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纠纷应对措施

医疗纠纷应对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纠纷应对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纠纷应对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科职业;紧张因素;对策

随着产妇及家属对住院分娩的质量要求日益增高以及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产科医疗纠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使产科护理职业紧张感越来越高。护理人员是疲劳及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高发人群,个体的职业紧张水平越高,其疲劳感就越重[1];护理人员长期在这种紧张繁重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影响护士身心健康,而且会导致对护理工作的厌恶感,使护理质量下降和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2]。分析引起产科职业紧张的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缓解护士疲劳水平,从而提高产科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统计分析2004~2005年每年白、晚、夜各班入院及分娩总数,在岗护士人数,以及医疗纠纷数及发生时间。

1.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由护理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引起产科护士职业紧张主要因素为主要内容,由护士长发给在岗护士,共发放11份,回收11份,回收率为100%。

2结果

见表1~3。表12004年、2005年床位数、入院、分娩总数(略)表2每年在岗护士人数及发生的医疗纠纷情况(略)表3产科护士职业紧张的主要因素(略)

3讨论

3.1产科职业紧张的来源

3.1.1晚夜班工作量压力产妇多在夜间分娩且临产时才入院,晚夜班值班护士只有一人,既要接待入院产妇,又要观察产程,进行健康宣教和接生,难免服务不到位,而且因生物钟颠倒,值班者容易疲劳,更易发生疏忽和失误而导致医疗纠纷。

3.1.2产科工作特点的压力产妇临产无规律性,产科的工作不能有计划的安排,住院产妇与一般住院病人不同,她们在住院期间完成了从孕妇到母亲的角色转变,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3],故产科的健康教育内容多且范围广,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和压力。

3.1.3产妇及家属期望的压力分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母儿随时会出现异常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往往让产妇和家属很难理解而导致医疗纠纷[4]。

3.1.4精神压力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社会越来越关注医院,医院也越来越重视病人的心声,因此,医院对发生的医疗纠纷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护士要承受医疗纠纷和医院处罚的双重心理压力。

3.2对策

3.2.1增加护士编制,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按我国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规定,床护比例不得少于1∶0.4[5],我科的床护比例为1∶0.32,护士处于缺编状态,在护士人数未增加的同时,病人总数增加了295人,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和护理内涵的扩展,产科护理工作内容由单纯观察产程和接生扩展到满足产妇的生理、心理、文化等需要提供优质护理,因此,护理人员的配置更应以实际工作量为指导,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6]。

3.2.2合理分配上班人员及各班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原则根据每日工作量合理安排上班人员,当病人多时可减少休假人员,以缓解人员紧张,对晚夜班可设置二线班,随时调动协助晚夜班,以减轻晚夜班护士工作压力,防止因疲劳或服务不到位引发医疗纠纷。

3.2.3实行人性化管理,减轻护士心理压力对发生的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不要一味地给予处理,应具体分析发生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处罚,以免给护士造成精神压力。

3.2.4加强继续再教育,提高整体素质每年让科室护理骨干分期分批外出学习,以点带动全盘的效率提高产科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把产科护士培养成技术娴熟的专业型护理人才是防止护理纠纷的技术保证[7]。

3.2.5树立团队精神,加强协作能力护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协作性,护士应视科室为一个整体,在具体分工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共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4结论

在产科护理中,管理者不仅要重视产科质量,同样也要重视产科护士职业紧张因素,良好的职业情绪是保证产科质量的前提。因此,产科管理者应合理安排各班工作量,实行人性化管理,重视护士心理需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护士保证舒畅的工作情绪,最大限度地减轻产科护士职业紧张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徐朝艳,张振路,林细吟.护理职业紧张对个体疲劳水平影响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6.

2王蕊,王玉玲,宫文红.实行人性化护理管理减轻急诊护士心理压力.护理管理杂志,2005,5(6):35.

3杨衬,彭碧玲,吴丹.486例住院产妇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59.

