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把旅游当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旅游业发展势头空前强劲,到90年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即使是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不景气时,旅游业也并未受到重创与打击,发展势头依然良好。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惊人。目前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旅游业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或者先导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以入境旅游为主的时期。
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内我国旅游业以海外入境游为主导。其特点是,我国旅游业尚未被确定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接待工作的开展仍带有较多的政治色彩。
(二)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也逐渐地开始选择旅游这种娱乐方式,旅游开始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其特点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并行发展。
(三)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全面发展时期。
1997年至今。1997年是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时期,我国旅游业业务经营基本格局再次出现新的变化,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业务的分工也做出了新的调整。
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目前主要呈现以下状态:
(一)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广。但总的来说任处于一种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改善交通、增辟新的景点、美化环境、修建不同规格的酒店等。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旅游业带来了重要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动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带动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两个舞台,我国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形象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以及国内旅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五)高科技信息化广泛应用于旅游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旅游业经营管理手段、思维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人力,而且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旅游业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的途径,并可以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较高水平,实现蛙跳战略,后来居上。
三、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旅游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景区的掠夺式开发及粗放式管理。
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资源的保护,这是很多景区存在的致命性硬伤。而管理的不完善进一步威胁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认识上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很多地方政府对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形成具体有效的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
(三)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
邻近的地区之间各自为战,没有把资源的整合开发纳入周边地区的大格局中来考虑。缺乏总体的战略眼光。很多地方没有完善的发展规划或者发展规划不够科学。
(四)宣传不到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市场开拓缓慢。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还未完善,造成在宣传促销上资金短缺乏、力度不大、科技含量不高、手段单一,覆盖面不广,市场开拓缓慢。以致很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形不成买点,知名度不高。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入境旅游增长迅速;居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大大带动了国内旅游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升决定了境外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旅游业的发展逐渐重视起来,旅游业各方面设施已具相当规模,旅游业得到很快发展并趋于成熟。旅游业的全面迅速发展,也为国际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旅游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想要较好的处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大力倡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以保证旅游业很好的造福于人类。
(一)强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新机制并加强旅游立法工作。
体制的改革有利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保障旅游效益的不断增长。对景区进行三权分离,即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使三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相互独立以建立现代旅游体制。而立法的不断完善将会很好地监督和管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使旅游市场规范化运作。
