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十三五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转型升级;综合交通;城乡统筹

1 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时期和决战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发展的内外环境、方式、需求、重点等诸多方面有本质的区别,面临新的形势。如改革与稳定、发展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发展,分布式能源的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人们对科学、民主、平等的诉求,对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期盼等等,这些新的形势都对交通发展提出多层次、多样性、高水平的要求。

江苏省提出推进“苏南率先发展、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苏北跨越发展”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加速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更为紧迫,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连云港市作为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龙头地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战略点、江苏省加快发展重点地区,已形成快速发展的政策叠加效应,必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灌南县作为沿海大开发战略发展核心区域、连云港加快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工作重心,坚持城乡统筹,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民生优先,着力打造为苏北地区精细化工为特色的新材料生产、研发、冶金铸造产品出口和船舶工业基地、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区、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这些形势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而言,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刚性的制约作用,影响重大,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以改革创新精神和科学务实态度提出面向未来五年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指导交通运输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2 发展趋势

“十三五”是我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转型时期,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关键时期。

2.1 经济现代化发展与改革的深化要求交通行业转型谋求新发展

经济社会开启现代化发展新征程,要求交通行业更加注重服务的要求。从“十三五”起,我省、连云港的经济社会将开启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2013年修订)》中明确提出了针对交通的两项现代化指标都是以服务为核心的指标,这就明确了我们交通行业将逐步从建设转为服务,从行业行为转为政府行为,这是“十三五”期间最大的行业转型。

国家全面推动和深化各项改革,对交通行业发展的方式路径和管理体制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其中,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综合执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对现有交通行业的发展理念方式、管理体制、管理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加快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行业的各项事权和管理体制的逐步理顺和清晰,将对交通行业发展的方式路径和管理体制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2.2 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要求交通引导连云港、特别是灌南的区位条件提升

全面提升灌南对外开发能力,成为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整合、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期间,灌南县需要切实融入“江苏沿海”、“一带一路”、“长三角”等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充分享受政策机遇。“长三角”,构筑与上海、苏南地区直接便捷联系的运输通道,其核心是城际铁路的建设;“江苏沿海”,顺应沿海开发战略,加快沿海港口的建设;“一带一路”,紧密联系连云港港。

2.3 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交通绿色低碳发展

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层面。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灌南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承载力弱的县情,也要求灌南“十三五”交通运输更加要把生态文明观念贯穿到交通建设始终,以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交通运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转变交通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水运、铁路交通,加强综合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节能运输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重视多式联运等高效运输组织方式的推广,打造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4 城镇化发展要求城市交通服务能力与城乡交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与完善

于灌南县而言,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增强和品质的提升必须以便捷高效舒适的优质公共交通为基础。主城区辐射功能提升,对人流、物流、现金流的凝聚力增强,对运输服务的品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完善服务城市的主城区综合运输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是提升城市品质,夯实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基础的必然要求。逐步完善城乡交通的服务水平,引导城镇发展和城乡集聚,由城乡差距明显的二元模式向城乡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转变,逐步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构建体系完善的“一级城市-二级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城乡空间结构。

综上所述,灌南交通在“十三五”期间需要通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研究,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交通战略要素、发挥综合运输整体效能,针对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外部约束条件(资源和环境压力),通过对各种运输方式调整、优化和提升,促进交通资源的空间最优配置,发挥各种运输方式在约束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整体效率,真正实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

3 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灌南县交通运输发展将进入“综合运输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和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阶段,发展重点向“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转变。

一是,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整体把握好灌南铁、公、水的发展节奏,加强对铁路交通的倾斜力度,大力提升水运交通的发展力度,继续巩固公路交通的基础地位。

二是,完善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综合运输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于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也是灌南利用铁路资源,推进交通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抓手。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将以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为目标,突出加强交通运输枢纽的整合,引导各种运输场站共建共享和加强连接性设施建设。

三是,强化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一方面,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和完善边界区域交通规划建设的协调机制,加强与相邻兄弟市、县交通网络的衔接;另一方面,抢抓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强化对接,“跳出灌南看交通”,深度参与沿海经济带的发展。

四是,加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突破城乡交通的壁垒,强化城市交通与乡村交通的衔接。积极发展城乡公交,大力推进运输管理、服务的一体化,最终实现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推进农村道路与客运站点的建设,提高农村交通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基本交通服务均等化。

4 发展目标

4.1 总体目标

2020年,灌南交通运输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六个交通”建设,有效支撑和保障灌南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城乡居民出行更便捷、更公平,货运与现代物流业更具竞争力。信息化、智能化有效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交通运输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法治交通、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于全过程各领域。改革与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4.2 具体目标

一是,建成布局完善、衔接紧密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公路、铁路、水运综合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一体化交通网络,构建更适应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公路网络、高效便捷无缝衔接的铁路网络、海河联运全面通航的水路网络,促进以公路为纽带的各类运输方式充分融合,快速铁路和高等级航道在基础设施中占据重要位置。

二是,建成快速便捷、城乡一体、多式协调的综合客运体系。构建面向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的城际客运体系,城际客运保障快速出行,形成与周边市县半日往返的快速客运系统。实现铁路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提供乘客方便的换乘条件,实现公交与个体交通的有效转换。构建市、县、乡三级换乘体系,加强县、乡客运站和乡镇公交站、回车场建设,实现居民出行零距离换乘。城市公交更具吸引力,城乡客运普惠民生,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100%。构筑与小伊机场的直达运输通道。

三是,建成分工合理、衔接高效、运行安全的综合货运体系。依托运能充沛的交通通道,以灌河口港区为支点,通过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内河航道与主要物流园区的沟通,建成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的分工合理、衔接高效、运行安全的综合货运体系。

四是,构建高度融合、开放兼容的信息应用体系。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各领域全过程高度融合,现代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内河干线航道船闸ETC和沿海港口EDI系统覆盖率达到100%,普通国省道重要节点测覆盖率均达到100%,交通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交通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率达到90%以上,联网售票和交通运行实时查询水平提升公众出行效率。

五是,构建法制文明、绿色安全的交通治理体系。交通运输文明素质普遍提高,法治交通水平明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安全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价值理念,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安全运营水平显著提升。绿色循环低碳的价值取向贯穿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相比现状大幅减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水平和运行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六是,构建改革突破、创新主导的发展驱动体系。通过改革突破交通运输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在转变政府职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调动整合资源,推动交通运输发展;通过管理手段创新,促进行业规范化文明化发展;通过工程建设创新,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到2020年,灌南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将更上一个台阶,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构建,发展的协调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十三五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为加快推进我省五金制品行业转型升级,引导五金制品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实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规模效益居全国前列。

