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旅游市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营销市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过去的旅游营销只是把游客当成营销的市场,仅仅对游客的具体行为进行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的全部活动都是以旅客为中心展开。从上述对生态旅游的解释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的具体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对生态旅游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市场不仅仅只包括游客,还包括旅游的开发者与管理者、旅游地居民以及旅游政策的相关制定者等等,只要同生态旅游活动有关系的主体全部是对生态旅游进行市场营销的市场。其具体行为全部应该成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研究内容,凡是同生态旅游有关的人员应该树立起正确、合理的生态旅游基本理念,并以之指导与其有关系的生态旅游活动,所以,对生态旅游进行市场营销的市场范围以及行为范围都进一步扩大了。2.市场营销的具体任务出现了变化。过去的旅游市场营销仅仅为了使游客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永远坚持只要是游客的需求就绝对是正确的,凡是游客提出的要求我们都会尽量的去满足。但是对生态旅游进行市场营销并非盲目的、简单的满足游客提出的各种需求,而是只满足游客理性的旅游需求,坚持游客虽然是上帝但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是正确的。坚决否决游客提出的可能会对环境与资源造成破坏的要求,积极引导游客进行理性的旅游开发与消费,注重向游客传播环保的旅游方式,改变过去旅游恶习,最终使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在全社会得到普及。此外,对生态旅游进行市场营销的执行主体包括企业、政府以及非政府团体,与其他产品营销相比,主体范围有了明显扩大,在成为营销主体的同时还成为了主体营销的主要对象。
二、对生态旅游进行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
对生态旅游进行市场营销主要对象包括生态旅游产品,重视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促销,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能够有效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生命周期市场营销策略。在旅游产业中,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旅游产品被开发出来并进入旅游市场,到被市场所淘汰的持续时间。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具体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投入期、生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任何的旅游线路、活动项目以及景点都会经历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过程,有着生命周期的客观变化。当然,生命周期并非指生态旅游的形式会出现衰退,而是某一类具体的生态旅游产品出现衰退。在某一类生态旅游的具体活动出现衰退以后,在重新开发后会重现活力,从而进入新的生命周期。生态旅游产品作为综合性产品,它的生命周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生态旅游的市场营销主体需要了解影响的因素及当前旅游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此外还要通过改革旅游产品、改变市场、完善营销组合以及更新换代旅游产品等措施来尽可能的缩短旅游产品投入期,从而使成熟期得到延长,最终延缓旅游产品衰退期的来临。2.旅游产品的组合策略。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组合指的是对各类生态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与经营的组合方式。由于所有旅游产品都会经历投入期到衰退期的过程,因此仅经营某一类旅游产品就会使经营的风险程度大幅度增加。如果同时经营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并保证每一类产品能够在不同的生命周期,这样就能够极大的降低经营的风险性,并提高利润。生态旅游产品的具体组合主要有产品的深度、广度以及关联度三个方面,不但受到当前市场需求及竞争条件的诸多限制,还要受到所具备的资源条件的限制。所以,生态旅游产品的实际经营者需要合理选择产品组合。可以仅通过经营某一种旅游产品来使不同目标市场的相同需求得到满足,如仅提供具有观光功能的旅游产品,并把这种旅游产品向国际与国内市场推出。不同组合策略具有不同的利与弊,不管是生态旅游的景区产品、路线产品还是目的地产品,都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市场竞争情况,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具体类型与品味,使游客获取最大的满足感并使自己取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3.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对生态旅游产品所进行的开发指的是对旅游新产品进行开发,这里所指的新产品是之前从没有出现过的旅游产品。只要同生态旅游产品相关的任何的改革或者是创新都可以算作是新旅游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全新性旅游产品和相对性旅游产品。根据我国当前生态旅游所包含的线路产品,需要对团体包价以及观光旅游这一种单一的格局做出改变,结合当前市场需求与国际发展潮流,如自助游与散客的旅游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丰富,重视对部分单项以及包价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景区的产品需要在更深层次上进行开发,并不断丰富娱乐项目以及功能区的类型。而生态旅游目的地则需要重点开发出风格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总结: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其实就是对过去旅游市场营销的一种合理继承与进一步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销理念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绿色旅游营销方式。同过去的旅游市场营销相比,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客体进一步扩大、范围进一步扩大、具体任务也出现了变化,这就要求对生态旅游进行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要有所改变,本文主要介绍了生命周期市场营销策略、旅游产品的组合策略以及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三种产品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周玲玉 单位:佳木斯大学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市场定位;营销策略;盐城
1.盐城湿地概况
