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辅导员学习计划

辅导员学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辅导员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辅导员学习计划

辅导员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承诺 辅导员高学历化 职业定位 职业认同

一、职业承诺的内涵

职业承诺是职业心理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外国的学者对于职业承诺的内涵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布劳对职业承诺的认识范畴主要集中在职业感情,主要体现于对现职业继续留下从事的愿望和对现从事职业的热爱程度。①伦敦认为,职业承诺涵盖了工作动机、管理动机、职业行为以及与职业动机有关的动机。②梅耶等人则将组织承诺三因素理论拓展应用于职业承诺领域,他认为职业承诺也应具有以下三方面因素:继续承诺——对离职所要承担的代价的认识、规范承诺——对自己职业持有的义务感、情感承诺——对自己职业愿意坚持的强烈意愿。③国内学术界龙立荣等专家则认为职业承诺的内涵是一个人对自身职业的情感依赖度和认同度,对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的投入程度以及在社会规范的内化下所导致的不愿更换职业的程度。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职业承诺当是个人对自身职业的认知,是基于对自身职业的热爱和认同度,并且对其所从事的职业的热爱与认同,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个体能够并且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以便实现自身职业目标。

梅耶与艾伦在20世纪30年代将职业承诺理论首次投入应用于教师队伍的研究。我们国家在20世纪末也开始兴起对于教师的职业承诺研究。一直以来,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定模糊、发展空间狭窄、队伍不稳定、发展后劲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以及高校辅导员自身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高学历化的势头强劲,应考虑如何发挥出高学历辅导员队伍深厚的人力资源优势,提高辅导员队伍工作绩效,达到解决高学历辅导员队伍低职业承诺水平问题的目的。

二、辅导员高学历化及其职业承诺状况

高校辅导员是当今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的主要策划执行者,他们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而他们和学生接触最多并且是学生最能产生依赖的人,是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各方面学习的直接引导者、指导者。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学历水平也越来越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某教育部直属211重点大学参与问卷调查的辅导员中有90%是硕士学位;某地方本科高校参与问卷调查的辅导员中有61%的辅导员是硕士学位。

虽然高校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在日益高学历化,但是职业承诺水平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高学历人才的职业期望值往往相当高,也导致了一些人在择业过程中目标功利化倾向加剧。特别是当今高校,很多新进高校的高学历辅导员在工作一定的时间后,多数急于调离辅导员岗位,转而谋求返回原专业从事专业教学研究工作或者在行政部门担任行政管理干部等。

在目前各个高校中,辅导员队伍在职业定位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职业前景不清晰。高校辅导员群体在高校教师行列中一般来说是属于比较年轻的群体,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相对来说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拓展,但目前许多高校为辅导员提供的发展平台少之又少。比如,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采用人事或人才租赁的形式引进的,这就导致了当今许多的辅导员严重缺乏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认同感,始终感觉自己就是“临时工”,也导致了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个跳板。另外,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因为缺乏参加一些科研项目的机会和精力,往往在评定职称上因为科研成果的问题处于最不利的地位;同时,国家教育部门在辅导员管理方面缺乏实际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保障解决辅导员的出路。现实的问题导致很多辅导员都觉得在这个岗位上看不到未来,所以一有机会就想脱离辅导员岗位,势必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

2.职业倦怠。随着我国社会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社会各界对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同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任务繁杂、工作强度大,既要管理学生,又要给学校各职能部门打杂。而与承担的繁重的工作量相反的却是在职称、福利等方面并没有相应的回报甚至是等同的待遇。问题日积月累,肯定会给辅导员工作情绪带来强烈的困扰,造成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卷调查显示,某教育部直属211重点大学和某地方高校均有20%左右的辅导员对自己这份职业的工作意义产生怀疑,均有20%左右的辅导员对于自己的工作感到身心俱疲,两校的辅导员一致都认为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杂务相对过多,使得辅导员们疲于应对。

这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导致了高学历辅导员在工作中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人力资源优势,甚至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起到相当大的负面作用。所以说当今高校在思考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时,如何引进高学历人才已并非主要问题,关键问题是在如何能够保持队伍的稳定性。

