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第1篇

一、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作一项任务

来应付必然扭曲了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

一些学校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挂在嘴边,但校本课程开发仍未实质性进入学校学年的课程计划。只是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作一项任务来应付。有的虽有校本课程的名词出现,但欠缺详尽的实施说明。这直接导致校本课程合法地位的丧失,引起校本课程开发的课时、师资、设施、评价等一律放空,造成校本课程开发陷入困境。

校本课程以何为本?通过课程建设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学校的特色文化,这才是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因此校本课程的建设必须考虑到学校的教育哲学、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课程开设的条件。

二、过分强化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

主体与主导地位,必然导致校本课程成为空中楼阁

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个人可以随意决定开设某种校本课程。

受传统课程观念的影响,加之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课程资源寻找与挖掘能力、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缺乏,于是便出现了把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的错误倾向。作为教师一手包办的教材,很多只能作为“材料”而存在,未进入教学过程,原因是学生选修的人数和兴趣不大,无法开课,而成为“悬空教材”。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而易见,学生的发展只有在他们真正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才能实现。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校本课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主动性被严重抑制,主体性严重缺失。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亲身实践的体会与感受,学生才能感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真正主人,主体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三、把学生想要的校本课程当作是学

生真正需要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自主选择的需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环节,并将它放到教育的适当的位置上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中一个侧重点。

但是,学生作为一个不成熟的个体,缺失生活的经验。虽然有自发的“我想要”,但并不能清楚的知道作为学生的真正需要。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启发学生认识自身的需要教育是重要任务之一。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参与学生对自身需要的建构。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成长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发展愿景,增强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需要的分析,我们除了要甄别合理与不合理、现实与不现实、积极与消极之外,还要认识到学生也有近期需要与长远需要之分,当下需要与未来需要之别。对于学生而言,现在并不需要,但一旦走向社会,这些知识又是必须的。学生显然只看到了现在的需要,结果选修人数少的可怜。其矛盾类似于教师和学生在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的矛盾。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呆在沉闷的教室里学习在他当下看来是很枯燥的知识;另一方面,同样枯燥的知识在教师眼里,却是对学生的发展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必要知识。所以在帮助建构学生的需要的过程中应兼顾当下需要与未来需要,近期需要和长远需要。

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工作,具有提高人的需要层次的功能。提高人的需要层次,促进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教育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着力点。学校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理智的好奇心,使他们拥有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怀,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缺乏必要的

管理与评价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三级课程;优化组合;途径和方式;实践反思

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给地方、学校很大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既要体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意志,又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取向;既要体现教师的教育取向,又要体现学生的个性需要,在这里教师既是课程的传承者、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使得三级课程完整而富有新意。如何实施好三级课程、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呢?

一、对课程优化组合的几个观点

1.强化对课程的整体性认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来区分的三种类型的课程。其中,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三级课程不是互不相干的"三套"车,而是彼此内在关联的整体,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整体,分别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承担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责任。各级课程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它们都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都要体现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个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

2.强化对个性化与规律性的认识。

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以来,各中小学校开发并实施了门类多样、各具特色、富有新意的校本课程,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在尊重规律性的同时,更注重个性化发展。

3.处理好课程开发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学习的重要性与快乐,在参与中体验合作、竞争,在体验中增强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在合作、竞争中体验个人主体价值和团队力量,并提高学习能力。校本课程也是知识的载体,并且校本课程大多是在人文知识领域开发,更应侧重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继而为学生学习、研究科学知识注入精神力量。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与高水平的学习能力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觉学无止境却学而不厌,有利于学生增长才干。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不能是为了开发课程而开发,更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而开发。

4.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主渠道之一,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学校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时代在变迁,学校特色、亮点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那么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必然会在稳定性的基础上呈现出时代性,显现出社会发展的印迹。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校本课程与时俱进,使课程资源不断得到发掘与整理,以利于更好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优化组合,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终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5.把握好各级课程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方向。

无论哪一级课程,都应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必须牢牢把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正确方向,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教师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优化组合三级课程,要求教师熟知各级课程体系,系统理解课程标准,用恰当有效的方式达到课程的优化组合。这会使得课程实施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如三级课程在实施中会遇到怎样的学生需求,会受到怎样的物质条件和所掌握的资料的影响,尤其是信息网络资源获取的不确定性,更加重了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偏离学生发展需要这个方向,优化教学,课程实施就会变得异常精采而充盈。

二、课程优化组合的途径与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包括国家——国家、国家——地方、国家——校本、地方——校本、地方——地方、校本——校本、国家——地方——校本几种组合形式,具体可采用以下途径和方式。

