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研修感想

校本研修感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研修感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研修感想

校本研修感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10-1本着“让每位教师都发展”的理念,我校充分发挥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本体功能,立足专业发展,聚焦校本研修,以厚实积淀的校园文化给予教师立身的底蕴,以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给予教师灵动的信息,以学习研修的非凡高度给予教师教育的智慧,打造“思想过硬、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力驱动铸师魂,绘爱生服务亮丽风景

师德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努力塑造良好师德形象,让高尚师德成为育人最强音。

关注全体教师职业认同。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关注职业认同。我校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引领教师以一颗活跃丰盈的求知心,一颗乐以师道的孺牛心,一颗循循善诱的赤子心,实现教学相长,践行职业幸福。教师间敬业的责任感与炽热的爱生心互相感染,点燃了对职业的热爱之心、崇敬之情。职业的价值认同让教师有了成就感和归属感。

强化师德教育建设目标。为增强新时期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坚持“德为师之本”,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开展师德教育,举办“我身边的师德故事大演讲”,开评“感动校园双十佳教师”,以凡人之举教育感染教师,增强教师的事业心的责任感,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打造爱生服务师德品牌。我校先后推出的“一缕阳光”师德品牌、“爱心”教师志愿者服务品牌、“七彩同盟”教师社团文化品牌……彰显了教师健康快乐、寓学于乐、乐此不疲的精神风貌,催生了校园内美好师魂的凝聚,在师生和家长、学校和社会间建立起团队优质服务的形象。

二、研修学习炼师能,提教书育人精湛技艺

多途径的校本研修引领着教师站稳讲台、带好班级、积累经验、反思成长,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岗位培训练就班主任带班实力。为了使每位班主任都能适应岗位要求,做好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开展了班级管理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突发事件处置等内容的岗位培训,练就带班能力,提高工作水平。

“磨课”行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我校关注每位教师的课堂,实施以“创新教学理念,提炼课堂特质”为主题的“磨课”行动计划,“一课一技术”、“一课一建模”、“一课一精彩”、“一课一观点”四种类型的“磨课行动”,反复磨练中,扎实的学科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开阔的实践视野逐步提升。

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我校着力进行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引导教师把问题变成课题,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课题研究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一些骨干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读书言说提升教师文化品味。“细水长流读好书”引领教师把学习作为自身需求,且读且思,且思且行,提高并不断完善自我。“成如”言说论坛,教师们抒发读书心得,阐述独特见解,表达思想,分享感想

拓展学习增强教师信息化素养。组织开展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的系列培训活动,如“电子白板走进常态课堂”、“超大IPAD,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校本研修,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三、搭建平台展风采,助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经历反复学习、实践、研修。我校积极搭建平台,激励教师学习创新、进步成长。

申报平台。大力推行校级骨干教师申报认定工作。期初教师针对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申报发展型、实践型、研究型教师;期中完成相应的目标任务;期末考核组严格考评,并奖励完成申报任务的教师。教师在“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环境和氛围中发展提升。

读书平台。深入开展阅读教育经典活动,深刻理解并牢固树立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阅读教育名家、教学名师的著作,与大师间接对话,提升教学理论素养。

研讨平台。开展观摩名师课堂教学或课堂实录、聆听名师报告、与名师对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话题研讨为平台,引导教师深入研究课堂,在“教学细节与教学理念”、“我心目中的课堂教学关键词”等研讨中,提高教师借鉴学习、迁移运用、研究创新的能力。

校本研修感想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推进,生物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经验共享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受传统教研中时间、地点、方式上的限制,教师间的横向交流不够充分,于是,我们就开始利用网络平台,组织网上教研活动,以弥补传统教研的不足。这样既拓宽了教研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它以开放、互动、共享、共进的活力,有效地促进了生物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对于促进研究、推进课程实施大有裨益。

