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核算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预算;财务;一体化;信息;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60
1预算管理定义概述
预算管理是指对企业的业务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筹资预算及财务预算等进行管理。业务预算是指企业基本业务活动的预算,它因不同业务类型而异。资本预算是对企业的长期投资业务及其他筹资业务进行费用预估的工作,具体包括资本支出预算和一次性专门业务预算等。筹资预算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来源进行预测和规划,具体包括长短期借款、应收款和股票和债权发行等;财务预算则综合反映了各项业务对企业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从而有效地规划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
预算管理的环节主要包括:(1)预算编制,是以预算目标为依据,对预算总目标的具体的量化处理;(2)预算审批,即根据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将预算申请提交给具有审批权限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核和批准;(3)预算执行,是各级预算负责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各项调控和人的主动性努力完成预算目标,是预算的具体实施和预算控制的核心环节;(4)预算调控,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日常控制职能;(5)预算评价,对预算结果进行评估等。
2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2.1预算管理系统较为独立,未与其他系统相协调
当前,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在企业各个部门开始实施ERP系统管理。但ERP系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企业在运用ERP系统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系统、生产系统、销售系统等进行关联与整合时,却缺少了与预算管理系统的有效结合,使得预算管理系统没有有效发挥其作为企业目标计划和战略实施及内部控制的重要管理作用。
2.2预算管理系统缺乏信息化技术支持
预算业务的控制分布于预算编制、审批、执行与评价等各个阶段,企业在执行预算业务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相关的信息化技术支持,使得预算管理在整个流程中明显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1)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分析。企业的主要做法往往是综合过往的预算数据及当月的预支出情况,而未进行科学的模型计算。(2)审批过程过于主观。企业对预算的审批主要是根据业务流程给予相应的负责人进行审批,缺乏相应的技术审核,即对不符合要求的审批内容通过信息系统予以指正与驳回等。(3)评价控制能力弱化。预算的评价控制主要集中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后,这样易导致经济活动事项与预算执行环节中状态的信息不对称,致使预算的约束能力弱化,无法有效地发挥预算控制成本、防范财务风险等相关作用。
2.3预算管理未覆盖企业全部运营经济活动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财务预算控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收支预算中,而没有覆盖企业全部的经济活动。企业要提高预算控制成本和防范财务风险等能力,必须将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但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存在一些不确定性项目,使得其支出与收入数据也存在一定的变动性,在进行年度预算编制时,无法进行准确预测,故这类领域的数据预测往往变成预算控制的盲区。如纵向的科研经费、在建工程、新研制产品的销售收入、捐赠收入等,均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高发区。
3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
3.1整合对接办公自动化,与其他系统相协调
要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必须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以ERP信息系统为基础,通过ERP专业技术人员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将企业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销售系统、生产系统等协同平台系统进行相互关联,同时对采购、基建、科研、捐赠、费用报销等业务的审批权进行严格规定。让财务部门在进行预算审核时,能够通过相互关联的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来准确判断预算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进而使预算能够真正起到实现企业目标计划和战略实施及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3.2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除了对预算管理从有纸化办公转变为无纸化办公外,还需精细化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详细分析企业所需参与预算的全部经济活动,根据不同的经济活动,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科学的理论知识设计相关预算模型,再利用相关预算模型进行不同经济活动的收支预测,确保预算数据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预算审批系统。即根据相关联的部门信息,确定相关预算金额的最大化数据,再根据业务流程确定相关负责人的审批权限,对不符合标准的预算申请,审批系统在审核后予以驳回并要求相关人员进行再次修改,直至达到相关标准后,审批权限才予以开通,确保预算审批的权威性及严格性。最后,科学设计预算评价系统,整个预算管理的评价功能需贯穿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及时堵住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漏洞,避免超预算行为,对违反预算管理相关制度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进而强化预算管理的约束能力。
