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一、发展意义

甜高粱又称糖高粱,具有光合效率高、生物产量高、糖分含量高、适应性强、抗旱、耐涝、耐盐碱的特点,是一种高效节水型作物,适合于西北大部分地区种植。近年来,已成为世界上一种新兴的糖料、饲料和能源作物,备受糖料、能源短缺国的青睐,我国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明确把非粮作物甜高梁的应用开发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发展甜高粱产业,符合循环经济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对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总体目标

(一)产业定位。把甜高粱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新常态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打造甜高粱产业链奠定基础,推动全乡循环经济、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节约用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二)发展思路。按照“政府作引导、市场为导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科技作支撑,典型作示范、农民有收益”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以发展节水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土地流转,用经济效益调动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引导农户连片规模种植,着力培育种植大户,开展示范和推广应用,积极探索甜高粱工业化开发利用,带动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三)发展模式与布局。坚持集约开发、集约经营的发展模式,科学规划种植区域,以土地流转、租赁,培育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为目标和方向,用经济效益调动种养大户和群众的积极性,以我乡养羊和养牛小区为主,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为重点,实行规模化种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乡养殖业快速发展。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引导农民统一规划、连片种植。种养大户种植面积要在1000亩以上,不搞分散零星种植。

(四)发展目标与任务。力争3-5年,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饲用型甜高粱1万亩,可供15万只羊单位牲畜饲草需求;提高甜高粱利用水平,以工业园区为依托,通过政策扶持等形式,鼓励和发动种养大户建设甜高粱生产加工线,推广种植醇用型甜高粱0.5万亩以上,形成0.5亿元以上的农牧业产值。

三、生产基地建设

加大甜高粱种植基地建设力度,力争3-5年,全乡甜高粱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甜高粱农牧业产值达到0.5亿元以上,推动全乡农业转型跨越发展。

(一)种植基地建设。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和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原则,制定适合机械收获作业的标准化栽培模式,大力推广全膜覆盖甜高粱高效种植技术,提升标准化水平,有效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调动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积极性,不断扩大甜高粱种植面积,提高优质饲草,推动全乡草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5年推广种植4579亩,力争3-5年,全乡甜高粱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建成100-500亩的种植基地6个,500-1000亩的种植基1个,10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1个。鲜茎叶年产量达到6万吨,亩均产值达到2000元以上,年种植总产值达到0.3亿元以上。(见表1)

(二)草牧业发展。充分利用甜高粱产业发展,不断提高饲草生产,为加快草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坚持“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发展方向,扎实推进养殖设施化、畜禽良种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大力发展以标准化生产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大力推广甜高粱青贮加工和饲喂技术,全面提高甜高粱饲料化综合利用水平,提升畜牧业产出效益。力争到规划期末,全乡甜高粱秸秆总量达到6万吨,保障15万个羊单位牲畜饲草的需要,平均每羊单位养殖收益达到200元以上,年养殖总收益达到0.3亿元以上。(见表2)

(三)加工基地建设。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完善甜高粱产业链,依托工业园区,鼓励种养大户、企业建设甜高粱加工生产线和饲草加工基地,培育甜高粱糖、生产燃料乙醇、工业发酵菌种等甜高粱深加工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扩展甜高粱产业链。力争通过3-5年的发展,形成“种植—加工—秸秆渣青贮饲喂”循环生态产业链,促进我乡甜高粱产业稳步发展。

四、创新发展机制

按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目标,整合各方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创新力度,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各项与之适应的机制体制,推动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一)注重政府引导,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发挥政府在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强指导协调,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政策服务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积极争取甜高粱种子补贴、青贮设施建设补贴、生产资料补贴、用电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及农机具生产企业补贴等国家和省、市、县的优惠政策,推动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与金融机构积极协调,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甜高粱产业发展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专项支持资金,通过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甜高粱生产基地建设,有效扶持甜高粱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甜高粱,为我乡甜高粱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三)发展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集中。推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减少农户后顾之忧,保障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推动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带动。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落实。一是成立了甜高粱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分头落实负责,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二是积极发动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三是及时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分发资料等措施让广大种植户及时掌握种植技术。

(二)精心谋划项目,落实扶持政策。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协调力度,加大项目谋划和衔接力度,促进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争取在项目建设、政策扶持、科技研发、信贷投入、社会参与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三)加快土地流转,保障种植用地。将甜高粱种植区域纳入全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时办理审批手续。积极保障种植用地,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将开发进行甜高粱种植的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给开发单位或个人。制定出台甜高粱种植用地土地流转政策,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鼓励引导农民统一规划、连片种植,防止分散零星种植。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规划 技术创新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科技突破都会催生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革命。在此过程中,总有一些国家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自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范围内以知识技术密集、绿色低碳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呈现出与传统产业不同的特征,并日益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世界各国都已充分认识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造经济财富、创造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并将其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总结各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及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在世界发达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大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美国于2009年和2011年两度《国家创新战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指出:“世界正走向创新型经济,而没有国家会比美国的创新实力更强。我们成功的关键,就像以往一样,是开发新产品,产生新行业,保持我们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创新战略的核心理念是构筑“创新金字塔”,并将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先进制造、空间技术、健康医疗、教育技术、作为国家的优先发展领域。欧盟与2010年3月制定了《欧盟2020》战略,提出三大战略重点,即“智慧增长”、“可持续增长”、“包容性增长”。该战略确立了信息技术、节能减排、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优先发展领域。日本与2010年6月了《新增长战略》,将低碳革命、将抗长寿、发挥魅力作为振兴经济的“三大神器”,重点培育环保、能源、健康、旅游、信息技术等领域。

