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作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多积累 多体验 多读书
小学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是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不丰富,缺乏细致的观察、体验与表现生活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创意表达、创新思维、个性化作文,对于小学作文教学来说,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文是学生吐露心声的场所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倡导“写真事、抒真情”。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到无话可说,提笔就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如何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多积累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好作文,积累语言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积累呢?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后又是有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识等,这些东西都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 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寓言、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眼界。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2.多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多体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乡村有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把 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写一写家中养的小狗,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狗啃骨头、狗打架、狗摇尾巴等等,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说一说、议一议,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了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了。事不在大小,在事情的内容。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让学生知道,说真话、写事实、叙真情就是作文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在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读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写作中就能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自己语言和情感的表达。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读有所用。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记录下来,背诵优美的语言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灵活运用。其次,教师应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也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达到了互为补充、共同积累的目的。要多读书,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感到空洞无物,无所适从。
4.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勤思考,学会阅读生活、阅读社会,多作情景作文、生活作文,坚持写日记。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成长的必需。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另外,街头巷尾,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这些材料学生都经历过,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了解生活的意义,为写作打好基础。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教师在组织学生写作时,总会用一定的观念、思想、情感影响学生。学生作文时也一定会涉及怎样做人的问题,努力把习作教学与现有资源结合起来,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一定要利用好这块阵地,培养出更多地优秀人才。
一、改革的切入口:确立写作新理念
长期以来,广大语文老师都忽略了两个问题:作文是什么?学生写作文为什么?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心理学角度看,作文是一种心理冲动,是一种情感宣泄。这种冲动和宣泄,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无病,而是来源于生活经历的积累和对生活真谛的认识与感受,因此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每个人对生活的积累、认识和感受都不会一样,因此作文是每一个学生独创的精神产品。由此看来,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自己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学生写作文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行为。
怎么才能让写作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必须实现两个“表达”:作文必须是学生真情表达的结晶。学生作文要强调一个“真”字,即说真话诉真情。说真话,就是写真事、写实事,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胡编乱造。小学生和初中生尤其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亲情、友情,写乡土情、师生情。诉真情,就是写真情实感,写自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不要虚情矫情,也不要把情感分成积极和消极,用条条框框束缚真情实感的流露。
作文应该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学生作文在做到“真”的同时,还要强调一个“敢”字,即敢想敢写。鼓励学生“敢”字当头,自由表达,包含两层意思:思想表达的自由和笔墨表达的自由。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目标和需要自主选择最适宜的表达形式,真实地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把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放在第一位,而文体则是第二位的。
改革写作教学,关键在教师。教师确立新的写作教学理念,摒弃束缚学生手脚的陈规旧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帮助学生引来写作的“活水”,才能切实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改革的途径: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三个结合
