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价值观

家庭教育价值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教育价值观

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第1篇

目前,处在历史转折期的中国,社会深刻变革,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速,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观取向。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之风比比皆是,严重的影响了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如果不加以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势必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和祖国的希望。从大的方面来讲,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而在这三者之中,家庭教育似乎承担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培养孩子习惯、道德、品行和兴趣,当然也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指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党的十的召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其中就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家庭教育抓起。但就目前而言,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成绩决定一切

在家庭教育中,几乎一边倒的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成绩决定了一切。这严重违背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抱着这样以偏概全的错误教育理念,家长在引导、评价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孩子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放松了对孩子意志品质、独立精神、办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会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缺乏生活能力的“书呆子”,也使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一般,但综合素质高的孩子被打入另类,更使得我们可爱的孩子,陷于无边无际的学习海洋中痛苦挣扎。更有甚者,个别家长只看分而忽视德,这种忽视则可能诱发严重的后果。马加爵案件、复旦投毒案这样活生生的案例还少吗?

二、盲目参加兴趣班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广泛的兴趣、特长,希望孩子有更多的出路,甚至还想着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成为体育明星、艺术家。不顾孩子的喜好,盲目地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特长班。让孩子学弹琴、学舞蹈、学书法、学画画、学奥数、学英语、学游泳、学武术,学了这个学那个。其结果是劳民伤财,既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又增加了家庭经济的压力。而这样快节奏的生活,难免让孩子心烦气躁,失去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不知道到底自己喜欢什么?长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生活的兴趣,逆反心理也随之而来。“五技鼠”看似有五技,但实无一技之长。不妨静下心来,问问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发展。

三、娇生惯养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从出生就注定凝聚了更多人的关爱。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爸爸、妈妈,这样的家庭环境心无旁骛,一心只为一个孩子。所以,他们要什么就给什么,吃什么就做什么,玩什么就买什么。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全家总动员,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健康幸福快乐。这样的聚光灯下,我们还能看到孩子的缺陷吗?孩子还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吗?蛮横、自私、任性、冷漠……他们怕吃苦,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他人的长处,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对他人缺少关爱和尊重,和同学不能和睦相处。这样的孩子,不懂得团结,更何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他们在顺境中“幸福”成长,看似无忧无虑,但却危机重重。就像温室的花朵,稍有风吹雨打就可能会半路夭折。

四、功利主义

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第2篇

    * * *

    幼儿的个性道德面貌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人在幼年时期,家庭、父母具有最大 的影响力。特别是父母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直接左右着儿童的发展方向。其中品德教育价值观,即家长对 孩子品德教育的态度,诸如对品德培养重视的程度、各种道德品质的评价性质等等,都有意无意地制约着他们 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并产生着不同的教育效果。调查研究表明,当今幼儿家长在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方面存在着许多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并与幼儿园教育、社会要求构成某种程度的不一致或矛盾状态,分析这些 倾向,对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和优良品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幼儿家庭品德教育存在如下倾向性问题:

    一、从总体上讲,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心态比较普遍

    在对幼儿培养上,不少家长片面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品德、性格教育。北京IEA学前项目调查表明,家长对 教养机构教育内容期望的9项供选择项目中,选择率最高的是“读书”、“写字能力”的培养(北京市,6岁组 地区为41.4%,镇47.02%,乡67.04%), 选择率最低的是文明行为(城区2.32%,镇4.16%,乡7.09%), 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幼儿园老师反映,许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今天学了些什么,儿歌会背了吗 ,故事会讲吗,孩子在班上数第几名,等等。如果老师夸幼儿脑子聪明,智力好,家长满心欢喜;如果反映孩 子品行上的缺点,就不屑一听,厌烦,甚至怀疑老师有成见。重智轻德是相当多父母的一种心态。而且随着孩 子入学,这种倾向会更严重。当今中小学家长有意识的家庭教育重点往往放在对子女学习活动的管理上,用功 第一,成绩第一,已成为家长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以孩子是否考上大学,来判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成 为许多家长的教育信条。

