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集中纪律教育

集中纪律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集中纪律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集中纪律教育

集中纪律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契机;小事;绿茶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4-0056-03

教育界流传的一句最平实的口号是“教育无小事,处处须用心”。从事班主任工作已经近18年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每天所讲的、所做的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了,但从内心深处我能感触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事”,才构成了“教育”这件大事。可能那从学生口中冒出的“时髦语”已悄然影响人心,我们还未及时“插手”、循循善诱;可能那贴在墙壁上的名言警句已经翘首张望,我们却不曾注意;可能……面对这一件件小事,我们每位从事教育的班主任,是否都关注到,并把它作为一次教育契机了呢?我不敢妄加评判,更不敢懈怠,因为我知道我的引导与处理方式,将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学校的运动会已经进行到第二天了,巧的是,今天还是一个令所有孩子快乐的日子——“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在喜获了本班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集体殊荣后,一个个兴奋地拿着小凳,一路欢颜、兴致勃勃地走回教室。我也被这些小家伙们感染着,享受着这美好的童真。

待大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坐定后,我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称赞大家敢于拼搏,团结一心,是老师的骄傲,也是二(6)班的精神。孩子们激动了,露出一张张自豪的笑脸,那小脸被这两天的烈日都晒得黝黑了,我这才发现不少孩子脸颊都渗出了汗珠。是啊,天太热了。对了,家委会送的那两箱绿茶,不正好给孩子们解解暑吗?我连忙打开箱子,孩子们一个个巴望着。可就在我打开箱子的瞬间,突然有了一种“测试”心理:我想看看心中有他人的孩子,到底有几许?

于是,我起身稳步走下讲台,故作平静,认真地说“早晨,有哪些同学迟到了,9点20分前还没到学校?”有同学相继站起来了,我微笑着说“大家真诚实,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很好,但有没有想过,像这样的集体活动,因为你们的迟到,大家就不能一致行动了。像今天,因为十几个同学迟到,我们班稀稀拉拉地走向操场,这还像一个团结的集体吗?所以为了让大家能记住这次教训,我决定,给按时来的同学每人发两瓶绿茶,迟到的,暂不发绿茶。”话音落地的一刹那,我能感觉得到那十几双眼睛中的渴望与无奈。当绿茶直挺挺地立在那些按时到校的孩子们的面前时,显然他们是有些得意的,个个心花怒放。

我突然意识到,不能顾此失彼,造成教育的缺憾。我环视了每个孩子,又故作欣喜状:“拿了绿茶的孩子们,你们大丰收啊,高兴吗?”“高兴!”回答得不带一点掩饰。我沉默了,语气稍显沉静:“站着的同学,迟到了,理应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但你们不一样,你们是同班同学,是朋友,是兄弟姐妹,看到他们难过、挨热,你们还能快乐得起来吗?你们能这样眼睁睁看着他们难过又受热吗?”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一秒、两秒、五秒……时间好像凝固了,可孩子们好像并没有领会我的意思,只是静静地坐着。

我从一开始的期待,慢慢变得失望起来:这是怎么了?难道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把自己两瓶中的一瓶分享给那些需要鼓励、帮助的站着的孩子?我用期待的眼神环视每一位孩子,再一次启发:“孩子们,看看站着的同学,他们虽然犯了错误,但更需要同伴的理解与宽容,那一瓶绿茶不就能帮你表达情意、传递感情吗?”我娓娓地说着。这一次,我看到了孩子们明亮的眸子中闪动的不一样的光芒,片刻,一个孩子起身把自己的绿茶塞到了身旁站着的同学手中,“谢谢!”那个孩子像接到了一件宝贝似的,握得那样紧。大家都看到了,起身的身影也越来越多了,“给”与“被给”都沉浸在幸福中,整个教室也笼罩在爱的氛围中……我分明看出了“给”的孩子的“不舍”,毕竟是七八岁的孩子,又是独生子女,但终究他们还是迈出了“赠人玫瑰”的一小步,相信他们已经在品尝着“手有余香”的甜蜜滋味。

