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引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道路设计中,要把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及周围的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满足行人对交通活动的需求,使道路交通不仅实用、安全、快速,而且能够满足舒适、美观和便利的要求。
1、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
1.1人行道设计
城市道路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车行量较大的同时人行量也非常之大,因此,在城市道路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人性化因素,从人行道设计入手也是非常好的一个着手点。但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两类问题是人行道的平整度和人行过街横道的设置。人行道的平整度会直接影响到人行道的使用性能,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往往希望将人行道设计的更为漂亮,这样一种愿望本质上来说是好的,但是在相关的调查中发现,行人往往对人行道的漂亮与否关注度并不高,而是更为在乎其平整和密实程度,希望其能够“晴天不绊人、雨天不溅水”,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更多的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人行过街横道的设置同样非常能够体现道路建设过程中人性化特质的,而这点在目前的道路设计中也做的比较好,各个市政道路的车道数多为双向四车道,且设置二次过街,安全设置也比较齐全,包括安全岛、防撞沙桶等。
a.人行道的平整度,直接影响其使用功能。设计人员常常想把人行道铺装图案设计的漂亮一些,但行人一般对地砖颜色和图案不是很感兴趣。作为城市道路设计师和建造师,首先要保证人行道平整度及密实度,同时尽可能采用防滑砖铺砌。
b.人行道与单位门口上车坡道的关系。传统设计方法是,上车坡道比两侧的人行道低15~18cm,优点是行人在上,车辆在下,相对较安全。缺点是单位车辆一般较少,利用率不高;老弱病残行走不方便;上下之间用台阶衔接外观上比较生硬。因此,西安市雁塔路在设计时,把单位门口中车坡道与两侧人行道采用坡道进行连接,用不同材料区分,提示路人注意。这样感觉舒适了许多。此外,由于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处于同一平面上,为了功能上的区分和景观上的需要,把自行车道设计为彩色(红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采用灰白色晶石彩砖,收到了良好效果。
c.高差问题。车行道与人行道高差较大时,一般高差在0.8~1.5m之间。一方面要考虑单位车辆进出,另一方面要尽量保留人行的既有树木及电杆。可将车行道和人行道设计为两个纵坡,继续保留两者这间的高差,单位上车坡道与车行道之间采用踏步(高差较大时)或坡道衔接(高差较小时),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采用挡墙分隔,挡墙外侧可进行适当装饰,这样既满足功能要求,又能节省土方量,保护树木。高低起伏的人行过装饰、绿化,呈现出特别的景致。
1.2人行天桥的设计
人行天桥在道路系统中是步行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安全过街和车辆顺利通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人行天桥进行人性化设计就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a)人行天桥的选址问题从人行天桥的本质即知应将其设置在人口密集且交通量大的尽量靠近交叉路口的位置,这主要是因为如果将人行天桥设置距离交叉路口太远的话,人们往往就不愿意绕行太远上人行天桥,而是直接选择横穿马路,那么人行天桥设置的根本目的就达不到;
b)做好人行天桥的交通组织工作如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引导人们上天桥,可以在人行天桥以下一定范围之内设置人行道栏杆,以此来阻止人们横穿马路,体现出对于残疾人士的关怀,也就是在人行天桥上设置残疾人坡道,另外,在一些较为繁华的地段直接以自动扶梯的形式呈现,这一方面对人流的疏通很有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一定程度的降低人们购物以后的物品负担;
c)在天桥上加设顶棚一方面实现“晴能遮阳,雨能遮雨”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一定程度地增加人行天桥的实际通行能力,这主要是考虑到在雨天人们如果都撑伞的话单人所占据的空间会增加一倍,这必然会影响到天桥的通行能力。
1.3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是最能够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其主要的建设形式包括盲道、缘石、坡道型式以及公共建筑的无障碍出入口等,这主要表现的是城市设计过程中对于残疾人的关怀,是社会以及城市进步的体现。但这样一种良好的设计在城市中的建设状况还有待改进,包括设置位置的不合理、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以及施工质量的不达标等。除此之外,人们本身的意识不到位也影响到了无障碍设计作用的正常发挥,包括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的相互错位、盲道上砖块的松动以及在盲道上的乱停车现象等。而为了让城市道路建设中所设计出来的无障碍设计能够真正的起到满足残疾人出行要求的目的,就需要做好将相关方面的工作,除了在进行设置的过程中要保证绝对良好的合理性以外,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全程把握好质量关,且最为重要的是要将城市的大型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与道路的无障碍设施进行良好的衔接,这一点在整体的设计中尤为重要。
