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学城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方法;问题;措施
《建筑设计基础》课是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入学后首先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建筑的入门之径。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初学者进行建筑启蒙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造型能力、空间组织能力、场地环境应对能力、功能需求应对能力,对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识,目前国内各建筑院系都将其作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中之中。
1.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首先,教学内容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一年级本课程内容分为3大部分——基本功训练、形态构成和小型建筑设计部分。其难度是逐渐加深,对学生的要求也有相应的提高。由于学生大多是理工科出身,美术功底较差,因此绘图基本功也是必需的。占课时间比较多的是技法训练,老师手把手式传授知识、大量的“无创作”的线稿和水彩渲染临摹等,这样长期下去使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思维僵化。
(2)其次,教学过程组织的单一。所有的训练都被“布置作业——完成作业——给出评分”这条主线贯穿。先由教师讲解基础理论知识,提出作业目的,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最后上交的成果形式;然后学生完成作业,作业过程中逐步指导,与范例缩小差距;最后上交作业,给出评分。但因每个作业如此循环往复,学生兴趣索然。
(3)一年级学生充满想象,又不知从何下手。在现有的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学生缺乏对建筑设计基本问题的正确理解。在没有任何建筑体验作为铺垫的前提下,就进入之后二、三年级的建筑专题设计中,使学生经常无从下手,对建筑设计的认识也浮于表面化。《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这个弊病严重影响了整个建筑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依旧势在必行。
2. 《建筑设计基础》新的教学模式方法
2.1整合传统的基础训练和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设计。
(1)建筑学基础教学内容几经调整后,将大一上半学期讲课内容分专业基础知识、基本表现技法和形态构成三部分。其中专业基础知识为中、西古典建筑分析,基本表现技能则是分别针对中、西古建筑展开;形态构成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是基本空间单元设计,采用“自助餐式”选课办法,有单人房间室内布置设计、小型休息空间布置设计、小型音像屋布置设计三个作业选择。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建立有关对人体尺度、空间和交通流线组织的知识概念,同时学习通过模型表达和理解平、立、剖面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外部空间体验分析,通过任选广场、庭院或街道三种空间类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研究测绘,学生分组进行,最终以图纸和图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目的是要求学生加强对外部空间的感知,掌握外部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构成手法、空间类型等。新的课程组织让学生从学校单调的课内临摹练习走向室外环境,从“半创作”到“创作 ”,课程体系中减少了传统单一临摹的枯燥感,课程设置由易到难,由室内小空间到室外大空间,学生设计思维更加活跃,学生积极度高。
(2)下半学期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大构成和小型建筑设计模型设计为主,三大构成系列一直以来是以美术院校的构成训练为参考,建筑类院校的学生无法在建筑创作中正确体会和运用构成知识,提出基于建筑学的构成系列训练课程,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对建筑学学生掌握构成系列知识来进行建筑的分析和创作,有着非常直接的良好教学效果。在这个半学期,更加加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在图纸和模型表现中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征。
2.2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1)目前的建筑学教育要求教师客观面对职业化的培养目标,学生数量大大超过了课堂辅导的最佳人数,不仅增加了教师工作量,更重要的是也影响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传统的建筑设计课是以“师徒式”授课方式为基础,老师和学生总是一对一的交流,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所以在教育方法上可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安排一定的讨论课,加大“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中一方面以集中授课的方式为主,同时以小组调研和讨论的方式作为一对一的教学补充。
(2)另外,在课题目标明确的情况下鼓励指导老师突出个性化授课,辅导过程中插入一部分最新国家建设和学科发展前沿课题,基本做到每个专题研究都有实践内容或调研等资料。同时要求学生广泛参加国际国内学生建筑与城市设计竞赛,使学生一直处于时代背景下思考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2.3合理的评价体系。在课程中,通过讨论课、评图课、专家点评等多种方式,营造开放式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力。在评图中分阶段明确教学思路和每阶段的任务,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不是最终的图纸而是全部的过程,在每个设计课题结束后,利用展览橱窗或教室一角,将学生的成果展出,进行公开评图,形成互相学习与交流的氛围,在评图时尽量从多角度指出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为学生的总结和下个设计带来新的观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设计实践性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现有的建筑设计教学实践存在许多弊端, 其中教学模式的问题最大。在近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结合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 对与之衔接的课程设计进行了结构性的改进, 并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低年级设计启蒙的教学体系,现予以简要介绍。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无固定教材,所以教学组织无法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顺序来进行。