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救护理要点

急救护理要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救护理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急救护理要点

急救护理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急救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37-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53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45-89岁,平均年龄为58.29±5.31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2例,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31例。

1.2 方法 针对此组患者采取急救护理措施,并在护理中注意要点加强护理。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氧疗 患者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心力衰竭时,立即给予持续吸氧,根据病情可以给予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适当的氧流量,当病情严重,疼痛难以忍受时给予5-6L/min氧流量吸入,保证氧浓度在40%左右。待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时可将氧流量控制在3-4L/min[1]。氧疗可以迅速改善心肌缺氧,控制或缩小梗死的面积[2]。因此氧疗是急救心肌梗死的首要措施。

2.2 建立静脉通路 对于急性心血管患者要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最好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此项技术操作对于抢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建立静脉通路以保证在短时间内抢救药品迅速输注体内,快速达到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必要时建立两组以上的静脉通路以供抢救治疗。随时观察静脉通路的通畅情况,并遵医嘱迅速正确的给药。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腔及气道内的痰液和分泌物。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将应指导正确的咳嗽咳痰的方法,尽量将痰液排出。咳嗽无力的昏迷患者采取负压吸引器吸痰,吸痰时注意和清醒的患者解释清,取得配合,操作者的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口腔及呼吸道粘膜、吸痰前要给与患者高流量氧的吸入,以免在吸痰过程中出现低氧血症[3]。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患者氧疗。

3 护理中的重点

3.1 注意观察氧疗效果 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氧浓度在25%-29%,氧流量在1-2L/min。特别注意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时进行低流量吸氧,指导患者延长呼气,有助于二氧化碳排出。如患者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在必要时可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以保证氧疗的效果。若患者在吸氧后呼吸节律正常,频率放缓、呼吸困难缓解、心率减慢、皮肤转暖、尿量增长等情况证明氧疗起到理想效果。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应用氧疗时应加以注意:在心绞痛发作疼痛时应加大给氧流量,疼痛缓解后应该将氧流量减低,同时密切观察病情患者意识情况,防止出现二氧化碳潴留。

3.2 对症处理 患者胸部剧烈疼痛可以遵医嘱选取以下药物进行治疗:①哌替啶50mg-100mg肌肉注射或者吗啡5mg-10mg皮下注射,必要时1-2h后在注射一次,以后每4-6h可以反复使用,注意观察给吗啡时患者的呼吸情况,因吗啡可以抑制呼吸中枢。②患者疼痛较轻者可以用可待因或罂粟碱0.03g-0.06g肌内注射或者口服。③使用硝酸甘油或者硝酸异山梨酯扩张冠状动脉,缓解患者疼痛。增加心肌血流量。

3.3 休息和活动 老年患者要适当的休息和活动,但是以不劳累、不引起冠心病的症状为原则,病情发作是要严格卧床休息、针对不同的发病性质采取适当的卧床时间,如心绞痛卧床时间至发作停止延续一日即可;心肌梗死的患者卧床时间相对较长,12小时制动24小时无并发症可以活动肢体,病情得到控制好转后3日可在室内活动,但活动量小,4-5日逐渐增加活动量。患者注意饮食的调节,饮食原则以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有水肿的患者注意限制钠盐的摄取,并控制老年患者的总热量,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要给予流食一日,次日给予普通饮食。老年患者的饮食习惯较为特殊,易食软的食物,少量多餐,保证每餐的色香味俱全。保持患者大便通畅,老年患者的肠生理功能相对减退加之卧床休息,肠蠕动更为缓慢,可以为患者按摩腹部,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嘱患者大便干燥时误屏气用力,避免加重病情。

3.4 用药护理 患者发病时应该对其基本的生命体征等进行监测在给予医嘱用药,并将除颤器以及相关抢救药品准备完好。①碘胺酮的刺激较强,易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用胺碘酮后严密观察用药情况,最大限度的避免因护理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反应;②用地高辛之前必须测量患者的脉搏,如患者的脉搏低于60次/分时禁止使用此药,而且此药的治疗量与中毒量相对较为接近,易在体产生中毒,因此用药后严格观察有无地高辛中毒症状如出现视物模糊、视绿,胃肠道反应并心电图出现ST断鱼钩样改变时提示地高辛中毒[4];③使用利尿剂后主要观察患者会出现口干、皮肤弹性消失、皮肤干燥、全身疲乏无力等低血钾症状。因此,在使用利尿剂时,要仔细地观察患者的尿量及颜色,并及时补钾预防和改善缺钾症状。