3.3将预算管理覆盖企业全部经济活动
企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可能产生财务风险。而预算管理的重要目的是控制企业成本、防范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的目标和战略顺利实现。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中,如果需要将预算管理覆盖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则需要考虑一些难以准确进行收支预测的项目。对于这种项目,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应积极建立风险防控系统,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岗位管理职责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等,通过建立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来降低预算管理难以控制的领域。
4预算管控下的财务管理一体化建设内容
4.1预算维度设计
企业预算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预算管理制度,设计合理的预算管理维度。维度内容包括:预算管理岗位职责、预算管理制度、基于信息系统的预算管理流程;预算管理工具;业务表单和管理方案。并将此维度贯穿在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评价、调整等全过程,做到预算动态化管理,及时控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超预算及其他违反制度等行为。
4.2建立费用控制平台
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以资金管控为主线,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费用控制平台,并将此平台与员工日常办公系统相连接,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轻松便捷地用日常办公系统登录密码进行登录。同时,对预算申请流程及审批权限进行统一,确保预算全过程能在内部控制环境下严格执行。
4.3实现预算动态监控
预算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费用申请及执行过程的实时监控,实时分析,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预算超支情况及已超支但必须进行费用支出情况,系统一方面可以进行实时提醒及相应地干预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能够科学地判断已超支预算是否有权限能够继续进行费用支出及及时对相应预算进行调整,并在系统中保持调整痕迹,以便预算的评价工作有据可依。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算管理是企业控制成本、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但当前存在诸多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控制不严,预算约束力弱化等现象。这使得预算管理常常流于形式,对超预算行为无法进行有效地控制。只有将预算管理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相互关联,将预算管理透明公开,采用科学分析和信息技术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过程进行实时、动态和严格的控制,对不符合预算标准的行为不予相应审批权限及执行权限,才能切实保障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丹枫,王琪.以预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一体化信息建设[J].中国卫生经济,2016,(03):8990.
[2]李开军.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 当前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1. 1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首先,在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审计监督中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主要是指,审计监督人员在进行监督的时候并不能本着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去进行监督工作。因为往往监督人员与审计人员之间有着某种利益关系,这就导致了监督工作的独立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因为没有得到事业单位核心部门的重视,这样就会造成在开展具体监督工作的时候,不会得到审计人员的重视,往往只会使这些审计人员应付了事。总体而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独立性问题,主要是来自监督人员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工作和自身利益的关系而造成的。
1. 2 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缺乏全面性
多数事业单位开展财务工作财务核算是以寻求现有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目的,因此财务核算工作中往往是事后财务核算多,事前、事中少,对促进事业单位整个营运状况、资金运作水平的提高关注度不够,多数时候是为了财务核算而财务核算,较难发现客观性、针对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同时,我国的财务核算往往没有做计划和预算的习惯,只对已发生的事情进行财务核算,涉及范围面狭窄。虽然我国一直在对财务核算进行改革,但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加之大部分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人手少,任务重,财务核算人员多数仅仅是针对眼前的任务而开展工作,且多数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队伍知识结构老龄化现象严重,养成了一种微观思维和惯性思维,难以将最新的财务核算方法、财务核算理念运用到财务核算工作中来。
