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概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种类型的风险,这些风险的产生,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对自身的内部管理进行反思,并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提高避免各种风险的能力。
2 当前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2.1 商业银行控制环境欠佳,削弱了特定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经常施加一定的压力,这就导致商业银行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得银行管理者在经营上的管理理念不断偏离。忽视了商业银行内控系统的环环相扣性,没有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约束。同时在组织机构以及内部设置的制约没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在管理中的各项部门中的内控管理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管理机制,没有建立责任机制进行合理约束。
2.2 商业银行缺乏一个系统的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就目前来看,商业银行内部设定的相关制度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新兴业务的开拓与相关制度不相适应,这样导致在当前的内控管理中,现在的银行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银行的会计结算和执行制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就银行本身而言,其中的工作人员没有清楚的认识到银行的内控机制,不能根据银行本身进行工作。
2.3 会计系统缺乏对银行资金流量必要的控制手段。在商业银行会计体系中,本身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在银行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违章的现象。在整个结构中,在银行业务办理过程中,没有严格的遵循控制制度,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2.4 商业银行人事激励机制未有效建立和运行。在现有的银行内控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不适应当前的银行内控管理的需要。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银行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一级法人下的分支行长对整个银行进行全权负责,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在银行本身的内控管理体制下,对领导干部的权利应该适当的进行控制。在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中,并没有对行长的个人决策、业务行为以及责任行为没有操作性,在进行其他工作中不能做到严格的制度约束,使得其他工作人员不能正确的履行自己的责任,不能保证银行的内控管理合理实施。
2.5 商业银行现有内部审计监督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商业银行中,目前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没有完全的做到权威性和独立性,使得其自身的监督机制很难对银行内部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在银行内部监督人员中,监督人员的数量不充足,使得执行者也是控制者,造成在控制方面上容易产纰漏。监督部门没有做到从整个银行体系中把握银行全行的业务动作和经营状况。在监督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做到及时的发现问题,不能根据现有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应对措施。
2.6 计算机等高等技术的应用。在商业银行中,由于本身工作严谨的性质,使得在银行工作中广泛的推进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但是广泛运用的过程中,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不仅大大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新的风险,对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加大了难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 内控风险防范对策
3.1 建立银行内控机制。建立适应于银行发展的内控机制,需要确保制定的新的内部机制是否能够帮助银行有效发展,能否保证对各个部门有一定的制约性,在各种业务操作控制中,需要进行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内控组织体系,加强银行制度的不断完善。在银行各个职能部门都需要按照章程进行工作,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避免银行的风险发生。
3.2 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中,需要构建比较完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相关制度,不断的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进行投资,保证银行内部管理的分化,避免一人掌权的现象发生,实现投资管理的多元化。并要求在相关机制的制约下,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不断的将组织结构健全完善。在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中,保证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的优化处理。
3.3 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及有效的交流渠道。在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中,需要不断的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使得信息系统覆盖整个银行,保证银行在举行重大活动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的发生,保证信息的流动性,在不断的加强信息进行传达,使得银行机构内部信息流动。
3.4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在银行内部管理中,需要酌情借鉴国际中的先进管理经验,在借鉴经验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现当今的科学手段进行实施,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银行业务风险的发生。在银行内部管理中,需要不断的建立覆盖业务风险的监控,使得在整个管理范围内都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提示。对具有高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在办理业务中,对于重大违约现象需要采取登记报告并将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报告。最大限度的避免损失的产生。不断的完善制度体系,在完善的监督体制下才能够有效的避免银行内部风险的发生。
3.5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加强规章制度检查和执行力度。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及时的诊断和完善,对审计监督赋予相对应的管理权力,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银行内部管理。不断的充实内部稽核人员,保障内部管理稽核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才能够全面的掌控银行内部管理工作,更好的避免银行内部风险的发生。
3.6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目前来看,银行内部风险的发生大部分是由于银行内部经营人员的思想问题。为了降低银行风险的发生,需要抓好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商业银行要做好对内部员工的关心和帮助工作,帮助员工解决困难中能够加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
4 结束语