(二)强化景点线状开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景点的线状开发就是要把旅游资源进行线性整合,把邻近的相似的或者互补的资源连接起来。此举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的逗留之间;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整合,进而提升旅游品位。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缓解过度开发资源和资源保护的矛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更加有利于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树立品牌战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品牌有着极大的认可,品牌就是口碑。我们要打造知名品牌的旅游景点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关键词: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前言
在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的经济环境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使得我们许多行业都面临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旅游资源在开发和建设中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的下降等等问题日益引起了各地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省内有不少旅游专家和学者围绕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积极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笔者在自己视野能够触及的范围内,对近几十年来贵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检索、分类、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一、研究时间起步较晚,近年来有所增加;
从公开发表的形式来看,经济、历史和地理、农业科学和宗教等其他相关期刊、杂志上刊登的有关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论文,这种类型的研究成果最多。我们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筛选,共统计有效论文36篇,由于视野范围有限,统计论文的数目并不能涵盖所有。针对所能涉及的,对查询结果进行了分析、归类,得出从97年才开始有相关公开发表的关于贵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而一直到近五年之内其研究成果才呈现出明显的增势,各种相关论文、著作不断涌现。贵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相关著作,主要是贵州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和贵州省旅游局编的《贵州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贵州旅游文化论坛”论文选》,该书收录了40多篇论文,于2006年9月出版。
二、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趋势,偏向于生态和文化;
总的看来,研究者们主要从生态、文化、开发、管理等角度去揭示旅游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多从生态和文化的角度出发。近年来,生态旅游是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最热的一个课题。1995 年,云南西双版纳首届“全国生态旅游研讨会”的召开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进展。针对贵州旅游业加快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专家们强调应该树立生态旅游价值观;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善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遵循生态学原则,合理解决发展与保护、利益分配等矛盾。从文化的角度,指出贵州喀斯特地貌应该与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在旅游发展中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应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开发的角度,我们应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的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突出天然和本味特色,同时注意区域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从社会方向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近几年兴起的趋势。叶春等人选择以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苗寨为例,探讨了社区村民参与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和可行性。
三、 研究方法多侧重于定性研究,偏向于理论分析
纵观省内已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大多集中于定性研究的层面上,对于定量研究则少有探究者。根据对文献的统计,理论研究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多,有个案分析的实证研究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定性和定量,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只是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应互为补充,相互支持,来完善我们的研究。依靠单一的研究方法,无法捕捉研究对象的所有变化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日益延伸,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越来越多,为两个研究范式的相互借鉴与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计算和定量分析能力的不断提升,定性研究范式的日益成熟,都为不同范式的相互结合提供了方法论的可能性。
四、 关于贵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从全国范围来看,旅游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旅游学科关注的前沿领域之一,其研究已表现出显著的多学科、跨学科共同参与的特点,而我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尤其在经济学方向和社会学方向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做过不尽相同的界定。1990 年加拿大Globe’90 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所做的阐述在国内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大,伴随着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文化产业的悄然兴起,导致了在实际研究方向的进展中,许多研究者把着眼点主要放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变迁上,甚而将旅游可持续发展单纯理解为如何实现旅游的生态或者文化可持续发展。从整体观之,我们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全面,系统的观念。国内外各地专家学者从环境学、生态学、文化学、旅游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不同的学科角度,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容量、旅游增长极限、旅游阈限理论等等新概念,还运用了大量的研究方法,如体验性评价发,综合性层次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等。其研究成果有个案研究,也有专题研究。而省内在理论总结上缺乏吸引人的地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还比较少。
