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价值观友善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公民、社会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内容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内容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就成了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到教育教学当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考虑:宏观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要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教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教育教学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使学校成为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从微观上来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融入课堂当中,融入学生的脑海当中,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他们的价值奋斗目标和进行学习的有效推动力。
二、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公民和社会三个层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引领教育教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学校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之所以能在教室里安静地学习,源自于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要让学生彻底感受到国家为他们的学习创造了许多优越的条件,并使他们树立起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意识。因为一个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每个人都为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让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这样去做,而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加有责任去主动承担起这样的责任,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八个大字却凝练着极大的政治和思想智慧。国家是一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没有了国家的庇护,一个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正是因为如此,作为国家公民的一员,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且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贡献从哪里做起?当然就是敬业了,每个公民都有职业,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做到敬业就是为国家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正所谓平凡岗位显示不平凡成绩。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友善是人与人相处之道。作为一个公民,除了要爱国、敬业外,还要讲诚信,讲友善,对家人、对朋友以及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友善,从而让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充满真情。这些都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清楚,贯穿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
三、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51-02
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存续的黏合剂,可以调节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大变革的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从理论、观念向行为、实践的转化结果,如个人品质的养成、政治觉悟的提高、政治信仰的坚定等,既是一个内化整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外化践行的过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要求把合作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讨论式教学的主体性、探索性、交互性特点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也符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的特点,又能使培育有章可循、有规则可依,逐步摆脱效果不佳的状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认同和自觉行为,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实现从“灌输教育”到“核心价值观树人”的转变。
一、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层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立在人对自我和他人以及社会的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对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知是对客观事物(自我、他人、社会)的理解和洞察,在个体的价值观中表现为“我是谁”、“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生活的意义”等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通过认知教育有效地进行价值观的澄清。以自我认知为例,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身身心的认知。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注意自我认知和教育引导的关系,也就是教育过程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育引导并非强制灌输,正确的教育引导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树立自尊心和上进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尤其面向大学生群体,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对其认知能力的认可。教育引导是面向社会层面的,而自我认知则是个体层面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面向社会大众主要依靠教育、引导和宣传,而面对个体对象时要将教育引导和自我认知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
外在行为中蕴涵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因此,能力教育是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为例,大学生领导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与其相对应的核心价值观为:(1)沟通能力中的价值观――平等、文明、和谐等;(2)合作能力中的价值观――民主、诚信、友善等;(3)决策能力中的价值观――公正、法治等;(4)创新能力中的价值观――自由、敬业等;(5)解决问题能力中的价值观――平等、诚信、友善等。能力维度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是将内在的认知和r值观“外施于行”。
当前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要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推及个人能力维度中,集体主义精神及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个体对团队、社会的忠诚和热爱,是“爱国”的价值观;创业创新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个体事业充满热情,是“敬业”的价值观;与他人相互信任、诚实守信的处世态度,是“诚信”的价值观;友爱他人、善待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倾听能力,是“友善”的价值观。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个人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载体。通过将现有资源整合起来,可以生成一个结构多元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除了“两课”和各院系的教育课程负责知识和价值观理论教育,高校还能在管理服务和学生实践范畴拓宽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通过人格教育和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体验,主要体现在人格影响、学生团从以及社会参与这三个载体上。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更加要注重核心价值观在自身人格上的体现,发挥其引领作用。首先,辅导员要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作为人格标杆来引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只有当学生意识到“标杆在哪里”、“我现在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离理想人格还有多远”时,他们才有信心和动力逐步改善自己。其次,辅导员要帮助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充满正能量,由于每个人的外部环境是其他人,他们就可能由内及外地影响他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教辅人员的影响是一定的,而影响力则可以通过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各方面素质的提升而不断增强,并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变化,因而,人格示范教育有着理论教育无可比拟的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场所,不仅承担了培养人才的功能,依靠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依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辅导人员,发挥其管理、服务的功能,进行价值观的传递。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和培育的过程中,要确立系统的观念,结合高校各个部门的特点,做到教育的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