1.4非机动车道设计
由于我国道路系统功能不分明,交通性和生活性道路功能合一,不同动力性能的车辆混行成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普遍问题,特别是非机动车出行受到行人和机动车的干扰,出行的安全和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根据GB5020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非机动车道宽度应按照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照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其中,一条自行车道的宽度以1m计算。
1.5机动车道设计
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分为车身宽度与横向安全距离两大部分,横向安全距离与行车速度有着必然的联系。车辆驾驶方向盘偏离的摆动误差使车辆行驶线与车道线之间有一个偏移误差角。
我国现行CJJ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其车道宽度采用波良可夫模型计算,参数基于20年前的车辆性能、交通组成、道路交通状况等因素确定。模型中确定的横向安全距离值有进一步减小的可能;同时,私家小型轿车的大量出现,使路段的交通组成及道路横断面上同一时刻车种构成比例情况发生变化,模型确定的横向安全距离值同样有进一步减小的可能。
1.6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道路交通工程借助道路交通工程技术和行政管理手段,采取“交通分离,交通流控制与调节、均衡布局,按交通流性质进行疏导”的原则,充分考虑城区交通组织、单向道路交通、禁止停车路段、限速路段的设置,改善行人通道,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设置行人无障碍通道,设置中心安全岛或错位过街横道线,适当提前路口人行过街横道线等,使道路交通设计更趋人性化。
1.7道路设施设计
(1)临时停车场
目前机动车的停放较为混乱,而城市用地的矛盾又十分突出。因此,较宽的人行道可作为机动车的临时停车场,结合各道路的特点,分路段、分时段做出明确规定,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以加大该路段的日常养护,人行道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的压力,同时也将混乱的停车现象变得有序。
(2)道路与休闲广场一体化
在城市用地高度紧张的今天,市民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城市的绿地、景观太小,对人们的心理会产生压抑感。为此,可在一些非人群聚散地区或靠近市民生活区的人行道上,在满足宽度的条件下,设置小型甚至是微型的休闲广场。
(3)道路绿化设计
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交污染日趋严重,利用道路绿化改善城市道路的行驶环境,对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美化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1.8城市道路与周围景观的配合
在对城市道路与周围景观配合的问题进行分析时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a)线性组合效果
这并一定是说所设置的直线一定要直,反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设置一些曲线,这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情趣;
b)处理好道路断面与周围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周围建筑物较高的时候道路设置的简洁宽敞就能够在整体上显得多而不乱,而在周围建筑物较矮的时候则应当将道路适当的设置到较窄,这样能够使得整体紧凑;
c)色彩适宜
当道路周边为现代建筑时,人行道选用花岗岩或者是晶石砖比较合适,而周边为仿古建筑时,则建议使用灰色砖或者是陶砖这样一些颜色相对古朴典雅的材料。
1.9完善各种服务的配套设施
目前我国在进行道路建设的过程中是非阶段非部门进行的,通常是由市政部门先完成城市道路建设部分,然后再开始配套设施的配置和建设过程。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垃圾箱、公厕、电话亭和交通标志等,而鲜有座椅、指示牌和钟表等,这实际上不符合人们出行的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予以解决,在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时做好这方面的问题,以避免在有需要的时候进行二次开挖浪费资金并影响环境。
2、人性化设计与常规设计的区别
常规工程设计主要考虑功能的问题,也就是所设计出来的工程成果要能够相应的满足所希望的作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参照的就是相关方面的设计规范;而人性化设计过程当中更为关注的则是人的感受,从细节的方面给予人们最大的精神享受,事实上,不难看出在这样两种设计中,后者才是工程设计中的更高水平和境界。在这样一个转变和进步的过程中,无疑会遭受到多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因素,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促进和努力,这样才能够有机会将人性化设计理念和方法切实应用到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去。
