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经济活动主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动态运行过程,分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为加强我国宏观旅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威海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竞争力
1.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在产业上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同一产业内生产上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在各个国家地区出现了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经济集聚区,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最早将产业集聚和国际经济竞争力联系起来提出产业集群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他通过研究国家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他的产业集群理论,并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波特指出,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产业之间的竞争,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世界上不少区域的经济竞争优势就表现为它们的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例如美国硅谷地区的经济由当地的半导体产业集群支撑,美国的底特律和日本的丰田城的经济则由当地的汽车产业集群支撑,以及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台湾新竹的半导体硬件加工产业集群,广东东莞的电脑硬件制造和装配产业集群等。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地区经济竞争优势也表现为当地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产业集群不仅包括相互关联的企业,还包括提供相关公共品和政策支持的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资本,劳动力,信息,知识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产生很强的区域集聚效用和扩散辐射作用。产业集群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空间集聚性,即大量企业和相关机构空间上高度集中,相关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网络化,各经济活动主体和相关机构组织通过交易性和非交易性关系频繁接触和发生相互作用结成一体化网络;分工和协作性,集群内各经济主体进行生产上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并在经济活动中相互协作;根植性,集群内经济活动主体具有相同的文化和制度背景,共同的市场交易规则,彼此之间信任度增加,降低了纯粹市场组织中交易的不确定性;自组织性,集群一旦产生,集群内部和集群外部高度互动,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推动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群的以上特征使得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内企业竞争力。
①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集群内部企业频繁的经济往来和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培养了企业之间彼此的信任,增加了交易的透明度,便利了市场信息的获取,降低了企业间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的空间集聚,有利于企业间具有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在不同企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降低了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集群内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生产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有利于资源和信息共享,以及彼此间的学习,促进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之间的扩散,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
②集群内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依赖使得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在从事对外经济活动时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整体,有利于提高自身在市场活动中的经济地位和对外谈判能力。
(2)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①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往往处于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在生产上进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共用同一运输网络和销售网络。产业集群内部的其他相关部门机构则发挥协同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企业和各个机构部门的分工协作提高了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和销售成本,提高了整体经济竞争力。
②由于集群内企业在空间上集聚,集中使用基础设施,并且处于同一产业内部,专业化生产提供相同或相近的产品或服务,产品和服务集中供给当地或外销,有利于实行企业大规模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③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品牌正在成为城市经济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而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发挥区域品牌效应。在山东省内,有诸如寿光蔬菜,烟台苹果等由于产业集群而产生的区域品牌;在山东省外,有诸如浙江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区域品牌,这些区域品牌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品牌效应极大的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④大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生产上相互关联,频繁进行交易性和非交易性往来,有利于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使产业集群成为一个创新性网络,有利于形成创新环境,提高地区整体经济质量,增强地区整体创新力和发展潜力。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以及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得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威海市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对促进威海市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威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威海市旅游业和海洋产业发达,威海市是联合国人居城市,旅游业是威海市优势产业,同时作为沿海城市,其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威海市的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同时威海市工业体系健全,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和船舶制造,纺织服装业和食品医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威海市工业发展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其中的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和纺织服装业与周边的烟台、青岛、潍坊三市存在区域重复建设,四市地区间产业门类趋同,而且主要工业门类在各市经济中都占相当比重,各城市之间存在低层次竞争,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经济交流和政策协调。
