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獭兔养殖新技术

獭兔养殖新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獭兔养殖新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獭兔养殖新技术

獭兔养殖新技术范文第1篇

创稳定 保平安 促发展

今年,我站在畜牧局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09年工作任务及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调整养殖业结构,改善养殖生产环境,勤政务实,认真执法,搞好服务,使我县的养殖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牧业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

(一)为确保全乡畜牧业产业化示范点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调整畜牧业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化经营进展

根据市场需求和我乡畜牧业特点,稳定发展生猪和家禽,重点突破牛、羊拓展特色养殖。

(二)强化饲料,兽药管理

(1)首先在宣传力度上,加大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兽药管理条例》条例的宣传,让从事饲料和兽药经营者,知法、懂法、守法。(2)兽药管理上,一是严格核发“兽药经营许可证”,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的监督管理;(3)在管理上,加强饲料安全监管,完善饲料卫生标准和检测标准,依法对全县饲料质量进行抽检检查,坚决查处在饲料产品中使用违禁药品和滥用饲料添加剂的行为。

(三)抓疫病防治,严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在动物疫病防治上,一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重大动本文来源:文秘站 物的防疫工作,加强消毒灭源,做到不留防疫空白点,确保防疫密度达100%,严格疫病发生和流行;二是狠抓动物疑难病的诊断,不断提高乡镇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诊断准确率,及时为养殖户排忧解难。

(四)抓好科技下乡服务,大力推广新技术

大力宣传和推广养殖业新技术、新成果,积极指导养殖户引进良种,调整品种结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养殖户,开展各项技术服务,从此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优化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五)抓作风转变,为民办实事

一是转变本站干部作风。倡导勤奋好学,敢于实践,深入基层,深入养殖户的良好风气,全面了解和掌握养殖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市场供求信息,指导养殖户发展生产,为养殖户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二是认真按照上半年确立的五件实事抓好落实。成立养猪、养鸭等行业协会组织。组建苗鸭孵化社,引导使养殖业向产业化集约经营方向发展。三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肉牛、獭兔、优质种猪等具有发展潜力的养殖业项目,促进全县养殖业生产更上一个新台阶。

獭兔养殖新技术范文第2篇

水与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两大自然要素。我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田占耕地的比重在65%以上,水稻、茭白、芋艿、莲藕等水生作物种植规模大,而蔬菜瓜果、花卉苗木、果园竹林等旱地种植品种也十分丰富。2004年以来,我市农业用水由10亿立方米减少到8.8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的比重也由50%以上降到42%,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近几年,我市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节水,加大对农业节水工程的投入。2008年,全市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实施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达到83%,尤其是在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和喷滴灌技术应用方面亮点突出。

(一)水稻节水灌溉走在全国前列

薄露灌溉是一项水稻节水增产技术。“薄露”就是“薄灌水,常露田”,有效减少田间水的蒸腾、蒸发量和渗漏量,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同时也更适应水稻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要,可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平均每亩每年可省水150立方米左右,增产50-80千克。余姚从1993年开始推广薄露灌溉,是推广该项技术最好的县(市)。2005年,余姚市“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推广”项目入选“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案例大赛”,被中科院、国家发改委等单位的专家推举为10个优秀案例第四名,也是浙江省唯一获奖项目。该技术的推广还曾在国际节水灌溉会议上介绍,被认为“对缓解人类水危机有重要意义”。

从1998年开始,余姚又开始示范无水层灌溉。无水层灌溉就是在秧苗返青后田面上不留水层,而是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要,使土壤保持70%-100%的含水率,节省灌溉水量每亩125立方米,并能增加产量9-31.5千克。

(二)经济型喷滴灌技术领先全国

采用喷滴灌技术是当前重要的农业节水措施。喷滴灌可按作物的需要,适时、适量灌水,节水效果明显,还减少用工、增加产量。但由于常规的喷滴灌设施投入较大,阻碍了该项技术的推广。从2001年开始,余姚市围绕降低喷滴灌设施的建设投入,开始研究经济型喷滴灌技术,成功将喷滴灌设施的每亩投入由原先的2000多元,降到目前的600元左右,提高了喷滴灌推广的经济性,成为南方地区推广喷滴灌的“发轫点”。经济型喷滴灌技术是根据应用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缩小灌区单元、利用小水库自压、平原集雨作水源、用河道代替主管道、塑料管代替钢管、移动机组代替固定泵站以及减小管道的直径等多种方式降低设施的投入,降低了喷滴灌推广的“门槛”,并形成大田喷灌、大棚滴灌和大棚微灌等模式,喷灌区的用水率已达到85%,大大高于渠灌55%的用水率。

