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疾病预防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肉鸡;常见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32-1
随着肉鸡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肉鸡疾病呈现多发高发态势,常见病的发生严重危害着肉鸡养殖业的发展。因此,搞好疾病的防治是肉鸡饲养的关键措施。在实践中,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控制疾病蔓延,减少经济损失。
1 新城疫
新城疫又名亚洲鸡瘟。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机能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脾、胸腺、腔上囊及肠壁淋巴滤泡等淋巴组织坏死等。
预防措施:加强卫生管理,防止病原体侵入鸡群。禁止从污染地区引进种鸡或雏鸡,也不要从这些地区购买饲料、养鸡设备等,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鸡场,并防止飞鸟和其他野生动物的侵入。在饲养管理上,应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以防病原体接力传染,定期带鸡消毒。定期预防接种,增强鸡群的特异免疫力。
治疗方法:目前,新城疫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当鸡群发病时,可采用紧急免疫的措施,分别用新城疫Ⅳ系疫苗3~4倍量饮水。
2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破坏法氏囊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鸡,除鸡外,鸭、鹅也能感染发病。各品种的鸡都能感染。鸡对本病的易感日龄为3~6周龄,最早见于5日龄,最晚见于180日龄。多数雏鸡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结果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本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但以6~7月份发病较多。
预防措施:在雏鸡的饲养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机体免疫系统的保健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为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增强免疫功能,6~8日龄时使用“安疫肽”每100ml对500kg水,集中2小时内饮完,每天一次,连用3天。20~22日龄,使用“高免多糖”100g对500kg水,每天一次,连用3天,从根本上做到免疫系统保健和免疫功能调节,能很好预防法氏囊病的发生,即便发病也达到可防可控的目的。另外,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
治疗方法:发现传染性法氏囊病后,可及时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每只鸡1~2毫升。为避免病鸡脱水衰竭死亡,可饮口服补液盐以补充体液。由于法氏囊是一个免疫器官,患传染性法氏囊病后,使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抵抗力降低,这时鸡易患球虫病、大肠秆菌病等。所以,除加强消毒外,饲料中应添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3 鸡白痢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鸡的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在出壳后2周内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以白痢、衰竭和败血症过程为特征,常导致大批死亡。
预防措施:由于鸡白痢沙门氏菌主要通过种蛋传递,因此,应对种鸡进行严格的血清学试验,对检验结果为阳性反应的种鸡进行消杀。对孵化场所、孵化设备及种蛋进行严格消毒,防止种蛋带菌孵化。育雏过程中,要对育雏舍、蛋鸡舍等场地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尤其要注意地面、用具、食槽和饮水器的消毒。雏鸡出壳后应定期对鸡群进行消毒,并进行投药预防。
治疗方法:抗生素对本病都有疗效,用药物治疗急性病例,可以减少雏鸡的死亡,但痊愈后仍能带菌。发病时可在饲料中加入0.01%的氟甲砜霉素连用4~5天;四环素或土霉素按0.2%的量拌入饲料中连用5~7天;此外也可用庆大霉素、新霉素、安普霉素等拌料或饮水。
4 禽霍乱
禽霍乱又称为禽出血性败血病、禽巴氏秆菌,是鸭、鹅、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慢性型表现为肉髯水肿、关节炎,病死率都比较低。
预防措施:免疫预防。国内常用的有蜂胶灭活苗、灭活油乳剂苗和氢氧化铝胶苗,前两者优于后者。主要用于2个月以上的鸡,肌注1毫升/只,免疫期可达半年,但有时会出现注射局部形成坏死灶,影响肉质和生产力;加强管理。禽霍乱不能垂直传播,雏鸡在孵化场内没有感染的可能性。健康禽的发病是在鸡进入鸡舍之后,由于接触病禽或其污染物而感染的,因此,杜绝多杀性巴氏秆菌进入禽舍,对防制禽霍乱十分重要。
治疗方法:抗生素。许多抗生素都可治疗本病,通常选用使用方便的抗生素,如金毒素、土霉素按0.1%拌料喂给,连用3~5天,可收到满意的效果;磺胺类药物·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钠等拌料量为0.1%~0.2%,饮水用量为0.04%~0.1%,连喂2~3天,疗效良好,磺胺嘧啶和磺胺噻唑的疗效则差些;喹诺酮类·氟哌酸拌料用量为0.01%~0.02%,饮水用量为0.008~0.01%,连用3~5天,或用0.008%~0.01%的环丙沙星饮水,连用3~5天。
参考文献
[1] 刁有祥.低致病性禽流感对养禽业的危害与控制.山东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05.
