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日常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高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且多数学校都会在学校内部设置专门的校园内部网络,形成了手机新媒体时代。【1】新媒体的出现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其他生活方式都带来了一定的改变。随着手机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推广,其对大学生日常管理产生的影响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主要分为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两种。
一、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手机新媒体的诞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QQ以及微信等聊天软件,维持与其他人之间的感情。而且这种途径也会有效扩大学生们的朋友圈,有效强化学生的交流能力,对一些性格较为腼腆、内向的学生效果尤为明显。
(2)拓展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
在优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新媒体也对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进行了拓展。这一媒体形式的诞生,改变了学生只能通过书本进行知识学习的局限性,而且随着4G网络的覆盖,手机上网的速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需求,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点查询与学习。这样查询到的知识点会更加全面、深入,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
(3)帮助学生释放负面情绪与压力
现代智能手机的功能极为强大,不仅具有学习与交流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强大的娱乐功能。学生可以在课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娱乐性软件,来释放自身的生活压力以及学习压力。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因不良情绪而出现的心理问题,间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心理素质。
(二)消极方面
(1)沉迷手机娱乐功能
正如积极影响中所述,手机的使用为学生的业余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如果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性而不能自拔,就会对其生活以及学习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2】
(2)过度依赖网络社交
网络社交软件的诞生,不仅为学生拓宽了自己的人脉交际圈,同时也容易使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方式,而忽略了在真实中与人的沟通,甚至一些学生开始排斥在现实中与人进行交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交往障碍症,这一点对于学生是十分不利的。
(3)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
手机病毒以及信息泄露等问题,一直是当今手机使用最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现在的信息较为多元化,在海量的信息中不仅有优质的学习资源以及其他带有积极向上内容得到资源,同时还有着一定数量的不良信息。而大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信息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手机新媒体时代不得不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手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正确使用手机树立良好地校园文化
大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后期阶段,会存在着叛逆以及独立的性格特点。所以各大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要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考虑到其中,要根据实地调查分析出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进而设计出的特色校园文化。【3】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学会正确使用手机。例如某校倡导“笃学”理念,利用这种方式形成了本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并按照手机网络特征举办了像论坛学习讨论以及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手机使用方式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二)丰富工作手段,实施个性化管理模式
为了应对手机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管理造成的影响,各院校必须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在建立校园文化的同时,对学生管理工作手段进行丰富,要利用网络优势,设置学生专属信息交流平台,使校内学生能够在平台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使管理人员能够准确掌握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的对各项工作进行调整。【4】同时每个系以及每个班级等都应设置专门的网络联系群,而群内老师与管理人员要始终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着手,开展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新模式。此外为了保证日常管理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制定出配套的约束制度,让管理人员可以以此为基准,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三)加大手机技术开发力度,保证信息安全性
针对手机信息安全性不足以及手机信息内容混杂等问题,各高校必须要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要在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指导之下,努力思考出可行方案,来对不良信息传播进行阻拦。不仅要对专业的过滤软件系统的构架以及工作流程进行不断地完善,同时还要对现有的手机媒体技术进行创新与提高。尤其要加大对网络监测技术的研究力度,要以此技术为依托,定期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筛查,一旦出现不良信息或者安全隐患,就要及时对“问题信息”进行消除与拦截,以确保学生手机使用环境的安全性,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束语:
任何事情都可能带来正反两面的结果,而手机新媒体也会如此,其不仅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问题。各高校必须要重视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各种影响,灵活运用积极影响来对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还要按照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方案来对负面影响进行有效的规避,为大学生创造出良好地手机新媒体使用环境。
参考文献:
[1]罗香玉.论手机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日常管理产生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9:258-259.