生活是取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创作如此,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广大语文教师都懂得这个道理,但并没有处理好写作与生产的关系。为什么?一个原因是压抑封闭的学习环境。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整天被关在学校里,住宿生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轮回,他们只有学校生活、学习生活,写作内容都是勤奋刻苦,攻克难题,熄灯之后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看复习资料,等等,与社会几乎隔绝;走读生也都是“校门―家门”一条直线,比住宿生多一点上街的机会而已。如此单调枯燥的生活,怎能产生内容充实、思想敏锐、语言流畅的好作文?随着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和深入发展,学科教学终将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学生将拥有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第一步是指导他们感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指导学生不但用眼观察生活,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物的特征;而且用身心体验生活,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隐含的意义。第二步是用头脑思考生活,采用联想和想象,从而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这两步工作做好了,才算是真正处理好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写作与生活的结合,要走活动化的道路,也就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不仅仅是观察生活,更是生活的亲身参与者,是生活的主人。可以是学校组织的中心教育活动、德育活动、主题班会,让学生做有心人,记录和积累生活中的人和事,活动之后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也可以是为写作组织的语文活动。
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获得写作上的滋养,所以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阅读有两个功能,一是为读的能力而读,二是为写的能力而读。首先要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对读促进写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读熟课文,读配套的自读课本,读大纲要求的名著诗文,读报刊上的时文美文。通过多读,获得思想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学习作家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角度方式和技巧。其次要指导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课内阅读,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设计口头和书面作文的训练,例如为《项链》补写结尾。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了就动笔的好习惯,从摘录精彩语句开始,到写作品介绍、故事梗概、人物分析、读书心得、读书札记等。长期坚持这样做必有好处。
改革写作教学,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三个结合,需要做大量的踏踏实实的工作,非此没有捷径可走。
三、改革的关键措施: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情感、兴趣、习惯、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和规律来看,写作教学尤其需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高有很多原因,其中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平时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和不能坚持多练笔等三条都属于非智力因素范围。在写作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应该成为改革写作教学的关键措施。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深深感到写作教学是最头痛的问题。它往往花去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因此,寻求比较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很强的,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老师应在“新”字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作文课中“活”起来。
作为语文教师,倘若在课堂教学中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学生如沐春风,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同时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校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你会变得很伟大,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很神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学生也许会因喜欢上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作文。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使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我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学语文》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这类学生的写作水平稍有提高。
初中作文教学的任务是极其艰难的,它绝不能靠一两种“特效”方法来解决大部分同学怕写作文的问题,只有运用分类教学法,对学生们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分析,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教学思想来指导写作教学,抓住各种类型中的主要问题,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的原则落到实处,我们才能取得写作教学上的丰硕成果。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教育局)
一、中学写作教学的弊端
中学写作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师没有明确的写作教学计划、教学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无序性和功利性;学生没有得到系统的写作教学指导等问题。这些使写作几乎成为语文中的 “灰色区域”。具体而言,中学写作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写作有很强的功利性
写作在于抒发真实的情感,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写作的内容越来越脱离对真实生活的追求,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写作。写作成为取得分数的工具,其内容大多虚假,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已经完全被抹杀,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修饰成文,与生活中的内容不符甚至违背事实等,这些都忽视了文章内容的充实和真实。
(二)教师指导思想偏差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有的教师为了考试成绩,进行作文教学时,限定过多且偏向于某种考试文体的讲解,不注重全方位地进行探讨分析,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不能自由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进行撰写,从而降低了写作的积极性,难以全面发展。
(三)评改方式单一
学生多写多练,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造成了作文批改难以面面俱到。长期以往,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很多时候解决的都是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同学身上出现的个别问题却没有单独进行讲评,学生写作水平也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而老师布置的任务却依然要完成,评改方式的单一也使学生产生了应付心理。
(四)教学方法落后陈旧,训练形式单一
有的教师认为写作课不好上,原因在于新方法不敢轻易去尝试、自身功底不牢,只能用老一套敷衍了事、不能估计学情,找不到适合的教法等,这些造成了写作教学的教法陈旧落后,不能很好地和时代接轨。同时,教师教写作的过程也把“读”和“写”割裂,不能很好地利用“读”来为“写”服务。考试作为判断教学的唯一标准,也使得写作训练形式单一。
二、微写作的定义及特点
(一)微写作的定义
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微写作是这样描述的:“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感。”[2]
(二)微写作的特点
鉴于微写作的定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短小精悍
不同于大作文长篇大论,微写作是一种片段式的写作,着重于“微”之一字,在字数篇幅上有了限制,也就要求语言表达的精练。