1.植入式。

为了鼓励教师开发课程,在编制课程时,预留了供教师创造的空间。所以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基本框架中,把特色课程植入预留空间,形成结构严谨、内容丰满的完整课程体系。这种植入的方式省时省力,能迅速使课程结构趋于完整。其不足在于没能更好地强化三级课程的适应性和进行结构性调整。

2.延伸式。

教师不另增设课程门类,也不对三级课程进行大的调整,而是在实施三级课程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兴趣和自己有所研究的某些内容进行延伸。这种延伸的方式简便易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它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不易于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也可能表现于学历层次的知识上的延伸。

3.拉链式。

在现实中,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拉链式整合课程,就是在课程的边缘处及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处设立新的融合课程,以满足学生认识世界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比如,在政治与语文课程之间开设“政论文欣赏”等小课程。这样做,既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满足综合学习的需要,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思路。需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弄得不好,容易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4.选择式。

教师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在不影响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删除某些课程中的某些内容,增添一些有特色且为学生需要的内容,以增强三级课程的适应性。但必须指出的是,选择是有度的,要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目标为前提,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灵活性大,易于进行,但难在不容易把握好度。

5.重组式。

这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时,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打破三级课程结构乃至课程门类等,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重新整合各种课程,建构新的课程形态和体系。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展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也有利于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但是,进行课程重组,对教师自身素质以及相应的课程实施环境——资源、资金和政策支持等的要求更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勉强为之,容易造成混乱、甚至失败。

三、三级课程优化组合的实践反思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课程意识。

新课程改革有一段时间了,所强调的新理念在个别教师身上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例如,虽然口头上讲用教材教,却仍然实施教教材,这明显反映出没有弄明白教材与课程、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关系,必然不能全面理解课程涵义,更不能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促进三级课程的优化组合。因此,仍需下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水平,提高教师认知境界,强化教师课程意识,否则就不会真正实现三级课程的优化组合。

2.健全评价机制,充分肯定创造性劳动。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生命活力和奉献精神的体现。保护和激励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促进教育创新的有力措施,是使教师永葆活力、积极上进的有效方法。创造性劳动被认可是对劳动者的最高奖赏,是对劳动者的极大尊重。因而,要不断健全、完善评价机制,向创造性劳动倾斜,对创造性劳动给予充分肯定,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研究与实践,促进三级课程的实施实现最优化。

3.科学管理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的价值意义。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Moodle平台;教学质量;促进交流

中图分类号:TP3-4

Moodle就是一个互联网课程动态管理软件体系,以构建理论为设计基础,借助网络功能进行教师课程教学,从而方便学生学习。Moodle课程平台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公认的、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体系。当前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学校都在利用Moodle课程平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解决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费用不够、师资不足等问题。为探究如何利用Moodle课程平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质量,使得校本开发管理活动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本文展开了如下研究总结。

1 简述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按照本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需求,对本校进行全面的、合理的教学活动研究,最大程度发挥地区、学校的课程信息资料,进行多样性课程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颁布课程的构成部分之一,其是对国家所颁布的教育课程的完善[1]。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将学校视为课程构建的场所,教师则是课程构建的主导群体,在国家课程规范标准下,按照本校的教学情况和教学需求以及教学条件进行课程构建的持续性优化行为[2]。

2 基于Moodle课程平台的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下面笔者对Moodle课程平台开发设计的系统结构、开发设计流程以及如何构建Moodle课程平台展开论述。

2.1 简述Moodle的系统结构

Moodle课程平台的系统结构是模块的形式,每个模块所代表的课程开发对象不同。Moodle课程平台的系统结构顺应当前的三层B/S结构,大体上能够完成信息分享、业务管理与用户页面三者的分层构建,该系统结构设计使用较为灵活,并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具体的Moodle课程平台的系统结构表示如表1。

表1 Moodle课程平台系统结构图

图2 Moodle校本课程开发设计流程图

基于Moodle网络系统的校本课程是对传统教学的提炼,因此在Moodle课程的开发上就无需进行教学内容的重复。基于Moodle网络系统的课程开发应当以精炼、科学、高质量为原则,在此原则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分析和应对能力,促进学习者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2.3 如何构建Moodle校本课程平台体系

