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为加快推进我省五金制品行业转型升级,引导五金制品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实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规模效益居全国前列。

全省五金制品行业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运行压力逐年增大、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大背景下,在转变五金制品行业发展方式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提质增效,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平稳增长。按新统计口径,全省五金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由2012年的1098家增加到2015年的1286家,年均增长5.41%;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2180.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866.86亿元,年均增长9.55%;利润总额由2012年的153.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80.97亿元,年均增长5.73%;利税总额由2012年的225.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77.96亿元,年均增长7.17%。2015年底,全省五金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广东、浙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出口同比分别增长8.73%、2.48%、3.32%和13.95%。

2.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十二五”期间,行业新增文登威力工具集团有限公司、济南玫德铸造有限公司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行业内龙头企业每年研发、试验经费投入均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更加注重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取得专利300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新产品数量逐年增加,其中电力金具已经广泛应用于特高压电网,精密锻件已经应用于高铁和国防工业领域。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学研用得到重视,总体研发水平全国领先。

3.品牌战略和市场开拓效果显著。

企业瘦身健体,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完善营销和服务体系。行业内涌现出“三环”、“迈克”、“迈泊”、“新圣”、“国强”、“九鑫”、“樱花”、“神力”、“银鹰”、“汇泉”、“金创”、“金佰特”、“鲁宝”、“皇冠”、“凯美”等一大批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十二五”期间行业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77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20个。

坚持加大国内外市场开发力度。手工具、玛钢管件、建筑五金配件、钉、不锈钢厨具、锁具、索具等行业知名品牌已占据国内中高端市场,市场份额逐年提高。自主品牌出口彰显新的活力,已由比较集中的亚洲和南美扩散至欧洲和北美。全行业正在努力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通过品牌影响逐步扩大和提升国内外市场份额。

4.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取得实效。

企业运用电子信息、智能化装备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加快。鼓励行业企业加大电镀中心的改造力度,走绿色发展道路,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亚萨合莱国强(山东)五金科技公司、山东樱花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山东九鑫机械工具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电镀改造工程通过山东省环境保护厅的验收。

5.产业集聚发展,规模效益明显。

“十二五”末,全省五金制品行业共有国家级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5个,省级8个。2011年以来,协会采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模式,积极培育发展并命名5个省级产业基地,优化升级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集群内企业数量超过500家,年销售总额达到400亿元;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关联和延伸能力增强,集群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物流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作用增强,为山东五金制品行业的规模和竞争力注入了新动力,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五金产业的发展壮大,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化。

行业践行“两化融合”和“两业融合”(两业指制造业和服务业),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机器手以及3D打印技术得到实际应用,提高了产品研发和加工制造的精度和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原材料及零配件采购、产品制造、库存、销售、服务与安装等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

1.传统五金领域生产方式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

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五金三大传统五金领域生产方式相对粗放,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低档产品过剩、高档产品不足,贴牌产品较多、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更少,大部分产品处于低端市场,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

2.企业核心竞争力弱,高端品牌少。

我省五金制品行业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偏低,龙头企业所在的市场份额没有绝对优势,小、多、弱的企业结构导致能耗高、物耗高、质量低、资源利用率低、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轻差异化的产品、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局面。占据我国高端市场的仍是国外一些大品牌的产品。

3.出口导向性产品竞争力较弱。

工具五金、建筑五金类产品过于依赖外贸出口,部分企业产品出口比例已超过70%,但产品同质化和廉价化倾向明显,大量产品仍处于中低端,不了解终端市场需求,对外销渠道掌控能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不高,导致被动生产和效益低下,面对疲软的国外市场,竞争力较弱,而在国内市场方面又面临着渠道投入和建设问题,进退两难。

4.产业集群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群规划更加合理,业态布局更加完整,产业链配套更加完善,集群内公共技术、人才、贸易、电子商务等平台更加成熟。到2020年,新增国家级产业集群3个、省级产业集群5个。

四、“十三五”发展重点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五金制品行业要以加快转型升级为发展重点,深度推动五金制品行业“五大转变”,以提高五金制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为发展方向,大力实施高端化战略,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力争在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重点发展领域

1.制品领域。

五金制品行业“十三五”的重点任务仍然是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企业必须围绕着提升品质、树立品牌、提高效益为基础点,加大推进传统企业的研发力度,提升全要素效率,满足国内市场尤其是中高端市场对五金产品的消费需求,在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培育出一批在国际、国内高端市场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十三五”期间制品领域重点发展新型节能、环保的建筑五金制品及配件,专业化、集群化、高档化工具五金制品,传统技艺和文化、新技术融合的日用五金制品、智能锁具、烹饪炊具与炊事机械、厨房设备和卫浴产品。

2.装备制造领域。

向数控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变,提升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提高产品加工精度,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品档次,并实现在军工、航天、船舶、金融、电子、新能源等特殊行业配件产品的质量突破。

3.加工工艺领域。

表面处理工艺。包括黑色金属电镀、喷涂,不锈钢表面着色、抛光,铝合金表面抗氧化等,推广使用环保化学镀先进技术,建立区域电镀中心,实现电镀工艺环保、节能。

热处理工艺。大力推广微波渗碳、离子束表面改性、强烈淬火、磨削加热、低压渗碳等新工艺,提高力学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铸造工艺。大力推广熔模铸造、覆膜砂精密铸造、压力铸造、真空铸造等新工艺,提高铸件质量。

锻造工艺。大力推广精密热模锻、等温锻造、冷漠锻造等新工艺,提高锻件成形精度。

(二)重点发展产业和产品

1.工具五金,包括各种手用工具、园艺工具、成套工具、防爆工具、装饰机具等。

面对全球工具制造业的衰退,工具业正在向专业化、集群化、高档化方向发展,在继续保持行业有序、健康、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各地区、各工具生产集群、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实现由污染粗放型向集约环保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由量能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化,由低价格向高附加值和优质优价转化,由OEM贴牌为主向自主品牌转型。

在工具制造业,推广精密锻造技术和热处理节能环保技术,实现节材降耗、提质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使我省文登威力、山东神力、龙口新达、山东九鑫、山东金釜在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上有较大提高。