全省五金制品行业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运行压力逐年增大、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大背景下,在转变五金制品行业发展方式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提质增效,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平稳增长。按新统计口径,全省五金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由2012年的1098家增加到2015年的1286家,年均增长5.41%;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2180.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866.86亿元,年均增长9.55%;利润总额由2012年的153.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80.97亿元,年均增长5.73%;利税总额由2012年的225.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77.96亿元,年均增长7.17%。2015年底,全省五金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广东、浙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出口同比分别增长8.73%、2.48%、3.32%和13.95%。

2.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十二五”期间,行业新增文登威力工具集团有限公司、济南玫德铸造有限公司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行业内龙头企业每年研发、试验经费投入均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更加注重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取得专利300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新产品数量逐年增加,其中电力金具已经广泛应用于特高压电网,精密锻件已经应用于高铁和国防工业领域。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学研用得到重视,总体研发水平全国领先。

3.品牌战略和市场开拓效果显著。

企业瘦身健体,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完善营销和服务体系。行业内涌现出“三环”、“迈克”、“迈泊”、“新圣”、“国强”、“九鑫”、“樱花”、“神力”、“银鹰”、“汇泉”、“金创”、“金佰特”、“鲁宝”、“皇冠”、“凯美”等一大批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十二五”期间行业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77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20个。

坚持加大国内外市场开发力度。手工具、玛钢管件、建筑五金配件、钉、不锈钢厨具、锁具、索具等行业知名品牌已占据国内中高端市场,市场份额逐年提高。自主品牌出口彰显新的活力,已由比较集中的亚洲和南美扩散至欧洲和北美。全行业正在努力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通过品牌影响逐步扩大和提升国内外市场份额。

4.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取得实效。

企业运用电子信息、智能化装备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加快。鼓励行业企业加大电镀中心的改造力度,走绿色发展道路,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亚萨合莱国强(山东)五金科技公司、山东樱花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山东九鑫机械工具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电镀改造工程通过山东省环境保护厅的验收。

5.产业集聚发展,规模效益明显。

“十二五”末,全省五金制品行业共有国家级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5个,省级8个。2011年以来,协会采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模式,积极培育发展并命名5个省级产业基地,优化升级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集群内企业数量超过500家,年销售总额达到400亿元;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关联和延伸能力增强,集群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物流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作用增强,为山东五金制品行业的规模和竞争力注入了新动力,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五金产业的发展壮大,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化。

行业践行“两化融合”和“两业融合”(两业指制造业和服务业),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机器手以及3D打印技术得到实际应用,提高了产品研发和加工制造的精度和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原材料及零配件采购、产品制造、库存、销售、服务与安装等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

1.传统五金领域生产方式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

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五金三大传统五金领域生产方式相对粗放,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低档产品过剩、高档产品不足,贴牌产品较多、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更少,大部分产品处于低端市场,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

2.企业核心竞争力弱,高端品牌少。

我省五金制品行业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偏低,龙头企业所在的市场份额没有绝对优势,小、多、弱的企业结构导致能耗高、物耗高、质量低、资源利用率低、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轻差异化的产品、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局面。占据我国高端市场的仍是国外一些大品牌的产品。

3.出口导向性产品竞争力较弱。

工具五金、建筑五金类产品过于依赖外贸出口,部分企业产品出口比例已超过70%,但产品同质化和廉价化倾向明显,大量产品仍处于中低端,不了解终端市场需求,对外销渠道掌控能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不高,导致被动生产和效益低下,面对疲软的国外市场,竞争力较弱,而在国内市场方面又面临着渠道投入和建设问题,进退两难。

4.产业集群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群规划更加合理,业态布局更加完整,产业链配套更加完善,集群内公共技术、人才、贸易、电子商务等平台更加成熟。到2020年,新增国家级产业集群3个、省级产业集群5个。

四、“十三五”发展重点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五金制品行业要以加快转型升级为发展重点,深度推动五金制品行业“五大转变”,以提高五金制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为发展方向,大力实施高端化战略,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力争在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重点发展领域

1.制品领域。

五金制品行业“十三五”的重点任务仍然是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企业必须围绕着提升品质、树立品牌、提高效益为基础点,加大推进传统企业的研发力度,提升全要素效率,满足国内市场尤其是中高端市场对五金产品的消费需求,在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培育出一批在国际、国内高端市场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十三五”期间制品领域重点发展新型节能、环保的建筑五金制品及配件,专业化、集群化、高档化工具五金制品,传统技艺和文化、新技术融合的日用五金制品、智能锁具、烹饪炊具与炊事机械、厨房设备和卫浴产品。

2.装备制造领域。

向数控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变,提升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提高产品加工精度,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品档次,并实现在军工、航天、船舶、金融、电子、新能源等特殊行业配件产品的质量突破。

3.加工工艺领域。

表面处理工艺。包括黑色金属电镀、喷涂,不锈钢表面着色、抛光,铝合金表面抗氧化等,推广使用环保化学镀先进技术,建立区域电镀中心,实现电镀工艺环保、节能。

热处理工艺。大力推广微波渗碳、离子束表面改性、强烈淬火、磨削加热、低压渗碳等新工艺,提高力学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铸造工艺。大力推广熔模铸造、覆膜砂精密铸造、压力铸造、真空铸造等新工艺,提高铸件质量。

锻造工艺。大力推广精密热模锻、等温锻造、冷漠锻造等新工艺,提高锻件成形精度。

(二)重点发展产业和产品

1.工具五金,包括各种手用工具、园艺工具、成套工具、防爆工具、装饰机具等。

面对全球工具制造业的衰退,工具业正在向专业化、集群化、高档化方向发展,在继续保持行业有序、健康、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各地区、各工具生产集群、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实现由污染粗放型向集约环保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由量能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化,由低价格向高附加值和优质优价转化,由OEM贴牌为主向自主品牌转型。

在工具制造业,推广精密锻造技术和热处理节能环保技术,实现节材降耗、提质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使我省文登威力、山东神力、龙口新达、山东九鑫、山东金釜在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上有较大提高。

