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学的基本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病急也不能乱投医,可不能完全丢了传统好的东西,须围绕抓好课前预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重视朗读的训练;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这几方面去实施教学。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对课文的知识事先做个先知先觉的过程,学生预习时会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对于困惑或疑问的知识点会有深刻的印象,学生往往经历了一个自动获得知识、解决疑难的过程。学生带着疑问上课就会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学生在预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钦佩不已的同时也产生了几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去借箭的时候故意一边擂鼓一边呐喊?为什么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只要二十条船,不要多点或少一点的船?……因此,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上课时迫不及待地要求解决。在集体讨论和教师点拨中,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顺利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大量的事实证明,凡优秀的教师,在课前都会很认真地做好课前准备。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有的细细斟酌考虑,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因此,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备课,因为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该怎样教。可以说,一堂课就是一盘棋,我们要下好这盘棋,就得在踏上讲台之前有一盘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创设和谐的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灵碰撞的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运用,因此,我主张教师本身首先是一团火,并把这一团火化成对学生的情和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热情服务中、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老师可亲、可信。 教师要因“学”论“教”,设计教的过程,课堂上打破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教案转,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教的过程。
四、重视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像《给予是快乐》、《去年的树》这类课文,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像《火烧云》、《观潮》、《鸟的天堂》等这类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爱国之情。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不但可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朗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明白文本的主旨,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段,老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如阅读《匆匆》这篇课文,读懂了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可以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也悟出一些道理。在阅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动笔画一画、写一写、与同学议一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具有实效性。
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近年来,生态教育思想和生态教育理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成为谈论越来越多的生态话题,随着对生态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生态式教育为体育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生态学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论为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体育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除了在内涵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而且体现了体育教育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时代感,所以在研究体育教学时不能简单的套用生态学理论,而需要注意运用生态教育思想和理念将其作为一种复杂生态系统进行相关的研究。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当今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体育教学并不是过去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无论是社会、自然,还是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等方面,都关系着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理解透彻影响体育教学的各方面因素,找到有利于其发展和创新的突破点,从而达到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为了适应这一需要,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并且通过研究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阐述体育教育生态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体育教育学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完善,体育教育生态环境也存在失衡的现状。体育教学生态系统是建立在多类学科理论的基础之上,其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任何一个生态分系统里存在更小的相互影响的生态要素,由此拓宽了体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因此,在结合生态学理论分析体育教学时,应该注意充分利用各种原理对其进行研究,另外也要借助各种生态要素合理搭配,进而形成一个和谐、系统的活动生态和良好的生态系统。同时,体育教学生态系统的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要共生互补,使各要素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才能够保证在宏观上实现协调性与科学合理性,形成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体育生态教学理论体系,其研究的重点是教育,并且关系着体育的产生、存在、发展,目的是形成一种良好、和谐的生态关系。
二、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发展脉络
依据学科属性,体育教育生态学是多种学科相互连接形成的交叉学科,它既属于体育学科的范畴,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依据生态学理论,体育教育生态学主要是以生态理论、研究方法为主,并致力于分析在体育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各种人文环境等对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并将其中的基本规律展现出来,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丰富体育教育学理论研究体系。另外,体育教育生态学以体育教育和教学实践为立足点,分析和解释体育教育中的问题,并将生态学理论运用到体育教育实践活动中。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体育教育生态学不仅是教育学其中的一环,而且也是属于体育教育学的一部分。体育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而建立起来的,然而分析实际体育教育问题时,要避免简单地硬搬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应该在生态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指导下,对体育教育进行全面而透彻的探讨,进而完善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同时也为当前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帮助。