3.5 心理护理 患者心衰合并心律失常发作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尤其心室颤动的患者有濒死感,患者会根据不同的病情产生恐惧、焦虑、担心的不良心理,在此时,医护人员便应该及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疏导工作,鼓励患者从而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保持良好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

4 小 结

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通过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以及在护理工作中注意护理重点,能明显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的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上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玲.室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9(8):3759.

[2] 张大惠.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2,02(11):732.

急救护理要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惊厥;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a)―251―02

惊厥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症,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性或痉挛性抽搐,多数伴有意识障碍,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发作持续时间及间隔长短不一。严重者反复多次发作,持续时间长达30 min以上,形成惊厥持续状态,脑细胞因严重缺血缺氧而导致不可逆性损害,对小儿的健康威胁较大。我科2005年1月~2008年11月共抢救惊厥患儿25例,现将抢救及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惊厥患儿,男14例,女11例。发病年龄

2 抢救及护理

2.1 立即镇静止痉,控制惊厥发作

惊厥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缺血低氧性脑损伤,所以必须尽快加以控制。

2.1.1 针刺止痉惊厥发作时情况十分危急,抢救必须迅速及时,立即针刺人中、合谷、百会、涌泉、内关等穴,若在2~3 min内不能止痉者,应及时选用止痉药物控制惊厥。

2.1.2 止痉药物的应用应选择副作用少而显效快的药物,笔者常用以下1种或联合应用2种药物迅速止痉。

2.1.2.1 苯巴比妥钠每次8~10 mg/kg,肌注或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4~6 h重复用药1次。

2.1.2.2 安定每次0.2~0.3 mg/kg,缓慢静注或肌注,婴儿1次用量不能超过5 mg,幼儿不能超过10 mg,静脉注射速度不能超过1 mg/min,以免导致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及心跳骤停。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心率、血压和呼吸变化,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及时处理。

2.1.2.3 水合氯醛用10%水合氯醛每次0.5~1.0 ml/kg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安全可靠,见效又快。

2.1.2.4 必要时可选用复方冬眠灵每次0.5~1.0 mg/kg肌注或稀释后缓慢静注,用药后应使患儿平卧,不宜突然抱起头部,以免发生直立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持续惊厥的患儿常并发脑水肿,同时给20%甘露醇每次0.25~0.30g/kg静脉注射或快速静脉滴注,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25例惊厥患儿经上述1~2种止痉措施处理后,惊厥即停止。

2.2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惊厥发作时立即使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造成吸入性脑炎,解开领扣及腰带,使呼吸运动不受限制,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在保证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给氧气吸入,以改善机体低氧状态,减轻低氧性脑损害。

2.3 病因治疗

在止痉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高热惊厥者采取有效降温措施,物理降温以酒精或温水擦身,在其头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处放置冰囊,以头部冷敷为主,并注意及时更换冷水,降低脑组织的代谢率,减少其耗氧量,提高脑组织对低氧的耐受性,有利于脑细胞的恢复。药物降温给予安痛定,>1岁者1.0 ml,>5岁1.5 m1,>10岁者2.0 ml,肌注或加地塞米松2~5 mg加入20m1生理盐水保留灌肠。低钙惊厥者予10%葡萄糖酸钙5~10 ml静滴,每日1次,至血钙恢复正常为止。癫痫病患儿要积极行抗癫痫治疗,合并肺内、颅内感染者,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2.4 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杜绝并发症

2.4.1 病室环境保持安静,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避免噪声及强光刺激,一切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以免诱发惊厥。

2.4.2 注意安全,避免外伤,惊厥发作时,要有人守护。及时用牙垫或压舌板包裹纱布放于上下臼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及口唇,使用床挡,以防坠床。不宜强力约束肢体,以免发生骨折,或者发生意外。