2.建筑五金,包括丝、钉、网、水龙头、管道连接件、门窗及配件、厨卫五金等。

未来建筑将更加追求低碳、节能、绿色、环保。今后建筑业必将大量采用具有低碳技术特征新型材料,新型节能、环保的建筑五金产品市场需求将维持长期增长态势。在建筑五金业,推广精密铸造、冷轧、冷镦、冷拔等新工艺,实现节材降耗、降低产品成本的目标。

玛钢管件产品应注重新型材料的使用,提升铸造工艺和相关热处理设备的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丝钉网产品应强化现场管理,严控电镀工序;门窗、厨卫五金配件应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加工设备提高加工精度,提升产品质量。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使济南玫德、亚萨合莱国强(山东)、山东樱花占领更多的国内外市场份额。

3.日用五金,包括刀剪、针、钮扣、保险柜、多功能食品加工机、不锈钢器皿、炊具、餐具等。

日用五金在保留传统优势、发扬“工匠精神”的同时,要将传统的技艺和文化融入到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中。着重从原材料、设备、工艺方面入手,营造精益求精的行业文化和行业氛围,全面提升日用五金产品性能、使用效果和质量稳定性。通过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引进、推广,提高行业综合效率。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吸纳劳动力多、对经济发展影响力大和区域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

提高日用五金行业的专利数量和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技术优势企业,推动蓬莱金创、青州剪刀、青岛凯美、东进(阳信)餐具、滨州澳星做大做强、做专做精。

4.锁具,包括各类门锁、家具锁、车船用锁、机电一体电子锁、楼宇对讲锁等。

锁具向高档化、智能化发展,重点加强“互联网+”智能识别系统、远程控制系统和锁具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加强产品研发力度,充分发挥国家(锁具)技术中心和省(锁具)工业设计中心的作用,在连管联控技术基础上,突破家庭门户自动监控信息控制技术,为了看好天下门户做出贡献。重点支持烟台三环、青岛三链、潍坊五星、亚萨合莱国强(山东)、山东缔安科技等企业快速发展。

5.炊具和炊事机械,包括不锈钢锅、不粘锅、铸铁锅、和面机、切菜机、面条机、面包机等。

炊具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除围绕做好创新驱动发展的统筹布局,推进重点领域实现战略跨越,构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外,还应不遗余力在新材料、新技术上更多投入。健康品质,是近年来一个重要消费指向,铸铁材质,受热均匀,烹饪食物效果更优,铁锅将成为行业一个新的增长点,炊具行业可结合已有优势,提升铁锅比重。不锈钢、不粘炊具和炊事机械应抓好产品质量,进行产品创新,做大做强整个行业。重点支持山东银鹰炊事机械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6.厨房设备。

厨房设备分为家用厨房设备和商用厨房设备。厨房设备是产业链最长的集成化创新产品,以厨柜为载体,包含厨电、功能性五金配件和其他辅助产品,行业必须坚持全产业链创新协调发展,通过系统创新、集成创新、融合创新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安全、健康、使用的产品。同时要注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工业设计深度融合,与专业设计院所、研究机构、专业设计师合作,为用户提供具有高端品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产品。重点支持山东汇泉、山东皇冠、山东鲁宝、山东金佰特等企业快速发展。

(三)重点发展技术

1.创新思维,改造和替换传统生产加工技术。

全方位采用先进的锻造、模具加工和修复、数控机床+多工位组合加工机床、可控气氛热处理和中、高频感应加热、环保电镀等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档次、附加值,转变发展方式,走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创新发展道路。

2.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智能识别技术。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已成为锁具发展的前沿技术,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在锁具的应用,如指纹识别、掌纹识别、静脉识别、面部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开发高端智能锁具,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

3.新技术、新材料应用。

在烹饪炊具行业推广3D打印技术、数字成型技术和数字建模技术;在涂料新材料应用上,提高与炊具产品的匹配度,如高硬度陶瓷材料、抗划铝单板纳米无机涂料、铝单板陶瓷漆、纳米辐射散热降温材料。

(四)重点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五金产业集群通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较强的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近年来在产品创新方面加大投入,相关零部件实现ODM制造,对产品提升发挥主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在对现有集群进行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发展淄博厨具等产业集群;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集群内产品设计、主业加工、配套加工、人才培训、产品检测、信息服务、物流、贸易于一体的产业链配套体系。

(五)加强“中国制造2025”研究和应用

加强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和模式的跟踪、研究、学习和借鉴,制定适合我省五金行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通过政策措施和资金扶持措施引导各五金企业重视“机器代人”的应用,在高危和密集型行业如冲压、锁具装配行业推广应用,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和技术进行生产线改造,采用先进装配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合格率,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我省五金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六)抢抓“互联网+”发展新机遇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在两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以用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提高企业的效率和运营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利用互联网采集和分析用户需求,推进产品的精确设计、定制生产、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精准营销、无缝服务等创新,开展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增强用户粘度,提高用户忠诚度。同时通过大数据采集与互联沟通技术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及时了解用户的消费趋向,既满足标准化生产的需求,也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的愿望。

(七)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省市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集群内产业子平台的建设和投入,集中有效政策扶持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减少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集中优势资金开展企业所需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研究,为企业提供科研及咨询、质量控制、成果推广、专利保护、标准制定、人员培训、对标检测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为五金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升级提供新“助力”。进一步加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投入和建设力度,重点做好山东省五金服务总平台、山东省五金工业检测中心、山东省五金行业信息中心、山东省五金行业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安防96665信息平台等平台建设,促进我省五金行业稳健持续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

依托现有五金制品企业,围绕重点发展的产品领域,加大技改投入,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提升生产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生产高档优质产品和绿色环保产品。注重科技创新,加快产学研步伐,加强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的合作,重点研发工业陶瓷、纳米材料等新材料、新工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重点研发飞机、轮船用螺丝钉等航空造船配件。尽快吸引、培养和发展一支以振兴我省五金行业为己任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科技人才队伍。

(二)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督促企业依标准促研发、搞生产、提质量;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广团体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条件具备的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申请有关质量体系认证;加强对产品质量和企业采标的监督检查,把好产品质量关口。