2.建筑五金,包括丝、钉、网、水龙头、管道连接件、门窗及配件、厨卫五金等。

未来建筑将更加追求低碳、节能、绿色、环保。今后建筑业必将大量采用具有低碳技术特征新型材料,新型节能、环保的建筑五金产品市场需求将维持长期增长态势。在建筑五金业,推广精密铸造、冷轧、冷镦、冷拔等新工艺,实现节材降耗、降低产品成本的目标。

玛钢管件产品应注重新型材料的使用,提升铸造工艺和相关热处理设备的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丝钉网产品应强化现场管理,严控电镀工序;门窗、厨卫五金配件应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加工设备提高加工精度,提升产品质量。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使济南玫德、亚萨合莱国强(山东)、山东樱花占领更多的国内外市场份额。

3.日用五金,包括刀剪、针、钮扣、保险柜、多功能食品加工机、不锈钢器皿、炊具、餐具等。

日用五金在保留传统优势、发扬“工匠精神”的同时,要将传统的技艺和文化融入到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中。着重从原材料、设备、工艺方面入手,营造精益求精的行业文化和行业氛围,全面提升日用五金产品性能、使用效果和质量稳定性。通过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引进、推广,提高行业综合效率。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吸纳劳动力多、对经济发展影响力大和区域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

提高日用五金行业的专利数量和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技术优势企业,推动蓬莱金创、青州剪刀、青岛凯美、东进(阳信)餐具、滨州澳星做大做强、做专做精。

4.锁具,包括各类门锁、家具锁、车船用锁、机电一体电子锁、楼宇对讲锁等。

锁具向高档化、智能化发展,重点加强“互联网+”智能识别系统、远程控制系统和锁具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加强产品研发力度,充分发挥国家(锁具)技术中心和省(锁具)工业设计中心的作用,在连管联控技术基础上,突破家庭门户自动监控信息控制技术,为了看好天下门户做出贡献。重点支持烟台三环、青岛三链、潍坊五星、亚萨合莱国强(山东)、山东缔安科技等企业快速发展。

5.炊具和炊事机械,包括不锈钢锅、不粘锅、铸铁锅、和面机、切菜机、面条机、面包机等。

炊具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除围绕做好创新驱动发展的统筹布局,推进重点领域实现战略跨越,构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外,还应不遗余力在新材料、新技术上更多投入。健康品质,是近年来一个重要消费指向,铸铁材质,受热均匀,烹饪食物效果更优,铁锅将成为行业一个新的增长点,炊具行业可结合已有优势,提升铁锅比重。不锈钢、不粘炊具和炊事机械应抓好产品质量,进行产品创新,做大做强整个行业。重点支持山东银鹰炊事机械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6.厨房设备。

厨房设备分为家用厨房设备和商用厨房设备。厨房设备是产业链最长的集成化创新产品,以厨柜为载体,包含厨电、功能性五金配件和其他辅助产品,行业必须坚持全产业链创新协调发展,通过系统创新、集成创新、融合创新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安全、健康、使用的产品。同时要注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工业设计深度融合,与专业设计院所、研究机构、专业设计师合作,为用户提供具有高端品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产品。重点支持山东汇泉、山东皇冠、山东鲁宝、山东金佰特等企业快速发展。

(三)重点发展技术

1.创新思维,改造和替换传统生产加工技术。

全方位采用先进的锻造、模具加工和修复、数控机床+多工位组合加工机床、可控气氛热处理和中、高频感应加热、环保电镀等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档次、附加值,转变发展方式,走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创新发展道路。

2.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智能识别技术。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已成为锁具发展的前沿技术,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在锁具的应用,如指纹识别、掌纹识别、静脉识别、面部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开发高端智能锁具,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

3.新技术、新材料应用。

在烹饪炊具行业推广3D打印技术、数字成型技术和数字建模技术;在涂料新材料应用上,提高与炊具产品的匹配度,如高硬度陶瓷材料、抗划铝单板纳米无机涂料、铝单板陶瓷漆、纳米辐射散热降温材料。

(四)重点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五金产业集群通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较强的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近年来在产品创新方面加大投入,相关零部件实现ODM制造,对产品提升发挥主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在对现有集群进行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发展淄博厨具等产业集群;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集群内产品设计、主业加工、配套加工、人才培训、产品检测、信息服务、物流、贸易于一体的产业链配套体系。

(五)加强“中国制造2025”研究和应用

加强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和模式的跟踪、研究、学习和借鉴,制定适合我省五金行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通过政策措施和资金扶持措施引导各五金企业重视“机器代人”的应用,在高危和密集型行业如冲压、锁具装配行业推广应用,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和技术进行生产线改造,采用先进装配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合格率,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我省五金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六)抢抓“互联网+”发展新机遇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在两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以用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提高企业的效率和运营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利用互联网采集和分析用户需求,推进产品的精确设计、定制生产、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精准营销、无缝服务等创新,开展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增强用户粘度,提高用户忠诚度。同时通过大数据采集与互联沟通技术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及时了解用户的消费趋向,既满足标准化生产的需求,也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的愿望。

(七)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省市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集群内产业子平台的建设和投入,集中有效政策扶持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减少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集中优势资金开展企业所需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研究,为企业提供科研及咨询、质量控制、成果推广、专利保护、标准制定、人员培训、对标检测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为五金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升级提供新“助力”。进一步加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投入和建设力度,重点做好山东省五金服务总平台、山东省五金工业检测中心、山东省五金行业信息中心、山东省五金行业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安防96665信息平台等平台建设,促进我省五金行业稳健持续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

依托现有五金制品企业,围绕重点发展的产品领域,加大技改投入,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提升生产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生产高档优质产品和绿色环保产品。注重科技创新,加快产学研步伐,加强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的合作,重点研发工业陶瓷、纳米材料等新材料、新工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重点研发飞机、轮船用螺丝钉等航空造船配件。尽快吸引、培养和发展一支以振兴我省五金行业为己任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科技人才队伍。

(二)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督促企业依标准促研发、搞生产、提质量;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广团体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条件具备的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申请有关质量体系认证;加强对产品质量和企业采标的监督检查,把好产品质量关口。

(三)加强品牌建设

全面树立五金制品行业“精艺设计、精密制造、精细管理”的精品意识,启动行业龙头企业“树品牌、扩渠道、创百年企业”的长远战略布局;以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品牌,增强企业质量竞争力,使企业走出价格竞争的漩涡,变价格战为质量战、技术战,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行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保持行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坚持内外贸并举,在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与美国、加拿大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鼓励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培植更多国际知名企业。一是通过组织有关企业出国考察,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完善产品体系,推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鼓励有经济实力、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到国外建设生产基地、营销机构,抢占国外市场、扩大国际贸易;三是鼓励企业通过参加境外国内外金属制品、建筑五金产品展销博览会、推介会等形式,收集市场需求信息,为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基础;四是通过出口退税和自主品牌出口奖励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提升山东五金制品在全球的知名度。