盐城拥有世界级品质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不仅拥有原始的自然生态风光,而且还拥有广阔的湿地面积、多样的生物种类,拥有包括糜鹿、丹顶鹤等在内的世界级、国宝级珍稀动物,是人们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旅游之地,因此,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顺应世界性潮流和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来进行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其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以促进盐城生态湿地旅游更好更快地发展。
2.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市场定位
2.1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周边发达地域
通过对盐城湿地生态旅游问卷调查分析,按客源的集中度大小可将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细分为一级、二级和机会市场三个部分。一级市场是重点市场,客源主要分布在包括上海、南京在内的长江三角洲等城市,占85.7%;二级市场是开拓市场,来源于山东、安徽、河北、河南等周边地区的省份,占8.1%;机会市场是海外市场,主要来自于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这说明在开拓周边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同时,应更加注意一级市场的巩固。
2.2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以青壮年和中等收入阶层为主
从问卷调查可知,生态湿地旅游客源性别比例比较均衡,男女游客比例分别占46.7%和53.4%;年龄以青壮年为主,主要集中在19-29和30-45岁之间,分别占44.8%和37.5%,大多是老师和高校大学生,46岁~59岁占8.6%,说明潜在游客主要集中在由中年旅游者。盐城生态湿地旅游者平均月收入主要集中于1001-2000以及2001-3000元,占67.9%,其次是1000元以下的占13.7%,这表明目前生态湿地旅游者主要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从而决定其消费水平不高。
2.3盐城湿地生态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停留时间存在差异
湿地生态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景观的吸引力、游客收入水平、游客的余暇时间和游客的需求心理。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时间及方式等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生态湿地旅游者是通过旅行社以团队旅游的方式在周末、黄金周及寒暑来进行旅游。从调查问卷结果可知,盐城湿地生态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停留时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停留时间一天的占20.2%,两天的占32.1%,三至五天占18.6%,其余为五天。
2.4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形象定位
旅游形象定位是指从形象评价的角度,在对一个旅游目的地目前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和旅游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于对今后发展起长期、稳定、根本作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对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事业进行定位。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形象的定位是“东方湿地之最——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旅游理念识别可以定位为“滩涂——湿地——盐城”,旅游行为识别定位为“蓝天、碧水、滩涂、静谧、辽阔”。
3.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
3.1设计并推广精品湿地生态旅游线路
在旅游线路设计原则的基础之上,精品湿地生态线路应考虑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结合旅游者的需求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时尚和潮流,从而设计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线路产品。以湿地生态二日游为例,可以设计如下旅游线路: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市区——大纵湖——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送团,此条线路将游客的心理、兴致与景观特色分布结合起来,注意景点在线路上的分布与布局,从而使旅游活动安排做到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3.2渗透和优惠价格营销组合措施并举
能吸引顾客、实现市场营销组合的价格策略非常重要,例如采用渗透价格策略可以帮助盐城湿地渗透旅游迅速打开市场,当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较完善后再适当提高价格,逐步转为正常价格。再如折扣定价策略,对团体游客可采取适当优惠价格,以稳定和扩大市场;对学生、教师等主要湿地生态旅游群体实行半票优惠;在旅游淡旺季实行不同的价格策略,利用季节折扣价策略以分散游客购买时间。
3.3充分利用当地举办的湿地生态旅游节
推广湿地生态旅游可结合本地的生态旅游节,例如湿地、麋鹿观赏的最佳季节,面向国际国内举办丹顶鹤、麋鹿、中华鲟“生态休闲节”,及其以这些为主题的研讨会、交流会及旅游休闲活动,从而提高盐城湿地生态的知名度,加强二级市场以及机会市场的开拓,使盐城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生态旅游首选目的地。
3.4注意广告宣传等促销措施的运用
广告宣传对于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持续不断地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户外广告、直邮广告等媒体进行促销方式,做好旅游宣传品发放、新闻媒体广告宣传、召开旅游推介会等常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网,使之成为湿地生态旅游景点和游客信息交流的平台和窗口,从而更好的推动当地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4.结语
湿地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它是融游览观光、保护环境和生态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江苏盐城具有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天然优越条件,其在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为当地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因此,有必要在对湿地生态旅游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营销措施,从而有利于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基金编号:2012JSSPITP4214。
参考文献
[1]那力.沿海旅游资源开发要加强环境保护[J].沿海环境,2001(3):12-.13
[2]曹晋杰.盐城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3]陶奎元.盐城湿地与生态旅游[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1.22:150-156.
