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价值观培育

核心价值观培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价值观培育

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心理学;青年

在2014年5月4日北大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人才,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和内容对于促进青年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内化和践行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加强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与积极心理学

价值观作为推动并引导个体采取决定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其取向是指处在与社会大环境交互作用的个体用所形成的稳定、综合和具有明显倾向性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来指导和推动其决策和行为的心理过程。随着当前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体制改革,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以及多元价值观念和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青年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对广大青年的价值观取向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高度概括了分别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指明了方向。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心理学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致力于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及促进它们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展科学研究,主张从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出发,以塑造良好的个性等发展的观点来构建人类优势。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当一个社会处于稳定发展时期时,会特别注意个人和集体的良好品德、幸福、创新和高质量的生活等积极品质;而这些关注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繁荣富强,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和理念,与培育和践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诉求不谋而合。

二、积极心理学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分析

(一)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就是意识形态品性的认知,从价值观教育的心理接受角度来说,个体的态度至关重要。根据S.Rosenberg的态度理论,认知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是价值观形成的核心。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理性认知过程,形成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知识和观念,这些已形成的认知水平、经验结构和思维方式,进一步影响青年对当前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的判断选择。积极心理学倡导个体积极情绪体验,认为积极情绪和体验能拓延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并构建和增强如体力、智力、社会协调等个体资源,同时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对个体未来起到进化性的决定作用。跨文化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情绪和体验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受社会文化影响,除了主观幸福感外,Ryff&Keyers认为,个体的情绪幸福感(拥有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社会幸福感(社会接纳、社会实现、社会一致、社会整合)、心理幸福感(自我接纳、个人成长、自主、与他人有积极关系的结合)是衡量个体完全的心理健康标准。因此,加强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解决的是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认知,并在此过程中给予积极的情绪体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判定的思维习惯,赋予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结果导向。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价值观的形成是个体化的过程,个体的价值观形成受生活经历不同的影响;另外,个体的价值观以自身需要和品质作为衡量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价值目标体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的重点研究包括乐观、爱、美德、感恩等24种积极人格特质,Hillson和Marie对积极人格特质与消极人格特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积极人格特质存在正性的利己特质、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两个独立的维度。其中前者是指接受自我、悦纳自我、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具有人生目标、感觉到成功、感觉独立以及能够把握环境并应对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建立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同时,积极心理学重视需要作为教育的心理内驱力,主张尽可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人的心理发展,进而引导、激发人的积极心理需要,使人拥有积极的理想和价值观,进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从价值观接受的基本规律出发,把握青年价值观接受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重视他们的理性需要,培养和提高他们对价值观接受的活动能力,进一步形成个体乐观、智慧、勇气、社会责任感等积极心理品质,促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化领悟具有重要作用。

(三)良好的社会环境促发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行为倾向

积极心理学指出,个体经验是由所处环境塑造同时又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个体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表现之一。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是与社会大环境交互作用形成决策和行为的心理过程,一方面,通过法律、社会舆论和教育管理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的把价值观灌输给每一名青年;另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社会风俗、社会心理对个体的影响,营造良好氛围,潜移默化的把社会价值观念传递给青年。积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年形成有责任感、职业道德、利他主义积极人格和积极品质,更进一步的促使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拓展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体系

学校和社会是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的主要教育阵地,要通过体系建设,形成合力,拓展价值观理论教育体系。教育者要充分结合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教育品性,重视将积极的认知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心理加工机制,积极创新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学校教育要根据青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改革单向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开展互动小组讨论、案例探讨、情景分析等双向教育方式,引导青年主流价值选择,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水平。社会教育者和宣传者要充分重视和把握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做好舆论信息的监管,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增强价值观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信息资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知和事实认同。

(二)营造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体验环境

一方面,校园作为青年学习和生活的最主要场所,要努力创造优良的学风校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软硬件建设、营造和谐的人际交互关系,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功能;给予青年日常学习、生活、心理和就业等方面充分的指导和关心,促发青年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庭环境,提升青年的主观幸福感和成长发展期待。其次,为青年营造公平公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搭建更加诚信励志、包容扶持的社会平台,激发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正能量,促进青年责任感、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和利他主义等积极的人格和品质的形成。

(三)拓展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辅导模式

青年良好的情绪、情感、意志是其认知和内化社会主义价值观重要的调节过程。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结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开展相关主题的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等心理教育活动,运用群体动力学、人际交互作用、社会学习、能力提升等积极心理辅导方法,开发青年对未来的希望、乐观、韧性的积极人格特质力量,使青年真正认识自我,澄清自己价值观念,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意义。