(三)加强品牌建设

全面树立五金制品行业“精艺设计、精密制造、精细管理”的精品意识,启动行业龙头企业“树品牌、扩渠道、创百年企业”的长远战略布局;以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品牌,增强企业质量竞争力,使企业走出价格竞争的漩涡,变价格战为质量战、技术战,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行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保持行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坚持内外贸并举,在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与美国、加拿大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鼓励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培植更多国际知名企业。一是通过组织有关企业出国考察,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完善产品体系,推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鼓励有经济实力、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到国外建设生产基地、营销机构,抢占国外市场、扩大国际贸易;三是鼓励企业通过参加境外国内外金属制品、建筑五金产品展销博览会、推介会等形式,收集市场需求信息,为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基础;四是通过出口退税和自主品牌出口奖励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提升山东五金制品在全球的知名度。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部署,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实施全省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计划和专项行动,通过宣贯品牌培育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培育试点示范、选树质量标杆、建设“好品山东”、培养专业人才等工作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努力推动工业质量品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据2015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涉及全省28个制造业大类185个行业小类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4.33%。高于备案目标值(94.00%)0.33个百分点。截止“十二五”末,全省工业领域驰名商标523件,著名商标3061件,山东名牌1406个,42个企业进入2015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拥有中国质量奖1个(提名奖11个),中国工业大奖6个,全国质量奖20个,省长质量奖(组织奖)40个。海尔集团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东阿阿胶全产业链质量控制等9家企业的13个质量管理经验列入国家级质量标杆,居全国第2位。18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工业质量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诸城市(食品)和临沂经济开发区(工程机械)等8个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列入全国培育试点,均居全国首位。质量品牌发展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品牌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培养10名品牌专业人才培训师,143名“品牌经理”,居全国首位。运用“互联网+品牌建设”新模式,创建“好品山东”市场营销服务平台,提高工业产品的网上销售率,平台上线企业数量突破3.1万家,带动企业交易额600多亿元。

尽管我省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品牌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拥有的名牌产品数量远多于中西部,名牌产品主要集中在食品、轻工、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战略新兴产业知名品牌少。二是企业的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产品质量水平、品种、功能与市场消费需求还有相当差距,部分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和专业人才。三是知名品牌较少,自主品牌拥有率不高,品牌附加值不高,品牌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四是质量品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尚未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长效机制等。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和建设制造强省为根本任务,以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提高质量基础,实施品牌战略,发挥政府指导、行业引导、企业主体、社会监督作用,着力构建质量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扩大品牌数量,增强品牌竞争力,打造百年品牌企业,努力实现我省由品牌大省向品牌强省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激发企业创建知名品牌的活力和创造力。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诚信体系建设,为质量和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机制,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提高我省与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内涵和水平,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3.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加快技术进步和设备升级,推动新理念、新模式、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集成应用,突破关键性、基础性、瓶颈性质量技术问题和机制性、系统性、全局性质量管理难题,推动质量技术、管理、实物与服务质量水平向中高端迈进。

4.改善供给与引导消费相结合。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优化品种结构,管理提升产品品质,持续培育自主品牌,加快改善供给结构和质量,品牌引领和创造新消费。

(三)总体目标

1.质量和品牌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到2020年底,重点行业制造工艺实现优化,解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产品档次结构更趋合理,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装备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和质量管控能力明显提高,攻克质量关键共性技术50项以上,拥有10个国家级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标杆经验得到更广泛推广与应用,质量监管体系更加健全有效,质量基础条件更加完备,社会诚信和市场竞争环境得到改善。

2.企业品牌培育能力明显提升。引导企业建立并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拥有国家级品牌培育试点企业500家、示范企业50家、质量标杆30个,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试点20个。进入世界品牌实验室(WBL)世界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力争达到5家,进人中国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力争超过50家。培育一批“百年品牌企业”,打造一批成长性特色品牌,初步形成与我省工业规模相称的质量品牌发展新局面。

3.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培养300名以上国家级品牌经理专业人才;培养一批质量品牌专业服务机构,在品牌培育、品牌评价、品牌推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重点行业质量品牌发展方向

1.造纸与包装。以“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为原则,注重创新与集成制浆造纸节能减排技术,实现循环、低碳、清洁发展,优化原料结构,采取新一代清洁制浆造纸技术,提升制浆造纸装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及成套技g,提高产品性能,满足功能性、环保型要求,创新管理营销服务,提升品牌影响力。

2.食品。引导行业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增强行业竞争力的核心和根基,加强食品行业标准建设,引领健康营养消费模式。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和地方特色品牌培育步伐,创新市场营销开拓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品牌竞争力和品牌信誉形象。

3.纺织服装。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研发和应用,推广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延伸产业用纺织产品产业链,引导行业产业集群协作发展,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例。

4.家电。提高企业创新设计能力,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推动产品向高端、节能、智能化发展,满足市场新需求,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巩固传统家电产品市场优势地位。

5.家具。重点围绕绿色节能环保,吸引和整合设计资源,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攻克生产流程再造、环保板材生产、水性漆应用等质量关键技术,积极培育市场自主品牌,产业链协同发展,推进产业集群品牌推广。

6.汽车。坚持绿色发展,提升制造标准,大力发展高端产品,加快关键零部件研发,开展可靠性研究,提升配套能力。完善汽车基地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品牌。

7.工程机械。提高节能、环保高端产品比重,加快优化专用型、高附加值、轻重合理搭配产品结构,加快工程机械重点节能技术推广普及,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提高产品人机交互、智能化、模块化和再制造能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推动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8.船舶。抓住山东蓝色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围绕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要求,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推广应用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分段无余量制作工艺,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的“双高”船舶和海工装备,提高本地化配套率。

9.农机。发展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高效智能化农业装备及核心零部件,提升产品可靠性、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

10.建筑陶瓷。发展绿色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实现节能清洁生产,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时尚、创意、个性、特色文化内涵,使瓷砖产品薄型化,卫浴产品轻量化、节水化,推进产业链延伸与新,完善集群综合配套能力。

11.水泥。稳定提高新型干法熟料占比,提高产能利用率。加大余热发电、粉尘高效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应用,实现绿色清洁生产。