4葛月萍,何真,罗改凤.助产士流失原因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70.

5杨英华.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

医疗纠纷应对措施范文第2篇

医疗纠纷案例收集:本研究来源于无锡某三甲医院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发生的正式立案办理存档的医疗纠纷典型案例共367例。

1.1文献研究方法广泛查阅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其他医疗机构对医疗纠纷的解决方法和措施,通过研究和借鉴,结合实证案例,综合性分析医疗纠纷发生的因素,提出适合的医疗纠纷处理的发展策略。

1.2定量分析方法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整理

2结果

2.1医疗纠纷案件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本研究分调查案例来源于无锡市某三甲医院2009~2013年四年间所受理的医疗纠纷投诉案例,共367例。这五年间的医疗纠纷数量2011年最多,为86例,所占比例为23.4%;2009年医疗纠纷数量最少,为65例,所占比例为17.7%;2010年为74例,所占比例20.2%;2012年为73例,所占比例为20%;2013年为69例,所占比例为18.8%。

2.2医疗纠纷的科室分布情况

2.2.1按一级学科分类外科发生总例数147例,占五年发生总例数40.1%,内科发生总例数102例,占五年发生总例数27.8%,妇产科发生总例数54例,占五年发生总例数14.7%,儿科发生总例数21例,占五年发生总例数5.7%,急诊科发生总例数43例,占五年发生总例数11.7%。

2.2.2按二级学科分类在2009年~2013年五年间医院所发生的367例医疗纠纷中,纠纷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内科、胃肠肿瘤外科、急诊科、心胸外科和肿瘤内科。其中内科发生纠纷66例,占18%;胃肠肿瘤外科发生纠纷46例,占12.5%;急诊科发生纠纷43例,占11.7%;胸心外科和肿瘤内科发生36例,占9.8%。

2.2.3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分析在367例医疗纠纷案例中,双方协商解决的医疗纠纷有229例,占62.4%;第三方调解解决的医疗纠纷有115例,占31.3%;司法途径的医疗纠纷有23例,占6.3%。其中第三方调解和司法解决都逐年增多,由此可知第三方调解机构的作用发挥较大,应该更好的将医疗纠纷由第三方进行调解,减少矛盾的激化;并且应该重视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3讨论

3.1外科是医疗纠纷发生率最高的科室(1)本研究中,外科发生总例数147例,占五年发生总例数40.1%,纠纷数量居各科室的首位。主要原因是外科下设胸心外科,骨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胃肠肿瘤外科等诸多科室,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大多为手术治疗,风险高,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高于其他科室。(2)外科的二级学科中胃肠肿瘤外科发生最多,纠纷例数为46例,占12.5%。

3.2探讨其原因(1)医师医务人员医患沟通不到位,没有向患者交代清楚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2)术后病人的管理关心工作做得不够,或者说流于形式,对病情观察也不够,对一些术后并发症防范措施不到位。(3)术前风险评估工作不够细致,对病人的情况掌握不够,对大手术后的并发症没有充分的预见及应对措施。(4)规章制度执行不严:各种规章制度[1]是医院管理的依据,是防止差错、事故、超正正常医疗秩序的基本措施,有些医护人员在具体实施中常存在侥幸心理,不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

3.3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以协商为主,其次是第三方调解,最后是诉讼方式解决[2]。第三方调解近年来逐渐增加,调解是我国法治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具有第三方主持、调解方中立,案件处理快捷等优势[3],由于第三方社会地位中立,能打消机构与医院是同一伙的顾虑,双方都能接受的中立调解机构从中调解,不仅能让医院避免医闹之苦,也能及时维护患者的利益,防止矛盾激化,对解决纠纷具有良好的效果。虽然诉讼方式解决的纠纷数量最少,但也是逐年增加。本研究中,诉讼方式解决的医疗纠纷逐年增多,2009年为1例,2010年为2例,2011年为4例,2012年为7例,2013年为9例。探讨其主要原因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患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越来越强,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所以司法途径解决的纠纷也越来越多。长久以来医护人员对医疗与法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了只懂医不懂法。此种观念与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病人需求发生明显冲突,容易引发医疗纠纷[4]。