[4]吕士成,施问全,孙明等.江苏盐城沿海滩涂生物资源及其环境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2007.(24)197-201.
“新常态”是经济学领域的词汇,2012年,北京大学黄益平教授将“新常态”引入中国经济发展的语境中,为之赋予了中国语境下的深刻内涵。但是,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而论,“新常态”却渐次超越了经济领域而具有普遍意义。在“新常态”渐趋流行的语境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倡导“万物平等、和谐共生”价值观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环境治理领域的新常态。在“人们生态觉醒”的环境新常态视域下,一贯倡言践行的“生态旅游”面临哪些困境,当如何突破而获得新生?凡此种种,无疑是值得慎思的重要课题。
一、新常态视域下生态旅游的内涵阐释与显性特征
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沉痛代价的,“社会生态环境恶化的表征不断常态化,环境的承载能力已达临界值”[1],局部地区甚至超过了可以承受的最大阈值。在新常态视域下,生态旅游也被注入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的。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颁布实施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认定》(GB/T26363-2010)对生态旅游进行了定义,即指“以生态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而以生态环境与资源为目的取向开展的一种不仅可获得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而且又能进一步促进人类认识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旅游活动”[2]。此概念突出了旅游活动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借助生态优势继而尽现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让游客尽情地访问、鉴赏、享受自然美景和地域文化,突显了认识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活动主旨和意趣。遗憾的是,在征服自然、确保经济高速增长的作用力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发展的最佳平衡点始终难于寻觅,生态旅游也是虚有其表而缺乏应有的实质内涵。
随着“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经济观、生态平等新价值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资源观等观念的重新确立,“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万物和谐、互动共生”的包容性发展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常态”。而新常态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在实现经济增速略微放缓、增长趋于平稳、增长动力多元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力促经济、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提质增效,其终极指向是创设“天蓝、地绿、水净”的和谐家园,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日益提升,国民幸福感显著增强。社会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旅游不再是一味地满足旅游企业、旅游者等旅游活动主体的需要,而是在坚持尊重自然当头、保护环境优先原则下,满足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不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提高,进而赋予生态旅游以尊重、顺应自然和采借地域文化知识为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的深刻内涵。
相较以往,新常态视域下的生态旅游特征尤其鲜明:其一,尊重、顺应自然被置于相当突出的位置。基于“以人为中心”发展思维束缚,自然成了人类支配、奴役的对象,重索取而轻回报,甚至某些地方对自然的践踏和破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然而,时至自然重要性凸显的今天,“自然资本代替人造资本成为稀缺要素,环境成为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要素”[3]。重现蓝天、延续人类必须给予自然以尊重,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地改造、利用自然。以自然资源、地域文化为重要吸引物,以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展示和保护为目标的生态旅游更是如此。其二,“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明显让位于保护环境优先。由于观念上的偏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才是硬道理”被人们恶意地曲解为“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结果在带来GDP增长的同时,自然生态却趋于恶化。涸泽而渔的旅游资源开发显然与“新常态”视域下的生态旅游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生态旅游旨在旅游自然的渐进开发、永续利用,给人以美的享受,资源、环境保护应当放在第一位,绝非传统思维中的经济发展优先。其三,在欣赏自然、愉悦心境的过程中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解”。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实现“两个和解”(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和解)是马克思的生态价值取向。生态旅游秉持生态保护优先的价值理念,旨在借助人们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充分发挥自然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功能,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态观念、环保意识,逐渐摆正人与自然的位置,理顺彼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解”。
