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设计;局限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的城市建设的特征是大规模物质形态建设,我国传统城市规划学科具有浓厚的建筑学科色彩,城市设计作为规划形式、宣传手段、研究议题、和发展策略被广泛地运用。目前城市设计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城市引导、控制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策略。然而, 在当前城市设计普及的热潮下, 随着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化和研究实践的深入, 逐渐显露出以前许多被忽略的问题, 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重视城市设计的原因
与西方相比,我国城市设计受到重视的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城市开发模式,投资多元化及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城市的发展。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大多采用轻三维形态的工作方法,城市设计因三维整体形态的图纸展示或模型易使人产生新鲜感和直观感而受到推崇。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城市设计过于强调三维形态本身的物质设计,忽视了社会、人的心理属性及城市开发的过程。在理解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方面,我国目前的城市设计忽视了与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体系的内在联系。
二、城市设计的局限性
1.城市设计的操作主体存在分歧
在具体实践中,专业角度不同,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使得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有着各自的相对局限性。对规划师而言,他们往往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由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在空间的综合立体投影,从而能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城市,在其设计中往往更能够在整体上突出城市空间,但有时这些又仅仅停留在形而上、虚空的层面上,细节的缺乏使得空间显得苍白无力,需要建筑形态层面上的具体化。另一方面,对于建筑师而言,单纯从建筑角度出发,往往会造成建筑空间本身的自然膨胀,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间,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切割的片段,而非有意识的主动创作。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很容易将城市建筑化,硬性地缩小了城市设计的范围。于是我们常常会碰到,建筑师和规划师之间的意见不和。
2.城市设计的成果缺乏深入的调研基础和客观目标
在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开发行为已造成许多城市原有地域特征和文化的丧失。有的城市设计方案过于强调建筑造型对城市景观和空间的表现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塑造上追求所谓“宏大”效果,缺乏对方案长期实施的方法和构想。目前,国内许多城市设计往往缺乏深入细致的资料收集和现场调研,这是导致许多城市设计偏重于形象设计的原因所在。特别是针对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除了从城市相关职能部门获取宏观的经济数据和基础资料外,还必须对定期跟踪走访和现场实地考察等来收集设计必须的数据。然而,目前许多城市设计工作量大,任务短,导致了忽略或减少前期准备工作内容来保证设计进度,从而造成城市设计成果缺乏从整个城市未来发展角度出发的前瞻性,缺乏认识城市存在问题和所面临挑战的情形,也缺乏长期实施设计成果所需的手段、愿望和长效反馈机制。
3.缺乏对长期有效的城市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控制城市建设,在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及具体的城市功能划分上最为突出,缺乏研究分析依据变化的城市发展情况的机能。在整个城市发展控制体系中,城市设计还缺乏一个明确的法规地位,缺乏设计成果规范标准也是造成其实施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城市设计发展需要重视的因素
1.城市设计既包括技术性因素,更包括制度性因素
城市设计的实施通过对各类设计执行设计控制来操作,必须依赖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开发的公共干预权,实际上是设定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开发预期,其必须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在城市设计过程中有序地予以组织并制定适当的引导条件,提取城市空间中的相关元素。在我国的规划实施中,城市设计实际上已经基本实现了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平台的衔接,但是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效力、法定程序仍然有待明确或强化。
2.法制化进程中的规划管理呼唤有法律意识的城市设计