十三五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为加快推进我省塑料行业转型升级,引导塑料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实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规模效益居全国前列。

“十二五”时期,我省塑料行业快速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塑料原料、设备、制品、科技等领域的重要基地。按新统计口径,全省塑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由2012年的1218家增加到2015年的1329家,年均增长2.95%;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1600.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332.83亿元,年均增长13.38%;利润总额由2012年的112.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48.2亿元,年均增长9.52%;利税总额由2012年的16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29.67亿元,年均增长10.99%。2015年底,全省塑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全国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广东;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出口同比分别增长8.46%、3.44%、4.33%和-8.83%。

2.重点支柱产业和产品优势明显。

农用薄膜、编织制品、管材、土工合成材料、一次性塑料手套、塑料绳网等为山东省塑料制品的重点支柱行业,生产总量均列全国第一。在全部塑料制品总产量中,编织制品占比超过30%,管材、薄膜等分别占比13-16%,比重相对较大。塑料制品生产和塑料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相对发达,塑料树脂及共聚物有较好基础;挤出类产品生产设备有比较优势。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开拓,部分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向其上游塑料原料的生产领域发展,如塑料编织袋生产企业投资生产聚丙烯粉料,配套产业链日趋完善。“十二五”末,全行业共有中国名牌5个、山东名牌产品6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 、山东省著名商标43个。

3.产业集聚发展,规模效应明显。

“十二五”末,全省塑料行业共有国家级特色区域和产集群12个,省级6个。18大产业基地以塑料编织、农膜、PVC增强软管、管材、塑料绳网等产品为主,分布在淄博、昌乐、聊城、德州、滨州、枣庄等地,汇集了227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12万多人,全部生产能力560万吨。2015年度完成产量350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0亿元。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为山东塑料工业的规模和竞争力注入了新动力,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塑料产业的壮大发展,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存在的问题

我省塑料产业虽然规模总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与南方省份相比,在研发投入、品牌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1.产业大而不强,高端品牌和龙头企业少,发展受制于上下游产业。

在全省万余家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中,85%以上为中小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0%,企业单体抗风险能力及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总体呈现大而不强态势。在企业规模、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与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相比均有一定差距。我省塑料行业的整体发展受制于上下游产业,汽车、家电、电子行业是注塑行业的重要客户端,我省虽是家电产业大省,但受模具产业水平制约和相关配套产业不健全的影响,对本省塑料注塑行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研发投入不足,新材料研发滞后。

一是我省塑料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不足,设备改造更新缓慢,产品单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科研开发投入比重低,龙头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比不足2%,研发投入总体不足。二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不能满足汽车、家电、医疗、航空航天、高铁、海洋等快速发展行业领域对塑料新材料的高要求、高需求。三是由于研发投入及政策扶持的落后,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整个行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发达省份水平。

3.高级技术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弱。

一是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供给短缺等问题,企业管理人才、设计人才及高级技工匮乏等问题较大,招工难、留人难现象比较突出。我省塑料行业万余家生产企业的65万员工中,技术员工仅占1/3左右且多为初级工,技工、技术员、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仅占4%左右;80%的企业缺少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操作员工。二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企业用人成本压力较大。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数量12个,数量、实力与浙江、广东等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4.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低附加值产品(如农地膜、编织制品、普通管材、PVC塑胶手套等)比重偏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汽车、家电、医疗、航空航天、高铁、海洋等行业领域配套产品)比重偏低;挤拉吹工艺产品比重大,附加值高的注塑产品比重较小;制品加工能力过大,专用设备及模具加工能力不能满足制品生产的需要,在主要塑料产品企业中,80%以上的产品产能利用不足。在全省全部塑料制品总产量中,日用制品、包装、泡沫塑料、板片材、型材等分别占比仅为5%左右,比重过低。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档次不高,附加值较低,许多高档塑料制品仍然需要从外省市或外国调入。企业产品品种更新换代以及具有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创新产品发展缓慢,不符合整体行业发展水平。

5.塑料机械、塑料模具等配套产业落后于塑料制品加工。

塑料机械是为塑料制品提供加工装备的,是整个塑料产业中最能体现核心技术价值的领域,也是最能影响我省塑料产业快速发展的领域。目前,我省塑料机械产业发展落后于塑料工业,不能满足塑料工业较大的市场需求。我省现有塑料制品加工企业80%以上的装备来源于国产塑料机械(主要在宁波―中国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基地,年产量占国内注塑机年总产量的50%左右,占世界注塑机总产量的1/3),其中先进设备仅占20%-30%,而所获得的销售收入只有20%,同样数量的出口产品价值仅为进口产品价值的1/2左右。除此之外,塑料模具的精度、型腔表面的粗糙度、生产周期、寿命等指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生产出的产品品质总体水平较低。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分析

(一)主动适应新常态,创新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转型调整期,全球处于摆脱旧增长、重构产业结构新时期,世界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引擎,全球产业转型、结构调整、要素流动、治理变革,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新常态”。加之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加大,资源、环境、能源约束全面加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创新能力不足,原有的成本优势和引进技术的条件优势逐渐减弱,支撑塑料工业高速发展的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新常态下,塑料工业已进入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塑料行业应主动适应新常态,创新发展。

(二)世界制造业格局重构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现象突出,发展中国家依靠更低的成本优势吸引产业转移,双重挤压为我国制造业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目前多国已经制定制造业或工业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和规划,我国也已《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这为塑料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当前,正值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汇的重要节点,是深化改革开放、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时期,是塑料加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

(三)绿色低碳环保,清洁生产和生态化推动塑料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坚持节约、清洁、低碳、安全发展,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增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企业更加注重从资源投入和使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后端治理等环节,全过程、全方位建立节约、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确保全产业链的环保健康发展。

(四)功能化、轻量化、微成型是未来塑料行业发展的方向

未来新材料革命中,塑料是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不可缺少的配套材料。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及低碳经济时代飞机、汽车和轨道交通等轻量化的需求,各种高强、高韧、耐高温、耐磨、耐腐蚀、导电、绝缘、导热、纳米合金等特种工程塑料,以及各种具有更多新的特殊功能的智能轻量化、薄壁化塑料产品将顺应而生。新的环境友好、轻质高强材料加工技术成为实现轻量化及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轻量化技术将为塑料工业发展带来重大便利。毫克、微纳米尺度、微结构成型技术的微成型代表着当代塑料加工业从设备到成型工艺的技术集成。塑料材料相比更具有优势,以满足材料更昂贵、零件更细微、更节省空间的高端精微结构零件的应用需求。

