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第1篇

说到做到

育儿专家指出:如果从1到10代表正确管教孩子的重要程度,(数字越高表明越重要)那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就可以用10来表示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

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因为他知道怎样能逃避惩罚。 但当他知道您一定会在他做错事后怎样做时,他就可以预测那种行为的后果,自己控制自己。

如何做到这一点?

其中关键的部分是家长不要心软,不要在“只此一次”面前让步。总结出您认为重要的规矩,定好无论何时他们破坏这些规矩都会出现的后果,然后,将这些统统告诉孩子。例如,您要带他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告诉他违反的后果是什么,如果他犯错,就按说的来惩罚他。

不要小看孩子

大声喊出孩子的名字或下一个定论(像“你真是粗心大意”)是最无效的方法,只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为什么要这样做?

孩子并不会因为您惩罚了他,就从自己做错事的感觉中解脱出来。这样的感觉也许会过去,但反复的批评(“为什么您总对别人这样不友好”)会产生消极的感觉令其挥之不去。

如何做到这一点?

您要相信孩子,暗示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终,也就促进孩子做出了更好的行为。孩子的潜意识里会这样想:“如果做了正确的事,我会感觉很好。如果通过做这种事我能得到很好的感觉的话,下次我还想再这样做。”

带着赞赏去教育孩子

管教的正确含义是“教”。如果您只是通过惩罚来管教孩子的话,您就会失去给予孩子正确引导的机会。例如当孩子收拾好玩具,您通过奖励他点心这种具体方式提醒他,希望他怎样去做,效果反而会更好。

为什么要这样做?

您一定要认定一点:孩子自己也想做“好”孩子。可是同时他也渴望受到别人的注意。如果只有当他把玩具扔向小朋友时才能引起您的注意……那真是件糟糕的事情。当孩子把一件事做得很棒时,要多关注他,多给些鼓励和赞许,这会激励他下次做得更好。

如何做到这一点?

您不必因为孩子说个“请”字就大加赞许,但表扬他的时候应更具体些,不要只是泛泛地说:“做得好。”而应该说:“今天的衣服很整洁、干净,非常好。”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您会表扬他,以及原因是什么。表扬就是表扬,避免在表扬中添加任何附加的话,说出类似:“你把房间收拾得很整洁,为什么你不能每天都做到呢?”这种貌似表扬实为批评的话对教育孩子没有任何好处。

控制自己

大喊大叫、摔门、态度粗暴……很少有家长可以夸口说在管教孩子时从没失控过?只是,我们多数都会在事后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失控的怒火会影响您管教孩子努力的成果。一旦他习惯了您的这种教育方式之后,会将您的话当作耳边风,慢慢就会变成您的批评或表扬他都听不进去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

用冷静的头脑对孩子进行管教,会让他感觉到您的教导是客观公正的,并且,他也愿意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做到您对他的要求。

如何做到这一点?

即将发怒前从1数到10,或是深呼吸几次,如果这些方法仍无济于事,最终您还是对孩子发了脾气,记住事后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告诉他,您也会犯错,但您能承认并改正错误。

说明后果

“后果”这个词已经被理解为如果你不停止做这事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告诉孩子,后果,就是任何一种行为的结果―惩罚或是奖励。

为什么要这样做?

给孩子加深这种“原因和结果”的观念:做什么事情是由自己决定的,这样会教给孩子一种责任感。

如何做到这一点?

养成一种习惯,在对孩子提出要求后向他解释一下原因,并偶尔对他的行为给予奖励。譬如,在去冰激凌店的路上,您可以说:“今天你表现很不错,我请你吃点东西。”当必须要采取惩罚措施的时候,也要将其与导致这种惩罚结果的行为联结在一起。

讲明您的价值观

家长管教孩子,目的都是为了将一个好孩子抚养长大成为一个好人。尽管我们都同意一个好人应具备的品质:诚实、尊重他人、宽容、慷慨,但实际上每个家庭侧重的都不尽相同。最重要的您要考虑到,您希望孩子学到怎样的价值观,这也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

为什么要这样做?