喷滴灌应用的作物品种,从平原上的蜜梨、葡萄、西瓜、蔬菜等作物种植,到山区的竹笋、杨梅、红枫、樱花、板栗、茶叶果桑杏桃等林特作物,宁海金龙浦农业合作社还将沼液利用与滴灌结合起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从2000年余姚小路下村首次尝试在523亩果园和蔬菜田里安装喷滴灌设施开始,到2008年全市的喷滴灌面积已达到15万亩,居全国前列,其中余姚总面积达4.8万亩,成为中国南方喷滴灌面积最大县(市)。喷滴灌推广已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按每亩年节水100立方米,增加收益500元计算,我市的15万亩喷滴灌设施,可节水1500万立方米,增加收益7500万元,而实际上许多的喷滴灌案例的效果要比这更好。

我市还将喷淋装置推广到畜禽养殖场,用于养殖场区的降温消毒,改善养殖场的环境,降低畜禽病死率,提高产出水平,目前余姚市已经有7万平方米的畜禽养殖场采用了喷淋装置。

二、测土配方施肥——缺啥就补啥

施肥是种植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长时间以来,对农业施肥的认识和理解并不科学,普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尤其是过量施用化肥,带来肥效降低、成本增加、地力下降和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有针对性地施用有机肥和配有不同比例元素的复合肥,是有效扭转当前施肥不当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土地退化趋势,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任务。广大农民把测土配方施肥形象的比喻为“缺啥补啥”、“精准施药”、“刚刚好才是真的好”,生动地说明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

宁波从2005年开始,分级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各级农技部门把不同类型田块的土壤养分状态告之农民,并送上一张配方施肥建议卡,让农民对“症”施肥、提高地力。2007年鄞州区、慈溪市、宁海县被列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5万亩,建立各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7.25万亩,覆盖900余个村,惠及17万户农户。2008年增加余姚市、象山县、奉化市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至此我市农业集中的主要县(市)、区都已成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同时,全市进一步加大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投入,共投入各级资金624万元,举办各级培训班139期,培训农民和肥料营销人员17000余人;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墙体广告、标语等进行宣传,完成检测37500多项次,建立各级示范方或示范点126个,示范面积18.28万亩,施用配方肥59800吨,施用面积118万亩,涉及农户34万户,发放施肥建议卡30万份;全市主要作物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产11.52万吨,总效益13920万元。

从我市测土施肥的快速推广中,还可以看到全市近50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在政府的推动下,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和引导农民,对技术的推广起到了加速推进的作用,也使这项技术的推广有了很好的组织载体,为其持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病虫害综合防治——安全是根本

农产品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农业生产采用农药治理虫害,其所产生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依托循环经济的理念,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技术的应用也日渐成熟。我市从2004年开始,在以前病虫害综合防治领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到2008年已是第四年。据统计,全市共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面积70.71万亩,其中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5616盏、应用性诱捕器12.72万只、应用黄色黏虫板5.75万块,推广新型生物农药28.82万亩。从实效看,工程实施区比非实施区平均减少农药2.8次,平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64克(折纯),平均亩减少农药使用成本29.5元,平均亩节本增效133.2元。按照全市实施面积计算,可减少投放农药45余吨(折纯),相当于减少了数百吨商品量的农药投放,节本增效达9800多万元。为推进我市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政府加大对财政投入的支持力度,市、县(市)和区按1:1比例进行配套补助,从而使这些技术推广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市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采用的有频振式杀虫灯、性诱捕器、黄板粘虫、防虫网等防控技术。这些防治技术具有投资省、使用安全、操作简便、对人畜无毒害等特点。我市还在病虫害综合防治实践中,不断摸索多种技术的组合配套使用,以增加防虫治虫的效果。如江北庄桥蔬菜农场里,97亩菜地装了性诱捕器398只、黄色粘胶板4000多块,性诱捕器和防虫网组合使用,效果非常理想,其防虫效果达97.7%。同时,还推广使用频振式杀虫。4项新技术在该区大面积推广后,使蔬菜增产10.71%,菜价也有所提升,农民每亩增收1300多元。

除了上述的防治虫技术的运用外,我市还探索用沼液喷洒种植物的叶子,在施肥的同时还达到了防杀虫的目的。沼液有着促进作物生长和控制病害发生的双重作用。我市宁海、象山等地一些农户,采用沼液喷洒种植物的叶子,对青虫、红蜘蛛、蚧壳虫等类害虫进行防治,也取得一定的效果。

