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用“爱”浇灌学生
教师教学的情感价值观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教师有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试想,一个冷漠甚至冷血的教师,自己整天都生帮帮的,那他的课堂多半是冷漠的课堂,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作为一名教师,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任务,我们要求是不但知识渊博,而且感情丰富,爱憎分明,充满爱心的人。但有的教师却片面认为数学教师讲授的只是科学知识,只要用符合逻辑和科学的语言去说明事理就可以了,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而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主体,二有的老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或者家庭、生活原因,自然不自然的把沉闷的气氛带到课堂上,甚至把火气发到学生的身上,以至课堂气氛压抑、沉闷。这样,不但无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还会让学生焦躁、不安。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科也会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这样说。相反,如果老师热爱本职工作,对学生充满爱心,时刻保持乐观向上,快乐积极精神态度,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对教学工作热情有加,上课时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讲课时津津乐道,平时与学生平等交往,打成一片,则肯定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也会以极大热情投身到学习中去,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还会被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感染,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注重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
在数学教学中,要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豪感。
三、用语言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
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感染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四、用情境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
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让学生在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绪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并给予合适的处理。对“没有自信、沉默不语、心不在焉”的后进生,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给予多激励。不能只是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提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对“学困生”歧视冷淡,引导关心帮助不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要增加对差生的情感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让他们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从而改变那种沉闷的课堂气氛。对于优秀生,认知上要给予高挑战,情感上要给予严要求。题目的设计要有难度,给尖子生以挑战。在集体讨论中,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吸纳。
六、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语文课堂的教育不仅仅是多学科知识的传递,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自我价值、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培养与塑造,他是人性培育的殿堂,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们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以情感作为纽带,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培养,人格的塑造,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课堂氛围,在自由、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下,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慢慢渗透进去,激发学生们智慧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面临的一大重要改革,本文就这一现象进行浅议。
【关键词】
以人为本 课堂教学 教学氛围 知识传递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重视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的重要性,努力将这一思想应用到语言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因为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光是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个性价值的塑造,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的塑造对学生们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努力的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组织学生们畅所欲言,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更好的理解“以人为本”思想,在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下,激励学生们健康成长,并且给予学生以启迪,扩展学生们的学习视野与眼界,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意义。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在语言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课堂上面知识的同时,也促进教学任务的改善,提高教学任务。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的协调性来达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帮助学生们成为一个合格的有责任心的公民,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畅所欲言,将对社会、国家的看法发表自己的建议,不再依靠“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们成为课堂上面的小主人,极大的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们更好的感受语文知识,成为课堂上面的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光明的前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下,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在今后社会的发展中,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结 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的培养,不再简单的依据课本知识对学生们进行教育,不再依靠“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语言知识的讲解,而是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们可以更好的利用课堂上面的资源,为我所用,一方面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提升自我素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一、在传承、创新中孕育的“养正教育”
“养正教育”的提出,既基于新民六小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又立足于它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是从传承、创新中孕育出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育文化。
1.沿袭办学传统,构思“养正教育”
新民六小建于1949年,60多年来,始终坚持德育先行,从德育养正切入教育教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重视德育是新民六小的重要特色,而“养正教育”的构思是对办学传统的沿袭。