二、新常态视域下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995年1月,首次生态旅游学术研究会在西双版纳召开,标志着我国生态旅游正式启幕。然而存在于旅游经营管理中的现实困境却成为制约生态旅游稳步有序推进的桎梏。推进生态旅游的实践活动中,高扬生态旅游却“只是打着‘生态’二字的幌子进行泛滥式的游生态”[4]是其间最大的伤痛。此话尽管尚显夸张,然而也并非虚妄空论之语。基于此境,清醒认识新常态下生态旅游的困境是探寻发展生态旅游的策略和路径的重要前提。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设计中,生态理念尚未充分融入
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5]就是要在全社会倡导珍视自然、呵护环境的生态价值观念,这是需要认识和适应环境“新常态”。但是,在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过程中,许多旅游经营者及管理者往往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生态旅游总是被视为掠夺资源的一块“遮羞布”,只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近期效应和经济效益纳入其间,而对资源循环利用及可持续利用程度、远期的环境影响评估的关注不足,“大规模地打造景观,无论是在景观选址还是在新修建筑中,都呈现出对自然的过度改造利用和资源掠夺”[6]。而在旅游产品的设计方面,从产品营销的角度而言,对包装略加渲染也在情理之中,但抛开原生态的包装和设计则明显有悖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初衷;在民俗技艺的表演活动中,“迎合游客的兴趣随意改变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等而逐渐世俗化,导致了民俗资源的‘庸俗化’”[7]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二)过渡消费导致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生态系统失衡
生态旅游是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借助旅游资源去追求意趣、陶冶情操、享受生活,但是攀比消费的观念和高碳的生活方式却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而这种不良现象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自驾游旅游者数量的攀升给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威胁。随着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驾车旅游成为一种时尚。然而,自驾出游不仅增加了社会成本,而且尾气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对环境质量、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是不可低估的。其次,旅游食住中的享受型消费方式造成资源浪费、水体污染。在旅游活动中,便利、卫生、快捷、安全的消费环境是广大游客的基本诉求,而为了满足游客诉求,酒店宾馆往往提供以一次性洗漱用品的透支消费和新奇食物的诱导消费。多项调查表明,一次性洗漱用品的使用率不高,绝大多数成了生活垃圾,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中。再次,旅游经营者坚持经济利益优先原则,游、购、娱等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经营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根本动机,利用游客游玩、购物、娱乐等项目活动,经营者采用多种手段诱导游客消费虚拟景观、虚假商品,不仅没有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反而是对生态环境的又一次破坏。
(三)关于生态旅游的法律条款基本上是鼓励性的,法律威慑功能难于彰显
我国涉及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多,其中涉及生态旅游或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规范性条款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所涉条款带有较强的弹性和较大的模糊空间,且鼓励性条款偏多而约束性、禁止性的条款较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主席令12届第3号)为例,从“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等诸多条款来看,“鼓励、倡导、应当”等词语或是鼓励性的,或为准许性的,而非禁止性的,况且就破坏性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或非环保的旅游消费方式的惩戒措施又带有一定的模糊性,缺乏相对明确的惩罚性条款。现行社会大环境下,倡导并践行生态旅游,增强旅游活动主体科学利用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鼓励性条款固然相当重要,但禁止性条款也是必要的,以提高法律的威慑功能和约束力。
三、新常态视域下发展生态旅游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为免于“旅游使旅游成为不可能”[8]的悲剧发生,秉持环境生态理念,自觉践行生态旅游是必由之路,也是新常态下人与自然和解、携手迈向未来的关键。
(一)加强旅游行为监督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企业、旅游经营者、旅游者等旅游活动主体都具有趋利性的一面,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活动成本,酿成生态环境“公地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旅游管理者作为其间的中立者、协调员,却与之不同。在此层面上,旅游管理者在推进生态旅游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旅游管理者应当对生态旅游进行正面引导。根据旅游形势发展需要,适时出台生态旅游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对选择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市场拓展等活动进行积极宣传和正面鼓励,并给予适当的生态补偿。同时,对打着生态旅游旗号却行以破坏生态环境的欺骗性旅游行为进行行政性约束,对社会影响极为恶劣、群众反映尤为强烈的消极旅游行为甚至可以借助法律武器进行适度惩处。
(二)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为要的原则