结语
综上所述,对城市道路设计中人性化因素体现的讨论,通过对道路建设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的分析,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希望能够给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忠仁,曲丽敏.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理念[J].交通标准化,2010
1858年,奥姆斯特德与合伙人沃克开始设计中央公园,直到1876年全部建成。公园面积达340万平方米,园中有总长93公里的步行道,9000张长椅和6000棵大树,近110个出入口,每年吸引多达2500万人次。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美国第一个并且是最大的公园,还在于在其规划建设中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景观设计学,更是纽约第一个完全以园林学为设计准则建立的公园。宏大的面积使它与自由女神、帝国大厦等同为纽约乃至美国的象征。中央公园的建立也带动了周边地产的增值,刺激了区域商业经济的展开,增加了消费税收。可以说中央公园帮助纽约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地位。
2.公园的效益
2.1公园的生态效益。
在自然界的循环模式里,生态性公园的植物及水体可降低空气污染及温度变化,给人们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随着纽约的过度开发,自然的循环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雨水通过管道排入河流,极易造成洪水泛滥。而中央公园等绿地通过绿植可以控制暴雨径流及洪水,减少或者消除由于人为的干扰而产生的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变化,形成生态自净系统,中央公园还了野生动物一片栖息的净土。
2.2公园的文化效益。
中央公园记录了纽约的发展历史,它以文化载体的形式保存了历史古迹及文物,并对外开放供游客驻足参观以达到历史记录传承的效益,形成此区域独到的语汇及形式,围绕中央公园的12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更巩固了公园的文化背景。许多著名影视剧是以中央公园为背景拍摄的。中央公园设计也充分考虑到场地空间的功能变化,组织具有文化艺术的活动和庆典的场所空间功能。中央公园每年举行各种集会和演出活动,通过文化活动等层次的交流,给予一些独具匠心、个性的人们以无限的灵感启发;更有利于享有相同记忆的人们得到归属感,打造独具特色公园文化效益,确立其纽约文化中心的地位。
2.3公园的经济效益。
在纽约这样的大都会,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利用各式各样的方式,努力创造出绿色空间,一方面体现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公共活动空间,崇尚绿色自然的天性。另一方面反映出城市的绿色空间是一种珍贵的稀缺资源,在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又不愿意放弃田园般的绿色环境。中央公园的建成大大刺激了城市周边房地产的开发热潮。中央公园周边的地价提升也刺激了区域商业活动的开展,增加了消费税收。尤其是知识产业得以自由选择办公地点,且通常喜欢选择拥有公园的区域,更大地吸引高质量环境的企业及其员工聚集于此,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提高零售业消费经济效益。
2.4公园的社会效益。
1870年,奥姆斯特德在文章中将中央公园描绘成城市中“能将大量的人近距离集结到一起的唯一场所,不管是穷人或富人,年轻人或老年人,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他人感到快乐”。中央公园为生活在纽约的人们提供了大草坪、小森林、庭院、溜冰场、回转木马、露天剧场、两座小动物园、可以泛舟水面的湖、网球场、运动场等户外活动空间,给忙碌在都市的人们身心愉悦的享受。中央公园的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安定社区,增强人们的安全居住感受(可住性),改善公众的生理与心理健康。
3.以效益为导向的城市公园设计手法
3.1城市公园设计的基本是公园的功能定位。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绿地分五大类,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其中公园绿地又可分为五类,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公园绿地按功能分包括:观赏型、娱乐型、综合型、教育型、纪念型、邻里型、滨水型及体育比赛型等。将公园的功能定位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待,无论设计简单或者繁复的项目都应以明确的功能定位为设计导向。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例,其科学完整的功能体系组织构架,确立了其发展方向及城市地位,公园设计是随城市发展规划而生,为城市而存。城市是公园的载体,城市绿地公园从生产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用公园绿地再造城市性格和内涵,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3.2城市公园设计应以科学的手段开展设计工作。