【关键词】生物教学;校本教研

目前,生物教师之间的教研由于受传统教研中时间、地点、方式上的限制,教师间的横向交流不够充分。于是,我们就开始利用网络平台,组织网上教研活动,以弥补传统教研的不足。这样,有效地促进了生物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对于促进研究,推进课程实施大有裨益。下面,我就谈谈网上教研给我的收获与体会。

1. 开展以校为本的专题研究 生物校本研修要力争真正做到,在研修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再用研修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使生物教学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发展,学校良性发展。

目前,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开展一系列立题小、周期短、见效快、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生物校本研修专题。主要有: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研修和实践;为求课堂教学高效率,进行最优课堂教学探讨;为有效解决学生课业负担,开展对作业的研究。生物“集体备课”内容的选定要克服随意性,增强目的性。在学期初, 就要让各年级组确定好“集体备课”的内容,不宜过多,最多不能超过整册教材内容的一半。在确定哪些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前,年级组的所有教师要把整册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疏通,了解各个知识领域在本册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乃至与其他年级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一般来说,所选“集体备课”的内容应是教师们共同认为在教法上较难处理的、别人研究过但又上不出新意的、他人从未研究过或是目前教材中的生物综合实践内容等。

2. 网络教研平台实现生物教师间的交流互动 或许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日常集中式的教研活动根本满足不了生物教师的学习和研讨需要,总感觉是匆匆而过,而网上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方式,解决了生物教师参与教研时间与空间上的不足,即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研,这就是我们搭建生物教师网上交流平台的出发点。

我们把每一次教研活动中研讨的内容在网上,既有校本教研的内容,也有教研组自己发起的研讨内容。研讨的话题有:

活动后随想:如备课资料交流后的启示、生物新课标使用的感想;

学习后的体会:如观看全国特级生物教师录像课后的想法、体会;生物实验的改进等等;

专题性的研讨:如“环境污染调查”、“农田生态系统小生境的调查”、“人类遗传病的调查”、“目标与过程关系的思考”、“新课程标准”等。

在集中教研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交互面小、意见难以充分表达,而网上教研,每一个生物教师都成为了主动参与者,可自主安排时间、也可畅所欲言,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更重要的是,使生物教师们少了些欲言又止的拘泥,少了些冒犯他人的顾虑,多了些“爱吾师,更爱真理”的潇洒和率真,更有利于引发大家对教研内容的深入思考,真正起到研讨、反思、互助的作用。

3. 网上教研促进生物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网上教研的情况来看,教研中有生物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生物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组长与骨干生物教师的专业引领三种力量,与传统教研相比发挥出了更好的效用。

(1)网上教研有助于实现生物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专业成长。论坛使生物教师有了自由发表心声的地方。当生物教师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发帖到论坛时,阅读者要细心读帖,或询问、或答复、或表明观点,这促进了生物教师的反思,突显了问题的研究性。老师们也可以对帖子提出质疑,甚至是批评,在反复问难中,促使个人进行深度反思,从而提升专业素养。

(2)网上教研有助于实现生物教师与生物教师间的互动――同伴互助。教研必须以生物教师的发展为本,必须确立生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生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网上教研,打破了“空间”、“环境”的限制,互动的网上教研已经成为生物教师学习的有效形式。网上教研因为其共享性使得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成为可能,生物教师们通过阅读论坛上的帖子,了解各个观点,参与研讨。这样,生物教师个体之间互相切磋,优秀生物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以强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物教师之间的互动。

(3)网上教研有助于实现骨干与生物教师间的互动──专家引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生物教师体验着探索带来的快乐,品味着创造带来的收获,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因为对新课程理念的“水土不服”而产生困惑,感到迷失,这就亟须身边的业务骨干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关注。传统教研活动往往是由组长或业务领导主讲,很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因为大家很难在短时间内吃透学习的内容,也不好意思明确提出反对意见。而通过网上教研,大家可以定期参与讨论一些疑难问题,既解决了生物教师的困惑,也有利于生物教师发表真实的回应与质疑,这对提升理论水平、指导实践很有益处。比如在研讨中对于个别老师们提出的疑问和困惑,我们可以及时向骨干生物教师提问,求教,他们发现后可以及时给予回复或调动大家一起研讨,帮助解决和引领,使我们有新的思考和提升。