[2] 刘兆云,司桂明,王瑞芝.鸡白痢病的防治.中国农村科技,1998,10.
关键词 罗氏沼虾;疾病;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945.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288-02
罗氏沼虾(Macrobra′ chiumrosenbergiideman)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臂大虾、白脚虾、金钱虾、万氏对虾等,是一种大型淡水虾。原产厄瓜多尔沿岸,是世界上养殖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其壳薄体肥,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它具有生长快、食性广、肉质营养成分好、养殖周期短等优点。1976年自日本引进我国,现已在10余个省市自治区养殖,产量可达1 050~1 500 kg/hm2,经济效益显著。为调优养殖品种结构,扩大名特优养殖规模,云南省近年来大力引进推广罗氏沼虾的养殖。该文总结了罗氏沼虾日常养殖中几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以期为今后罗氏沼虾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甲壳溃疡病
1.1 病因
病原菌主要是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螺菌、黄杆菌等多种细菌。病因主要有以下4种:①上表皮先受到机械损伤,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再从伤口侵入,引起溃疡,这也是我国对虾在越冬期间的甲壳溃疡病发病的主要原因。②先由其他细菌破坏上表皮,然后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再侵入。③由营养不良引起的。这一点在龙虾的甲壳溃疡病中已有证明。④养殖水体底泥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导致虾慢性中毒,致鳃丝变黑[1-2]。
1.2 症状
对虾体表有许多黑褐色点,所以该病又称黑斑病或褐斑病。越冬期的亲虾,除了体表的褐斑以外,附肢和额剑也烂断,断面呈黑褐色。甲壳有黑褐色斑块,逐渐扩大成褐色的腐蚀区,溃疡边缘呈白色,溃疡的中央凹陷,严重时可侵蚀到几丁质以下组织,引起对虾死亡。
1.3 防治方法
1.3.1 预防措施。①捕捞亲虾时减轻虾体损伤,加强日常管理。②日常饲料要保证营养齐全。③尽量保证水质不受重金属离子污染,池水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1.3.2 治疗方法。①用20~25 mg/L福尔马林溶液全池泼洒,泼1次后隔1~2 d再泼1次。②用2.5 mg/L土霉素每隔24 h泼1次,连续泼洒5~7次。③在用①法或②法的同时,将土霉素混入饲料中投喂,每千克饲料加0.5~1.0 g药物,日投饲量为虾体重的10%,连续投喂1~2周。
2 烂鳃病
2.1 病因
主要是由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等引起。
2.2 症状
鳃丝肿胀,呈灰色,变脆,严重时鳃尖端溃烂,溃烂坏死的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有的鳃丝在溃烂组织与尚未溃烂组织的交界处形成一条黑褐色的分界线[1-3]。患此病的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终死亡,尤其是在池水溶解氧不足时,病虾首先死亡。
2.3 防治方法
2.3.1 预防措施。①彻底清塘,保持良好的水质,清除池底的淤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精、漂白粉或其他含氯消毒剂进行清塘。②定期消毒。定期泼洒漂白粉、二氧化氯等含氯消毒剂,对池塘进行消毒。
2.3.2 治疗方法。①用0.2~0.3 mg/kg二溴海因或0.3~0.4 mg/kg溴氯海因全池泼洒,连用2次。②在饲料中添加充足的VC或用氟哌酸、板兰根等药物拌饵投喂。
3 固着类纤毛虫病
3.1 病因
固着类纤毛虫,常见有累枝虫、聚缩虫、杯体虫、单缩虫、钟虫等。
3.2 症状