功能化、轻量化、微成型不仅是世界塑料加工业总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更是世界塑料加工业先进成型技术的体现,引领行业未来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的方向,对塑料加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加快塑料行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提高塑料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为重点,大力实施赶超战略,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力实施高端化战略,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力争在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上取得新突破,以服务为宗旨扩大协会的服务面、提升协会的服务效能、增强协会的凝聚力,通过协会的服务促进全省塑料行业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型”塑料工业产业方向,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生态”发展战略,推进塑料工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全行业创新体系建设,牢牢把握“功能化、轻量化、生态化、微成型”的高技术发展方向。

3.坚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进一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提升要素质量,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综合资源市场和区位优势,推动塑料工业有序梯度转移,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省塑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25亿元,年均增长8%;利润总额260亿元,年均增长7%。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完善挤出和注射等塑料产业链条,加强塑料机械、模具产业配套能力和上下游合作程度,提高塑料模具的设计和加工水平,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注塑产品比重。

3.整体研发投入逐步增加。塑料制品加工企业设计研发和产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投入加大,龙头企业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自主研发团队或平台。到2020年,全省塑料制品业研发费用投入平均占比达3%,龙头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比达到5%,行业技术研发平台达到5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数量达到15家。

4.品牌优势明显提升。企业品牌建设成绩明显,企业差异化定位更加清晰,产品档次及品牌包装明显升级。到2020年,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个、山东名牌产品达到8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达到60个。

5.产业集群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级和省级塑料产业集群规划更加合理,业态布局更加完整,产业链配套更加完善,集群内公共技术、人才、贸易、电子商务等平台更加成熟。到2020年,国家级产业集群达到15个,省级产业集群达到8个。

四、“十三五”发展重点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塑料工业要以加快转型升级为发展重点,以提高塑料加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为发展方向,大力实施高端化战略,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力争在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重点发展领域

1.材料领域。

围绕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加快高端聚烯烃管道专用料、多规格滚塑专用料、3D打印塑料耗材、医用塑料、生物塑料包装材料等专用料的开发、生产;加快导电、导热、耐温、抗菌、防霉、高韧、超强、阻燃等多功能合金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加快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特种工程塑料及高性能改性材料等生产和应用;围绕高效、低毒及无害化,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的增塑剂、热稳定剂等的生产和应用。

2.制品领域。

加强选择性多孔薄膜开发,力争在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等膜材料和组膜取得突破。力争在高端电池隔膜、新型光学膜、新型柔性屏膜等取得突破。重点发展生物基塑料汽车零部件、生物基塑料包装制品、高性能聚氯乙烯建筑模板、大口径高强度聚烯烃排水、排污管道的生产。进一步推广水性聚氨酯、无溶剂等生态合成革的生产和应用。加强废旧塑料,特别是车用工程塑料的改性、高附加值应用。

3.装备制造领域。

加快塑料装备智能、数字化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小型、超高精度、超高速和智能控制的加工设备,为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提供先进装备和生产线。在迎接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同时,要为“新硬件时代”打好基础。

4.加工工艺领域。

加快绿色、节能、高效新型加工成型工艺的开发,加快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基础加工技术,加快CO2超临界发泡工艺的推广应用,加快电磁感应节能技术等的推广。

(二)重点发展产业和产品

1.农用塑料。

优先发展农用塑料,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依托骨干企业,加快农用塑料(农用大棚膜、地膜、饲草膜、养殖膜、灌溉塑料管材、塑料节水器材等)的高性能化及其推广应用。充分利用我省优势,重点发展蔬菜、花卉、经济作物栽培等所需的各种功能性棚膜、地膜和饲草用膜;发展节水灌溉器材、渠道防渗管材及防渗膜、微灌(滴灌、微喷、渗管等)器材。重点支持山东企鹅塑胶集团有限公司、聊城华塑工业有限公司、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天鹤塑胶有限公司、山东淄博庄园塑料制品公司快速发展。

2.塑料包装材料。

着重开发各类功能性和专用化的薄膜、高阻隔性包装材料,保鲜包装材料,渗透性包装材料,耐高温、耐辐射材料,无菌包装材料,可溶解、可自分解的材料,防霉、防虫、抗菌材料。重点支持山东齐旺达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山东齐高塑胶有限公司、昌乐盛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潍坊宏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潍坊乐富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3.塑料建材。

重点发展大中口径上下水管、新型室内上下管、热水管、燃气管、复合管与复合型材、各类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墙体装饰材料、大型地下排污管道以及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以及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系列化、标准化管材、管件和型材,加快产业化进程。重点支持山东汇晟管业有限公司、潍坊现代塑胶有限公司、山东文远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冰轮塑业有限公司、山东环球塑业有限公司、山东东方塑胶有限公司、山东华信塑胶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4.工程塑料。

提升汽车、电子电器、信息产业领域工程塑料制品的档次。重点发展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苯醚(PPO)、聚酯(PBT)和特种工程塑料。重点支持山东泰峰塑料土工材料有限公司、山东天鹤塑胶有限公司、山东清田塑工有限公司、宏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泰安现代塑料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5.汽车用塑料。

加快开发热塑性弹性体、玻璃纤维增强尼龙等耐老化、耐变形新材料,调整产品结构;积极推广使用低压成型、气体辅助注塑成型等先进技术,加大轿车保险杠、仪表板、发动机罩盖、散热器隔栅、座椅、内饰件等塑料功能件的开发生产。重点支持山东恒信基塑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宇能机械有限公司、青岛润兴塑料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森荣塑业科技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6.塑料及轻量化新材料。

以导电性、电磁屏蔽性、磁性、导热性、透光、感光性及阻燃性作为功能性塑料发展方向,发挥功能性塑料质轻、柔软、易加工、价廉等优势,扩大电、磁、光、热等功能性塑料的应用领域。加强改性塑料材料的研发,通过填充、共混、增强改性塑料多功能母粒(包括色母粒)材料,重点发展以塑代钢、以塑代木、以塑代替各种金属与非金属,在家电、电子电器、汽车、飞机、通讯、医用、玩具、工业配件等领域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促进机械制造、助剂等行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山东省塑料研究开发中心、山东春潮色母料有限公司、山东汇通达塑业有限公司、山东博拓塑业股份有限公司、蓝帆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淄博中南塑胶有限公司、山东英科环保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7.日用塑料制品。