(4)网上教研有助于实现生物教师间的资源同享──共享海量资源。一个成熟的案例,自己一个感觉良好的新课引入等等都可以让其他同仁借鉴!如生物易错题百例,生物谜语,及时中高考信息,课件,考题等等都可以为其他生物教师舶来取舍!

校本研修感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英语教师 校本 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05-02

随着全国独立学院的扩招和壮大,各个学校都不断招聘英语教师以满足自身教学的需求。对英语教师的在岗培训也变得更加重要,而在独立学院中,由于高级职称教师的缺乏以及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类似培训很多都被省略了。新入职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自我摸索教学之路,有经验的教师则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各式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校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定义较多,但归结起来可以指通过教师的个人成长,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指人的发展。校本有“以学校为本,源于学校”之意。校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指的是由学校教师发起的,依据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为解决具体实践中的问题,在教师所在学校进行的专业方面的计划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在实践中增长专业知识,锻炼并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目前各种教师发展的途径中,校本教师发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依托不同载体,各个学校使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最终达到教师可以不用走出去就能提升自我的目的。

一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对学校而言,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是评估该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校本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师基本功的加强、教学理念的提升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发展。在学校有计划的指导下,针对学科需求,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对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化发展意味着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不断更新已有知识结构,吸收国内外的最新教育教学知识。只有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与知识,才能引领课堂与学生。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与时俱进,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有利于自身学习及教学的内容,不断构建并内化已有的知识,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对学生而言,教师知识的更新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而有吸引力。教师通过课堂将一些前沿的内容知识传授给学生,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能开拓自身的视野,也会注重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 独立学院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1.教学任务重

在独立学院的发展中,凸显了教学任务重与教师严重缺乏之间的矛盾。不同于母语的课程,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精通母语,也要精通英语,同时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自如转换,这使得英语教师在备课时承受更大的压力。面临着每周16~20节课工作量不等的情况,教师除了备课、上课,几乎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发展自我。而在学校里,还会有一些行政工作分担给教师,就使得原本不多的课余时间所剩无几。

2.进修机会少

独立学院的教师的定位主要是教学型的,学校对教师在教学上的要求要远远超过科研上的。鉴于学校的教学安排与经费预算,教师去外地进行学习进修的机会相对来说要少许多。而且学校的英语教师人数较多,用轮流制选派进修人员的方法也会限制着那些有进修愿望的教师继续发展的机会。

3.职业倦怠的普遍存在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中,职业倦怠的发生概率是非常高的。对教师而言,每年不断重复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程会使得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危害着教师的健康和学生的成长,急需一些措施来缓解这一现状。

三 独立学院英语教师校本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1.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其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课堂的组织方式是否恰当,课堂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等。反思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将自己的课堂录音进行研究,找出能够改进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写教学日志,记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一个不善于反思而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的教师是享受不到提升自我的快乐的。

2.观摩与同伴互助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邀请同伴来自己的课堂听课,同时也去听同伴的课程。通过观察同伴的教学,发现其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教师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优秀的部分,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建立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开展同伴互评互助,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教学团队合作

在独立学院中,经常会出现一位英语教师承担一整门课的情况,不论是在备课还是在课后思考上,都缺少一个交流的伙伴。各自为政的后果是导致教师不停地进行自我摸索而茫然无果,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组建相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团队,如语言技能的读写教学团队等,组织教授同一年级学生的教师定期见面,每次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通过组建合理可行的教学团队,将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4.扩大校本研修专业阅读的渠道