正当我沉浸在自己所设“小招”的“成功”之中时,仍然坐着不动的两位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抱着自己的两瓶绿茶,左看看,右瞧瞧,好像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似的。我意识到,这是需要教育的两个孩子。我微笑着说:“拿到他人赠送的饮料的同学,你们心中一定充满感激,从你们的一声声“谢谢”中,我听到了,请好好珍惜这份信任与友谊,请坐!。”依然有两个孩子站着,因为他们没有被“给予”。这时,聪明的孩子们,开始四处张望了,不一会就寻找到了“目标”——那两个抱着饮料的孩子。快嘴的孩子叽叽咕咕起来“啊?他们没给?”大概是周围同学的眼光与议论,让这两个孩子开始变得不自在,都不敢与我的目光对视,低垂着头,不做声。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说:“呀,刚才大家一阵赠送,乱哄哄的都不知道谁拿上了,谁还没拿上呢,现在好了,看得清楚了,有两个同学正要送呢。”呵呵,这俩孩子一听这话,立刻走到那两个站着的孩子面前,“给,送给你!”,然后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回座位,我带头给他俩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让我们看看,二(6)班的每个成员是不是都有一瓶绿茶了?”我一本正经地问。“是!”这齐声回答中带着几分快乐。我接着说:“孩子们,记住: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不要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难过了,落后了,犯错了,不管他们,而是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拉一把,帮一把,让他们感觉到关怀和希望。就像今天有两瓶绿茶的同学,慷慨地送给他人一瓶,让那些本来没饮料喝的同学也能喝上甜甜的绿茶了,大家有福同享了,是件多开心的事呀!来,让我们打开饮料,好好品品这其中的味道。”不知是因为真的热了,还是因为经过传递的绿茶变得更有“味”了,大家喝得那样酣畅,喝着喝着,“咯咯咯”又是无拘无束的浓浓笑意了。

我想:喝着绿茶,他们能品到的不仅仅是“茶香味”,更多的应该是“人情味”。教育应该是无小事,细节决定效果,我相信,这对学生来说,会是一堂终身受益的课。这样的课,我们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更应把它上好?

晚上,我布置大家写日记,就写今天对这件事的所见、所思、所悟。第二天,当我打开孩子们的日记本,我知道,我的“功夫”下对了。二年级的孩子,虽写得还略显稚嫩,但真实,发自内心,特摘录几篇,供大家体悟。

写话一:

友爱VS自私

二(6)班张靖竹

今天,开完运动会,老师给同学们发了绿茶饮料。但是,迟到的同学没有拿上,也包括我自己,我很难过。老师问那些拿了两瓶饮料的同学该怎样做?大家纷纷把饮料给了我们这些迟到的同学。漆雨璇给我了一瓶,我很感谢他。可是,有两位同学没有把自己的饮料给别人,老师提醒了才给的。老师还告诉我们说:“对待同学要关爱,你们都是兄弟姐妹,有两瓶饮料的同学给没有饮料的分一瓶,这样大家就都有饮料喝了。”老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最终友爱赢了!

写话二:

一瓶绿茶的友谊

二(6)班李沅恂

今天因为是儿童节,老师给我们发绿茶。有的小朋友有两瓶,因为他们遵守纪律,很守时;有的小朋友一瓶都没有,因为他们不守时,早晨迟到了很长时间。但是老师看见那些有两瓶的小朋友拿上饮料后一动不动,老师说话了:“虽然老师批评了那些因迟到而没拿茶的小朋友,但你们是同学,是朋友,能就这样看着他们难过吗?”于是,有两瓶的小朋友就把一瓶送给了没有的同学。但是有两个小朋友还是没主动给,不过,最后还是给了。从这件事,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一瓶绿茶也能代表友谊,受到批评的同学也应该得到尊重。

写话三:

难忘的“六一”

二(6)班张云天

今天是我们的节日,陈老师要给每位同学发饮料,但迟到的同学不能拿到饮料。我也迟到了,只能看着别的同学拿饮料。但是,陈老师很关心我们,他提醒拿上饮料的同学让给没有饮料的同学一瓶。我想陈老师是让我们知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快乐。我也要做一个真正能关心他人的好孩子。今天对我来说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六一”儿童节。写话四:

知错就改是好孩子

二(6)班邹柿霖

今天早上,我们开完运动会就回到班级。别的同学都有两瓶饮料,只有我们没有,因为我们早晨迟到了。老师告诉有两瓶饮料的同学们,让他们让出一瓶给我们,许多同学立刻按老师说的做了,我们感到一阵惭愧,来晚了,老师同学们依旧关心我们。我们都激动地说“谢谢”,有两位同学没有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他们有点自私。后来,老师又给他们了一次机会,他们立刻改正了,把饮料给了没有饮料的同学。我感觉他们能认识到错误,立即改正,是很棒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同学之间一定要互相帮助。