在体表大量附生时,肉眼可见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感染严重的虾,可见虫体布满鳃丝,且经常与丝状细菌或其他原生动物同时存在。在虫体之间还黏附一些有机碎屑、单细胞藻类和污物等,可见鳃部变黑,亦称黑鳃。镜检鳃丝,可见纤毛虫类 附着。患病的成虾或幼体,游动缓慢,摄食能力减弱,生长发育停止,不能蜕皮,更促进了固着类纤毛虫的附着和增殖,最终导致虾的大批死亡[2-3]。
3.3 防治方法
3.3.1 预防措施。①保持水质清洁。放养前尽量清除池底污物,并彻底消毒;放养后经常换水;适量投饵,避免过量残饵沉积水底。②育苗用水采取严格的砂滤和网滤外,可用10~20 mg/L漂白粉处理,处理1 d后即可正常使用。③卤虫卵用漂白粉或福尔马林消毒处理1 h,冲洗干净至无味后入池孵化。
3.3.2 治疗方法。①养成期疾病的治疗:可用10~15 mg/L茶粕(茶籽饼)全池泼洒。待虾蟹蜕皮后,大量换水,此法效果较好。②亲虾越冬期疾病的治疗:可用25 mg/L福尔马林浸洗病虾24 h。在越冬池中施药,可先将池水排掉1/3~1/2,然后按剩余池水体积计算福尔马林的用量。将所需福尔马林加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过24 h后换水并灌满池水。浸洗后虫体死掉并脱落,效果很好。③对于虾幼体的固着类纤毛虫病,除了改善饵料、加大换水量、调整好适宜水温、促进幼体蜕皮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4 红腿病
4.1 病因
属于细菌性疾病,由多种弧菌感染治病。
4.2 症状
虾附肢变红,尤以游泳足最明显;头胸甲的鳃区呈浅红色或淡黄色。病虾一般潜伏于岸边或在池边缓慢游动,行动呆滞,失去控制行动方向的能力,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或旋转活动,停止吃食,不久便死亡[4]。
4.3 防治方法
4.3.1 预防措施。①彻底清塘。秋冬季清除池底淤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精、漂白粉或其他含氯消毒剂清塘。②定期消毒。夏秋高温季节,定期泼洒生石灰,根据底质和水质情况,大约667 m2水面可泼洒5~15 kg。③定期调水。养殖阶段,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等改良水质。
4.3.2 治疗方法。①内服抗菌药物。饵料添加0.05%~0.10%氟哌酸或0.2%土霉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 d左右;也可以投喂大蒜,按饲料重量的1%~2%投喂,连喂3~5 d。②外用消毒剂。在口服上述药物的同时,用氯制剂、二硫氰基甲烷、戊二醛、季铵盐类、碘等消毒剂全池泼洒。
5 肌肉白浊病
5.1 病因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是新出现的疾病,有的地方又称白体病、白尾病等。该病主要是由环境 造成的。在高温、低氧的情况下,放养密度过大,水环境变化大,虾受惊跳动,肌肉损伤引起病变。饵料营养不全也会引起肌肉白浊。
5.2 症状
一般从蚤状幼体变态成仔虾3~4 d后开始出现症状。病虾初期尾部肉眼可见白色小斑块或者小斑点,此时仔虾游泳能力减弱。随后白色斑点扩大到虾体整个腹节,腹节肌肉一部分或全部呈白浊色,发白之处,肌肉均坏死,甲壳均变软,死亡前头胸部与腹部分离。此病可在较短时间内大量死亡,特别是高密度育苗池内,死亡率高达40%~90%[5-6]。
5.3 防治方法
5.3.1 预防措施。①选择自繁无病虾苗进行繁殖,并在年底回收用作亲虾。②彻底清塘,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避免人为惊扰。
5.3.2 治疗方法。①养殖期间,每15 d用药消毒1次,交替使用漂白粉(1 mg/kg)和生石灰(20 mg/kg)。②每1 000 kg饲料添加2~3 kg痢特灵(或土霉素)投喂,连喂5~7 d。③每1万尾虾苗用2~3 g红霉素拌饵投喂,连喂5~7 d。
6 参考文献
[1] 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J].广东农村实用技术,2014(6):18.
[2] 何筱洁,刘继芳,曾峰,等.罗氏沼虾疾病综合防治研究[J].水产科技,1997(5):24-25.
[3] 薛华.罗氏沼虾疾病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1999(1):28.
[4] 周聪,阮宜兵.罗氏沼虾几个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J].渔业致富指南,2009(7):64.