随着我国行政法制化力度的不断加大,也在迅速推进规划管理的法制化进程。许多时候,法制化的规划行政管理已经反过来挑战城市设计的技术合理性及合法性。在实施和编制城市设计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法律意识问题,如果将城市设计的实施和编制认为是执法和准立法的过程,认识到只有技术性因素必须经历制度化过程的洗礼,才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3.实证研究是建立我国城市设计理论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的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相当数量城市设计在实际规划管理中多多少少地得到了实施。而在研究领域,缺乏有持续意义的实证研究,这导致了理论不能对实践中存在偏差的行为进行纠正,不能对实践进行必要的指导,更无法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
四、针对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局限性的解决思路
1.努力推进我国城市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城市设计有着不同的看法,规划界普遍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补充,是城市规划的分支, 渗透在规划的各个阶段; 很多建筑师则认为城市设计基本上属于建筑学范畴。不同的观点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 只有结合我国国情, 加强城市设计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建筑师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才能促进我国的城市设计, 提高我国城市的环境质量, 创造宜人、高效、优美、并能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2.尽快建立城市设计体制
确立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 制定城市设计审批、编制、管理办法。城市设计发展的一个困难之处,就是我国城市设计至今还没有取得法律地位。特别是当前城市环境品质要求愈来愈高, 现行的城市规划已不能满足要求, 必须通过城市设计来提高它的设计质量。此外, 现在有的城市作了城市设计, 由于国家缺乏城市设计编制办法和有关规定以及没有明确审批制度, , 规划部门也无法审批。城市设计应按何标准收费也不得而知。
3.加强城市设计人才的培养
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通过对影响城市形态的许多相关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 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二维与三维、保护与开发、整体与局部、公共与私有等一系列矛盾。城市设计需要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建筑学、房地产经济、社会学、法律、行为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要求。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三维形态设计的能力相对较弱, 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综合知识又不足。建议城市设计人材应主要从硕士研究生中培养。
4.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如果缺乏文化感染力,缺乏传承记忆, 缺乏与众不同的城市精神和风貌, 其宜居性怎么会强呢。由于受客观交通条件限制,西部地区城市建设速度日益加快, 许多中小城都保存有相对完整的特色资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民族文化共融与差异性强。应对其进行循序渐进式的、科学的规划建设。突出城市文化特点,增强城市居民的城市亲切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结语
城市设计是一个极其广泛的设计,包含了从空间到时间、从形体到文化、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每一个过程,但无论城市设计如何变化,城市设计的本体是城市,而城市的本体是人。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通过对我国城市设计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不同的专业角度必然会使得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中有着各自的相对局限性,以及现在的城市设计成果往往缺乏深入的调研基础和客观目标。提出了在城市设计中应重视技术性因素又注意制度性因素,同时要把握今后城市设计走向生态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费麟. 中国工业建筑面临新世纪挑战〔J〕. 新建筑, 2004,(03): 4-10.
不管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这个庞然大物是不是带了股海派味道,但我们还是得知道,承担着这个位于长三角地区,有着庞大体量的综合枢纽工程的主要设计团队,是来自天津的铁三院。而带领这个设计团队的人,就是唐山出生、天津生长的副总工程师周铁征。
周铁征,1966年生人。当年曾经痴迷于画画的英俊少年,带着不想为了高考丢弃画画特长的想法,碰运气般地报考了天津大学的建筑学专业。从画人像画风景到画建筑图纸,看似大相径庭,但那些线条,那些铅笔灰,那些漫天幻想的,20多年来一直没有逃脱过他右手的盈盈一握。