[2]张熙师,张颖.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电子制作,2014,14:59-60.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 全面发展
在新时期,传统意义上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工作仅仅停留在大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层面,另有一些对大学生事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比较宽泛,浅尝辄止,研究不够全面、系统。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出当前大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
1.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内容存在的问题
1.1以学校和管理者为主体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都呼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在学生工作者的具体实践中却未必能完全坚持“以学生为本”,而更多的是坚持“以学校为本”,对满足学生的需要方面考虑欠佳。如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制定者多数是站在学校角度思考问题,为学校考虑较多,方便学校管理学生,较少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的需要着想。在执行学校规章制度时,管理者较多为自身着想,方便自己。
1.2管理内容专业化分工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辅导员以班级管理、宿舍管理、学生社团管理、党团管理和学生会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最近又添加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辅导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并未专业化,缺少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营养生活辅导、学习辅导的专门人才。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上一般采用的方式是课堂教学,十分缺乏针对性,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我国高校辅导员多数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十分年轻,还没有完全从学生的角色蜕变出来,学生管理经验不够丰富,因此我国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内容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1.3辅导员队伍非专业性
当前,中国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要求,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如音乐、美术、舞蹈、计算机、石油工程等专业,并不是日常教育管理相关的专业。有的是本科毕业的学生,经过几天的上岗培训就直接加入辅导员队伍。合格的辅导员是要经过长期实践过程的。还有一些高校招聘辅导员时存在内定的现象,使辅导员队伍质量下降,严重缺乏专业化。
1.4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创新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制度是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来的,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日常管理制度与满足学生的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需要不断完善。
2.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面工作的优化解决策略
2.1增加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内容
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以学生为对象,离开学生就没有学校,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由此而定。学校工作要服务于学生成为管理内容之一。学生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受教育者”,而且是“教育服务”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开始以消费者的身份主动要求学校提供更符合他们需要的教育服务。这就需要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转变观念,从“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型,增强学生事务管理的服务意识,更多地着眼于为学生发展提供服务。
2.2加快大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进程
一是高度重视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及博士,运用专门化、标准化的心理测试手段,开展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学校要为心理咨询的开展营造浓郁的校园氛围,因为心理咨询不仅关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而且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与成才。其次,学习辅导要有专业化思路,以学生学习的辅导为例,不但要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一道,对学生的选课、学分、考核、激励等进行有效的指导建议,还要采取多种形式,或与心理咨询并重,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指导,包括学科辅导、学习咨询建议、学习障碍调试等。
2.3制定完善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制度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站在学生需要的角度思考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如对于宿舍管理制度,可破除以前以班级和性别为单位分配寝室的方式,而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承担的项目课题等为依据分配寝室,同时规定辅导员给学生以指导与支持。同时,在制定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制度时,可参考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引导,确立全体大学生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学校乃至社会和谐的高尚精神纽带和良好道德风尚。
2.4建立管理队伍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
高校可以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选送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攻读与自己工作相关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也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岗位培训,还可以让具备优秀条件的辅导员到国外学习成功的经验和攻读学生事务管理相关专业。为了提高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队伍的工作效率,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应该对每一项关键绩效指标引入多元统计分析,即将熟悉辅导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学生、同事、领导三方的评分进行标准方差分析和均值比较,最终形成绩效考核反馈和辅导报告。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国家最优质的人力资源,做好大学生的造就、培养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大学生事务管理任重道远,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事务管理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雅楠.新时期如何做好大学生教育与日常事务管理工作[J].品牌(下半月),2013,Z1:65+7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提到95后的大学生,总会伴随一些负面的新闻,但从其积极的一面来分析,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所体现的也有很多优点的,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依然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学校的工作一直以来以育人为本,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是一项较负责的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在培养大学生的问题上,应主动引导他们建立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调适,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有价值的社会群体。