结语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贵州省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尽管在近几年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仍存在明显不足,尤其理论分析和方法运用上还比较缺乏创新,这使得整体的研究进展比较慢,成果比较少。作为研究者的我们更应该加强关注,作进一步的努力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文晓晋.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绿色大世界.2007年第9期.
[2]李秀建.浅议贵州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经济.2009年第8卷第1期.
在世界经济快速腾飞的刺激下,旅游业的发展尤为迅猛,而此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显得更加重要,所谓旅游可持续发展,其定义参考《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的观点可以解释为,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求,其实质是指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中国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近几年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我国国内旅游业和国际旅游业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旅游市场越来越大。根据PATA战略情报中心的中文版本《2011年度旅游监测报告(年初版)》,于2010年,中国已跃居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和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根据《2012年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综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9.5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7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国内游客人均旅游花费为767.9元,同比增长4.9%。预计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2.5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达2.55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2%。但是总体上说我国旅游业仍处于一个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虽然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
二、从再造凤凰谈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再造凤凰事件
凤凰县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境内,自古以来一直是苗组和土家族的聚集地,其文化、建筑、饮食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凤凰古城临沱江而建,木质的吊脚楼鳞次栉比布满河岸两侧,东、西城门楼在夜晚灯光的照应下显得格外庄重,就是这样一个古朴的小镇,用其特有的风情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前来欣赏,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在带动凤凰古城前进的同时也将凤凰推到了一个瓶颈,越来越多的游客使得这个核心区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镇感到窒息。
面对这样的发展瓶颈,古城有关部门于2012年9月了一条“拟投资55亿元人民币复制一座新城,完全模仿现在的凤凰古城,取名“烟雨凤凰”,通过建新镇来保老城”的消息,此消息立即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到底该不该建新城,如何通过合理手段保护古城,怎样传承古城的文化等问题再一次引来各界关注。
1、“再造凤凰”区别
“再造凤凰”与“复制凤凰”
自2012年3月叶文智公开表示要建造“烟雨凤凰”时起,网络上关于凤凰新城的传闻不绝于耳。“一个拟投资55亿元人民币,完全模仿湖南湘西自治州凤凰古城而建的新镇‘烟雨凤凰’将于年内动工。”类似这样的消息,一时间疯传于网络。
“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沱水绕城过,一条红红石板街……”这座小城因沈从文而在文学界闻名。层层叠叠的吊脚楼,蜿蜒的沱江水,雄壮的大石桥,沈从文、熊希龄的故居记录了这座古城的点滴琐碎,在雨后的迷雾里,在日落后的黄昏中,散发着古城的魅力。
凤凰古城可谓是绝无仅有。厚重的历史感,浓厚的民俗风情,积淀的文化底蕴,是游客选择凤凰的理由,也是凤凰有别于其他旅游胜地的地方。建造者能做到的是模仿古城的外形,但古城的底蕴确是无法重塑的。即便它再“真实”,也只是个仿品,并不是游客们一心向往的那个历史文化名城。而事实真的就像是网友们所说那样,完全复制吗?对于这一点,叶文智在2012年9月在一则采访中表示:“文化是凤凰古城的灵魂,也是支撑古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这是可以复制的吗?”除此之外,叶文智还反复的强调此次项目的目的是“建新镇保古城”。
可见,凤凰新城并不像是传闻中的那样,像个假古董般的完全复制。若不是复制的“赝品”,那么新城的图景是怎样的呢?叶文智称,新城将会是一个集旅游、居住、度假、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除此之外,他还表示“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烟雨凤凰,最终只会是一堆建筑垃圾。
在我看来,凤凰新城更像是凤凰古城的一个辅助,将休闲娱乐部分搬入新城,分流游客,使得古城的接客压力得到缓解,对凤凰文化旅游产业起到提升质量,扩大容量、转型升级的作用。“烟雨凤凰”将注重观赏性,在设计中融入当地民族风情符号和元素,把整座城变成艺术品。 从这一点来看,“烟雨凤凰”又是凤凰古城的一个视觉延伸,同样可以起到游客分流作用。
(二)“烟雨凤凰”的意义
1、缓解古城载客压力