从十几岁拿起画笔,到大学期间建筑学老师留的绘图作业,到实习期间无偿为企业画的图纸。再到如今旁边的人都从“周工”叫他“周总”了,他还是放不下手里的笔。你问他为什么,他会挠挠头回答说:“现在电脑功能很强大,但是我岁数可能也比较大了。”周铁征拿起笔时,他的思维就像开了闸的电站,再没有什么能够制约他的想法和灵感。在他看来,设计方法在不断更新,但最经典的东西是不会变的。他常常会跟刚刚毕业来到三院的年轻人语重心长:你们必须得学会用手去表达,一些办法就会出现在你的草图里面。周铁征的心是握在手上的,所以他的手看起来特灵巧。
作为负责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设计工程的副总工程师,同时也作为主设计师,荣耀与压力并生。之前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马国馨评价“鸟巢”这个造价为38.9亿元,用钢量高达13.6万吨的既昂责又笨重的方案时说:“主设计的问题导致一系列问题,一事不顺处处不顺。”在这里,你真的可以读懂什么叫权力越大,责任越重。
如果说建筑设计的管理团队是一条复杂的神经系统,那么主设计师就是这个系统的神经中枢,他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从我来到天津北站旁的铁三院门口,到结束采访的2个小时间,周铁征不知接了多少个电话。总工程师的工作就是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可能把建筑设计方案拿出来很容易,你可以去幻想去描画。但若想让它实施起来也很合理,就需要协调很多的专业分工了。周铁征接手的每一个设计项目,都会成立一个临时的团队,叫做主题组。“这些人会把方方面面的问题提出来,设计的过程其实不是画图的过程,图很好画,设计的过程是所有专业的协调过程”,周铁征对记者说。于是,解决矛盾,就成为了他工作的常态,最后再反映到图纸上。设计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像居委会主任的职责一样。
其实设计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也许是小时候从唐山移居天津的经历,在他心里种下了漂泊的种子。周铁征喜欢到处走走。而且随身都会携带自己的相机。不仅是出差,有时候你在三院一楼的食堂里碰见他,观察他的右兜,也许他还揣着那部记录着这个世界很多细节之处的小小菜卡。
在2005年接到中央通知进行虹桥客运枢纽设计招标之前,周铁征就已经去过很多次上海了。也许他并没有想到,如今,他要在连续的4年时间里,每一两个星期去一次。在那里等待他的,有不断在进度中变化着的虹桥站,有三院派去驻扎在上海的设计团队,还有一大堆没完没了好像层出不穷的问题。跟业主的、建筑施工单位的,还有建设管理部门的。就是这上百次的来来回回,让他在2009年7月、日虹桥客运枢纽启用开通那一天的开幕仪式上变得心情“异常平静”。他说:“所有的这些感觉都是在过程中的,建成了反倒没什么感觉了”。无论是候车大厅,还是站台,或者是检票口,都会让周铁征想起建设时候的情景,每一个细节是怎么思考怎么解决的,即使他记不住,他的莱卡也帮他记下了。站在这个已经成型的建筑物里面,即使没有激动,周铁征还是有很多感慨。
火车站和机场一样,都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那么多的钢结构支撑起的巨型建筑,各种电子设备,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广播里不停循环发声的女人。还有每天川流不息的人流。整个虹桥客运枢纽的长度是1.7公里,而车站只是它其中的一部分。开幕式结束,他一个人跑去候车大厅走来走去,跟他碰到的每一个人,包括乘客、咨询台工作人员、政府高管、保安等――交谈。人们不再称赞他的画有多么好,因为没人知道这个地方是从他的草图设计而来,他们会不约而同地说:这个车站“很现代化”“很有品位”。
回到5年前。2005年,虹桥站通过招标,铁三院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合作中标。之后方案的修改和完善持续了一段时间,2007年三院通过了初步设计的评审,2008年7月正式开工,设计过程也是随着整个流程在顺利进行。设计过程中,在开始的方案稳定阶段,整个虹桥站作为虹桥客运枢纽的一部分,另外含着飞机场和磁悬浮还有高铁车,~---大部分,加上跟它配套的五条地铁线,还有大量停车场、公交汽车站和长途汽车站,形成了一个整体综合的交通枢纽。
方案阶段的侧重点是整个功能流线和车流组织,到了虹桥枢纽的设计后期,2008年7月,北京南站已经投入使用了,它作为新时期铁路客运站的开篇之作,在设计中的很多有利经验也都被周铁征的设计团队借鉴使用在了虹桥枢纽当中。
周铁征回忆,虹桥客运枢纽的建设时间很短,只有2年,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设计方案的研究和规划当中,这个前期的工作量是很大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最初的方案基础上,通过对整个规划趋势的研究,他们也做了很多调整,“调整幅度还是很大的。比如从整体建筑形式上看,原来的形式跟现在的差距其实很大的,为了虹桥火车站和整个枢纽的风格一致,基本上按照目前我们看到的这种形式实现的。”有很多问题也是在不断地研究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然后周铁征带着团队一起去解决。“其实设计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再往下推进。做到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这么一个过程”。
20世纪90年代末,大量建筑设计师留学归来,他们把建筑美学和对城市文化的理解融入建筑创作,为中国建筑设计界带来一股清新之气。周铁征自然是其中之一。
从法国归国后,周铁征带领团队一举拿下了秦沈客运专线葫芦岛等6个旅客站房设计任务,他大胆采用钢构幕墙的方案,一改传统车站混凝土钢混结构,宽敞通透的空间效果、海滨特色的建筑形式,在业界引起了震动。北京南站造型近似天坛,这一椭圆形的创造性设计理念是周铁征引入的,北京南站的屋檐设计也融入了古建筑的风格,车站与北京文化古都、历史名城的环境相匹配。另外,周铁征还承担了青藏铁路拉萨河大桥建筑风格的设计,他将藏族文化巧妙融入,大桥宛如一条洁白的哈达,在雪山高原上飘扬。