2.明晰办学理念,促成“养正教育”
新民六小以“新民正德,臻于至善”为办学理念。“正德”是手段,即养正品德;“至善”是目标,即达到善的极致,达到完美的境界。“正”代表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它的指向是“德”,即通过养正育德使学生日臻完善。因此,“新民正德,臻于至善”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就是“养正育德”,即端正学生的心态,培养他们的习惯,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行为,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传承中国文化,践行养正教育
新民六小的“养正教育”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庸》中有“正德”之说,即尽人之性,以正人德;尽物之性,以正物德。《易经》中有“蒙以养正”之说,即从童年开始就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只有通过“童蒙养正,果行育德”,学生将来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新民六小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践行“养正教育”,并使“养正教育”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文化。
4.契合德育要求,丰富“养正教育”
新民六小“养正教育”的具体内容是:言正,身正,品正,以正身;手勤,体勤,脑勤,以勤业。为人师,身正业勤才能立己立人;为学生,身正业勤才能成人成才。“养正教育”主要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入手,在正容、正行、正心和正德四个层面上,由表及里、潜移默化地实践人的教育,最终造就身正敬业的教师、守礼品正的学生与尚德正气的学校。
“养正教育”既传承了热爱祖国、朴素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礼貌待人和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美德,又符合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可见,“养正教育”与德育要求相契合,而德育要求又使“养正教育”获得丰富与发展。
二、在主客观相契中铸就的“养正教育”
“养正教育”的发展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学生的主观需要;二是办学的客观条件。其发展在于主客观的契合。
1.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养正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当代学生的发展需要“正心”,即端正心态,以获得美好的品德,然后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当代学生的发展需要“纯善”,即要求学校启发、濡养学生纯善的心。毕竟,善心善念是培养学生的根本。当代学生的发展需要“进取”,即不断超越,永不停息,以“臻于至善”。
2.学校的办学环境为“养正教育”提供客观条件
(1)“养正”氛围
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旷神怡、头脑清醒和思维敏捷,因此,新民六小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上以“绿化”“美化”和“人文化”为特色,凸显校园的人文气息,最终营造“养正”氛围。
(2)“养正”主题
校园中的一些别具特色的设计体现“养正”主题,具体有两点:一是校园雕塑(教师高擎手中的课本)的寓意是:用真心落实“养正教育”,以换来学生的进步、发展和腾飞;二是校园中的诸多宣传语和提示牌(如:草坪内的“小脚不乱跑,小草微微笑”;垃圾桶上的“捡起小纸片,丢进我嘴里”等)渗透着“养正教育”中的德育要求。
(3)“养正”方式
新民六小的校园有三个长廊,分别是励志长廊、艺术长廊和阅读长廊。励志长廊的设计理念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用知识之光扮靓中国,照亮世界。艺术长廊的设计理念是:用心感受艺术,让艺术陶冶情操,美化生活。阅读长廊的设计理念是:让书籍成为学生形影不离的挚友。三大长廊均强化“养正教育”,并提供具体方式。
三、在现实渗透中成熟的“养正教育”
在多年的坚持与探索中,新民六小形成了“以棋养德、以棋立德、以棋正德”的校园文化组织模式,不断渗透“养正教育”,最终使“养正教育”日臻成熟。
1.从兴趣向制度渗透
2003年,新民六小创办了第一个棋类兴趣班。2009年,学校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棋类教学课,并做到课程落实、时间落实、教材落实、人员落实和经费落实。目前,在校学生全部进行棋类普及教育。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两次集训,并保证每次1.5小时的训练时间。从2010年起,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棋王争霸赛”。如今,它已发展为成熟的赛事。总之,棋艺活动的制度化建设已经成型。
2.从环境向心理渗透
2013年,新民六小围绕“品棋正德”开展特色文化建设专项活动。具体有三点:一是在校园环境上凸显特色文化,例如,修建篆刻着“棋乐无穷”字样的假山;二是在人文价值上凸显特色文化,例如,通过标语、标识和各种活动培养学生“仁、义、智、勇、信”的棋道精神;三是在棋艺培养上凸显特色文化,要求师生本着“下棋如做人,棋品即人品”的原则提高棋技。实践证明,全方位凸显特色文化,既赋予“养正教育”文化的力量,又能潜移默化地落实“养正教育”。
3.从“娱人”向“育人”渗透
新民六小在开展“养正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娱人”向“育人”的渗透。这一点依然体现在棋艺活动的组织中。
在“人人会下棋”的目标的引领下,学校有意识地把德育、智育渗透到棋类活动中,让学校领导“品棋明德”,使教师“品棋养德”,引导学生“品棋取德”,最终实现学校师生的“养正心性”“修德立人”,并逐步形成“正心、纯善、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经过不懈探究和不断完善,新民六小在棋艺育人的道路上具有了完备、规范和科学的校园文化构建力量。“2013年华南地区中小学生象棋竞赛”落户“新民六小”,这既是教育界对棋艺育人的认可,又是教育界对新民六小“养正教育”的支持。
一、培养正确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其中心内容就是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正确的生态意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内容体系的重要基础。公众生态意识的高低,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反映,也直接关系到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千百年来,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中心观”,认为只要对人类有利,对其他存在物所采取的任何掠夺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纠正人们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唤醒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知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大环境宣传教育。环境宣传教育对人的生态意识的培养具有先导、基础、监督和推进作用。通过学校、企业、政府机关等部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等手段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和生态学知识的宣讲,逐步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各种资源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之中,使人们养成符合绿色文明的科学生态意识。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人们明确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保护好大自然是人类的责任,伤害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己。只有使人们首先养成正确的生态意识,才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养成良好的生态情感
生态情感就是人们对生态自然环境爱憎、好恶的态度和感受。人只有对生态自然环境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热爱之情,才能产生合乎生态道德行为的动力。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不仅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而且能激励人奋发向上,陶冶人的情操,影响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迸发出珍爱环境的良好行为。因此,养成人们良好的生态情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在养成良好的生态情感方面,要强化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唤醒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良知。要培养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使公众明白,在自然界里,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生态系统中人类同动物和植物一样都是平等的一员,都有在地球上生存的权利,没有特权可言。大学生用硫酸伤害动物园中的大熊猫以及虐猫事件的发生,实在让人深思,彰显了新形势下生态价值教育的急迫性。