四、畜禽粪便和秸秆综合利用——废物变成宝

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再利用,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畜禽养殖粪便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污染源,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其对交通的影响,也成为社会公害。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采用合适的技术,在有效解决这些废弃物危害环境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资源化“变废为宝”,实现经济和环境双效益。

(一)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宁波市是全省较早开展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工作的地区之一。2003年,我市就将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开发利用列入实事工程,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工程的实施。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明显的实效,逐步形成以沼气为纽带,集改善环境和能源、肥料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沼气工程和有机肥生产成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形式,在全市全面推广,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到2008年,全市生猪年存栏300头以上、牛年存栏30头以上的所有规模牧场,都得到了有效的生态化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1%。全市已建成32家有机肥加工场,年处理畜禽粪便等20万吨以上,生产有机肥约7万吨,按每吨300元计算,毛利就有2100万元,并开发出西瓜、西兰花、蔺草、水稻、番茄、草莓等6个农作物专用肥。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结合我市的“沃土工程”,我市加大了有机肥的推广力度。市农业局实施了《宁波市商品有机肥推广规划》。2008年安排了150万元资金用于推广补助应用商品有机肥,补助的覆盖面积达到了11.24万亩计2万吨,辐射面积达到了40万亩。全市有机肥施用达到170万亩,占我市播种面积的34.5%。

在畜禽粪便生态化、资源化处理技术上,我市主要采用的是固、液分离处理技术,即尿液及场地冲洗污水经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作为能源可用于养殖生产供热、蔬菜种植大棚增温和提供二氧化碳气肥的用能,以及周边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较大的养殖场还添置设备进行沼气发电。沼液和沼渣都富含作物生长所需元素和养分,是很好的有机肥,可用于作物种植和养殖。鲜粪便经过添加生物菌发酵处理后,加工成有机肥或再加工成复合优质颗粒有机肥,可施用于农田。

除采用固、液分离处理技术处理畜禽粪便以外,我市的畜禽粪便零排放处理新技术和蚯蚓养殖处理畜禽粪模式也有应用,并受到关注。宁波市鄞州区石碶春光牧场的畜禽粪便零排放处理是一项不同于固、液分离处理的新技术,通过接种高效微生物菌剂,利用太阳能,使畜禽粪便固液物进行好氧发酵,形成完全腐熟而稳定的有机肥料。金鳖山农庄和象山新厂村都采用蚯蚓养殖处理畜禽粪便。金鳖山农庄主要以牛粪、鸡粪为基质,添加EM箘快速发酵处理技术养殖蚯蚓,蚯蚓粪土用于种植施肥,蚯蚓喂鸡,有效提高了蛋鸡的免疫力和产蛋率。象山新厂村利用养鸡产生的鸡粪和种植柑橘产生的烂柑橘养殖蚯蚓,蚯蚓粪便作无公害柑橘和蔬菜的肥料,蚯蚓作鸡、鱼和黄鳝的饲料及饵料,形成以蚯蚓为媒介的柑橘、蔬菜种植和家禽、水产养殖产业循环链,提高了种植和养殖的效益。

(二)秸秆利用的新途径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秸秆的主要用途包括还田肥料、畜牧饲料、食用菌原材料、高温堆肥、作物覆盖材料以及作为工业原料等。有资料显示,前些年我市每年的秸秆废弃和露天焚烧量约占31%。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有效提高了秸秆的利用效益和利用率。2008年,秸秆有机肥还田13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了82%。

在我市的秸秆利用中比较突出的是“过腹”和“发酵”还田、能源化利用和用于食用菌种植。农牧结合的秸秆“过腹还田”和“发酵还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是充分利用秸秆中有机质和微量元素进行改善种植土壤品质的有效方式,显示了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我市的宁海利丰牧业年收购周边农田种植产生的废菜叶、玉米秆等9000吨,用于奶牛饲养,为周边农民年增收550万元,牛粪便经处理成有机肥再还田;余姚欣农兔业有限公司利用河姆渡镇3万亩茭白种植的茭白尾草,经加工喂养獭兔,兔粪便生产有机肥还田,沼气用于生产生活,给茭白种植农户带来了1000多万元的增收。宁海绿丰生态有机肥厂每年向农户收购晒干瓜藤、柑橘废枝等秸秆,经粉碎用作畜禽粪便发酵的混合料,与当地的养殖户畜粪便处理结合,生产的有机肥后还田,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秸秆的能源化利用上,我市的鄞州下应镇湾底村、江北区洪塘镇灵峰小区都进行过秸秆气化试点、宁波惠佳编织品有限公司的掺烧废蔺草部分替代煤炭燃煤锅炉改造、余姚欣农兔业有限公司投资实施茭白尾草生物颗粒燃料加工等项目,也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将秸秆制作成食用菌的培养基是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秸秆利用新途径。余姚利用棉花秆碎末和修剪的桑枝进行食用菌栽培,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形成了新的产业;鄞州瞻岐镇利用晚稻草作为栽培蘑菇的材料,也发展起食用菌栽培;宁海绿丰生态有机肥厂正在进行利用秸秆粉碎末配合有机肥,尝试蘑菇、芦笋以及蔬菜的种植,一旦该项技术成熟推广,可形成非常广阔的利用市场,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大农业发展模式——产业相融通