通过这一理论的运用,深入分析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结构,这一部分主要研究的是体育教育的个体以及群体系统,并对整体生态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体育教育生态结构的基础上,揭示“最适度原则”、“体育教育的生态节律”等基本原理,阐释体育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探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通过理论指导进行体育教育实践活动。从这些条件上看,在教育领域中,体育教育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不同和差别,有其独特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视角,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另外,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边缘效应,是其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这些问题关系到体育教育生态学是否具有成为独立学科的权利和理由,对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三、体育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体系的特点
体育教育的生态学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体育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是一种兴起的研究视角,属于体育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体育教育生态学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生态学、体育生态学、体育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体育教育生态学研究内容体系的结构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归纳和分析:1.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这一部分研究的重点在于教育生态学的概念、研究方向,以及教育生态学的目的和意义。2.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首先从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来讲,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影响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部分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分析了体育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只有综合考虑多种环境因素,这样才能全面地做出判断,更好地发展体育教育。再从体育教育的生态功能这个角度看,这一部分研究的侧重点则是体育教育生态的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依照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研究了体育教育的生态作用和意义,阐明了体育教育生态的内在发展进程,还展示了其外在的生态功能。3.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从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的角度看,体育教育的生态学理论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理,即生态学原理与教育节律。这个部分主要阐述了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定律、法则以及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体育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另外,从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来讲,这个部分不仅分析了体育教育和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对体育教育与内部各个环节的联系进行了研究探讨。4.体育教育生态学的评估模式。这一方面分析了体育教育生态的评价、原理以及方法,评估模式作为体育教育生态学中的重要部分,是进行反馈调控的环节。
四、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尽管在我国体育教育生态学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其仍呈现出明显的落后性,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缺乏广泛的推广和运用,教育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也没有放在体育教育生态学这一课题上,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迫切地需要获得全方位有效的改进。究其原因可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目前对于体育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不够全面和开放,而且研究的范围比较小,缺乏多样灵活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研究内容,由于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因此研究理论大多是经验之谈,没有充分的对比研究和实验性研究。除此之外,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仍旧缺乏足够的深层次研究,在学术上还属于边缘学科,对关系到体育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探讨,无法形成学术共识。所以,体育教育生态学在研究上面临着难以创新的问题和不足,这不利于其长久的发展下去。
五、结语
关键词:初中物理;高中物理;衔接;实验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梯度大、难度高,“高中物理真难学”是高中学生的普遍共识。如何使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是摆在高中物理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教师只有做好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做好“三个三”,才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针对性。
一、注重“三基教学”
“三基”是指物理基本概念、物理基本规律、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一是要加强物理基本概念的教学。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物理概念就好比一座大厦的基石,基石不稳固,就无法建造起挺拔、坚固的大厦。例如,若没有电场、电场强度、磁场、磁感应强度、电磁感应等一系列概念,就不能形成电磁学。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形成概念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不可能有效构建物理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二是要加强物理基本规律的教学。教师要重视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要教育学生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如果物理概念是大厦的基石,物理规律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钢筋框架。在电磁感应现象教学中,学生要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方式有哪些情况,电路中存在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要教育学生掌握物理规律是根本,学生只有把规律弄明白,才会追根溯源,才能真正理解物理规律。三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大数学家笛卡儿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注重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的能力的培养,培养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提高听课的效率,多理解、多复习、多总结,学生掌握了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提高解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素养。
二、注重“三个分析”