2. 形式多样
微写作并没有限制文体,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势态。根据写作题型的灵活度,微散文、微诗歌、微剧本等都可以进行选择。
3. 重在情感抒发
文章越短小,文中的问题可能就越多,微作文相比大作文而言,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和内涵思想的表现。
三、微写作对中学写作教学的影响
(一)提倡回归自我,用心写作
作文应该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一种活动,新课标中也提出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3]针对中学作文教学中的种种陈规,微写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遵循真实情感。它没有严格的结构、立意、字数等的限制,能让学生随意发挥,取材于生活,回归自由。
写作意图应具有真诚性,“他有真实的任务,有真诚的目的,是真正为了生活,是真正为了对话,为了实现意图而写作。”[4]“微写作”通常都是有感而发,是真正想写而不单纯为了完成任务。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注意到学生这方面的需求,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微写作”训练,提倡自由和用心写作,并进行积极规范的引导,如尽量使语言优美、使思想健康积极等。多写多练,点滴积累,面对写作的时候学生就会有感而发、积极创新了。
(二)与考试制度结合,推动写作教学多元化发展
我们很多人学习语文,尤其是作文是因为它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鉴于微写作的火热,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将60分的作文分为一大一小两道试题,即常规的大作文和微作文。这个决定,将以前作文单一的考查形式一分为二,考虑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考察,也使老师们认识到了微写作的重要性。
微写作在高考中的出现,折射到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转变思想,不再是注重对某种应试文体的写作,而是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分析讲解,使他们掌握多种写作技能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学生对于写作内容多元化的需求,推动写作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多种文体的导向,为以后的职业生涯甚至是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微”之一字,也侧面要求了文字水平和内容的精练,更能展现学生的水平,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快的环境中,这种短小精悍的语言更切合实际需要。
(三)评改方式的多元化
微写作的出现,使作文的评改方式有了改变,是一种相对公正的评价。微写作发表之后,能使其他的人看见并进行评论,互相交流,学生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并加以发扬改正,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并能使学生在反复的修改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对写作产生一定的兴趣。
“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微写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很好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作文评改的方法。
(四)读写结合,丰富训练形式
微写作形式丰富多样,其中也包含了对课文文本的理解及合理的续写改编之类。“课文的研读需要‘沉淀’我们自己的收获,这就是写作。”[6]“以课本为基点的‘微写作’,搭建了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的桥梁,以读带写,读写结合,读写相得益彰。”“它既有利于深入解读文本内涵,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消化,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兴趣。”[7]“微写作”把读和写联系起来,用读来带动写,教师在教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有所得、有所悟并记录下来,对于中学作文教学,无疑提供了另外一种训练形式。
(五)对大作文写作的积极影响
微写作的出现,对大作文的写作也有重要的作用。如微写作中语言的精练可以使我们在进行大作文写作时提炼语言,言之有物;对于内容的真实与充实能够让我们有东西可写,自由地表达情感。
除此之外,微写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的工作着,给他提供滋养。”[8]兴趣的培养十分艰难和复杂,用在作文上尤其如此。微写作作为新兴的一种写作方式,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写作教学也有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微写作作为这一时代的产物,对中学写作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兴起的时间较短,不够完善,也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把微写作当作中学写作训练的一种补充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为中学写作教学服务。
――――――
注释
[1] [3]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熊芳芳《高考微作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余映潮《致语文教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7]洪合民《“微写作”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山东教育》2014年第5期。
“教学后记”写作的形式多种多样。
1.实录式
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成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依葫芦画瓢”,而应有所批判和创新,事实上,我们讲课时也会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讲解时激情奔放,挖掘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成功的教例弥足珍贵,我们应不失时机加以记录整理,总结提高。
2.述感式
所谓述感,即在课堂教学之后,将自己的感受体会写下来,包括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落实,前后知识的衔接,以及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估计,能力发展水平的界定等等,多则几百字,少则几十字,这种形式的后记,使用普遍,特别有助于初登讲台者,试想,教者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方法有正确理解,深入研究,再加上课间给学生规律性的点拨,且经过学生学习训练的反馈,然后再写点感受,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对今后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必有显著功效。
3.存疑式
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不是一味重复前人的学习经验和成果,更何况前人的经验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仍需接受时间的考验。因此,学生有时对教材或相关问题得出责难、反驳,甚至质疑,有时与教师的观点激烈对立,教师切不可慌乱,或大声呵斥,凭一念之想轻易下结论,须知这很可能是学生创新创造智慧火花的闪现,而应对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给予肯定,然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激流寻求更为合理的流向,或给学生架起一道理解的阶梯,进行更深层的思索;或找寻更为有力的事实依据,得出真正的结论;或用一个恰当的同类事物进行类比,以利学生对求知事物的理解。对讲课过程中遇到的确属深奥难于理解的问题,或错误疏漏之处,千万不可等闲观之。如果短时间解决不了,告诉同学先放一放,教师课下应记下它,这就是“存疑”。
4.比较式
比较是指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课堂教学的疑难问题的讲解、启发、暗示等教学内容教学艺术的记录、整理、评价。从比较的对象来说,有自比法和他比法,即将自己先后讲同一内容学生获得的学习效果的优劣作比较,或与他人作比较。
5.探索式
这是一种综合对照分析的方法。它跳出单课或单元教学的圈子,从某一角度将多篇课文的有关内容的讲解方法放在一起探讨,深化理解、研究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