所谓大农业是指通过对传统农业的系统重塑,并运用共生原理使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等密切联系,协同作用,成为一个产业耦合体,各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构的整体性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就生产环节来讲,大农业发展模式,就是利用不同生态系统间进行的有效物质循环,和不同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有机联系,形成相对完整的生态型生产系统,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在我市循环农业发展中,越来越多地运用了大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适合宁波实际的循环农业的实施模式,涌现出许多循环经济亮点。具体说就是念好“轮”、“混”、“链”三字经。

(一)实践轮作、轮养新模式

“轮”是指轮作、轮养等。在同一块土地、水体里,根据不同生物的特性,合理安排轮作,一是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通过轮作维持或提高资源的品质,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在我市探索轮作的模式中,更多的是围绕保障我市粮食15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和80万吨/年的稳定产量这一重要的战略目标来展开的,具体有:“鸡(鸭、鹅)稻轮作”、“鸡瓜轮作”、“鸡菜轮作”、“粮经轮作”等。“鸡稻轮作”利用冬春休闲农田进行鸡(鸭、鹅)的养殖,实现了稳粮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余姚从2004年开展试验,发展到2008年已近达132亩。“粮经作物轮作”,利用冬春季粮田空闲期,发展适宜冬春种植的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从“油菜—稻”这一最为常见的粮经结合模式,发展到西红柿、冬季芹菜、甘蓝、榨菜、雪菜、毛豆、西瓜等许多品种,最大程度地提高农田的经济收益。据农技部门相关调查,粮经结合得当,亩产值可以达到5000元以上,能很好地实现稳粮增收的目的。

(二)探索套种、混养新技术

“混”是指套种、混养等。不同的作物及养殖品种,在同一块土地、水体中同时种、养,达到共生共育,既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通过共生共育实现相互促进,提高产量,改善资源和环境。如“稻鸭共育”、“稻鱼(虾)共育”、和“茭鸭共育”,“鱼、虾、螺、鳖混养”等。“稻鸭共育”是国家农业部推广的一项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自然生态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目前,我市余姚有稻鸭共育1000亩,奉化市农技服务总站开展的稻鸭共育生物防治技术攻关被列入2008年宁波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鄞州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与“稻鸭共育”相同的“茭鸭共育”在我市余姚的茭白主要产区——河姆渡镇也有推广。从2000年开始着手研究,发展到目前已超过1000亩,达到茭白增产25%,质量改善的效果,加上养鸭收获,每亩可增收300元左右。

江北洪塘的“鱼、虾、螺、鳖混养”、鄞州区咸祥镇的南美白对虾套养甲鱼和奉化象山港内的“鱼、贝、藻混养”有着相似的原理和共同的增收效果。利用不同养殖品种的生物链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生态平衡的微生态环境,既有利于养殖生物的增产,提高产品质量,又可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保障生产能力。特别是奉化的“鱼、贝、藻混养”是在开放型微生态系的浅海养殖区内进行,有效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减少赤潮和病害的发生。现已建立宁波市循环经济试点——1000亩象山港鱼贝藻生态养殖示范区。象山县在黄避岙海水网箱养殖产业基地还进行了海水网箱养殖、藻类养殖和贝类养殖的循环经济模式试点,初步显示成效。

“茭鳖套养”是宁波在福寿螺治理上的一个典型的循环经济实践事例。福寿螺约1997年进入我市,迅速扩散,在局部地区已泛滥成灾。河姆渡镇的茭白种植深受其害。2004年开始了茭白田套养中华鳖实验,利用中华鳖能吞食螺特点,使中华鳖成为福寿螺的天敌,形成较为平衡的生态体系,大幅降低农药使用。目前,这一套养技术应用已扩大到510亩的茭白种植中,控制了1万多亩的福寿螺虫害,提高了茭白种植安全,套养的中华鳖品质优如野生,市场俏销价高,带动农户增收。奉化、象山等县也都实施了套养中华鳖治理福寿螺。