关键词:食用菌;黄菇病;脉孢霉;褐腐病;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63-1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工厂化生产,但在生产实际中出现了一些常见病给菇农带来了不小的损失,打消了生产者的积极性[1]。笔者根据几年栽培各食用菌的实践经验,对几种常见病的发病原因和规律进行了探索,现浅析如下。
1 黄菇病
1.1 病原菌
食用菌黄菇病的病原菌为假单孢杆菌,属好气性革兰氏阴性菌。
1.2 发病症状
(1)该病发生是菌袋表面有粘液状病原菌出现,菌丝有泛黄症状,此病一般从幼蕾到成熟菇都有发生。
(2)该病从症状上看可以分为:干腐病和湿腐病两种。干腐病:没有粘湿感,染菌后菇盖或菌柄局部呈黄色或者全部呈焦黄色;湿腐病:有粘湿感,染菌菇体出现局部淡黄色斑点,并产生腐烂,病情严重时,病菇全部呈谈黄色水渍状腐烂,并有粘稠状分泌物散发出恶臭[2]。
1.3 发病原因
(1)菇棚内菌包墙式密集堆放,老栽培场地环境恶化通风不良,消毒不彻底。
(2)菌种抗病力差,菌种反复使用导致退化。在后期出菇管理过程中,菇房内环境恶化,可能在某一阶段环境因子没控制好,导致温度湿度过高,通风不良,还有就是使用不洁净的水。
1.4 综合预防措施
(1)选用合适菌种 适应当地环境、抗病能力强的菌株。同一菇棚内不要连年种植同一菌株,应每两年更换一次品种为宜。
(2)选用的培养料和辅料应没有生霉,栽培料使用前最好进行暴晒,拌料加的水要保证清洁,并加入干料重0.1%的多菌灵或者克霉灵等杀菌药物来抑制病害的发生。培养料尽量少加或不加有机氮源和糖类物质。
(3)出菇期控制好棚内环境因子 广温型的食用菌温度不要超过30℃,不要低于15℃。低温型食用菌温度不要超过15℃。在转潮间隙湿度不能太高,保证通风良好。
2 脉孢霉
2.1 病原菌
脉孢霉又称链孢霉,是食用菌栽培中的重要竞争性杂菌和病害。粗糙脉孢菌是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最常见的脉孢菌[3]。
2.2 发病原因
(1)目前大部分食用菌栽培都是使用袋栽,所用的塑料套塞或自作的棉塞在灭菌过程中受潮或者松散。
(2)接种过程中用具灭菌不彻底,接种室不洁净,工作人员无菌操作不严密等会使脉孢霉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3)在菌丝培养期间,培养室通风不良,温度和相对湿度过高等都会使脉孢霉大量滋生。
2.3 症状
菌丝培养阶段和出菇阶段一旦染菌,其菌丝生长迅速,一般5-7天即可长满菌种袋。染菌处一般集中在菌袋破裂处和袋口塞子处,染菌处会出现橙红色的蓬松霉层,粉层厚度可达1cm左右,细微的小的都会使分生孢子随气流扩散,致使该批菌种报废。
2.4 综合防治措施
(1)搞好环境卫生:平常要保证整个培养室干净整洁,每批菌袋培养结束以后要对接种室和培养室彻底消毒。每一季食用菌栽培结束后,要彻底清理菇场,通风晾晒数日。
(2)选择抗病能力强的菌种,使用菌龄短,生活力强,无污染的优质母种。
(3)在基料中加入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生石灰或高锰酸钾混合液搅拌;接种过程中严格实施无菌操作,避免塞子受潮,动作要轻柔谨防菌袋破损;出菇期间,控制好菇房内环境因子,避免高温高湿以及通风不良[4]。
3 褐腐病
3.1 病原菌
褐腐病又称水泡病,湿泡病,是一种常见病害,该病是由一种名叫疣孢霉的病菌引起的系真菌病害。
3.2 发病原因
褐腐病主要危害蘑菇、草菇、平菇等,它的病源主要来自菇房周围的土壤和废弃物。
3.3 症状
发菌期间病菌侵入后,菇床表面形成一堆堆白色绒状物,颜色由白色渐变为黄褐色,表面渗出褐色水珠,最后在细菌的共同作用下腐烂,并有臭味产生。
3.4 防治方法
搞好菇房卫生,菇房使用前后要严格消毒,采菇用具用前用4%的甲醛液消毒。覆土用前要消毒或巴氏灭菌,严格使用生土,切勿过湿。发病初期立即停水并降温,加强通风排湿。及时清除病菇,在病区用0.2%的多菌灵喷洒[5]。
4 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研究者采用何种方法防治病害,其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对于食用菌栽培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在严格遵循食用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组成一个较完整的有机的防治系统,这样将会更好的促进食用菌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和未来[J].中国食用菌,2000,19(4).