    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价值观倾向,有其心理的和社会的原因。阿勃勒等认为,“在既不能决定又不能预见 子女职业命运的社会里,双亲在其子女的教育上关心的焦点必然首先指向社会所期望的一般能力方面,而这种 能力又主要被视为可以用学业成就来测定”。这可以说是家长教养心态的一种社会背景,也是现在以应试、分 数作为录取标准的升学制度的反馈。我们认为,重视智育、崇尚智慧、希望孩子受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一种 表现。但是,如果出于急功近利,仅仅重视孩子的分数,忽视其个性和品德发展是难以造就真正人材的。许多 事实表明,有些人既使考上了大学,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也难以避免精神的危机和动摇 。

    二、本应作为家庭教养重点的基本行为习惯培养受到忽视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教育的内容、重点和方式方法则有所区虽。婴幼儿时期,家庭 负有教育机构所无法替代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就是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各 种行为习惯,这是婴幼儿家庭教养的重要任务。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倒了过来,幼儿教师虽强调这个问题,但不 少幼儿家长却不太重视。他们认为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都是小事,孩子日后总要会的,因而很少注意培 养。这里主要还是观念、价值观问题。首先,家长没有认识到婴幼儿这个阶段,孩子本身具有学习做事的主动 性、可塑性,如果不顺其心理加以培养,自然养成其依赖性。其次,家长对婴幼儿习惯的价值认识不足。婴幼 儿时期为个体生活行为开始的阶段,也是各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大,容易接 受成人的行为指导,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幼儿的一切变成定型,良好的习惯不但不容易养成,已养成的坏习惯 ,也不容易纠正。成人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培养习惯的敏感期、关键期,使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先入为 主,以预防再教育的困难。同时,幼儿基本习惯的养成不仅有益于个体生活,也有益于社会生活和幼儿人格、 性格的发展。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在一定社会里,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社会一 定安祥快乐。一个人有良好习惯,别人愿意和他接近,容易获得朋友,受到悦纳,能够适应社会而圆满地生活 。另外,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对幼儿的性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幼儿必 须亲自去做,如亲自洗脸、刷牙、穿衣、饮食、自动收拾整理房间、自己上洗手间等等,同时他必须长期不断 的重复与练习,无形中培养了他自动自发、自信心、独立性、忍耐性,做事井然有序的科学头脑,负责任守纪 律,爱整洁的习性,因此基本习惯的养成和幼儿的性格教育有重要的关系。在家里,父母必须抓住幼儿各阶段 的发展心理,顺应着他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以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习惯。同时,应注意与幼儿园取得密切的 联系与合作,这样才能收到教养的最佳效果。

    三、某些传统美德遭致冷遇,新的观念尚未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家庭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人们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对待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上的道德价值观也随之有了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如竞争意识、开拓精神等,也有一些消极倾 向,如一些传统的优良品德、基础文明遭致冷遇,新的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尚未健全。在幼儿家庭品德教育中 下述问题是需要正确认识并加以矫正的。

    1.缺少严格的行为规范 家庭指导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儿童自发的、本能的行为规范化,因而 在家庭教育中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使孩子明确行为的是非,并严格要求其施行是重要的教育原则。观察发 现,目前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许多年轻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便委屈了他们, 于是常屈从于孩子,放弃教育要求,这是家庭教育的隐患。