总之,要想最大限度的避免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发生,需要不断的强化银行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银行内部监督机制,进而促进银行全面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琼.商业银行内控建设法制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
(一)我国银行内部管理会计控制失灵 我国银行内部管理会计控制和管理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理念不成熟。首先,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熟悉不完整、出现片面的情况。在银行机构还存在不少认为银行内部会计体制管理和控制的健全和完善跟建章建制没用区别的管理者,他们严重忽视了会计业务经营工作的层层相扣和环环相系以及机制的动态化,甚至还有不少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者将银行内部会计直接和内部审计划为等号,而没有注重银行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工作部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及各个业务部门核查监理之前存在两道防线。其次,银行内部关于业务发展和内部管理控制双方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位,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银行一部分分支银行机构没有意识到内部的控制和管理手段也是一种促进银行经营预期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甚至还将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内部管理和控制相互隔绝对立起来,过分注重扩张业务而忽视控制各种风险,导致一些风险直接对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影响和麻烦。再次就是关于银行的人力资源政策还有待完善和健全。主要表现在:不少银行的分支行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岗位分析机制,尤其是在配备人才的时候不能做到才尽其用和人尽其才;一些分行经常出现混岗工作的情况,在职务说明中岗位分配不明确,出现了不少岗位职责模糊,应该其承担的责任不明了;没有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和岗位的定期轮换制,这样对于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是十分不利的一个影响因素;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评价以及约束激励机制发展有待提高。现今情况下,约束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和促进其合理化,一般都存在激励作用逆向的问题。但是不少银行实施的考核约束激励机制主要将着重点放在业务的发展上,而忽视了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建设上。
(2)银行内部对于重要岗位及人员的监督与管理约束激励机制不完善。一般来讲,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都主管一些十分重要的人权、财权以及物权,对于核心印章和关键性凭证的接触有着更多的机会,这也就为其提供了更多的作案条件和机会。对于这样的情况,国外的银行一般都会建立与重要岗位相对应工作人员的建立、约束以及监督机制,譬如经常听说的专门内部审计以及强制性休假制度和人员的轮换等。可是站在国内的角度来看,不少银行在给予其重要权利的同时并没有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约束、监督和管理机制。一方面内部审计问题严重,缺陷有待填补,将工作的重点置放在对基层操作工作人员的审计之上,而不是对重要工作人员的审计,尤其是治理人员的审计。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工作人员的强制性休假和轮休假期制度一味地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就是没有将其贯彻落实到生活中去。不管是审计的范围还是审计的频率,都还不能对重要岗位上的要害工作人员造成威慑力。这也就为其作案提供了不少机会和各种可能性。
(3)银行内部会计管理活动控制混乱。首先就是银行内部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以及核算体系关于各个条块的分割和重组缺乏科学性的统筹,因而使得银行内部管理和控制重叠、分散、矛盾、低效以及空白;工作人员职责模糊,都有待完善化,甚至一些操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制不够细致,权力和责任错位现象严重。另外由于岗位混乱,以致顶岗和一人多岗的现象较为普遍。其次就是银行内部关于监督和授权的力度不能协调前进,尤其是对于授权中所出现和存在的问题监督强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及对于越权行为的惩罚程度不深。
(4)银行内部审计力量尚显薄弱,与银行业务发展速度不能协调向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内部控制和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决策、治理和建设、操作和执行以及持续改善和评价监督这五部分。在这五个部分中,评价监督环节是经过检查和核对来促进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检查和核对的过程中对于发现内部控制和管理中所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缺陷应该及时督促治理层尽快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评价监督环节的责任主要是由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来执行,可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力量稍显薄弱。一些银行到现在都还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而已经建立不少内部审计部门受到行政力量的干涉较多,不能完全独立,特别是在审计总行层面的过程中,难度非同一般。还有就是受限于机构结构设置的不足,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强度有待提升,银行不少部分支机构和部门对所提出的整改条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进一步改善的进度严重受阻。此外,一般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数量不足,配备人员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范围以及频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不高,对一些业务的熟练水平还有待提高,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与现实中的发展趋势没有达成一致。
1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内容
银行实行风险管理,主要是符合当前经济的发展潮流,主要目的是促进管理者摸清银行各部门的状况,分析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最好防范对策。主要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识别。1.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银行管理者审视自身银行内部有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分析这些风险的发生几率及对银行后续经营所带来的影响等。1.2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识别,寻找可存在的风险后,专业的管理人员可通过财务分析数据或者指定相关模型进行相对应的处理,从而正确评估该风险存在的类型及影响范围。并通过评估的数据制定相对应的策略,尽量避免内部风险给银行经营带来危害,确保银行的资金运营,确保银行的健康发展。1.3风险预防与控制。通过风险识别与评估后,需要制定相对应的预防控制策略,减少内部风险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影响,从而对银行造成危害。
