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村庄规划 城乡规划 产业规划 村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45-02
一、村发展规划概述
1.村发展规划的概念。村发展规划是将村庄建设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村域规划。传统产业规划缺少具体的空间形态分析,而传统村庄规划缺乏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村发展规划将两者有机结合颠覆传统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理念,是城乡统筹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革新。
2.村发展规划的特点。(1)因地制宜。村发展规划结合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生产资源为农村发展方向进行策划与指导,能够结合村庄特点因地制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2)拓展用地空间。村发展规划通过技术创新,打破传统规划方法,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技术上拓展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未利用地等用地分析方法。
3.村发展规划与传统村庄规划的比较分析。一是村庄规划按照深度不同分为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作为规划许可依据的村庄规划主要指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规模较小的村庄一般一次性做建设规划编制,而不编制村庄总体规划,村发展规划包括了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二是传统村庄规划主要研究对象是村庄建设用地,而村发展规划的研究对象包括了村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等非建设用地;三是技术标准不同,传统乡村规划技术标准中居住用地较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产业用地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村庄发展要求;村发展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适应村庄发展要求。
4.编制村发展规划的意义。编制村发展规划首先能够解决用地发展空间的难题,为农民增收指明方向,从一产、二产、三产上分类进行用地分析与空间布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村发展规划通过对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产业用地进行分析,如何挖掘用地潜力,既保护耕地不被占用,又丰富农村产业内容,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其次能够在不占用耕地的条件下促进城乡统筹,村庄规划如何适应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在技术上进一步创新编制方法;而且还能够解决农村产业无序布局引起的社会矛盾,规范农村产业布局规划管理,规范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用地开发与利用,制止违法建设现象,化解农村矛盾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村发展规划编制的法律地位分析
1.与《城乡规划法》的立法原则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6月颁布,并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法无论从立法原则以及具体法律规定都体现了城乡统筹的精神。现行村庄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标准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产物,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与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有很大的区别,如居住用地标准过大,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用地标准过低等等,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无法打破。由此可见,现行村庄规划无法适应新的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村发展规划正是城乡规划法背景下重大的技术突破与尝试,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的精神,是对《城乡规划法》的最大尊重。
2.符合各地地方法规、政府规章的要求。新《城乡规划法》颁布后,各地方政府多通过地方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等形式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对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规定,如,浙江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的《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提出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城乡全覆盖原则进行规划编制,并通过县市域总体规划,解决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的问题。村发展规划是村域全覆盖的规划,用地分析打破了传统村庄规划的技术方法,不仅对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研究,同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农业用地与未开发用地,真正从技术上落实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两规衔接。
3.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村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技术分析手段,突破农村发展障碍,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农村发展有两大障碍,一是产业发展方向过于单一,制约农民增收,二是用地空间尤其是建设用地空间限制农村发展。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各地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资源配置的重心多在中心城区和园区开发,而农村所获的建设用地指标即便是住宅用地指标都难以满足,更难以支撑产业发展空间。传统村庄规划没有结合农村产业发展进行规划,更对于建设用地之外的建设项目无法进行规划指导,如农家乐项目大多位于生态环境优美的非建设用地,由于没有规划引导,导致多数农家乐都是违法建筑。村发展规划拓展了农村产业发展空间,解决了农村发展空间的用地不足难题,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了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
三、村发展规划的用地分析