三、高学历辅导员低职业承诺的原因分析

1.职业动机对职业承诺的影响。热爱本职工作并有志于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在当今的高学历辅导员队伍中也大有人在,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些人加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动机不纯。因为近些年高校教师在待遇方面有所提高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职业特点、相对美好的工作环境,使得众多高学历毕业生求职热点转向高校教师。因而导致一些硕士通过应聘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进入高校工作,但在其职业规划中却将辅导员岗位作为通向高校专业教师岗位或其他岗位的跳板。在我们所做的调查中显示,某教育部直属211重点大学和某地方高校均有20%左右的辅导员在从事辅导员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期望有合适的机会就转行或者尽快升迁。所以有部分辅导员把当前工作看作过渡性的工作,甚至在行为上他们对所从事工作也并非尽职尽责,这部分高学历辅导员所持的职业动机使得他们实际上对高校这一组织做出的是机会承诺,而并非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岗位做出自己的职业承诺。

2.对本职工作的心理认同度不够高。梅耶和龙立荣等都认为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情感是影响职业承诺的重要变量。那么依此来看,高学历辅导员职业承诺较低的原因归根结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其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在心理上的认同度过低,职业情感缺乏。高学历的辅导员心中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他们很希望能够通过工作挖掘出自身潜力、发挥出专业特长,以达到自身价值的实现,达到自己成就感的满足。然而社会各界误认为高校辅导员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职业,社会的偏见对其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培养更是起到了很大反作用。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某教育部直属211重点大学和某地方高校均有20%左右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在社会中的受尊敬程度比较低,也正是这些世俗的观念更加导致高校辅导员群体始终处于一个快速分化状态。现在硕士研究生代替过去由专科生或者本科生从事的辅导员工作,这也使得高学历辅导员往往会产生出比较强烈的心理落差,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太多又很难找到职业的成就感。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某地方高校有27%、某教育部直属211重点大学有20%的辅导员认为做辅导员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残酷的现实使得高学历辅导员在工作中很难产生职业认同。

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辅导员职业角色之间的冲突。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长期以来是将研究生培养成能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理论知识,并能够独立地在相关专业领域开展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往往并不是应用型人才。这些硕士、博士在学习期间需要在自己的专业研究工作中合理的。但是高校辅导员工作是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的,各类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数不胜数,使得他们反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

知识型、研究型高学历人才的定位,从事的却是事务性与实践性极强的辅导员职业。所以高学历的辅导员工作后发现自己并不一定能完全胜任本职工作,并且他们在读书期间也缺乏对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经验,进而会影响到工作成效,进而对自身产生职业压力。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某教育部直属211重点大学和某地方高校均有40%左右的辅导员对目前工作的感受是痛苦迷茫。一旦外部的压力达到无法控制的时候,个人心中往往就会滋生非常强烈的离职倾向,因此他们即便留在辅导员岗位,也可能仅仅是因为离职代价太大或者受舆论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属于继续承诺以及规范承诺的范畴,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却在于辅导员对本身职业的情感承诺。

四、提升高学历辅导员职业承诺水平的对策

1.了解高学历辅导员真实的职业动机,促使其组织承诺与职业承诺一致。职业动机是一个包括了职业认同、职业洞察力和职业活力的三维结构。高学历辅导员低职业承诺水平的另一原因很大程度在于职业荣誉感不够强,这其中不仅因为社会各界对辅导员职业存在一些偏见,同时也与高校的学生工作始终无法真正意义上获得学校同等重视有很大联系。因此他们自然不会以辅导员职业来给自身定义,更谈不上职业认同感。这就造成了高学历辅导员在入职以后,并不情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