要在公园设计进程中,要以科学的手段指导公园的设计工作,建立人口数据库,利用统计学及GIS等手段为城市各分区的公园具体功能作科学定位,依据人口统计学资料规划公园具体功能作为设计深化的依据。任何一个公园规划中,最重要的合作者可能就是附近的居民和邻里组织。任何一个公园的成功都依赖于它是如何被使用的,公园不是用来从道路上或空中俯瞰的,而是提供给市民主动参与的场所空间。把公园设计成众人可以积极利用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园文化和社会效益的主要体现。
3.3城市公园设计以景观先行,并且结合规划、市政等各专业的统计设计。
将公园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就必须将景观设计与前期规划相结合,场地调查必须充分,由于基地条件的千差万别,对场地进行详细周全的勘测,数据采集与分析,使设计师和工程师最大限度理解基地条件,制订合理的应对方案,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3.4城市公园设计的原则是给予公园的使用者充分的尊重。
城市公园与私家庭院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大量公众共同使用的场所,把公园设计成众人可以积极利用的地方,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满足使用公园的人们的各种需求,这种场地必须位于大部分人可以方便到达的地方,地形必须提供适合人们聚集的场所。公园设计绝不能以人数众多为借口,拒绝人们的使用和参与需求,而应尽最大的可能满足人们在自家环境所无法满足的身心愉悦及智力增长功能。
3.5城市公园设计的目的是将自然还给城市人。
关键词:市政道路;桥梁设计;裂缝成因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了,为了能够更加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市政的道路桥梁的工程方面也加快了建设脚步,道路桥梁工程的建设项目正在每年递增,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国道路交通运输水平,充分发挥道路交通运输业在现代化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混凝土施工是道路桥梁施工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其有着造价低、耐压性好、不易破坏或腐蚀等优点,所以,加强道路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尤为重要。但是,道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问题一直是道路桥梁施工中的质量通病,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或减少混凝土裂缝现象的发生是当前道路桥梁施工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在加快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这样才能提高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提供服务。
一、当前道路桥梁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随着城市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桥梁道路建设也迅速发展,且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但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近年来,道路桥梁坍塌事件屡见不鲜,使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严重危害了城乡居民的生命安全。追其原因,在桥梁道路建设之初的设计阶段就出现了问题。桥梁设计贯穿着工程的始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且操作起来十分复杂,不仅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形、施工环境、运营手段、交通运输量进行不同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施工环境的不同,设计对象的差别,设计的细节要求等因素以选择合理的桥梁结构体系布局以及构造的设计。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不仅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设计经验。在常见的桥梁道路设计中主要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安全性问题,二是桥梁道路的设计耐久性问题。
1.1桥梁道路设计的安全性问题
桥梁道路设计的安全性问题是设计人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若没有规范的桥梁道路设计方案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发生安全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因为追求经济利益,降低成本,偷工减料,施工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1.2道路桥梁设计的耐久性问题
桥梁道路有着自己的使用寿命,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道路桥梁的使用过程中进行定期的维护,这是提高其使用寿命的有效措施,但在具体实施中,道路桥梁的维护问题经常被忽视,道路桥梁一旦建成就开始运营,只注意到了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忽视了道路桥梁后期的维护工作,对耐久性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安全隐患的产生。