[2] 沈萍、范秀容,等.微生物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蔡衍山.食用菌生产技术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施工;线形控制;剪刀腱的设计;匹配面;压浆
中图分类号:U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7-0159-02
初期的混凝土连续梁式桥采用搭设支架就地浇筑的施工,桥梁跨径多为30~40m。由于工期长,并耗用大量木材,因而建造数量少。20世纪50年代,悬臂施工方法从钢桥引入到预应力混凝土桥后,使预应力混凝土桥得到了迅速发展。连续梁式桥则从传统的支架施工法发展成现在广泛应用的悬臂施工法。后张法预应力悬拼体系使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截面梁的施工技术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有些问题如线形控制、剪刀腱的设计、匹配面处理、压浆质量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一、线形控制
悬拼的各梁段连接后梁顶或梁底中心的连线称为梁顶或梁底的线形,相关的预拱度计算和施工控制测量工作即称为线形控制。桥梁的线形不顺,首先有损外观;如线形控制不严,合龙段有不允许的高差,将影响空束工作,且增大钢束张拉阻力;桥中线误差,将增大梁的扭矩。
对于铁路桥来说,线形控制比公路桥更显得重要,原因是铁路轨底标高已定,梁高程误差只有靠道碴厚度来调整。桥的跨度越大,线形控制的重要性就越趋突出。要控制好线形,应该把握以下环节:
(一)节段预制
当采用长线法预制节段时,台座可按半个“T”或整个“T”制作台座的基础须按一定的允许承载力设计,避免制梁时台座的沉降影响预制线形,台座的底模标高应是可调的,以便制梁时必要的高程(梁底线形)调整。应对台座标高进行精确测量。
(二)正确计算线形高程
根据设计图、施工组织设计及预制线形,可以得到预计的各种计算参数值,并提前进行预拱度及挠度的理论计算,得到各节段块制造与施工安装高程,节段预制完以后,需称重,比较实际重量与设计重量,确定梁体自重误差对悬拼线形的影响。在计算T构的标高时,要注意连续梁一般是逐孔逐跨推进式施工,在确定T构的施工安装高程前,须考虑前一T构的标高,因其标高会受到相邻T构张拉合龙跨底板束等的影响。
(三)正确测量,总结规律
在每一节段梁定位前后都要对形(高程、中线)等进行精确测量,及时汇集监控数据并进行分析,总结规律,为下一T构悬拼控制提供参数,调整下一T构的控制高程。测量最好定时进行(以早晨为好),以减少温度影响。因为箱梁受日照影响,沿梁高或上、下游的温度梯度是非线性的,若不定时、适时测量,如测量时的温差太大,会引起悬臂的温差变形,测量数据可能会对施工产生误导作用。
(四)控制1≠块线形
悬拼法施工的0≠块一般是在墩顶灌注。1≠块以后的节段是在地面上用长线法预制。1≠块位于悬臂的根部,其它块在其延长线上,它的安装精度对以后的悬拼线形影响极大。0≠块与1≠块之间采用湿接头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精确控制1≠块的线形。安装中主要通过调整1≠块的安装线形进行线形的调整,必须严格控制其高程、中线的位置,尽量减少悬拼时的纠偏工作。
(五)线形调整
由于各种原因,实际线形总是偏离设计线形,安装时随时调整。调整分两种:一是根据已安装T构实测资料,修正1≠块的安装高程;另一种是1≠块以后的纠偏。纠偏工作必须及时进行,因为对采用长线法预制的拼装块只能作微量纠偏,且若不及时纠偏,线形误差会越来越大,造成纠偏困难,且不易保证接合面的质量 纠偏可采用以下措施:
垫铜片或石棉网:使节段块向有利方向偏转。石棉网经环氧树脂净浆浸透,以便粘帖。宽度在10cm左右,以控制最大预留缝的胶量和厚度的均匀性;厚度可根据计算求得,一次调整石棉网厚度不宜大于5mm。
利用临时张拉束:临时张拉可采取张拉一部分力筋,或在箱梁内壁设置临时张拉齿块,在各临时张拉束上施加不同的力,挤出匹配面上多余的环氧树脂胶泥,也可以达到纠偏的目的。实践证明,其操作相对方便,效果也较好。纠偏时一次不宜太多,不仅要注意安装块的中心线与高程,更要注意其倾斜度,使纠偏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反复纠偏,以确保合龙段的中心线与高程的精确性。
二、剪刀腱的设计
剪刀腱也称剪力槽,设在箱梁底板、腹板和顶板端部,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传递剪刀
节段块的剪力传递,主要靠摩阻力,部分靠剪力腱。腹板剪力腱主要是抵消竖向剪力;顶板剪力腱主要完成顶板横向力的传递。当桥面较宽、翼板悬臂较长时,悬臂部分也须设置。
(二)施工定位