2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2. 1 扩大适用范围
我国在1997 年颁布的《会计制度》在公共财政管理上过分强调行业类型以及经济类别,这就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很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之间在财务会计信息收集与统计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了行业壁垒的出现。而2013 年1月1 日颁布的新《会计制度》则打破了各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会计信息壁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各行各业的财务会计审核制度。这样使得不同行业类型以及经济类别的会计在会计信息上不会有太大的出入,有利于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事业单位在会计信息上的交流,提高了财政管理效率。
2. 2 进一步对会计要素进行划分
新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负债、收入、支出、资产和净资产五大方面,并且对于这五大要素进行细分。通过这样的划分方式使得事业单位不同多个财务内容之间的区分更为准确、合理,同时也间接地提升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旧会计制度过于强调预算资金,缺乏对于财务核算管理的规定,难以真实反映出事业单位真实财务状况,而新会计制度则加大了对财务核算的范围及内容,有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 3 固定资产核算的改变
旧会计制度将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作为资产初始价值的计量方式,新会计制度改变了这一计量方式,采用了累计折旧法进行计量。累计折旧法综合考虑固定资产原有价值和固定资产折旧率等方面要素,提升了固定资产核算的精准度。新会计制度同时进行固定资产和原值计入的计量,并且根据实际进行相应冲减。同时,不将计入原有的流动资产冲减,这一方式使得固定资产核算效率大大提升。
3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对策分析
3. 1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活动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因此从保证事业单位长期良好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当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现有的内部审计制度,结合事业单位自身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强化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仅仅是新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同时也是切实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事业单位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战略角度出发制定并完善符合事业单位发展要求的内部审计制度。同时积极推动人资信评价体系建设,强化能力建设与职业素养培育双重建设,从而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人才。
3. 2 做好收入的确认、计量和成本核算的解决
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经济利益会带来事业单位权益的增加,这一概念与资产资产负债观基本保持一致,也是符合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内容。在传统的事业单位收入确认、计量方式中,将各项收入均纳入到收入范畴内,但是这些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并不能够使得事业单位的净利润增加,只是增加账面上的数字。因此这种收入以及计量方式不够科学,需要采用差额计入收入法。差额计入收入法计入的是企业的净收入,能够真正带来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因此该方法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事业单位涉及的工作范围较广阔,单纯地采用单一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不能够满足实际要求的,应该充分发挥出网络结算差额结算 相互结算等计算方式的优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同时事业单位在实施会计制度时,做好会计实务工作在新旧制度下的衔接,并且重视本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及会计实务的处理工作,对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要进行摊销,以促进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发展。
3. 3 完善财务报告制度
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将财务报告分为附注和会计报表两部分,并且在原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于会计报表的内容进行完善与增添。为了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这一要求,事业单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财务报告制度: 预算管理方面。在目前预算编制中,做好固定资产的清算以及无形资产损耗的估量工作,强化对于资产运行过程中价值损失的核算预计量,进而提升资产运行与使用效率。按照资金的来源进行区分,做好财务资金分离预算,从而将财政补助资金与非财政补助资金准确区分开来; 资金收入与支出方面。收入方面,准确界定不同来源的财政资金的类型以及数量。支出方面,逐步完善财务集中收支体制,适当增加支出会计科目; 资产管理方面。在资产的入账核算上,应该对捐赠、盘盈等非经营方式获得的资金进行规范会计入账。对于存在凭证的固定资产,应当由凭证资料以及税费确定会计入账数目。对于不存在凭证的固定资产,如接受的捐赠或收到的实物投资,应使用协议价格或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并且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单独注明。资产损耗的会计核算上,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选择合适的折旧办法,并确定合理的折旧年限。