(三)构建多种方式产业链

“链”是不同生产环节的链接。将在不同空间中进行的农业生产通过物质链的形式连接在一起,从而在相互促动中形成产业发展的相互依靠,实现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维护环境等综合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大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与其说依靠的是生产技术,不如说更多的是依靠生产的组织。这种产业链的构建是在一个经济主体内部或两个以上经济主体之间两个层面上进行组织构成的。

以公司为主体构建的循环产业链,是一定的生产规模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形成较为完整和协调的产业链接。我市较为典型的是以畜禽粪便生态处理为核心环节建立农牧结合的循环产业链。如:慈龙畜业有限公司以生猪养殖为产业链的核心,形成了“生猪-沼气-作物”的生产链模式;鄞州区姜山镇金鳖山农庄建立的以蚯蚓养殖为媒介的“蛋鸡养殖-蚯蚓养殖-鸡用青饲料种植”循环链模式。

以一公司为龙头,多经济主体共同构建的循环产业链,也是我市较为普遍和极为有效的循环产业链构建模式。如:余姚欣农兔业有限公司围绕獭兔养殖这一中心,与周边的茭白养殖户和其他种植户建立紧密的产业链接,形成利用茭白尾草加工饲料养兔、獭兔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兔粪便有机肥、沼气处理、有机肥还田,以及裘皮服装加工、生物制品制造等多位一体的獭兔高效产业链模式;宁海绿丰有机复混肥加工厂以复合有机肥加工为产业链的中心,联合了7个重点牧场,建立利用畜粪生产有机肥半成品车间,构建复合有机肥生产产业链,并与当地种植业大户建立复合肥销售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一端与本地养殖业相连,另一端与种植业紧密联系的有机肥生产和销售网络系统。宁海的利丰牧业有限公司以奶牛饲养为中心,与周边的蔬菜、粮食种植户建立产业链接,构建起一个“农业废弃物-奶牛饲养-粪便加工有机肥-农作物种植”产业链。

獭兔养殖新技术范文第3篇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1、生猪出栏25.86万头,存栏30.9万头,分别比去年增长10.2%和1.6%;

   2、商品肉牛出栏1.4万头,比去年增长16.6%;

   3、家禽出笼476.2万羽,存笼656万羽,分别比去年增长3.3%和0.5%;

   4、禽蛋产量5258吨,比去年增长5.2%;

   5、肉类总产30250吨,比去年增长8.5%;

   6、水产品产量16100吨,其种水产品产量7100吨,分别比去年增长6.6%和16%。

   (二)上半年养殖业运行特点

   1、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仔猪补栏快。全市生猪散养户空栏率小于5%,规模养猪场生猪生产总量呈上升趋势。上半年生猪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家禽生产逐渐恢复。今年年初,由于受禽流感的影响,家禽特别是水禽生产明显滑坡,禽流感过后,家禽养殖呈恢复性增长。目前,家禽生产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所有山塘水库边形成了有水就有鸭的良好局面。

   3、牛、羊及牧草生产有所突破。今年以来,活牛及肉牛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各乡镇办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种草养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养牛的积极性,一批种草养牛户、繁殖小牛户发展起来。养羊生产由于小尾寒羊、南江黄羊在我市落户并持续发展,养羊、养牛成为畜牧业增长的一个亮点。

   4、水产养殖模式发生变化,名优特新水产品养殖力度加大。水产养殖由过去的混养、人放天养向主养、单养、精养模式改变,立体化养殖模式在我市的一些山塘水库得到了推广。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价格直线上扬,养殖效益大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如:樟树银鲫、彭泽鲫、鳜鱼、淡水珍珠等一些特种水产品落户我市,并形成规模化养殖势头。

   (三)上半年工作成绩

   1、畜禽生产由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的无公害方向转变。

   

在生猪生产保持良好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以无公害生产为突破口,培植养猪大户发展无公害优质生猪,并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扶助,今年,我们以发展生态牧业小区为重点,加快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2、种草养畜和奶肉牛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发展。今年,全市种草养牛、养羊发展势头较好,养牛、养羊生产在畜牧业中的比重提高,特别是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肉牛品种,还培植了一大批养牛专业户,为今后牛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动物防疫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今年年初,我市对口蹄疫、猪瘟实施强制免疫,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迈出了新的一步,全市牲畜强制免疫密度达100%。特别是4月份实施的仔猪调入准调证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我市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大大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4、名优特新水产品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樟树银鲫已初具产业化规模,全市异育银鲫(樟树银鲫)养殖水面达7000多亩,其它特种水产如彭泽鲫、鳜鱼、叉尾?、中华绒蟹、南美白对虾、淡水珍珠等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可观。