节段块端部匹配面上设置剪刀腱,悬拼时能起到很好的定位作用,便于悬拼施工。因此,悬拼施工的桥梁,剪力腱不可不设,也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将给制造、安装带来不便。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合理设置剪力腱。例如根据连续梁在悬拼施工过程中及成桥后的受力特点可知:在靠近支点处竖向剪力较大,向跨中逐渐减小,最后几乎为零,可酌情减少腹板剪力腱。
三、匹配面的处理
对于预应力结构来讲,如预应力筋遭到锈蚀是危险的;据资料介绍,90年代英国个别预应力梁桥曾出现过严重的问题,甚至造成桥梁倒塌,使人们对倍受欢迎的后张法预应力表示怀疑,英国运输部曾于2001年暂停新建该种结构。
为推广采用悬拼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桥,须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防止力筋的锈蚀。
(一)匹配面的粘结剂
目前,较好的粘结剂是采用环氧树脂加水泥作填料来配制。资料表明,其实用性能良好,可根据温度情况采用不同的配方, 能较好的满足力学性能和工艺方面的要求:因设置了剪力腱,匹配面凹凸不平,给涂胶工作带来不便。要保证涂咬既薄又均匀,且临时张拉后胶接缝厚度最好不超过1mm。
后张法纵向力筋孔多采用埋置式制作,即在构件内设定的钢筋位置预埋波纹管道,便于以后穿束张拉。顶板束通常是通长束,越靠近支点的节段块,其顶板束越多。因此在胶拼时需要妥善处理孔口,可粘贴一块厚约10mm的经环氧树脂浸泡过的海绵垫圈,效果较好,可防止压浆时漏浆及匹配面处串孔、堵孔等现象,影响以后穿束。
(二)匹配面的锚头封端处理
封锚端实际上是一个槽口,因锚头和锚垫板有一定的厚度以及钢束割断后有预留长度,故该槽口需保证一定深度。对匹配面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削弱,处理不好,锚头封端处可能成为匹配面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方面,由于力筋张拉后节段混凝土局部承压相当大,锚头混凝土会产生徐变;另一方面,封端用的混凝土会产生收缩。这将会造成匹配面不密贴,甚至会出现裂缝,根本就不存在预应力了。故较早进行锚头封端可使该处受到一定的预压力,比较有利,这就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锚头封端时间,既不影响工程进度,又能保证该处质量,防止开裂。另外,为了较好地避免该处局部开裂,封端混凝土中适当加一些微膨胀剂。
四、压浆
管道压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预应力筋不受腐蚀。目前的工艺是先用高压水检查管道的畅通、匹配面的密贴情况以及封端情况后再进正式压浆,直到出浆口出浓浆。封闭出浆口持压2~3分钟,以保证水泥浆尽量充满管道。
压浆是在局部封锚后进行的,尚未进行封端,封锚水泥砂浆极易收缩开裂,造成压浆时漏浆,直接影响持压效果;且水泥浆在管道内会产生收缩, 使压浆质营难以控制:故除了保证封端质量外,若在水泥浆中加入适量微膨胀剂。选取合适的配合比,则既能使压浆工作能顺利进行, 又能使凝固后的水泥浆尽量充满管道,尽可能地排出管道内的水和空气,避免力筋受蚀。值得提出的是,在正式压浆前,必须检查管道畅通及渗漏情况,在压浆时,若从一端压不通,须及时处理,不得从另一端补压了事。
五、结语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悬臂施工,使连续梁这种古老的结构体系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采用造桥机悬拼施工,加快了我国修建标准化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进程。如何更加完善设计细节,提高施工管理水平,防止力筋受蚀,增强桥梁耐久性能,成为桥梁建设者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兴安.道路桥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李国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杨宋放,方先知.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施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标准.铁路桥涵施工规范[S].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5]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铁道科学研究院.高速铁路技术,2003.