1.产业用地空间分析。一产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合作社、养殖业用地等。将农村合作社用地纳入一产用地进行发展规划,便于结合农业用地流转,扩大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农村养殖业往往是自发式布局,没有规划引导,对村庄生活影响较大,对环境破坏较大,容易引起矛盾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将养殖业用地规划纳入一产用地规划,能够对养殖业的合理布局进行规划,减少养殖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在空间形态上引导循环生态产业发展。二产用地包括来料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小商品生产用地等。二产用地按照传统理论属于工业用地,但是村庄往往没有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建设用地指标,受到发展的制约,导致三合一用房的火灾安全事故频发。因此有必要对此类用地纳入村庄发展规划,提出村庄工业生产用地布局应在整个乡镇统一规划,用地指标在整个乡镇统一平衡。三产用地包括农产品贩销、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用地等。课题组提出将三产用地规划纳入村发展规划,充分重视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并且依据不同服务类型对于用地的不同要求,对三产用地提出了不同的规划要求,其中:农产品贩销不需要专门的市场用地,可以直接结合农产品生产现场进行贩销,只需要在农产品生产地配置少量的基础设施如沙石路径和农产品展销临时工棚等;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用地需要结合原有自然条件,把村庄作为风景区或旅游区进行规划,即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景区规划或旅游区规划进行;农家乐服务用地规划可作为农业产业配套项目,进行农业观光园等规划。
2.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分析。按照土地用途,可以将农村用地分为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等,相应的,村发展规划可以配套进行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分析与规划。居住用地规划中应着重考虑居住用地规模、房屋间距布局等因素,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间距标准不能僵化套用技术规范标准,可根据房屋实际居住使用情况进行压缩,以满足消防和视觉安全距离为基本要求。绿化用地规划在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属于建设用地范畴,与生产性生态用地剥离,不利于环境管理与生态建设。村发展规划概念下的绿化用地规划结合村庄原有生产性生态用地进行绿化用地配置,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村庄里的空地用菜园布局;二是结合果树、花卉苗木、茶园进行公园化建设,在果园、苗木园、茶园、菜园、竹林里配上沙石路径,局部配置健身器材、甚至石灯与竹凳。同时课题组提出生产性生态用地公园实质上就是弱化版的城市公园绿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对象更多,配套设施更丰富,多了地下排水设施、公厕、路灯、小卖部等设施,而村庄绿地只要有少量的沙石路径和休息凳子就能基本满足农村生活要求。农村传统古民居较多,古民居保护是文物保护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的最大难题之一。实践中,村民处于资金、房屋使用以及维修工序等因素,不愿意维护原有古民居,镇乡村干部由于建设用地指标等因素,对维护古民居也没有积极性,直接导致农村中古民居保护工作矛盾突出。鉴于文物保护法提出属于文保点的古民居项目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课题组提出村发展规划中应包含古民居用地规划内容,通过合理利用古民居,促进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对古民居的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村发展规划编制原则、范围、依据
1.编制原则。村发展规划应在村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根据村所处的空间环境、村庄规模、资源条件、历史传统、地形地貌和产业特色等采取不同的引导发展策略,制定村发展规划,以此拓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指导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村发展规划编制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为准绳,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集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规划编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新农村。
2.编制范围与年限。村发展规划包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村发展规划总体范围以村域行政区划为规划用地规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村域内的建设用地与农用地、未利用土地的用地范围,村庄建设规划为村庄建设用地范围。村发展规划的年限原则按照立足五年、规划十年的要求编制与实施。结合村庄整治的要求,做好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制定。
“门头沟、房山两区是老区、矿区,不但在历史上为首都建设做出了贡献,现在仍然在为首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新的贡献。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支持包括两区在内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市发改委区县经济处姚忠阳处长向记者指出了生态涵养发展区对首都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总结了近几年对生态涵养发展区支持力度加大的四个重要方面:
加强规划引导。针对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的要求,从规划上明确发展方向,本市已出台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十一五”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十一五”山区建设规划、“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等市级规划,远郊各区县新城规划,村庄体系规划,以及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规划、水源保护林建设规划、关停废弃矿山植被恢复规划、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专项建设规划,并拟于近期出台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等,不断加强对生态涵养区发展的指导;
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如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市发改委的直接投入比例在逐步提高,正在逐年减少和取消区县配套的比例,对水源地保护、废旧矿山修复、京津风沙源等公益性项目进行全额投入。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山区生态林管护、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农户搬迁、矿山关闭替代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等专项资金,2005年至2007年,市政府共支付山区生态保护专项补助资金12亿元,其中山区生态林补偿资金4.59亿元。本市探索建立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自2004年起,全市安排生态护林员4.3万人,对920万亩山区集体生态林进行管护,护林员每月400元的工资统一由市政府财政负担。同时,不断拓展生态建设长效管理机制覆盖领域,在农村水管、公路管护等领域逐步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并研究建立农村污水、垃圾等设施的运行管理机制;