(四)创新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互动平台

青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要积极创新价值观自我教育互动平台,充分发挥青年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功能。一方面,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建设青年价值观自我教育的网页、微电影、微博、微信、QQ群等虚拟教育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我管理中心、社区志愿服务站等等实体教育平台,引导青年进行理性的思想、感受、情感表达和自我学习成长,激发自我成长的积极潜能,促进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从理论层次向社会心理层次和隐性认同的转化,主动自觉理解和接受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教育,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信念。

(五)丰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载体

积极人格特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既关系到青年个体层面的良好发展,也是青年与集体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理想互动。通过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文体比赛、专业科技竞赛、三下乡、志愿者等活动,提供积极的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在实践过程了解社会、思考人生、感悟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自觉地运用社会的价值标准规范自身的行为,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

(注: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4BKZZA9;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编号:wym11077)

参考文献:

[1]储德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的双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4,(8):40-42.

[2]杨善江,陈光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与路径[J].教育探索,2014,(11):102-104.

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第2篇

年“六一”前夕,在参加少先队队日活动时,殷切期望我们少年儿童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要求我们“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记住要求”,我们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离不开全体人民凝聚成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个民族要发展繁荣,离不开先进文明的成长。当前我们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要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要让我们的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与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必须要确立各族人民共同认可、普遍遵守的价值观,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合力。从国家的层面上,我们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国;从社会层面上,我们要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从个人层面, 我们每个人都要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

长江后浪推前浪,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我们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就能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就能成长得更好,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那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才能充满阳光和希望。

要求就是规范,知道了规范才能去遵守;要求就是标准,有了标准才能主动校准自己的言行;要求就是方向,明确了方向才能更好地向前走。我们要通过队会、队课,通过看视频、唱歌谣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和16字要求,牢牢记在心中,并在学习和生活中按照要求去做。我们要每天想想:自己热爱学业、学习努力吗?有没有讲诚信?对同学关心吗?对老师尊敬吗?在家孝敬父母吗?在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吗?当然我们也要问一问自己:自己的志向是什么?有没有树立为祖国而读书的志向?多想一想,多做一做,日积月累,自己身上的好品德就会越来越多。少年时代越能严格要求自己,长时间坚持,持之以恒,好习惯就越牢固,长大了就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让我们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新一代。

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第3篇

摘 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地要求一种恰当的表达框架和培育范式。它既要求呈现为“典范和榜样”的理想信念引领,又注重激发个体的主动求取和独立探索,致力于在“具体的”、“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通过教育学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典范教育 品德养成 文化传承

艾力·乃麦提,男,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访问学者。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深层的社会认同和凝聚力量,这种认同和凝聚力量主要来源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折的价值标准。①党的十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坚定人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在一般意义上,理想信念是人们自觉坚持的思想观点,是人们进行生活的价值准则。它比日常的“相信”更具自觉性、更为内在,也更能体现人的主体性。就其发生机制而言,理想信念是经由人的外在感受和内在自省、外部经验和内心直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世界某种性质和意义的判断与态度,它所关切的是对人生和世界某种理想性状的肯定和认同。在其价值指向上,理想信念倾注着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奉献精神乃至献身精神。泰戈尔说:人类永久的幸福“主要在于把自己给予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给予比个人生命更伟大的观念,即祖国的观念、人类的观念”。②泰戈尔这里所说的“伟大的观念”,类似我们说的理想和信念。