凤凰古城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个文化符号,是无数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然而近年来景区的火爆造成景区游客严重超标,人山人海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旅游系统一度瘫痪。
对古城而言,2011年古城游客接待总量为650万,超过理想接待数量约200万,大量的游客让古城的环境受到了严峻的威胁。游客增多,酒店,临江饭馆随着增多,而这些店面的废水不经任何处理的,肆无忌惮的排到沱江里。沱江水,现已成为绿色,漂浮着一次性饭盒、塑料袋等自然无法分解的垃圾,而在古城没有开发前,沱江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苗族人。另一方面,在古城两千平方米的土地上,充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噪音、拥挤、空气污染占据了整个小城,古城的静谧则是早已不在,古城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游客的角度讲,快速增长的游客数量,使得古城的床位量显得捉襟见肘,在品质上也是难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时,没有提前预订酒店的游客会出现游客玩在凤凰住在吉首的现象。公共厕所少的问题在近年五月份相关部门新添置18个免费公厕后,终于得到缓解。而在之前公共厕所的数量一度只有6个,且其中四家向游客收取一定费用。
新城将分为行政新区、居民新区、游客新区,空间的延展和划分会使古城原住民安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得到保护,现代化的家庭设施及居住环境给予当地居民舒适感和安全感;对于游客来讲,在新城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旅游项目,享受更好的服务待遇,高水平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另外,分流到新城的游客势必减轻了古城的接待压力,减少了对古城的破坏,古城的风貌得以维护。还有,以凤凰新城完善的排水系统为例的现代化硬件设备还会降低凤凰地区环境污染水平。
2、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国际上旅游业发达国家就旅游发展趋势认为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新型的旅游形态是结合现代都市、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自助式的休闲艺术体验,其特点强调的是个性化和差异化。从凤凰古城来看,其文化和历史的独特可以说是它的个性化,但从差异化角度来看,却略显不足,具体来讲,差异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目的地形象差异化、旅游产品差异化、旅游服务差异化,而烟雨凤凰的兴建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差异化这一不足。
凤凰新城则会在保护老城的基础上,建有酒吧、客栈、旅游纪念品商店、会议型和度假型酒店等,知名品牌香格里拉、凯宾斯基、悦榕庄等都将会入驻新城。“保古城建新城”的做法正是迎合了差异化这一特点,新城时尚的创意设计,旅游产品的改良以及酒店配套提升的服务质量会与古城的年代感,古朴与悠久感相碰撞,使凤凰极富个性与魅力。这种差异化满足了现代旅游消费者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多样化的需求理念,而满足游客需求的本身正是发展现代旅游的根本。
3、发展当地经济
按照规划,凤凰新城的选址距离古城4.6公里,面积为古城的三倍,从空间上来讲,新城将会是对古城的一次延展,在这次的烟雨凤凰项目中,古镇的商户将会外迁到新城,商户分布面积要比之前更广阔,游客在分散购物的同时,也带动了凤凰古城景区周围的商业发展。
从新城的发展规划来看,新城增添了更多功能的酒店,会议型,度假型等。游客在观光之余,除了民宅、客栈之外,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会议型的酒店更是让古城走上了国际化的路线,当然会议也会因为举办地的历史文化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效果都是我们在举办会议之初所期盼的。相较之下,在建烟雨凤凰之前,古城的日接待量高峰达到8万人次,而古城区内的宾馆床位数仅为2.5万张,这也就不难解释没有预定上酒店的游客玩在凤凰住在吉首,或是干脆躺在车里将就一晚的现象了。无论烟雨凤凰是否存在,酒店业的发展是个必然的趋势,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消费水平上,无论是上面提到的酒店业还是旅游纪念品店,新城的建设注重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升级,而这是游客们所渴求的。在工作之余,和家人朋友的旅行中,游客们心中期待着的往往都是放下身上的包袱,享受优质的服务,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放松。在收入增长的背后,大众的消费需求也是相应上升的。与省钱相比,人们更倾向于在节假日的时候,把金钱兑换成享受,所以说消费升级不愁没市场。
据估计,烟雨凤凰建成后,直接带来就业20000人,带动当地旅游增长20%至30%,为当地财政创收2亿元,而在2011年凤凰县的财政收入仅为3.45亿元。可见,烟雨凤凰项目成功落实对凤凰县经济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三)“再造凤凰”存在的问题
1、遗失古城原有风貌
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这座静谧的古城孕育了沈从文、黄永玉、熊希龄等文化名人,而其富有特色的建筑――吊脚楼也吸引了中外游客前来参观,然而走在如今的凤凰古城,人们已经很难领略到那份特有的湘西文化,流淌在这座古城中,更多的是商业化的现代品,是已经扭曲了的当地人的生活。而正在酝酿的“烟雨凤凰”本就少了原有的历史底蕴,难道它能更好的传承连凤凰古城都已经遗失的古韵么?新的“烟雨凤凰”到底是否能还古城一份宁静,我们暂无定论,但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不管是“烟雨凤凰”还是老凤凰古城,都要把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起来,让古城更有古韵,让新城更有魅力。
2、负面舆论多导致吸引力下降
自2012年宣布再造凤凰古城起,网络上下关于再造凤凰古城的议论从未停歇,主办方抱着对新城的憧憬和希望愤步向前,而凤凰古城内外关心古城的人们却无时无刻不在质疑着、担心着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正如上面提到的,古城的内涵在于其古,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不厌其烦、不嫌其远、时不时的来看看这座书中提到的“最美的古城”,呼吸着沉寂的空气,摸一摸古城墙,闭上眼睛试着体会这就是一代文人沈从文住过的地方,是《变成》故事诞生的地方,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体验,一次心灵之旅。试想一下,在新城做出这样的举动,不免会被认为是荒谬之举。心灵之旅是新城的躯壳所不能给予的。这也是游客们最担心的一点,新城再怎么建,也是新城,那么就不要折腾了,劳民伤财。
此外,当地的商贩也是负面舆论的来源之一,伴随着今年五月份的售票制度,古城的商贩们逐渐被转移到古城之外的新城当中,虽说按照经营性质划分为不同的商户类型,并根据不同的政策给予补助或是相应的免租,但这难以消除商贩对新城生意不景气的疑虑。出于民众对再造凤凰的期望值不高,商贩在搬迁的过程中也未体现出积极的姿态。商贩的不支持又会反作用于新城的建设,影响着新城的活力和吸引力。
(四)通过“再造凤凰”事件为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解决办法
1、转变当地旅游业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融合