这么多看似浪漫的设计,你定以为周铁征有着强烈的个人化情绪和审美观,但这就措了。在他心中,能否让人心里滋长出某种感情,是他评断建筑的基准。而能否让人像穿着合适的衣服一样舒服,是他的工程学原则。他经常
自问自答:“火车站房是给谁用的?”“乘客。”
既是英伦才子也是建筑师的阿兰・德波顿曾说,工程学的原则或许跟建筑学原则正相抵牾,不过19世纪少数坦白的建筑师仍认识到工程师们能够为他们的最终得救提供关键性的锁钥――因为这些人拥有的正是他们极度缺乏的:确定性。工程师们立足于一种显然无懈可击的方法,用以评估一个设计的明智与否:只要一个建筑的结构能有效地履行其机械意义上的功能,他们就能确信地宣称它是正确和诚实的;而如果它背上了不起支撑作用的柱子、装饰性的雕塑、壁画或雕刻等负担,那它就是错的,就是不道德的。
将对美的谈论置为对功能性的考量,保证了将建筑从关于美学的复杂而又没有定论的争执的沼泽中解放出来,转而追求一种没有争议的技术性事实,也由此确保了对于一个建筑外观的争论,将可能和对于一个简单代数方程式的答案的争论,同样具有专属性。
对很多成熟的建筑师而言,真正伟大的建筑就是那些最能体现功效的建筑。回看经周铁征之手设计的北京南站、天津火车站、上海虹桥站,都是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虹桥客运枢纽还包括了航空、磁悬浮等交通方式。其功能超过了目前国际上所有的铁路站房,怎样让乘客“零乘”而又不拥堵?周铁征带领几个项目团队孜孜以求,绞尽脑汁探索。周铁征比喻,这里就像一个交通形式的大超市。把这些集中在一起后通过上下分层的乘方式,很多交通方案就可以共享。
设计火车站的工龄也有20年了,对周铁征来说,年轻时候的偏好逐渐被更成熟的认知代替,他会一次次苦口婆心地跟那些踌躇满怀的年轻设计师说:“火车站给你发挥的余地应该讲不是很大,但是它本身功能的设计即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你也应该去这样设计,而且车站需要有很多细节方面的表达。”在周铁征心中,“中国建筑设计业并不缺乏创意,而是缺乏细节。也只有通过细节,才能把火车站设计的整体品质提上去。”
细节在他的理解里分为两种:一个是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和它使用的便捷性。包括楼梯的栏杆、扶手,包括楼梯踏出去的幅度。“因为车站和别的建筑不太一样,别的建筑注重形式感,像虹桥站会有几十万人同时在里面。这么多人每天在里面需要使用到这个建筑,它的功能就应该是合理的。你想,如果每个人在里面多走一步,加起来就是多走几十万步。”另外,“可能在其他建筑上会为了形式统一去做一些比较锐利的边角,整个建筑的形式会比较鲜明一点,但是火车站它人比较多,拥挤,就要考虑这种细节设计,旅客是不是会舒服。”
【关键词】“文化成都”;国际传播;媒介策略;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1-0143-5
一、成都应该以模式建构贡献世界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从1978年的17%提高到2009年的46.59%,进入到持续、高速发展阶段。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预测,中国城市化率2015年将达到52.28%,2020年将达到57.67%,2030年将达到67.81%。在世界城市化建设浪潮中,中国各地城市建设模式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北京的政治经济发展引领城市建设模式;上海的经贸易会展文化引领城市建设模式;深圳的海外服务外包产业主导城市建设模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高度凝聚,包含着这一民族的信仰、价值观、世界观、行为规范、生活习俗等“软文化”,也包含这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所青睐的城市建筑风格、人文历史器皿,艺术表演形式等“硬文化”。任何一个城市建设,都应该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去凸显自我特色。成都也应该以其独有的文化个性来标签其城市的构建的理念与模式,构建出“文化成都”城市建设模式(以下简称“成都模式”)。“成都模式”的传播目的在于吸引国外主流媒体对于成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度,树立世界平台上的成都城市文化形象,产生对其他国家传播受众的吸引力和延伸城市文化的公共外交范围;在于让传播受众关注成都城市的文化魅力,理解成都城市发展的文化支持,尊重成都城市化国际化进程中的文化话语权。
“成都模式”应该是一种以成都大区域文化自然空间特征、历史文化资源等为基础,以“文化成都”软实力形成城市凝聚力,构建以文化为标志的城市建设片区,整合打造成都文化重点发展标志性产业,以大区域文化特色来统筹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文化建设的一种城市建设与发展方式,“模式”关注成都在国际城市群中的城市形象和城市话语权力的提升。它将是一种以城市文化特质来引领城市设计与建设发展的模式,城市特有的文化核心价值主导其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在新近出台的国家、四川省、成都市“十二五”建设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文化已经被列为与政治、经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要素,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成都城市未来发展的思考上,文化与文化产业引领的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规划成为一个值得多方关注的创新点。—方面,《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对本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规划。作为一座正努力融入全球城市发展潮流中的中国西部城市,成都将全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城。