2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风险管理重视不足。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是需要各部门相互协助才能顺利完成的。在我国,由于一些传统观念问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工作相当的不重视,认为银行的发展只要有好的发展策略就行,忽视内部因素,导致各部门的工作进展缓慢,不能及时开展,更不用说财务部对银行资金的运营进行统计分析,这造成了银行内部管理水平停滞不前,其自身所携带的风险问题与逐步呈现出来。2.2风险管理控制薄弱。结合国内银行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的一些银行在风险管理控制上仍旧存在一些突出性的问题:第一,银行经营管理思想落后,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只管银行有流动资金即可。第二,银行对现金风险管理不重视,即银行经营者对风险管理工作不理解,对资金的使用流向不重视,资金使用的不明朗,使用不到位,一些不确定因素都严重增加管理的风险。2.3风险管理方法简单。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需要银行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完成,这说明风险管理是一件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内容繁琐的工作。但在实际中,银行各部门对风险管理缺乏详细的调查取证,责任心不足,导致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艰难。另外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管理观念落后,在内部管理的财务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的预算编制法进行风险计算,并以此作为管理的依据,虽然这种传统的风险计算方法简单易懂,但无法适应新时代下银行管理发展真实需求。
3基于风险管理的银行内部控制策略
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因此,银行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现今,我国大部分银行都存在风险管理问题,这要求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所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制定有效的对策,从而提升银行的经营效益。3.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当银行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银行的投资项目越来越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日益增加。只有银行的管理者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才利于各部门工作的开展。首先,树立银行文化,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这极大的利于银行众多部门及员工的有效沟通,增加内部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其次,银行要对员工定期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和素质教育。在内部进行不间断宣传,突出领导者的重视,不断提高员工对内部风险管理的观念。并对专业的人员进行培训,强化知识点,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培养责任感,尽可能降低各方面所发生的风险。最后,对员工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激励。新时期,“以人为本”是我们主要倡导的理念,这体现了员工在银行的重要性。构建符合银行本身的银行文化,积极发挥员工的工作热情,引导他们努力参与风险管理的工作,促进各部门对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高效完成。3.2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首先,银行管理者必须全方位的整理当前所经营的业务,分析其存在的分析,并做好相对应的处理策略,及时解决问题,逐步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其次,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与基础条件。结合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有关部门应要针对当前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实践与探索,将当中所存在的一些与时代脱轨、脱离实际的制度条例进行清理,然后再根据银行的发展需要,制定可操作的管理制度。最后,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落实到所使用资金的数目与效益,最低限度的控制财务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完善的工作流程,完善的工作制度,可有效地实现财务管理人员的权责相统一。3.3构建风险预警机制。一家成功的银行,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条例。就当前的经济市场来看,银行必须要构筑风险预警机制,才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问题的发生,才能确保财务决策的安全性,从而增强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效,提高经济效益。首先,银行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银行的成功管理经验,参考他们的风险预警机制,先建立一个预期的机制,即简要的整理银行内部现金流量及预算。其次,在短期的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并实行的基础上,要立足银行自身实际,结合银行的经营发展方向、特点等,不断探索实践,建立一套长期的预警机制,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护航。即银行要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就提前设定合理的风险预警指标和标准值,全面评价银行项目投资可能发生的风险情况及有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3.4完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这也使得它的每项业务都会伴随着风险展开,如何准确地识别和评估风险是管理和控制风险是前提。由此可见,完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银行应结合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从银行整体的角度出发,整合现有内部控制资源,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监测,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其次,还要实施全面风险的控制技术,对各类潜在性的风险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持续监测,杜绝一切可能性风险的爆发。除此以外,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银行内部的风险识别能力,并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控制和化解。3.5制定科学有效的内控标准和程序。如前所述,当前我国银行在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方面仍旧存在一系列无法避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银行必须要尽快进行管理制度的梳理归纳,深入研究分析,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内控标准和程序,才能以此为基础,有条不紊地推进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而在此过程中,银行要针对部分没有制度规定的内控盲点,加强研究落实,明晰制约关系和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还可以从银行体制及机构的变革入手,加强银行内部结构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测评系统。
4结语
总而言之,风险是银行如影随形的客观存在,其自银行产生时就一直伴随着银行在不断地发展,并在21世纪的今天呈现出了新的内容与特征。为此,为进一步谋取可持续发展,银行必须要结合内部风险管理的内容,立足其所存在的风险,探索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策略,做到防范于未然,把一些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
参考文献
[1]王希全.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导向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04).