三、培养坚定的生态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培养人们坚定的生态信念。所谓生态信念,就是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感,并使之升华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上来。强烈的生态信念是调节个人生态行为并使其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培养坚定的生态信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人们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向人们阐明生态问题的真实性,培养公民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通过宣传,把社会存在的各种生态问题的实际情况和数据如实地、反复地告知公众,把公众对生态问题的盲目担忧转化为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理性忧患意识,将人们的眼界从关心自身生存条件扩大到关心国家、社会,甚至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来。
关键词: STS 技术教育 科学教育 社会教育
在2016年5月的讲话中提到“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现阶段科技创新的实现,要依靠全体公民科技素养的普及和提高。因此在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与技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遇到未知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与中学阶段的技术素养的培养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学技术中融入STS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刻不容缓。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简称。它与传统的单科教育目的不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的科学技术素养,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应用。STS重视科学、技术、社会与所有的学生之间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从事任何科学和技术工作的人,应考虑社会影响、社会责任,考虑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结合我国的教育国情,笔者提出几点我国中学实施STS教育的目标:
一、提高科学意识,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科学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STS教育中进行社会和科技前沿科学教育,充分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了解世界的技术改造。科学教育包含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在长期的实践和学习中能够形成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中学的科学教育既要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国家、社会和学生对科学教育的需求,最终依托具体的科学教育课程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收获知识的积累,还要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学会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真实的情景、真实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辅以教师主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科学意识的形成,必须有一定量的科学知识积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知识的积累是科学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最后,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让科学思维变成一种习惯,是科学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要教学生“渔”,帮助学生成为“渔夫”。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智力水平上,大部分学生都是一样的,学生的差异源自于教师的教法和教学的内容。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科学意识,能正确地观察事物,用知识创新地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提高技术意识,培养正确的技术观
我们的中学技术教育起步较早,但在STS教育进入中国前,中国的技术教育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新课改后,特别是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技术教育进入大家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和科技革命都促成重大的技术创新,从而引起社会的巨大变化。总之,技术是一种创新的人类活动,它是通过知识和资源的利用,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世界的客观现实发生变化。可以说,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培养正确的技术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提高社会意识,培养正确的社会观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观。社会实践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活动。社会实践和STS教育的结合,体现了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阐明了社会实践的意义。
人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得到教育和发展。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社会意识教育具有明显的特点: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想简单,看问题更为片面,自我控制能力弱,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学生内容的社会教育是非常特殊的,首先要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如在学校,学会尊重教师和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在公共场所,要尊重他人,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财产,关心他人。此外,学校还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让学生感受周围的人和事,创造更多的接触和了解社区的机会。
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人生最关键的阶段,形成正确的社会观,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社会观。学生社会意识的教育可以通过技术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体验,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
四、重视德育教育,培养正确的道德观
2016年下半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都要开设技术课程,并开满课时,安排学生参加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生缺乏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观念,甚至出现一些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很多地区的学校经常占用技术课,减少技术课时,有的把劳动当做惩罚手段,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一些家庭,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切实加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意见》要求,义务阶段要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和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开好通用技术课,并保证课时。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开设技术类课程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STS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