“三个分析”是指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做功分析。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做功分析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是学生打开物理之门的金钥匙。受力分析是指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一般受力分析的顺序是一重、二弹、三摩擦、外加力直接加;要清楚共点力、整体法、隔离法、正交分解法。学生只有正确掌握受力分析,才能对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做功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正确分析,要清楚是在做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是一维空间还是二维空间;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样正确判断物体做什么运动,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从牛顿运动定律入手进行分析。做功分析是分析物体能量变化关系的关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两层含义:(1)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2)做功的多少决定了能转化的数量,即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一种过程量,它和一段位移(一段时间)相对应;而能是一种状态量,它与一个时刻相对应,两者的单位是相同的(都是J),但不能说功就是能,也不能说“功变成了能”。另外,要教育学生把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做功分析综合考虑,把三者联系起来,不孤立分析一个物理量,要全面、系统,努力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注重“三个实验”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思想、创新技能的有效手段。三个实验是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制小实验。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演示牛顿实验,能形象说明“自由落体运动”,使学生更明了自由落体运动,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境,使学生感受倍深。学生分组实验具有启发性、互动性,人的创造意识能够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被启发、唤醒,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在某些特殊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训练、提高。在力的合成实验中,学生间相互配合、讨论、记录、分析、总结,提高了学生对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合力、分力、等效作用效果的理解。分组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建立形象思维,成功的分组实验,既可以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加深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快乐中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制小实验,学生在自制小实验前会主动整理物理知识、物理规律,主动归纳、分析、设计、动手、实验。学生自己设计物理小实验,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物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等。其中,理解能力,是其它各种能力的基础,对物理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1、理解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理解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之变成自己的观点,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素质。反之,若学生理解不透彻,在学过物理学后,只是死记住一些定义和公式,则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就难以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不能把抽象的公式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或者不管条件乱套公式,看不清问题的实质,导致各种错误。
2、推理判断能力。推理和判断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物理学中的推理,要以物理理论和事实为依据,思维过程一定要合乎逻辑,绝不能凭空臆造或不合逻辑的推理。因此,要熟悉物理学的各个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具体问题所给出的事实,想清楚其中的道理,这是进行推理的前提和基础。
3、分析、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要求学生会独立地处理不熟悉的或者未见过的问题。处理问题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是学生已学过的,要求学生能独立、灵活地处理问题。新问题不一定很复杂,有的看起来可能很简单,涉及的知识亦不一定多。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具有比较准确和深刻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独立地把它们应用到所涉及的问题中去,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检测。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1、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学生之间存在差距,是客观事实,教育的目的不是消灭差距,拉平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是要通过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通过教学,一方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如:出思考题、提供阅读材料、指导课外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 循序渐进。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控制教学进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速算的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涉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培养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3、讲究方法: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因为它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基础。在讲解概念时,一定要重视得出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通过对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的讲解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课堂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讲解上。不要用讲解大量例题,来代替对概念和规律的讲述。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不要急于做大量的习题。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题,决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或重点。当然,在对基本现象、概念和规律做了充分讲解的基础上,讲解适当数量的例题是必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同样,学生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一针对学生状况,阐述学习意义
为了一开始就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前两三天通常通过班长给班里每个学生发一张不需记名的简短的调查问卷,以去年给数学系发放的问卷为例,仅包括几个简洁的问题,如:1、你打算将来当教师吗?为什么?如果不希望当教师,希望从事什么职业?为什么?2、你怎样看待教育学这门课?3、你认为学了教育学要达到什么学习目标?4、对于这门课或老师你还想说的是———。问卷收上来一统计:252名学生大约72%憧憬教师职业,但是因为目前就业难担心竞争不上教师岗位,希望教育学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帮助就业以及就业后较好地胜任工作;大约20%的学生向往公务员职业,认为学习了教育学意义不大;还有大约8%的学生无明确的职业向往,不知道学习了教育学有什么作用。
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出发,我有针对性地准备了第一次绪论课。首先简单向学生介绍了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大体内容,告诉学生教育学这门课在很多地区教师招考中是必考的一门课,学好教育学有利于在竞争中胜出。接着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杨瑞清、董春玲等典型人物是如何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自觉地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做出不平凡的贡献的,还向他们介绍了国外一些著名教育家如苏霍姆林斯基等的事迹。又列举了中外一些人士违背教育规律导致教育失败的案例。随后通过一系列准确、详实的数据向学生展示出我国与世界主要几个发达国家在经济、军事、政治方面的比较,总结优势和差距,剖析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指出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密切结合实际,讲清基本理论