在中国有这样的说法:“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集中纪律教育范文第2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尊重学生发展规律说的多做的少,造成了学生齐步走、创新人才不能脱颖而出的被动局面

一是过分迎合社会情绪,对学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根据学生素质基础很好地进行分层教学、针对性教学,这对不同层次学习能力和不同方向学习特长的学生都是不公平的。现在虽然开始试行走班制,也是要求学校以不能引起社会不同声音为前提,只重视社会反响却不能很好的兼顾不同程度和不同性格特质学生的需求,在标准和培养模式上过分统一,造成学生成长的规格化、标准化,也就不能培养出特色发展的人才。

二是不敢负责任的教育学生,造成部分学生承受能力差,不能正视和及时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今天我们很痛心地看到,为了给自己和学校少惹麻烦,老师们不太敢用较为严格的风格去教育学生,部分教师采取了知而不言、教而不严以迁就学生和家长的做法,致使学生从教师那里不能得到切实的教诲,部分家长也不能正确了解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学生成长中的一些本应能够及时纠正的错误,不能得到很好的指点和纠正,也贻误了家校配合教育的良好时机。

三是不敢放手教育学生,使学生失去了挑战艰险和困难、全方位提升自我的发展机会。现在除了正常在校内进行的文化课学习、必须举办的运动会艺术节外,大多的学校不敢开展丰富多彩、有意义的校外社会活动。体育课难度大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已经所剩无几,广泛的社会调查、远足、夏令营、越野赛等活动,对现在的学生们来说更是一种奢望。应该说追求学校和学生相安无事不是错误,但同时也造成了孩子不能很好的经风雨见世面,不利于养成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只是学生教育方面部分问题的反映,但足以说明今天在学生教育方面的保守和无奈。

2、对教师发展规律缺乏尊重。造成教师成长和工作空间不够宽展的不利局面

一是不能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师工作量核定教师编制和班主任工作待遇。为了满足教育的社会需求,很多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班额很大,教师必须超负荷工作,但他们的辛苦却被视为当然,近十年来教师编制没有新的全国统一规定,各级没有可遵循之标准,很多地区不能按工作量配齐配好教师,不能按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教师工作量过大也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身兼班主任的教师,工作量更是成倍增加,因为没有统一工作量的核算标准,很多地区相应部门已没有依据为由,不能给予班主任应有的待遇,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但他们却往往要作为责任第一人的身份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致使班主任队伍建存在较大困难。

二是在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l活动中,直接影响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应该是建立在自身性格特征基础之上的。但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些地区以追求教育教学改革的名义,不顾教师的素质差异,打着同课异构、主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旗号,拿走了教师自主选择的权利,硬性规定教师要用统一的教案而不能用自己的教案、一节课讲课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分钟、必须用先进的教学仪器而尽量少用传统教学法等等,教师渐渐失去教学中的创新激情和创新风格,致使教学风格整齐划一、呆板趋同。教师培训l中,各种大规模的统一模式的多,校本培训I和学科性培训1少,教师基本功培训则是少之又少,基于教师特色发展的培训则更少,教师对自己的发展培训没有自选择权。能认识到基于自己个性特点发展的教师,才能成为有独特教育风格教育特色的教师。而一个学校如果不能推进老师的特色发展,那么学生的特色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也就不能保证了。

三是在学生管理上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状况,给教师一个合理尺度。在今天社会复杂、学生成分复杂、管理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教师缺乏合理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的有力支撑,他们只能温和的面对和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不能伤害孩子和家长的自尊心。有时一个班主任的大量时间都用来面对班级里一个或几个心理特质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学生,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不仅面对教育效果无可奈何,而且也引起了其他家长和学生的不满,认为教师对待其他学生不公平,不能给其他的孩子更多的时间和教育,不能保证教育好那一个或者是几个学生给班集一个正常的教育环境。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们往往是力不从心、有苦难言。学生再难管理也不能开除学生,而一旦有什么事情发生,最先受到冲击的必定是他们,一定是学校。所以教师们也只能是尽力安抚,力求把学生平稳送出校门,而不敢去追求给学生以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四是评价标准不够科学,教师缺乏安定感和认同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各类教师评价标准,不仅在数量上不管教师实际随意安排,在要求上也是千姿百态无所不有。什么、学生辅导、荣誉称号、各种多如牛毛的公开课优质课等等,无一不在左右着教师的神经,弄得教师疲惫不堪;有些地区的职称评聘政策不断更新,教师们每次都是紧张不已,因为缺乏科学的评定标准,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才能达到要求,不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被认同。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教师整体和个体素质发展,也影响了教师教育效能的正常作用。