    无分中外,在传统上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一向从严。本世纪20年代,因受美国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的杜威 (John Dewey,1859-1952)所倡导的儿童本位教育观念的影响,从成人规范取向,转而重视儿童本身兴趣与 个性的发展。于是在家庭教育上,一度趋于民主与宽容的管教方式。近二三十年来,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其 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生活无定向,行为无规范。一般认为,青少年之所以缺乏适应社会能力,与其父母的管教 方式有密切关系;在急剧变迁的现社会中,父母未能以适度的方法管教子女,致使长大后无法有效地适应复杂 多变的社会。因此,现在父母管教子女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改变的取向可以用8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 、关爱。上述“八字诀”,不只是代表现今父母管教子女的新观念,而且经由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凡是遵循这 种教养方式的父母,才是具有威信型的父母。据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 Baumrind ,1968,1971,1973)的研 究和解释,只有威信型父母,才能够教养出具有工具性能力(instrumental competence)的儿童。所谓工具性 能力,是指儿童在对人对事的行为上,较多表现肯独立、负责任、尚勤奋、重成就等性格特征。鲍伦德调查研 究发现,小学低中年级儿童中,凡是具有工具性能力的学童,分析其家庭背景,几乎全是在威信型父母管教下 成长的。除工具性能力之外,威信型父母教养出来的儿童,另外也较多表现出友善、助人、合群、自信等特征 。以前,心理学家曾担心过,父母严格管束孩子行为,将不利于儿童自信心与独立性格的培养。鲍伦德的研究 ,澄清了这一疑虑。成长中的儿童,在行为上是需要管束的。除了管束之外,必须配合其他条件,如对孩子管 之、望之、教之、爱之四者兼备。

    2.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西方社会在消费与生活领域内的示范 效应对于一般群众和青年人的影响是强烈的、普遍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野蛮消费等各种非理性 消费,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通病。尤其是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溺爱孩子、过份满足或即刻满足孩子的欲望和 要求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不少幼儿衣服太多,玩具太多,零食太多,几乎达到 了饱和的程度,许多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结果变得不知珍惜物品、浮躁、任性、无克制 力。这样的儿童往往追求享受,意志薄弱,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不良少年。心理学家格罗克(Glueck)在哈 佛大学从事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和家庭,尤其是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青少年犯罪 并不是青少年时期的一种新现象,他只是那些来自儿童期的不良行为发展的延伸物而已;从儿童道德发展中存 在的“危险性”问题中,可以“预言”哪些儿童存在着成为青少年罪犯的可能。许多事实表明,青少年违法犯 罪往往是从追求吃喝玩乐开始的,他们犯错误的特征之一就是表现出过分的物质欲求。如他们有反常的饮食要 求,过分讲究饮食的口味,极力想吃好的喝好的,爱吃零食、嘴馋。在青少年时期,由于性成熟过程的到来, 有些人为了满足生理和感官的需要,则可能失去理智,染上不良行为。不良青少年的表现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但意志薄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为了使孩子经得起青春期的考验,从小培养孩子需要的度量感是必要的。从这 个意义上讲,由斯马达教育中萌发的,继后被洛克、卢梭等所推崇的教育原则——限制物质享受,反对娇生惯 养则是一种带有积极意义的教育原则。需要的饱和容易使人心生怠惰而不求上进。人往往是借着一种“欠缺感 ”和“饥饿感”不断涌现奋斗的意欲而有所作为的。

    在商品经济发展,物质比较丰裕的今天,对幼儿的教育应重视传统的尚俭精神。尚俭是为了养德。使他们 用理智规范人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以抗拒享乐至上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诱惑。

    3.忽视自立态度的培养 儿童发展的方向是由依赖走向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孩子就是做和孩子分 离的准备工作,就是帮助孩子离开摇篮,逐步地不依赖父母而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种目标也正与儿童内 在的需要相一致。本来,孩子的天性并不是被动地按他人的吩咐行事,而是主动找事情干的。如婴儿刚刚学会 走路,外出时就不要人抱,非要自己走。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活动能力的增强,孩子很喜欢做事。但是不少 大人觉得让小孩子做事似乎就是不疼爱,于是常常照顾过多,包办太多,结果教养出依赖性强的儿童。