三、培育威海市产业集群,促进威海区域经济发展
1.威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威海市处于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区位优势好,对外联系紧密,开放程度高,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和承接日韩转移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旅游业和海洋产业等优势产业,现阶段威海市已基本形成以下几个产业集群:
(1)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威海市船舶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大量的船舶制造和修理企业。威海市在汽车工业方面以三角集团为代表发展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三角集团在全国轮胎行业中排名首位,其轮胎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就整体来看,威海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并不具有区域竞争优势,船舶制造业无论是与青岛还是大连市相比都远远不及,而汽车制造业只是限于零部件生产,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难以做大做强。
(2)纺织服装产业群。威海市纺织服装产业是在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和充分利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金候”和“寒思”等著名品牌。威海市纺织服装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威海市已不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且就纺织工业而言因为邻近的青岛市是中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所以很难做大做强。而服装业与青岛和潍坊市相较,都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考虑与周边地区分工协作,充分融入半岛经济圈。
(3)海洋产业群。威海市渔具生产,海洋食品生产加工,海洋生物工程药品、保健药品生产发展迅速,是威海市的优势产业。威海市是中国的渔具生产基地,威海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威海市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的唯一不足在于缺乏科研支撑,海洋生物工程药品和海洋食品的生产加工都要求向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这需要强大的科研机构支撑,而威海市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较少,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持。
(4)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威海市在扫描仪,传真机,光纤生产,新型电子元件,微电子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发展前景乐观。日本和韩国是世界电子信息业的中心,随着日韩产业结构升级,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中低端类产品生产会加速向国外转移,而威海市邻近日韩,具备一定的经济技术基础,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环境优越,又具有较低的劳动成本优势,在承接日韩转移产业上其条件得天独厚。
2.威海市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1)实行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半岛地区的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由于区域特色相近,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在产业集群发展上结构趋同,低层次竞争,如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产业在青、烟、威三市都有发展且都占较大比重。威海市只有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在培育产业集群方面,威海市应考虑重点发展现有产业集群中的海洋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威海市在渔具生产和海洋食品加工生产和海洋生物制药上与半岛其他城市相比有较大优势,海洋产业应该成为威海市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为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政府应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重点在于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科研支持,建立配套的科研单位,提供科研资金支持。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威海市由于不适合大规模发展机电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等重工业,这一方面是由于威海市面积和人口较小,一方面也由于威海市旅游人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因此在制造业方面,威海市更适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而且正如前面所述威海市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得天独厚。综上,威海市今后产业集群的发展应重点培育海洋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使此两大产业发展成为威海市的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势。