我们对于本门课程采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两条线索互相交织的教学框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完成了所有重要知识点的教学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下述教学方法:由学生对设计任务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然后由教师针对性提出要点和讲解,共同讨论。开展作业公开讲评和讨论,课堂教学与现场参观调研相结合等形式,给同学更多的交流空间,更直观、更切身的感受,即让同学多方面、多层次的充分、全面的了解设计方案,又锻炼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形成活跃的开放式教学气氛,给大家一个很好的自由交流的平台,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除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外,还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加强建筑模型的制作,充分利用模型的实体性和三维性加强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与一对一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的效果,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通过主动地接受设计领域的相关知识,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上的不足。
在建筑学专业的现有培养方案中,单科性课程较多,理论分析学时过多,而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较少,培养学生工程经验、工程意识的教学环节较少,强调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较少。尽管在高年级阶段,也开设了一些相关工程实践、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培养的课程,如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到设计单位进行生产实习等。但是,因行业特殊需求,学生都是分散到各个实习单位的,并没有形成严格的考核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注重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而忽略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目前,我们经常采用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式分为理论教学、设计改图、小组评图等三个主要部分。从市场调研到团队交流,从理论学习到设计实践,传统教学模式固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要让学生毕业后进入设计单位能够直接介入项目设计,实现“零适应期”的培养目标,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就要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一、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上,应改变过去以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向以知识为主干,以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辐射的教学方式转变。在教学方式上,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以学生课外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固定模式,采用多种形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二、关于建筑设计教学内容设置的加强与调整
1.强调内容全面的设计基础教育。由于我国长期的中小学应试型教育,大学专业教育开始时,绝大部分学生在人文美学教育上的基础仍然极不理想。作为专业教育的开端,除了相关知识课程的补充,设计教学的基础知识,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设计表达与思考、空间与造型和工程技术表达。其中设计表达是前些年国内各校设计教学改革过程中触动最多的部分,也是我们认为最需要充实的部分。作为比较理想的教学开端,应当以足够的强度保证训练的质量。而现行各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的一年级课程安排中,公共课程学时量过多,导致专业知识基础课时间不足。设计基础常被简化为一门“设计初步”,而“设计初步”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某一方面教学内容被弱化偏失。在这里“布杂”式训练的价值并不在于技巧是否为电脑时代所适用,而在于“手脑结合”思考手段的训练及其永恒建筑价值观的熏陶,同时也可以加深同学对建筑历史进程的理解。
2.强调“全过程”的设计方法训练在二、三年级,以往的设计教学主要通过类型建筑教学和密集训练达到方案设计的“熟练”境界,容易导致 “形式操作”和“表现效果”成为设计教学主要内容和评价标准,而在问题思考和方法学习上缺乏理解。我们认为,应当借鉴国际通行的设计训练模式,强调设计的深度和目标,即所谓“全过程”的设计训练。强调项目分析、方案设计、设计深化和实施技术上的整合训练。设计题目应选择规模不大、功能简单的建筑,具有限制性的设计条件和真实地形,有利于学生正确地分析和应对。
正确建筑观念的培养与塑造是设计教学的最高目的。教育的目的包括理念培养与技能培育两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设计能力的培养成为建筑设计教育天经地义的主体,却忽略了观念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呈现两种极端状况:前期生龙活虎,后期却倍感手法用尽、心智枯竭。产生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建筑教育中观念培养环节的薄弱,导致建筑师再学习的能力不足,而建筑理念的混乱,更导致创作中技法有余内涵不足,尤其无法面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样是建筑理念的混乱,导致许多走向管理工作的建筑毕业生,在重要的岗位上,由于理念的缺失,迷信国外设计师,把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寄望于国际大师的施惠,更加促使国内建筑界的混乱。因此,建筑设计教育不仅是要培养设计技能,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相关课程的配合,树立正确的建筑理念,为日后的不断学习与完善奠定扎实的根基。
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全过程”的推进与落实。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职业人才,其中专业素质及“设计”思维是建筑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合格的人才应体现为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严谨的专业作风、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完备的专业技能。而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人才在职业工作中才可以不断提高和走向多元化。同时,多元化的就业环境改变着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过去的“(学校)概念性设计教学+(设计院)职业培训”的人才成长模式已难适应。应强调对建筑设计“全过程”能力的掌握,强调全面的专业判断能力、分析研究能力、技术操作能力。