[2]王学娟,谢潮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基于COSOⅡ和BASELⅡ的监管与协调[J].财会通讯,2012(06).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模式落后,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的到来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无法与现代化的市场环境相适应。商业银行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薄弱,使得其对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的内外财务风险因素无法进行准确的评估,导致商业银行的运营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模式的落后使得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机制脱离了商业银行管理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商业银行积极有效地防范财务管理风险,不能够对商业银行内外财务风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无法优化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工作,影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环境不明确,易与财务管理出现脱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信息的瞬息万变,使得商业银行的内控环境极不稳定,缺乏明确的信息指导,导致作为商业银行管理核心的内部控制无法发挥明确商业银行权责的作用。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往往只重视商业银行的经济利益,内控意识往往比较淡薄,导致商业银行内部相关的控制制度无法得到落实和执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的越权、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内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传统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经济市场规避财务风险因素的要求,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内控模式,就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相脱节。这不仅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管理和运行成本,还削弱了商业银行内部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三)商业银行内部缺乏信息沟通,财务风险监控机制不完善。
由于商业银行内部成员间缺乏对内部控制信息有效的沟通,使得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极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人员对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往往只是一知半解,不能够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和建议。商业银行管理人员也不重视与外界企业人员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工作,使得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无法全面完整地了解到商业银行的运营状况,导致商业银行无法适应市场主体的实际需求,不利于提升商业银行内控和财务管理的效率。商业银行风险监督和控制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其长远发展受到较大的阻力,不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无法实现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模式,重视财务管理因素
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模式,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对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凝聚力至关重要。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因素,培养银行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由于实际运营的商业银行内控和财务管理会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的变化而调整和变动,因而管理人员在制定财务风险规避战略的过程中,应当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留有一定的转换空间,有利于实现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政策的灵活调整。建立适应信息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机制和内控制度会对推动商业银行的高效运行提供充分的动力保障。
(二)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加强与财务管理的联系
为了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管理人员应当立足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开展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强化作用。同时明确管理人员的内控责任和职责范畴,实现对商业银行管理层权限的有效制约,引导银行员工树立较强的财务风险意识,从而实现对商业银行内控环境的合理优化。
(三)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沟通,构建健全的财务监管机制
加强与员工间有效沟通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对推动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商业银行应当完善自我监督机制,及时观察市场信息的变化,提升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计划。同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团体活动,为银行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银行员工的团结意识和责任意识,适时调整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定期对银行的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有效考核,综合考虑银行内外面临的各种因素,改进和完善银行的风险监管机制,增强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实现对商业银行资金和外部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三、结束语
一、信用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商业银行管理体制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沿袭着国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就形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出资人代表,没有关于权力制衡的制度性安排,没有合理的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等等,致使银行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内部监管缺位,各经济主体行为缺乏长期的发展动机,由此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的机构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设置的,因此,在信息传递、资金调拨等方面的困难,制约了金融资源的市场合理配置;机构设置和经营业务缺乏内在联系,造成一些机构业务严重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银行业务过多受制于地方政府,影响了银行统一法人的体制,使银行风险控制弱化,不良资产大量增加。
3、社会信用环境欠佳。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法规尚不完善,致使少数人、少数企业及少数地方政府不讲信用、不守诚信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
1、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为银行建立起合理的组织架构。其主要做法是:第一,对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明确国有产权出资人。目前,我国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已相继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股份公司,其他商业银行也积极进行资产重组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以此将非国有经济股份引入国有银行,使其产权多元化,成为国家控股、企业入股、个人持股、外资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第二,构建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分离所有者的监督权和经营者的管理权,改变银行管理人员行政官员化的弊端,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金融企业。
2、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保证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目前,我国国内几家大银行虽然已经有了一套内部管理制度,但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依然存在。因此,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仍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具体地:一是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二是做好信用评估工作,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三是健全商业银行的领导体制,完善监事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督下的行长(总经理)负责制;四是改革和完善符合商业银行特点的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商业信用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安全的行为。为此,第一,在风险防范方面,银行要做好信用识别、风险估计工作,对于那些风险较大的贷款项目不贷、少贷或联合其他银行同贷;第二,在风险分散方面,商业银行要做到资产的合理组合和搭配,实现信贷资产的多元化;第三,在风险转移方面,银行可以采取更换贷款方式将风险转移给借款人或担保人,也可以采取和借款人及其担保人向保险公司办理资金和财产保险,使贷款一旦发生风险,由保险公司给予经济补偿的做法;第四,在风险补偿方面,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的同时,提高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比例,使资本金得到很好补充,增强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