    幼儿的自立态度或自立性,其重要体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初步的自理能力,掌握初步的自我服务技能。 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社会是比较重视的。在美国有让小孩一个人睡眠的习惯。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还常常用一 种网围在床的外面。在美国的幼儿教育中,从一岁半就开始培养婴儿的自我服务技能。这是因为美国人十分珍 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儿童 、家长双方受益,而且还可以巩固和发展民族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念。现代欧美一些国家,也很重视孩子参加一 定的家务劳动和生存训练。14岁的孩子就应当自己去找活干,挣一点生活费。18岁的孩子如果仍依赖父母,就 会被人看不起,就连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耻辱。正是这种做法,成为保持民族活力的一种重要机制。这种教育 观念是值得借鉴的。

    幼儿的自立态度应该从小培养,父母不仅要结合其年龄,培养初步生活自理能力,还要提供机会使孩子对 适合他的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做出判断和选择。从而使他有某种选择权和决定权。只有通过大量的机会让孩子 作出选择或决定,才能使他们从大量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认识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只有当儿童真正地对自己 作出的决定负责任,他们才可能变得有责任心。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已经能够对一些小事情有自己的看法, 能作出决定,将来在决定大问题上很有可能具有远见卓识和创造性,这也是未来社会越来越期待的性格特征。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独立性是少年期孩子的特征,对于青少年要培养其个性、独立性。可是,较强的判断 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可能在孩子十几岁时一下子就具有的。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要创造条件, 帮助孩子形成与其年龄相应的成熟的自主行为、责任感。否则容易抑制儿童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而且还 会给以后的教育,特别是少年期的教育留下隐患。中国的父母热爱子女、望子成龙远远超过西方,做父母的有 极强的牺牲精神来养儿育女,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需要警惕和克制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这样才能培养自 主、自律、自强之人。

    4.忽视幼儿协作精神的培养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我国传统文化就特别强调“谦让”、“合作”、“乐群 ”等行为准则。这些传统的教养思想对于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协调功能和积极意义。但是现在不少幼儿家长出 于对孩子的保护和“自立”性格的培养,常常表现出不适当的关切以及对攻击行为的纵容。日常观察的典型行 为就是,有些家长接幼儿回家常情不自禁地询问孩子“今天谁欺负你没有?”“谁要打你,你就打他!”等等 。这表面上是关心孩子,实际上这种语言或暗示必定会造成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极大障碍。

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家庭 微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正确的思想传递活动的外部因素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影响范围可分成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部分,其中微观环境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用最直接、最具体。要重视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尤其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而主要是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及渗透来实现的[1]。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一)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指家族的组成人员,即有姻缘、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家庭成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和接受者,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

首先,父母在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也是终身教育者;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思想政治品德会产生巨大影响。马卡连柯说:“家庭是重要的地方,在家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突出强调了父母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子女在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起主动作用。子女自出生起最直接、最天然的导师就是父母,子女的举手投足无不反映着父母的教育结果。

(二)家长的教育理念。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直接构成要素。柏拉图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事物的一种判断和看法。它是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确信无疑的判断和看法,具有坚定性,并且对其他的认识和看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许多工农家庭、中产家庭和商品经济大潮中暴富的家长中,低文化层次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认识问题缺乏全面长远观点,从眼前既得利益出发,思想境界不高,常常把自己的品质、道德、人生观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子女;这样子女的智力、品质、道德、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局限[2]。由此可见,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正确树立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成才。

(三)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般说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父母自身素质、从事职业及家庭经济条件三部分。

首先,家长自身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处世态度、处事方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其次,要看父母从事的职业。从事脑力劳动的父母,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对民主独立,而经商或从事体力劳动的父母则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我说你听、我讲你做”的硬式教育。再次,家庭经济条件对子女的文化素质、阅历及气质的养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于学校及社会教育环境来说具有自身特有的属性。

(一)方式的灵活性。

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目标有计划分层次的教育程序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时间和地点的无限制性,而且体现在教育的方式及方法的可选择性。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可谓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父母与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对子女则是“遇事则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或说教或训斥。父母要学会把握好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达到教育目的。

(二)教育的情感性。

“养不教,父之过”。家庭对子女不仅要抚养而且要教育。子女自孩童起就在父母的教导下培养自理自立能力,且在接受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父母产生强烈的情感归属心理,在经济上、情感上都对父母存在着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在学校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体现不到的。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情感性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容易被接受。同时,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3]。这一点使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促进教育效果的增强。