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生态涵养发展区历史欠帐较多,特别表现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面。近几年市发改委结合新城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工程建设,加大教育、医疗、文化、饮用水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拉近了生态涵养发展区与其他功能区的距离,缩小了生态涵养发展区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设施的差距;
加大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结合生态涵养区的资源、区位等优势,扶持其发展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符合生态涵养区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其产业转型的步伐。
京西两区原有产业以矿为主,尤以煤矿居多。张善江指出,市里近几年提出政府投资向郊区倾斜,门头沟、房山两区作为产煤区是更加倾斜的重点。一组投资数据可以看出倾斜的力度:1999――2004年,全市共补助两区煤矿关闭费用7033万元;2005――2007年,市发改委从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中安排资金34.3亿元,促进支持两区产业结构调整。
张善江指出,根据两区产煤山区的特性,以及发展其他产业的局限性,市里明确了主要以扶持原资源山区发展旅游业和种养植业为主的产业扶持方向,并根据市发改委领导要求,采取符合矿区发展的长期项目与解决就业的短期项目相结合的方式,逐年逐步突出重点解决替代产业,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市发改委一些具体的支持举措印证了对京西两区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的逐年逐步加大。
2006年之前市发改委针对京西两区景区单个基础设施项目采取补助30%资金、两区自己配套70%资金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实施后发现产煤区配套资金有一定的困难,从2007年开始调整为市发改委100%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支持。
结合两个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规划,市发改委将支持方式进一步深化。从2007年年底开始,将原来对单个项目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调整为针对产煤地区区域性整体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如针对门头沟规划的“沟域经济”发展,对门头沟火村、煤窝两条沟域的整体配套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投资建设,为整个沟域招商引资搭建起了平台,让区域利用这一平台去“演戏”,进行新型产业的培育和招商引资。同时,针对某一区域的扶持也有具体的要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之前,要求这一区域首先要确定好符合这一地区产业发展的思路,市里再根据每个产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张善江指出,为了保持这项工作的连续性,从去年底根据京西两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市发改委要求两区今年上半年就替代产业发展制定好三到五年的发展规划,提出专门针对两区产煤区域分期、分批、突出重点地替代产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根据两区的规划,结合市里的整体要求和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以及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总体安排,今年市发改委将制订出市里支持两区替代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三到五年规划,规划将包括整体思路、扶持原则、具体措施、每年各个产业的建设目标等,用这个规划指导项目的发展,用项目的建设落实规划。
一、以环境优良为目标,稳步推进营造林1.5万亩。
(一)完成中央新增造林任务6000亩;
(二)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三)召开林业工作会议暨春季造林备耕工作动员会;
(四)举办营造林技术培训班;
(五)加大荒山、荒地、荒坡的造林力度,重点抓好城边、路边、江边、湖边、河边、塘边、水库边等生态敏感区的造林绿化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工作;
(六)做好全市路边林规划,特别是绕城公路的路边林建设规划;
(七)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鼓励和扶持农户大力发展庭院林业经济,开展“创建绿色家园”活动,创建绿色小康村33个,绿色小康户1666户,使农村成为“以生态果园基地为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功能新区”,提高林农收入,促进农村发展,并研究制定绿色小康村发展规划;
(八)做好年终造林验收及2009年度退耕还林复查工作。
二、深入贯彻落实《森林法》,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严厉打击乱采、乱挖、乱伐等行为。
(一)举办“爱鸟周”宣传教育活动;
(二)完成*市海岸线资源调研工作;
(三)加大森林资源保护与海防林保护管理宣传工作;
(四)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汇编林政资源管理规章制度及印制林政管理法律文书,下发各林业行政执法单位;
(五)继续抓好林业二类调查,完成*市林地利用总体规划;
(六)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七)抓好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市森林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五源河森林公园和永庄水库森林公园等风景区及生态脆弱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使之成为各具特色的重点森林生态旅游区;
(八)加大投入,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保护与管理,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沿河、沿渠、沿库地区开山采矿、采石、采砂、取土,切实加强珍稀物种、古树名木、主要景点及周边环境的生态保护;
(九)开展野生动物、木材加工厂、切片厂、林木经营单位的专项检查,对乱砍滥伐、毁林挖塘、无证运输木材等进行专项治理,加强港口、码头等进出口的检查管理
三、抓好森林防火,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之下,杜绝发生150亩以上的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一)召开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会议,部署2009年森林防火工作;
(二)春秋两季期间,在全市各区各镇大力开展森林防火巡查和宣传;
(三)在重点防火林区,建设防火隔离道;
(四)加强防火队伍的建设,建立市级专业扑火队;
(五)争取资金,引进先进的森林防火设备,提高森林防火水平。
四、坚持“预防为主,积极防治”原则,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一)抓好椰心叶甲寄生蜂的繁殖和放蜂工作,计划繁殖寄生蜂1亿只;
(二)抓好其他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及调查、疫情测报等,掌握疫情动态;
(三)开展花卉、苗圃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重点抓好花卉、苗木进出机场、港口的检疫工作。
五、加强宣传和巡护,杜绝毁林挖塘行为,遏制捕杀野生鸟类行为,完成80亩红树林苗圃基地建设任务,切实保护好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宝贵的湿地资源。
六、建设林业产业示范基地。
(一)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建设3500亩专业的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包括花卉基地、绿化苗木基地、林木良种选育基地、珍贵乡土树种培育基地等,大力发展花卉、绿化苗木、林木良种、珍贵乡土树种的生产、选育及培育;