   二、下步工作要点

   (一)抓疫病防治,严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在动物疫病防治上,一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重大动物的防疫工作,加强消毒灭源,做到不留防疫空白点,确保防疫密度达100%,严防W病、Q病发生和流行;二是狠抓动物疑难病的诊断,不断提高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诊断准确率,及时为养殖户排忧解难;三是严把检疫关,重点把好“五关”,即产地检疫关、进场(点)检疫关、宰前检疫关、宰后检疫关、市场监督检查关,防止畜禽购销中疫病的流入和病猪死禽进入市场交易。

    (二)抓市场整顿,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认真执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严厉打击制造、出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假冒兽药及其它破坏养殖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法行为,确保养殖业顺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抓队伍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人员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兽医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和服务意识;二是大力开展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建章立制,狠抓全局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本系统工作人员严格行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四)抓好科技下乡服务,大力推广新技术。

   

大力宣传和推广养殖业新技术、新成果,积极指导群众引进良种,调整品种结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养殖户,开展各项技术服务,以此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优化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獭兔养殖新技术范文第4篇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生产在全县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民增收是重中之重。加快农村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全县大力加强农村技术服务水平

我县15个乡镇及3个街道办事处,850个行政村,各乡镇(办事处)均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属农技站机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高、中级技术人员46个,其中高级农艺师12人,农艺师30人,管理人员4人。各乡镇(办事处)至少配备一名专业从事农技推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率达100%,有固定的办公服务场所。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专业化行业协会5个,涉及多种经济作物。会员达两万余人。另外,一批产销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组织实施了上百项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项目。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承担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指导与服务工作,进行农作物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了粮食优质、优价专用生产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局农广校开办各种类型培训班,免费对返乡农民工、农村妇女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200人,促进了农民再就业,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而标志科技进步的成果和技术只有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农民,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近年来,阳谷县循序渐进,不断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技术引进推广体系,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研究相关后备项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阳谷县农业局累计引进农业项目资金1.89亿元,广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及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通过科技创新及推广,初步实现了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生 产,逐步建立了粮食优质、优价、专用生产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先后实施了国家科研推广项目20余项,获部级奖励6项,省科技奖励3项,市科技奖励12项……阳谷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出台政策措施,构筑广覆盖的农村技术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加大农村科技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推动农村科技水平长足发展,帮助农民科技致富。

二、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引进力度做好试验示范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目的就是站在农业科技前沿,通过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来实现全面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化升级。基地配备了较强的专业技术队伍,并常年高新聘请山东省农科院王克安、张广明、王育文等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沈向、胡颜丽教授做技术顾问,对乡镇干部、农民及中小学生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6期,受训人员6662人次,印发各类科普资料6600余份,并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户田间进行指导600人次。及时解决群众种养殖疑难问题3000余个,挽回经济损失20万元。培育科技示范户1500户。在全县及周边省市建立了“阿城西葫芦”种植基地、“七级安乐镇西红柿”种植基地、“范海甜椒”种植基地、“石佛优质梨”基地、“白楼冬枣”基地、“西湖芸豆”基地等。基地配合科技培训,先后购置了电脑、电视机、投影仪等先进设施,建立了宽敞明亮的科普培训中心,购买了一大批科普图书及光盘,办起了科普宣传栏。

三、“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2004年起,我县将大量配来的农业科技人员派到农村,全县共下派科技特派员400余人,先后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和农民继续教育两大工程,使农户普遍能掌握2-3门农业实用技术,全力提高农民的素质。通过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培训,使每年培训人数在10万人次以上。

獭兔养殖新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黔西县;畜牧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83-03

近年来,黔西县依托交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试验区主题,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扎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煤电产业、城镇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实现了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就业增加、后劲增强的目标。畜牧业是黔西县的传统产业,围绕建设畜牧大县的目标,按照“建基地、抓示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抓好生态畜牧业建设,使全县畜牧业养殖向科技化、产业化、市场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一批畜牧养殖基地逐步建成,畜牧养殖大户不断涌现,全县基本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和示范型的农村畜牧产业发展模式。