(一)以学生团队为载体,寓核心价值观于活动中
不同于传统的以班级、党团为代表的固定学生组织,以共同愿景和目标而结合的学生自治组织以其团队结构的扁平化、成员关系的平等化、组织管理的柔性化和较高的组织内部和谐度获得了大学生的欢迎。
学生团队组织具有较好的组织认同,这是因为学生团队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结合、自由加入和退出的自治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较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同是成员在态度和行为上对组织表现出的一致性倾向,它能够有效预测组织成员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是组织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同时,通过成员相互间的暗示、模仿、感染,形成更为真实和一致的情感、观念和行为,组织内部成员的价值^与组织的价值观趋于一致,这就给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学生团队其实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借助学生团队组织所创设的特有的组织环境氛围,能够充分体现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学生在团队中能够充分享受到“自由”和“平等”,在活动中,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以及要求受到平等待遇的权利。其次,学生在做团队决策的时候,决策必须代表集体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决策以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体现“公正”和“法治”的原则。第三,在团队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往往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关心、互相包容、善于倾听、诚恳互助等,这是团队的凝聚力与和谐度的体现,也是“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利用学生团队非功利性的特点,让大学生在参与团队活动、参与团队管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内化、认同。
(二)以社会参与为载体,使高校与社会互联互通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但价值观的培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观念。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凭此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因此,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能够使他们增长人生阅历,更能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社会服务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培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 社会热点理论参考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参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的确如此,中国建国到现在也没有一百年的历史,但为什么中国经历了那么多的困难与挑战,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那就是中国魂的力量,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让中国人民不断的奋发与前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2]党的十特别明确的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国家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肯定是不能仅仅用24个字完美的概括,但是这24个字基本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完美的呈现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将无形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建议
到底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呢?下面将分别从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4个角度提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建议。
(一) 国家政策的颁布与宣传的导向
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党作为宏观调控教育、思想、宣传走向的总舵手,国家政策的颁布极大的影响到如何能够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国家政策的保障、制度的规范、法律的约束相衔接,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在政策方面,国家可以多颁布一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策,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和法律也应该进一步提出与颁布,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在宣传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各种社团、讲座、论坛、研讨会、报告会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新闻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渠道作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益广告的选题规划和内容创意等方式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通过网络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像广场舞一样在中国盛行。
(二)社会环境的净化与全民的参与
社会环境也会极大的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这个道理,净化社会环境势不可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全民的参与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全民都参与到其中,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
在社会环境方面,要广泛的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净化社会环境,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全民参与方面,深化学雷锋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切实做到全民参与其中。
(三)学校平台的构建与活动的开展
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更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阵地。学校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平台,并且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构建平台方面,学校应该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改革和创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在活动开展方面,学校可以开展“校园之星”、“道德之星”等评选表彰活动,以身边的人和事来达到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也必不可少。
(四)大学生梦想的追求与习惯的养成
大学生作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象,其自身追求的梦想和养成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难易程度。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大学生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
一、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特点及培育目标
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宝贵人才,是国家对人才的储备,肩负着复兴国家的责任和使命,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中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主要表现有:大学生对金钱的盲目崇拜,许多大学生信奉金钱至上,追求享乐主义,将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而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逐渐流失在拜金主义的洪流之下;其次,当代大学生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喜欢追求个人价值、满足自我需求,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足,表现淡漠,因而当学生的个体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难以抉择;再次,当代大学生对理想充满了幻想,他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断努力地超越自我,但他们同样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人际交往上的压力、住房上的压力等,因而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找到价值判断的准确落脚点,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容易摇摆不定。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及突破点是提高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只有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育,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工作。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及培育方式与途径