二、道路桥梁施工中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如今的道路桥梁建设中由于疏于对混凝土选材的关注,导致建设过程中混凝土颗粒大小不一,最终造成了混凝土道路桥梁的高低不平朋凸起伏进而产生了裂缝同时,由于现今我国绝大多数的道路桥梁采用的是沥青混凝土,其很容易造成在车辆通行过程中,载荷使得由于路面渗水而使结合料流失以及面层开裂和底部脱空现象加不及时处理,则会产生网裂、坑洞等现象除混凝土选材车辆负载等因素外水的压力也会导致道路桥梁裂缝产生,这是由于在沥青混合料孔隙内的水压力作用下沥青道路结构中很容易出现松散、掉粒、麻面、坑洞甚至垮松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水的压力使得表面沥青膜脱落,引起沥青混合料内部失去了最原始的勃结力,最终导致裂痕的产生载荷会使道路桥梁产生裂痕不仅如此载荷也是导致路面变形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层面内部滞留了较多的水而这些水会导致混凝土呈现车辙损坏的同时还造成了沥青混合料的强度的变动进而扩大了道路桥梁的裂痕以及结构的松散加果在此种路况下行车那么由于车辆车轮的原因会导致裂缝被压缩严重时使道路桥梁发生剪切性破坏,导致混合沥青材料在车轮的作用下向着两侧积聚日积月累就可能形成鼓起或者深槽,极有可能造成网裂现象的发生。
三、在道路桥梁的施工中裂缝的处理办法
3.1完善桥梁设计理论体系和结构构造体系的建立
在进行桥梁设计的过程中,要有相关的理论体系和结构体系的支持,这样才能让桥梁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结构、材料方面等进行研究,保障桥梁设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防止桥梁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桥梁的使用寿命。设计人员要明确设计各个环节在桥梁工程中的重要性,不能忽视细节,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按照不断的完善结构体系的操作,要加大力度进行监督,防止受到不必要因素的制约。
3.2重视桥梁的耐久性的设计
在桥梁投入使用之后,会受到地震、超载、人为等因素影响,再加上桥梁的长久老化,会跟随时间变化产生裂缝,影响到它使用的年限。所以,一定要增强道路桥梁的设计耐久性。在桥梁设计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合理进行结构计算,控制细节的研究以及总体的构造间的比例,转化传统的分析理念,进行道路桥梁的设计思路创新,保障了我们国家道路桥梁的安全运行。
3.3保持桥面与桥梁的寿命一致性
因为各种复杂的因素限制,桥面设计不能与桥梁体的设计一样,从而导致了桥梁体的使用寿命和桥面的使用寿命不能够达到一致。所以,我们在从今以后的桥梁设计当中要将桥面与桥体的差异考虑在内,以及桥梁在不同时期受力的状态以及位置,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减小桥面的磨损,为了保证桥梁安全的使用,确保桥面和桥梁的使用寿命一致。
3.4从道路桥梁的设计入手,完善排水的设计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道路桥梁施工中裂缝的产生,应该从设计的阶段入手,进行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采用合理的柔性基层或者恰当的组合方式。在进行颗粒级配时,尽可能使用碎石。这样就会使水分能够顺利地从碎石中流出,还应使用碎石作为过渡层,水分在到达半刚性基层之前就能通过碎石层排出,从而极大地降低水分对表面结构的侵害。沥青混合材料中的孔隙率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期减少裂缝的发生。
3.5在施工方法层面上制定解决方案
道路桥梁施工方法的改善可以有效避免裂缝的产生,而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沥青的颗粒大小、性质、形状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施工阶段混合材料需认真拌和,按照合理的比例来进行沥青混凝土的调剂,严格要求对矿料级配、沥青的含量,沥青的温度等各个因素,对基层材料要搅拌均匀,对其中的杂物要分类处理。此外,自然降水以及载荷也会对桥梁道路产生一定的冲刷损害。要尽量避免发生。
以上主要介绍了人为因素对桥梁道路裂缝产生所造成的影响,环境因素也会造成桥梁道路裂缝的产生,如冬季寒冷的环境会极大地影响水的稳定性,引发水损害。因此在施工时,应尽量选择环境气候适宜的季节进行施工,尽最大努力降低雨水对道路桥梁所造成的影响,使得道路桥梁保持一定的刚柔性和强度。
四、结语
桥梁道路的发展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显著提升,其作为一项设计施工极为复杂的工程在桥梁道路的具体施工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其中既有由于材料选择而产生的,也有因为工人操作不当而产生的,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将会给社会和人民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处理桥梁道路的裂缝问题时,只有选用适当的技术,对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进行严格把关,针对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道路桥梁的整体质量。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谦.道路桥梁设计问题与施工中裂缝成因分析 [J].才智.2013(22).