3、对教育发展规律尊重不够,造成教育仍然带有功利主义以至于造成影响教育形象的尴尬局面

一是不能很好地评价基础教育作用,不能很好地树立教育整体形象。教育发展到今天存在着或多或少发展中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有些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但有些也是社会问题。譬如,教师编制问题、学校标准化建问题、择校问题、校车问题、学校外部安全保障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根源在于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教育经费、缺乏政策保障,需要政府根据经济事业发展进程统筹安排、统一解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清醒定位,根据纲要实事求是地制订地区发展规划,保证任务目标能扎实推进保证落实。我们的教师群体,应该说绝大多数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应该更多的树立教师的正面形象,慎重对待少数甚至个别不良案,避免引起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群体整体的不满情绪,提升家长和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认同感,树立教育的整体形象。

二是政策规定有时缺少统一的权威的可操作标准,从而缺乏社会认同感。如没有统一的教师校长资格标准、学校评价标准、教师编制配备标准等。导致一个地区一套政策一套标准,没有权威性。其他部门也因为没有国家的统一标准而在制定政策时,协调配合不顺畅,难以形成积极的社会效应。

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权限方面地位尴尬,教育问题缺乏有权威的、有效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但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等政策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而实现这些政策的条件和管理却落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只是根据现实条件执行任务的操作单位,既没有按照目标配置人、财、物的决策权,也没有根据现实条件调整目标的决策权。但对很多经济不很发达的县、区级政府来说,义务教育财政压力过大,存在截留、挤占和挪用教育经费、教师编制不到位的现象,教育经费和教师合理数量得不到优先保证,教育在公共财政支出和人事安排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目前也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各级政府的教育职责、执行情况予以评估和监督。作为是教育内部部门的教育督导机构,在督导基础教育工作时,更是不可能理直气壮地对地方政府进行深入细致真实的督导,即使发现问题也是通过教育局转交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批示往往又会交办给地方教育部门,形成了自己督自己的内部循环,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以上各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教育行政机构对纲要实施工作的执行力和推进力。

二、对策与建议

为推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就要充分认识教育发展规律,少一些急躁冒进的思想和功利心,踏踏实实的按教育规律办事。

1、尊重教师和学生发展规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教师学生的健康发展

要真正承认教师职业的艰辛和整个教师群体的敬业精神,认真研究制定教师编制和待遇标准,努力营造尊重教师的社会氛围。努力为教师的个性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鼓励他们根据自身优势进行教育教学的有益尝试。建立科学的评估和奖励机制,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舒心工作环境;允许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特色发展。建立科学保障措施,鼓励学校和教师善于敢于对各种类型学生进行适当的管理,以促进学生适应环境、自我修正能力,同时提高家长对学校管理的理解和认可程度。鼓励学校和教师敢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技能和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力求政策法规的制定及推进实施真正做到科学可行,以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在推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要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推动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改变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做到政府的责任必须由政府完成;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机构之外的监督机构和对各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评价体系,从体制上确保教育督导的客观公正:要改革教育治理模式,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实事求是地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能推进地方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协调实施的指导性意见,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完善高考制度改革和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尽快彻底改变以高考定胜负的不利局面;改进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加大对教师校本培训投入,做到合理使用财力、有效促进成长;加大对学生生理发育、健康指标等基础科学研究,尽快对学生阶段性成长形成科学指导意见和建议,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各年龄阶段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性标准,以推进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和发展性。

集中纪律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考试焦虑;焦虑原因;心理辅导

一、考试焦虑的界定

考试焦虑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它指的是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有些学生一到考试就出现心慌意乱、情绪紧张、记忆卡壳等现象,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尤其是一些重大考试更是如此。这种现象就是考试焦虑,指的是由考试而引起的过分紧张不安、恐惧、担忧、厌恶等情绪性心理状态。

二、针对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教育辅导

分析引起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诸多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针对考试焦虑具体原因,可采用下列心理辅导方法克服考试焦虑。

(一)考试焦虑心理的认知娇正

对于考试焦虑,认知矫正是一种重要的辅助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响学生对考试的知觉和评价,使学生对考试获得一种现实合理的态度,进而对“即将面对考试”这一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认知矫正,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对考试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减轻考试焦虑。

