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索规律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反思所学知识,培养思维的全面性

我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初学知识的理解即使还很肤浅而片面,就认为自己已经融会贯通.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高线、角平分线、中线)合一”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容易掌握,可是运用这个知识点解题时,还是常常出现解题漏洞.

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漏洞进行纠正反思,让学生在恍然大悟中打破了思维定势,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分析,全面思考的好习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指导学生及时反思课堂所学知识;反思作业所涉及知识点;反思解题的技巧、规律及错解原因等,能有效促使学生不断完善所学知识,促进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二、反思解题过程,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反思解题过程的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过程不是简单的回顾或检验,而是根据问题的基本特征与特殊条件,进行多方位的联想,反思自己的解答是否有错,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若解答正确则思考其表达是否科学、严谨,是否有新的解题途径,若有,则应分析比较,找出最佳解法,最后总结解答此类问题是否有规律可循.使学生解题思维的严谨性在变换和化归的训练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通过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问题条件和结论之间的严谨关系及解题表达的科学性.同时,由于初中学生刚学习相对抽象的函数和几何知识,他们中普遍存在解题表达的严谨性错误,甚至知道其解题思路,却不知如何表达才科学.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做好教学引导工作.这样对激活学生的解题思维火花,训练学生解题思维的严谨性具有明显效果.

三、反思解题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解题的关键是方法正确、巧妙.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养成反思解题方法的好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一题的解答中联想到一类题型,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典型例题的解题方法,特别是例题的变式、延伸.这样既能有效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上复习课时,内容不必面面俱到,重拳放在重、难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展开教学反思,引导挖掘与拓展,这样对训练学生的解题应变能力及思维联想的发散性大有益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原问题进行适当的变式,通过变式题训练,来激发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兴趣,使他们学会活学活用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思解题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规律,让他们体会到同一类型的问题,其解题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当一个问题解决后,要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力图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普遍适用的新规律,既能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透过表象,洞察问题本质,探索解题规律,让学生从特殊运算中发现一般规律,推广出一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对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深刻性有良好效果.

五、反思数学思想,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任务完成得如何,学生反馈怎样,然后选择典型事例、新鲜感受、深刻体会等等记录下来,这就是教学反思。

通过几年来对教学反思的实践,认识到教学反思的可贵之处,它能将笔者在课堂上的意外收获、失误之处记载下来,作为前车之鉴。

下面是笔者对教学反思的一些认识:

一、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一)每位教师都有备好课上好课的愿望。

无论我们备课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现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某种失误。在教学过程中该遵循的遵循,该变通的就要大胆鼓励学生变通。通过写教学反思记录,不断反思,我们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加深对教学的理解,取得进步。一节课是短暂的,但教师的教学生涯是漫长的。若干年之后,教师很难记起当年的教学情况,只有勤于笔耕,及时捕捉信息,并把它记录下来,宝贵经验才会永久保存。

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提高教学技巧,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完全自主化的东西。它不应该是一种任务,而是一个习惯。它没有固定的格式,文字也可长可短。比如写一两句话、或写成教学心得都可以。如果我们能利用好反思的作用,对我们业务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二)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

反思要写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在积累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增强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认真反思每课的得与失。

教学反思既是课后备课,又是课前备课深化和发展。它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以便从中探索教学规律,乃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每次讲完课后,我都认真反思这次课的得与失,这样可以促使我们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有助于防止某些失误的再次出现;同时根据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对症下药”,能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已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已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如:课前预计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法等方面的分析。

教学反思记录,是一份完美教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教师日后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它是一笔巨大财富。众多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教师都有写教学反思记录的习惯。

二、怎样写好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或顺利,或不尽人意。一堂课可因教师一句幽默奇妙的导语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一种新教法的采用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因讲得多而学生兴趣全无;也可因一个环节的遗漏或疏忽而走错路、走回头路等。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

所以,不管是得是失,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 而且课毕就该及时反馈,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

教学反思记录应该是说课的外延,它与说课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说课――备课――授课――写教学反思”的程序。一节课过去了,教师教法应用如何,达到预期目标没有?效果怎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与教学要求是否相符?这都是实际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原因综合出来,记录在教学笔记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三、写好教学反思笔记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积极投身于外语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在深入探索之中,我们才能感到有言可发,并在总结探索中提升出新的规律。