(2)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协作,积极融入半岛城市经济圈,在更大范围内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就整体经济实力而言,半岛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必要以青岛市为龙头,发展半岛城市经济圈,这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威海市应该正确定位,在半岛城市经济圈建设中,积极参与地区分工协作,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在半岛城市圈这个大环境中发展产业集群。现阶段,半岛城市间经济结构趋同,条块分割,利益分割,低层次竞争,产业配套协同能力差。为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加大地区专业分工和协作,在更大范围内构建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在机械制造和家电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制造方面可以由各地区分工协作,培育大的产业群,各地区作为产业群的一个部门一个环节,这样势必提高整体经济效率,提升半岛城市整体竞争力,促进半岛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在发展半岛产业集群和建设半岛城市经济圈方面,各地区政府一定要高瞻远瞩,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消除行政壁垒,加强交流合作,制定统一的经济规划和发展政策,实现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3)建立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和城市创新服务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开放性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引导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网络,加快信息、知识的扩散。建立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技术密集型园区,创造技术研发的良好环境。建设企业信息化网络,降低企业技术开发和应用成本,推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引进人才,培养,吸纳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们具备现代管理观念和创新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孙祖荣施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7期
[2]吴忠培董丽雅苗娴雅: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8期
[3]孙洪霞: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方向研究.沿海企业与科技[J].2005年第2期
亚洲贸易组织十分重要
从经济联系的角度讲,贸易是重中之重,这既是两国间经济联系的起点,也是经济活动主体,是谋求发展与合作的基石。
大体来看,国家间贸易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互通有无,实现商品的流动;第二阶段贸易进一步扩大引发对基础设施的需要,引发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该阶段需要亚投行介入,通过融资支持项目建设,支撑整个贸易体系;第三阶段贸易推动国家逐渐开放,经济更易受他国影响,汇率问题随之而来。因贸易引发的经济波动需要多边机构介入,如果成立类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机构,即可帮助支持“一带一路”上的国家稳定经济。
若要进一步把“一带一路”贸易蛋糕继续做大做实,带动沿线经济发展,贸易合作是基石。中国可考虑牵头建立一个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各国拥有真正经济话语权和自的区域贸易组织――亚洲贸易组织。
着力点宜放在“三亚”
“一带一路”共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呈现东联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中间贯通中亚、西亚、南亚的“哑铃型”分布。从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东亚和欧洲发达经济体的关系十分密切,与之贸易往来受“一带一路”影响有限。“一带一路”宜将着力点放在发展与中亚、西亚、南亚“三亚”的贸易关系上。目前,这些地区的国家多为发展中经济体,发展仍是首要问题,但国际化程度不高。一方面,上述国家较难从国际机构中获得充裕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另一方面,以WTO为主导的国际贸易组织进入门槛较高,“一带一路”经济带亚洲区域的44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4个经济体尚未加入。
目前,针对沿线国家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已成立的亚投行可提供资金融通方案,但针对各国的融入国际贸易的需求,尚无国际机制安排。中国可在与沿线各国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成立亚洲贸易组织,根据沿线各国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各国发展优势,针对各国发展劣势,制定配套的问题解决方案,以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针对汇率波动、通货膨胀等问题和各国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建立亚洲经济稳定组织,作为风险规避及稳定机制,确保区域经济健康运行。
经济“三驾马车”宜关注四方面
作为“一带一路”计划的发起国和主导国,中国在三大经济组织建立过程中,要借鉴现有国际体系的经验和教训,既照顾到沿线国家的发展,又要以此为契机推动自身的转型发展。
一是在三大组织的制度建设初期应重点考虑多方面因素:不同国家如何合理分配贸易红利、共享发展成果,避免个别国家对发展成果的过多占有;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如何激励各经济体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产出能力,推动社会整体进步,避免三大组织成为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扶贫机构。 从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东亚和欧洲发达经济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是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协同考虑对产业和企业的影响。一方面政府先行,制度建立过程中同时启动大规模谈判,提前建立企业保护机制,避免各国企业在贸易中发生不必要摩擦,降低合作效率;另一方面,行业和企业组织要提前预估区域开放中可能遇到的威胁与挑战,制定投资保护协定,以保护本国产业发展。此外,还应总结海外投资的经验和教训,“一带一路”投资企业走出去的指南,研究海外投资成功的案例,分析相关投资风险、经济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等,提高企业家、尤其是草根企业家的风险意识。
[摘 要]在分析我国旅行社旅游线路现状的基础上,从体验经济理论,旅游市场需求与旅行社行业竞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创新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从重视市场调研、细分市场需求、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注重线路设计的推陈出新及着重旅游和谐发展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旅行社 旅游线路 创新设计
旅游线路策划是旅行社的生命力所在,通过策划精品线路,打造线路品牌,赢得游客的品牌认同,才能塑造忠诚顾客,摆脱恶性价格战的困境。但是,我国旅行社的线路多是大同小异,长年以来大、中、小型旅行社针对同样的目标市场提供相似的旅游线路,导致竞争恶化,投诉居高不下。如何使旅游线路求新出奇,吸引顾客,是旅行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旅行社旅游线路的现状
1.旅游线路同质性强
我国旅行社有形产品同质化问题十分突出。从发达国家旅行社行业状况来看,大旅行社应负责整合旅游产业链,包括前向整合航空业,后向整合酒店行业;而中小旅行社则主攻差异化旅游产品,通过开发高端、新颖的产品获得利润。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旅行社经营实力弱,没有能力长期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与创新,加之旅行社产品的组装性使之得不到专利的保护,新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利用等原因,导致我国旅行社有形产品不但差异化不明显,反而是同质化问题突出。众多的旅行社都做同样的旅游产品、竞争同样的顾客群体。