目前,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占全省总量的45%-50%;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从事文化产业的社会人员比重较大。另—方面,在城市建设方面,成都打破传统行政区域,以文化为纽带,文化产业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以区域文化为特色的大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理念。目前,“成都模式”建构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成都带来了明显的文化产业经济提升,目前成都市文化产业实现经营收入232.54亿元,创造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85,73亿元)的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4%。成都已经在文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具有自我特色的可喜步伐。
二、国际传播意识的自觉是要务
国际传播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作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应该大力加强其城市建设的“国际传播”的力度,以体现其“世界性”。同时,全球城市化浪潮给成都的城市发展提出了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如何将全球城市建设先进理念引入成都的城市建设模式当中;二是,如何凸显城市建设模式中的成都本土特色,并将其充分展示在国际城市建设舞台之上,成为多元城市发展模式中的一种文化支持,为他国的城市建设模式提供可借鉴的范本。但从目前国内国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度来看,“成都模式”国际传播,与北京、上海、深圳模式的世界影响力相比较,尚显滞后。因此,“成都模式”的国际传播意识十分重要。
(一)“成都模式”国际传播是成都与世界城市交流的需求
“成都模式”国际传播是成都与世界城市交流的需求:一方面,成都城市建设需要通过恰当的国际传播,引入他国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世界城市发展也关注着成都如何挖掘自身城市本土文化精神,能向世界推出一种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文化芳香的创新城市建设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成都模式”国际传播正是城市建设模式“本土化”和“全球化”和谐统一发展的需求。“成都模式”本身就润育着传播的生命力,蕴含着成都人的生活价值观,展现了立足于成都美丽恬静的自然文化资源、悠久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积淀、生态包容的田园人居精神之上,而构建出的一个中国大文化体系中的成都文化城市建设模式的理念。
关键词:方案设计 过程 建筑设计
方案设计是每一项建筑设计从无到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最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理性分析、收集整理和沟通工作,将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环境、道路交通、水文地质、风向日照、生态植被、生产生活习惯以及业主的要求及投资、规划条件和各专业的技术要求进行整合,确定建筑的总平、体量、空间、立面、平面及场地的设计。下面,我就通过工程实例浅谈建筑方案设计的过程。
首先,要认真研读接到的设计招标文件及设计任务书,初步了解工程项目的概况、方案设计内容、设计要求等等。就以九江市委党校新校区工程建筑方案设计来说,拟建的九江市委党校新校区规划用地面积约4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约8000万元;用地性质为教育用地,容积率1.2,建筑密度25%,绿化率45%;在建筑设计要求中对总平面、建筑高度、建筑层数、建筑间距、建筑退界、交通出入口、停车位、建筑风格(材料与色彩)等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在功能布局中,明确了具体的单体建筑,如教学综合楼、行政办公楼、多功能报告厅、图书馆、宿舍、食堂、体育馆、地下停车场以及室外活动场地的的建筑面积等指标。紧扣上述数据及指标是我们做好设计方案的前提和基础。
下一步,我们要对项目建设地点进行现场考察,对建设用地的地形、周围环境、交通等等有个初步的了解。九江市委党校位于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为新兴城区,建筑用地呈长方形,为丘陵地块,地块西南为主干道兴城大道,地块东南为规划中城市支路,块周围为开阔地。(地形图见图一)。
对现场的考察完成后,我们就可以翻阅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相关规范,收集资料,还可以参观与项目相关的工程实例,如杭州市委党校、厦门市委党校这样的优秀项目。也要通过跟业主的沟通,了解业主的要求及意图。
接下去,到了比较重要的阶段,就是方案的立意构思。
我们先进行建筑内部功能分析及外部环境分析:党校作为承载着培训党的领导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重要功能的特殊场所,党校校区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形态与一般的教育建筑建设相比,规划设计必须要有更高的的立意和定位。
