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价值观的培养

价值观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价值观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价值观的培养

价值观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价值观 工作过程导向 职业生涯规划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转化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在加强,他们直接面临着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实现产生不同的影响。中职学校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将会加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信心,促进他们个性特长、专业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因此,探索和研究中职生价值观培养的策略与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自1997年开始,学校尝试中德合作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借鉴双元制模式,结合本校实际,适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历经创新和发展,双元制教学模式具有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特征和“工作过程导向”特点。

所谓“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就是在职业分析基础上,把一系列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的学习经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工作过程,从中学会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掌握工作策略。如机械模具专业的学生,进行“模具设计与加工”工作,经历“获得用户信息/明确工作任务”“制要是模具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检查调控”“评价反馈”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根据用户要求合理设计、3D建模、出图、制造、检验、装配和试模的整个过程,而且学会怎样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服务、让客户满意。当然,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是有区别的,为了学习的需要可以临时中断工作过程,进行必要的讨论、研究、查阅资料、教师讲解。

中职学生由于自小在学习上遇到种种挫折、失败,逻辑思维发展较弱,但是他们的形象思维不差。在这种“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中,中职生的形象思维会得到有效发展,他们的技术、技能会得到很大提高。从自身的进步、客户的表扬中,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对他们进行肯定、激励和点拨,让他们从中领悟到:他们的特长,就是能够掌握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够掌握技术、技能、技艺,当他们把自身掌握的技术奉献给企业、客户的时候,不仅是为自己挣生活必需的劳动报酬,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样,学生的价值观就会向社会型、事业型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本质上是对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意识与技能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以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重视发展个体的综合职业能力,与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相联系但又有所区别。

1.及时企业招聘信息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或者靠班会、校会的说服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融入企业招聘信息的中,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企业的招聘信息中透露出的人才观、能力观、价值观,可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正确解读企业用工特点

学生对企业招聘信息的关注,并非仅仅局限于哪个企业需要多少人、需要什么专业的人,他们更多地关心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企业招聘信息,让他们从中领略企业的用工特点,让这些需求和他们现有的价值观相互碰撞、融合、变革、重组,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次,某企业在学校招聘时,出了一个面试题:“你妈妈使用的化妆品是什么品牌的?价位大约是多少元?”通过这个题目,怎样正确解读该企业用工特点呢?在生涯规划课上,教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大多数同学认为,这个题目是 “表面上考是否了解妈妈使用的化妆品及其价位,实际上是考查学生是否关心父母,进而考查学生是否关心他人”。通过这样一个招聘题目,“学会关心”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让他们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还体现在对父母、家庭的关心和责任,体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关心和责任。

3.倡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在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和明确企业用工特点后,要努力提倡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会进一步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智能类型、能力特长,进一步明确企业不仅需要专业能力,同时需要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因此,提倡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学生在对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决定过程中难免会有苦恼和困惑,因而学校应该设立 “职业生涯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引导帮助,为他们提供信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负责地选择或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

三、构建“价值引导”话语系统

优化职业学校的话语系统,就是要打造积极向上的话语内容,美化话语系统的方式,发挥话语系统的整体合力,使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话语成为学校的主流语言,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的各项活动中,时时事事提醒学生、引导学生,对学生价值观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打造积极向上的话语内容

话语系统通过其中所承载和传递的内容来影响广大中职生。所以,学校发起“我最喜欢的改变人生的一句话”征集活动,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搜集。在搜集到大量话语之后,编辑印刷了宁海职教中心双元制话语系统手册。当然,这个话语系统是开放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充实和丰富。

话语系统的内容,不能仅仅是口号和说教,单纯的口号和说教,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苍白无力的,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制。所以,话语系统的每一句经典语录背后,都要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譬如“成功就是150%的努力”背后,就有一个美国著名摇滚歌手卡洛斯・桑塔纳从颓废失败到奋发努力到获得成功的动人故事。这些名言警句和它背后的故事,通过教师、教育工作者或者其他媒体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机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关注、思考和审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其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