12.平板玻璃。推广全氧燃烧、变频调速和熔窑保温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提高超薄、高强、无碱、镀膜、高透光率等产品性能。实施废品玻璃、碎玻璃回炉利用,实现无固体废料排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

13.有色金属。推广应用先进电解铝节能环保工艺技术、绿色环保铜冶炼及铜加工技术、新型冶炼、连续铸造、轧制、连续挤压等技术。重点在轨道交通用铝材、航空航天用铝材、汽车和船舶用铝材、药用和电子铝箔、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方面提高产品可靠性、功能性水平。

14.钢铁。推广应用新一代钢铁流程技术、高纯度电炉冶炼技术、新一代节能降耗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以流程优化和实现钢铁制造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为重点,推进产品品质、工艺技术和标准的升级,实现绿色、高效、可循环制作,使产品高性能、低成本、高质量、近终型、易加工。

15.轮胎。普及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高性能、绿色环保、安全、功能性水平,加快新型钢帘线、异型钢丝、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应用,实现轮胎耐疲劳、高翻新、高性能,提升轮胎品牌价值。

16.地方炼化。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节能减排,加大油品质量升级、炼化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精细化、高端专用、差异化、环境友好型水平。推广应用先进气体净化技术、低能耗生产技术、生产污水零排放、废气废固处理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技术,提高产品产率和质量、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综合效益。

17.煤化工。发展高附加值焦油深加工产品,采用节能消耗低、成本造价低、绿色环保优的新一代煤化工技术,提高煤转化率、气化率、有效产率,加大焦炉煤气综合利用。

18.高端装备。提高智能、绿色、柔性、精品和高效制造水平,重点提升通用装备、专用装备、以及基础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质量可靠性的技术和质量水平,提高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快以两化融合促进质量提升。提升品牌层次,促进自有品牌跨国经营与国际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

19.生物制药。重点在基因工程和新型疫苗、化学药物、新型中医药、海洋糖类药物形成一批新产品,推广先进医药工业生产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现代医药工程技术,提高医药产业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确保生产过程全质量控制,降低生产成本、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产品自主化、独特化水平,产品使用安全并具有较强市场前景。

20.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在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云计算设备、数字家庭、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物联网、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应用电子等产品和领域,围绕高端、关键终端设备和产品,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技术,发展专用电子装备、器件和软件,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等关键基础配套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21.新材料。重点在高性能纤维、树脂材料、氟材料、超/微滤膜、特种橡胶、工程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陶瓷、特种玻璃、新型隔热保温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催化材料、发光材料、抛光材料、储氢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与器件,高品质特殊钢、航空航天铝合金、大型及超大型铝合金工业型材、高档铝箔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

四、重点工程和专项行动

(一)重点工程

1.质量和品牌强基工程

(1)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自我声明的形式,明示产品实物质量和达到标准的水平。鼓励行业或企业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积极参与标准化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推进国际国内标准接轨。制定团体标准,提高行业或企业在产业发展和市场中话语权。参与和主导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600项、行业标准1000项,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相关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转化率平均达到90%以上。实施品牌管理体系和品牌价值评价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体系。

(2)夯实产业基础。以提升制约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统称“四基”)为重点,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调整优化技改投资结构,引导企业围绕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大力发展中高端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提升高精尖制造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工作,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改造,推进机器人和智能成套装备应用。实施发展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总集成总承包试点示范。建立全省“四基”数据库,突出产业重点领域和共性关键环节,定期“四基”攻关指南。引导地方、行业、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组织质量技术攻关和工艺提升,组织实施50项行业非竞争性共性质量问题攻关项目,攻克一批非竞争性共性质量技术问题。建设10个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提升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能力。

(3)增强管理能力。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品牌培育、质量标杆等试点示范活动,支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鼓励企业提高|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和品牌管理,建立完善质量、品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两化融合和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在食品、药品、婴童用品、家电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2.质量和品牌创新工程

(1)加大新产品研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追求微创新、发现微创新、实现微创新,挖掘创造新需求。推广1000项左右重点新技术新产品,优选100项重大新技术新产品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设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创新成果应用,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

(2)发展工业设计。大力开展工业设计塑造新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优势,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工业设计技术,对现有品牌产品进行创意设计,提升品牌产品的市场亲和力和美誉度,实现消费者需求与企业效益相统一。深入开展“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充分对接“好品山东”等服务平台,凝聚设计创新服务资源,加快提升我省工业设计水平。

(3)创新发展模式。加快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深度两化融合,创新生产业模式,满足市场新需求,实现柔性化、个性化定制生产。支持企业整合融合信息化技术,对工业设计、先进工艺、新材料、智能生产和现代化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创新设计成果转化成标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3.质量和品牌提升工程

(1)强化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省长质量奖、名牌、著名商标认定工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选树一批在质量、创新和效益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品牌。深入实施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计划,培育工业企业品牌试点示范企业、质量标杆,树立一批“专精特新”的单项冠军,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带动提升全省工业质量和品牌建设。

(2)深入宣贯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宣贯工信部《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和《评价指南》,引支持帮助企业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质量品牌管理体系。指导企业企业做好体系运行有效性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品牌培育能力。

(3)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宣贯《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南》。组织开展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实务培训,引导企业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预警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

4.质量和品牌人才培育工程。建立品牌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系统性、分层次地提高企业高级(首席品牌官)和中级(品牌经理)品牌管理人员和品牌专业岗位人员(品牌专员)的品牌意识和专业品牌打造能力。发挥我省品牌培育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完善品牌人才培养机制,以企业中级品牌管理人员(品牌经理)培养为重点,有计划地开发课程、开展培训。培育一批“勇于创新、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齐鲁工匠”。

(二)专项行动

1.“培育百年品牌创造百年企业”专项行动。起草《关于培育百年品牌企业的实施意见》,围绕转型升级22个重点行业,挖掘现有“山东百年品牌示范企业”,总结经验,凝练精神,树立示范,在此基础上,筛选一批“山东百年品牌培育企业”,建立“山东百年品牌联盟”,深度挖掘“百年品牌故事”,凝练“百年品牌文化”,进行整体宣传推广。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给予全方位政策支持,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百年品牌。