(二)明确发展目标,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世界发达国家依据不同产业的特点,结合本国基础和需求,制定了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如美国提出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达到总发电量的10%,2025年达到25%,2035年全国80%的电力由清洁能源供应。欧盟为建立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增长模式,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于2007年3月明确提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三个20%”目标,即到2020年能耗降低20%,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占能源消费的20%,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20%;而2012年提出的路线图更是将205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设定为比1990年减少80%―95%。

在制定发展目标方面,政府相对于企业和个人更有优势。政府往往拥有更多的基础性知识,能够跨越不同的市场,率先察觉技术的变动趋势。政府恰恰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确定给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关键部门,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对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的产业部门,甚至通过明确的政府订单或发展规划,引导市场主体的创新。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兴产业具有知识高度密集、技术快速演进的特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把握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既包括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也包括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还包括工艺开发和工程化实施能力。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应特别注重从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构建产学研互动机制,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基础设施,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融资环境、创新基础设施、规制政策框架等创新体系上任何一个环节的欠缺,都会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短板。今天的硅谷,不仅是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同样也是生物产业重镇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基地,其持续竞争力主要源于全球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宽容是白的商业环境、高度集聚的风险资本和充满活力的创业企业家。反观欧洲各国,虽然在高等教育、基础研究等局部条件上不逊色美国,但在风险投资、创业氛围等关键银色上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从而至今尚难以发展出与硅谷相抗衡的新兴产业集群。

(四)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扶持风险投资

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全方位支持,各项政策措施之间互相配合和协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撑体系。财税政策作为经济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基于市场”的原则,通过改变经济当事人的成本、效益,达到预期政策目标。具体来讲,一方面财税政策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成本和进入门槛;另一方面财税政策可以提高“夕阳产业”项目成本,引导市场主体从使用高能耗、高排放的技术转向使用低能耗、环保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领域更加集中,额度大幅提升、数量能加明确。我国要进一步营造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环境,形成国家发展战略―研发―市场应用的完整链条。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张的早期对于资金的需求是可能是主要的制约,所以要扶持风险投资。如允许对小型企业投入达2.5万美元的投资者以其一般收入冲销由此项投资带来的资本损失,允许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损失税前列支,降低税率为不超过17%;对从事高科技产品创新的企业给予加速折旧、投资递减、5年免税、未分配利润按转增资本所得的股票红利可延缓缴纳所得税等优惠;风险投资机构几乎享受完全免税待遇,美国各州还推出一些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措施,如实行税收抵免等。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群 建议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将战略新兴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因此,探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与发展问题有重要现实意义。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产业集群是指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在特定地区中,大量的相关企业及服务机构,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聚集起来,形成资金、人员、技术及信息等资源相互交换、融合、补充的类似生物有机体系统的区域性产业群落。产业集群可以分散创新风险,降低创业成本,企业之间互补,并减少交易成本。

产业集群的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之时,研究分析其产业集群建立问题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如果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集群发展的层面去进行系统的谋划,不仅凸显了规划编制的前瞻性,而且将促进各专项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战略性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有利于产业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由于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以及部分地区政策的短视行为,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的问题已现端倪。因此,研究集群内产业链专业分工问题,对高效开展行业协作,避免重复建设现象发生,防止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十分必要。

有利于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形成协同发展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与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密切相关,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导向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技术产业的成长壮大,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构建起相对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有利于深化产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的方向,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放在较为突出的重要地位。因此,研究产业集群的产学合作机制,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培育企业新的增长点,引领经济持续增长,掌握未来竞争的主动权,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战略性产业集群的特点

从本质特征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较,其呈现如下阶段性特征:

核心技术的独创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前沿性、战略性产业技术自主集成创新,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资本运作的风险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品研发、社会认同及市场包容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高投入、高风险特征。因此,必须创新产业资本筹措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平台,设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机制,加速资本的快速集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产业分工的国际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竞争优势,所采取的产业发展战略。世界上许多经济体,特别是发达国家,为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做强做大,必须克服狭隘的地域观念,发挥比较优势,有计划地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合作共赢。