在开发古城旅游资源时,秉承保护为主的原则,适度开发当地生态游,并且充分考虑开发古城对当地百姓生活情况的影响。将掠夺式的开发模式升级为规模化、高效益的发展,注重服务质量的优化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
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像是当地的手工业,苗族的挑花、织锦、刺绣、剪纸、蜡染;美食业,蕨菜炒隔年腊肉、凤凰姜糖、湘西糍粑。凤凰有着古老的历史,当地的服饰、节日、美食、生活习惯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蕴含着古老的文化,在开发的同时应注重古城的原汁原味,过度的商业化会使古城失去原有的味道从而丧失对游客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当地的旅游特色开发旅游线路,一点:凤凰古城区、一江:沱江、一线: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打造三大特色品牌:名人名城、楚巫文化和民俗风情二、结合当地资源,升级消费模式
就目前的消费模式来讲,较为单一,且较为基础。应做到注重当地手工业的发展,实现个体的整合或是工会形式,注重质量把关和手艺的传承,保证工艺品的质感和文化感。结合当地的节日文化及生活方式开展别具一格的旅游活动,像是歌舞表演,建筑欣赏等。
3、注重旅游行业从业人才的培养
导游人才是传输凤凰文化的一大关键。因此,应该注重导游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保证做到对当地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让游客从导游那里领略到苗族居民的神韵,从自己眼中感受苗族居民的风采。
4、古城的延伸――“烟雨凤凰”
“烟雨凤凰”的出生,将会是凤凰古城面积的一次延展,是一次消费的升级,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带动古城附近一带经济的发展。但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烟雨凤凰”足够具有吸引力。凤凰古城之所以能够招致大量的游客,其重要原因是凤凰的“古”,“古”中蕴含着凤凰的历史,以及岁月涤荡出的人文,而这些是任何急功近利的“新建,再造”不能完成的。而“烟雨凤凰”的动人之处,在于其能满足游客因收入增加而上涨的消费水平,然而它真的动人到足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吗?取决于它是否能做到古城与新城的过渡,新的不那么扎眼,古的不那么失真,其间还能感受到文化的创新与流动。
三、发达国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科学制定旅游业规划,合理管理旅游业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有连贯性及一致性的旅游规划指导。旅游业的发展要考虑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将保护和利用有机的结合。
旅游开发不仅仅是旅游部门的事,更应该包括生态、历史等各个部门的统一协调,我国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管理重复,互推责任或管理空白,无人问津的情况,有些当地旅游部门仅考虑经济利益,未能尊重专家及游客的意见,使得旅游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二)建立第三方监督
我国长期以来是以政府主导控制旅游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位于支配地位,无论是旅游规划的制定还是旅游项目的审批,拨款都由其一手包办,这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低效贪污等现象,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部门,并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的上访通道,采集各方意见,完善和监督各项旅游规划的实施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高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价值观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2旅游业的循环经济视角
旅游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吸引游客最根本的力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旅游产业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运行方式完成对旅游产业的改造,优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使旅游产业与循环经济接轨。
2.1符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循环经济要求采用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向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与以可循环利用的旅游资源为主、低资源消耗的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要求一致。在旅游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旅游的推广、生态景区和绿色旅游交通建设等的基本思路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理论。要想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循环型旅游是最佳选择。
2.2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阶段,参加旅游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可以通过旅游业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行业,在系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它起着沟通、协调、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应用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在旅游行业内部形成循环链,改变过去过度消耗资源、恶化环境的旅游方式,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使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循环性旅游模式的优点
与传统旅游模式相比,循环型旅游模式强调环境保护,注重向资源的循环利用、旅游过程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使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政府、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到旅游决策和管理中,以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在此过程中,要求旅游者要承担保护旅游资源,清洁旅游过程,使旅游废弃物资源化,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并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3.2发展循环旅游的途径