理想信念通常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精神力量,其中既有感性要素,又有理性认知;既有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映,又有对未来的预测和展望。在一定意义上,理想信念体现了特定个体或群体在精神文化上所达到的总体水平。正因为此,理想信念能够成为个体或群体行为动机中持久起作用的重要因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理想信念的更重要功能在于指导人的行为,继而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依托。在根本意义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指导,有了某种理想信念及其确定的价值标准,人们就能够从纷乱的现象中识别和选择与自己理想信念相一致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并使自己的各种观念彼此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精神整体。对此,美国学者布鲁姆在其著名的《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一书中指出:“理想主义应当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任何人、任何社会都想尽可能合理并完美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典范教育,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一种典范,通常意味着某种特定类型的基础性的、原创性的、并具有重要影响和深度的形象。典范是对普遍经验的集中和有力表现,它以不同寻常的方法示例了处理生活基本方面的本质态度和方法。典范式人物所具备的特别美德,集中表现在他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守护和自觉践行。典范的作用是无穷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挖掘、发现和发挥各类典范的榜样带头作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生动具体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②作为一个社会建设和发展目标的凝练表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切实融入社会生活,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生产生活、交往互动,逐步调整自身的价值结构以接受、遵循核心价值观,并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既不是盲目认同,也不是诱导式、强制式认同,而是建立在主动基础上的自觉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持核心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之间的适度张力,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构筑实现个性与共性、共同意识与个体行为选择相统一的基础,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不容忽视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个体的价值认同并转化为个体的行为,必须经过一个接受和内化的过程。核心价值观只有为全体社会成员真正认同和普遍接受才能被最终确立。也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在化,并围绕着这种内在化过程构建其意义的时候,它才能够产生认同,从而更加主动地按照其要求去行动。面对现代社会个体对效用或实际功用的关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首先需要关注一个个拥有自身权利和需要的个体,否则,它就不会在完全意义上让人们与之建立起联系。它要为个体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个体以其所习惯的、喜好的方式,恰当地、合理地表现自己。当然,我们也不可低估联合人们重要情感的价值的力量,情感价值同样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中心。核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应该始终关注如何被个体所真切认同,致力于寻求一种稳定的、内在的情感和社会心理的样态,诉诸我们联系感的真实建立与维系。

同时,需要进一步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生命体验、生活经验对应耦合的可能,为个体的体验与经验提供得以被理解的“传播方式”、“认知框架”,以及可以被恰当理解与表达的“话语模式”。唯有如此,才能有效诉诸一种有着足够自省能力与充分自我理解的个人的合理行动,最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能真实反映“我们的需要”的、而不是只是需要去接受的价值观。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以一种适合不同个体辨认的方式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社会成员间彼此“联系感”的可能性在于,它最终是你、我能思考、能感觉、能共同体验的。它意味着,生活在这一社会中,人们能用它来跟自己需要的、缺少的、渴望的东西交流,它甚至可以帮助人们把不会表达的愿望清晰地表达出来。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变我们的话语和表达方式,改变那种把核心价值观置于纯粹的政治话语的习惯性表达形态,尝试将其转变成具有普遍规范性力量的、社会理想信念层面的话语,①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另一方面,要积极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生活本身具有重要的学习功能,“具体生活”构成一个人观察与理解社会的“视角”。紧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是避免价值观教育抽象和空洞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必须使之融人社会生活,成为对某种“具体生活”的理解、认可、接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而且为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指明了方向。而无论是古典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还是现代公民教育,对公民德性与责任的关注和培养,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首先要注重公民公共道德的培养。公共道德的价值指向在于对个体的公民角色意识和公共福祉的关注,它引导个体履行其社会角色义务、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在我国,出于对传统教育中权利缺失的矫正,近年权利向度的公民教育在学界获得了极大的认可与支持,这其中的合理性毋庸置疑,但也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共责任向度的公民教育没有得到有效重视。纵观当今西方世界的公民教育,其主流的教育形态在长期偏重于个体权利导向以及程序性机制的构建之后,近年开始普遍关注德性公民的培养。不仅如此,他们进一步意识到,仅有旨在平衡个人利益的程序性制度也是不够的,拥有一定水准的公民品德和公共精神,是现代政治重要而独立的要素,是民主制度得以运行的关键的“社会资本”②。

其次要重视个人品德的养成。个人品德是指个体在行动时自觉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经过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一要注重德性养成,二要注重自律慎独。“德性”是一种恒定的精神品质,一个人在内心融透了正确的行为必须遵循的适度的理性原则,便是具备了德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是内心的梳理、内在的觉悟。“性”是万事万物品质与特点的统称。在西方,卢梭第一次在“服从于个人对自己立法”的意义上,肯定了德性在成就人之为人的独特性方面的价值。在卢梭看来,正是德性,体现了人的自我完善化能力,使得人不再被偶在的环境所决定,最终成为自己命运的“有远见”的主人。由此,德性进一步提供了维持社会纽带的强有力基础,它为一个社会的稳定维系,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性激励和凝聚。