明确教学目的是教工作方法。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给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即所谓“授人予渔”而非“授人予鱼”, 建筑设计教学也不例外。我们整个课题就重在研究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实践。
参考文献
罗杰威;建筑设计教学中的仿生方法[J];建筑师;2007年02期
关键词:高级中学;设计理念;方案设计;节能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status rise ceaselessly, the national stepped up the school all aspects of the investment in hardware,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and adaptation. Campus < lunwen.省略/jiaoyu/ > is a house and emotion in scene, fun place, it should have goo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to improve urban ecological should have, remodeling the effect of natural ecological city and role. The school building is the school brand competition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chool buildings design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nciple to design, to adapt to the need of the time. Combining with the shenzhen xixiang high middle school building design scheme for exampl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Design concept; Design; Energy sav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现代城市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的关键
随着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和社会都加大了对教育的软硬件的投入。单就硬件而言,建筑师们接手的学校建筑比以往要多出许多。要想设计好学校建筑,首先必须了解现代教育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趋势。学校自产生2000多年以来,逐渐形成了以“班级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该模式的不足在于学生的立体交往太少,有点“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味道;而现代教育注重交往,出现了以“年级”为中心的新模式。随着现代教育朝着开放、互动,强调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以“电脑教室”为主的校园局域网逐渐在学校中普及起来。由此可以预测:随着网络的技术进一步发展,远程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的比重将不断加大。同时校区应尽可能多置绿地,并适当预留可发展的用地。校区内的公共设施(体育馆、图书馆、科学楼等)应与校区外的设施互补,保证校区的开放性及自由度。
二、深圳市西乡高级中学项目概述
2.1该项目为深圳市西乡高级中学,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银田路西侧西乡中心区0016地块,校园总用地面积71198m2,办学规模为全寄宿制60个班,每年级20个班,可提供学位3000个。总建筑面积66333 m2,项目计划总投资16859.1万元。
2.2规划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
现代化、人本化。着重塑造“以人为本”的多重交往空间,并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校园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图1整体鸟瞰效果图)。
园林化、生态化。以绿色校园为理念,充分考虑环保,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达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经济性、高效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注意土地利用率满足各功能区使用要求和相互关系,塑造一个经济可行、环境优美、高品位的现代中学。
趣味性、精致性。通过建筑与连廊围合出丰富的三维空间,增强趣味性,通过对各个空间的精心营造达到校园空间的丰富、精致、趣味。
图1整体鸟瞰效果图
三、深圳市西乡高级中学的设计理念
设计是基于客观现状条件上主观理念的表达。首先我们思考的是:高中的校园和建筑应该给学生们带来什么?在思考、讨论和总结之后,我们得出本案在设计中扬长避短,从总体布局、单体建筑设计到空间流线组织,都强调 “校园环境的趣味性” 这一设计理念。具体布局中,将学校主入口位置安排在校园西北面铜鼓路,东北面再设一个机动车辅助入口和生活区入口,校园交通子系统通过这三个出入口和外部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用地西南面布置400米标准运动场和篮球、排球场等体育场地。用地东北面安排校园建筑,建筑主体南北朝向。其中北段安排教学共享服务区,中间核心为教学区,南段为生活服务区。
在建筑设计考虑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年级为单元”的教学模式,三个年级组成核心教学区,提供教学综合服务空间,校园功能分布合理完善。
(2)建筑单体体现不同的形态,实现场所育人的目的。个体建筑向人们传递着愉悦的信息,建筑既是使用的,也是具有美感的。建筑中方与圆的结合、高与低的错落,曲与直的辨证;体块的穿插、错动和扭转赋予了建筑的灵性,空间使人们流连忘返。
(3)外部空间点线结合,形成不同地段的趣味中心。在流线设计中考虑师生行为特征,设置穿过性空间和停留空间,为师生提供非正式的交流场所。
四、深圳市西乡高级中学方案设计分析
4.1现状分析
项目周边规划市政道路网格规整方正;西北面为城市次干道铜鼓路及永久绿地,东北面为规划6号路,东南面为区间路,西南面为沿江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控制用地。西南面未来机动车交通流量巨大,从安全及噪声方面将对本项目产生较大的影响,故不适宜设置主入口。
4.2总平面布局分析
行政办公楼面对校前入口广场,共5层,东面为信息艺术楼和图书馆,该组建筑共同围合形成校前区,是校园的标志性地段。
教学楼“以年级为教学单元”,每个年级一栋,高5层,底层架空,普通课室安排在2到5层共20间。实验楼三栋,每栋5层,底层局部架空,安排全校实验室。教学办公、教学辅导室及电教室合班教室等辅助用房围绕教学楼和实验楼布置。该组建筑共同组成核心教学区。
图2教学楼透视图
体育馆在运动场北面,高2层,一层安排跆拳道馆、乒乓球馆、健身房、体育教师办公、体育器材室和游泳池更衣室等,二层为篮排球馆。
四栋学生宿舍6层高,男女生分开管理,每层设有楼层管理室。
教工宿舍一栋, 6层高,一、二层为师生食堂及厨房、教工活动室,3到6层为教工休息室。楼下安排地下车库及设备房。
各建筑单体间以风雨连廊相连,既适合本地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又丰富了建筑空间和建筑外观。
图3夜景透视图
五、深圳市西乡高级中学节能设计分析
由于深圳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湿热型气候)。长年气温高而且湿度大;同时又位于夏热冬暖地区的南区,基本上可以不考虑冬季采暖,只考虑夏季防热。因此,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以及遮阳防晒对于建筑节能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在节能设计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规划:
根据学校用地地形条件,所采取的总体布局将学校主体建筑全部靠用地北侧布置,且采用正南北朝向;运动场则安排在滨海一侧的西南面,这样主体建筑前可以留出大片空地,使得教学建筑在夏季主导风的一侧没有任何建筑物遮挡,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同时将教学区大部分建筑一层架空处理,增加教学楼院内的空气对流。
(2)单体建筑
各部分建筑采用开敞式外廊连接,门窗均有开启扇,最大可能争取到穿堂风。屋顶作镂镂空处理的构架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太阳直射和屋面吸热量,部分屋顶可作为屋顶花园(带浅种植或盆栽)。同时,大部分外窗设置固定的水平或垂直遮阳板,尤其是外廊设计,既丰富了建筑空间,又对遮阳防晒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防止室内过热,从而降低能耗。
六、结束语
校园是我们成长的重要环境,生态发展是要让现在的资源足够满足当代和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人们普遍缺乏生态意识,设立生态型校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通过对学校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现代中学学校设计时更具人性化的风格,同时还突出了现代中学学校设计时的新需求、新方向以及新特点。校园中良好的教诲情况、自然情况,能满足师生心理及生理上的要求,人与自然相协调,延续生态,也延续了学校“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美国建筑师学会编,周玉鹏译,学校建筑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罗伯特 鲍威尔(Robert Powell)著,翁鸿珍译,学校建筑,新一代校园[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建筑电气工程是涉及到建筑行业以及电气行业的全新的发展领域,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电气工程的重要作用也日渐突出,因此进行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设计与施工也就尤为重要。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在设计及施工的时候要以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充分考虑,才能提高设计的合理性,确保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2建筑电气工程简述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涉及到了控制技术、电工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诸多技术领域,并在电气设备以及智能建筑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建筑物的相关电气供电系统除了包括强电系统以及弱电系统以外,还是融合控制系统、电工系统与电子系统等的科学的应用系统。现代建筑的发展对建筑物内部的电气设备要求比较高,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居住环境、电气设备依赖的程度随着生活生平的不断提高而增高。因此,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必须要配置相应的电气设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建筑物内部各类电气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对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可升级性以及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及施工的时候只有将电气、控制与电工等各项技术科学地统一起来,在设计施工的各方面都与国际接轨,对各种先进的设计理念及施工技术进行合理利用,才能使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高效地完成。建筑工程使用的寿命相对较长,而对建筑物内部电气工程的改造却十分困难,一旦对其进行改造就需要涉及到整个电气工程结构的改造或者重建,这些作业的进行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及施工时就要充分考虑建筑物今后的发展及使用情况,以更好地满足建筑物的使用需求。
3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设计
3.1强电系统的科学设计强电系统主要包括动力线路、消防系统的控制线路、照明线路、生活以及实用的各种辅助线路等。在进行强电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对预期内、预期外的可能需要的电路系统进行合理的增设,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建筑电气工程现代化、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要求。对于取暖的电气能源、空调设备以及家用电气设备等,在建筑电气工程强电系统设计的时候都必须要将其纳入设计的考虑范畴。此外,在强电系统设计时还要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合理加上许多新内容,因而电路系统制约机制的精度及准度、复杂程度以及难度也逐渐升高。
3.2弱电系统的科学设计在设计弱电系统的时候,除了科学设计电话、直线广播、直线电视以及火灾系统以外,还要对多媒体系统线路以及电路电视系统线路等进行合理的设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未来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弱电系统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根据相关需要增加某些电气工程线路的设计,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科技的发展,并促进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3电气接地系统保护装置的科学设计电气接地系统保护装置的线路设计要求有:要设计相应的屏蔽保护系统线路,建筑物的某些房间需要安装相应的屏蔽磁场或者电磁场的线路,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特殊要求的房间必定会越来越多,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时要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考虑及安排;设计的时候要较好地满足电气工程防雷接地、引线均压环等的特殊要求,以提高建筑工程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保证建筑电气工程的总体质量。
4影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主要因素
建筑电气工程中影响其施工的主要因素包括:
4.1防雷装置的安装施工不够科学电气设备接地干线与地排间不是直接连通的,防雷支架间的距离也相对较大,在引下线及带间通常是用单面焊接或者对焊技术,焊接口的锈蚀现象也十分突出,这导致钢类装置难以较好地发挥其作用。
4.2电气工程施工的规范性不强相关施工人员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材料、设备不够熟悉,盲目地进行安装施工,因为建筑电气工程之中会涉及到许多资料及记录,施工过程中的设备也较为复杂,如果不按照操作标准进行规范施工,就会影响施工质量及进度,埋下安全隐患。