关键词: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影响分析
在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过程中,不只是要确定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化带等横断面组成要素合理尺寸,而且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道路横断面形式。合理的横断面形式将会对整个城市交通及生活带来便利和舒适感。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决定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确定因素较多,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特性、交通安全、道路景观与生态环境,此外还涉及到市政排水、管线布设等。
1山地城市交通特性对横断面的影响分析
(1)山地城市机动化水平提高,直接刺激城市交通需求膨胀,导致城市交通流量快速增加,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环境[1]。
(2)山地城市路网特性:地形条件较差,多数山地城市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城市通常采用自由式或混合式路网结构,城市道路与自然地形结合呈现不规则布置,道路随着山地地形起伏变化,道路非直线系数大[2],山地城市路网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3)山地城市出行特性:山地城市由于道路坡度较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以公交和步行为主,同时使用电动扶梯、渡轮、索道等颇具特色的公共交通方式,山地城市居民出行一般不会采用自行车[3]。
(4)山地城市道路交通流特性:一般而言,城市道路交通流主要由机动车交通流、非机动车交通流和行人交通流构成。山地城市受地形限制,非机动车交通流相对较小。机动车交通流及行人交通流比较大。这就导致山地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与平原城市不同,并且道路宽度也不同。
(5)山地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特性:山地城市道路因地形复杂,以及自然环境影响,交通事故具有随机性、频发性、严重性等特点。
2土地利用对横断面设计的影响分析
土地利用是各种活动的载体,是交通量产生的根源,这不仅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结构型式和交通分布特点以及交通方式的选择,而且微观上影响了交通量的大小。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点反应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特点,并且土地功能的合理使用使得城市用地的对外交通联系更加便利,实现了城市对外开放的格局。
由于城市的不同区域,不同的建设功能活动对城市的空间位置依赖程度不尽相同,对城市的交通运输条件、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及可达性系数要求也就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城市道路等级结构与沿线不同土地特征的使用相协调[4]。
在山地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不仅要合理规划设计道路横断面的各组成部分,而且要根据不同的用地特点产生的交通量、交通出行方式的不同,合理的设置分隔带以及路侧带,必要时设置人行天桥以满足行人过街的安全需求。与此同时,居住用地以及商业用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路网规划及道路横断面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为居民提供安全便利的出行条件,另外为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对公交专用道的设计、公交港湾停靠站位置规划的考虑,以及过街天桥、人行通道等交通设置的布置要合理。
3建筑布局对道路横断面的影响分析
山地城市不同功能的道路型式形成的街道景观氛围不同,导致建筑高度H 与道路宽度 D 的比例关系也不完全相同。相关学者研究出一般1
不同功能的城市道路D/H也有所不同,要因地制宜。对于步行商业街,它的 D/H 以小为宜,这样才能烘托出商业街热闹繁华的氛围,当然空间紧凑,也便于观赏商业店面的陈设。对于居住建筑,就需要观赏周围建筑群的整体效果,而非某建筑细部,因此D/H 应大些;交通干道的道路就要比较宽一些,能保证交通量迅速的通行,如果需要观赏道路两侧的建筑天际线和整体气势,建筑物的尺寸、体量也会较大,且应高低错落有致,D/H 应更大些,通常在 1:4 左右[5]。
4城市景观环境对横断面的影响分析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从美学观点出发,在满通功能同时,尽量最大满足道路空间美观、道路使用者舒适性,以及与周围自然及人文景观协调性,让使用者能够感觉安全、舒适、和谐。设计关键是“以人为本”,把握好对“人”关注与尊重,把城市道路当作人们室外起居空间,能将人、车、路、景观统一起来,构造出良好交通空间,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交通发展战略[6]。
5市政设施对横断面影响分析
城市市政管线一般沿道路线形敷设,为道路两侧绿化用地及建筑区生活服务。市政管线包括地下管线和地上管线,由于管线种类繁多,又要求各不相同,所以管线设计复杂要依附于道路线型设计。特别是地下管线,要占用部分地下空间。大部分管线通常就埋在路侧带下方,因此,人行道宽度除了要满足基本行人安全顺畅通行要求外,还要取决于平行铺设众多管线水平净距。横断面设计要特别注意快速路机动车车行道下面不宜布置任何管线,当在主干路、次干路路侧带及非机动车车行道下面布置管线有困难时,方可在机动车车行道下面埋设雨水管、污水管线,但是在支路下面可埋设各种管线[7]。
6防灾减灾对道路横断面影响分析
城市道路空间功能不只是为城市日常交通提供通行空间,还要为城市防灾避灾提供场所和通道。道路在城市防灾防震方面具有避灾、遮断火蔓延、救援、消防、输送通道作用。城市三幅路与四幅路路幅较宽,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延缓火灾蔓延作用。比如 2008 年汶川大地震证明,山地多发地震区需要留有一定大面积广场和道路作为疏散通道和避灾场地[8]。
7总结
本文通过对不同因素对山地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影响分析,总结出城市道路不仅是连接城市各片区的交通枢纽,而且在展示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提供居民交往空间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道路横断面的设计中,设计者应综合考虑以上各功能要素,达到“人车路景”协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陆一,北京阜石路(西四环―西五环)道路横断面设计探讨[J],市政技术,2009,第 27 卷第三期:207-212
[2] 贾晓敏,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
[3] 李雨晖 陈 斌,基于出行方式研究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J],山西建筑,2008,第34卷,第30期.