高学历辅导员对高校这个组织的职业承诺水平还是较高的,但对于辅导员岗位的承诺水平却较低,这需要学校将自身的整体发展目标同高学历辅导员的个人目标相统一,使得组织和个人能够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 使得我们的高学历辅导员既有较高的组织承诺水平,同时还有较高的职业承诺水平。比如,对高学历辅导员在职称评定以及职位晋升方面实施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并通过合理的分流措施将部分高学历辅导员安排到相对适合的岗位,使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切实的政策保障和发展空间,以提高其职业承诺水平。如严格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第24号令:“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2.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充分发挥高学历研究型人才的能力。目前,各大高校辅导员工作长期以来都存在“重实践操作、轻理论研究”的现象,辅导员岗位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以管理和服务工作为主。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在规律性特点,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相当的专业化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业务素质,才能去应对当今高校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去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在当前具体国情之下,适当地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相关的工作经验。例如,在美国有大学甚至开设有学生事务专业相关方向的硕士甚至博士专业学科点,专门为高校培养具有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我国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方面相比之下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何发挥出高学历辅导员的人力资源优势,使他们能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这对他们找到成就事业的支撑点进而提高其职业承诺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辅导员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一、政治学习方面

学院每年都有政治学习计划,我能够按时按量的完成全部政治学习计划,并能够利用业余时间使用学习强国APP进行进一步的政治学习。这一年中,我感受到自己政治修养有了明显的提高,政治觉悟也更强了。

二、教学活动方面

这一年中,我参与的教学活动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授课内容

学期

课程名称

授课班级

备注

18-19(二)

汽车发动机技术与维修

18汽配

18汽营1

 

理实一体

汽车总线技术

17汽电

17新能源

理实一体

电路分析

认证实操培训

17汽维1、2

17新能源

17汽电

整周实训

19-20(一)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2

18汽电1、2

理实一体

汽车总线技术

18汽电1、2

理实一体

电路分析

18汽电1

整周实训

通过对以上课程的讲授,不仅让我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让我的教学能力和方法有了提升。

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不仅增进了个人的专业知识,还让我领略到不同教师的讲课风格,够让我取长补短,学以致用。

三、专业技能学习方面

这一年的授课内容都是我在从前单位从未接触过的,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有压力就有动力,我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全力备课,确保了课程保质保量的进行。在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我还参加了两次培训进修,分别是汽车机电技术教学开发与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培训。这两个培训对我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都是极大的提升,让我对未来的教学工作更加有信心了。

四、辅导员工作

为了响应学校的职称评审文件要求,我自19年10月25日期担任2017级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辅导员。在担任辅导员工作的两个月里,我参与了毕业班学生的奖助学金测评、校级优秀毕业生和省级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校级优秀学生的评选,以及学生毕业生登记表的统计回收工作。这些全新的工作,让我对辅导员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辅导员老师们工作的不易。日后我将努力做好辅导员老师和专业任课教师的桥梁工作。

五、个人收获

在2019年年末我还有幸获评讲师职称。这将对我接下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提供极大的助力,我将更加努力的工作,争取早日再进一步。

六、工作中的反省反思

辅导员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习;兼职辅导员

2007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因此,我们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思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活与工作经历,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校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已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年,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构建企业兼职辅导员工作体系与实施进行研究。

一、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做法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分三个阶段进行的:实习前期的准备阶段、实习过程的实施阶段和实习结束的总结阶段。其中在准备阶段,学院各系部一方面要努力寻找适合本专业学生实习的校企合作单位,一般要求企业有一定的规模、生产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文化浓厚、生活条件便利等,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实习,能真正体会到企业的生产纪律和企业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系部还会有针对性地对将要外出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动员,主要是强调工学结合的意义和重要性、实习单位的介绍及实习内容的介绍,继而会进行相应的顶岗基本素质训练。在实施阶段,学生到了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指导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岗位工作以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尽可能总结出自身的不足,继而能够结合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实习岗位。而在总结阶段,学院会对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一方面是鼓励已参加实习的学生,希望他们实习回来继续努力学习并做好表率;另一方面各系部还要对此次实习的全过程进行总结,累积经验,为将来制订更合适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学习计划做准备。

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识不到位。学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在初步调研阶段表面上是接受的,但真正让他们从熟悉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入“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生产”的教学模式他们还是比较难以适应。在具体的工学结合实施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因没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未建立起爱岗敬业的情感,往往遇到困难就产生放弃或退缩的想法,他们并不能真正感受到顶岗实习是一次很好的、难得的学习机会。