2.团队观光线路为主
由于经济、习俗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主要出游方式是以团队旅游为主。旅行社在线路设计上忽视了目前旅游发展趋势,仍以长线型拉练式的包价旅游线路为主,且多为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在游客中流行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来啥也不知道”很好的概括了目前我国旅行社在线路设计方面的这种弊端。我国旅行社在团体旅游线路设计上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真正体现我国的资源优势及旅行社的自身所具有的经营特色。
3.主题旅游线路逐渐增多
主题旅游是旅游潮流中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目前主题旅游总的来说主要包括观光度假型、娱乐消遣型、文化知识型、商务会议型、探亲访友型、主题旅游型、修学旅游型 、医疗保健型等类型。传统的观光旅游,只是简单地游山玩水,而主题旅游是旅行社根据旅游特定旅游需求而推出的旅游产品。
4.缺乏专利保护
由于旅游线路无产权保护,模仿成本低,所以旅游线路具有天然的同质化倾向,如果旅行社不能人为地创造和扩大差异化,旅行社将陷入价格竞争。 因为它是一种无形产品,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旅行社的创新线路不能成为知识产权,而创新的旅游线路也不可能实施专利。
二、旅行社旅游线路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旅行社的旅游线路,是现代旅行社市场上的主要旅行社产品,是适应大众化旅游需求而推出的标准的,团队的、观光的、全包价特征的线路产品。这种线路在市场上同一性、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与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愈来愈不相适应,与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格格不入。只有创新,才是旅行社生存与不断发展的出路。
1.体验经济要求旅游线路创新
体验经济是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Ⅱ)詹母斯•吉尔摩(James.H.Gilmore)在他们1999年合著的《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一书中明确指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体验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当体验展示者的工作消失时,体验的价值却弥留延续。”《体验经济》中这两句有关体验的说明,很好的诠释了旅游产品的本质。从体验经济的视角来看旅游线路,可以发现旅游者不仅仅满足于以新、奇、特的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而是追求新、奇、特的参与性体验。体验式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这对旅游业的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线路设计的时,应该给予消费者更互动、更独特的体验,以获取充分的人性化的体验价值。作为服务行业的旅游业,应密切关注体验经济发展动向,并跟上时代步伐,努力为顾客创造“有价值的体验”;同时,从多方面进行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体验经济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且正成为社会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旅游是人们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之后追求的更高更新的精神需求,旅游者讲求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经历。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旅程的暂居的体验,与体验经济有着很多的联系。
从旅游者角度出发,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找到最佳结合点,最终使旅游活动持续下去,应成为旅游线路设计的理念。现有的旅游线路设计主要从资源、市场、区位、经济效益和规划等方面来考虑,主要是从经营者或者供给者出发。当然,这方面的考虑是必要的。但这样设计出来的旅游线路,往往忽视了作为旅游活动主体的旅游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给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旅游者的满意度会降低,出游的积极性也会下降,进而使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旅游市场需求促使旅游线路创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几十年来广泛流行,也是国外心理学家试图揭示需要规律的主要理论。按照马斯洛的理论,旅游业发展的前期,常规的团组式观光旅游满意了人们基本的旅游要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新的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的出现,个性化的体验式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消费形式。个性化消费的兴起,要求旅游市场针对不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个性化的产品,走出传统的拉练式观光旅游的误区。因此,旅行社必须创新旅游线路的设计以满足当前旅游市场的需求。
3.旅行社行业竞争迫使旅游线路创新
我国旅行社绝大多数是中小旅行社,其经营能力、产品生产能力较低,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怪圈。由于我国旅行社大多数经营的是包价旅游线路,面对国际市场小包价旅游或散客旅游线路的价格有时候过高,给销售带来很大的困难,于是大多数旅行社也就直观的认为一切都是价格惹的祸,而忽视了线路设计本身问题,致使价格战越来越激烈,服务质量不断降低,旅游投诉不断增多。旅行社业要摆脱以往恶性竞争的困境,就必须从自身的产品方面下工夫,创新旅游线路设计,形成自身的特色,增强市场的号召力。
三、我国旅行社旅游线路创新设计的对策
旅游线路设计除了要从供给方的利益考虑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从旅游者角度出发,真正为旅游者着想,才能真正的赢得市场。
1.细分市场需求
随着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需求个性化与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多元化旅游消费的时代,旅行社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时,首先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与市场细分,明确自己所服务的对象及其差异化的需求。旅行社市场细分应改变传统的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细分的单一细分元素,转为从消费者与竞争者两个方面进行。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细分,需根据年龄、性别、收入、职业、文化程度、种族等因素进行市场细分。如从年龄的因素细分,可以开发针对中小学生的励志游、科普游等产品,针对老年人的健身游、休闲游等产品;从收入的因素细分,可以开发针对低收入顾客的观光游,针对高收入顾客的休闲游。从竞争者的角度进行细分,需根据竞争者的目标市场、客户群、竞争地位从而进行市场细分,这实际上也是旅行社进行市场细分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旅行社可以根据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及竞争对手的力量比较从而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及市场策略。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细分或是从竞争者的角度进行细分都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应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2.突出主题色彩