市场拓展的艰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产品质量稳定性差,消费者认可度偏低,与现有同类产品相比成本偏高,服务配套体系不完善,在市场上立足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因此,必须科学制定集群产品市场培育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潜在市场需求,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专业协作的网络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局域网与互联网是产业集群内部进行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沟通与互换的重要平台,通过信息网络系统,龙头企业将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等环节与产业链实施有机结合,将提高整个集群战略性资源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群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由于我国企业技术投入偏少,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相对较低,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法律保障体系、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等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工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跨越式发展,本文认为应当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要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积极推进金融改革,构建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国研发及制造新产品成本相对较低,如果借助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就可以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甚至领先。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要坚持发挥我国低成本的制造优势,将低成本研发优势与低成本制造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的竞争优势。

要兼顾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力量,建立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的价值、供求和竞争规律,用利益诱导、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的“倒逼”机制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规划、财税、金融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政府“有形之手”破解市场“无形之手”的失灵问题。

要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发展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形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依托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崛起的新兴产业。它的发展能推动传统产业,开展技术创新,能够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节能减排,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的可行性研究,不盲目相互攀比,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规律选准发展方向和突破口,从产业布局、智力支撑、投融资预算、风险评估、服务体系构建、基础设施及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科学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使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形成规模效益,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新的战略支撑产业。

将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与高科技产业园建立有机对接,吸纳高校科研机构在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建立研究室和工作站,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打造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比率。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培育产业特色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各级政府可出面组织银、企联席会议,将建立专项银团贷款,扩大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并采用授信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直接分配到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比较健康的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产业集群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产业集群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入优质的战略投资者,规范操作办法,完善法规体系,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产业集群的资金扶持力度。分散资本运作风险。

处理好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关系。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紧紧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主线,摆好政府位置。增加对成长性中小型新兴企业的扶持力度,运用利益诱导法则,充分调动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新兴产业的积极性,明确其在产业集群中的位置。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很可能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严峻得多的环境,特别表现在由于投融资体制不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只有发挥中小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才可能跟上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

建立健全维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点,它的成熟与发展取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获取,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技术创新、运用体系的建立,千方百计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的突破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维护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切实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落实好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鼓励发展新业态等角度,针对产业的具体特征,制定流转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支持政策,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手段。

引导消费者转变观念,激发战略性新兴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跨越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鸿沟的桥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只有通过销售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企业才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和动力,才能够不断开展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培育上,一方面,要发挥利益诱导法则的杠杆作用,引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主动开展市场调研,根据消费群市场细分,调动消费热情,激发潜在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消费品的购买、使用行为进行必要补贴。在政府采购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产业化成果政府优先购买,以鼓励带动市场消费。

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诸方面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我们只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就一定能克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我国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民族的伟大振兴。

参考文献:

1.肖江平.如何构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撑体系[J].商业时代,2011(4)

2.宋河发,万劲波,任中保.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产业选择与发展政策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0(9)

3.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J].理论参考,2010(11)

4.刘峰.浅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12)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建成100个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力争建成8至1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200亿元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省重点产业园区,建成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产业园区;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资8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省产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5000亿元以上,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0%。

《贵州省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建材工业发展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工 业

《贵州省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煤炭生产。2015年,原煤产量达到2.1亿吨;矿井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原煤入选比例达到60%;建设矿井275处,建设规模1.6亿吨/年;力争建成1个年产5000万吨、2个年产3000万吨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企业集团控制在200个以内;2015年,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建设40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消耗煤矸石600万吨/年,矸石发电利用率30%以上。

《贵州省“十二五”建材工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建材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累计完成投资250亿元以上;水泥产量达8000万吨以上,水泥散装率达45%左右,墙材产量达400亿块以上;塑料管材、型材产量达50万吨以上。建材工业年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达3000万吨以上。

服务业

《贵州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末,力争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70亿元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达到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7个百分点、达到17.6%,增速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水平、高于全国和西部金融平均增长水平;把贵阳建成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及在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力争金融业竞争力在全国提升1-3个位次。“十二五”时期,全省社会新增融资总量确保达到9000亿元,力争11000亿元。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会员

历史经验证明,政府长期插手产业的发展,难以解决产业的结构性问题。

从2009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启动开始,人们就不难看到一种景象了――高层口号明确、政策明朗,地方热情空前高涨,企业角力疯狂。在见惯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的概念炒作、重复投资等现象之后,有人说,什么新兴产业?就是“升级版”的GDP。

不过,这话略显偏颇了。新兴产业必然是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和产业变革的未来,也是我国“十二五”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的重中之重。只是由于新兴产业在技术路线、产业环节、商业模式、市场培育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新兴产业在表现出优异于传统产业高成长性的同时,格外需要政府扮演新的角色。

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是寄希望于新兴产业来撬动的,国务院新兴产业“三步走”发展规划也勾勒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从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新兴产业从来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哪些是政府的“可为”?哪些是“不可为”?而哪些要“积极作为”?

“不可为”:新兴产业不能再延续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主导模式。历史经验证明,政府长期插手产业的发展,难以解决产业的结构性问题。在产业结构存在“短板”的状态下,产业就会失去长期的整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