[4] 万沐虎,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3.
[5] 周秀军,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7,第33卷,第33期.
[6] CJJ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1991.
关键词: 任务引导式教学 程序设计类课程 教学方法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类主要的专业课程,通常至少开设一门,此类课程多为实践性内容较多。程序设计类课程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任务引导的方法,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任务引导式方法
1.1任务引导式方法的主要内容
所谓任务引导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相关任务,学生依照任务要求逐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及实践的过程[1,2]。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新技术的掌握完全局限于教师讲授的内容,而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强调,以教师提供的任务作为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讲解,更多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正确性的确认及纠正。
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前将学习任务通过交流平台(公共电子信箱或E-class等)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学习,然后撰写并提交学习报告。
教师以布置的学习任务为主线,以解决任务中的问题为目标,讲授知识点,重点讲解学生讨论后提出质疑的问题。
学生上机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实践部分,这是针对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设计的环节,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教师在此环节中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
教师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交的学习报告和上机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
1.2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应用任务引导方法的必要性
目前,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通常由基本语法入手,层层递进,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熟悉的术语和关键知识点较多,对没有任何编程经验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填鸭式地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过程枯燥无味,严重缺乏学习主动性。
程序设计语言虽然自身语法简单,但涉及内容广泛,教学内容离散性较强,知识点太多,且应用领域广泛,仅靠课上教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应用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学习。在课前的分组讨论中充分地打开视野,了解相关领域知识,通过按照学习任务要求整理学习报告,进一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理解,同时将问题带入课堂,带着问题接受教师的讲解;教师依照任务实现的过程讲解知识点,使得知识的离散性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学生学习时有备而来,教学过程不再是单方向的活动,增加了教学的互动性可能;在实践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实现任务,了解实践过程中的知识要点,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任务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点评并进行考核,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任务引导式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帮助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引导式教学的实施
本文以C语言为例,讨论如何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实施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在C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参考多本教材和大量中英文文献,整理出符合课程教学需要的相关知识点[3],针对这些知识点设计出相关学习任务,共计九项,任务的概要说明如下:
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的计算:给出表达式,设计程序完成计算过程;
顺序程序设计:实现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间的转化;
分支结构程序设计:(a)实现三角形形状的判断,(b)求解水仙花数;
循环控制:(a)打印二维图案,(b)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数组的应用:(a)检验并打印魔方矩阵,(b)判断字符串是否回文;
函数的使用:(a)设计实现汉诺塔游戏,(b)显示斐波那契数列;
指针的运用:(a)冒泡排序,(b)二维数组元素求和;
结构体、共用体的使用:实现学生多门课程成绩打印输出;
文件的应用:磁盘文件复制。
本文以任务3为例,介绍任务引导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
2.1布置任务
针对了解并掌握分支结构程序设计方法及其用途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为学生布置相关任务,如下:
了解if语句和switch语句;
了解如何设计条件表达式;
设计一个实现程序可以输入三角形的三条边,判断是否是一个合法三角形;
设计程序分解一个三位整数。
学生通过交流平台接到任务信息后,按预先分组开始学习和讨论。分组学习讨论有以下优点:首先,可以集思广益,新的知识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学习,小组交流可以增加知识吸收的数量,提高知识吸收的速度;其次,小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每个人对这一领域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讨论可以使得学生相互促进;最后,小组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协作意识。
每组在讨论后,将相关内容整理为学习报告,每组提交一份。小组成员按不同的任务轮流撰写,培养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表述和整理的能力。
2.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围绕任务中的要求展开,分别介绍相关知识点: 了解if语句和switch语句。知识点:if语句的3种形式及对应的语法规则、执行流程,switch语句的语法规则、执行流程。
了解如何设计条件表达式。知识点:6个关系运算符、3个逻辑运算符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运算规则。