发展循环型旅游就是要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贯穿于旅游业发展中,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循环型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4.1经济利益驱动机制
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是企业,比如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饭店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当循环经济能给旅游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降低成本或增加收益)时,旅游企业才有足够的动力发展循环经济。
4.2社会拉动机制
旅游循环经济的社会需求大致上可以分为政府所代表的社会总体需求和社会成员的个体需求。政府作为代表公众利益的组织,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倡导和实施节约资源、环境污染少、有益于经济和环境共赢的行为。同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自发的行动。人们慢慢接受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并在逐渐改变消费习惯,越来越偏向于绿色消费。在各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时,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非简单照搬别的行业、别的地区的发展模式。
5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保障措施
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在企业层面,旅游开发者要用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②各景区要严格控制游人数量,一切以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限,促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在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保证环境和资源具有生息和修复的能力。③建立绿色旅游技术体系,减少旅游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排放。④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旅游开发行为,通过法律法规限制与规划相悖的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⑤制订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激励制度。比如政府应该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企业的产品,在税收上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采用立法的形式保证景区大型旅游设施报废后能够返回设备回收单位加工处理、循环利用(景区不具备处理能力);扶持创建绿色饭店,减免绿色饭店的排污费;给予节能技改项目一定的补贴或贴息贷款等。⑥制订旅游景区生态规划。在旅游景区规划的过程中,旅游管理开发机构要依据法律法规引导景区进行生态规划,并制订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⑦以生态教育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让公众理解和接受旅游循环经济,落实循环经济理念。
6结束语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业;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3-0032-04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已就低碳经济的构建达成了一致意见。自从英国于2003年首拟能源白皮书《未来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经济已经日渐受到全球瞩目,并很有可能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前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中国国务院于2009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该《意见》极力提倡以旅游业节能降耗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并提出在未来五年中要将星级酒店和旅游景点的水电消耗量降低20%。发展低碳旅游不仅可以降低能耗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还可以削减运营成本、提升行业利润。可以说,作为一种新的出游方式,低碳旅游势必将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低碳旅游相关理论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基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成为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又一种重要的文明理念。在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发展及其他发展理念的支撑下,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就是力求通过技术创新、系统创新和产业重构将煤炭、石油之类的“高碳”化石能源的消耗降至最低,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形成经济社会发展
和生态环境保护并行不悖的双赢模式。[1]
低碳旅游的理念可以上溯至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颁布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一文。总体而言,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即通过利用低碳技术,设立碳汇机制,推广低碳旅游消费理念,为旅游业赢取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收益[2],其核心是“吃、住、行、游、娱、购”全过程减污,同时兼顾高质体验与低碳排放。[3]
(二)低碳旅游理论综述
目前,在低碳旅游领域,海外及大部分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重点主要是对旅游业的碳排放进行定量评估。例如,新西兰的贝克纳等人认为国际旅游者的能源消耗总量一般是国内旅游者的四倍。其中,交通业的能耗占到总能耗的65%―73%,从而成为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4]爱尔兰的理查德论证了对航空燃料征收碳税将会显著影响航行成本,进而导致严重依赖短途航线或者洲际航线的旅游目的地在国际游客接待量上必然呈现下降趋势。[5]新西兰另一位学者史密斯等以范围广泛的国际旅行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航空碳排放拟进行的相互矛盾的补偿方案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其本国范围内任一单个补偿方案无论从实证角度还是从政治层面,都无法施行。[6]台湾学者郭乃文等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探索了澎湖列岛的旅游活动给交通、食宿和文娱活动造成的环境方面的影响。[7]