坚持阅读是教师获得教学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校本研修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较容易得到的教师校本研修资料包括以下几种:图书馆的书籍、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互联网上的培训共享资源。通过对英语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理解,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把众多的信息与自己的教学结合,提升教师个人素质,促进教师自我发展。除了阅读专业理论书籍外,教师还可以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阅读一些其他学科的书籍,扩大对比视野,增加阅读的乐趣与提升自我修养。

5.加强科研参与意识

独立学院对教师的科研要求相对要低一些,导致一些教师在课余放松了对自己参与科研的要求。如果一名教师不能把自己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提升到一个科研的高度,那他在教学中就只能是暂时性地解决问题,无法从一个理论高度来分析问题的原因。而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而提供服务的,通过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论指导来引发改进行动。周而复始的教学过程也会消磨教师的教育激情,科研则是将教师带到一条幸福教学之路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师在平时整理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如有机会参与课题研究时,可以成员的身份参与到课题组中,对课题问题进行科研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 结束语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和学校的支柱力量,其自我发展是教育改革的趋势。在教学和行政工作压力的情况下,学校还会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而对英语教师而言,依托校本资源,提升和发展个人的能力是具有可行性的。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和科研条件,通过自身的大量阅读与反思,英语教师在学校也能得到较好的提升。依托现有校本资源固然是较好的途径,但作为教师自己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以自我优势为资源,不断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Bailey,K.M.、Curtis,A.、Nunan,D. 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 Self as Sour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陈仕清.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

校本研修感想范文第4篇

在这一活动中,“我”有“小我”和“大我”之分。其中的“小我”,即是个体的自我;而“大我”,则是同一组内教师集体,乃至全校教师集体。通过这一形式的活动,我们试图为广大教师搭建开放、互动的学习研讨平台,让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高,在互相帮助中成长,从而探索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实践与探索

第一,建章立制,探索长效机制

“我看我的课”,作为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校本研修的新探索,突破了传统教研的时空界限,适应了网络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然而,作为新生事物,这种形式的网络教研要使其在实践中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长效性,势必要建立一定的保障体制,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为此,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教研组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以及由相关成员组成的工作小组,从组织上为教研平台的运行提供保证。同时,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保证网络教研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得实效。

第二,加强培训,提高网研能力

为了让“我看我的课”这一网络教研有效开展,首先是学校要搭建起一个网络教研的平台,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要让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网络教研能力。为此,我校充分利用“上海市400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项目”这一契机,在硬件建设和软件设施方面积极为网络教研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抓手,由学校信息中心负组织开展这方面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网络教研技能的具体指导。通过自学、互学、集中培训等形式,使教师基本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会了在网上收集寻找各种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能利用网络开展课堂教学,开展课题研究,互相交流课件的制作和应用,具备了开展网络教研的基本素养,充分感受到在线学习和网络教研的魅力,并及时把课后诊断和感受进行网上交流,智慧共享,在交流中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了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能。

第三,明确流程,保障系统运行

为了使新一轮的“我看我的课”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学校根据金山区《关于常规化开展“录播系统网上课堂”工作的通知》要求,由教导处与校信息中心共同协调,其中教导处负责安排上课老师与上课时间,确定每位教师对外直播要求和所上传的课,组织和开展有效的网上教研活动。信息中心负责录播教室的使用培训与管理,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保障系统正常有效的使用。

第四,依托平台,重构教研模式

在“我看我的课”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正常的教学研究机制,采用“骨干教师先行,其他教师跟进”的方式,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在看名家课的同时,我们更注重看“我”自己的课。这“我”,既是狭义的“我”,也是广义的“我”,即让教师利用录播教室去欣赏课堂上的那个“我”。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通常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知之不够,通过“我看我的课”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的教师得以“自我欣赏”,从而真正认识自我。与此同时,也让我们的教师通过看组内教师、校内教师的课,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

我们在网络上建立了三个区,让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与同伴,与名师的零距离对话,欣赏到最前沿、最精彩的课堂教学案例,从中汲取新理念,学习新方法。