2.质量品牌诊断专项行动。鼓励各级政府通过购买专业技术服务“借智”给企业,整合各类专家资源,开展全面诊断,分类指导,为企业提供新型生产模式、改进生产组织管理、提高人员技术素质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一企一策引导企业探索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品牌建设路径,为全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供样板。

3.对标提升专项行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品牌培育示范、质量标杆经验交流活动,将国内典型示范、标杆企业“请进来”,把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典型经验与省内的企业进行分享;鼓励优秀标杆企业走出去,积极与国内外企业开展对标、交流等活动,推动标杆经验在行业内实践应用。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各类媒体优势,重点围绕树标、对标行动的开展,营造浓厚的学习标杆、赶超标杆的社会氛围。

4.“好品山东”品牌推广专项行动。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在国家和省级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推广活动,定期召开新闻会,展示推介我省重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展山东工业品牌立体推广,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好品山东”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与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与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建设“好品山东”两城四区(在天猫、京东建设两个“好品山东”商城,在阿里巴巴1688网、慧聪网、中国制造网、淘宝“中国质造”设立四个专区),通过建立行业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工业品展示体验中心和海外专区、开展“好品cA认证”推广工作、推动阿里云在我省落地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好品山东”平台功能;深化与“淘宝大学”等电商培训机构合作,引进“北、上、广、杭”优势电商服务资源,面向全省企业开展多层次的电商人才培训,提高企业线上运营能力,把“好品山东”做大做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各市、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质量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分工和责任,建立统分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协作,调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强化质量品牌工作合力。各市、各行业协会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引导。深入贯彻落实支持企业质量品牌发展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从质量管理、质量攻关、质量提升和品牌发展等方面研究产业、环境、节能、质量、科技、金融、财税、人才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动进一步完善质量品牌建设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工作。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对获得国家、省级质量奖、品牌培育示范、质量标杆、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示范等称号的企业给予支持。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区有79438户有线用户,其中完成数字化整转67926户;4144户地面数字电视用户;1600户直播星用户。坚持有线、直播卫星、无线统筹协调发展。有效发挥村村响工程作用,在已安装的148个村播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传音频。解决边远地区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做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三电”保护,及时应对和正确处置影响安全播出的各类突发事件。特殊时期、重大节假日确保安全播出,实现了“零插播、零停播”。大力实施公益性电影放映工程,完成农村行政村公益性电影放映8880场,受益群众22万余人次。

(二)存在的不足

1.宣传质量不高,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不能很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

2.全区广播影视区域和城乡发展还不很平衡,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3.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拓展广电新业态不够,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培育。

4.由于机构改革,职能整合,我区仅设有广电网络分公司,无电视台站。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改革创新为目的,以科技为先导,以发展为主题,以宣传为中心,以网络为纽带,以广大用户为落脚点,采取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无线地面数字电视同时传输,交叉覆盖,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大用户的收视效果,推动我区广播电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举旗帜

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首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三贴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广播电视工作的各个方面。

2.坚持以人为本

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利益诉求中推动发展。

3.坚持融合发展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4.坚持统筹协调

正确处理广播电视与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与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等重大关系。

5.坚持改革创新

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改革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增强区广播电视事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全区广电系统要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加强广播电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区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通过高、标清方式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免费提供多套高质量的节目,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三、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依照国家的有关政策,不断完善广电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做大、做强、做优广电媒体,努力提高社会满意度。实施好“三网融合”工程及电视“户户通”工程。加大行业监管力度,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根据我区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按照以下思路有计划分阶段的积极推进。

1.实施广播“村村响”应急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现代化应急广播体系,有效提高党委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利用“村村响”转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文明建设和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等内容,期间插播娱乐节目、公益广告、惠民政策,农业信息等,使之成为政府与农民的“连心桥”。

2.积极推进城乡网络建设。未来五年,广电网络公司预计投资2000万元,对城区小区现有的双向网络进行更新改造,宽带业务和视频业务同时入户,并逐步实现光纤化。同时,双向网络逐步向农村延伸,扩大有线数字电视覆盖率,预计发展用户10000户。

3.实施“三网融合”工程。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充分利用光纤网络和先进的设备,开展互动电视新业务,实现具有双向化、数字化和IP化的电视业务互动平台,极大地拉动内需,让广大用户受益。

4.实施“户户通”工程。贯彻落实好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局的指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沟通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户户通”发展规划和用户安装工作,使居住距城区偏远的居民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收看到清晰的电视节目。

5.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切实加强对全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统筹协调监督全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建设工作。特殊时期、重大节假日及时启动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应急抢险小分队员随时待命,领导加强值班,确保安全播出,实现“零插播、零停播”。

四、保证措施

1.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要做到一切以发展为中心,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健全完善各项机制,使我区广播电视事业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颍泉区;林业;成效及问题;“十三五”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0003-04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担负着保护生态环境和提供木材及林产品的双重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赋予了林业新的历史使命,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已成为现代林业的主要经营理念。为推动全区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根据颍泉区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要求,对本区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进行阐述。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颍泉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阜阳市中心地段,南隔泉河与颍州区相望,西部与北部与界首、太和接壤,东靠利辛、颍东2县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2°56′~33°10′,东经115°30′~115°50′,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势平坦,主要地形为冲积平原。土壤为潮土、棕壤土和砂姜黑土,其中砂姜黑土约占60%。本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15℃,年日照时数为2 173~2 435h,无霜期223d,年积温5 380℃,年降水量820~950mm,6―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气候资源兼有南北方之长,适宜于多种林木生长。