不容置疑的是,“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是旅游资源有效利用、循环利用的的最佳手段,而寻求保护与发展的最佳平衡点则是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不再是强调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条腿走路,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位一体”、均衡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应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前提,对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因此,在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过程中,在考虑经济回报率的同时,更需要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旅游资源持续开发进程中,要秉持“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理念,尽可能展示旅游资源原貌,突出旅游资源的本真效应,“真实的自然环境条件可以使旅游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支撑意义”[9]。与此同时,就旅游景区的各类景观、生态环境、环境容量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寻求保护与发展的最佳平衡点,使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当地经济的发展高度融会贯通”[10],这才是符合高水准生态旅游目标要求的旅游资源规划开发。
(三)注重生态环境教育
在生态旅游观念的指导下,旅游者应当选择相对科学、健康的旅游消费方式,摒弃甚至抵制高碳、奢侈消费。[11]纠正不健康的旅游消费心态,树立健康消费理念,首先,需要对旅游活动主体加强生态环境教育。从过去的强调经济高速发展向注重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常态”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部分旅游经营企业及旅游管理者依然沉浸在追求GDP增长的睡梦中,“经济先行、资源跟进、环境让路”的思维惯性难于在短期内消除,另一方面由于广大旅游者长期浸润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思维意识中,科学的生态观念尚未形成,需要借助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给予适当引导,在树立生态平等观的同时有效提升其环保意识。其次,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重拾节俭消费观念。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游驾车、住宿上星、餐饮提档”成为旅游消费的一种时尚,而此消费方式恰是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杀手,对景区周边环境影响是不容低估的。绿色消费旨在旅游者出游时尽量减少私驾的次数,倡导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寻觅原生态,领悟“回归自然”的真谛;低碳生活意在旅游活动中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用品的使用,旅游活动中倡导节俭、朴实的观念,做到绿色出行,生态消费。
(四)加强法律法规中刚性条款的制定和建设
关键词:滨海旅游区 生态补偿 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旅游活动的日益开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也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所重视。对生态环境本身的补偿是生态补偿的本质,由于生态环境自身的自净能力不足以修复和补偿对生态的破坏,因此必须借助中间变量――人类。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生态补偿的核心价值。旅游生态补偿是以经济的方式调节利益相关者彼此间关系的制度安排,以最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旅游地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旅游生态补偿是对由于旅游开发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进行的处罚以及补偿的制度,其源于生态服务系统功能价值理论,目的在于寻求旅游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滨海旅游区是滨海新区唯一的一个以旅游为主导的功能区,拥有丰富的陆地和海洋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总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28平方公里,海域71平方公里,计划填海造陆54平方公里,未来总成陆面积82平方公里,保留海域17平方公里。2010年正式获批之后,计划于未来20年内基本完成旅游区建设,成为集世界级主题公园、游艇基地、海上休闲总部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我国北方著名的生态宜居海洋新城。
1 滨海旅游区实行旅游生态补偿的意义
1.1 有助于协调旅游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滨海旅游区大规模的开发建设需要占用土地、填海造陆,势必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又不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影响,进行旅游生态补偿势在必行。同时,以往的补偿政策只注意到旅游区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旅游区的建立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以及其他资源得到了占用,又忽略了为其寻找可替代的资源,致使保护与发展处于矛盾之中。而旅游生态补偿正是协调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生态补偿不仅为滨海旅游区发展提供了一个对生态影响较小的产业发展途径,并通过生态补偿使得旅游区以及社区居民充分分享旅游拉动经济发展的成果,使其成为一个较合理的解决矛盾的方案。滨海旅游区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使当地居民获益,促进旅游区及整个滨海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有助于整合和拓宽旅游区的融资渠道