一是互动区。我们通过适当分工、安排,把教学设计上传,供大家参考、讨论、交流。其他老师可以随时吸纳、整合大家的建议,并根据本班实际进行二度设计后再上网交流,形成“基本备课――网络教研――二度设计――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再度研讨)”的良性互动。

二是资源区。教学资源区为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为教师备课和上课提供可参照的教学案例和多媒体课件,同时为教师再设计教学提供课程资源和媒体资源。每位教师将自己的教案、课件、教学实播、案例反思等课程资源上传,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库,更为“我的课”提供了必要的教学资源保障。

三是推荐区。通过筛选,将高质量的优质资源放入推荐区。

这样,既能鼓励和引导教师上传优质资源,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查找和分享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方便。

收获与思考

以“我看我的课”为代表的网络教研这一形式,可谓是穿越时空,并可以无限扩展。这种形式摆脱了地域限制,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随时欣赏自我,同时也可以全天候地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交流。其最大优势还在于能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人能够互相协作,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能够实现异步、同步相结合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

以“我看我的课”为代表的网络教研这一形式,可谓是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真正使得“人人受益”传统的交流方式,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能有少数几个人发言,点到即止,意见难以充分表达。而在这一形式下,每一个网上教研的参与者都可以畅所欲言,在人人参与的基础上,让“我”的收获更大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大家没有了怕说错话的拘泥,多了份追求真理的率真,从而使每一个参与者都从中获益。

以“我看我的课”为代表的网络教研这一形式,可谓是真正起到促人反思、催人上进之功效。这一形式的网络教研,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改变了教师的学习状态、工作状态,极大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可发表自己的教学感想、教案,甚至课堂教学实录和案例等,与同行交流;也可拿出疑难问题让同行一起讨论,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另外,在发帖、回帖的过程中,好的帖子会吸引许多人读帖跟进,教师受到了鼓舞,会争取发更多好帖,而要发好帖,就必须关注教学现象,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进而使教师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

校本研修感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分析;教学行为改进;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52-07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程分析:基于校本资源的教学行为改进的研究”,经过历时五年的研究和探索,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把课程分析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建立了课程分析框架,保障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精细化。我们把课程分析作为一种范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和校本研究模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思维,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了教育质量。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通^课程分析研究,厘清了课程分析与校本资源开发、教学行为改进的关系

(一)课程分析与校本资源开发

校本资源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因素,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合所教授的学生,教材和课程安排是否贴合本校学生,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一个学校运用成功后能否迁移到别所学校,这些问题都与校本资源有关。面对丰富的校本资源,如何开发及利用就需要依靠课程分析。学校实施有效的课程分析,必须经过精心组织和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校本资源的挖掘利用。校本资源的高效利用也要依托课程分析,只有让校本资源走进我们的教材,走进我们的课堂,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课程分析,为校本资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课程分析,为判断校本课程资源在利用后所产生的效果提供了评价的依据,让我们看到校本课程资源在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我们认为,课程分析是开发校本资源的必要工具。

(二)课程分析与教学行为改进

根据不同的原则,教师的教学行为会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尽管如此,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要实现“教得有效”,就要不断改进各种教学行为;而要做到“教得更好”,就不能将目的仅限于此,而是必须站在整个课程的高度,基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改进。通过课程分析,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学会科学的分析方法,改变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而维持教学的现象,在研究中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由经验型的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转变。基于此,我们认为,课程分析是促进教学行为改进的必要手段。

(三)校本资源开发与课程能力

校本资源开发的过程是一种课程能力提升的过程,但是如果教师的课程分析能力不够,校本资源开发就是一种冒险的行为。我们不能等待教师课程能力提高了再进行校本资源开发,也不能只顾开发而无视后果。我们只有给教育共同体开发课程的机会,并且在开发过程中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从而逐步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促进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教学行为的改进,使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个体发展展开。基于此,我们认为,校本资源开发与教师的课程能力密切相关。