Moodle能够在各类型支持PHP的课程平台上进行配置,Windows与Lixux系统中都能安装Moodle软件。首先要在Debian-Linux(Debian是能够使计算机运作的基本程序与工具的自由操作系统,Linux是操作系统中心)上安装Moodle系统,并按照命令进行Apache、PHP与PostgreSQL基本软件的安装;其次,对以上基本软件进行合理协调,也就是构建Moodle数据库以及使用者认证程序;接着将debian:~#apt-get install Moodle安装至系统之中,同时告知Moodle数据库的使用者身份以及密码;最后于使用者的浏览器中设置Moodle系统,进行最后一步安装操作[3]。

3 Moodle课程平台的主要管理功能

Moodle课程平台不仅支持课程开发的管理员工作,同时还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网络平台教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这是Moodle的主要功能体现。

3.1 Moodle课程平台的管理员功能

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软件、硬件网络氛围,构建课程系统,对使用该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的认证和管理。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调整修改系统相应配置,维护课程和使用者的资料安全,设置站点页面、安装并管理功能模块,还要构建新课程,安排课程进行和教课老师。

3.2 Moodle课程平台的教师教学功能

课程任课教师安排分为主导教师与辅导教师。辅导教师能够管理学生成绩并阅览学生活动报告,参与教师讨论模块,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促进学生学习。主导教师是开发编辑课程信息与教学活动的主要领导者,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构建教学计划和活动,选择教学方法以及构建教学评价标准等。

3.3 学生课程开发功能模块

学生能够利用Moodle课程平台查阅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学习等学习活动,也能将教学感想记录成日记的形式,进行课程学习准备,选课,获知教学公告,和同学在线讨论学习,学习和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等。

4 Moodle校本课程应用

下文从校本课程的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方面阐述Moodle校本课程应用。

4.1 教学目标制定

Moodle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并不是取代网络环境中的课程实施教学和网络教学,而是对其进行完善,因此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进行Moodle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课程调节,目标的制定还要注意对学生思维和技能方面的培养[4]。

4.2 教学方案设计

Moodle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要从课程的教学、促进互动、课程辅导等教学作用出发。注意在Moodle课程的方案设计中坚持以人文本,将教育改革作为教学宗旨,设计多元化的网络教学环境,进行学习资源的分析和教学的评价,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4.3 评教评学设计

Moodle课程的校本课程应用中的各项专题谈论、作业以及测试等评教功能形成了Moodle的评教体系,对课程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给予很大支持。评教评学设计分为形成类评教和总结类的评教。形成类评教指的是任课老师以及管理员在进行网络教学中利用程序实现教学效果,能够动态掌握学生学习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的网络教学调整。总结类评价是在教学整体完成后对网络教学操作进行最后评价,是整体网络课程教学价值评估准则。

5 总结

Moodle课程平台是一个成本较低和扩展性强的高技术教学工具,作为一个开放的教育主义课程管理系统,在服务与教育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新课改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质量,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分享教育信息。

参考文献:

[1]史文成.初探Moodle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11):21-22.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把校本课程开发当做自制教科书;把校本课程当做活动课程、选修课程来开发,忽视校本课程的本质;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仅重视教师和学校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等认识上的误区,笔者就以上这些认识偏差,分别做了针对性的建设思考,以便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的意见。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日益成为课改的一大热点话题,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应该从实践的层面纠正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偏差,加大建设性的思考。

  

1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认识误区

1.1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简单理解成学校自制教材。

有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认为校本课程的设置实质上是为学生主体提供认识的客体—知识,认为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因此,把编写有关地方知识的特殊材料变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更是一种关注个别学生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意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包含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而在运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把这些环节都给不恰当的忽略了,许多内容也被简单化为教科书的编制了。①这种开发模式大大减少了课程开发的环节,缩短了课程开发的实践,使校本课程的质量大大缩水,使人们不免对校本课程的价值产生怀疑。

1.2把校本课程理解成学校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开发。

由于校本课程更强调多元和活跃性,它的形式是多样的、开放的,而活动课程也提倡要考虑到学生在除了教学活动外的其他活动,因此很多人就把校本课程等同于活动课程。诚然,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改变死板的课堂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兴趣、能力、经验来获得知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活动课程不能完全替代校本课程。从我们现今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域主要集中于选修课和活动课,学校和教师在这两大模块上大做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校本课程开发就是“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开发”。②其实,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可以有不同的变式,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还可以是必修课。

1.3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仅仅归结于学校或者教师个人,忽视学生的参与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具体的学校和社区环境,更有效的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升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它不仅包括学校或者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的课程,也包括学校或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二度开发”得到富有学校和教师个性的课程。③事实上,把校本课程开发认为就是“学校自行开发的新的课程”,一方面说明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不能以整体的、联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存在的形态,从而把它们割裂开来了。现实中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是学校领导班子、教师自主进行开发的,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的未来需要、社会需要往往顾及很少。这种单一的开发形式、狭窄的开发内容、短浅的开发目标,必然会影响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产生平庸的效果。