[6]钱立新.世界高速铁路技术[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关键词 玉米;病害;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152-0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属于农业大国,我国玉米种植规模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玉米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最终能够对玉米的食用与出口产生严重影响。随着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耕作制度的变化以及玉米品种的不断更新,我国玉米病害呈现出逐渐严重的发展趋势,其中较为常见的玉米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苗枯病、褐斑病、粗缩病、青枯病、纹枯病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玉米减产。要想获得玉米丰产,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土壤温度、出苗状况等,并充分了解玉米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1-3]。笔者主要分析了玉米常见的几种病虫害,指出其基本情况,并指明有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的田间管理提供借鉴。
1 玉米主要病害
1.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较凉爽的玉米种植区,特别是东北、华北北部、西北、西南及其他海拔较高的地区发生严重。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以后,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并迅速向上部叶片扩展。症状:大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受侵染后,出现点状水浸斑,沿叶脉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长梭形、中央灰褐色的大斑。田间湿度大时,在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传播途径:通过分生孢子或者菌丝形式附于病残体上越冬,以气流进行传播。发病条件:相对湿度超过90%,温度在20~25 ℃时易发病。防治措施:一是选择优良的抗性品种种植。二是切实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播前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人工将底部2~3片叶摘除,减小田间湿度;清除带病植株,降低田间带菌量;通过轮作的方式,适当提早播期。三是加强化学防治。在大斑病发病之初,可以喷施50%甲基硫菌灵、50%多菌灵、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隔10 d喷施1次,喷施2~3次[4-5]。
1.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华北地区及河南、山东、辽宁、山西、陕西等地为病害常发区。小斑病在玉米全生育期均可发生,植株抽雄后为病害发生高峰期。基本症状:小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但也侵染叶鞘、苞叶、果穗,病斑受叶脉限制。病斑为褐色椭圆形,叶边缘呈现赤褐色,病斑之中具有同心轮纹,潮湿环境下形成黑色霉状物,甚至可以导致茎秆折断、果穗腐烂。传播途径:以分生孢子与休眠菌丝体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主要凭借气流、风雨进行传播。发病条件:最佳温度为26~29 ℃。形成孢子的最佳温度为23~25 ℃、相对湿度超过90%。防治措施:一是种植优良的抗性玉米品种。二是切实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深耕降低带菌量;将下部病叶、老叶摘除,降低田间相对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玉米抗病力。三是化学防治。发病之初喷施70%甲基硫菌灵、75%百菌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隔7~1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1.3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在我国春玉米区普遍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丘陵地区发生比较严重。病原菌侵染种子萌发后产生的胚芽,并随生长点生长,但直到穗期才可见到典型的症状。基本症状:病株果穗短粗,外观近球形,无花丝,苞叶正常,受害后期,果穗苞叶自行裂开,散出大量黑粉。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但无花丝,不结实,顶部为刺状。雄穗受害后主要是整个小花变为黑粉包,抽雄后散出大量黑粉。有的雄穗受病原体刺激后畸形生长。传播途径:主要以土壤带菌的方式进行传播,此外,种子、粪肥同样可以传播。发病条件:土壤含水量在12%~29%,侵染适温为20~30 ℃,25 ℃为最佳。防治方法:一是种植优良的抗性玉米品种。二是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将病株及时拔除,降低土壤带菌量,进行轮作,并适当对播期进行调整。三是进行化学防治,将种子用种衣剂或悬浮剂包衣。