(一)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是一个综合性方面,不是单一某一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情绪的把控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而要提高他们的认同度就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培养锻炼。首先,推行爱党爱国教育。有国才有家,有了国家,才有小家。只有国家富裕了,大家团结了,才有更好的小家,鼓励大家团结一致,培养更多的党员干部。因为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较之共青团员及群众要高出许多,党员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主体、实践主体和示范主体,能不断影响并带动更多的大学生认同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是几十年来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识,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是在校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亦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其次,加强和谐友善教育。和谐社会是社会理想的高度认同,和谐友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是国家富强、社会文明的根本表现。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正确导向校园文化,加强和谐友善教育,突出和谐校园的构建。再次,进行文明诚信教育。大学生的文明诚信不仅体现于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自身素养,更是学生得到社会认同与尊重的重要准则,因而文明诚信已然幻化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及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认同基础。当前,诸多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着大学生,使得学生中出现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等道德滑坡的不良现象。大学生在为了一种目的而选择的不择手段,说明他们的文明诚信的认同度已经欠缺,对于这样的现象,应该把文明诚信教育作为在这方面教育的重点,以提高他们的文明道德修养。另外还有倡导公平正义,也是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提升大学生民主价值观的主要方面。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所向往并为之不断奋斗追求的目标,是国家及民族得以生存并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集中体现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当代的诸多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产生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等不良思想,思想空虚,在理想目标的认识和追求上表现为方向不明、无所适从,在多样性的社会价值目标面前产生理想目标选择上的困惑,而社会目标的开放性也不断将腐朽消极的思想带给大学生,造成大学生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上的错误认识。因而高校应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其次,还需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利益、眼前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等各种利益的关系,帮助学生将自身的利益融入到集体、国家的利益中,杜绝金钱至上、个人利益至上等不良心理。此外,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参观学习、知识咨询、义务劳动、爱心资助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国家建设的成就、社会的需要,提升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加强大学生自身理想信念的构建。
(三)创新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不仅要遵循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还需在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问题及新情况,不断创新培育的方法,拓宽培育的渠道,以提升培育的实效性。需要在遵循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相结合的方法,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的有效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活化的实例当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激励及引导作用。除了运用传统的媒体及渠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之外,还应拓宽其宣讲渠道及宣教方式,将社团、公寓、网络论坛、微信、微博、QQ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阵地,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共鸣,使之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关系 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学校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思想教育的根本诉求。由于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具有新的特点,新时期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践行教育十分必要,也成为面临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应然,将二者有效嫁接和融合,对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教育与管理。在新时期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引领师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趋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设定的国家目标、社会目标及个人目标所折射出的价值取向,表明的是对三个层次应遵循及持之以恒进取的方向,在价值认知上有着明确而精准的导向。在现代教育的新时期,学校教育与管理主要是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环境教育等要素。对教育学生坚定学生基本的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信仰,对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正确认识和良好心态以及作为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常规教育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基本的价值需求为起点,以价值传递为过程,以价值实现为目标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教育范畴划定了边界,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确切的价值依据和价值引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内容的一致性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性与超越性统一的维度实现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即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不断提升与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为民族品格、民族精神的塑造源源不断地输血,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倡导相对应。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已随时代进步正逐步走上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兼收并蓄社会和个人价值结合起来的指向一致。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内容既体现党的意志、国家准则等稳定性内容,又有随时代变化和教育对象变化而增添新内容,彰显了意识形态领域所应保持的一贯性和持续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稳定度体现的是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性,同时又是我党顺应时代潮流而作出的调整性思想理念,以其内容来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和稳定性的统一。[1]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目标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勾勒出了我国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所要遵循并实现的网状目标,其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层级目标不谋而合。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认同。学校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梳理我国发展历史,正视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坚定其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想信念,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展望的愿景一致;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社会认同。