2.4.3 对昏迷者,要注意保护其眼角膜,做好口腔及皮肤的护理,以杜绝角膜炎、口腔感染及压疮的发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及静脉补液的供给,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高热惊厥者注意体温变化,防止发生虚脱。为预防窒息和并发吸入性肺炎,其头部经常保持侧位,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并准备好一切抢救物品,如吸痰器、开口器、压舌板等。

2.4.4 保持大小便通畅,我科收治惊厥患儿中,高热惊厥占大多数,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当患儿4~5 d未便时,体温上升,症状加重,当大便通畅时,体温随之下降,病情亦有所改善,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只要发现患儿有便秘情况就及时与医生联系,加用通便药物。

2.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患儿意识、前囟张力,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惊厥发生的次数及持续时间,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大便次数,并做详细记录,以便为诊断、治疗和制定护理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急救护理要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疗效;用药水平

药物治疗是临床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主要手段,广泛应用于现阶段临床的治疗方法中[1]。药物治疗同时也属于临床护士的工作内容,护士不仅要给予药物治疗,还要观察药物疗效,因此护士的每个细节都可能对药物疗效及患者安全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基层卫生院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探讨加强安全管理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临床用药的安全隐患分析

1.1执行医嘱过程中存在的隐患:相关报道称,一些医生在医嘱中无严谨的滴速及时间,包括不准确的给药间隔时间等,使血药浓度水平不平均,对药物的分布及吸收产生影响;一些医生对药物配伍禁忌不重视,使药物相互影响,降低药效;一些医生由于诊断不明盲目开医嘱;一些医生虽对患者疾病诊断准确,但未对症用药,出现不合理用药现象;一些医嘱中没有口服、外用、静脉滴注、肌肉注射、用药剂量及用药部位的具体说明[2]。护士未严格执行医嘱,输注速度过快或过慢,执行时间提前或推后,造成药物的分布及吸收产生影响。由于基础卫生院护士未发现上述问题或虽有疑问仍执行医嘱或执行医嘱不规范等,使用药过程存在较大隐患。

1.2保管药物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大量药物具有一定特殊性,护士需根据各种药物的性质进行妥善保管。目前,存在未在有色密盖瓶中放遇光变质及易氧化的药物,针剂未采用墨纸遮盖放于阴凉处,未盖紧易风化、潮解或挥发的药物,需要冷藏却未冷藏的药品等问题。

1.3配制药物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配置药物期间出现的问题主要如下:(1)由于护士的工作量较大,工作紧张,一些护士为尽早做完当天的任务,将液体过早加入输液瓶中,导致配制好的药物放置时间过长,使疗效降低,且存在较大副作用;(2)护士在配置药物期间往往遇到静脉用药的配伍禁忌问题,通常护士将配伍药物后是否出现混浊、变色等作为观察配伍禁忌的指标,但此种观察方法不全面,很多药物在配伍后发生的药理改变及理化改变并不会出现外观变化,易降低疗效或产生毒副作用;(3)护士未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责任心不强等造成药液浪费,致使药液浓度不足,影响疗效等。

1.4给药过程中存在的隐患:给药过程中最易存在的问题是两床的静脉输液错位,往往造成医疗纠纷;未交代一些特殊药物的相关注意事项,未严格询问患者病史,引发不良反应;理解医嘱错误导致用药错误或更换液体不及时,引起药物渗漏,导致患者出现空气栓塞,组织坏死等[3]。

2安全管理措施

2.1建立健全安全用药流程:基层卫生院需建立临床安全用药流程,并在流程中明确控制药品质量的关键点,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用药规程核对医嘱,采用双人核对医嘱的方式,待确认医嘱无误后才能到药房取药。若护士对医嘱存在疑问需向下达医嘱的医生核实。此外,护士需提高主动参与意识,若医嘱中存在溶媒、配伍禁忌及药品不合理情况,应及时提出修改意见,禁止盲目执行医嘱。

2.2加强药物知识培训:临床用药在不断增强,一些特药、新药等在飞快发展,基层卫生院护士原有的药物理论知识很难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应不断学习新知识。基层卫生院应分类保管所有药物说明书,便于护士进行查阅,而护士需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临床药物知识,掌握各种药物的作用、用量、禁忌等[4]。