现在的孩子被外界大量不好的信息所影响,像什么“成年人很虚伪”,“及时享乐”……所以,我们要时常将我们认为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以免他们在良莠不齐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第2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的孩子思想素质的提高,儒家崇仁重义、厚诚忠信的思想,道家天人合一的理论,宋明以来理学家们修身向善的审美观,勤俭持家的传统消费观……都值得大力弘扬。我们可以从3个层面来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

以道德锤炼品格

传统文化推崇刚健有为、崇德利用,能够培养孩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处世精神。《易经》中有“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勉励之句,告诉人们自然万物都运动刚强劲健,人类更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积极进取。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则教育人们为人处事要如水般能善利万物,积极帮助他人,并且不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态度。

以修养陶冶性情

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注重人的内在修养,提倡“中庸”之道、韬光养晦的处世态度。它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孩子修身养性的本能,让孩子不张扬、不浮躁,能够静下心来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以期能够成功成才,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由伦理回归真善美

传统文化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价值观和“三纲五常”的伦理秩序,从正面的意义来讲,能教育孩子重视家庭,尊重父母和长辈,珍惜父母和社会给予的关爱,学会感恩,积极回报父母、长辈和社会,使其懂得家国的重要性,学会爱国爱家,也能很大程度上抑制目前的青少年犯罪倾向。

尽管说传统文化在现代孩子的教育培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教化意义,但并不是说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如传统文化中只提倡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而忽略轻视对外界客观规律的探索,这种观念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并不可取,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更要努力去探寻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第3篇

一、树立分享典型,激励孩子主动分享

几岁的孩子,思想非常单纯,不愿意和伙伴分享,并不是什么品质问题,而是人性的正常表现。要孩子学会分享,不仅是一种品质意识的培养,也是让孩子学会遵守社会游戏规则的需要。要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讲大道理无济于事,不如树立分享典型,让孩子来学习。再小的孩子也需要赞美和掌声,多表扬孩子的分享行为,就会让分享成为主流意识,孩子也会在分享中获得快乐。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会刻意去模仿以便获得表扬。这样才能渐渐养成分享的习惯,让分享成为一种快乐体验。

有些孩子会带着自己喜爱的玩具来幼儿园,他们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即使自己不玩,也不让别人碰一下。这其实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生怕别人损坏或者抢夺属于他的东西。为了让孩子学会分享,不妨树立一些分享的典型。孩子都想获得教师的表扬,因此,教师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让孩子心底产生积极作用。有个小朋友带来一只毛毛熊,开始他不准任何人碰他的毛毛熊。我先表扬他带玩具来幼儿园给小朋友观赏,然后鼓励他和大家一起玩。很快,他就能够将玩具和大家分享了。由于特殊的身份,同样的语言,教师说出就有千钧的力量。所以,教师要注意用正面激励,为孩子施加教育正能量。

二、教师制造分享,传授分享

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时,教师要先给孩子带个好头,也就是用分享教育传授分享。分享教育并非是要平均分配东西,它应该是一种理念的培养。教师进行分享教育,主要还是要通过一系列“分享”,与孩子建立互信,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上课时,要把“分享”作为教育的关键词,贯穿于整个教学。给孩子讲故事,这叫“分享我的故事”;给孩子播放动画影像,这叫“分享视频”;表扬孩子的突出表现,这叫“分享成功的喜悦”。总之,分享应该是教育孩子的热词,分享意识培养是应该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有些教师和家长会用“好孩子”和“坏孩子”给孩子贴标签,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让别人分享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这种是非观当然是走向极端的说法,让孩子建立这样的审美价值观是不负责任的。我们要注意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对事不对人”。能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玩具,这件事做得好,值得表扬;不给小伙伴一起玩,这是自私的表现,当然是不对的。孩子在接受分享教育,其实是在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让孩子建立合作观念,并在协作互助中获得快乐体验。孩子毕竟还很小,不会一下接受教师的启发,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鹏喜欢荡秋千,性格很强势,很“霸道”。每次活动他都要占据一个固定的位置,不让小朋友靠近。我看到这个情况后,就对小鹏说:“荡秋千需要两个人一起玩才有意思,老师和你一起玩好吗?”小鹏自然很高兴,后来我说累了,找一个小朋友来合作。因为他已经感觉到合作的快乐,就欣然接受了。从那以后,小鹏慢慢变得不那么“霸道”了。