2.学生不适应工作环境,心理落差大。学生突然要从原来“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进入规矩多多的企业社会人生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被枯燥无味而忙碌的企业工作取而代之,平时简单易做的课后作业、技术含量不高的实验操作和质量要求不高的实训成品是学生所易于完成的,但企业生产在产品的质量上对他们要求严格,他们除要承担生产责任外,生产质量作为实习分数考核的重要指标,这一心理跨度巨大。学生因对实习岗位的工作环境不熟悉,没有做好角色定位,在课堂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生产工作。加之现实的生产中,企业员工间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生产过程容易出现紧张和害怕的情绪。

三、兼职辅导员工作内容与具体实施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在企业中聘请兼职辅导员,让兼职辅导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在工作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兼职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如下:

1.帮助全体学生领会工学结合的目的和意义。兼职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工学动员大会和各种讲座,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和意义能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使在实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如何面对挫折,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实习企业。兼职辅导员对企业的各方面较为了解,所以在准备阶段,兼职辅导员要对实习学生进行岗前教育。其中关键的任务就是要对学生普及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管理的相关制度、企业生活和工作中需要遵守的纪律、工作质量方面的要求和责任等。兼职辅导员联系企业的人事部相关负责人或生产技术师傅举办职场行为分享会、就业指导、讲座和专业技术展示活动,使参加实习的学生能更深入了解企业和本专业的行业发展情况,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兼职辅导员还要在不影响企业运作的前提下,多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车间,在参观过程中实地讲解各车间的生产情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岗前教育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学生对企业了解深入了,就不会产生迷茫,能更明确实习的方向和目标。

3.协助每一个学生制订和完成合理的技能提升计划。在学院实训课程中,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一般是最基本的,或者只要求学生学会,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并不熟练,但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要求学生必须快速熟练操作。兼职辅导员先要通过面谈和实操两方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技能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通过整理分析,结合本企业对生产技能的需求,反馈并协助每一位学生做好各自实习过程中的技能提升计划,并与学院的实习指导教师一起指导学生执行计划,从而保证学生胜任企业安排的岗位,提高学生实习的自信心。

4.帮助学生制订体能训练计划。学生在学校读书时精神比较轻松,学校对学生的体质要求也不是很高。而在企业有要面对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等问题,对学生的体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兼职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身体情况,帮助学生制订体能锻炼计划,督促他们加强身体锻炼。

5.及时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如不适应工作、安全、违反纪律、生产质量等问题,兼职辅导员要多走访,密切联系学生,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安心工作。

6.指导学生撰写工学结合总结报告,帮助学生制订今后的学习计划。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回到校园后,感触会很深。兼职辅导员要趁热打铁,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指导学生写好总结报告。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工作经历、专业发展情况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制订今后的学习计划,真正将工学结合的经历和体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钱永林.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2011,(08).

[2]张国华,线联平.大学生就业指导实务技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辅导员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12-02

教育部2012年在教高[2012]4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导师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可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等人才培养的卓越计划也刚刚起步,如何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多元化是高等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要求。地处边陲的地方普通高校,应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形势,积极探索结构合理、便于实践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

一、导师制的起源及现状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本科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导师不仅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生活和就业指导,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1]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核心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要求以学生个性禀赋和人格特质为基础,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通过科学和人文教育并举、智力和非智力开发结合,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多样性创新人才。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用于研究生的培养,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开始将原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并用于本科生的培养。中国最早的本科生导师制产生于 1937年的浙江大学,在竺可祯校长和费巩训导长的倡导下浙江大学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因政治原因而中断。21世纪后,国内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在全校或部分院系开始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2]目前,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普通高校不多,实施的方案及目的各异,绝大多数是“辅导员 + 专任教师”共同管理指导学生,有的是以指导学生课程学习为目的,有的是以学生日常管理为目的,有的是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学习计划指导为目的,也有的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的。[3-7]