这时候,我们前面对项目建设地点的考察资料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结合地形特点,基地处理成有利建筑气场的台地形式,沿东南走向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形成入口空间、台地绿化、中心广场、教学区建筑群、生活区中心绿化,生活区建筑群等,形成两进院落,三个层次的建筑空间形象;同时根据设计任务书中要求与规划建设中的市民服务中心保持同一走向轴线关系,群体建筑风格结合自身功能特点与市民服务中心协调,又同时具有庄重、严肃、大气、恢宏的个性特点; 这样,我们就基本能制定一个模糊性的意向草图。
有了这个模糊性的意向草图,我们就要对校区总平面规划及校区内部单体功能进行分析,对教学综合楼、行政办公楼、多功能报告厅、图书馆、宿舍、食堂、体育馆、地下停车场以及室外活动场地所需建筑面积指标进行进一步统计,结合容积率、建筑密度
、退界等数据进行分析,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初步确定单体的占地面积、层数、建筑面积。在进行总图规划时候,由于基地相对紧张,建筑密度要求较低,建筑功能体块不可采用分散式布局,结合有限的用地条件我们将教学楼跟办公楼合为一栋,食堂跟体育馆合为一栋,宿舍楼、报告厅、图书馆各一栋。这样建筑占地减少,在满足建筑密度要求的同时可以营造模糊性意向草图时候设想的台地绿化、中心广场等等。
具体总图布置如下:场地处理成台地形式,与兴城大道约5米高差,主要入口空间设置在场地东南侧,左右对称设置地下车库水平入口、上行入口坡道、人行大台阶、台地景观绿化。沿坡道而上是中心广场,周边由教学办公综合楼、报告厅、图书馆及联系它们的架空连廊围合。通过底部架空连廊进入第二进绿化院落,主要建筑有食堂体育馆综合体和高层宿舍楼,结合地形由西向东依次设置室外体育运动场地、中心绿地和辅助休闲绿地三个不同功能层次的室外活动空间。同时由兴城大道接入车行和人行入口,方便生活区的对外交通联系。地下车库设置在宿舍和教学办公综合楼及部分绿化广场底部,在兴城大道和东南侧市政道路分别接入车行口,形成出入方便的环通格局,校区交通组织流线趋于更加合理化。主要功能建筑单体都有道路环通或沿长边布置,同时设置无障碍坡道,方便残疾人进入建筑,在西侧设置残疾人专用车位。
这时,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控制性的方案草图。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对建筑单体平、立、剖面进行进一步的推敲。将教学办公综合楼进行合理布局,有效的结合教学和办公两功能,区分教学区和办公区人员的交通组织;校区建筑形象按照案设计要求与规划建设中的市民服务中心相呼应,又同时具有党校庄重、严肃、大气、恢宏的自身特点;单体外形基本设计思路均采用纵横三段式传统手法,简化不必要的装饰细部,结合单体功能特点,有机组织经典的建筑元素,使整体建筑形象具有传统稳重、经典永恒的特征,成为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建筑形象,符合党校这一特殊教育建筑的特征。
通过上述调整,我们就可以做出表现性方案草图了。这时候的方案已经成形,但只要是方案总会有优缺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会做多个表现性方案,这样对比才能是方案更趋向于合理和完美。就拿党校新校区这个项目来说,我们例外也做了两个表现性方案,基本设计理念相似。一个方案将主要入口放在西南主干道兴城大道上,其余布局跟方案一相当;还有一个方案的区别在于建筑单体的布置及相互之间关系的不同。
综合比较这三个方案,最后选出最优方案后,进行方案深化,完善设计说明、总图、单体平、立、剖面,再做出相应的建筑效果图,这样一套完整的方案文本就大功告成。我们当时经过推敲选择方案一(图二) 投标并最终中标。
通过这个工程实例,我阐述了建筑设计方案的全过程,下面附图(图三)一张,算是总结,如有不足,还望指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会计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1.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引导精神
纵观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面对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的率先发展,近十年来,高职教育研究广泛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当下,高职职业教育教改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大多以“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这两大看点为展开,逐渐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工作过程就是针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程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加强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将教学与工作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所谓“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是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2014年2月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并且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本研究以“三对接”中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为研究切入点,以我院2015年各年级所开设的会计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设计和实施。
2.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突破口