三、开展分享活动,营造良好分享环境

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毕竟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之中,很多“个性”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教师要利用分享教育作为突破口,还需要开展一系列分享活动,营造良好分享环境。分享活动内容非常广泛,教师要根据实际适当筛选,像分享玩具、分享故事、分享图书、分享食物、分享礼物等等。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父母婚姻观家庭影响

引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缩影,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家庭除了担负着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功能,还有赡养、消费、情感寄托等功能,家庭关系处理的好坏,关系着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因此,每一对走进家庭的夫妇都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国古代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因此父母应该把子女教育成一个热爱家庭的人,有良好的构建自己幸福家庭的能力的人。做到这点,对于建设我国和谐社会将会有重要意义。

一、婚姻观的变迁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因此弄清婚姻的变迁是非常有必要的。“婚姻”这个概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传统的婚姻观多定义为责任,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社会处于迅速转型期。改革开放的深人和拓展无疑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婚姻家庭观念逐渐呈现较为多元化的特性,现代人的婚姻多强调感情而非责任,例如出现了同居、未婚妈妈、单身贵族、试婚等各种前所未有的现象。环境是影响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社会是一个大的影响环境,其次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的影响。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会形成不同的婚姻观。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他们的婚姻观会给孩子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婚姻观与父母婚姻观的涵义。

婚姻观从内涵定义为:人们对婚姻生活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家庭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其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它包括生育观、家庭模式观等因素,婚姻观也包括婚姻倾向、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婚姻忠诚观、抉择观等六个因素。

从主体的角度定义,父母的婚姻观包括父母对自己的婚姻及其评价,对子女婚姻的教育。在不同的婚姻状态,父母对自己婚姻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他们处理婚姻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对孩子的影响也就不同。例如在核心家庭中,有些父母认为自己过得很幸福,家庭美满,但有些认为生活很枯燥乏味,没有激情。甚至在离婚家庭中,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离婚是一种解脱,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而有些父母一直活在离婚的阴影下,无法重新面对生活,去寻求幸福。父母自己不同的婚姻观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表现为亲密程度,冷战以及争吵打架的次数,对孩子教育的关心程度,处理家庭重大事件的态度,处理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方式,教育孩子的分歧程度等。孩子从父母婚姻观中得出自己对婚姻家庭的看法,其中大部分受父母家庭的影响。

二、父母的婚姻观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常态家庭包括核心家庭,非常态家庭包括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传统观念下,和谐幸福家庭应是三角结构,即父母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模式作为基本条件才成为可能。长期以来,非常态家庭被人们看成是残缺或问题家庭。然而,美国教授约翰.德弗雷通过研究指出:家庭的结构并不能说明家庭的幸福与否。在同一家庭状态下,父母对婚姻的处理方式不同,对子女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一)常态家庭下父母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在常态家庭下,父母的婚姻观是有区别的,因而对子女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

常态家庭中,夫妻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共同创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他们喜欢彼此倾吐心中的感受,夫妻间的谈话显得很专心,在谈话过程中也常会打断对方,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存在一般场合所见的那种提防和不安。他们并不要求对方十全十美,承认彼此间在个人性格和处理事情的风格上确实存在很多矛盾,但他们能采取谅解的态度,相互忠诚扶持,共同迎接幸福的生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她们能达成一致,共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不干涉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选择,为他们提供自己的建议。子女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婚姻有着美好的憧憬,以自己的父母为标准,逐渐形成一定的择偶标准,对婚姻有着乐观积极的看法。因此当她们长大面对婚姻的时候,对婚姻有着积极的心理准备,知道如何去经营婚姻。