开发各类物美价廉、绿色环保的日用塑料制品和仿真塑料制品,力争在更多领域替代传统的铁、木、竹、藤、纸等材料。重点发展荣成市兴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聊城市科信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三)重点发展技术

1.创新思维,改造和替换传统生产加工技术。

采用大型多层共挤双向拉伸技术装备,发展高档包装膜材料;采用多层共挤、多层复合、蒸镀氧化硅等工艺技术,生产高档保鲜包装膜材料;采用高速、高精度、共挤复合等技术,生产各类型材、管材;采用大型注射气体辅助注射等技术,生产大型塑料制品和大型机电产品配件;采用新的配方和技术生产防老化、防雾滴、光转换、保温等新型复合型多功能农用大棚膜;采用改性、复合等技术,利用废旧塑料生产各种塑料制品。

重点支持发展压延宽幅多功能农膜及防渗材料、双向拉伸聚酯膜、新型农用节水器材、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在新型包装材料上,大力开发新型、环保型塑料包装容器及塑料薄膜类包装材料,积极推广无毒、无味、无环境污染塑料模具网柔版印刷工艺,提高产品的包装档次和附加值。

2.循环经济、资源代替和拓展技术。

加快废塑料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再生、改性、高附加值应用。加强对车用等工程塑料的回收、改性技术的研究;发展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技术、医疗塑料废弃物灭菌回收再利用新技术、多功能塑料降解技术、农作物秸秆生产降解塑料新技术;建立工程塑料回收、改性、高附加值应用体系等,以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增加能源和社会资源。

3.塑料新材料技术。

加强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生物基塑料制品的生产应用。加快包装材料、餐具和膜材料等应用,特别要集中力量,在完全生物降解地膜生产应用上取得突破。加快对塑料助剂和填料的无毒、低烟、低腐蚀、无菌、无重金属性能的研发。

4.塑料机械、模具的设计加工技术。

重点发展包装材料、高档建筑材料和工程塑料制品挤出机械;农用宽幅薄膜、大口径塑料管材机组,异型材、木塑复合板材、拉伸塑料土工格栅生产线、废旧塑料回收再生成型机。积极推进青岛、济南、临沂等塑料模具制作集中区域的企业联合,提高塑料模具综合设计及加工能力和水平,为塑料制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

(四)重点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围绕区域特色产品,着力发展特色区域经济。巩固发展现有的1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淄博一次性塑胶手套、泰安和莱芜塑料土工合成材料、临沂塑料小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等产业基地;重点引导、规范莱州、昌乐、莒县、章丘等地的塑料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将塑料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引入园区,规范管理,借以减轻环保压力。重点培育济南、章丘、青岛等塑料模具加工集群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依托现有塑料工业企业,围绕重点发展的产品领域,加大技改投入,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提升生产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生产高档优质产品和绿色环保产品。鼓励塑料产品应用企业特别是土工、建材企业,积极采用新型塑料产品,加大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注重科技创新,加快产学研步伐,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着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生产和使用,重点在塑料包装、汽车用塑料、塑料日用品等领域实现突破,促进塑料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二)推进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加快塑料装备和模具的研发

集合行业优势力量加快创新、研发步伐,积极推进产业创新联盟建设;依托现有行业科研机构、高校进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大力培育和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和塑料模具加工制造中心,依靠企业研发力量做好专项技术的攻关创新,加快塑料装备智能、数字化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小型、超高精度、超高速和智能控制的加工设备,为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提供先进装备和生产线。

(三)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督促企业依标准促研发、搞生产、提质量;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条件具备的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申请有关质量体系认证;加强对产品质量和企业采标的监督检查,把好产品质量关口。

(四)加强回收利用和清洁生产,建立和完善塑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监管体系

促进节能环保,大力推进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园区化建设,完善塑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监管体系,强化对废弃塑料产品的回收利用。加大回收技术引进、开发和应用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再生利用产品档次,拓宽应用范围,节省能源和资源;争创医疗塑料废弃物灭菌回收再利用国家级试点,推进山东省塑料研究开发中心与塑料生产企业的合作,研究开发塑料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技术。重视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创建清洁生产、节约高效型企业。

十三五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服务商贸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为主线,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拓展市场,扩大内需,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努力开创全市商贸流通服务业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实现商务经济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及主要指标

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消费、发展现代化流通业和物流业为主线,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配送为支撑,建设好现代商品市场、现代流通方式、市场运行监测、商业信用四大体系。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50亿元,年均递增15%左右。培育一批龙头商贸流通企业和连锁经营企业,重点发展一批区域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培育规模物流企业。到2020年,限上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到80户,培育成熟专业市场5家,大型商贸综合体4家,建成规模物流企业3家,形成特色商业街5条。休闲娱乐取得长足发展,新增大型休闲购物超市3家。社区服务业网络健全,建设10个标准化商业社区,新增成品油加油站点7家。着力抓好农贸市场改造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等民生工程,实现零售商业、住宿、餐饮、成品油、再生资源等行业健康发展。

(三)发展重点

1、走培育发展商贸专业市场之路当前,我市商贸流通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做大做强,我们要通过以商招商,大力培育赣东北商贸城、XX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再生资源市场,汽车城等商贸专业市场,积极制定和落实商贸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建立商贸发展资金,扶持商贸专业市场,确保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以提升我市商业核心竞争力。

2、走大力发展现代电子商务产业之路坚持把推动电子商务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一项战略性工程。以电子商务融合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人才集聚为支撑,凝聚工作合力,激发企业活力,加快形成产业政策完善有力,管理体制合理高效,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公共服务基本完备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生态圈。

3、走引进现代知名商贸企业之路依托新建的翥山天城、万尚广场、新时代广场和光和广场等新型商贸设施集聚区,建设大型专业卖场,加快建设城区核心商圈,力争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4-5家。以商贸服务业招商为载体,引进国内外理念新、服务优、品牌响的商贸企业,发展大型商业网点,改变现行散、小、乱的商业格局,努力打造赣东北区域商贸中心。