查阅国内同级别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各类专业教改方面的论文和课题,大多数围绕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的构建;第二,某门具体课程的设计;第三,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第四,实践教学问题的研究。而这些研究还都停留在设计的表面阶段,只是提出了一些设计理念、思路等,而将设计内容具体化,细致到将工作过程中的某一环节与教材中理论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设计的研究为数不多。参与本研究的教师在过去承担的授课过程中发现按照传统教学重点、难点授课不可避免地出现与实际工作过程发生相脱节的情况,比如有些知识点在传统的教学或考纲中是被要求“了解”的程度,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易被忽视,反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是经常遇见和接触,这种脱节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胜任工作,而相反被要求为“掌握”、“熟悉”、“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少触及,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但并不是说“掌握”、“熟悉”、“理解”的内容授课就不重要了,只是说授课时的侧重点不一样了,针对这类知识点授课教师要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角度进行讲授,此部分已属于成熟化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本研究的重点,我们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与实际工作过程相接轨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
3.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阶段
3.1阶段一:任课教师获取实践经验
所谓教师获取实践经验,建议有条件的任课教师要在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后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来有的放矢地获取经验。当然这里的实践经验由于受教师身份和个人生活节奏的影响,我们将之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直接获取的实践经验,当然这也是效果最好的方式,即深入企业、公司进行实际调研;另一种情况则是间接获取实践经验,即采用与行业能手、专家电话沟通、网络视频、实操书籍学习等其他方式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3.2阶段二:任课教师形成设计与实施方案
将各方获取的实践经验梳理后与现行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将实际工作过程的点点滴滴融入教材的每一部分,不拘泥于教材和考纲编排的结构和侧重点,采用“一视同仁”、“全面撒网”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大大小小的知识点,最终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切入点,做出“一对一、对号入座”式的教学设计(提供如下设计思路,也可根据课程性质进行适当调整)。
3.3阶段三:反馈效果评价分析
无论各行各业,在形成一个拟定方案并付诸实施后都希望看到是否有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需要受用者进行客观评价。而我们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更不例外,其最大的受用者是学生,在学生中发放评价效果问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而同行的教师,尤其是讲授同一门课的教师更具有发言权,建议抛开同事、同学之间的人情面子,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如实的优缺点以及今后改进的地方,不仅是对他人教育事业的负责,更是对自己为人师表最大的鼓舞;此外,如果教师的设计与实施方案是通过深入企业、公司进行实际调研而形成的直接获取的实践经验,建议将这些教学效果反馈给企业,这不仅是对企业、公司的一种尊重,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展开合理化建议和意见问卷调查来得到更多的经验,来弥补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的不足,即反复推敲,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
3.4阶段四:建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后续保障体系
当然经过上述三阶段的开展,有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受到各方良好的评价,有利用和实施价值,为学生、为一线教师、为企业、为社会能带来效益,我们就必须保留下来,并逐渐完善;而有的则效果不佳,被取消或被重新整改。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整的后续保障体系来维系它们,通常可以从强化师资队伍能力培养、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课程评价标准这四大方面着手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