2.3科学分类管理药品:医院应根据药物的应用途径,将所有药物分为内服药、外用药、消毒剂及注射剂4种,并严格进行分区存放,标志醒目,避免混放混用。由专人保管药房的所有药品,贵重药品、抢救药品等需设专柜进行保管,所有药品标明有效期,做好详细记录及交班,确保药品有效、安全。

2.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液期间,必须严格执行操作流程,给予每个患者一套输液用品,禁止交替输液,确保输液的严谨性。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可在病房内放置安全用药标识,如“快速输液”、“控制滴速”、“避光输液”等[5]。同时,基层卫生院可编制重点药物指导手册,详细说明高危药物、特殊药物等的使用方法及应急处理方法,指导护士规范使用,提高用药安全。

3结语

药物治疗是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患者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药物的种类、用量、用法、配伍情况等往往对疗效及患者预后造成影响。护士作为临床用药的执行者及疗效观察者,必须重视临床用药的安全。基层卫生院只有加强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及时更新药物知识,要求护士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才能尽量减轻安全隐患的危害,提高用药安全性,从而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减少医疗纠纷。

作者:张红英 单位:成都市天府新区籍田中心卫生院

参考文献:

[1]赵丽霞,彭秀贞.有关心内科护士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4):1870-1871.

[2]韩桂颖.乡镇卫生院门诊注射室护理安全管理方法[J].中国社区医师,2014,(17):141-142.

[3]朱慧明,崔旭光.药剂科规范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367-368.

急救护理要点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c)-012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drugs o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nd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thod. Methods The admission information of 80 cases visi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to April 2014 was analyzed. And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drugs,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by drugs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and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The treatment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95% of the patients had ideal treatment effect,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5%)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Electroacupuncture; Medicin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reatment effect; Nursing method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主要是由于面神经核以及核以下的面神经产生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这种疾病发病急,能够在数日内达到高峰,且患者发病后临床上主要表现表现为:痉挛、肌肉麻痹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1]。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效果不理想,治疗依从性较差。近年来,电针联合药物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2]。为了探讨电针联合药物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护理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该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有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为28~61岁,平均年龄为(46.5±0.8)岁,患者病程为12 h~1月,平均发病时间为(13.5±2.4)d;对照组有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30~63岁,平均年龄为(46.7±0.8)岁,患者病程为13 h~1月,平均病程为(14.2±3.1)d。两组患者对其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完全知情,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根据啊混着情况口服30 mg/d醋酸泼尼松片(国药准字H41021611),3次/d,连续使用3 d;患者口服0.5 mg甲钴胺分散片(国药准字H20080290)及10 mg维生素B1(国药准字H37020830),顿服,连续使用3 d[3]。

实验组联合电针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选择患者的患侧鱼腰、阳白和四白以及太阳和下关,还有颊车和地仓,健侧合谷为主穴,并选择迎香以及翳风和风池、足三里作为辅穴。相邻的两穴可采用透穴方式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的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直径为 0.32 mm,长为40 mm 的毫针,以提捏法开始进针。按照常规针深度进行操作,进针得气后,接华佗牌 SDZ-V 型电子针疗仪。采用疏密断续波,具体治疗强度要以患者的实际耐受程度为准,患者1次/d,每次30 min,连续使用10次(1个疗程)[4]。

1.2.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加强其日常护理,其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治疗前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害怕等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师要根据不同患者心理及其生理需求加强患者关心、体贴,向患者宣传成功治疗病例,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接受治疗。(2)针灸护理。患者针灸前要对患者生理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禁忌症、过度疲劳等现象;针灸前要检查电针性能、调节好电流(由小到大);针灸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情况,防治电流过强或过弱,并及时调节电流量;针灸完毕后要用消毒棉签按压,防止出血或血肿;(3)药物护理。患者用药过程中要加强其药物护理,告知患者药物使用方法、使用剂量等,避免患者随意更换药物或调整药物剂量,增加药物不良反应[5]。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面神经功能评分为47~50分;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15分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变化,面神经功能评分低于10分[6]。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实验结果采用[n(%)]或(x±s)表示。