常态家庭中,夫妻之间很少交流,互不关心,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形同陌路,他们的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能很好的理解对方,也就互相之间没有多少责任和义务。家庭中没有爱和感情,只是按部就班的生活着。他们只是为了孩子才勉强的生活在一起。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能成一致,夫妻之间采取冷战,争吵,他们各自以为自己是为孩子好,结果适得其反,让孩子不能得到想要的爱,这样孩子变得沉默,更不想和父母交流,告诉自己的想法。父母也因为自己的感情问题慢慢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这种家庭中,子女会感到很困惑,他们渴望有个温馨快乐的家。从小看到父母之间痛苦的婚姻,子女们不敢轻易相信别人开始自己的婚姻。他们变得谨慎,择偶的标准往往会与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相反。他们很难相信婚姻,就算结婚了大多数也不懂得如何与对方相处。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非常态家庭主要从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两个方面来讲。单亲家庭分为两种类型(1)由未婚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2)核心家庭中配偶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只能由配偶的另一方抚养孩子而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坏境下对子女的婚姻观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单亲家庭方面我这里只介绍由于离婚所造成的单亲家庭。

离婚造成的单亲家庭,夫妻之间会产生两种关系:朋友和敌人。在两种情形下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按照康斯坦斯.阿荣斯的分法,离婚夫妻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家庭功能完全丧失型--完全不接触或只有很少一点接触,交往质量低;第二种类型稍好一些,但仍存在功能问题--即只进行有节制的接触,交往质量低。第三种类型是适度接触,但交往质量较高;第四种是频繁接触,交往质量高。在四种类型中家庭关系处理得好的类型,这些离婚夫妻能以积极的创造性的态度处理他们之间的恩怨,根本不让孩子卷入到他们的矛盾中。这类夫妻能将作为父母的责任和婚姻的冲突区分开。他们是互相关心和爱护的,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孩子的问题达成一致的协商。他们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与过去的痛苦,失望,委屈,无奈,绝望说再见,他们也相信家庭是以独特的社会存在成为人们实践活动后歇息的港湾,哪怕是单亲家庭,只要用爱心去经营,一样能打造温暖和幸福的家庭。同时,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力求为她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不因为子女是单亲孩子而过分严厉或过分溺爱,怀着组建新家庭的美好期待,从容自信的面对未来。按照康斯坦斯.阿荣斯的说法,这种家庭就是双核心家庭,双核心家庭是这样一种家庭:尽管家庭的结构和规模经历了剧烈变化的动荡,但它的功能不能变。孩子们的父母还应该像离婚前一样,对孩子在感情上、经济上、心理上的需要负责。双核心家庭的基本功能应该表现为,离婚的夫妻建立起一种父母式的伙伴关系,进行充分的合作,允许并通过孩子们继续和家族的其他亲属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家庭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但他们还是得到了父母亲的爱。看到父母之间的友好关系,他们能够慢慢理解父母对婚姻的做法,学会尊重父母,对婚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婚恋生活中也能坦然面对,即使出现了问题也能很好的解决。

家庭关系处理不好的离婚夫妻在各自的心灵中造成永不平复的伤痕,他们攻击对方的种种不是,在孩子的监护问题上争吵,把孩子也卷入他们的婚姻问题之中。这些给孩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子女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缺少一方的爱,性格变得孤僻,父母又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通过观察父母之间的对话,他们的行为以及亲戚朋友的说法产生自己对父母婚姻的看法,形成自己的婚姻观。当他们面临恋爱时,他们会不自觉的将对方与自己的父母一方作比较,当他们面临婚姻的时候,他们会担心婚姻的稳定性,容易对对方的感情产生怀疑。

(三)再婚家庭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再婚在今天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再婚家庭的家庭成员很复杂,常有双方前次婚姻留下的孩子,他们之间会有对立、窘迫以及格格不入等。再婚家庭的建立,无论是对其丈夫还是妻子来说,真可谓既不轻松,也不容易。一是因为他们都有不幸婚姻的历史背景,因而很少有初婚夫妻成家时的那种难以遏制的欣喜和激动二是因为成家的历程比较艰难,这不仅表现为在对象的选择上多因子女问题而显得相对曲折,不太顺利,而且在决心结合的问题上也都对其对象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了解和长时间的慎重考虑。因此,夫妻双方对所建立的新家都比较珍惜、爱护,唯恐再出现问题。不仅如此,在思想的深处,他们更想把这个新家为疗慰曾经受伤心灵的场所和安度人生、获得幸福的生活基地。但是再婚夫妻面临一个如何教育孩子的难题。再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不同,子女的婚姻观也会不同。