3. 4 推行财务人员离任审计公示制度
为了明确财务人员离职后资产、资金和资源的清算与问责,正确评价财务人员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就需要引入财务人员离任审计制度。从审计本身出发,将经济责任审计、预算审计、工作绩效审计、个人财务审计等多方面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立体化审计,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审计公示是将审计结果通过专栏、报纸、广播、电视等公共方式进行公开,使得广大职工对于审计依据、程序、内容、时限、规章制度、审计结果等内容有着清楚的认识,通过社会范围内的监督,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提升审计质量。财务人员离任审计公示制度包括两部分,一是审计目的公示。在相关审计人员对被审计的离任财务人员进行审计之前,要提前将审计依据、审计人员名单、审计内容等内容进行公示; 二是审计结果的公示。在不违反相关保密法规的前提下,将审计流程、审计报告、决定书等内容报给相关部门,并且尽可能将可公示的内容予以公示。
3. 5 稳步推进财务核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
稳步推进财务核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性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利用历史数据资料,总结归纳绩效考核规律,积极寻求联系点。采取统计分析的方法逐步探索事业单位绩效与部门整体绩效的关系,探索同类事业单位的效益产出比; 二是酌情选择绩效考核指标。本着先易后难,由简入繁的原则,从事业单位预算入手,制定出与预算相对应的各个分事业单位的绩效指标; 三是合理利用先期评价试点事业单位已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将其应用于同类事业单位继续检验; 四是以综合价值的最优作为评价标准,结合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的特点,明确重点考评指标体系,兼顾各部门协同发展要求。有效地处理当年预算评价与战略规划评价之间的关系,实现评价的短期性与长期性有效结合,从而保证评价激励体系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本文主要以我国大型地产企业为样板,就房地产开发方面的财务集中管控问题进行探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房地产企业为我国的城市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我国第一代房地产企业的逐渐壮大,布局全国的房地产开发已经成为地产企业发展的方向。这些企业跨地域庞大、子公司众多,股份背景复杂。总部对下属子公司的正常财务管束就成为监督和保证子公司健康发展的基础。地产企业的财务集中管控较其他行业有其独特的一面,这主要是因为地产企业资金回笼速度慢,项目开发周期长。财务的集中管控不仅包括了基本的财务指导和监督机制,还包含配置财务资源、财务规划工作、监控和维护企业资金链等工作内容。所以,地产企业做好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建设的意义重大。
1、房地产企业财务集中管控概述
1.1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内涵
地产企业的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就是以网络化管理系统为平台,通过严格的规范化财务操作流程对财务工作进行梳理,将整个地产企业从总部到子公司所有的财务信息分条目录入、分析,然后对这些财务数据进行自动化的上传和处理,得出地产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分析报告。只在方便高层管理者了解各子公司财务状况以及企业整体资金链状况,为企业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关的数据分析与支持。
当前我国大部分全国化的房地产财务集中管控体系是建立在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同时又整合了国际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理念、以及管理制度,不断对财务操作流程进行中国化的创新,使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工作变的更加科学、规范合理。从而可以更好的参与国内外地产行业的竞争。
1.2地产企业财务集中管控的优势
1.2.1 财务核算标准统一
通过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可以把地产企业布局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子公司的财务核算标准统一起来,以相同的核算单位、报表格式对财务管理进行梳理。同时以计划的财务汇报时间对财务工作进行提交与汇报。方便企业高层和财务监督人员对财务状况的调查与了解。
1.2.2 提高财务监督效率
鉴于房地产企业的地域性差别,大部分企业对于子公司的财务核算是允许独立核算的。建立财务集中管控体系,不是要剥夺子公司财务核算的权力,而是为了更好的对子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推动销售业绩、员工绩效、战略规划的科学制定与有效执行。
1.2.3 提升企业的控制力度
总部通过对子公司的财务集中管控,完成一系列的财务工作,包括:财务监督、资金监控、风险控制和弥补漏洞等,加强了对子公司的控制力度,避免了大型房地产企业“集而不团”、“各自为战”的状况。一方面提高总部对各种发展战略的指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加强了对子公司约束和控制的力度,不至于脱离企业既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
1.3房地产企业财务集中管控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虽然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在具体运转过程中,集中管控效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3.1 阻碍了下属公司的自主性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集中管控需要各地子公司将利润与收入上缴总部,在进行统一的分配。由于当前我国的金融业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资金流动较慢,使得下属公司在面临发展机遇或发现市场先机时,财政能力存在制约性。这固然会保证子公司按照企业整体的发展规划发展,但是这也是妨碍子公司自主性发展的一种提体现。