(二)完成全年造林育苗任务。
七、按照《*市花卉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力扶持花卉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一)计划在四个区种植花卉4500亩;
(二)制定扶持花卉产业发展政策,推进花卉产品集约化生产;
(三)抓好设施花卉工作,重点扶持“海南花卉大世界”等两个花卉交易市场的建设,使之成为花商、花农的交易平台;
(四)加强对花卉基地、苗圃基地的调查摸底,实施规范化管理。
八、抓好林业产业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规划;转型;响应
1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首先是对资源型城市中资源的界定,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资源的解释,资源指产生财富的来源,范围极光,涵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资源、旅游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等,是所有的能够创造财富和具有使用价值的元素,但是在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中,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而且是对城市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主要自然资源,如矿业资源,林业资源,这类资源具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就是不可再生性,比如铁矿资源、石油资源、稀有金属资源等。资源型城市是指得益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城市工业中资源型产业占了主体地位。资源型城市主要是向社会提供林矿产品或者初加工产品,资源型产业是发展的支柱,即这类城市对资源有着高度的依赖性,资源指向性也明显,产业结构的单调,这样容易导致一个问题:因为资源枯竭而使城市经济逆转,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正视该问题,并积极转型,寻求城市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转型是一项艰巨的事项,需要合理的城市规划进行一起响应,才能完成稳健的转身。
2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困难之处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着力点在经济产业的转型上,特别是资源型产业的转型,但是由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要想完成转型实属不易,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资源型产业完成转型的动力严重不足,主要如下:
2.1 资源型企业缺乏转型的能力
资源型企业就是依靠城市资源生存并发展的企业,由于资源的不断枯竭,这类企业生存面临着考验,转性能力严重不足,面临着生产成本升高、税赋沉重、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的负担。资源型城市中国有经济占了主体,因为这些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那么相对来说这就挤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一般资源型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2.2 资源型城市政府能力有限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渗入发展,资源型城市虽然改革了价格杠杆以利益诱导机制来分配资源,但是市场化程度有限,中央政府政策向东部沿海倾斜,资源型城市以较低的价格输出原材料,却以高价格买进制成品,一反一正,利益损失很大,利润空间压缩,资金积累缓慢,这导致资源型城市的政府一般财政收入很薄,入不敷出,城市建设因此缓慢。
2.3 吸引外资方面不占优势
一是资源型城市一般地处偏远,地理交通不便,作为国际生产链的“加工贸易型”外企不会投资这样的地区;此外为了经济利益,也会选择国内核心经济地带来投资,资源型城市也不占优势。而且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建设令人堪忧,很难满足一个城市对供水、交通、地形等的要求,城市规划一般无科学性可循,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由于资源开采,造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严重破坏,大气污染严重。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很难引来外资。
3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城市规划的响应对策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面临的上述问题,必须得到很好解决,才能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城市规划的响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来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从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上可以看出,要想转型成功,必须统筹协调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让城市规划发挥积极的引导,尤其是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突出保障作用。为此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主体,配以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规划、景观规划等内容,协助资源型城市完成转型。
3.1 资源型城市转型时的城市规划响应需求
资源型城市发展轨迹独特,随着自然资源的弧度而发展,当资源开采接近枯竭时,城市命运会走向衰落,因此转型是想要发展下去的必然。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府主导的项目,如何协助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能否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必须有城市规划的响应,为转型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出谋划策。我国资源型城市多数属于林矿型城市,因矿而生、因林而生的城市,居民点很无序,城市规划普遍落后,城市的生态问题、景观问题、城市建设问题、土地协调问题、二元结构问题、区域市场竞争问题等等,都严重影响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协调发展,城市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要想破解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城市规划的响应,需要城市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的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法定或非法定的规划,以此来积极响应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发展需求,并最终将其城市规划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实处。在城市规划中,应当注重产业多元化导向、区域化发展导向、生态环保导向、社会化导向等,这些应该被城市规划侧重,详细制定城市规划内容。
3.2 城市规划体系与内容的响应
城市规划能够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只要在科学的导向下,就能发挥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笔者在相关问题与导向响应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城市规划进行设计,先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然后着重阐述产业发展规划。