4.3管线选材及管线敷设不合理有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有的使用质量不达标或者不符合规格的材料,如缩小管线的管壁厚度、用其他管线材料代替镀锌管、管线的埋墙深度不够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极大地影响了施工质量的提高,并给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使用留下诸多隐患。
5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
5.1传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暗配管选材对于传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进行暗配管选材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是选用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钢管。根据强电系统以及弱电系统网络的相关物理要求,在选择并行、交叉以及重叠线路暗配管的时候除了要对暗配管的实用、坚固问题进行考虑以外,还要对其化学以及物理性能的适用性、科学性等进行考虑。为了较好地保证所选材料的有效性,在选择的过程中应凭借相关试验、科学论证来保证暗配管选择的最佳方案。除此以外,在浇筑建筑物混凝土的过程中要以新工艺的相关要求为基础,采用适合的非金属质料的暗配管,并认真进行暗配管的固定,以避免出现管路阻塞、脱落的现象。
5.2对整个施工工程进行科学研究在施工过程中对整个施工工程进行科学研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对各个电路给予科学配置是保证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的首要前提。电气工程涉及到的接地保护系统、弱电以及强电系统等都应该在建筑物的墙壁之中有相应的指定空间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对于各电气系统线路的并行、交叉等要在科学、规范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管位位置的合理设置,特别是网络线路设置的过程中更是要对各线路之间的互相感应、物理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相关电学现象等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其可能引发的后果同样要给予准确的计算、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确保施工的顺利完成。
5.3在施工前以相关设计要求为依据对电气材料质量给予严格检查要实现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还要在施工之前以相关设计要求为依据对电气材料质量给予严格的检查,从供货商到相关材料的验收都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并加强材料的认证,以免用错材料,从而影响到工程的施工。除了对材料质量严格控制以外,还要对材料进行妥善的保管,按照材料的保存标准进行科学保存。有的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还不牢靠,因而未对电气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最终导致各种安全问题、质量问题频繁发生。针对这一问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企业要对材料质量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建立起完善的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以为材料质量的控制提供监管依据。还要根据电气工程的质量标准,制定出有效的质量监管目标,以完成对电气材料规格、外观以及数量的有效控制,进而为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6结语
关键词: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 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改革
1.课程概况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建筑学专业所有专业课的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第一步,其中涉及大量的文理科知识和美学知识,包括建筑构造、建筑美学、建筑物理、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节能、建筑历史等,可见其核心地位。
1.1课程的特点和性质。课程特点是:强调认识建筑及建筑设计入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从宏观上看隶属于建筑设计课程,由建筑学专业一年级到五年级连续设置(包括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是唯一贯穿于建筑学专业整个五年的专业课程,而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离不开第一阶段的学习,即“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万事开头难,打好基础是最重要的。由于该课程设置在大学一年级,很多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阶段,对建筑学的含义一知半解,因此“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是学生进入建筑科学领域的第一关。这门课学得好,将来学习高年级阶段的课程就会轻松很多;相反,如果“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学得不扎实,将来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1.2教学质量监控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影响。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五年期间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课程本身上,还体现在其拓展空间上,课程内容量大面广,包括建筑构造、建筑历史、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节能等。在通常情况下,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采用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定的方法,是片面的,因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最后成绩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大作业来评定的,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但由于具有建筑学方面的天赋,最后也能够交出一份比较好的作业,更有甚者直接从网络下载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抄袭作业上交给老师,而老师看到这样的作业,通常会给出高分,因为很多时候老师也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哪份作业是抄袭的,哪份作业是花了几天时间临时做出来的;不公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平时下了很多功夫研究“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但由于天赋较低,做出来的设计作业存在较多瑕疵,老师因此会给一个较低的分数,这样一来就无形之中让学生产生了错误观点:分数不是靠努力得来的,是靠天赋、运气和抄袭得来的。