1.3.2 总部管理效率较慢
财务集中管控需要将财务工作通过网络汇总至总部,然后再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当前我公司总部财务人员较少,工作量太大,造成财务人员力不从心的工作现状。以至于不少财务报告处理效率较低。
1.3.3 管控系统功能不完全
财务集中管控对总部的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但是当前我公司对这方面还有待提高。一方面,处理器功率较小,造成计算机“机堵”问题;另一方面,财务处理软件系统功能尚未开发完善,有些功能没有写入,还需要人工进行处理,降低了数据处理速度。
2、房地产企业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建设方向
2.1完善的财务信息处理平台
当前房地产公司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完善财务信息处理平台系统。运用分布式账套财务管理方式处理财务问题,由于地方子公司独立核算,是的财务管理的信息编码和名称缺乏统一的使用标准。而且各地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不规范操作使得财务信息报表中难度和口径出现很大缺口,公司日常管理的财务内容通过手工记录、对账、往来、核销,不仅耗时耗力,还影响了报销管理速度。
为了保证企业基本的织架构,必须将财务资料、政策机制、管理标准等具体内容进行量化管理,为整个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标准保障,使得房地产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做到财务管理的制度化与自主性的有机统一。
2.2 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
财务核算制度也是房地产企业建立健全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重要方向之一。比如:建立一个有利于公司集中管控的统一核算制度。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使用系统的总账处理功能,集成固定资产管理。从固定资产的投资、折旧、流通以及报废统一生成自动的电子凭据;也可以利用总账系统集成处理往来款,比如:格局账单时间生成账单的处理方案,借以完成付款单据的自动对接与核销。
完成这一制度后,基本实现了企业财务集中管控中的流通管控功能,可以及时对下属子公司每天的财务报表进行监控和管理,定期对子公司的预算、决算进行检查。为资金下一步的流通方向进行效果对比分析,促进企业投资的科学性。
2.3高效率的资金运转处理中心
随着房地产企业产业布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建立高速的资金流通、结算处理中心是加强财务集中管控系统的重要内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不一,因为楼盘和项目的性质、地理子公司财务体系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对其财务状况和资金流量的监管。当前,地产企业构建财务管理团队两种模式:一种是总部直接派遣财务人员入驻;另一种是实行财务管理的集中核算。财务人员委派方式是指总部通过向子公司派遣财务人员,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财务工作的管理,与总部财务进行对接。这种财务人员可以通过校招和社会招聘选拔,属于借调性质,占用总部编制,向总部财务领导负责。另一种是实行集中地财务集中核算,子公司设立财务报账人员,只有使用权限,没有批复和决定权限。限定范围外的资金流动项目需要获得总部财务部的单子签章方可进行;总部设立专门的核算处理中心,负责领导、规划、处理一切财务实务。
3.2 统一进行预算管理
子公司预算的制定要符合企业长远的战略布局和近期的资金流动现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坚持以风控为先,收支平衡,合理发展的原则。同时,结合子公司所在城市的发展情况以及房地产发展宏观和微观信息,完成整体性的财务预算管理。实现业绩、绩效、预算相结合的财务控制体系,合理的运作资金的流向,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推动企业整体的预算管理。
为保证统一预算管理的执行程度,财务部应结合公司上年度资金流动方向,创建预算执行分析反馈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与子公司的财务信息交流,市场现状交流,及时提醒风险状况,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统筹风控与发展的统一。在具体工作制度上,总部可以召开半年、年度预算分析会,各子公司结合上季度、年度的财务报告进行预算分析,通过后再进行预算处理。
3.3 加强财务监督体系建立
对于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建设,必须构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程度以及内部财务监督机制。良好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完善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房地产企业下属项目众多,财务需要处理的事项较分散,使得财务监督的难度和工作量都较为庞大。对此,企业要将财务监督的主次、轻重进行划分。实行重点监督,定期检查的监督管理办法。财务集中管控重点内容可以设为:会计的核算、财务报表审核、资金流动审核等关键财务审核工作。
3.4 加强硬件以及团队建设
企业要想完善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就必须把企业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成人才优势。财务管理事关企业机密,更是要加强对财务人才培养的重视。从内部建立适合财务人才涌动的储备机制,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环境,合理有效的晋升体系,促进财务队伍进一步专业化。同时,财务集中管控体系也需要对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升级。不断提升财务处理软件的功能和自动化程度,强化软件处理速度,弥补系统漏洞等。
忙碌、紧张、有序的**年即将成为历史,一年来财务部随着公司骄人的业绩一块成长,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绩,做好了帐目及报表,做好了部门核算及财务管理,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良性财务平台。我们的工作总体来讲主要在以下五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财务制度建设:财务部在为期一年的工作中,强化了内部控制、预算管理、风险管理,加强了财务内部控制的力度,健全、完善了内部财务规章制度。