2 玉米主要虫害
2.1 玉米蛀茎夜蛾
又称玉米枯心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1年繁殖1代,通常幼虫发生于植株苗期,对玉米、高粱、谷子等产生危害,同时还能够对一些野生杂草产生危害。玉米蛀茎夜蛾最早在我国的通化、长春等地较为严重,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零星出现,对玉米产生一定的伤害。其基本情况及防治如下。
2.1.1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形态特征:幼虫体长26~40 mm,黄灰色,腹部各节毛和臀板均为黑褐色,后缘隆起,具有5个爪状突起,中间最为突起。成虫翅展30~40 mm,体长18~20 mm。前翅为褐色,前缘有黑色弧形纹,顶角有一浅黄色椭圆形斑,中间有一肾形黑褐色斑。卵黄白色,扁圆形,长0.5 mm。蛹长17~23 mm,红褐色。发生规律及危害:通常1年发生1代,以卵的形式附着于杂草上越冬。第2年5月开始孵化,幼虫主要吃返青的杂草,6月移到玉米植株上取食,幼虫能够对玉米产生危害,玉米定苗阶段进入危害高峰。幼虫大部分自幼苗茎的地下部分进入玉米植株,然后向上取食,或者从根部进入,受危害的幼苗出现枯心,还有的将幼茎切断。
2.1.2 防治方法。一是通过农业防治,即将田边杂草清除,降低越冬虫源。二是化学防治,即使用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进行灌根(3 000 kg/hm2),将92.5%敌百虫粉l kg与细土20 kg混合均匀,然后撒于玉米根附近。
2.2 玉米旋心虫
又称玉米蛀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大多发生在华北、东北、华南、华东等地区,主要对玉米产生危害,同时还能够对谷子和高粱以及部分杂草等产生危害。
2.2.1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形态特征:成虫体长为5~6 mm,全身具有黄色细毛。复眼、头、前胸、鞘翅、足分别为黑色、黑褐色、黄色、翠绿色和黄色,体宽比体长大。中间与两边存在凹陷,没有侧缘,鞘翅与胸节具有许多小点,鞘翅有光泽。发生规律及危害:通常1年发生1代,主要取食玉米植株。成虫一般在白天取食,具有假死性。成虫大部分在较松散的玉米地表产卵,1个雌虫一般能够产10余粒卵,成团分布。幼虫一般在玉米苗的基部取食,通常潜伏于根际周围生活,低龄幼虫主要从近地表的根茎部位蛀入茎内,然后向上取食玉米,幼虫自蛀孔返回,到地表之下,蛀孔的位置呈褐色。在玉米苗期幼虫能够对多株产生危害,使叶面产生排孔,形成花叶,造成萎蔫枯心或者枯心苗,甚至能够使玉米畸形,无法正常结果。老熟幼虫在根际周围2~3 cm深处化成蛹。
2.2.2 防治方法。通过农业方法进行防治,具体是通过合理轮作的方式使连茬种植的现象得以避免,从而将危害降低。通过药剂进行防治,具体可以通过25%甲萘威西维因可施性粉剂15.0~22.5 kg/hm2,与细土300 kg/hm2混匀施用,在玉米植株刚开始受到幼虫危害时,将其撒于玉米根部附近,对那些转移危害的幼虫进行防治。还可以喷施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通常喷施900~1 125 kg/hm2药液。
2.3 地老虎
又称切根虫,鳞翅目夜蛾科,能够对豆科、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诸多类型农作物产生严重危害,具有多食性特点。据统计,该害虫能够对36科100种以上植物产生危害,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春、秋季节危害相对严重,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种地下害虫。
2.3.1 形态、发病特点及危害。基本形态:小地老虎为鳞翅目夜蛾科。成虫翅展42~54 mm,体长16~23 mm,头胸、腹分别为暗褐色与灰褐色。前翅上具有肾形纹,卵形状大致为馒头形,其表面具有隆纹,直径约为0.5 mm,高度在0.3 mm左右。最初为乳白色,逐渐变为黄色,孵化之前顶部有黑点出现。发生规律及危害:在北方,小地老虎一般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或者蛹的形式进行越冬。在第2年3月成虫羽化。成虫具有夜间活动习性,一般在19:00―22:00进行取食。具有趋光性特点,对酒、糖、醋等物质的气味较为敏感。1只雌蛾大约能够产1 000粒卵。散产,卵大多数产在杂草叶背或者土面。第1代幼虫在4月下旬产出。幼虫主要分为6龄,一经触动即有假死习性,一般将幼苗咬断,然后拖到洞口。幼虫达到老熟之后就钻到大约6 cm深的土中进行化蛹。
2.3.2 防治方法。一是撒施毒饵进行防治。施90%晶体敌百虫1.5 kg/hm2 ,其中加入一定的水与红糖,添加炒香的麦麸75 kg/hm2或者棉饼进行混匀,在清早或者傍晚沿着垄撒施。二是喷药防治。选择17:00后或者7:00前喷施,用水量适当加大,每15 mL杀灭灵或10 mL敌杀死对水15 kg,然后混匀进行喷施。三是通过人工捕杀方法进行防治。即若发现有玉米幼苗受伤,则在7:00前在受伤幼苗附近挖土捉虫。四是尽快进行补种或者移栽,确保苗全。
3 参考文献
[1] 宁国华.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科技传播,2012(20):120,112.
[2] 郭德洋.浅谈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1(13):25.
[3] 李探林.常见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