学习公共教育学的学生,对教育学理论大多了解得不多,也没有具体当教师的感性经验,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认识比较肤浅、模糊。学习公共教育学,教师单纯地抽象讲授不利于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认识和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除了可以通过列举教育实际中的零碎材料来使学生了解实际外,案例教学法是比较重要的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根据案例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成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两种形式。反面案例又可以分为反证案例和反常案例。
例如,为了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共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体系,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适应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在给学生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时,联系学生所学专业,比如上学期是给数学系学生上课,给学生放了两位小学数学老师都是讲授圆周率的教学视频片段。第一段视频内容是第一位老师告诉学生圆周率大约是3.14,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其中一个组里有三名学生,第一个学生心不在焉地测量着,第二个学生非常认真地测量,第三个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测量,只是乱翻书。当老师一个个叫起学生报告测量数据时,第一个学生由于还没有算出来,说3.14又怕老师怀疑他没做,犹豫了片刻说是3.12,老师点点头表示赞许;第二个学生把认认真真测量的结果2.98说了出来,老师没有做声;第三位同学一看这情形赶紧说是3.14,老师马上夸了他一通。结合视频内容我给学生详细分析了这位老师是如何违背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以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的。第二段视频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一位很有名的优秀教师上课的片段,这位教师由于课前通过调研知道80%的学生已经知道圆周率的数值,没有让学生测量圆周率,而是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直径数值并报告出来,告诉学生测量三次,并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三次。测量结果出来,学生都感到有误差,教师引导学生正视误差,进而又启发学生思考误差产生的原因等等,结合这段视频内容我又给学生深入分析了这位老师是如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
除了运用正面案例、反证案例外,在适宜时机运用反常案例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思维判断能力,促使学生全面认识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以及思考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例如在讲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时,我给学生呈现了以下反常案例:
案例一:湖北省公安县13岁的聂愿愿由父亲聂其文(曾任公安县闸口中学英语老师)独揽教育,他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将12年的课程浓缩在4年内完成。他的教学风格突出“背”字,不仅要求愿愿将语文、英语等课本背得滚瓜烂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也要求愿愿一本一本背诵,除了公式定理外,还要背诵大量的例题。一年365天,愿愿至少有350天在学习。贪玩时,他爸爸就对他拳打脚踢。读过3年小学和一年半高中后,在1998年的高考中,以628分的高分考取华中理工大学。他爸爸用同样的方式培养妹妹聂思思考进北京大学。
案例二:湖南益阳的舒扬阳由于父亲(曾任一中学英语教师)看出她早慧。从小在游戏玩耍中教会了小学大部分知识,上小学后不适应学校教育方式,对学习失去兴趣。上小学四年级时是倒数前三名的“差生”,其父亲遂将她接回家自行辅导。他琢磨出一套“自导联助”教育法,首先将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然后分为若干个综合专题,并将语文、数学、自然等课程的知识点循序渐进地融入专题中去,而每个专题最初教的都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先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父亲用两年时间让她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3年后(即1999年),12岁的舒扬阳以544分的高分被中南民族学院录取。
这二则案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未等提问,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其间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学生在他们的交流讨论中,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的利和弊逐渐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最后,我在课件中展示了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主要的一些作用,结合案例和学生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启发学生要辩证地理解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指出目前我国在现有的条件以及教育方式下,很多学校教育具有局限性,激励学生以后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以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性。通过上述反常案例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以及教育理论不断的发展性。
三灵活运用教法,教学手段多样
公共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特点以及学生对公共教育学知识体系了解不多的实际,决定了讲授法是公共教育学主要的教学方法。长时间的讲授,学生易感到单调和疲劳,讲授法要和其他方法如讨论法、活动法(如让学生尝试教学、教学观摩等)等灵活配合使用,动静结合,教学内容疏密相间,能够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交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讲解一段时间,适时地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做成flas,或者加进一些教学、影视视频资料。例如,在讲解关键期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错过关键期能否逆转的内容时,我把辽宁猪孩王显凤的事例做成精美的flas呈现给学生,生动形象逼真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目光,随着动画的展示,讲解透彻非常容易,而且学生印象深刻。再例如,在讲解德育的基本原则时,我利用了前苏联影片《教育的诗篇》,这是一部反映马卡连柯教育事迹的老影片,没有字幕,学生观看时有时听不清楚台词,我给它配上清晰的字幕再给学生放映。欣赏完影片我带领学生边回忆影片内容情节边给学生解释德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并引用其它的案例启发诱导学生:德育的一些原则运用非常灵活,内涵很深,而且它们的内涵还在发展着。另外还把自身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从仪表、着装、教态、板书、语言、表情、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处理偶发事件等各方面都注意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思想状况会有所变化,社会对新教师的要求也会不断地提高,公共教育学作为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学如何相应地调整,质量如何逐步提高,需要同行们不断地研究探讨和交流,以期完善对师范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尹祥保.教好公共必修课“教育学”的几点体会[J].课程·教材·教法,1981(4).
[2]许文杰.联系学生所学专业,改进公共课教育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1984(5).
[3]朱伟,王玉珣.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0(9).
[4]但武刚.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