目前滨海旅游区的投资渠道主要依靠政府部门投资和社会投资。政府部门投资包括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以基建费、专项业务费等形式投入的用于开发和保护的财政费用。社会投资是指除政府财政投资以外的各种投资。政府部门作为生态补偿的重要主体,应积极为旅游区的保护提供资金,以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与此同时,社会投资的具体形式,如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商、旅行社、酒店、主题公园的旅游企业,应该让其在“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保护者获益”的思路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积极的招商引资来拓宽和整合各种融资渠道,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资金及时支付给补偿对象。
2 滨海旅游区旅游生态补偿模式的构建
旅游业作为环境代价较小、能源消耗较小、产出相对较高的产业,应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产业。在滨海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及时进行有效率的生态补偿,可以真正实现旅游、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增长点。
2.1 补偿主体
补偿的主体应分为不同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层面。滨海新区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级开发区,滨海旅游区作为滨海新区发展的重点区域,政府应首先承担起生态补偿主体的责任,对为滨海旅游区的开发做出牺牲的社区居民给予补偿。第二个层面应为地方层面。滨海旅游区的开发的一个主要受益者应为当地政府,因此当地政府也应进行适当的补偿。第三个层面是产业。依赖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产业如生态旅游等,以及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和经营者也应该提供适当的补偿。因此,应当建立国家、地方以及产业三级补偿主体框架,国家的地方补偿应当以财政投入为主,作为补偿主体的相关产业,应当按照相关收益的一定比例提取生态环境改善专项基金。
2.2 补偿受众对象
滨海旅游区生态补偿的受众对象可分为对人的补偿和对环境的补偿。其中对人的补偿首先应为利益受损者,包括滨海旅游区开发过程的受损者、生态破坏的受损者和环境治理中的受损者。其次还应对滨海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者和维护者做出补偿,以支持和鼓励他们为生态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来关注和支持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
2.3 补偿内容及方式
开发建设滨海旅游区时首先要对征用的土地进行补偿,补偿方式可以为金钱、房屋、基础设施等实物方面的补助,也可以提供培训、就业以及税收减免等无形补助,更能将两者进行结合补偿。对于其他受众对象的补偿,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恰当的生态补偿形式,具体的资金补偿方式分为:①集体发展基金用于壮大集体经济,其中部分可作为股金参与生态旅游项目;②培训基金,用于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其适应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需要;③福利基金,用于老弱病残的救助和集体福利。
2.4 补偿标准
根据国内外对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的理论成果,生态补偿标准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对当地居民造成损失的补偿;二是对生态建设与维护中形成成本费用的补偿;三是对生态保护过程中当地政府和居民发展成本的补偿;四是对生态环境本身所固有的生态服务价值的补偿(图1)。
3 滨海旅游区旅游生态补偿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滨海旅游区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
完善法律法规可以把旅游生态补偿的主体、受众、方式及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保证了生态补偿的实施及其效果。完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要尽快出台与生态补偿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旅游生态补偿的各个方面都给出详细的条款。二是滨海新区和滨海旅游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和细化有关法规,加强对滨海旅游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生态补偿自己的投入和使用等方面的协调和落实。
3.2 构建高效的滨海旅游区监管机制
应当构建跨部门的旅游区生态管理机构,由环保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等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对于这个联合型的组织,为了能够对旅游生态补偿进行有效的监管,各部门应当明确权利责任并充分发挥组织的协调作用。与此同时,可以成立一个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提供政策与技术咨询服务。
3.3 提高利益相关者对旅游生态补偿的认识
滨海旅游区所在地的居民应是旅游生态补偿最终的受众对象,当地居民对于旅游区开发、生态环境与资源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会直接影响到滨海旅游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补偿的效果。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把生态补偿的效果最终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项目和生态补偿过程中来,通过旅游项目和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实际好处提升其参与滨海旅游区旅游开发的能力。同时,利益相关者还包括旅游规划和行政管理人员、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管理人员等,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对资源与环境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对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补偿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3]徐永田.我国生态补偿模式及实践综述[J].人民长江,2011(11).
[4]阳文华,钟全林,程栋梁.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华东森林经理,2010(01).