1 价值观重要性的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对我国当代青年最殷切的期盼,只有有志青年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去奋斗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要求青年大学生要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同时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祖国永远都抱有喜爱的心态。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学校不仅要他们在科学文化素质上有更大的提高,更要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所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本领过硬,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进而去回报社会,这也能看出来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
社会上最关注的群体就是大学生,大学生入学后的一举一动都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议论声也一直不断,不能说所有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上都有所偏移,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呈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忽视他人,注重自我。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众人宠爱之下成长起来的,对他人的感受不是很关注,缺少奉献精神,在自己的小字典里没有“忍让”这两个字,易与人发生冲突。但这些大学生都充满自信,比较善于表现自己,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投入也比较多,所以他们也都是多才多艺的,在全面发展上是很符合标准的。
2.2 缺少实践,依赖网络。现在是网络社会相当发_的时期,这些大学生从出生就已经处于网络社会中,不管是信息的获取还是休闲娱乐都和网络直接挂钩,有的还会利用网络进行交友,严重的会发展成“网虫”,过度依赖网络,在实践上却少得可怜,生活不能自理,让很多家长都比较头疼。但是这也会让他们的头脑比较灵活,有诸多鬼点子,有足够的现象力,更能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性。
2.3 抛开束缚,过于前卫。现在大学生几乎都抛开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标新立异的新一代,穿着打扮以及交往上都没有过多的顾忌,这让很多人觉得他们出格、另类,不成样子。但是反过来看,他们这样做又是敢作敢为,追求率真自由的一代。
2.4 回避崇高,趋向实利。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会也关注国家的发展形势,比如经济问题、国际地位以及腐败问题,但是他们更关注的还是自身的利益,最实际的就是就业问题,在理想的追求上更多地夹杂了功利性。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重塑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正遭受着极大的冲击,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更是当代大学生走好大学路的总指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动95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3.1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针对95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移状况,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不失去方向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凝聚着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不要太注重一己得失,不要太迷醉于眼前利益,不要沉迷于个人世界,要让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个人发展紧密相联,积极进取,使自己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学校要高度重视将优秀大学生培养发展成党员,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注重巩固大学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2 主动适应95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对95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引导,要考虑到他们的个性特征。这一个性特征的形成,既有社会特殊因素,如独生子女政策、社会转型特有的困扰,也有成长中的普遍问题,如正处于青春期的迷茫、由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带来的困惑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出现不和谐时不要片面埋怨他们或求全责备,而要主动适应他们的个性特征。如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多与学生接触,形成密切的联系,构建温暖、和谐的集体氛围,让他们体会到从个人走向集体的快乐。
3.3 善于发掘大学生的闪光点。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注重适应95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还要努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他们的价值,让他们的个性在大学校园里充分生长。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在95后一代的成长与价值观重塑过程之中,要把年轻人的棱角削平,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活出自己的价值。
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革命、建设、改革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最高统摄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方式方法和内容上要不断创新,95后的大学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以及价值观念都是比较有特性的,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上肩负着更伟大的任务,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学校应正确引导他们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有更好的价值观,从多方面对他们进行鼓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感召下,坚定立场,坚守信仰,秉承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不要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蒙蔽和侵蚀,要主动承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做大众精神的引领者,激起创新创业的澎湃力量,成为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义务,沈澄.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调查的启
示――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8):77-80.
[2]张乃琴.加强90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参照[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3]夏元珍.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分析--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
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与深入,使得女大学生群体管理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就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管理创新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女大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
社会性别;高校女大学生;日常管理;创新研究
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日趋成熟与完善都使得高校女生比例逐渐提升。作为女性群体,高校女大学生在保持与男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致性的同时,其自身也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这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树立社会性别视角,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从而真正实现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管理创新。
一、社会性别视角下做好高校女大学生管理创新研究的意义