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促进学生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素养和社会心态,并深刻认识到自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并身体力行去维护和践行;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公民认同。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塑造政治合格、社会认同、爱岗敬业、道德高尚的公民,要使学生把爱国作为道德约束,把敬业作为道德追求,把诚信作为道德底线,把友善作为道德要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性变化和各种负能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诉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描述了经济、政治、精神和社会的理想状态,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追求。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熟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了解我国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可能发展的方向,分清主流和支流,不断增强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信仰,切实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辨别能力,并将个人的命运与发展与国家、民族的进步相结合,以明确肩负的历史重任,在完成国家大业、民族伟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学校教育的关键诉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具有普世价值和全球视野的价值观,已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主流趋势。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元、价值冲撞和矛盾杂陈的信息时代,受各种外在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深刻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炫富心理作祟与仇富心理滋生、怀旧心理泛化与弱势心态萌生、焦虑情绪的纠缠与倦怠心态的困扰,对“体制内”的盲目迷恋与对政府公信力的非理性质疑等不良社会心态。[2]需要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正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学会分析与辨认偏颇或错误的社会价值观,抵御各种消极价值观的诱惑。
3.“爱国、诚信、敬业、友善”是学校教育基本诉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的集中体现和概括,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社会群体,内在要求其必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先锋和模范。但当前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冲动爱国、诚信缺失、校园暴力、冷漠心理等现象还很普遍,与其应有的学生群体性特征严重不符。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观念统领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理想和基本的道德品质,正确认识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支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开放与包容的体系,有着鲜明的思想深邃性和与时俱进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旗帜鲜明的政治态度和树立高尚的社会理想,张扬理想抱负,融入创新创业大潮,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优质文化的涵养下,成为国家和社会所期待的中流砥柱和优秀群体。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路径
1.掌握融合教育方法的逻辑起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尤其是在渗透到学校的德育体系之中,必须要注重方式方法的运用,要从现实的变化了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出发,从传统的灌输式为主的方法向侧重主体建构的民主方法转变,要从僵硬的单一整齐的方法向关注人文关怀的丰富多元的方法体系转变。要抛却习惯性的对于受教育者的阶层属性、教育背景、年龄结构等缺乏必要的研究与分析,缺乏对受教育者作为具有独立人性和自我思考、分辨能力的鲜活个体的认知、用威权主义和居高临下的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尝试运用主体建构的民主方法,用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理念,推动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为其提供足够的平台和载体,这样才更加符合学生群体的实际和现代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要求。
2.构建整体和分层教育结合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性和分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要用“整体教育+分层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方法,一方面,要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阵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各种宣传媒介等将其融入到教育的日常工作中,为学生共同思想价值的形成提供充足的营养。另一方面,要在指导思想一元化和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有机协调中,尊重各种差异,兼容并蓄地区分学生的不同群体、不同个体,实施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分层教育。具体包括一是因势施教,紧跟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势,以政策出台、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发生等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国情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二是因群施教,需要加强对学生群体性特征的分析与研判,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对学生不同群体进行科学、客观的摸底与分析,掌握他们基本的类型和发展的特定规律,实施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教育;三是因人施教,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内容与指标,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实施专项辅导和跟踪性培养,建构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性规律的各类平台,促进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深层次沟通,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3]
3.把握融入教育整体过程的规律
学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整体过程包括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是时间过程、空间过程和思维过程的有机统一。从施教过程看,主要是根据学生在不同期间的成长变化,不同领域思想观念对其影响的程度及其可能会呈现的行为方式等,确定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开展分阶段教育。在小学和初中学生主要是实施适应性的法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侧重其行为规范的培养,正确的成才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培养,对社会的认知及较强的使命感;在中学的高级阶段,可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侧重其创新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提升其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进行成长规划教育,侧重其成长反思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增强其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和未来职业的基本素质需求;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可结合就业创业培训,侧重其职业适应性、社会生存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职业适应性教育,培养他们报效国家、回赠社会、感恩教育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从受教育过程看,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中的感知、内化、外化和固化,通过研究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实现理论向感知的转变,并以雄辩的事实和客观的描述促进其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准,在其内心实现稳定的认同感和逐渐生长的自觉意识,并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外化为具体的实际行为,并逐渐固化为学生的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
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方向,也是新时期的时代要求。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中,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践行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兴国.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教育评论,2011(4).
[2] 路强.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