1 黔西县概况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北,东经105°47′-106°26′、北纬26°45′-27°21′间。东邻修文县,以六广河为界;南邻清镇市和织金县,以鸭池河为界;西邻大方县,以支嘎阿鲁湖和西溪河为界,西北与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接壤,北和东北与大方县、金沙县接壤。县政府所在地城关镇距省会贵阳市117 km,距地区行署毕节115 km,县域面积为2 380.5 km2,全县2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2012年底总人口90.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1.58万人。黔西县气候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2 ℃,降雨量1 087.5 mm,日照1 066.9 h,无霜期271 d,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麦类、豆类、高粱、薯类等;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大豆、花生、向日葵、芝麻等;蔬菜作物有根菜类、薯菜类、白菜类、甘蓝类、瓜类、水生蔬菜、食用菌等。全县草地资源丰富,有天然草山草坡10万km2,25 °以上坡耕面积15万km2,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全县饲养畜禽种类主要有猪、黄牛、水牛、马、山羊、绵羊、鸡、鸭、鹅、兔、蜂等。

2 黔西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2.1 畜牧业生产情况

2012年全县大牲畜存栏130 214头(匹),出栏19 218头(匹)。其中牛存栏124 510头;马存栏5 704匹。生猪存栏287 603头,出栏322 592头;羊存栏25 145只,出栏12 612只;鸡存栏1 744 773羽,出栏1 904 207羽;鸭存栏192 925羽,出栏175 645羽;鹅存栏148 540羽,出栏120 121羽;兔存栏10 941只,出栏13 441只;蜜蜂1 546箱(群)。肉类总产量37 689 t。其中,牛肉产量2 071 t;猪肉产量31 937 t;羊肉产量202 t;禽肉产量3 300 t。禽蛋产量3264 t。其中鸡蛋2 833 t;鸭蛋242 t;鹅蛋189 t;蜂蜜产量4.9 t。2012年全县畜牧业增加值4.1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9.28亿元的45%。

2.2 规模养殖与专业养殖情况

全县规模养牛场82个,其中100头以上的13个;400头以上的2个。规模养猪场389个,其中1 000头以上的3个;4 000头以上2个;种猪扩繁场4个。2 000只以上规模养鸡场89个,其中规模肉鸡场71个;规模蛋鸡场18个。规模养羊场17个。

2.3 特色养殖情况

全县有野猪养殖场3个,年存栏野猪2 350头;野鸡养殖场13个,年存栏野鸡4 700羽;出栏野鸡8 500羽。肉兔养殖场6个,年存栏肉兔5 800只,出栏肉兔21 500只。獭兔养殖场1个,存栏獭兔5 000只。

2.4 产业化扶持项目建设情况

2.4.1 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 黔西县产业化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共实施13个乡镇,投入项目资金1 500万元,并整合“三江源”资金200万元,实施农户1 200户,人工种草15 541 km2,新建羊舍37 500 m2,投放基础母羊24 300只。科技扶贫种草养牛项目投入项目资金360万元,扶持农户360户,人工种草2 868 km2,新建圈舍6 000 m2,购基础母牛980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草建圈项目共投入项目资金97万元,人工种草1 867 km2,建圈舍4 300 m2。

2.4.2 石漠化综合治理种草养牛项目 石漠化综合治理种草养牛项目共投入项目资金930万元,人工种草15 074 km2,购基础母牛2 300头,建圈舍15 300 m2。

2.5 良繁体系建设情况

黔西县建牛冻配改良点33个,牛改输精员58人,年输配母牛13 700多头,产杂交犊9 000多头。建猪改良点256个,其中猪人工授精点51个,猪供精站9个,年输配母猪50 000多头(次),年推广三元杂交猪48万头。年推广良种禽90多万羽。

2.6 畜牧业龙头企业和畜牧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

我县有饲料生产企业(黔西通威饲料有限公司)1家,年生产销售饲料6万t;有畜产品加工企业3家,年创产值6 045万元。

2.7 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情况

已经建立起全县动物防疫检疫体系,360个行政村都配备有村防疫员,负责每年春秋两季防疫和常年免疫补针、市场检疫。2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建立了52个村级动物防疫室和53个动物检疫报检点,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2.8 畜牧兽医队伍情况

全县在册畜牧兽医科技人员169人,其中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85人,管理人员58人,村级动物防疫员360人,已初步建成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为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3 黔西县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投资机制的建立亟待解决

在畜牧业发展中,由于农民收入低,无资金投入,财政投入能力弱,各级财政投入畜牧业的发展资金逐年都在增加,但与畜牧业发展的形势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3.2 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