第一,考试动机的调整。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经常是模糊而摇摆的,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源自内心的期望,还受家长、老师、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心理辅导的任务就是要帮助高焦虑的考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能力与发展空间,理性听取来自他人的意见,清晰而确定地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第二,考试观念的认知矫正。考生对考试独特的认知是多次考试经验积累的结果,消极经验会使考生形成对考试相关事物的片面认知,如“考试前不把所有的知识点看完,我肯定考砸”,当这种错误不为其意识所察觉,往往就成为焦虑的根源。认知矫正能帮学意识到自己的偏执,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并重构理性信念,从而缓解焦虑。通过一系列自我质问与反思,考生能将引发焦虑的部分因素清除,从而降低焦虑程度;第三,自我教导训练与暗示。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的认识、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心中感到焦虑时,要会释放,找自己的朋友、亲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要会转移,听音乐、参加些劳动、去大自然散步等等,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以遣散心中的不快。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

(二)考试焦虑的行为矫正

中小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行为矫正包括学生自我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帮助学生切实搞好应考复习和考前辅导等几个方面。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浦早期研究发现人在肌肉放松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互相对抗的,二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交互原理”。依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紧张焦虑反应的抑制。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都是以这一原理为治疗依据。放松训练对克服考试焦虑有一定的疗效,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放松。放松训练是一套使人身体肌肉放松的练习。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这是一种既科学又适合个体掌握学习的方法,它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即使个别要领、动作不很准确也不影响放松的效果。它的放松顺序是:手臂――头――躯干――腿。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考生目前的准备状态,这种专门的放松训练非常有效。

其二,自我系统脱敏。系统脱敏综合了好几种独立的方法,如放松、身体意识、思考与想象等。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景,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的目的。采用系统脱敏法对考试焦虑者进行行为矫正应包括三个步骤:建立考试焦虑等级层次,进行放松训和要求考试焦虑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首先,要帮助学生搞好考前复习,加强学生的考前指导。许多中小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考前复习不充分,知识准备不足。对应试科目的学习没有一定的把握,惟恐不会以致产生考试焦虑心理。因此,教师要教导他们平时要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按各科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要凭侥幸心理靠压题取胜;其次,要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考前学习计划,注意劳逸结合;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应试技能,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物品上的准备,对防治考试焦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克服考试焦虑,使学生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考试的成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强考前集体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有关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或做讲座,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学校应开展一些心理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解除焦虑的方法,降低或消除焦虑。最后,学校要给学生“松绑”,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推广“愉快教育”,寓教于乐,这是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另外,通过个别辅导,可以帮助考生正确对待考试,正视自我,培养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潘根春.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调查与思考.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8-82.

[2] 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4):105-107.

[3] 王少华.关于初中生考试焦虑情况的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01,(19).

[4] 汪小琴.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成因分析及其辅导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2):55-58.

[5] 杨小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国防教育出版社,2012.

集中纪律教育范文第4篇

思想上的转变,是对教师和学生双方而言。初、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明显差异,高中政治的深度和难度都给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好认真、细致备课的准备,学生则要养成踏实学习的习惯。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高中政治学习,才能挥洒自如地运用各类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2.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与初中政治相比,高中政治的内容更为抽象,如何准确、生动地讲解政治理论,值得教师不断地实践。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发挥生活的教育作用不容小觑。如高中政治中提到的《价格变动的影响》,纯理论讲解之后似乎很令人费解,但教师如果以禽流感导致的鸡肉及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动来解释,则很容易为人接受和理解。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注重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苏人版教材中的《热爱生命》、《自立自强》、《亲近师长》等单元,通过简单的文字和故事懂得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多多发言,大胆表达自身的想法,并将想法付诸实践,如以实际言语和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爱意等,这些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高中政治教学则不然,为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活动肯定会较初中大为减少,教师采用的方法有串讲、精讲等,但仍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会采取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式,而甚少面面俱到。

3.学生要转变自身的学习方法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学习任务更加繁重,为争分夺秒,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要转变自身的学习方法,尽快完成初、高中学习的衔接。初中的各科学习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形象的思维,学生学起来轻松而欢快,而高中学习则不然。高中课程中,感性和理性思维互相交织,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颇高,政治学科也不例外。高中政治涉及到的有关国体、政体的内容,学生无从知道各政府机关平时的运作具体情形,在理解教材内容时需要不断联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初中的《思想品德》学习内容和学生自身关系密切,不需要太多的预习和复习,但高中《思想政治》有赖于学生的认真预习和认真听讲,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其内容。因此,高中生一定要转变自身的学习方法,该记忆的内容绝不能偷懒,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勤学、多问、多思,不断地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学习方法,尽早找到高中学习的最佳状态。