2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建设性思考

2.1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克服以学校为编制主体的自主开发教科书的弊端。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分析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因素;要在考虑学生群体的未来发展基础上,设定具体目标,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因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选择合适的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式。校本课程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价值,不是面向少数精英学生,而是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需要。所以校本课程的评价不应面向全体学生,评价的方法也不全以学业成绩为主,而是根据各个学校学生情况的不同,面向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应该以这种更全面而具体,更充满人性化的评价为主。④

2.2尊重校本课程的实质,超越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禁锢。

校本课程的设置应该弹性化、多样化,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精神。不要用活动课程、选修课程来替代校本课程,充分把握校本课程的本质,以每所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和资源为依据,以多元化、灵活性为主要特征,突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等特色,充分体现校本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灵活性的特点。⑤校本课程不一定非得做为选修课,还可以做为必修课,用校本课程开发的崭新理念和目标作指导,并辅之以具体政策和措施,会受到良好的效果和广泛的社会效应。

2.3以“三本”理论思考为基础,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整体联系,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好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整体联系。“生本”是“校本”与“师本”的前提和根本目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教师本身,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及未来,以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本。⑥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内外可利用的资源,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都需基于学校本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广大教师和学生才能成为校本课程的真正主人。校本课程的开发主张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寻求课程的“生长点”,创造出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因此,对教师的自主精神、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相应的多学科知识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依据学生的能力、生活经验及知识层次、开发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使学生主动学习,尊重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征,开发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课程。⑦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尽管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但只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构建起完善的课程体系,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郭继东.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误区探析.教育科学研究.2004(8).

[2][3]林忠.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误区与建设策略.教育管理.2003(10).

[4]李妍红.浅议校本课程的本质.陇东学院学报.2010(1).

[5]金小河.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应当研究的几个问题.理论创新.2007(12).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第5篇

校本课程的概念与校本课程的提出

从其字面意思上理解,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制定的课程,它是由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属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一个范围,是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共同开发的课程。

钱初熹教授曾在其文章《美术教育的新泉源》中指出“增加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愿意学的,但基础课程中缺乏的内容。”在笔者看来钱初熹教授旨在依据美术教育的目的,寻求除教材以外的美术学习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课程管理体制改变了以往的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给与了地方以及学校较大的自,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伴随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国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给与了较大的重视。现在校本课程作为一个热门课题

新疆边远地区开发美术校本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地美术教师在严格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美术教材的同时,努力开发本土美术校本课程,增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缺乏对校本课程资源的理解和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方法,难以实施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还要加深理解。

新疆边远地区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内容的意义

基于以上新疆边远地区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现状,我们怎样帮助新疆边远地区美术教师因地制宜的开发美术校本教材显得尤为迫切。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述了开发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对于新疆边远地区的重要意义。

1.从学校来说,实行美术校本课程可以贯彻方针政策,丰富学校课程,形成学校特色,增强课程对及学生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第九中学等这些学校,提高学校升学率,增加学校名气,打造品牌学校。

2.从教师来说,赋予了教师研究者的身份,增加了教师的美术专业知识,提高了美术教师的实践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是一项工程繁杂的项目,单纯的资源累计并不能直接构成美术教学课程,还需要确立明确的校本课程方向,明确的教学目标,愉悦性的课程活动,多彩的研究风格等等。在新疆边远地区,比如:剪纸、葫芦画、农民画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探索各种因素,从而探索出一条有意义的新课题,这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关键一步。从课程资源的选取到加工再到实践最后到反思,这一连串的问题,在各个环节还有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小问题,这些都需要美术教师来解决。因此,在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美术教师充当了主体作用,具有双重身份。

3.从学生角度来说,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反映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还反映现实社会未解决的课题,使学生在解决课程的过程中参与知识的创新;教学活动也不只是课堂上理论讲解和实验室的操作,还需要让学生到真实世界中去获得各种切身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开展美术校本课程,主要还得借助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实践者。在校本课程的活动中,学生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到探究活动再到展示成果,都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这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且学生之间共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4.从社会的角度说,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将学校特色课程与社会接轨,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比如新疆边远地区大都有地毯,刺绣,民族乐器,木雕等等,倘若将这些有特色的手工艺术带到学校,引进教室,那么必然受到学生以及家长的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边远地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从而提高边远地区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