长此以往会造成学风败坏,并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如何进行“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质量监控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研究与实践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研究与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方法和措施,总结出科学严谨的教学手段,为探索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打下基础,进一步优化“建筑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并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力争使“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形成我校自身的特色。现将该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的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如下。
2.1采用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系分层监控。在学校的层面上,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由于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申请学校能够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建筑设计基础”进行督导,对课堂教学、课堂提问、学生作业、课后答疑等环节逐一督导,并对以上各个环节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记录在案,要求任课老师对督导记录进行整理,为以后的教学质量的提高积累资料,同时教师在整理的过程中也能对教学出现的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在二级学院的层面上,主要是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采取响应措施,首先,对任课老师认真挑选,安排教学态度认真的教师执教,最好是在学校或者学院教师讲课比赛获奖的教师中进行挑选,有些教师教学能力较差,可以先从助教做起。其次,针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组织教学比赛,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教师的上课激情,提高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的教研教改的积极性。最后,对教学文件的整理加强监控。因为在学校层面上有很多课程需要管理,不可能对“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投入太多精力,而专业系又缺乏指导力,所以二级学院这个层面是最佳选择,教学文件的内容包括课程作业、教学大纲、考核大纲等。在专业系的层面上,首先,加强任课老师的个人职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使教师转变角色,由被监控转变为自身主动监控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具体计划和措施,遵循教学各环节中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积极参加区、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及时记录课后反思和想法。其次,采取以老带新的个别辅导方式。由于专业系内部是一个专业集中的共同体,教师彼此之间的专业相同或相近,而且很多老师都上过“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因此,在专业系内针对学校和二级学院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提出的不足之处进行专家辅导,一方面能提高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能提高任课老师的专业素养。
2.2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任课老师分阶段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提出改进措施,这样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具体的操作方式为: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4―5周,第一个阶段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教师第一阶段的教学水平进行打分,并提出改进意见。任课老师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后取长补短,采用改进后的教学方法进行第二阶段的教学。在第二阶段结束后,再次要求学生对教师第一阶段的教学水平打分,并提出改进意见,任课老师对前面两个阶段进行总结,看是否取得了进步,将前面两个阶段的教学经验进行整理丰富,开始第三阶段的教学。在第三阶段教学完成之后,首先要求学生对教师第三阶段的教学水平进行打分,然后对整个教学全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2.3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化。每月召开一次“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质量分析会,研究、讨论、分析并解决“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组织制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进度与计划,并监控执行。每次检查要突出重点,要检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加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备课活动,由专业系主任负责,每两周集体备课1次,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项探讨,并做到有书面记录。每学期定期(草图阶段、正图阶段)或不定期进行学科知识、能力的抽查,并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将情况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指导并帮助教师作好质量分析,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专业系主任负责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研活动,做到分阶段、有计划、常总结、能落实,并结合现代社会、教育的新形势,对教师进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师资培训。教研活动的开展与记录及时、有效果。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监控与检查。专业系主任每学期至少检查三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情况,每周听课,并提交听课记录。要做好记录与评价并及时反馈。召开全体学生座谈会,设置“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意见箱,了解“建筑设计基础”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改进措施。
3.该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研究与实践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