荷兰的彼得斯和法国的杜波依斯则发现旅游者的活动导致了全球4.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且预测这一排放量将以每年3.2%的平均速率递增至2035年。[8]同样来自台湾的林子平的研究则揭示了私家车由于负载系数较低,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高。此外,单个旅游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人而异,其决定因素主要是旅游距离和出行方式。[9]
在中国大陆,研究者更注重对于低碳旅游的概念和对策进行定性阐释。例如,刘啸认为低碳出游的关键在于低消费和低污染。黄文胜提出将低碳理念运用到国内旅游景点中,从而为低碳城市的创建打下坚实基础。黄服赐等运用德尔菲法研究了低碳社会的理念在休闲业中的应用。[10]李小明等通过建立一个初级的低碳旅游社区评估体系来推广低碳旅游理念。[11]蔡萌等认为可以通过低碳旅游景点和低碳旅游设施的建立来营造低碳旅游模式。凡此种种,恕不尽列。
二、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旅游活动高排放、高污染
“低碳旅游”的核心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旅游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逐渐显现。目前,在旅游交通方面的能源消耗依然很突出,例如,汽车尾气便是碳排量很高的一种污染,而在所有交通工具中,飞机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在短距离空中旅行中,每名旅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是铁路的3倍以上。而饭店作为高消费场所,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排放大量的大气污染物,成为碳排放巨大的城市污染源。此外,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废水也是不可忽视的碳污染源。
(二)旅游资源开发污染严重
政府方面对于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定和相应指导,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政府机构,只一味强调经济效益,强调脱贫致富,资源保护意识淡薄,热衷于招商引商而没有出台相应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开发建设中,传统模式占了统治地位,很多地方的旅游开发沿用了工业开发模式,污水、废气、垃圾等到处堆积,污染严重,从而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匾乏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地方政府提出“旅游兴县、旅游兴市”的口号,使得该地区在发展旅游的高度热情下,将本地的一座山、一片水、都作为重大旅游资源,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予以开发,结果耗费庞大而收效甚微,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环境效益都得不偿失。
(三)消费者低碳理念淡薄
发展低碳旅游的最大障碍是人们对低碳旅游的接受程度。实现低碳旅游需要游客转变观念,具备社会责任感,将消费方式回归到自然中去,不追求奢侈的旅游消费,而这种低碳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目前来看,多数消费者对低碳旅游不了解,更不清楚进行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对于旅游产品的选择仍然主要考虑价格问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低碳观念与当前流行的旅游享受有着一定的冲突。旅游在多数游客的眼里仍然是一种享受,付费旅游往往要追求最大的享受,如尽可能的用车出行,尽可能的消耗所住酒店的能源等行为,都与要求节约、要求自律、追求简单生活的低碳旅游理念背道而驰。
(四)旅游产品低碳化技术落后
在目前的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低碳化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这使得所推出的低碳旅游产品必须以牺牲旅游者的舒适为代价,且成本居高不下,从而让大多数旅游者难以接受。低碳经济中碳减排、碳储存、碳转化以及新能源的利用都需要高新技术支持,在旅游方面,则需要低碳技术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改造。然而,目前我国对低碳旅游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部门或者专家学者对低碳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上,研究视角单一,对旅游过程中碳排放的测定以及碳汇机制等技术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尽管有些部门引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技术含量比较低,智能化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应用严重不足,这不仅提高了运营成本,同时又额外增加了碳排放量。
三、低碳经济下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主管部门实施统筹规划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把发展低碳旅游作为首要任务,并将其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共同纳入国家“十二五”计划中;其次,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低碳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促进低碳旅游的标准化和制度化;再次,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更加严格的针对于旅游景点、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的低碳标准,并强化旅游相关行业的低碳评价体制,同时积极鼓励旅游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加强可再生能源运用,并在税务减免、财政补贴、政府购买和绿色信贷等方面给予相关企业大力支持。另外,政府相关部门需建立低碳旅游发展特别基金专门用于低碳旅游项目开发,同时不仅在低碳旅游的联合广告、联合促销方面要加强跨部门协作,还应积极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努力推进低碳旅游的公共倡议。最后,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来促进低碳旅游领域的国际合作,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二)相关企业开展创新研发
1.旅行社
旅行社作为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旅游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旅游产业学的观点来看,旅行社应该承担低碳旅游宣讲者的角色,积极宣扬低碳旅游思想,着力研发低碳旅游产品和路线,以满足广大旅游者对于低碳旅游的迫切需要。譬如,旅行社可以适当设计徒步和单车旅行路线,引领旅游者们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进而降低碳排放,维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酒店