(三)发展的动态性。

世界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有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从纵向上来看,一个固定家庭在经历家庭经济条件、家长的自身素质及文化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断改变后,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会不断发生改变。从横向上来看,家庭成员间日渐相互影响、家庭成员与外界社会的接触面逐渐扩大,就会使得优秀的思想不断注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从而使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断变化。总之,这些活跃因素的不断变化会最终使得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出发展的动态性。

(四)作用的持久性。

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持久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思想传递的持久性。家庭成员间的朝夕相处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渗入到个人思想体系中,子女在成人后会把自身受到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同学校教育相交融并教导后代。另一方面是教育者角色的持久性。学校及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会随着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状况而不停地更换,在家庭微观教育环境中,即使是子女长大成人也需要向父母咨询并听从父母的教诲。

三、加强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对措

要增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加强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对措如下:

(一)从根源上减少问题家庭、问题少年的数量。

问题家庭是指家庭各种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因素,导致家庭幸福感下降的家庭环境状况。它主要表现为:一是家庭不完整,父母离异或一方早逝;二是家庭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三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与子女沟通较差。这些家庭的子女偏向于孤僻、冷漠、仇视等非正常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充当教育者角色的父母首先要妥当处理好家庭的各种关系,使矛盾最小化,最低程度上减轻对子女的影响。其次,要认识到与子女沟通的重要性,并言传身教地教导子女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规范。

(二)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类性格的工厂”,要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首先,向学校教育取经,获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其次,组织模范家庭,开展教子经验交流会,父母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改善教育观念。最后,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断向居民传递子女教育重要性的信息,并督促家长做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彭庆红.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J].探索,2000.1:56-59.

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家长

现在的家庭,通常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在家长过分的溺爱中,孩子们忘记了许多本应力所能及的事,他(她)们已经迷失了方向,根本认不清自己。到了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开始认识自己,教他们学会独立,并改正自己身上的种种不良习惯。有许多家长却认为这是在伤害孩子,他们毅然对孩子娇生惯养,凡事一味包揽,纵容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这不仅使幼儿园教育受到极大的阻碍,更重要的孩子们在不良的家庭教育中变得自私,霸道,遇事缩手缩脚,经不起挫折,在困难面前只会哭。这是让我们极为头痛的一点。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这天下午的区角活动,雯雯和几个孩子去了图书角。孩子们在一起看图书。有些图书是孩子们从自己家里带过来的。这时,突然传出了雯雯的哭声,我赶忙走上前去询问,原来是子浩打了雯雯,我便问子浩问什么要打雯雯,子浩振振有词的说:“这本书是我从家带来的,我妈妈说的,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用。”任凭我怎样教育,从他不情愿的表情看得出,他是一百个不愿意。

案例二:这天的午点是苹果,保育员王老师早早的就将苹果洗干净,切好放进盘子里,我组织孩子们在座位上做好,孩子们开始吃苹果。午点结束后,地上有许多的苹果皮,我发现是小毅吐出来的,于是我问告诉小毅:“苹果皮洗干净是可以吃的,吃了帮助消化。”可小毅却告诉我,在家吃苹果的时候,爷爷奶奶都是给他削皮以后才吃的。

由以上两个案例看得出,父母的教育观念已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根深蒂固了。这也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通病:自私,霸道,这是我深有感触的一点!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教质量的提高单靠幼儿园教育本身很难奏效,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长教育作用,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当我在与家长的言语交谈中,发现多数家长更多地是希望教师能传授一些育儿经验,以便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我觉得家长只要重视几项细节,那么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成功一半了。

首先,家长应重视与孩子的谈话

和孩子谈话是一种艺术,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便会发现一方总是批评和教训,另一方则总是否定辩解.这种思想交流的失败在于父母对孩子缺乏了解,那么如何与孩子谈话,赢得他们的信任呢?