1、内部控制:一个公司要稳定、健康的发展,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必不可少。由于公司业务的高速增长,以前年度制订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有些已经不能满足公司财务管理的需要,有些已经与公司当前的实际情况脱节,财务部组织部分人员对公司全部的财务管理制度重新进行了讨论。首先,修订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售后直销的财务流程重新进行了规范;其次,财务部结合联络处工作的开展,又把出差管理进一步深化,制定了新的出差管理办法,制定了公司内部的下县费用报销标准;另外,我们还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2、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对我们公司在年初来讲还是一个新事物,划分的五个分公司以及新设立的16个联络处来讲,没有现成的模式、经验可循,所以年初费用预算制度的制订和执行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但随着财务跟进,对可控性费用控制力度逐渐加大,费用预算越来越合理,对降低公司费用、防范不合理开支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效果。同时该项工作已成为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每月25日费用预算在全公司范围内已经深入人心。
3、风险管理:对于财务风险的管理也是从年初才开始正式起步,并对全年的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财务部实现对风险的管理目前仅处在一个基础阶段,例如库存商品库龄分析、超长期应收应付款分析等。库龄分析在公司范围内得到认可后,计提的超长期库存跌价准备,更是为各部门合理反映当期利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证。经过一年的内部实践,财务现在具备一定的预防风险的能力,及对风险快速反应的能力。积极而稳妥的财务政策,规避了公司很多财务风险、法律风险。
二、核算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了财务帐目,建立了一套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财务核算体系,使得财务对业务活动的反映更为真实、及时、合理,趋于规范化。在充分考虑和利用财务软件功能的基础上,针对公司机构体制的调整,对会计各科目,是一些陈年老帐和历史遗留问题,承上启下,衔接以往,投入专人进行查证落实,理顺了帐目,使得整个核算体系更为清晰、合理,满足管理的需要,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公司垂直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理顺公司各业务及综合部门的核算体系,相关财会人员潜心钻研,力求将资料、帐目、报表作到准确、完整、精益求精。
2、 建立5个批发分公司帐务核算体系,基本满足内部管理数据的需求。5个批发业务的分公司,独立核算各自的利润,分别与厂家进行往来业务核对。对各自的经销商既相互独立又合并统一的与之进行业务往来和帐务核对。各分公司的财务主管在5个分公司业务处理上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上家调价的计算、核对,对下家的调价的核对、计算,各种采购、销售政策的执行与掌握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店员奖励的兑付与核对,起到了严肃把关的作用。
3、理顺售后部帐务:该部门前期帐目由于各种原因较为混乱,内部财务核算及管理不够健全,针对上述请况,财务部采取有力措施,在人员、资源等方面重新进行了配置,取得了显著成效:
a、理清各种往来账项 : 针对前期往来账项不清等实际情况,售后部财务与厂方人员、有关客户逐笔核对账务,有的甚至从开始发生第一笔业务时核对起。通过核对单据,发现了一些以前未入账单据,并使客户确认,为公司挽回了损失。经过核对、调整,现在各种往来账项已达到了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b、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核算流程:售后部现有多个核算单位,每个核算单位都有大量保修工单、维修工单、出库单、入库单、发票等原始单据的传递、及款项的流转,针对前期存在的单据传递不及时等问题,制定了财务工作流程、旧配件收发流程、档案管理规定等文件,对配件的收发存、单据的传递、款项的流转、财务资料的保管等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对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具有重要意义。
c、推进公司信息化建设,建立完整的核算体系: 售后部账务完整、全面的核算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售后核算的特殊性,售后财务核算前期一直沿用手工记账,并需要记录几个店面的库存明细账,不但工作量繁重且容易出错,工作效率较低,成为售后财务工作的一大障碍。针对上述情况,在五月份为售后财务选用一套财务软件替代手工记账。期间需要建立商品目录、期初建账、建立适合售后业务特点的核算方式等大量工作,为不影响月底整体核算,售后财务人员自愿加班加点工作,使财务软件的运用取得了成功,并极大的促进了售后财务工作的开展。现在售后财务人员在各店面对账、盘点,可方便的通过互连网直接调用账套,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证了工作质量。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现在售后财务核算井然有序、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并及时报送,保证了整体财务核算的顺利进行。
4、理顺直销分公司帐务:直销公司下设网点多,商品品种繁多,帐务处理上比较琐碎,工作量大。经过财务人员潜心攻关,多次调整核算方案,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5、 理顺网络部帐务:由于较为复杂的原因,该部门帐务设置曾经与总公司有些脱节,存在库存商品及材料不能清楚反映、对应收款项的管理不够清晰和及时等诸多问题。经过相关财务人员的清理和调整,XX年上半年已经将以上问题全部解决,使该部门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提高到与5个批发公司同一水平。