“德性养成”,在于使德性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它既依靠外在的教育,更依靠个体实践中的自觉培养。按照我国的文化传统,德性养成要秉持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教育理念。自律是人作为行为主体,按照自己行为准则自主地规范自己。自律有自识、自省、自警三种基本形式。自识即人对自我的认识,包括生理机制、心理素质、智能特点、行为特点等等。自省即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检点、自我激励。自警即自我批评、自我警醒、自我解剖。自律的最高境界是“慎独”。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仍能谨慎不苟,严格操守。《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显,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名词概念、规范原则的简单讲授和论证,它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学习、共享、践履。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师生相互获得自我认识的恰当视野,认识到自己内部有“我们”,有可以共享的美好和有限,培养起反思的敏感性、思维的彻底性,唤醒并激发起朝向某个远大目标行动的持久兴趣和动力。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价值观的培育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进程不断丰富其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对于世界的一切理解与行为,都开始并根植于永远不可能完全被排除的传统之中。而就具体的教育行为而言,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传承,先在的文化传统首先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对象。作为传统流动的媒介,教育既传承传统又改造传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序列中活的媒介,教育活动构成文化传承和理解的初始可能。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①当代中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讲清楚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牢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同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任何传统都不是一种实体性存在,传统本身并不简单依托习惯、惰性来维持。事实上,一个能够恰当发挥作用的传统是反思的,它也总是在被确认、被信奉和被培养的过程中,呈现出某种“选择性”特征。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坚持推陈出新,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增强其感召力和影响力。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教育手段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一个说服和相互说服、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一种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应该既呈现“榜样和模范”,让梦想勾连具体;又注重激发个体的主动求取和独立探索,让梦想激励的感动变成行动。

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第4篇

1.民营企业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就民营经济领域而言,加强民营企业的诚信建设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针对性。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诚信内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履行对职工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培育和打造诚信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诚信意识。另外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推动对社会大众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诚信。对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服务,对其他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营造共赢共进的良好格局;对社会要照章纳税,遵守市场规则,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2.民营企业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以实施“千企帮千村”工程为载体,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企业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在“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兴业。积极引导有条件、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光彩事业。积极引导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支持灾区建设,在“大灾大难”面前彰显爱心。旨在为社会行为导向和价值追求树立标杆,充分发挥诚信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建立人人诚信、支持诚信、参与诚信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有利于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的助推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营企业诚信建设提供基本遵循和动力支持。国家层面的“文明”,在经济领域主要体现为经济制度公正、经济运行有序、经济管理科学、生态环境良好、资源利用高效和财富分配合理等,能够保证民营企业经济运行的可持续性,从而在现代化过程中促进民营企业的经济文明素质提升,推动企业的诚信建设。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社会成员以及企业的经济关系及其协调准则,是重要的社会平衡器。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科学界定社会成员进行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从事经济活动都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企业高效有序运行的前提。

二、经济新常态下民营企业诚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营企业家诚信意识淡薄。根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部分企业家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持容忍态度。如对利益相关者行贿容忍度为73.2%,对虚假广告、亏大其词的容忍度为49.5%,对缺斤少两的容忍度为46.4%,这些数据尖锐反应出了少数民营企业家诚信意识淡薄的客观现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价值目标,于是少数民营企业家在最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罔顾政策、法规的藩篱,违背道德的良知,疯狂侵吞社会财富,滋生出形形的信用缺失现象,近些年来的地沟油、染色馒头、虚假广告、毒奶粉事件等等就是鲜活例证,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

2.民营企业信用制度虚置现象突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状况是现代企业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其制度体系包括财务信用制度、管理信用制度、人事信用制度等,是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完备规范、运行有序的企业信用制度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企业内部优势和活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有利于优化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如良好的融资环境和社会声誉。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太快,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粗放式经营模式弊端不断暴露,民营企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滞后,同时由于国家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备,少数企业对诚信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少数企业为追求短期自身利益而诚信缺失,当失信的个体实践成为群众行动,对市场体系的健康运行将带来极大危害和冲击。

3.发展困难期民营企业重大失信事件呈多发趋势。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下行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下,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增大,企业生产运营出现一定的困难,部分民营企业制作虚假财务报表,大肆进行偷税漏税与走私骗汇骗税等违法行为,有些企业甚至违背诚信原则,制假造假,合同诈骗,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融资成本加大,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与之相随,在房地产、制造业等领域民营企业家出现大规模的失联跑路现象。