4、走规划兴建现代商贸物流园之路根据制订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大力引进大型物流企业、物流整合商和物流地产商,建立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2-3家,对商业网点规划中中规划的物流园区,围绕专业市场物流配送、商贸集聚区物流配送、特色农业农资配送、特色工业产品配送,做到尽早规划,科学论证选址规模,确立立项,加大招商,积极引进,早日实现建设运营,实现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5、走构建现代商业网络体系之路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提高城市商业竞争力为目标,依托全市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建成服务于生活生产的区域性商品贸易中心、消费购物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商务信息中心,找准突破口,按照商业网点规划,做好与工业发展、农业产业经营、城乡建设有机衔接,构建城乡同步发展,共同繁荣的现代商业网络体系。

(四)主要措施

按照建设大市场、开展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流通管理职能,积极整合流通管理资源,加快流通现代化建设,构筑完善的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鲜明的旅游业特色的新型流通体系。

1、优化商业网点布局严格执行《XX市商业网点规划(2010-2020)》,老城区要发挥现有商业服务网点的辐射作用,以健全网点设施为主;新城区以建设和完善大型专业市场和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主;对于新开发的住宅小区,要加强规划,以社区商业中心和便利型商业为主。具体为两个方面。一是“点”的培育。要加强培育新型商贸综合体成为流通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好新城区农贸市场,培育做活新建专业市场,壮大现有小商品市场和蔬菜批发市场。二是“面”的建设。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主题,实施社区便民工程。积极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等方式,到社区建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餐饮店、洗衣店和维修店等各类网点,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的城市社区服务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2、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围绕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着重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购物环境。利用新建和改造现有商贸综合体,改善购物环境,丰富购物特色产品,规范购物商店经营行为,为居民和游客购物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二是大力发展住宿业。支持星级宾馆建设,改造现有中低档宾馆、酒店,鼓励建设经济、卫生、舒适、方便的大众旅馆、商务酒店和经济实惠型旅店,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进一步拓展网上预订系统,实现线上预订。三是进一步发展餐饮业。重点培育10家大型餐饮企业,开展名菜名店评比活动,推出一批名菜、名店,不断提高餐饮名牌知名度,大力发展XX特色菜。四是规范发展洗浴、美容美发业等休闲行业。壮大洗浴、美容美发业规模,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和档次,促进成立行业协会,规范行业经营行为。

3、重点加强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争取“十三五”期间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化水平达到全省县(市)区领先,模式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配套支撑服务进一步完善,各项主要发展指标和管理服务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全市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80亿元,力争培育2-3家注册用户超过1万户的本土第三方平台,实现全市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85%。

4、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充分利用206国道、景鹰高速、德昌高速、皖赣铁路等综合交通优势,依托本市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集中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培育和打造我市物流龙头企业,促进我市商贸流通业经济发展。

5、重点培育品牌商品走出XX大力发展农产品基地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扶持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和服务促进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发展桃酥、狗肉、洄田排粉、洺口蔗糖、高家豆腐乳、香烟糖等特色产品走出XX,走向全国,形成品牌。

6、规范我市成品油零售网点建设“十三五”期间我们着重加强县乡道路加油站点的设置,按照对人口在3万人以下的乡镇设立1-2家加油站,3-8万人的设置2-3家加油站,8万人以上的设置3-4家加油站的规定,我市农村拟规划新增加油站6家,具体分布在110县道临港镇辖区,107县道洪岩镇辖区,091县道塔前镇辖区。城区拟在XX大道与迎宾路交界处规划新增1家加油站点。

十三五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握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政策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实施特色发展、提升发展水平、服务精准扶贫。着力发展菌类中药,激发中药种植合作社、加工制造业等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努力实现中药产业中高速发展,到2020年,力争中药产业成为金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综合发展。充分发挥西山药库资源优势,实施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中药养生、保健、旅游等延伸产业和相关产业,实现产业的综合开发。

坚持特色发展。围绕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结合金寨县实际,整合资源,突出灵芝、天麻、茯苓等金寨主产中药材,尤其是菌类特色中药材,在菌类药食同源产品发展上实现率先突破。

坚持联动发展。中药产业链内部及相关行业之间积极联动,实现资源互通、市场互联、信息共享、效益共赢,形成一体化、集聚化发展格局。

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与高校合作,传承创新中药材深加工技术,增加中药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中药产业的经济效益,推动环境、生态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坚持精准扶贫。通过中药材种植,发展中药加工业,研发中药延伸产品,开发中药大健康服务项目,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服务20万药农,带动6万农户脱贫。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金寨中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灵芝、天麻、茯苓、桑黄、黄精等为代表的特色皖药生产稳步发展,规模化规范化布局形成。开发中药新产品,提高中药加工科技水平,中药工业快速发展。中药流通体系初步建成。养老旅游等大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着力建设“种植、加工、物流、养生”四个基地,即围绕金寨大宗优质中药材的生态种植基地、以产业园区为中心的现代中药加工基地、以大别山物流园中药材大市场为平台的中药材物流基地、以“长寿之乡”建设为抓手的金寨旅游、养生基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到2020年,中药产业成为金寨县支柱产业,金寨县成为集中药产业、医疗、养生、科研、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全国中药产业重点县,中药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中药农业深化工程

做好中药资源的保护、有序和合理利用。有效利用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原产地品种保护与引种开发相结合,规模化生产与林下坡地发展并重。推进金寨“中药材生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常用道地中药材、特色中药材、濒危稀缺中药材的种植、养殖;建立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鼓励中药材仿野生种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利用荒山、荒坡、山场因地制宜种植药材。立足西山药库道地优势资源,以灵芝、天麻、茯苓、黄精为重点,发展特色中药大品种。发挥金寨灵芝、金寨天麻、金寨茯苓、金寨西洋参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作用,建成特色皖药品牌发展基地。实现中药农业产值35亿元。

(二)中药工业提升工程

全方位提升特色菌类药材发展水平,研发和拓展药食两用菌类药材产品,重点发展灵芝、天麻、茯苓、桑黄等主导品种,保护种质资源,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深加工能力。提升中药饮片、中药材提取的生产能力。开发保健食品(饮料)、饮料添加剂等延伸工业产品。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中药工业集聚化发展。实现中药工业产值35亿元。

(三)中药商业培育工程

以大别山物流园项目为重点,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金寨中药流通及其服务体系,提升金寨中药商业水平。重点建设大别山物流园中药材综合市场,南溪、斑竹园等中药材专业市场。到2020年,实现金寨中药商业交易额20亿元。