(四)课程分析与校本资源开发、教学行为

校本资源是一个基点,课程分析是一个支架,而教学行为是最终的呈现。在此过程中,我们从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资源出发,在研究中密切联系学校特色资源,深入课程进行系统的分析、架构,编制适切的课程,通过课堂观察、理论分析、实践反思等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全程参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包括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彰显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与课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教师与课程实现了相互包容。这样,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将更加深刻,更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映了学校课程分析的能力及校本资源的开况。

二、通过课程分析研究,构建了课程资源、教学行为改进、校本课程开发三大分析框架

(一)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分析框架

本课题研究,指的是针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如关于朱棣文的校本教材、提炼出的“朱棣文精神”的内涵等,以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理论为参照,运用具体的分析工具,对这些资源的开发目的、开发内容、开发方式、开发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的适切性、是否考虑师生的自身特点、是否体现了学校的教育主张等,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分析框架,为有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供实践依据。

学校现有很多被闲置的校本课程资源亟待教师们根据学校的现状、教育教学的需求来进行开发。怎样开发?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是否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及能力发展的需求?如何判断?基于这样的认知,本课题研究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以“朱棣文精神”为核心价值,综合平衡各学科在校本开发过程中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确定观察视角的八个维度,以此形成主要分析指标,并通过“分析要点”进行详细阐述,明确具体分析指标,主要实施途径和操作模式则通过“评估方式”来体现,形成了以“朱棣文精神”为价值核心的课程资源分析框架。

(二)构建学科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

学科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的构建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此框架是指导教师开展课程分析的重要工具。构建学科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需体现学科性、主体性、校本性的原则。

1.确定学科教学行为的分析要素

本课题研究以课程的视角进行教学行为改进,把课程分析作为教学行为改进的手段。教师如何开展教学行为研究,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程分析,关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要素,具体要重视理念的更新、目标的落实、过程的安排、氛围的融洽、兴趣的激发、信心的培养等方面。结合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结合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确定学科教学行为的分析要素从八个方面进行考量:课程理念、目标设计、资源开发、工具使用、活动组织、动态生成、课堂环境及学生情态。分析要素的提炼有助于教师评判课堂教学情况,为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依据。

2.构建学科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

教学行为改进是基于反思的一种行动研究,指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弄清它的合理性、创新性以及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参照,来设计新的教学行为方案,实现教学行为品质提升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觉得构建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需关注教学行为要体现怎样的课程观、教学目标该如何设计、哪些课程资源应予以关注等等问题。因此,我们以课堂观察为研究手段,寻找教师在课程理念、目标设计、资源开发、工具使用、活动组织、动态生成、课堂环境及学生情态这八个主要指标上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以案例呈现的形式分析教学行为改进方面的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既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又使课程分析的框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校本研究模式的框架。

3.确定学科教学行为的分析方法

对于课程理念、目标设计等八个要素的分析,不是分块割裂开来进行的,而是一种以综合评价的方式来进行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做到既分别考量这些要素的达成度、又关注T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从观察时间、研究人员、研究内容、研究形式四个维度对分析方法进行科学划分。

(三)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指的是运用课程分析的手段,在对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及整个编制过程的分析与反思,对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对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深入剖析后,构建起比较完整的校本课程分析框架。

1.确定了校本课程分析的价值追求

我们通过研究,较为准确地梳理了校本课程分析的价值取向,即校本课程的终极价值和校本课程的工具价值。校本课程的终极价值是指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以促进学生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为主要任务。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既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和终极追求,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终极追求。校本课程的工具价值是指学校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与方法。本课题研究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在理念、目的、实施、评价等方面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选择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以此来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2.清晰了对校本课程开发分析框架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但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兼顾多方面的因素,而且所开发出的校本课程也需要实践的检验,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醒开发者及时调整课程。如何能准确、客观地分析校本课程是否适合本校学生使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前瞻性等,这些分析的视角都是分析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单纯靠个人的主观印象去评价某门课程好或不好,明显是不科学的,也是片面的。因此,分析框架的构建就变得尤为重要。