6、 在各个公司各自独立核算的基础上,财务部为各分公司建立了共同的财务标准,对业务部门的业绩考评提供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平台,并适当精简了财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 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一年来,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部门经理的积极配合下,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更上了一个台阶。由于专业人员配备齐全,会计核算进一步细化,帐目理顺,使会计主管从繁杂的日常帐务中抽身出来,投入时间 和精力参与到了财务管理中去,而不是只埋头记帐、算帐,譬如,费用的审核,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的索取与管理、销项的计算开具与管理、代垫付款协议的审核,采购政策、销售政策的事前了解、事中监督、事后核对,应收款项的核对与催收,应付款项的核对等方面,这些工作的逐步开展,对防止坏帐的发生、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把关、监督作用。为了决策层的需要,我们努力建设了新型的决策支持体系:主要体现在为管理层提供内部信息,包括资本支出的效益分析、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复合分析、公司预算费用与实际费用的对比分析,等等。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我们采用了高效的财务系统:
1、 在***年10月份以来,公司的物流和财务处理系统二者合一,对于这个新的、内容复杂的新系统而言,它能做到多少,我们可操作多少,一切还都是未知数。经过一年来工作上的实际操作和平时组织的一些业务培训,我们已经能熟练操作这个系统,并能提供很多方面的报表,包括对内明细至各部门的利润表、销售明细表、汇总表、毛利表、固定资产明细表、各种盘点表、库龄分析表、帐龄分析表及各种对外帐表等。
2、 远程增值税发票认证系统的采用,可以使公司及时认证进项税发票,缩短了认证发票的时间和次数限制,提高了认证发票的及时性。
3、 积极使用我们公司自己开发的盒贴回执系统,让盒贴回执准确率达到100%。
四、 财会团队建设
1、聘用素质高、经验丰富的专业财会人员,力求岗位需求与人员匹配。
2、长期灌输服务意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落实。重视内部民主评议的情况,并及时与各业务、综合部门沟通,了解公司员工和业务经理的需求,以及对财务部门服务质量的反馈。
3、一贯提倡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作风,强化爱岗敬业精神。
4、促进团队协作、提高团队凝聚力。
5、创造学习氛围,加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五、 关系的建立及维护,为公司争取良好的发展环境:
重视与税务系统各个环节、各个相关单位的联络,策略的维护与这些人员的长期关系,积极与税务相关部门沟通,妥善处理与具体经办人员的关系,能在具体事宜的办理上得到专管人员的支持,事情能够办得顺畅快捷,使业务部门相关业务事项得以顺利进行及开展。
一、传统会计核算流程现存问题
1.“业财分家”,财务信息难揭示运营状态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发展的同时,企业的管理经营流程也在不断的优化,而此时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由于没有采用科学的会计处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传统财务核算流程的信息记录方式存在一系列缺点:速度慢,操作复杂,信息运用不及时,由此导致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无法通过财务信息及时的表露和反映出来,企业的财务流程无法全面准确反映企业的运营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给财务信息与业务活动的融合产生了阻碍,降低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之间的协调统一性,财务信息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导致企业不能以财务信息为依据对业务活动进行调整,时滞效应较大,妨碍企业进行战略决策。
2.信息片面,经济活动未得到充分反映
财务会计流程经历了从手工记账到半手工记账的过渡,传统会计核算的特点是核算工作围绕各种会计凭证进行。会计人员根据经营活动的产生的原始凭证编制和登记记账凭证,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编制财务报表,从会计人员按一定顺序独立完成记账过渡到后来对针对独立的系统进行操作。虽然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精确度较高、易于操作等优势。但由于各系统之间存在独立性,无法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由此造成财务信息较为片面,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难以系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
3.信息滞后,难为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由于科技条件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传统的会计核算往往是在企业业务发生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进行的,会计核算与业务发生时间的不同步导致了企业会计信息存在滞后性。此外,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金流和物流信息的搜集也常常晚于业务实际发生时间,相关的会计信息未能及时有效地搜集。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滞后性使得企业的经营状况没能通过会计信息及时反映出来,可能导致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失误。
4.信息断流,缺乏联系失价值
现阶段企业应用的传统的财务核算流程是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的,各个核算体系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和联系,在传递过程中各模块孤立存在,缺乏信息传递应有的综合性和统一性,使得会计信息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业务信息,但由于没能将不同模块,不同层次的信息进行串联与融合,使得这些孤立存在的信息缺乏应用的价值。
二、优化企业财务核算流程的优势