在再婚家庭中身为继父母的一方,有些往往把孩子作为中介对孩子关怀备至,以此赢得对方的喜悦,并借以加深夫妻感情。具体表现则多是自觉、热情、主动、积极地揣摸孩子的心思,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承认孩子有权拥有自己的父母双方,关注孩子的发展。他们把孩子视为己出,帮助孩子从以前的家庭阴影中走出来,给孩子时间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慢慢接受新的家庭,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家庭中父母感情和睦,言语上充满关怀,例如父母一方生病时,另一方无微不至的照顾。吃饭时,一方为另一方夹菜等等。这些细微的动作,这些细节让孩子也能感到生活的温馨。孩子从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爱,也树立起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对婚姻充满向往,也学会如何与父母交往沟通。在孩子长大后她们能正视婚姻家庭,懂得爱情与婚姻的区别,懂得如何经营婚姻,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

再婚家庭中继父母只关心自己亲生的孩子或者对自己亲生的孩子更好,另一方带来的孩子受到了忽视,这样家庭成员的关系的不和谐,继父母之间会为孩子的事发生争吵,有可能引入先前家庭的夫妻一方,家庭矛盾逐渐扩大化,使新的家庭出现危机,继父母之间开始争吵、冷战甚至打架,心里会不自觉的把现在的家庭与以前的家庭作比较,很有可能使现在的婚姻走向灭亡,夫妻又一次受到伤害。孩子也会比较前后的两种生活。由于孩子在两种家庭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性格会变的很内向,更会厌恶婚姻,对婚姻抱有不好的看法,这种观点会一直带到恋爱婚姻家庭中。这样孩子们以后的婚姻很有可能不幸福。

三、家庭教育中的原则

家庭教育的原则,是实施家庭教育、并使之取得良好效果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是家长教育子女时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的观念向导的行为准则。对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的教育原则是有区别的。

(一)、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视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统一起来,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父母的品德行为高尚,待人和善,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崇敬之感,并以父母为榜样。如果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不会信服,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自己却没有尽到孝敬、关爱父母的职责。

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模仿最多的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可信赖的人,父母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行为准则,因此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单亲家庭中,这种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首先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之间的关系现状。父母是由于不相爱而离异这个事实,让孩子了解和接受,父或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逐渐对其说明,在说明时应该注意不要把孩子卷入到父母的感情冲突中。如果孩子还小,问起爸爸或妈妈时要让孩子对爸爸或妈妈有个美好的印象,但不要对孩子说气话,例如你爸爸死了,他不要我们啦,他跟别的女人等等。这样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利。孩子比较大的约十二、三岁,懂得谈论人之间的感情,可以对孩子谈谈爸爸、妈妈由于性格上的不合或分手原因,这是人的感情生活中的正常现象等等,尽量让孩子学会理解。千万不要利用孩子懂些道理了,把夫妻之间对一方之恨,讲给孩子,让孩子也跟着一起恨“抛弃了我们的爸爸”或“抛弃了我们的妈妈”。这样的做法,会直接伤害孩子的感情生活,这样的孩子大多数都会表示“我以后决不爱谁,决不结婚”。父母应对孩子的成长负责任。夫妻离异,夫妻要时常关心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感到双亲的存在。父母应该共同协商如何去更好的关心爱护孩子,让她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着正确的婚姻观,价值观,人生观。另外让子女广泛接触社会。为了避免单亲家庭单纯“单亲”父或母的影响,要使孩子尽量多接触社会,弥补因缺父缺母带来的对角色模仿的单一。孩子最初的角色模仿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单亲家庭的子女长期与父母的一方生活,跟母亲生活的,模仿女性比较多,跟父亲生活的,模仿男性比较多。这样就要使孩子通过大众传播、电视、电影、广播、图书、社会交往等等,广泛接触社会,弥补缺父或缺母对角色模仿的不足

(二)、相互沟通,共同提高的原则

家庭是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父母与孩子都是在不断成长。所谓共同提高的原则,其涵义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通过教育孩子而教育自己,与孩子共同成为家庭教育过程中发展、成长的主体。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而教育孩子,通过教育孩子、向孩子学习又反过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经验学识,从而构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