2.发挥话语系统的整体合力

话语系统除了物质形式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特点,是通过教职员工的言谈举止影响学生。作为和学生交流沟通的主要对象,教职员工的价值观念、言谈举止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在话语系统的创建和过程中,始终有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共同搜集名言警句、整理企业招聘信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才会更加完善,才能被大家认同、接受、熟悉,从而在课堂内外、在语言和行为上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各种影响形成合力,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类型包括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等,而且一般来说一个人可能在某些智能上并不突出,但是他可能在另一些方面很有潜能。我们中职的学生,也许语言文字智能一般,也许数学逻辑智能平常,但是有的在空间视觉智能方面很有天分,有的在身体运动智能方面比较优秀,有的在音乐旋律智能上不同凡响,有的可能擅长人际交往。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个性特长,搭建展现才艺的舞台,使他们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看到自身蕴藏的潜力,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针对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为了更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精心组织了专业技能比赛、科技创新比赛、博学论坛、梦想舞台、英语风采大赛等精彩栏目。2012年,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工业产品设计技能大赛,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同时学校在各类省市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2013年学校在机械、财会、烹饪等多个项目上进军国赛并获得4金3银1铜的优异成绩。博学论坛为喜欢阅读的学生开辟一个全新的、广阔的知识领域,让学生眼界大开、展现才华;梦想舞台是同学们放飞青想,展示自我魅力的绝佳舞台。此外,每天下午的电脑、音乐、美术、体育等兴趣小组活动持续开展;钢琴、合唱、舞蹈、书法、绘画、篮球、武术、象棋、机器人等活动项目供同学们自由选择。

无论是专业内还是专业以外的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展示青春才华的机会。他们在活动中赢得了荣誉,得到了认可,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有些学生来说,成功也许是近几年来绝无仅有的一次。正是这一次成功,让学生找到了自尊、自信,让学生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价值,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观、职业观、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促进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为社会输送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沈明德,刘成清.教育与文化[J].青年心理,2008(1).

[3]郭敏雄.不断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

价值观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是被忽视的,《课标》把这问题也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来研究实施,认为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其它目标的动力,是学生完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保障。我个人也认为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等诸多能力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把知、情融为一体,使认知和情感彼此促进,和谐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一、让数学学习融于生活,激发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

《标准》中谈到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生活化的数学。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侧重于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数学确实是有用的,逐步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并在数学学习中逐步体验成功,激发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

二、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享受快乐的情感体验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趣等。因此,在课堂中,我特别注意为学生设置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这些活动充满快乐,给学生带来发现问题的欣喜,并且师生共享探究的成果与欢乐。把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活动。活动中的快乐体验,让孩子们不断生成健康向上的情感。

三、用丰富的数学文化,熏陶学生 ,激发学生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有这样的实践,即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魅力”包含着数学美,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的概括性、典型性、普遍性;以及数学中的奇异特性等;都是数学美的特征。在今天的数学教学中,不仅仅是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利用数学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激发其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意识,陶冶品德。我们教师应该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文化,感受其丰富的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和数学美,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以生动有趣、易于阅读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带领孩子们做一些数学名人名言的书签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对生活的需要,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利用好数学教材的文化特性,用数学的文化价值熏陶学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从心里真正喜欢上数学这个“美丽动人的王后”。

四、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其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提供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机会。一次次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理调整、丰富自己的认识,获得数学知识。事实上,合作交流蕴含着丰富的内心体验因素。在交流中,学生能够充分欣赏自己和伙伴的成果,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在一次次“我能行”、“我们小组真棒”、“全班小朋友都很聪明”的感受体验中,学生将学会欣赏自己、欣赏他人、理解和接纳他人的意见。

五、塑造以“爱”为核心的教师文化,感染学生

价值观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途径

新时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科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容

在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是科学知识与能力的陪衬,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根据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课程制定了以下四个目标:(1)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2)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3)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4)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原则

1.统一原则。《课标》提出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四维教学目标,这四个维度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只是从侧面对总体目标的解析,任何一个维度都不能完全独立于其他维度而单独加以贯彻。因此,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与其他几个目标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统一性和协调性教学原则应贯穿于课程内容教学的全过程中。

2.渗透原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是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让学生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因此教师应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去。

3.体验原则。英国思想家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一种“缄默的知识”,不能靠理性的思考获得,而依赖于体验与直观。朱小蔓教授在其《情感教育论纲》一书中,写道:体验作为情感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有认识论的意义,即用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由此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很难与其他知识一样通过讲授式的教育方式加以传递和掌握,而是要设法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等,通过体验活动的不断积累最终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培养途径

1.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构建宽容的教学氛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的作用。要在科学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任课教师就必须突破自我,自觉地、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渊博、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坦率、公正民主的人,这样对学生才有感召力,才能被学生接纳、支持,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38-02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为此,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了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难点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所谓情感,就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与愤怒、乐观与悲观等两极性特征。所谓态度就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它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并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观点,因此态度的成分将明显包含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所谓价值观就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社会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评价的最高层次,是系统化、理论化、观念化的情感体系,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

一、以知识激起情――形成学生的外部情感体验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通过对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阅读,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的感悟与启示,或对某些具有情感教育因素的历史感知,或通过教师移情的感染,从而引起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形成相应的外显行为。但这时情感仅处于情感体验的层面,尚未内化而转变为情感态度,仅仅是暂时的、肤浅的,其表情行为上的喜怒哀乐及言语上的赞同、惋惜和反对,也往往不固定,转瞬即逝。