【关键词】云南石林县长湖;旅游生态足迹
一、引言
旅游生态足迹(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是生态足迹分析在旅游业和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用以衡量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虽然生态足迹在1992年就已经提出,但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才开始,由Wackernagel(2000)首先完成了对国际旅游业生态足迹的初步分析。旅游生态足迹(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是生态足迹分析在旅游业和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用以衡量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虽然生态足迹在1992年就已经提出,但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才开始,由Wackernagel(2000)首先完成了对国际旅游业生态足迹的初步分析。
二、长湖旅游区概况
长湖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东南的维则村旁,距昆明市区约120km,位于103°25′~103°26′E,24°43′~24°43′30″N,湖面高程为1902m,是滇中高原石林旅游区喀斯特地貌区域的一个人为干扰较小的天然湖泊,系岩溶湖。湖泊长1.3km,最宽处0.8km,周长5.1km,水面面积0.54kO,平均深度24m,湖水较清澈。近年来,据实测显示,其透明度在湖心为4.5m,在近湖岸处为3m。石林长湖旅游区是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范围内的7大景区之一,规划面积约18.64kO,位于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的东南角,距主景区大小石林约30km。长湖之畔,有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色相之辉映的景观――“独石山”。昆明到石林长湖115公里,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即可到达。
三、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简介
旅游生态足迹由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游览观光、旅游购物和休闲娱乐六个部分构成,即:
TEF=TEFfood+TEFaccommodation+TEFtransportation+TEFsight-seeing+TEFp-urchase+TEFentertainment其中:
TEF――总的旅游生态足迹
TEF food――旅游餐饮生态足迹
TEF accommodation――旅游住宿生态足迹
TEF transportation――旅游交通生态足迹
TEF sight-seeing――旅游观光生态足迹
TEF purchase――旅游购物生态足迹
TEF entertainment――休闲娱乐生态足迹
四、长湖露营基地旅游生态足迹计算
2011年长湖露营基地旅游生态足迹根据公式:
TEF=TEF=TEFfood+TEFaccommodation+TEFtransportation+TEFsight-seeing+TEFpurchase+TEFentertainment=6986.60461hO
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2794.98245×10-4hO/人,具体见表3-14。2011年长湖露营基地旅游生态足迹中六种生物生产性土地所占比例见表4-1。
五、长湖露营基地生态承载力和旅游生态盈余/赤字计算
(一)旅游生态承载力计算
根据旅游生态足迹模型,旅游生态足迹为旅游交通生态足迹、餐饮生态足迹、住宿生态足迹、购物生态足迹和游览、娱乐生态足迹的总和。由于单位面积耕地、化石能源地、草地、林地、水域等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为了使计算结果转化为可比较的标准,采用均衡因子予以调整,均衡因子的选取以William,Wackernagel1996年提出来的均衡因子为标准,即林地和化石能源用地为 1.1,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8,草地为0.5,水域为0.2。
根据调查长湖露营基地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主要为林地、草地,草地占用 9000O ,林地占用21888O,根据石林县志、石林县旅游资料以及统计年鉴,可计算出长湖露营基地旅游生态承载力(见5-1)。
六、长湖露营基地旅游生态足迹结果分析
(一)从旅游消费结构分析长湖露营基地旅游生态足迹
2011年长湖露营基地生态足迹为314.1792hO,人均旅游生态足迹125.6717×10-4hO/人。旅游生态足迹的消费结构构成,旅游交通生态足迹占了73.02096%,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说明旅游交通生态足迹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其次旅游游览生态足迹,占18.56714%。再次是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占7.81576%,旅游住宿生态足迹占0.38715%,和旅游娱乐足迹占0.16443%,和旅游购物生态足迹占0.044561% 。说明旅游者休闲娱乐和购物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小。
1、旅游交通生态足迹分析
2011年长湖旅游交通生态足迹为229.41669 hO,人均旅游交通生态足迹91.76668×10-4hO人,在长湖露营基地旅游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占87.67120%。
2、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分析
2011年长湖露营基地旅游餐饮生态足迹为24.55548hO,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9.82220×10-4hO/人,在长湖露营基地旅游生态足迹中占9.38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