介绍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知识点:算法分析,确定问题可以利用哪种分支语句实现,以判断三角形形状的问题为例,讲解整个程序设计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讲解及资料的组织,都围绕任务中的三部分内容进行,同时允许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对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提出的问题相对比较有代表性;同时,前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3上机实践
依据课程开始之前布置任务的内容,结合上课讲解的知识点,对原有任务进行修改细化,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完成任务,对知识点加深理解。细化后的任务概述如下:
2.3.1输入三角形的三边长,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2.3.1.1算法分析: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要先找出三边中最长的边,判断最长边的平方是否等于其余两边的平方和,若相等就是直角三角形。
2.3.1.2源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
int a,b,c,t;
/* 三边设为a,b,c,t是用于交换的中间变量 */
scanf("%d,%d,%d",&a,&b,&c);
if(a
{/* a中放a,b中较长边 */
t=a; a=b; b=t;
}
if(a
{ /* a中放a,b,c中的最长边 */
t=a; a=c; c=t;
}
if(a*a==b*b+c*c)
printf("Y");
else
printf("N");
}
2.3.1.3在VC++编辑环境下编辑源程序。
2.3.2输入一个三位数,若此数是水仙花数输出“Y”,否则输出“N”,若输入值不是三位数输出“data error”。
2.3.2.1算法提示:水仙花数是一个三位数,组成这个三位数的三个数字的立方和与这个三位数相等。如:153=13+53+33。判断是否是水仙花数需把构成三位数的三个数字分离出来并存入变量。
2.3.2.2源程序:
#include
int main()
{
int i,j,k,n;
printf("水仙花数:\n");
for(n=100;n<=999;n++)
{
i=n/100;
j=n/10%10;
k=n%10;
if(n==i*i*i+j*j*j+k*k*k) printf("%d\n",n);
}
}
细化后的任务以实验手册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具体的操作细节在实验手册中都会进行详尽的说明。学生可以在这一环节,将之前所学习的知识点,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并且真正了解技术的应用领域。
2.4学习效果考核
实践环节结束的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和考核。总结学生遇到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强调,同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有机部分,为激励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方式将平时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期末实践开发设计考核相结合,真正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实施方法为:
每次任务中的学习报告成绩,记录为该任务分数的50%;
每次任务的实践环节考核成绩,记录为该任务分数的50%;
7次任务考核总分,最终换算为10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40%;
学期期末以课程设计进行考核,记录为期末成绩,满分10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60%。
3.教学效果分析
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实施是逐步展开的,到目前为止,已在本专业的三个年级学生当中开展过实践。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势有如下几个方面:
3.1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本科学习阶段的学生,由于刚刚由接受型为主的高中教育,过渡到大学学习阶段,许多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未知领域知识的接受,带有很强的畏惧心理。通过为学生提供课前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发散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教学过程打好基础,避免出现因为对教师所讲内容完全没有接触过,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并总结撰写学习报告,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布置的任务如果单个人在短时间内完成可能存在很多困难,但是,经过合理分工后,分解后的任务实现的难度大大降低。同时,在团队中,各个成员相互取长补短,“先进带后进”,让许多学生的问题在小组讨论阶段就得以解决。
3.3扩大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课时的限制,对细节知识点和实践中的操作细节不能做详细的讲解,造成学生对某些问题存有疑问。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之前就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不受教师讲解内容限制的情况下,对相关的知识就有了初步的掌握,再经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和补充,进而在实践环节就可以完成对更多问题的验证,大大扩宽学生的知识接收范围。
3.4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以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任务为目标,参与任务中相关内容的设计和最终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课程知识点的同时,也增强了操作能力。
当然,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环节,例如课前布置任务进行小组讨论时,由于教师未参与学生讨论,各小组讨论的效果差别较大,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例如提供基本的讨论目标。
4.结语
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成功实施,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领域较新的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非常必要的,而任务引导式教学通过提供需要学生完全参与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调整为引导和纠正,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非常认可,认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身主动思考的能力增强,通过讨论获得的知识比单纯教师讲授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也锻炼了每个学生表达思想、相互合作的能力,促进了合理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中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总之,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符合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晓海.任务驱动法在PLC教学中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131-132.
[2]张萍.任务驱动法在DS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