4医疗纠纷预防的相关措施

4.1预防的理念高于治疗“不治已病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精髓。如果把预防的理念用于医疗风险也是最高明的方法,是唯一途径,因为无论多么好的处理也莫过于预防[5]。

医疗纠纷应对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保护性约束 伤害 应对措施

保护性约束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突发的自杀、自伤、伤人、冲动攻击、躁动不配合治疗等特殊情况,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紧急的保护措施,是精神治疗护理特殊病员常见的方法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给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时也容易给患者造成伤害,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给医院带来一些医疗纠纷。通过深入临床调查总结,现对保护性约束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保护性约束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皮肤组织损伤:精神病患者由于病情影响,医护人员在给其实施的保护性约束时,患者很难接受,在约束时以及约束后总是不停地乱动和大吼大叫,很易造成约束部位皮肤擦伤,以致红、肿等情况。

臂丛神经麻痹:由于被约束的上肢未能处于功能位或约束过紧,肢体无活动余地等,容易造成上肢麻木、不能上抬、旋转等。

骨折: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的使用基本是违背患者的意愿,因此在约束时,绝大部分患者均极不配合不停反抗,很容易造成约束肢体骨折。

利用约束带自缢:患者被约束后,很多均没有实行专人护理,或将患者控制在护士视线范围内,一些患者自行解开约束带或让其它患者帮助解开,然后用约束带进行自缢。

受到其他患者伤害:部分患者被约束后,虽然不能去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同时也失去了防御能力,加之约束后部分患者总是大吼大叫,甚至骂人,很容易遭到其他患者的伤害、攻击。

自尊心伤害:一些患者被约束后,认为自己过着牢狱般的生活,对约束的体验是很痛苦和深刻的。

约束患者受到伤害的原因分析

医护人员对实施保护性约束评估工作不到位、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约束患者时医护人员配合性差,而让患者受到伤害。

解释沟通、告知不到位:很多医护人员对患者约束后,未向患者解释约束的目的,讲解及待患者症状改善后就及时解除约束,导致患者不配合,身体及自尊心受到伤害。同时也未向病员监护人沟通告知,而导致家属不满意,而发生一些医疗纠纷。

患者约束后管理不到位:一些护理人员将患者约束后,未评估患者存在的风险,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合理满足患者一些需求,如饮水、排便,以及长时间约束的患者定时放松约束部位等。

医院对护理人员关于实施保护性约束规范培训不足:很多医院缺乏保护性约束规范流程以及护理常规,对护理人员缺乏指引和培训,而导致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等。

预防患者被约束时受到伤害的对策

医院应制定保护性约束规范、工作流程及护理常规:如:约束病员前的评估及准备工作、工作人员约束患者时的配合及注意事项以及约束后的护理等,让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按章做事。

加强护理人员“保护性约束”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约束患者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能力。

护理人员在给病员实施保护性约束时,应做好沟通、告知工作。一是患者的监护人的告知,让患者监护人知道并配合约束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就是患者解释沟通工作,让患者明白自己被约束的目的—防止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待他症状好转、风险降低后就及时被为其松解约束带,尽量取得病员得配合,从而减少患者约束后意外事件的发生以及医疗纠纷。

加强患者约束的护理,患者约束后应将病员隔离开,或不脱离工作人员视线范围,约束的肢体保持功能位,同时满足患者的一些需求,如:饮水、大小便等,约束时间较长的,1~2小时为其放松1次。待其症状好转、风险降低后及时松解约束带,并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

医疗纠纷应对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护患关系;纠纷;防范

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攀升已成客观事实,医护患关系也是大众关心的热门话题,而产科医疗纠纷更是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为正确处理产科医疗纠纷,促进医护患关系的融洽,提高医疗质量,现将我院近几年来产科投诉及纠纷原因总结报告如下。