校本课程开发分析框架的意义就在于运用分析框架,对校本课程进行分析评价,促进校本课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障系统。换言之,就是利用分析框架的作用来确保校本课程的健康运作。具体来说,校本课程分析框架的主要作用有:

(1)诊断。通过分析和评价,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及其原因,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这是课程分析的基本含义。运用分析框架进行诊断,可以提供关于被分析的校本课程的优缺点,获取被分析的校本课程的各类信息,发现教育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后续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2)反馈。所谓反馈,是指教师、校长或学生等分析者,有目的、比较系统地采集被分析校本课程的信息及意义,把采集到的内容传递给相关人员,然后搜集他们的返回信息,以此来实现分析信息的循环,提高分析活动的合理性、准确性和有效性,逐渐深化对于校本课程现状与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的认识,以此为依据实现对校本课程的调节和控制。

(3)改进。改进的主要含义是及时反馈信息,调控行为,促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与优化。运用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也不是为了判断,而是为了改进。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需要不断修订、不断完善,因此更需要注重“分析”的改进作用,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校本课程是一个逐渐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诸多的课程方案、教学策略、评价方法、评价手段等进行选择,以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需要发挥课程分析的作用,为决策提供详细的信息依据,在实施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3.构建了校本课程分析框架

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主要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既要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分析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还要分析校本课程作为教育信息载体在学校发生的作用。建构校本课程的分析框架,再去分析一门具体的校本课程,旨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彰显。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觉得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需要关注六个问题:基于怎样的理念去开发课程?采用怎样的方式去开发?校本资源如何转化为课程资源?课程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教师如何教?如何评价?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课程理念、方案设计、资源开发、组织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是课程分析框架中最重要的六个基本要素,共同存在于一个框架中。分析一门校本课程,就是通过全方位考量,厘清这六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整体认知和全面评价。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的构建首先以这六个基本要素为指标。同时,每个基本要素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主题,清晰的分析框架必须要对这六个基本要素指标进一步解析,通过对这些要素内涵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出符合这一要素内涵的细化指标。

课程理念、方案设计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的分析,组织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是对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的分析,资源开发是对校本课程作为教育信息载体在学校发生的作用的分析。初步构建的分析框架,全方位地体现了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分析目标。我们试图从这六个维度,十六个分析要点,对校本课程的优势、缺点进行部分或全面的分析。

三、通过课程分析研究,运用课堂观察量表实现教学行为的改进

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的科学建构,将教学行为以整体而有结构的分析呈现出来,使分析者与教学者清晰地看到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要素的具体分布和实施。

基于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如何来发现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行为所体现的合理与不足,制定修改方案,全面改进教学行为?这要求我们在构建的分析框架之下,制定课堂观察量表。课堂观察量表是针对教学行为开展分析的工具,所以它的形成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观察要点是每一个分析要点的细化、量化,因为框架式的分析只能形成模棱两可的结果;其次,观察要点要具体、准确,可观察、可记录、可分析,这样有利于教师理解、内化分析要点,开展分析活动;其三,观察量表上指向的教学行为要更具体、更明确,一线老师通过认真学习课堂观察量表,能从理论上整体把握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以此为工具,学会科学的课堂观察的方法。

图1以“活动组织”为例,从“活动有创意”“组织过程有序”“人人都是活动主体”三个方面考量,具体呈现可观察的行为。

基于分析框架的课堂观察量表,指向的是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可以是他人的课堂,也可以是自己的课堂,然后通过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在实际的课堂观察中可以只取其中一点,让复杂的课堂简化,在有限的时间内观察或注意到课堂教学的某个侧面,并快速洞察、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四、通过课程分析研究,构建新型的校本研究模式