(四)中药健康服务业拓展工程

积极开发中药养生保健服务,努力拓展中药健康产业新业态,到2020年实现中药健康服务业产值10亿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金寨县政府成立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担任协调组长,农业、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财政、科技、旅游、林业等单位主要成员单位,制定出台扶持中药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协调解决中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切实提高中药产业对金寨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二)坚持人才引领

DD依托金寨县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全面战略合作资源,加强中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支持金寨大别山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发展。根据中药产业发展领军人才需要,采取引进、挂职、兼职、定期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定向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DD支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引进高层次专门人才,县委、县政府给予一定的项目资金支持。

DD组织基层中药材技术推广、生产、流通等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组织中药旅游、中药药膳等大健康服务业人员培训,扶贫培训资金要重点投向发展金寨中药产业急需人才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三)强化科技支撑

DD建立中药产业标准体系。以金寨县道地大宗中药材、饮片加工、饮片炮制、提取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为重点,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

DD建立覆盖金寨县中药全产业链的质量追溯体系,完善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确保中药质量安全。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DD争取省级发展中药产业优惠政策,积极寻求中药材深加工、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生产、中药保健品和化妆品注册等方面项目政策支持。

DD出台金寨道地皖药申报奖励和菌类中药材发展奖励政策,对成功申报“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企业)给予资金配套和奖励。

DD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加大土地等要素供给,优先保障中药产业发展中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支持基地、合作社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积极推行坡地、林下种植,加大荒山荒坡开发力度,利用非耕地种植各类中药材。

(五)扩宽融资渠道

DD设立中药产业化引导资金。

DD以市场化运作、民间资本主导、政府参与的形式,对中药企业和重大项目予以统筹支持。

DD完善银企合作,努力扩大信贷投入。

DD创新民间投资方式,积极探索和运用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发挥信用担保机构作用,促进多元化融资服务平台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DD提高保费补贴和理赔标准,扩大中药材保险品种及中药材特色保险覆盖面。

中药农业重点项目

中药资源保护:建立天堂寨、马鬃岭、悬剑山、金刚台等8万亩中药材资源自然保护区。建立濒危中药材特种展示科研教育基地2000亩,有效保护野生中药材种植资源。

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以优势中药农业为龙头,建设56000平方米黄精、白及种苗繁育基地,10000平方米种苗繁育基地,以及灵芝、天麻、茯苓菌种繁育基地。创建桑黄种苗繁育基地。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27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15万亩。重点支持以沙河乡为中心,发展“金寨灵芝”5000亩;以梅山镇为中心,沿青山镇-燕子河镇-天堂寨旅游一线重点发展石斛,新增石斛1万亩;以果子园乡为中心,重点发展黄精等综合类药材,新增黄精8万亩;以斑竹园-燕子河沿线乡镇重点发展天麻,鲜品年产量稳定在1万吨左右。

道地中药材品牌:以国家标志保护产品为重点,以申报“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以金寨菌类药用植物为特色,提升灵芝、天麻、茯苓等道地皖药产业化水平,培育大品种,建设3-5个金寨道地中药著名品牌。

中药材道地性研究:开展金寨灵芝、金寨天麻、金寨茯苓、金寨黄精的道地性研究。

中药工业重点项目

中药材深加工项目。采用生物酶解、超低温物理破壁等加工技术,生产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和灵芝、西洋参、绞股蓝口服液等保健品,达到5000吨/年中药材深加工水平。整合金寨县中药材初加工企业的资源,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加工水平。支持天麻收购、烘干企业采用先进设备无硫天麻,提高天麻品质。发展中药颗粒剂深加工,促进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

中药饮片现代化生产基地项目:以灵芝、天麻、茯苓等为重点,建设1000吨/年中药材加工基地(中药饮片)项目。支持安徽林兰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项目。建设中药饮片加工、配方颗粒生产等药品生产企业5家。

中药大品种和龙头企业扶持项目:重点发展灵芝、天麻、茯苓、桑黄等菌类中药材和霍山石斛,提高金寨中药大品种产业化水平。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重点支持有大品种开发基础的金寨县农业科技企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专项支持霍山石斛开发优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保健品开发,建成1000吨石斛生产基地,形成年产2000公斤石斛浸膏、4000万袋颗粒、1亿瓶口服液、5000吨饮料生产规模。

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基地建设项目:以金寨县现代产业园区为龙头,合武高速古碑、南溪、斑竹园三出口形成立体化配套加工物料区,以210省道沿线南溪、双河、桃岭和209省道沿线青山、燕子河、长岭为主建设特色加工集散区,形成金寨县中药加工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格局。

中药延伸工业基地项目:支持药品生产企业开发中药材为原料的口服液、固体饮料生产,开发以霍山石斛浸膏为代表的中药提取物,开发以灵芝、天麻、茯苓、黄精为代表的中药保健食品。

中药商业重点项目

中药材大市场建设项目:在大别山物流园建设3万平方米交易展览中心、客服中心和技术交流中心,30万平方米交易商场、10万吨低温仓储及配套工程,建立电子交易信息平台。

中药现代物流体系项目: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建设。中药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信息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培育1-2家中药(中药材、饮片、中成药、保健品等)经营和中药物流全国性标杆企业,将大别山物流园建设成为有区域影响力的中药物流与信息中心。

完善中药材交易市场功能项目:集产品信息、企业信息、市场咨询、监督检验和品牌推介等为一体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南溪、斑竹园中药材交易市场功能完善项目。中药材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培养和发展项目。中药材销售渠道拓展项目。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

中药养生保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梅山镇新老城区连接线为休闲养生示范基地。依托长寿之乡建立养生保健基地。发展药膳。开发养生文化、养生旅游产品。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项目:开发针对老年人的健身产品、中药、保健食品等产品。确立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新模式。

金寨中药文化资源项目:挖掘中药经典名方中的文化资源。金寨中药文化资源体系建设。金寨中药文化传播体系建设。

中医药养生旅游开发项目:建设梅山镇、天堂寨、吴家店、金刚台等生态养生度假基地。在金寨西线沿210省道周边发展茶叶、中药材等。在主要旅游线路,结合旅游观光建设特色农业观光园。开发中药旅游产品。创建1~2个中药(材)特色小镇。

中药人才重点项目

中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在中药资源集聚地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共建“产学研”基地,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知识与技术的就地转化。

领军人才项目:支持引进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中药技术人才培训项目:开展基层中药材技术推广、生产、流通等人员技能培训。

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团队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体系建设的经验,组建覆盖全县的中药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建设相应的服务体系。

中药科技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