(二)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底蕴。

要有精深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三)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在上完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并及时做好记录。课后的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自于我们深刻的思考,是我们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贵的。

(四)要善于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要经常看自己所写的教后记录,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抛开肤浅的、表面性的东西,注重对规律的揭示,对真理的发现。

(五)写教学反思记录,还要做到持之以恒。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数学教学反思教学质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活动亦是如此。如果只管教,不及时反思,那么教学的有效性就不会更好地发挥。

一、要重视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重视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的衔接,特别是相关部分知识的课后复习,更是教师应该反思的一项。正是在注重了课后复习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二、要注重教学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一方面,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有了这些反思经验,今后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不仅教师要反思,而且还应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注重课后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通过反思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1、在开课加入复习口算,通过5×2、25×4、125×8的计算,使学生明确:这三组数的乘积是一个特殊的整十、整百、整千数,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很大的帮助,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通过比赛计算(15×25)×4和15×(25×4)谁的计算速度快,使学生自己体会到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学习乘法结合律的目的是为了使计算简便,但我想这一点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可能没有深刻的体验,因此我在这里采用了男女同学计算比赛的游戏,即调剂了计算课枯燥呆板的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自己有了深刻的体验,感受到学习乘法结合律的必要性。

3、探索数学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的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经过学生的大胆交流,自然概括出乘法结合律的内容,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没有结合具体情境教学,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例验证,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规律,将计算规律的探索学习与解决问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2、这毕竟是一堂计算课,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练习密度过小,这对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一定影响。

还有就是练习的层次不是十分的明显,在练习中可以穿插变式练习,如:25×16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为了使学生灵活使用乘法结合律,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还可以在练习中设计不能简算的连乘法,让学生判断能否简算,从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

3、在教学中,有点偏于关注部分学生,要注意与全体学生的交流,让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在平时教学中,多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倾听”。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对数学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尝试,就是简单的运用几个算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直接感知新知识。虽然没有让学生明确感知是生活中的数学,但是可以让学生感觉简单的数学课,简简单单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它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会用字母来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回顾整个课堂,感触很深。我能很好地运用导学练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比较活跃,能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1、导入比较精彩。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时我说:“我们师生来个比赛好不好?”听到这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好”。课堂气氛一下就调动起来,同学们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屏幕。我立即出示几道题,很快的就说出了得数,学生看到老师算的这样快很吃惊,也很好奇。在学生诧异之际我出示了课题,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也会算的向老师一样快。然后很自然的就导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以师生比赛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小组学习比较到位。

导学练模式重在小组学习,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首先我用多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说:“这是老师在课下搭成的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老师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一算,组内交流算法,第一次进行小组自学。通过观察这些不同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进行了第二次小组学习。我以(3×5)×4=3×(5×4)为例,等式两边有什么异同时,我又让小组观察研究:在举例验证时我让每个人举一个例子,小组交流,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几次小组学习,调动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把黑板让给学生。

黑板不只是老师的舞台,更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黑板交给学生。在交流展示时,我让各组的代表一边说想法,一边板书算法,学生非常愿意展示自己,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语言流利,板书工整。在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进行相互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4、注重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学习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由浅入深,从直观到规律,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

1、练习量不够。

由于在交流时没有控制好时间,导致交流的时间过长,习题没有完成,学生没有更好的进行巩固理解。

2、学生交流时间过长。

课堂交流环节,学生积极踊跃,我忍心打消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索性让学生一一汇报展示,结果浪费很多时间。这一环节,想法一样的我可以让学生口头复述,不用一一板书,回升一些时间的。

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三1、猜想一种学习的方法,很多世界性的难题和这些难题的解决都得益于猜想这样一种学习的方法。

关于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由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联想到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而猜想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内容。那么我在想我们在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时,会不会有一个即定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知道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去猜想,需要我们去搜索,有时它会突然冒出来(即直觉)。所以我认为猜想的重点是怎样把联想的对象(这里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找出来(即找到一个思考的方向)这应该是这节课的关键。