课程分析研究作为一种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模式,结合校本研究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这三个要素,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共同探索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来达到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发展平台。

(一)以课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的特点

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在已经构建的课程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出发,形成一种以课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这种校本教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设计明确的活动主题

立足课程分析角度开展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之前有明确的活动主题,让每一个参与者均有一个前期的准备过程,如研讨之前做好资料收集、观点整理等,最后带着思考进入主题课程的研讨。以一个个明晰的话题,来实现主题的突破。有了明确的分工,研讨过程中人人均有岗位、人人均有任务,缺一不可。这样,每一个参与研讨的成员必须全力以赴,专心听讲,认真记录,主动思考,从而参与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长此以往,每一个教师均能在课程分析教研活动中得到锻炼,收获成长。

2.促进教师的深度反思

立足课程分析角度开展的教研活动,以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c,由学校自行设计和策划一系列能供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的研修活动,使教师学会从理念层面、实践层面(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不同角度去进行自我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经验反思、教训反思、教学感想与灵感、教学补缺、他人的长短处、学生的创新等,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所存在的问题会引发参与者的深度思考。特别是在亲身实践过后,在同组教师的相互探讨中,教师能展开深思――反思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改进之处,反思自己的发展方向。

3.实现教学科研的无缝对接

立足课程分析角度开展的教研活动,把教导处和教科室的教学、研究功能相融合,将教研组和课题组相融合,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在课题组下设“课程研修中心”项目小组。组长由课程研修中心骨干担任,统筹安排本组的课题研究工作,具体做好课题活动方案的撰写、教研组课题研究活动的落实、主持本组的教科研活动、课题研究活动新闻的上传以及课题活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工作。项目小组的骨干教师辐射全员,带动全体。还下设学科组(与教研组相结合),课程研修中心成员与本年级组同学科教师结合成研究共同体,保证教学科研的无缝对接。课程研修中心成员为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在研究过程中起到了领跑者的作用。

(二)以课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的整体规划

以课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需求。为了提高校本研究活动的实效,我们基于课程文化转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校本研究进行了系统、整体的规划。其活动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主题:校本资源主题、校本课程分析研究主题和学科改进活动主题。

1.校本资源主题

校本课程资源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因素,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以校本资源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活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校本课程资源库建设。将“朱棣文精神”作为我校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之核心,引领教研组建构属于学校特有的课程资源库。同一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使用效益,服务于师生教学。资源库里不仅要有大量文本、文献类的资源,还要有许多超文本类的课程资源,使资源的数量、品种、形式多样,保持库里资源的充裕丰富。二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研究。这是一种指向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校本课程资源个案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从学科的角度出发,根据师生的特点,对个案的确立、个案的形成过程、个案的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设计、考察、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寻找规律。三是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研究。通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使全校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转变自己的课程资源理念,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的资料的学习,通过对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反思,提升自己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2.校本课程分析研究主题

校本课程分析,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为工具,对主题单元课程、兴趣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从课程的文本形成和起源、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实施等进行部分或全面的分析。一是主题单元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从学生兴趣和教师特长出发,结合学科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开发主题。选取相关学科,确定主题课程开发内容。既注重在不同年级形成一定的内容序列,又要关注主题内容的综合性和拓展性。二是兴趣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满足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确定兴趣性课程的开发内容。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充分利用社区及学校的本土化资源,开发以科技为特色的具有系列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学科改进活动主题

学科改进活动主题,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为研究对象,以校本资源开发为改进的视角,以课程分析为改进的工具的一种主题活动,以此来达到契合学生发展,提升教师素养,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具体包括课堂观察研究、教师个案成长研究、自主观察研究。课堂观察的对象是不同年级的教师的课,教师个案研究观察的对象是同一教师不同时期的课,自主观察研究观察的对象是自己,可以是录像课,也可以就某几个观察点进行课后回忆,进行自我诊断和反思,改进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