1 纠纷的基本情况

妊娠分娩对于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生理过程,但在许多情况下它又是一个病理过程。由于妊娠分娩的特殊性、复杂性和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妊娠分娩仍然充满了风险,关系到母婴的生命安全,存在一定母婴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可能性。

2 纠纷因素分析

2.1 服务不到位 产科工作面对的更多的是焦虑的孕妇、虚弱的孕妇,娇贵的新生儿,大量细心、繁杂的服务性工作相对会更多,入院宣教不到位,医务人员不能主动听取孕妇主诉,不能主动关心安慰孕妇等,都会使孕妇感到自己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而产生不满等情绪,孕妇临产后处于一种疼痛,怕出血,怕难产等紧张情绪中,心情难免急躁,恐惧,此时产科的医务人员细微的服务工作不到位、即可成为日后纠纷的隐患。

2.2 用语不当 在分娩过程中,产科医务人员随时都需要运用语言与患者或家属进行交流,礼貌得体的语言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过激的、不文明、过于通俗的话语使产妇较大的心理刺激,比如在产房中听到不耐烦的回应。

2.3 与孕妇及家属沟通存在的问题 在与孕妇及家属的沟通中缺乏科学的态度,不能严谨地交代真实的病性,要么过重的估计预后,使孕妇及家属的心理负担过重,要么漫不经心地过重地估计预后使孕妇及家属对医疗的期望过高,工作中,经常碰到家属问医务人员能否顺产的问题,但不能草率地回答“能顺产或没问题”,一旦出现预后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时,可能成为纠纷的原因。

2.4 误解性医疗纠纷 目前我国民众中医学知识的普及相对较差,病人及家属对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不了解,对很多医疗干预措施知识知之甚少,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产生误解,在不同的心理作用下产生纠纷。例如:有些孕妇和家属认为分娩是个生理过程,只要产前检查正常就一定能顺利分娩,一旦在产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或是难产,家属便难以接受,医护言行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纠纷。

2.5 放松管理 产科的一部分纠纷是由于医务人员对患者迁就、放弃管理原则,最终导致不良后果。例如:住院孕妇请假离院,在院外出现意外(如分娩、胎儿死于宫内),虽然孕妇及家属请假时态度友善、诚恳,而出院时出现意外,患者照样追究医院的责任,这就成为纠纷的焦点。

3 减少纠纷的防范措施

(1)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改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护患关系是一种救助与求助的关系[1]。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管理者应从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着手,使护理人员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提高患者满意率。(2)加强业务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责任心,要充分认识产科的高风险性及复杂性。对每个产妇从孕期检查开始至新生儿出生后,要求进行出全程观察,全面了解产妇各方面情况,产前诊断要做全做细,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新生儿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正确处理并报告上级医师。(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情绪控制能力,使护理行为经得起患者的推敲和质疑[2]。(4)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投诉现象呈上升趋势的今天[3],医院不仅要改进管理方法,同时也要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宣传,改善社会对医院的偏见,得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理解,减少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风仁,高建平,王建同.心理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06,21(21):72.

医疗纠纷应对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室;隐患;对策;交叉感染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民素质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公众自我保护的观念逐渐加深。尤其是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举证责任倒置”颁布以后,患者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患者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医院的护理工作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1-2]。在面对新挑战的关键时刻,护理人员任何的失误、大意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和医疗纠纷。供应室是医院内各种医疗器械等杀菌消毒的场所,是为患者提供间接服务的地方,若处理不当,易导致杀菌消毒不彻底,造成物品之间的感染,严重者可进一步引起医院感染。现将供应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隐患、防范对策分析如下。