旅游路线的设计多种多样,风格千姿百态,手法十分灵活,内容丰富多彩,没有一定的固定模式。而且世界上有些事物是独一无二的,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这就是特色。由于人类求新求异的心理,单一的观光功能景区和游线难以吸引游客回头,即使是一些著名景区和游线,游客通常观点也是“不可不来,不可再来”。因此,在产品设计上应尽量突出主题,注重自身的特色,唯有如此,才能具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占到了56.7%。鉴于此,我国旅行社可以针对来华的美国旅游设计以“文化”、“民俗”、“中国生活方式体验”等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差异化的生活方式吸引着目标市场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达到创新旅游线路设计的目的。
3.强调以人为本
旅行社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心理与精力,将游客的心理、兴致与景观特色分布结合起来,注意景点在线路上的分布与布局。旅游活动不能安排得太紧凑,应该有张有弛,而非走马观花,疲于奔命。旅游线路在结构顺序上所安排情况的不同,所产生出来的效果也不同。在旅游路线设计时,要尽量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合理规划实施。如山东康辉国旅的线路设计,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时期、不同的客源群体,不断地开发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特色产品。如从“社会主义看山东”到“千人祭孔大典”,再到“万名老人登泰山”,以及“春之韵”、“消夏游”、“老人专线”、“新婚专线”等。
4.注重推陈出新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会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因此,旅行社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来完善旅行社产品的结构体系,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以“昆明―大理―丽江”为例,此旅游线路基本上是我国所有旅行社都在经营的一个比较成熟的线路产品,旅游者在消费这一线路时,基本上都限于团体的观光旅游线路。2007年初,深圳航空公司首推“深圳―丽江”航线,但客源数量少,航空公司的压力很大。深圳国旅捕捉这一商机,突破深圳市场原有的“昆明―大理―丽江”旅游线路,创造性的推出“深圳―丽江”的周末休闲度假旅游、婚庆游、摄影游、探险游、自助游、丽人游等一系列旅游产品,在深圳市场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使得深圳国旅的丽江行产品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旅行社产品的设计推陈出新。一方面,可以丰富旅行社产品结构,使旅行社原有的旅游线路赋予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旅行社借助于新设计的旅游线路获得较高的收益,并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5.着重和谐发展
近年来,遵循国家的指导思想,提倡和谐发展为主题的旅游政策。国务院的有关工作部署,发挥旅游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旅游局日前研究确定,2007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口号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围绕“和谐城乡游”这一主题,研究制订工作方案和措施,进一步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宣传,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和谐发展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雅社会经济活动。是现代世界上非常流行的旅游方式。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很多欧洲国家已经发展非常成熟。她所提倡的“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概念将会是新世纪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坚持和谐发展的重要性。部分旅行社也纷纷设计出关于和谐发展的旅游线路。注重旅游资源质量和旅游地特性、注重市场需求,还注重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陈启跃.旅游线路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9.
[2]梁玉华.论贵州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开发[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l999(l).
[3]吴昌南.中国旅行社产品差异化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
[4]楚义芳.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初步研究[J]旅游学刊,1992(7).
【关键词】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制度
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对消费信贷的重要性
(一)我国消费信贷情况简介
近年来,随着信用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信用消费作为刺激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得到重视和推广,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有了很快的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截至2011年末,我国信用卡发卡量达到2.85亿张,同比增长23.91%;人均信用卡达0.21张,同比增长23.53%。信用卡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我国信贷规模在不断扩大,消费信贷品种也逐渐增多,诸如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旅游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等。
但消费信贷引发的风险及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2011年我国逾期半年未偿的信贷额达110.31亿元,同比增长43.46%。其中个人住房不良贷款额一直处于攀升状态,汽车消费贷款违约率及信用卡违约率也明显上升,还有大学生申请的助学贷款毕业后不及时归还问题,这些不断显现的风险都影响着各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积极性,极大阻碍了我国消费信用的健康发展。发展信用消费最主要的问题是做好信用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所以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在消费信贷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对于消费信贷的重要性