社会性别是与生物性别相对而言。前者主要就男女生理结构上的差异进行明确,无法改变。后者是因为历史、社会及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影响造成的男女性格心理方面的差异。受后天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与灵活性。积极做好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管理创新研究具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满足女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作为与男性相对立的女性群体,女大学生在心理发育、行动习惯、智力影响因素及思维角度方面都与男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女性逐渐摆脱男性从属地位的限制与束缚,其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萌发使得她们更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正是这种心理发育方面的改变使得我国高校在开展女大学生管理工作时必须树立社会性别视角管理理念,将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的管理区别开来,针对男女学生不同的群体气质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与管理措施,以期获取更好的管理效果。
(二)满足高校学生创新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角度看,高校是完成性别社会化转化的核心场所,而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性别角色选择与定位的关键期,高校日常管理要求对应开展基于男女大学生自身角色特点的管理模式。借助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创新强化学生的性别意识,从而以性别为指导做好校园向社会的转化。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父权影响根深蒂固的现象,男性在校园文化中占据主导,女大学生应有的个性与潜能受到男性中心主义的钳制。
(三)满足高校日常管理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
高等教育的深入开展,更多的教育与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开展高校日常管理改革势在必行。而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日常管理作为高校日常管理的一个方面也必然承受着改革的压力。我国高校日常管理改革的核心是“以人文本”理念的融会贯通,是新时期高校日常管理必须坚守的理念,要求在尊重男女两性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两性的和谐发展。“以人文本”理念的提出要求做好学生人文关怀与指导,而男女学生作为差异性的两大群体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必须基于性别差异的角度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管理,这使得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日常管理成为高校日常管理改革的内在需求之一。
二、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女大学生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好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
高校女大学生管理的创新首先要体现为管理者理念上的创新,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具体开展管理工作。其中理念创新最突出的体现就是以人文本理念与因材施教理念的提出与贯彻实施。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以人文本开展女大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女大学生群体身心发育的特殊需求,一切为了学生,将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尊重女大学生的个性,积极做好与女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必要的沟通交流机制。在日常管理中注意创新管理方式,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女大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上,充分发挥激励的导向作用,从女大学生的日常实际出发,积极解决其日常生活与学习疑难,对学生的管理不仅仅是政治的说教,更应该是通过健康自由的环境引导女大学生的自由发展与成长。
(二)积极做好管理队伍建设,增强女性辅导员的构成比例
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对应年级的高校辅导员承担,而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往往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有失均衡。科学研究显示女性在开展管理工作时比男性更细腻,具有更鲜明的情感导向优势。而这种情感化的导向优势往往更能体察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助于民主和谐管理氛围的构成。高校女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问题,而部分问题是难以向男性辅导员表达与启齿的,如果选择女性辅导员开展女大学生管理工作,其为高校女大学生建立与管理者的沟通与联系提供了便利。女性辅导员用女性自身的细腻性发现高校女大学生潜在的生理与心理诉求,以女性化的同步立场思考问题,在管理方式上更多地发挥情绪引导与调整作用,让高校女大学生获取相应的指导与人文关怀,从而度过难关,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发展。
(三)创新高校日常管理方式,变政治说教为多元理性引导
管理理念上的创新进一步推动管理方式的变革。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也对管理方式提出了变革需求。新时期我国在树立正确的高校女大学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从女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与群体特征方面入手提出了互动型、引导型、针对型三种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发挥引导与互动的教学优势开展针对性指导与管理。互动性主要突出高校女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双向互动,改变传统管理者的独导性,在对话理念的支配下,让被管理者充分意识到自己作为管理参与者的管理主动性。引导型主要表现为对高校女大学生道德思维与道德情感力量的关注。高校女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与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理论教学有着明显区别,逐渐摆脱以知识本位思想实现了向能力本位思想的转变。女大学生的学习管理相较于情感管理与道德培养来说明显弱化,力求通过道德感染与熏陶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针对社会的不正之风进行自我纠正。近几年社会上涌现的爱慕虚荣、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对高校女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充分发挥道德引导的作用,让女大学生在获取知识加强学习的同时有效地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针对型管理就是对女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引导,建立有区别于男性大学生的管理方案,更契合女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以更具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开展管理工作。
(四)充分发挥网络管理优势,做好女大学生人文关怀
网络技术的更新与普及,网络的高校管理优势也逐渐显现。因此在新时期开展高校女大学生管理时应借助开放的网络平台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女大学生管理的有序性。同时网络平台的搭建也加强了女大学生与管理者的对话与交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既定限制。而交流方式的隐蔽性优势使得高校管理者能更好地获取反馈信息,从而作为后期管理工作的参考与借鉴。网络信息传播与共享的优势使得高校女大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接触社会信息的层面更加广阔,这也意味着高校女大学生思维水平与道德觉悟的感染与提升。网络是柄双刃剑,我们在发挥其在女大学生管理中积极作用的同时,更应该针对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做好有效防范与规避。
三、结语
女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教育群体,其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上的特殊性也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立足高校女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以社会性别视角为研究点,指明了女大学生管理现状及管理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网络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的管理创新策略,以期对高校的女大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与借鉴。
作者:张盛秋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宝,张婧群.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2).
一、上学期工作计划及总结:
1.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打架、校园抽烟等现象明显下降;
2.疫情期间学生日常管理平稳度过,没有重大事故发生;
3.加强辅导员自身的健康安全教育理念,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4.进行特困生资助及免学费开展工作;
5.抓好对就业班学生进行就业重点安排。
二、本学期工作计划:
1.转变部门职能分工,由原来的事务性管理性部门转变为服务性、协调性部门;
2.结合学院实际对学院学生手册进行重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