第一,作为家长,应善于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表达意见很少直来直去,他们说话的目的总是隐藏在一种暗语之后,只有透过暗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弄清他的真实意图。例如:妈妈去接孩子时,孩子对着妈妈迫不及待地说:“××小朋友,把××玩具弄坏了,老师都不知道”。(其实是孩子自己做的,只是不敢承认而已)这时,作为家长你可千万别直截了当地说:“这个孩子太不当心,老师知道了肯定要骂了”。而是应该告诉他:“玩具弄坏了不要紧,只要告诉老师,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的,老师会原谅的”。这样的回答会使孩子得到他希望的答案,他不必担心,做了错事会受到惩罚。而是了解只要能认识到自己不当的行为,并取得他人的谅解,就可以了。这时他会为妈妈的理解而感到高兴。

第二,作为家长,应学会做一名聆听者。幼儿刚开始学说话,词汇不丰富,不善于将连贯的语言表达明确,而是吞吞吐吐。这时有些性子急的家长往往会对着孩子说:“你说清楚,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听不懂”。其结果适得其反,孩子变得更胆怯,不敢和父母谈话了。像这种情况,作为家长应该做一名耐心的倾听者。在听孩子谈话时频频点头,不断地说“是”“对”,以此来表示妈妈已听懂你的话,你的话很有道理。当孩子认为父母对他的话感兴趣,并理解他的话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谈话产生自信,自然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向你倾诉。

其次,家长应重视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我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每个家长应努力的方向,而让孩子在家中承担家务,无疑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途径之一。如何让孩子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家务活呢?

第一,家长应安排给孩子符合孩子能力的家务活。如,3岁前的孩子,主要让他完成一些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像自己吃饭、穿衣;卫生间的灯不用时会及时关掉;把洗净的衣服放进自己的衣柜等。4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像擦桌子、定时给花儿浇水、活动房内的玩具自己整理等。5岁左右的孩子,应让其洗一些自己的物品,如手帕、袜子等;在节假日,会和父母一起打扫卫生;或是帮父母折叠衣服等。

第二,用具体言行指导孩子做家务。家长在家要求孩子做家务时,对孩子陈述的语言应该具体形象。比如,当你对孩子说:“把玩具收拾好,该睡觉了”。过十分钟,很可能还是一片狼藉,其原因在于你给孩子下达了抽象、不明确的指令,使孩子不知所措。你不妨这样对孩子说:“把图书摆在一起,放进第一格的书柜内;把积木放在盒子里摆好,放进下面的柜子”。这样有了明确的指示,孩子才知道该怎么做,并且逐步学会做事的条理和步骤。

第三,及时赞扬孩子的成绩。对于孩子在做家务的点滴进步,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肯定。但在孩子做家务失败时,父母不要显出不高兴,应尽量赞扬他的成绩,亲切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这样你会使孩子增强信心,勇于接受新的工作。

最后,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承诺

在家中,由于孩子在某方面的表现不错,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太棒了,我××时候带你到××地方去玩”。可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却没有兑现承诺。这样的话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苦恼。

第一,经常与孩子谈论自己的工作。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工作性质、职责、时间和在工作中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告诉孩子,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孩子带自己的工作岗位参观,让他看看爸爸妈妈以及叔叔阿姨们认真而紧张的工作情景。这样一方面可让孩子明白父母上班是很辛苦的,另一方面可促使孩子理解父母的工作没有稳定性。所以不兑现承诺是由于工作的原因,而他们的工作既是维持生活的手段,也是在为社会贡献力量。

第二,不要忽视零星时间的利用。父母虽然因为工作的缘故,没有办法出去玩,但是却可以利用零星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游戏。如:每天早起一刻钟,从从容容地把家务安排好,和孩子共进早餐。临上班或送孩子到幼儿园时,可以给他一个拥抱以及鼓励的话。下班以后也许你会很累,不妨先不要急着做家务,抽出5~10分钟的时间,陪孩子下盘棋或搭会积木。洗衣洗菜,给孩子洗澡,孩子临睡前等等时间,都是和孩子增加感情的好机会。这些都将会使孩子心情愉快、满怀信心并且一扫父母没有兑现承诺的不快。