二、佳木斯大学现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

多年以来,佳木斯大学一直实行辅导员全程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每个辅导员负责二百多学生,而且多数辅导员都是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的毕业后考取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与所管理的学生所学专业绝大多数不一致,甚至是不相关。因此,辅导员无法做到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正确的指导,更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了强化对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2010年学校进行了一项新的教育管理改革,在新生班级实行班主任制,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学生。学校各教学单位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班主任由专业相同或相关的专任教师担任,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专业知识优势,重点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学校要求班主任要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上课班级、寝室,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学业指导工作。辅导员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重点对生活、思想政治等方面进行教育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经过运行发现,班主任制的实施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入学时的茫然状态,尤其是在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态度的转变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仅此,一名老师要对三十多名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涉及学生人数多,需要老师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而老师本身的教学科研任务也很重,因此,实施的效果可见一斑,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4 + 1”导师制实施模式的构建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普通高校学生的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强的高水平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重点。为此,课题组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构建由“辅导员 + 班主任 + 专业导师 + 高年级学生 + 毕业论文导师”四名教师和一名学生组成的导师指导体系,即“4 + 1”型导师指导体系,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

1.辅导员

辅导员都是专职的,没有特殊情况,要在学生整个大学四年全程负责。在大一新生入学前由学工办指定一名辅导员负责一个年级的学生,从大一入学一直到大四毕业,实施全程管理。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统筹负责学生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鉴于辅导员的职责需要,要求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组织观念,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热爱学生工作,具有勤勉、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班主任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队伍,但由于辅导员对学生班级是一对多的管理,导致不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辅导员的关爱和帮助,个别学生由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出现一些思想或学业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本课题设计的班主任由青年专任教师担任,一个自然班安排一个教师做班主任,工作周期是一年,只负责大一新生,重点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学习,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初步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协助辅导员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是一人对一班的管理,面对的学生少,能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做到及时处理和解决,避免更大、更多问题的发生。也可以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让他们的潜力和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为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奠定思想基础。班主任的选聘是在新生入学后一周内,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班额每个班级分别选聘1名班主任,先由青年教师个人申请,系、部主任推荐,由学院党政联席会决定。班主任要求由思想积极向上、责任心强、乐于奉献、勤奋敬业且专业相关的青年教师担任。

3.专业导师

目前,也有部分高校实行专业导师制,但专业导师介入的时间不同,责任各异。有的在大一时介入,有的在大三时介入,有的在大四做毕业论文时介入;有的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有的负责协助辅导员进行学生日常管理,有的主要负责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学习计划指导,也有的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本文所设计的专业导师是以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为目的,从学生大二年级时开始介入,在大二上学期开学初,组织遴选专任教师做学生的专业导师。采取师生互选和学院统筹相结合的方式,每个教师需要填写教师基本信息情况表,包括教师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研究方向、承担课程等,将教师基本信息情况表公示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初步选择心仪的老师,然后辅导员根据学生总数、教师人数进行统筹分配,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教师可以优先选择参加项目的学生。专业导师的工作周期为两年,重点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及实践进行指导,负责指导学生熟悉专业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就业需要选修课程;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实践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次面,也可以通过QQ、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可以单独指导,也可以集体指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就业方向设定不同的任务要求。专业导师要求由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

4.毕业论文导师

毕业论文导师专门负责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结合学生的考研、就业情况进行专项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大四时进入毕业论文阶段,此时,为学生配备毕业论文导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指导意义重大。毕业论文导师的遴选参照专业导师的遴选程序进行,此阶段仍然采取师生互选的方式,每位老师需要上报设计的课题名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老师设计的题目进行选择,也可以优先选择专业导师作为毕业论文导师;同时,毕业论文导师也要根据学生的择业、就业实际,为学生选择相应的科研选题,以此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5.高年级学生

高年级学生主要是做导师的助手,协助专任教师联络、组织学生,监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在大二年级确定了专业导师后,专业导师在接手学生之前,从上一轮指导的学生中选择1-2名大三年级的学生做专业导师的助手,协助专业导师联络、组织学生,对专业导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进行监督和检查。这样高年级学生更容易与低年级的学生进行交流,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收获感染并影响低年级的学生,更有说服力。高年级的学生要求由性格开朗、热情向上、学习成绩优异、乐于奉献的学生担任。

