧化硫12.46万吨。而淮南市2006年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COD 1.83万吨,氨氮6030吨,二氧化硫11.82万吨[4]。与此同时,按照国务院主要污染物减排的工作要求,到“十一五”末,COD和二氧化硫还要削减10%。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增加排污总量,因此如不加强其他行业的污染物削减,腾出总量空间,总量指标就势必成为淮南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因素之一。

3.4 资金制约因素

把煤从不清洁的能源转为清洁的化工原料,所经过的流程长、环节多、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和石油化工及天然气化工路线相比,投资过大,经济效益难以保证,成为目前影响煤化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煤化工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大型煤化工耗资巨大,淮南煤化工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引进资金方面一直不能适应发展需求。

4 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4.1 资源方面

根据安徽省与中石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百万吨烯烃和百万吨乙二醇的生产基地,但是,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配备的朱集西矿设计能力400万吨/年,难以满足园区项目的需求。建议淮南市政府与省政府协调,有偿为园区项目配给煤炭资源,满足项目发展需要。

4.2 技术方面

淮南煤具有高灰熔点、高灰发份等特点,煤气化难度较大。中石化、安徽理工大学等单位在淮南煤气化方面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为了保证园区项目获得更好的技术支持,建议淮南市政府在企业技术研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支持园区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就核心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优化工艺方案。

4.3 规划方面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承接、高强度投入、高效率服务、高效益产出”的转型发展理念。积极做好顶层设计是园区未来发展的前提与需要。

建议积极做好编制《安徽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纲要》工作,科学制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尽快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相统一的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力争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100%。为园区项目发展创造良好好的政策环境。

4.4 基础设施方面

为打造淮南煤化工基地,实现基地融入北部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随着园区扩容升级,原有的基础规划难以满足基地未来发展要求。

建议市相关部门及产司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实现基础设施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目标,积极打造一流的硬件环境。

4.5 物流方面

对外运输能力是园区未来发展的前提。目前,园区对外交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考虑化工产品运输的特殊性,对外交通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市相关部门完善园区对外运输渠道、提升运输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元春,金小娟.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评述[J].煤炭工程,2009(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