1.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造成信用消费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我国的经济活动主体一直以来较为缺乏信用意识,在信用消费市场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守诚信。不够诚实,为了一己之私利会提供虚假信息欺骗交易对象;不守约定,在交易过程中随意性较强,且有拖账赖账行为。二是公德意识薄弱。会采取一些非法手段干扰和影响整个信用消费市场的经济秩序,妨碍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2.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增加
借款人为了能向银行贷到款,提供的各种证明材料可能会存在虚假欺瞒性质,更甚有蓄意欺诈骗取贷款、到期拒不履约的。由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滞后和相应信用评估机构的不完善,银行很难获得准确真实的借款人资信信息,另外加之无法不避免的道德风险,这无疑加大了银行放贷的信用风险。
3.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增加银行消费信贷的经营成本
近年来银行间同业竞争激烈,为了最大额度的放贷就必须考虑到相应的风险,所以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调查。不仅使银行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也使得借款人负担大大增加。
二、消费信贷中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存在的障碍
(一)个人信用制度缺乏立法支持,风险转嫁能力不强
我国是个非征信国家,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困难主要也是在法律上,因为当前的法律体系涉及个人信用方面的规定较少,没有一部专门调整、规范信用经济活动各环节的法律法规。信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对征信主体、征信范围、信用评价标准和信用使用原则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少数相关的法律,如《民法通则》、《刑法》、《合同法》等虽然涉及个人信用问题,但衔接不够,立法层次低,针对性不强,缺乏统一性、权威性以及可操作性,不能为保护诚信和惩罚失信行为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在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使用及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另外,信用保险、保理等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落后,在失信的情况下,难以通过合法的途径转嫁信用风险。
(二)缺乏建立信用制度相关的资料
完备的个人信用记录的相关资料是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个人信用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人的身份证明、个人社会档案、信用记录、帐户和收入来源及个人拥有资产的证明文件。其中主要的信用条件如居民个人身份证、户籍、人事档案,这些只能说明居民的自然情况;存单凭证、有价证券和实物资产,这些只是价值金额,并不能证明个人收入的多少及来源的可靠性,它们不具有经济担保性质。另外,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但缺乏个人资产评估的基础数据和材料,个人的现金收入、支出和个人的债务、债权的分布等都没有系统的信息记录,这些情况制约了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
(三)个人信用评估缺乏统一标准,评估技术落后
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个人信用的评估自成体系,在个人征信数据源的内容、个人信用报告的格式、个人资质认证、信用等级评估指标以及征信数据库建设、信用管理软件开发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评估机构作出的评估结果相差较大,难以具体衡量,这不利于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另外,我国个人信用评估技术相对落后,评估程序和相应的评分模型不够科学,也不具有权威性,很难保证个人信用评估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四)个人诚信意识薄弱
在消费信贷过程中,我国整体的个人诚信意识比较淡薄。信用卡先消费后还款的功能,致使一些不良客户心存侥幸心理。还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及时主动向银行还助学贷款,将信用危机转嫁给学校。还有一些消费者,伪照个人背景和能力资料骗取贷款,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用原始的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了。这种诚信缺失在一定程序上破坏了社会秩序,严重阻碍了个人消费信贷的推广。
三、完善个人信用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健全和完善信用立法,加强信用机制建设
信用立法是信用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没有法律做保障,个人信用制度则寸步难行。为适应消费贷款健康发展的需要,立法部门可以根据我国国情,首先制定出适用于信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规。重点在个人信用信息归集整合、信用产品开发和应用、信用信息安全保密及征信机构管理等方面开展信用法规制度研究和立法工作。其次,建立起严厉的失信惩罚机制,另外还要加强个人信用风险预警、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制度建设。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逐步实行消费信贷证券化,以分散信贷风险。
(二)建立个人信用的信息资源库
一个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资源库,包括积极开展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数据,有统一格式和标准的个人“信用身份证”,记录终身信用行为等。个人信用档案包含一个人的自然状况、家庭状况、还包括个人所得税的缴纳状况,财产申报状况,个人刑事记录,个人商业保险的诚信记录,个人的储蓄和债务记录,个人资产等全面状况。征集的信息通过一个公共信息部门加以整合,构成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的完善的信息资源库。这样既可以防止信用不良的个人失信给企业和行业带来损失,而且可以限制信用不良的客户在其他行业间的活动。
(三)统一信用评估标准,采用科学评估技术
个人资信评估机制应当通过建立不同客户类别的信用评级模型、运作科学合理的评估办法,在建立个人资信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客户的授信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首先,个人信用信息录入的格式、内容应当具有统一标准。避免出现各商业银行评估结果的大相径庭。其次,商业银行要针对客户开发信用评分模型,还要开发内部的欠款催收、风险预警等行为评分模型,以此降低不良贷款额。
(四)加大诚信道德建设力度,提高诚信意识
诚信道德建设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把诚实守信教育作为一项长远战略任务来抓。针对导致诚信缺失的成因,找准着力点,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让诚信成为诚信者的“通行证”。从而通过诚信来促进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姝.个人征信系统应用对发展消费贷款产生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08).
[2]赵新午,宰向阳,朱小丽.我国消费信贷中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思考[J].新疆财经,2011(05).
[3]李立刚.个人消费信贷与信用体系建设初探[J].金融天地,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