随着经济技术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努力提高竞争实力,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进度。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所必须做到的,而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则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以信息化作为优化财务核算流程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可以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保障资金使用安全,促进财务工作与业务活动的紧密联系,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基。
当前,发达国家企业在财务核算流程上已基本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突破了传统会计核算中主要以部门职能划分核算单位的固有壁垒,采用了按照企业财务运作流程统一进行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企业财务信息基本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有效实现企业决策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实时共享,减少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中重复性地对原始凭证的核对审核的步骤,可以有效提高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了传统流程下会计信息核算后信息间的人为传递。因此,信息化时代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流程应该摒弃传统的人工核算模式,向信息化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除了需要在信息录入阶段需要人工向核算系统输入有关数据,此外在核算阶段和信息输出阶段都是由企业的财务计算机系统进行的,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时间,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财务核算流程的科学性和准确度。
三、以信息化来优化企业财务核算流程的具体措施
基于会计信息化优化企业财务核算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切入点和着手点:
1.简化会计核算流程
传统会计核算流程繁琐复杂,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不能顺应时代需要,逐渐被时代淘汰。要实现财务会计流程一体化模式,现阶段主要任务是尽可能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企业通过数据库实时获取财务数据和信息的便捷性,保证财务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企业要善于将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信息转为记账凭证,及时录入数据库中,最后生成财务报表。对于流程中不能产生价值的环节应予以删除,广泛有效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财务信息与其他各部门业务信息之间的传递和数据共享,扩大信息系统运用的覆盖面,将财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2.统一数据标准
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优化财务会计核算的另一主要工作就是企业要对内部经营数据的标准进行统一,建立、加强数据标准建设。将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成为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各部门、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源数据通过信息技术的加工可以实现内部数据资源共享。按照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标准要求对凭证、账簿、报表的数据结构进行设着,逐渐向会计记录的电子化、标准化靠拢。
3.重组会计部门组织结构
会计核算流程的转变势必要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产生影响,也会使得各部门的职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由之前的整理、收集数据转变为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具体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优化后的财务核算流程将会计信息的汇总处理的工作交给计算机进行,原始数据的录入工作也被转移到各业务部门,会计人员从原有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主要工作职能由信息核算到分析财务信息为企业制定决策转换。为推进信息化财务核算流程的实施和应用,会计部门需设置系统部门和财务小组等职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定期维护主要是由系统部门完成的,该部门还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优化原有的信息系统或开发更适应企业的新系统,财务小组的工作重点则是由被动核算转为主动管理,更好利用财务信息为企业服务。
4.建立完善财务核算制度体系
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企业财务核算流程不仅仅是仅关系到财务部门这一个部门的事情,它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通力合作,从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的角度上来说,优化企业财务流程是涉及企业整体运营的事情,是整个企业的事情。因此,要想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对企业现有财务核算流程进行优化,建立和完善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财务核算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要从体系建设上、从制度上保证基于信息化优化财务核算流程的进程是顺利的、稳步推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