1.2 社会经济概况 本区辖4镇、2个办事处,10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万人。全区土地总面积64 330hm2,耕地面积37 938hm2。2014年,颍泉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08.8亿元,增长9.2%;财政收入达12.02亿元,增长27.7%,均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25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185元,均增长15%。全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增长15.9%;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5.9亿元,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20家;新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9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亿元,增长17%;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1.2亿元,增长5.2%;粮食总产达32.9万t;累计流转土地2.25万hm2,流转率60.5%;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7家、家庭农场157家、国家级示范社3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2个,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1.3 森林资源 近年来,本区充分发掘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林业产业化战略,林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成果,2012年底全区拥有林地面积12 354.4hm2。其中,商品用材林11 980.9hm2,经济林面积195.2hm2,省级防护林615.9hm2,竹林面积6.3hm2,四旁植树折算占地面积1 095hm2。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8.63%,林木绿化率20.5%。2013年以来,全面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累计新增造林2 403.8hm2,完成绿色长廊工程建设40km,全区森林覆盖率增加2个百分点,达到20.63%。近年来,全区资源总量大幅增加,城镇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自然村庄绿色率达70%以上,全区新建和完善提高农田林网3万hm2,占宜建网面积的90%以上。国道、省道、铁路和主要河流绿化率100%。全区森林总蓄积量83.4万m3,可年产木材5万m3,林业总产值是6.5亿元。

1.4 湿地资源 区内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十分丰富,共有4条外河、5大水系,29条大中沟河。其中,颍河、泉河、茨淮新河、黑茨河4条外河总长107km,均为淮河一、二级支流。在全区五大水系中,泉河流域面积316km2,近全区面积的1/2。沿泉河洼地面积171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6.7%,分别形成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4种类型湿地,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面积298.6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464%;洪泛平原湿地面积15.86hm2,占0.025%;永久性淡水湖湿地面积22.25hm2,占0.035%;草本沼泽湿地面积20.55hm2,占0.032%;库塘湿地面积 9.48hm2,占0.015%;运河(输水河)面积20.26hm2,占0.031%。

1.5 改革开放以来林业建设主要成就

1.5.1 “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成效显著 据省级林业部门核查验收,全区共完成新造林2 403.8hm2,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18个。先后实施了105国道、济广高速、沙颍河、界首路、行闻路及大中沟的绿色长廊工程,绿化总长度158km,顺利通过省级验收,105国道和济广高速绿化被评为省级绿色长廊建设示范段。

1.5.2 “两高一优”林业基地建设 利用河流堤坝和道路两侧的宜林地,以及村庄周围空隙地,发展成片造林0.22万hm2,较好完成省市下达任务,2014年获全市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经济果木林快速发展,古西湖现代农业园葡萄采摘、枣树行玉玲铛枣繁育推广、王勇包金梨种植等果树产业日渐壮大。

1.5.3 用材林经营加工情况 全区拥有木材经营市场6个,木材经营加工户108家,木材外运22 000m3,年产值2.5亿元,其中上规模的木材经营加工企业4家,从业人员2 680余人,年产值5 500万元。

1.5.4 旅游观光林业发展 依托生态林业建设,阜阳生态乐园与祥源集团合作,建设阜阳祥源生态旅游文化区,目标打造5A级景区。古西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获批3A级景区,泉水湾湿地公园批准为省级试点单位。

1.5.5 苗木花卉产业情况 我区拥有苗圃、花卉企业共45家,面积866.67hm2,从业人员4 000余人,年产值3.2亿元。涌现出春江花卉、阳光花卉、紫荆园林等一批龙头企业,201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苗木(花卉)产业示范区。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区林业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较为完备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和较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林种配置不尽合理 杨树纯林占90%,乡土树种损毁严重,绝大多数村庄乡土树种树木日渐稀少。由于林种、树种单一,给病虫害防治造成一定难度,且经济效益较差。

2.2 村片林结构不合理 用材林比重大,造林密度大,低产林多,效益低。

2.3 农田林网树木乱砍乱伐严重 高标准农田林网面积小,棋子沟、菜子沟、方沟等疏浚后的大中沟没有及时造林绿化。林网乔灌草结合少,结构单一,且网格面积大,缺株断带较多,同时空档、死角依然存在,影响防护效益和林业整体水平。

2.4 城镇绿化水平较低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泉北地区绿化明显改观,但镇办绿化水平较差,城镇绿化明显滞后。

2.5 林业产业化程度低 全区年产木材50 000m3,但木材加工规模小,多为原木输出,资源浪费严重,效益差。此外,果品只是出售时令鲜果,贮藏加工不够,林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

2.6 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 由于投入不足,影响了林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加之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一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慢,林业生产科技水平低。

3 林业“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

3.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发展要求,突出“绿色发展”主体,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依法治林为保障,以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按照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点、线、面相结合的形态要求,科学调整林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林业;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其对国土保护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稳增长、严保护、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保民生的林业发展目标。

3.2 建设原则 (1)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2)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3)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求发展的原则。(4)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5)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3.3 发展目标 “十三五”末,通过林业发展建设,实现农田林网高标准规范化、用材林丰产化、经济林基地化、经营集约化、科技服务网络化、林产品加工系列化、品牌化。使全区林种、树种配置更加合理,城镇和主干道实现园林化,城乡绿化一体化。完成主干道路、河流线路绿化44条236km,建设基地造林0.37万hm2,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16条577.3km,有林地面积达到16 085万hm2,全区森林覆盖率为25%,立木蓄积量83万m3,林业产值实现15亿元,林业收入在农民收中比例有较大提高。

4 林业“十三五”规划建设主要内容

坚持生态优先,注重产业发展。以“三大基地”建设为目标,突出“四大片区”绿化重点,全力实施“五大工程”,努力打造主体功能区绿化为点,主干沟河、道路绿化为线,农田林网建设为面的林业生态网络体系。

4.1 建设“三大基地”

4.1.1 建设花卉苗木基地 以春江花卉、阳光花卉等为龙头,积极引进培育花卉苗木企业,建设较大型花卉苗木基地,力争“十三五”期间发展到0.67万hm2。依托国家级苗木(花卉)产业示范区品牌,在105国道西侧建设占地面积80hm2的花卉大市场,在街头、王府营、枣树行社区建设生产基地333.33hm2。通过市场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建立起花卉苗木产供销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4.1.2 建设经济果木林基地 充分发挥古西湖生态农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各镇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引进生态农业项目,示范带动农民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经济果木林生产。突出颍泉玉玲铛枣、包金梨、葡萄、薄壳山核桃等品种优势,做强做大经果林产业,“十三五”期间经果林发展到0.33万hm2。

4.1.3 建设商品用材林基地 近年来,杨树大量采伐,部分沟河两岸和村庄周边宜林地面积不断扩大。大力推广泡桐、枫杨、榆树、桑树、楸树、柳树、槐树等乡土树种造林,建设优质商品用材林基地0.23万hm2。