2、验证的过程

这节课验证的过程是这样:因为所有学生写出来的算式都证明这个定律是正确,所以这个定律是对的。 这个过程对吗?实际上这个过程不一定正确,虽然在小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是演绎法和不完全归纳法。验证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对定律内容的理解,举例子只能说明学生对定律内容的一个表层的认识,是非常具体的(即根据定律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应该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乘法交换律(如5×4,4×5它们都表示4个5相加是多少或5个4相加是多少,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意义,所以它们的积是相同的),这样的话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是更进一步的即在抽象层面上的。我后来觉得是否可以这样:当学生引出了字母公式后,师:我们通过举例子可以知道这个定律是正确的,那你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如果没有)师:能不能根据乘法意义来理解这个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说怎么去理解)

3、缺乏深度。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挖掘教材;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随着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许多高效的数学课堂模式和方案,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认知规律各异,我们不可能照搬所有的教学模式,更不能再重复传统的题海战术。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设置开放的、切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有

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真正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对实际问题进行创新性探索和研究,最终迁移知识、生成能力。鉴于此,笔者结合这些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对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实际抓重点、促高效进行以下讨论和研究:

一、分析认知规律,探寻知识节点

新课标要求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材是知识传递的媒介。所以,我们要以学生认知规律为经,以教学内容为纬,找到两者的结合坐标,唯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如,在教学《变量与函数》时,因为函数思想是初中数学重要的解题思想,是诸多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的灵魂之一。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表面的概念和局部的知识范畴进行理解,而要着眼全局,立足整个学段的高度,充分挖掘知识和学生认知的节点,唯有如此方能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概念,掌握函数的精髓,为以后用函数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奠定基础。

二、鼓励动手实践,探索实际问题

知识有其自身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唯有经过体验和探索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教学实践中,我们千万不能积攒问题,要让大家在实践认知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并解决问题,这是探骊得珠、迁移知识技能的不二法门。

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时,我们不要滔滔不绝地从定义到性质宣讲,笔者让大家用纸剪三个全等等腰三角形,分别在这三个全等图形上用笔画出同一底边上的中线、高和顶角的平分线,这时让学生将三个图形叠加对光观察,他们就会观察到“三条线重合”现象。这时,我们再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说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是不是只要三线重合就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再引导大家进行反证和逆探索,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实践证明,动手实践能激活学生兴趣,牵引大家发散思维,生成能力,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反思利用错误,完善知识生成

学习和探索过程中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只有正视错误,有效利用错误才能变废为宝,有效弥补知识漏洞,完成知识迁移内化与生成。

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很多学生就容易犯如下错误,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那学生会一错再错,所

以,我们应该引导反思,指导利用。

例如,假如x的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存在两个不相等实数根,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

有的学生这样解:由于方程存在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Δ>0,即22+4k>0,得出:k>-1;以此推出k的取值范围是k>-1。

这就犯了典型的错误,因为他们忽略了一元二次方程成立的限制条件,这样顾头不顾腚,出现了概念性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这样引导反思:

(1)为何会犯错?(没有考虑到一元二次方程所需要满足的条件k-1≠0)

(2)怎样求正确结果?(本题:由于方程存在两个不等的实数根,所以Δ>0,得出:k>-1,然后再考虑满足一元二次方程成立的条件k-1≠0,最终得出k的取值范围是k>-1且k≠1。)

然后再设置针对性练习:假如方程kx2-2x-1=0的x有实数

根,那么k如何取值?别看这个题貌似雷同,其实暗藏杀机,其解如下:

解:若k≠0时是二元一次方程,所以会有Δ≥0,即22+4k≥0,得出:k≥-1,

若k=0时则为一元一次方程,也有实根,符合题意,所以k的取值范围是k≥-1。

(3)怎样杜绝类似错误?(以后遇见这样的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其次要考虑概念成立,然后再按规律解答。)

有效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反思是学生内化知识的必经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学生留出空间,让他们养成纠错反思的习惯,做到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追求能力的高度来设定启发和引导方案,坚决杜绝拾人牙慧,盲目照搬。我们一定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认知的结合点,然后再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设置互动灵活的教学方案以充分激活大家主动探索和学习的欲望,完成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芳.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中学,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