如教师讲述岳飞抗金的有关史实时,当讲到在开封郊外朱仙镇,岳飞大败金军主力,取得郾城大捷,欲直捣黄龙府时,学生会喜形于色,内心受到鼓舞;当讲到岳飞被迫接受宋高宗班师回朝的命令,感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抗金大好形势由此逆转时,学生会感到惋惜;当讲到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惨死于风波亭,年仅三十九岁时,学生会深感悲痛……随着教师的讲述,随着情节的变化,学生的面部会相应出现表情的外显变化,或喜、或惜、或悲,这些外显行为的变化,说明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已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对岳飞这一历史人物产生了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直接的、真实的情感流露。

在“接受”这个情感水平层次,教师要善于烘托情感氛围,选择恰当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在选择切入点时,既要考虑史实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情感因素,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在“接受”这一水平层次,学生所实现的情感目标是属于低级水平,只要求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直接的情感体验,表示接受或认可,并呈现外部表情和行为的变化,就达到这一水平层次的要求。“接受”是情感教育目标的初级水平层次。

二、以情连结知识――确立学生内部的情感态度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价值的判断,形成相应的价值倾向性,表现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并在情感上确信其价值的存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对历史反思评价的过程,是褒是贬,是赞扬是批判,无不体现在对历史事物判断评价之中。如学生从南朝无神论者范缜绝不卖论取官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的熏陶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从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确立历史审美情趣;从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远大志向中,感悟历史的使命感;在“确信”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移情,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为了充分发挥移情的作用,教师必须“动之以情”,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确信”是情感教育目标的中级水平层次。

三、情识交融成“道”――建构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对若干“确信”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不断深化,在对情感信念的反复感悟中,在对价值观念的多重审视中,将情感态度的倾向性组成系统的价值观,并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我们教育的最高目标可以说已基本达到。但由于情感体验与态度,都带有个性化特征,因此,学生对于历史的价值观应具有鲜明的性格化。性格化这一情感水平层次,既是情感、态度、意志和个性形成发展过程的终极结果;也是历史“育人”社会功能的最高体现。性格化情感目标的实现是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

教师首先应选择典型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创造浓厚的情感教育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刺激,产生满意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再从“确信”这一情感水平层次考虑,通过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对爱国、爱国者和爱国主义的范畴进行价值层面的探讨,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到爱国主义的感情;最后只有达到“性格化”这一情感水平层次,即学生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朴素的爱,升华至爱国主义价值观层面的理智的爱,形成相应的思维定式,以此作为准则,来分析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判断社会上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并以此作为规范,来指导反省自己言行举止和所作所为,才能真正使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在实处。

价值观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培养工作

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健康的校园环境中培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因此,高校应当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推动校园内文化氛围建设,以此来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1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正在逐步发生转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当前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简要概述如下:①理想和信念淡薄,高职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储备人才,是国家未来的支柱人才,但是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高职学生丧失了远大的理想,甚至很多学生存在着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不良思想,从而造成了其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了对社会的贡献;②“亚文化”风潮的滋长,很多高职学生追求当前流行的时尚文化,但是这些文化都严重削弱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同时这类文化的泛滥也污染了健康的校园精神环境,严重阻碍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优良人格的塑造;③消费情节严重,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当前很多高职学生的消费观念不健康,存在着严重的攀比情节,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追求时髦的恶性循环中,通过信用卡来过度消费,整个校园弥漫着严重的消费主义情节;④群体行为缺乏规范,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缺乏集体主义的观念,有些学生游离于群体生活之外,更谈不上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集中反映了人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缺失。

2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中的策略

2.1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引导性: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当重视其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学校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坚持体现校园文化的教育特色,把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例如,学校可以把集中体现优良品质的好人好事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在认知模范典型事迹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从而逐步端正自我的人生价值观。

2.2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教育性:

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培养要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教育性,在校园文化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建立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宣传内容,让学生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自身行为,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素养,使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从而在多样中立主导,实现主旋律与多样化的有机统一,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康发展。

2.3坚持校园文化和教育工作结合: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精神灵魂,是引导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的归属,因此校园文化构建应当和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维持两者的平衡性,实现校园文化和教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工作模式。校园文化要注重对校风校纪的规范,通过其教育作用来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同时高职学校要针对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自觉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弘扬合乎时代要求的校园先进文化,努力消除各种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塑造校园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4推动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建设载体:

网络平台的兴起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学校要重视对网络平台的建设,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来开展教育工作,同时要善于抓住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构建积极向上、趣味性十足的教育平台,并有针对性地开辟一些理论网站和健康论坛,传播优秀的校园文化内容,围绕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积极引导,牢牢把握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3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由于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当积极构建校园文化平台,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坚持校园文化和教育工作相结合,并构建完善的网络平台,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阳.当前高校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