4.2 绿化“四大片区”

4.2.1 城市规划区绿化 围绕打造绿城、水城统一编制颍河景观带、泉河北岸景观带西延、济河景观带、老茨河、阜涡河景观带,以及北京路西延、颍柳路、颍阳路、太和路、红星北路等泉北主干河流、道路景观绿化规划。实施栽植鲜花和建设园林小品等现代园林绿化模式,全面实施富安居街头游园、界首路景观带、古泉路绿化、商贸城段北京路等现有绿化工程提升等工程。

4.2.2 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带片区绿化 围绕颍泉区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带建设,按照树随路走、树随水走的思路,结合路网、水网规划,建设泉河北岸大堤景观带和防护林工程,南京路至坎河溜段建设景观带,坎河溜到界首接界大堤两岸每侧100m建设防护林带。全面完成256省道、030县道、032县道和009、010、014乡道,以及示范区内部路网经1-9路绿化。结合水利兴修,对菜子沟、西老泉河、黄沟、棋子沟、丁寨沟等大中沟和老泉河水库、黄沟水库、老湾寨水库沿岸进行防护林带建设。

4.2.3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片区绿化 核心区西起菜子沟,东到105国道,位于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带东部最重要的位置,面积约17km2。结合示范带主干道路绿化,重点做好园区内部细小路网绿化工作。正在实施的7条路网绿化基础上,继续实施自然村之间道路、幸福渠改造等沟路绿化9条。依托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种植绿化苗木、经济林等,提升园区绿化比重。

4.2.4 泉水湾湿地公园片区绿化 实施湿地公园建设,从泉颍闸到坎河溜闸全长13.1km,两侧50~150m,建设园林景观和湿地景观,打造泉北乃至阜城最为靓丽的风景线。结合老泉河及周边洼地综合治理建设四季花海项目,在中市办事处白庙、尚庄、坎河等居委会已经流转土地266.67hm2,按照花期和季相选择樱花、紫薇、木槿、紫叶李等花木分片栽植,林下种植油牡丹、月季、多年生草本花卉、水生花卉等,延伸湿地公园观赏性。

4.3 实施“五大工程”

4.3.1 “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 抢抓2016年“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最后一年的机会,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重点实施茨淮新河、黑茨河、颍河、泉河滩地等绿化工程,鼓励大户流转土地进行植树造林,确保全面完成820hm2的造林任务。

4.3.2 绿色长廊建设工程 “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253省道、202省道、102省道、023县道、028县道、034县道、阜城外环路等绿色长廊建设,按照每侧15~50m标准进行绿化。特别是256省道两侧长廊建设,列入2016年计划,区内长度10km,规划建设每侧100m林带。

4.3.3 农田林网恢复工程 近年来,农田林网杨树大量采伐,出现很多荒沟、荒路。经调查,各镇办需建设林网116条,总长度577.3km,计划栽植苗木58万棵。农田林网建设采取林业局进行设计,镇办栽植养护,验收后从林业奖补资金中解决苗木费用的方式。绿化树种主要选择乡土树种。

4.3.4 乡土树种恢复与保护工程 随着乡土树种大树资源日渐稀缺,特别朴树、榔榆、乌桕、丝棉木、紫藤等常用绿化树木越来越少。结合农田水利兴修、旧村庄改造等将需要砍伐的乡土树种大树收储起来,在老泉河独龙湾建设基地进行异地保护。实施乡土树种幼苗繁育造林,利用绿景公司流转造林的林间空地,进行乡土树种苗木和绿化苗木花卉繁育,计划每年繁育珍贵乡土树种苗100万株,绿化小苗100万株,花卉100万株。

4.3.5 森林保护工程 以森林公安为主体,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不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有害生物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做好全区范围内美国白蛾疫情监测和防控动态报告,全面实施飞机防治,有效遏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的势头。实施美国白蛾等重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建设项目,建立减灾御灾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严守生态红线,让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充分休养生息,全面增强生态功能。

5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5.1 投资估算

5.1.1 总投资16亿元 其中城市规划区绿化投资8.46亿元,占53.1%,主要用于颍河、泉河、济河、老茨河城区段、阜涡河景观带绿化工程建设及城区道路绿化提升;泉河生态经济带片区投资5706万元,占3.6%,主要用于泉河生态经济带片区内沟、河、路两侧绿化工程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片区绿化投资5 005万元,占3.1%,主要用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几条道路绿化及花卉基地建设工程、经济果木林示范工程建设;泉水湾湿地公园片区绿化投资4.92亿元,占30.9%,主要用于泉水湾湿地公园建设及其周边绿化工程建设;基地造林与绿色长廊建设工程投资6 046万元,占3.8%,主要用于基地内沟、河、路两侧绿化工程和256、202、253省道绿化工程及034、028县道绿化工程建设;森林保护工程850万元,占0.5%,主要用于美国白蛾防治工程、乡土树种恢复保护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林产品加工投资6 000万元,占3.8%,主要用于科技开发和龙头企业建设等;林业科技推广培训2 000万元,占1.3%,主要用于林业科技推广和专业培训。

5.1.2 资金来源 区、镇(办)政府财政投入和受益群众自筹部分资金,林业企业招商引资,通过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吸引社会资金,以及通过市级融资、区级融资的方式进行投资建设。同时通过不同渠道,争取国家及省、市专项资金和专项贷款资金。

5.2 效益预测

5.2.1 经济效益 本规划实现后,仅以新增经果林、林业庭院经济户、用材林培育,林产品开发和低产果园改造5项效益预测,年可新增产值1.5亿元,林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将提高一个百分点。

5.2.2 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完善的防护林体系,可以大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轻旱、涝、冻、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对作物的危害。林下间套作物、牧草的开发以及抚育间伐薪柴及薪炭林的增加,改变了农村能源消耕耗结构。大量的树叶除作饲料外,可沤肥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堤坝生态林的营造,使水利建设逐步走上工程、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道路,提高了排蓄功能,延长了工程使用寿命,降低了疏浚频率,减少了疏浚费用。经果林、商品用材林的发展可带动多项乡镇企 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人均林业收入的提高,加快了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城镇、村庄绿化及庭院经济户的发展,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尤其是城镇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绿化面积的增加,减少了噪声、有毒粉尘和气体污染,提高了生活环境质量,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和发展。