三、推进民营企业诚信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和建议

1.夯实民营企业诚信文化,营造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夯实诚信文化,是构建民营企业诚信的核心。夯实诚信企业文化,主要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在管理层、投资者和社会各层面的监督和自身努力下,规范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二是树立良好社会声誉,企业的社会认可度是一种无形资产,良好的社会声誉不仅可以带来发展资源和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三是创名优产品,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标识和形象,品牌中蕴涵文化和价值;四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可赢得社会美誉和广泛认同,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体现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强社会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社会诚信环境,营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诚信气氛。从社会学来看,市场主体之间会有一个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相互影响的与社会互动的效应。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离不开社会诚信大环境,解决当前民营企业诚信问题,不仅需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更需要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作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新闻等传媒手段,对社会失信事实进行曝光,对社会诚信行为进行弘扬,加强对失信行为的传媒监督和约束,促使失信行为承受因失去诚信而带来的强大的道德压力和舆论谴责。在全社会树立起以诚为本、信守合同、讲求信誉、追求信任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诚信社会大氛围的形成。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诚信的水准。在此基础上强化民营企业经营要遵循合法经营、讲究诚信、互惠双赢的意识。加强民营企业内部诚信治理,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行动自觉。创新内部诚信治理是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的关键。加强企业内部诚信治理要从三方面去着手。一是理顺完善内部诚信管理体制机制,要把诚信作为核心理念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各个方面,促进诚信意识养成和诚信实践的实施。与此同时,抓紧制订企业商业道德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信用管理和信用建设上探索经验。二是要抓住民营企业家这个少数关键,增强民营企业家的信用意识,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对重大决策要发挥监督作用。三是要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主动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义务,特别是在环境保护、商业合同、人事劳务等方面的责任,不损其他参与经济活动的利益。

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第5篇

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时期,社会改革,不仅造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将带来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特别是价值观的变化。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逐步完善,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也开始了从“中国传统伦理价值”向“现代西方普世价值”的变迁,社会改革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带入到传统与现代的巨大矛盾张力中,使得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变。社会要保持稳定和发展,必须推进文化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重构价值观,在价值共识的基础上重塑文化认同。纵观当今时代,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文化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而这种文化认同和凝聚能力则主要来源于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生活中的高度、广度、精度以及深度;又要符合逻辑与科学,同时还需要有自由意志、人文关怀的体现和友善精神。党的十从国家特殊历史环境、发展愿景、社会时代精神、公民道德风貌等方面概括和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清了基本思路,又为进一步概括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指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是多元的,本文将尝试以发展伦理学的价值关怀(即以自由、平等、诚信为前提的契约伦理)为基准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契约伦理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吸收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与契约伦理所蕴涵的基本价值,从本质上来讲是一致的,契约伦理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伦理基础,二者所倡导的价值观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正确把握契约伦理的科学内涵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契约伦理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内涵和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伦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共同思想基础,其科学内涵体现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内涵和要求蕴涵着深刻的契约伦理精神。首先,“民主”、“法治”的要求蕴涵着政治自由的契约伦理价值。契约伦理精神是一种倡导个体自由与民主的伦理精神,这种自由与民主的伦理精神是保证民主得以有效发扬的重要支撑。其次,“公正”、“和谐”的要求蕴涵着“公平正义”的契约伦理价值。改革时期,只有在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处理中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且切实保障每个社会公民自由发展的平等机会,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最后,“诚信”、“友善”的要求直接体现着契约伦理“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及维护社会秩序的伦理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契约伦理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伴相生、互惠互益的关系,契约伦理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基础。

三、契约伦理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保障

笔者认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恰当可行的路径就是将其落实到契约规范的实践活动中去,把契约规范中所蕴涵的基本伦理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且加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约束力和影响力。

契约规范具有极强的现实规范功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当风俗一旦确立,偏见一旦生根,再想加以改造就是一件危险而徒劳的事了;人民甚至于不能容忍别人为了要消灭缺点而碰一碰自己的缺点,正像是愚蠢而胆小的病人一见医生就要发抖一样。”卢梭将风尚、习俗、尤其是舆论,视作与政治法、民法、刑法相并列的第四种法律,并认为它是“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种。”这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的,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的,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契约规范具有道德塑造和社会教化的功能,所谓契约规范,一般指公民在其生产、生活中由于利益的驱动,使其根据自身利益需求出发与他人协商制定新的满足利益需求的个别性契约规范,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利用公民的外在监督及契约规范的内在伦理约束性来共同保障契约规范的执行,最后实现双方利益需求的最大限度的满足。无论契约规范的制定者是哪一方,最终契约关系结成的关键都是取决于契约规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