首先要求家长必须时时意识到教育子女的过程同时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深化自身人格,升华自身道德个性的过程。只有父母各方面的素质和水平提高了,才能为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因素和条件。其次,家长要与孩子相互学习。虽然在相对的角度上家庭中的受教育者是孩子,但孩子总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他们的知识经验范围与家长所具有的范围往往是交叉的,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速度和频度方面往往优越于家长,孩子生来无拘束无偏见,也可能具有全新的价值观、倾向性及对事物态度的评价体系。为此家长切勿小视孩子,切勿居长为大,而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知识和才智,尊重他们的立场、观点和看法,特别是当孩子正确时,家长要虚心向其学习以至请教,在教育过程中与孩子相互交流,相得益彰。当然父母与孩子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有所差异。父母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平时的生活中尊重孩子的一些想法,同时也给与她们一些建议,通过一些生活中细小的事情来告诉她们一些道理,让她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了解自己,学会为人处世。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正确价值观 理性消费 良好的生活习惯 开支有度 勤俭节约 助人为乐 传统美德

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宝,是一个家庭的福星,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剂。正因为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家庭和社会的焦点,自然而然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但是在经济突飞猛进、物质欲膨胀爆炸的今天,当人们沉浸在灯红酒绿的生活环境中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很多孩子的价值观已经扭曲,他们在这个金钱爆炸的时代已经迷失了方向,不能理性消费,“拼爹”“摆阔”等现象屡见不鲜。纵观近十几年小孩子们的表现,有好多孩子被父母或祖父母娇生惯养,随之不爱劳动、讲究吃穿玩、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惯,正在他们身上慢慢滋生蔓延,逐步腐蚀着他们幼小的心灵。父母总是在孩子真正出了事情过后后悔不已,那我们何不现在就找找原因,多关心关心他们,防微杜渐呢?人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的教育问题关键还是靠父母,特别是孩子价值观的培养。针对以上这个问题,纠其根源,其实主要还是有些家长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为了表达对子女的“爱”,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各种欲望,认为: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享受享受幸福生活也是应该的,最起码“大人千辛万苦也不能让孩子吃苦”。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忽视了对孩子们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忘记了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的教育。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指导孩子进行理性消费”这个家庭教育中的热门话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几点建议,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可以向孩子直接介绍,也可以旁敲侧击,使他们知道父母的工作和收入、开支情况,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他们懂得所花的钱都是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作为下辈虽不说帮助父母,但是体谅父母的艰辛,适当控制自己的消费还是应该也可以做到的。现在的家庭孩子少,自然孩子也是一家人的宝。但是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这块宝贝如果没有教育好,价值观扭曲,长大了就会成为社会的败类或渣渍。所以,我们作为家长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对孩子开支做必要的限制,从源头上宏观调控。限制开支对孩子极其重要,这样可以迫使他们做到计划开支和节约开支。一旦他们随便超支时,父母就应该态度坚决地批评教育,防微杜渐,决不包庇通融,以便使他们能吸取因花费不当而带来的教训。例如,有个孩子把原计划乘公交车的钱买了零食,而无钱乘车了。这时,父母不但不能额外给钱,还要帮助他认识错误,让他在以后的一周中,心悦诚服地步行上学和回家。子女的开支限度在什么程度为宜,这当然要根据家庭和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一般可以指导孩子在自己的零用钱范围内进行消费,对孩子花钱得当的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反之要批评教育,尤其是要及时制止他们铺张浪费和互相攀比等摆阔现象。

第三,让孩子学会记账。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孩子对自己的消费心中有数,也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账本可设收支日期、收入、支出、金额、备注和奖惩几个栏目,备注栏要写明零花钱的来源、所买物品的用途、节约和超支的情况等。账本一经使用,就要教育孩子认真、如实地记录,父母更要像对待孩子的作业一样,定期认真检查,并且把检查的过程当作指导子女如何合理消费的过程,也作为总结和奖惩的依据,因势利导,赏罚分明。

第四,带孩子亲身经历,自己合理消费。在需要为子女购买衣物的时候,最好带着他一起选购。在货比三家、讨价还价、精心选购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懂得所选购物品的相关知识、选购方法,知道怎样花最少的钱买同等质量的商品,懂得如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从而在实际行动中培养孩子精打细算、节约用钱、勤俭持家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