6 保障措施

6.1 突出生态建设,着力推进国土绿化 坚持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国土绿化,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努力夺取“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决战决胜,确保全面完成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加大长江防护林建设力度,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廊道,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防护效益。继续开展“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扎实推进重点区域绿化。创新产权模式和国土绿化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

6.2 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深化林业改革 围绕保护生态的目标,扎实推进林业改革。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健全服务体系,规范林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建立生态资源监管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和调控制度等,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举措。

6.3 突出共建共享,着力增进绿色惠民 探索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既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又能确保群众公平分享发展成果。大力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活动,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充分挖掘林业产业在绿色经营、绿色增长、绿色发展中的优势和潜力,大力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林业的质量和效益。精心搭建市场教育平台,引导珍惜苗木花卉和高效经济林木、珍贵树种等苗木培育、林下经济、“互联网+林业”等新兴林业产业发展。抓住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契机,创办家庭林场,发展林业专业大户和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更多的市场经营主体。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云南省“十三五”;养护工程资金;数据支持

前言

从我国公路交通整体的发展阶段分析,“十三五”及其以后更长时期,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公路需求增长和层次提升期[1]。这一时期是公路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公路发展矛盾的凸现期。因此,对于公路养护与管理而言,是公路养护、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提升期,也是公路安全应急保障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强化期。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云南省公路养护管理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任务更加繁重[2]。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新变化,满足新需求,朝着建立“更安全、更顺畅、更和谐、更高效”的公路基础设施网络方向努力,为公众出行提供更好的服务[3]。其中公路养护工程直接影响云南省公路服务总体质量。因此,文章根据云南省公路养护的实际情况,将养护工程划分为小修保养、大中修油路、大中修其它工程(水毁修复、桥隧抢修及修复、交通战备工程、绿化工程)三大工程类别测算[4]。通过对全省公路2010~2014年公路养护工程资金实际支出调查统计,并以其作为参考,测定出2015年的需求为测算基数,按每年有一定增长率的办法测算养护大中修其它工程项目资金需求,其测算结果为云南省“十三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规划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

1 2010~2014年公路养护工程资金投入情况调查

对全省公路2010~2014年公路养护工程资金实际(不含部、省路网改造项目)支出调查统计(详见表1)。

2 2016~2020年公路养护工程单价测算

2.1 确定基准条件、基准值和修正系数

2.1.1 基准条件

云南省所有公路中高速和一级公路交通量大大低于中东部,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交通量基准条件调整为12000和10000辆/昼夜。

2.1.2 基准值

在对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2010~2014年养护工程费实际发生数按工程分类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得到各等级公路、各路面类型的实际养护成本。

分析现阶段养护成本与实现需求之间的差异,结合公路养护的基本需求,提出各等级公路、各路面类型大中修油路基准值初定数。

将初定数代入计算公式计算2016~2020年的小修保养和大中修费用,分析初定数的准确性,经多次调整后确定2015年基准值。

2.1.3 修正系数

对不符合云南实际的交通量、路龄、气候修正系数作适当调整。

2.2 测算公式

公路养护工程费需求计算公式见公式(1):

E=X+Z+Q (1)

式中:E:养护工程费需求;

X:小修保养工程资金需求;

Z:大中修油路资金需求;

Q:大中修其它工程资金需求。

2.2.1 小修保养工程

国省干线公路小修保养工程费=基准值(1+增长率%)*修正系数*养护里程;

农村公路小修保养工程费=基准值*养护里程

小修保养工程资金需求计算公式见公式(2):

X=L・x・[1+(α1+α2+α3+…αn)-n] (2)

式中:X:小修保养工程资金需求;

x:小修保养工程资金需求基准值;

L:公路里程数;

α1:路宽修正系数;

α2:交通量修正系数;

α3:路龄修正系数;

α4:超限超载车比重修正系数;

α5:气候修正系数;

n:总项数。

2.2.2 大中修沥青路面工程费

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油路工程费=基准值(1+增长率%)*大中修里程*车道调整系数

农村公路大中修油路工程=基准值(1+增长率%)*大中修里程

大中修工程资金需求计算公式如下:

Z=z・L・α1 (3)

式中:Z:大中修工程资金需求;

z:大中修工程资金需求基准值;

L:大中修公路里程数;

α1:路宽修正系数。

2.2.3 大中修其它工程

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其它工程费=计算基数(1+增长率%)

2.3 2016年~2020年公路养护工程单价

对2016年~2020年交通量、公路里程、养护工程资金需求测算数,依据2010年~2014年养护与管理资金实际发生数建立的回归方程与回归曲线进行对照分析,分析测算结果的准确率,当误差较大时审核计算参数的正确性,重新调整计算参数,使之接近回归曲线。云南省干线公路小修保养和路面大中修工程单价测算结果(详见表2、表3),农村公路的单价根据2010年~2014年资金投入调查情况做测算分析时取0.48的系数。

3 2016~2020年公路养护工程资金规模测算

根据以上计算的公路养护工程规模和养护工程单价测算结果,在考虑了相应的调整系数后,就可以得到云南省2016年~2020年公路养护工程资金规模(详见表4-表7)。

表5 云南省2016-2020年公路路面大修工程资金规模 单位:万元

表6 云南省2016-2020年公路路面中修工程资金规模 单位:万元

表7 云南省2016-2020年公路小修保养工程资金规模 单位:万元

4 结束语

文章依据2010年~2014年养护与管理资金实际发生数建立的回归方程与回归曲线进行对照分析,分析测算结果的准确率,当误差较大时审核计算参数的正确性,重新调整计算参数,使之接近回归曲线。根据以上计算的公路养护工程规模和养护工程单价测算结果,在考虑了相应的调整系数后,就可以得到云南省2016年~2020年公路养护工程资金规模。结果表明,此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与云南省“十三五”公路养护工程的发展目标较符合,能够为云南省“十三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规划提供较准确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S].

[2]云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