首先,旅游酒店应该建立、实施和推广一套包括节能、减少原材料消耗、环保、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等内容在内的绿色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提升低碳管理的水平;其次,旅游酒店可以在设施建造、供暖、空调、采光、水电供应等方面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新材料和智能控制系统,同时还需充分发挥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以及其他绿色能源的优势;第三,旅游酒店应为节能减排制定一套完善的激励制度。例如,旅游酒店可以在员工培训和对客消耗品等方面厉行节约,从而向旅游者展示低碳旅游的精髓。
3.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相关企业通常对减排有很强的顺应性,因而往往能节约大量能源。低碳旅游交通需要我们积极倡导使用公交车、电动车、自行车以及其他低碳甚至无碳的交通方式,以便显著降低温室气体、一氧化碳和颗粒污染物的排放。举例来说,航空公司可以实施所谓“碳补偿”机制,即旅游者可以用其飞行里程积分换取树苗(或者其他可吸收碳排放的物品),以补偿由于自己出行所造成的碳排放。此外,在航空飞行中,飞机还可以通过降低水箱容量进行减重的方式来减少其燃料消耗。当然,发展以生物燃料为标志的替代燃料才是旅游交通行业节能减排的长久之计。
(三)旅游景区营造低碳环境
作为旅游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景区是进行节能减排的重要区域。旅游景区必须从景点规划伊始,以至其后的开发建设,都要谨记并贯彻低碳理念。具体而言,旅游景区在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中,应努力实现“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循环,并始终以“减排放、再利用、再循环”的理念对游客活动区的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以及游客的可持续消费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在自然资源的开发、景点容量的确定、环境评估系统的实施、配套设施的增补、清洁能源的使用、游览项目和设施的设置以及景区宣传等众多方面都应充分运用低碳理念,并且加强低碳化管理,最大程度减少水、电和纸张等能源及物品的消耗。此外,景区还可以尝试推广电子票券,开发低碳卫生设施。
(四)广大游客践行低碳理念
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是推进低碳旅游进程的主导力量。低碳理念可以贯穿于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餐饮方面,游客应主动选择绿色食物、生态食物,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住宿方面,游客可以选择绿色酒店、小型酒店或者青年酒店,并且自带基本用品;交通方面,游客应更多考虑徒步、自行车、公交车、火车以及其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观光方面,游客应在尽情游览美丽风光的同时,以各种方式为低碳旅游做出贡献,如主动回收垃圾,不随意踩踏植被等;购物方面,游客应尝试购买原生态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反对过度包装。坚决抵制稀有动植物的交易,积极维护生态多样性;娱乐方面,游客应在充分尊重目的地文化传统、积极参与目的地文娱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当地的碳汇行动中。例如,游客可以在亲身体验目的地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风俗习惯的同时,广泛参与当地园艺、植树等一系列碳汇行动。[12]如此一来,游客不仅享受到健康的旅游环境,而且还参与到健康旅游环境的创建中去,促进了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必将展现出巨大的示范效应和表率作用。从低碳经济的角度而言,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载体、旅游媒介、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以及旅游主管部门共同构成了旅游行业的产业链,而上述产业链中节能减排的目标需要我们在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切实贯彻低碳思想、积极运用低碳技术、完善低碳机制方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09(11):100-102.
[2]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3] 刘啸.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J].北京社会科学,2010(1):42-46.
[4]Beckena,Simmonsb,Frampton.Energy us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ravel choices[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267-277.
[5] Richard.The impact of a carbon tax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2007(12):129-142.
[6]Smith,Rodger.Carbon emission offsets for aviation-generated emissions due to international travel to and from NewZealand[J].Energy Policy,2009(37):3438-3447.
[7]Kuo NW,Chen PH.Quantifying energy us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loads from island tourismbased on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17):1324-1330.
[8]Peeters P,Dubois G.Tourism travel und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constraint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0(18):447-457.
[9]Lin TP.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J].Tourism Management,2010(2):285-290.
[10] 黄服赐,姚应生.低碳社会休闲产业区的经营与对策――以台湾P旅游牧场为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9):675-679.
[11] 李小明,张兆干,林超利.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旅游社区的构建研究――以江苏省丹阳市飞达村为例[J].河南科学,2010(5):626-630.
[12] 马东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7):204-208.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under
Low-carbon Economy
LI Jian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