3.2.1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最为核心的控制手段,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能够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起到核心关键的作用,如何防止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这一点不仅是中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课题,更是世界资源型城市探讨的课题。那么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来说,城市规划一定要全面,涵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比如确定好城市发展方向,选好城市用地并划分好功能分区,确定好城市道路系统,对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规划,提出各项工程管线的规划,制定城市园林景观的绿化,做好旧城区的改造规划,做好人防、抗震、环保等方面的规划,综合布置郊区居民点等等。总之要对城市规划进行整体的、全面的统筹安排,要因地制宜,因资源的具体情况而安排。
3.2.2 产业发展规划的响应
资源型城市积极谋求产业转型,以此才能可持续利用资源发展下去。产业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可以纳入战略规划的范畴,在此之中,政府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由负责地方经济发展的部门进行编制和实施,笔者以煤炭资源型的城市为例,可以组织编制煤炭产业发展规划,具体编制可以由市发改委组织,委托国内可靠的产业规划编制专业单位,特别是高校等科研机构,开展具体编制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米尔.市场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李忠红.论资源型城市规划的几个问题[J].山西建筑,2008(11).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其特征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迁徙的过程,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二是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化是社会经济以及文明程度不断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比例不断下降,非农业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从而形成了城镇数量以及人口的上升。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建立在城镇化的基础上,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互动、节约能源、生态保护以及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念,其核心内容为农村与农民,以实现农民生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平等化为目标,并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共同分享。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建设相比,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范围涵盖农民,注重农民利益的保护,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手段实现城镇化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单纯是城镇人口与数量的增加,更加注重通过产业支撑、居住环境等各种民生建设手段实现城乡转变。第二,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保护。更加注重运用绿色环保、集约智能的科技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
基于以上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念以及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新型城镇建设对产业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对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要求两方面:在产业布局方面,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要求转变传统的人口由农村单纯向城市集中的模式,要求发展农业产业以及符合当地经济情况的产业,带动当地人口就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要求城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这就要求产业结构的转变,鼓励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入城镇化建设队伍中。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建设历史过程,不难看出产业支持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经验同样显示良好的产业支持能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由部分失败经验也可以看出,单纯凭借“人造”城区是无法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城镇化建设实质是生产要素不断积累的过程,并最终实现区域的产业化发展。
审视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不难发现我国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城镇化率与工业率的不协调。根据国际经验,一国城镇化率大概是其工业化率的两三倍,然而根据2013年国家发改委报告,我国城镇化率约为53.37%,而工业化率约为48.5%,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我国城镇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第二,我国产业布局与城镇化建设割裂,由于我国自1978采取了非均衡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也向东部发达沿海地区倾斜,非均衡的产业布局政策导致我国东、中、西部发展极度不平衡,产生了东部地区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而中西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布局。这种极度不平衡的产业布局使得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候鸟式”迁徙,加大了我国城镇化难度。第三,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生态、集约智能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综合上述,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产业布局与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因此,我国产业发展规划成为影响城镇建设的首要因素,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将为其带来崭新的发展空间。
三、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分为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结构规划两部分,针对以上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分别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城镇建设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1、构建全面均衡的产业发展布局,带动农民就近就业