2 结果

该次研究中,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该次研究中,实验组3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7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P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发病率较高,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也比较多,临床上又将其称之为贝尔麻痹,患者发病后临床上出现痉挛、缺血、受压等。对于这种疾病临床上多数采用西药抗炎和抗病毒方式治疗,但是无法取得满意疗效。近年来,电针联合药物在周围性面瘫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该次研究中,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急救护理要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急救护理学 翻转课堂 微视频

【基金项目】E-learning环境下翻转课堂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6年度课题,课题编号:JG16EB03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56-01

随着大规模慕课、 翻转课堂、 移动学习等新模式迅速发展,现代学习模式发生重大的变化。《急救护理学》是中专护理专业的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主要课程。围绕着如何强化W生的急救护理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网络学习方式,将“翻转课堂”学习模式引入《急救护理学》 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先学后教”。课前教师提供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的观看和学习,课上师生一起互动实现探究答疑、释疑解惑、 系统梳理、拓展知识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2.在教学中翻转课堂实践

2.1前提条件

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具备以下基础:

(1)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QQ、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广泛应用。

(3)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学习提供了最直接的学习终端。

2.2准备课前先学内容

2.2.1 设计教学目标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不能是教师或教育工作者。例如《心肺复苏术》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1)明确心肺脑复苏的重要意义。

(2)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技能。

(3)熟记心肺复苏的程序、成功与失败的指征。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急救护理学的学习兴趣,增强责任感。

2.2.2设计典型病例。

为了让学生课前学习有的放矢,能够准确了解学习内容重点难点,教师课前设计典型案例。例如《心肺复苏术》课前设计病例:王某某,女,18岁。2015年9月14日下午15:20左右,因在校军训中突然倒地,呼之不应,当即军训教官按压患者人中,不见清醒。并提出问题“遇到心脏性猝死患者如何紧急处置呢?”,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2.2.3制作微视频。

首先,设计脚本要充分考虑急救技术的实施要点和操作流程,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其次,录制视频,采用混合合成的视频制作方式,采用 PPT 录屏+实践操作视频方式,着重讲解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

2.3学生完成课前学习

(1)课前3天布置学习任务,通过班级QQ 群平台教学任务、案例、教学微视频等学习资源。

(2)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书本、微视频和网络等方式学习,查找学习资源、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掌握基本知识,完成布置的任务。

(3)教师通过QQ 群平台,收取任务解决方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取学生所遇到的困难问题所在。

2.4 课上互动

2.4.1 课堂展示、解释疑问

根据学生的课前反馈,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展示解决方案、以及现场分角色演示,进一步与学生互动。着重分析、比较操作流程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等关键问题,并进一步解释疑问,让学习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2.4.2 梳理内化

学生在前期学习的过程中都是自主完成,缺乏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建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系统整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重要的操作技术,教师要完整的演示,让学生全面掌握急救护理知识。

在《心肺复苏术》课堂教学中,以课前设计的典型病例为题材,以急救操作流程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判断意识及呼吸、实施心肺复苏急救(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急救后护理等各个环节的知识结构与脉络,建成流程图、 知识树,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

2.4.3 知识拓展

教师可进一步准备关联内容和问题,满足学生学习欲望,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例如在《心肺复苏术》课堂上,提出AED除颤方法和二期复苏等相关知识,让知识点更贴近于实际状况。

2.5总结

在急救护理学翻转课堂教学中,以《心肺复苏术》为例,介绍了心肺复苏重要性,强调指出《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操作要点,以及急救后的护理等一系列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课上的师生交流互动学习,完成了整体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心肺复苏术的知识体系,完成了判断意识及呼吸、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急救后护理等学习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体会

(1)翻转课堂的应用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外,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加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

(2)翻转课堂的应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投入实践操作中,例如心肺复苏术传统教学学时4学时其中操作学时有2学时,而教学模式改革后,操作学时提高到3.5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拓展和提升。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让教师树立了 “学生为中心” 教育理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本专业知识更要具有信息技术能力,能够驾驭开放性的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