除了以上的这些建议,幼儿园的教师还应做到,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育方法,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以上这些仅是我对目前家庭教育方面提出的粗陋和不全面的建议,当然,这些建议还很不成熟,但确是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发自内心的心声。我们期待,也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会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教育形式是一致而统一的。他们会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

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工作管理;长效机制;校园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12.059

家庭教育和学校学生管理应当采取相互配合的长效策略,才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相互融合。同时,学校辅导员还需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并针对个别学生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进行特别的教育教导,使学生有一个完美的未来。

1家庭教育和学生工作管理相互融合

我们应该把家庭教育和对其工作管理应该相互结合起来,且两方面可以互相协调、互相促进,而共同推动学生们在各方面素质得到进步。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每一位学生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而赢得胜利的标准是能否从教育中得到更多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提升。简而言之,家长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受到更优良的教育背景和更加适合自己家孩子的教育条件,以便今后可以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并且适合自己的工作,能在工作中找到快乐而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学生能从教育中获得的最大利益是他们能够知道教育对其未来人生有指导性工作。而学校辅导员对学生们的管理工作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为辅导员要制定详细的教育工作规划,针对每个学生性格取得一定的指导措施,做到对学生自我发展、对家庭乃至对国家负责。同时,组织一些家庭教育性质的活动可以使孩子和家长有一定的沟通交流,建立沟通团队力量,可以成立一些交流群方便大家沟通或在网上发一些帖子;各个班级成立“家庭教育小分队”,辅导员和家长、孩子都要参与进来,形成家庭教育网格化管理,并在一定时间段内建立相关检查督促制度;对于一些特殊性格、较难管理的学生们要多给予一定的帮助和生活、学习上的指导,这样通过家庭和在校辅导员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2将家庭教育加入到学校重点研究课题中

要想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离不开学校教育同时也离不开家庭教育,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而作为家庭教育,在孩子一出生刚刚进入我们的家庭到其进入学校这段时间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而子女上学并非是家庭教育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即使子女步入大学也不能说家庭教育就应该结束,只能说是另一个开始。所以一定要发挥家庭教育特有的功效。辅导员应该发动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让学生参加学生会融入学校的管理是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常常会有一些家长因为他们工作忙,不能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作为辅导员应该说服其为了孩子的未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通过家庭和学校双方共同为孩子营造更好的未来。所以,辅导员应首先自己了解家庭教育并提倡学校增加一些对于家庭方面的科研事项,把家庭教育指导加入到学校一些研究课题中去,或者某些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中进行分析研讨并长期的跟踪研究,在针对相关发展情况,更新课题和研究内容并积极组织活动进行详细总结,制定方案,交流心得,发表相关成果。全面将家庭教育指导加入了学校的研究项目中去,最后由辅导员建立档案,计划管理发展方向,制作调查表,统计表,提交由各个家庭、学生完成的相应作业和文章。这样可以通过一系列研究建立长效的机制。

3家长积极配合校方管理指导学生工作

首先应继续提高对子女在校期间的教育,同时也要正确地引导子女在其他方面共同发展,主动和学校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子女在学校中的情况,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校外活动。作为学校,也要认识到给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只不过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更重要是要成人,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学校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在社会教育上的管理、教育、引导,发现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争取学生家庭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支持、互相帮助,以形成合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合作过程中要相互沟通、交流,避免如果子女出现问题家庭和学校就相互抱怨、相互指责的现象。

4总结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如果要想学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最大的利益,只能选高等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互利。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不可能完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梁雅,张静宜.探索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策略与长效机制[J].教育导刊,2007,(5):60-61.

[2]姬常平.独立学院构建新型学生管理科学体系初探[J].价值工程,2011,30(3):239-240.

[3],陈啸,李长花.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博弈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