上文提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农民,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农业发展问题、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农民收入的多少;农民就业是农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也就成为提高农民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基于以上思路,本文提出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建设,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机制,通过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产业化是指根据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对农业生产实行产业化生产的经济模式。根据当地农业支柱产业以及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地将农产品的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统一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将农村传统的半自然经济状态转变为完全的市场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生产经营的社会化以及规模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通过建立以城带乡的模式,建立多种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以及城镇化。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最大障碍莫过于体制障碍,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在历史时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这种格局难以满足农村经济产业化的要求。这种单独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严重束缚了我国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长期施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只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向城市转移的格局,使得农业生产力低下,给农村城镇化建设带来巨大阻力。
农村产业化的实现需要市场多部门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金额,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以及制度保障;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优秀的资本技术投入我国农业经济当中,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以及资本支持;以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投入农业经济技术的开发研究当中,加大政府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可及支持。其次,企业部门要借助政府部门的政策优惠,积极投入农业经济活动中,积极寻找投资回报率高、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并根据当地特色产品努力创建农业特色品牌,加强农业生产企业的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扩大当地农民就业。最后,农民应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认识农业经济产业化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经济发展引起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配合政府的政策引导,积极参与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建设当中。
2、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机构,推动城镇建设步伐
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建设要求以绿色、智能、集约的生产方式进行城镇建设。这要求城镇化过程中,要以绿色环保节能的模式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以最低的环境资源代价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要具备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积极进行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建筑材料等技术方面的创新活动。
首先,要加大对从事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绿色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政府应以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从事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发展,大力扶植该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投入,对高新技术的科研活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结合普惠金融的时代要求,构建惠及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发掘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加大新能源、能源循环利用产业的科研投入。新型城市建设要求以绿色低碳为生态文明理念,加大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能够有效解决因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解决能源危机的产生。
其次,注重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中,加强生态宜居工程建设。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要融入生态保护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设中,要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为目标,积极开发运用新能源技术,减少能源损耗。在城市工程建设当中,注重运用节能环保材料,如通过屋顶绿化等生态工程方式,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补偿。在城市市政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对土地、水等资源的合理集约规划、建设和管理,发展集约型城市,建立一个紧凑型的社会,逐步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新技术方法融入都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技术,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注重能源的可再生以及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
【参考文献】
[1] 朱桢博、李嘉林:西南地区小城镇产业规划分析[J].山西建筑,2012(28).
[2] 许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