近年来,黔西县畜牧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畜产品的交易主要以活畜禽为主体,产品附加值不高。畜牧业生产加工企业和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少,规模化程度低,经营能力较弱。从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生产看,黔西县标准化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品牌还未形成,优质畜产品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

3.3 发展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黔西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过程基本还处于示范阶段,畜禽养殖分散、规模小,没有形成上规模、上档次的示范基地、产业带,传统畜牧业的比重很大,特别在规模经营上,相比较落后于其他一些地区,直接导致畜牧业的商品率较低,阻碍了全县产业化发展进程。

3.4 科学养殖技术水平低

农民对专业化科技养畜知识了解不多,没有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同时对畜禽品种改良的认知不足,盲目引种,野交乱配,致使畜禽品种退化,导致畜产品品质不高,产品无市场竞争力,农户饲养畜禽经济效益不高,社会效益不明显。

3.5 动物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仍然严峻

一些规模养殖场随意建场,人畜混居,圈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没有把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严格区分开,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等,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

4 黔西县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4.1 加大对畜牧业生产的投入,打造生态畜牧业大县

要加快黔西县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增加对畜牧生产的投入。一是争取财政资金对畜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良繁体系、疫病检测体系、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等。二是引导养殖者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汇集社会资金力量。同时鼓励采取各种形式兴办、领办、联办各种类型的养殖实体,集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发展畜牧业生产。

4.2 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

坚持“讲求效益、发挥优势、适度规模、调改结合、点面并重”的原则,顺应消费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做好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第一,加强良繁改良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积极实施母猪良种化工程,大力推广三元杂交和配套体系优质肉猪,实现“一稳两提高”的发展思路(即稳定数量,提高瘦肉率,提高品质和出栏率),积极引导发展一批适度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养猪场(户),采用现代养猪新技术,力争我县生猪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第二,因地制宜,突出发展节粮型、草食型畜禽;把发展种草养畜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实现以草换粮、以草换奶、以草换蛋、以草换肉;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努力提高商品率和出栏率。第三,积极发展小家禽和特种养殖,把握时机,着眼市场,使小家禽和特种养殖突出味美质优特色。第四,积极发展“绿色食品”,选择培育无污染的优质良种,建立起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良种畜禽商品生产基地,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积极鼓励大中型工商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进入养殖业,实行投资、融资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发展。

4.3 全面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贸、工、牧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发展辐射面宽,带动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形成优质肉猪、优质家禽、优质肉牛、优质肉羊、特种养殖及优质奶源等畜牧产品基地,优化畜牧业的产、供、销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创建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是面向市场,发挥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大小、变化来决定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处理好发展和开发的关系,树立创新思想和畜产品名牌战略。二是抓好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开发建设。依据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确定主导产业,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做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规模经营。三是从实际出发,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发展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龙头,做到一头连基地、农户,一头连市场,使生产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适应和拓展市场,抓住机遇抢占市场。四是完善产业化运行机制,通过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使养殖者合理获益。五是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实现畜牧业产、供、销良性循环。

4.4 依法治牧,加大执法力度

在全系统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对《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依法治牧,严格管理,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对重点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切实保护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在全县大力推行畜禽免疫标识管理制度,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以保证畜禽免疫效果。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防制和屠宰检疫管理,确保动物产品的卫生安全,促进产品外调外销,保护人畜健康,保障供给"放心肉"和安全的畜产品。

4.5 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

畜牧业保障体系包括畜禽良繁体系、疫病控制体系、饲料生产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是保障畜牧业发展上水平、上规模、上质量、上效益的基础,也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一是畜禽良繁体系。逐步建立起层次分明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种畜禽场”的宝塔式种畜禽繁育结构,严格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清理整顿全县种畜禽生产和经营场所,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狠抓全县畜禽的本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工作,做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二是疫病控制体系。在抓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的同时,认真抓好全县范围的饲养、流通、屠宰等环节的防疫检疫监督,加大乡镇级兽医站防检力度,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无重大疾病发生;三是饲料生产体系。大力开发饲料资源,形成粮-经-饲的三元种植结构。认真贯彻落实《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强化饲料行业管理,加强饲料质量和安全性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工业饲料质量。同时,抓好青绿饲料合理利用,积极发展人工种草,努力增加饲料供给总量;四是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工作,加大对畜牧业宣传工作力度,及时宣传畜牧业发展的新动态及实用科学技术,激发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营造发展畜牧大产业的良好氛围。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养兔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农村新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石化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