五、结语

通过实施“4 + 1”型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导师进行重点指导,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一年级时在以前辅导员单一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班主任的分班管理,强有力地壮大了学生的思想,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入学后的茫然和松散情绪,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好社会角色的转换,把对大学生活美好的憧憬变为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年级开始的专任教师做专业导师的导学管理,能够使学生顺利地了解专业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合理地制定学习计划,努力学习,掌握基本的实验实践技能,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四时期毕业论文导师的专项指导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科研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高年级学生参与的监督管理,既减轻了专业导师的负担,也能够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普通高校实施“4+1”型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定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也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以保障实施效果。例如,建立有效的导师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等,从而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制约,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远明,黄维宪.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与作用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9,(27):153-154.

[2]高志凯,王定君.本科生导师制的渊源、内涵和实施意义[J].甘肃高师学报,2011,16(1):75-77.

[3]田青刚.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创新[J].今日科苑,2010,(8):350-351.

[4]罗秋敏.高等学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09,

(3):256.

[5]胡旺盛.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

2010,(2):1-3.

[6]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6,(2):55-58.

辅导员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一、辅导员自身素质提高

中国高校辅导的素质参差不齐,同时专业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但是高校辅导工作的性质要求高素质的辅导员,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辅导员必须明确自己工作的职责,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不能将工作当成自己事业的跳板,应该把它当成一份事业来做,一份塑造人,锻造人的伟大创造性工作来做。同时辅导员工作细碎和复杂,如果辅导员没有一份坚持和奉献的心,也难以做出成效,同时这样也是害人害己。

(二)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和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充电和自我学习的辅导员,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固步自封,思想僵化的辅导员注定要被淘汰。辅导员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为自己量身打造好自身的学习计划,制定合理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全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譬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主动争取学校安排的专业培训,积极提升自己;注重和同行进行沟通交流,借鉴学习其他优秀的工作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快速提升。

(三)无可否认的是,辅导员的工作是对人的工作,是教育人,引导人的工作,同时在大学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最大。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时刻保健康极的心态,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体谅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三观”

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大学生都经历了残酷高考的洗礼,当大学梦梦想成真后,以为可以摆脱束缚,开始全新的生活。但是残酷的现实却考验着怀揣梦想依然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们。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等,使他们进入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不适也体现出来。此时,是前进还是堕落,或者无所事事,是步入大学学习都必须正视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同时也是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因素,关系他们职业抉择方向。

我们必须承认,大学生生活的开始,也是学生独自进入社会的第一步,这是关键的一步。因此,辅导员需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协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全方位的了解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且具可执行性的职业规划,能够依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进行合理的调整。在学习之余,适当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加社会历练,让自己的价值观接受实践的考验,不断完善自己的“三观”,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

三、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

明确自己喜欢做什么样的工作,能胜任哪方面的工作,这是未来学生走向合适岗位的关键。高校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就业辅导:

(一)持续性的就业辅导。辅导员可以通过一些关于职业选择和就业政策等方面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系统的知识性教育。同时组织开展就业主题方面的相关活动,提升学生的对就业的了解,引起他们的重视。临近毕业,辅导员可以搜集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及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支持政策,及时有效的进行宣导,让学生有全面的把握,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就业的大环境下准备抓住有利于自己就业的相关信息,合理利用,促进学生的就业。

(二)提供就业服务。首先,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辅导员进行就业工作时可以很好的进行利用。如建立班级或者就业方面的QQ群,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的优点将有关就业信息进行有效的扩散,同时鼓励优先找到工作的学生在群上总结和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大家作为参考。其次,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好上一届学生的资源。这些学生已经毕业并且进入职场,可以现场说法,介绍相关就业的经验,或者介绍相关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的几率。最后,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要进行区别对待,对于一些就业困难的学生要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如心里素质的提高、面试的技巧,心理辅导等等。针对不同学生的就业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就业。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