1 问题与隐患

1.1 护理人员 (1)医疗法律知识缺乏,自我保护观念差:多数护理人员法律知识不足,同时存在不直接接触患者就无医疗纠纷的错误观念。虽然供应室人员工作的对象不是直接的患者,而是用于患者身上的无菌物品,若工作人员出现失误或大意,同样会引起医疗事故,引起医疗纠纷[3];(2)无证上岗:部分工作人员上任前未通过专业培训和严格的考核,属于无证上岗。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杀菌消毒不彻底;(3)护理记录不规范:杀菌消毒记录集其他各种监测记录是供应室护理记录的重要方面。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容易疏忽大意,出现记录不准确、早记、晚记、漏记等情况。

1.2 供应室布局 在部分基层医院,供应室的空间狭小,布局不合理。无菌、清洁、污染区域的分界不严格,人员与物品通道也不区分,各种物品在摆放时混乱,容易造成物品间直接交叉感染[4]。若将这样的物品应用于患者身上,将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引起医疗纠纷。

1.3 管理工作 (1)管理工作未做到位,出现已有的管理制度未得到严格落实或管理制度不完善;(2)管理机制松懈,应对措施不利,执行不严格;(3)管理人员对护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及法律知识的教育不足。

1.4 工作的环节 (1)物品的收送:人车部分是收下物品工作中最大的安全隐患。其中,无菌与污染等物品未分开运输,容易造成交叉性感染的发生。而无菌物品的敞盖收送和装载过满也是常见的问题;(2)物品的清洗:彻底地清洗干净是灭菌和消毒极为重要的步骤。否则会使灭菌存在隐患,甚至造成失败,并诱发交叉感染等严重的医疗事故[5];(3)物品的包装:器械漏装是包装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其导致的严重隐患为延误术或者治疗的时间,甚至导致抢救延迟,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而这些失误多为工作人员的麻痹大意所引起[6];(4)灭菌处理:因为存在灭菌设备的不合理使用、密封圈漏气、操作失误及前筛孔关闭等问题,会降低蒸汽的穿透能力,导致灭菌失败而引起交叉感染等事故的发生。

2 方法与对策

2.1 强化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 供应室的护理人员要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法律观念和意识,尤其要加强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举证责任倒置”里提到的法律知识,掌握与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条文规定,把自身提升为知法、懂法、守法、能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的合格护理人员[7]。

2.2 严格把关,大力加强质量控制、监督和检查力度 (1)提高杀菌消毒质量,加大监察力度,减少后患;(2)组织定期考核,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3)增进与相关科室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避免风险;(4)严格控制和避免无证上岗人员,防患于未然,减少隐患。

2.3 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定期培训 (1)护士长要监督护理人员专业理论的学习,定期组织学习《一次性物品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相关知识[8];(2)护理人员要定期培训各项操作流程;(3)同时,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供应室的规章制度,提高规范化意识,合理布局和严格区分杀菌消毒物品。

2.4 强化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 (1)严格按照护理记录的书写规范,做好详细记录;(2)定期核对各项记录单的填写,确保记录的规范准确。

3 结果

增强医护工作者的法律意识,要充分意识到供应室杀菌消毒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法律问题,同时要积极采取相应的处理法案,严格保证合格的杀菌消毒质量,提高服务标准,才能进一步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这不仅是减少医疗纠纷的前提保障,也是体现供应室内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鉴于对上述问题的充分认识,我们要求全科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强化学习,使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提升,同时也完善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总之,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还减少了临床上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黄波,冯晓敏,熊小美,等.风险管理理论在供应室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2006,12(1):74-75.

[2]沈彩霞.手术护理记录质量分析及质控对策[J].护理杂志,2004,21(4):86.

[3]王玉萍.关于供应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1,8(42):365-364.

[4]何学文,周繁华.供应室护理工作的质量监控方法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43-145.

[5]杨宜群,霍晓辉,殷翠.我院护理实习带教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水电医学,2003,(6):121-123.

[6]王洪梅,苏涛.消毒供应室与临床科室的工作配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