4.结语

集中纪律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经济增长;贡献率;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015-03

教育与经济增长到底有多大的关联性,人们通常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来衡量它。如果仅靠定性分析,很难让人信服,若能通过某些值得依赖的数学手段,得出具体的结果,这对人们转变对教育的看法,是十分有价值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学者采用定量分析的手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教育对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的各种模型

(一)舒尔茨的余值法

舒尔茨提出了如下假设:(1)国民收入的增加与社会教育资本存量的增加有大关系;(2)以1940年为基准,换算各计算年的社会教育总年限,以1956年的价格进行调整。(3)土地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忽略不计;(4)劳动力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75%和25%。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舒尔茨余值法共分四步:第一步,计算国民收入余量及与劳动有关的各种余量。舒尔茨计算出1929―1957年美国国民收入大约增加了1 520亿美元,其中的710亿美元是与教育资本存量的增加有关。第二步,计算教育资本存量的余量。舒尔茨计算出1929―1957年美国教育资本存量增加了2 860亿美元,如果能够得到在这一期间的教育收益率,就可得到纯粹归因于教育的贡献值。第三步,计算教育收益率。为了说明教育资本存量增长额(2 860亿美元)对国民收入增长作了多少贡献,舒尔茨进一步计算出了美国各级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并以各级教育资本存量在教育资本存量总额呈的比重,计算出了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3%。第四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1929―1957年美国教育资本存量增加了2 860亿美元,如果以教育收益率9%、11%和17.27%来计算,1929―1957年纯粹归因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额分别为:257.4亿美元、314.6亿美元和493.9亿美元。

(二)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法

这种计算方法是由美国著明的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E.Denison)提出来的。他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的选择》一书中,对美国1929―1957年经济增长的因素做了分析。丹尼森用一定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推算出诸因素对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的贡献(见表1)[2]。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1929―1957年教育对美国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23%。

第一步,求各级受教育劳动者收入的简化系数。丹尼森根据1960年美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25岁以上男性工人按教育年限分组的收入。将受过8年学校教育工人工资收入定为100,以此求出其他教育年限工人工资简化系数。第二步,调整简化系数。因为各级劳动力工资差别并非全是教育程度的差别所造成的,丹尼森只把其中的3/5当做教育的作用,调整之前和调整之后的各级教育平均收入的简化系数(如表2所示)[2]:第三步,分别计算1957年和1929年加总的各教育年限平均劳动简化系数。以1929年为例,1929年加总的各教育年限平均劳动简化系数=∑(各教育年限的简化系数×各教育年限的就业者比例)。第四步,计算1957年比1929年加总系数的年度增长率。根据第三步,我们可以得知,1957年比1929年总系数增长了29.6%,因此我们可以求出年度增长率为0.93%。第五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因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是0.73,所以教育在国民收入增长中的百分比是0.93×0.73=0.67。1929―1957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93%,因此教育在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中的贡献应为0.67%÷2.93%×100%=23%。

丹尼森认为,知识增进作用的0.59%,也只有3/5是教育的作用,因此全部来自教育的贡献率应为:(0.67%+0.59%×3/5)÷2.93%×100%=35%。

(三)总课时数简化法和劳动生产率简化法

1.总课时数简化法。总课时数简化法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曲桢森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总课时作为劳动简化尺度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计算方法与过程如下:

第一步,计算各教育阶段学生总课时数。根据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各教育阶段毕业生总课时数为:小学阶段4 500课时,初中阶段2 700课时,高中阶段2 600课时,大学阶段4 000课时。

第二步,计算各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劳动简化系数。假定各教育阶段的学制和毕业生年龄为:小学5年,毕业年龄11岁;初中3年,毕业年龄14岁;高中3年,毕业年龄17岁;大学4年,毕业年龄21岁。各级教育程度者的终身工龄为55岁。根据以上假定,各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工件年总课时分别如下:小学程度劳动者一生的工作年总课时数为4 000×(55-11)=198 000课时;初中程度劳动者一生的工作年总课时数为(2 700+4 500)×(55-14)=295 200课时;高中程度劳动者一生的工作年总课时数为(2 600+2 700+4 500)×(55-17)=372 400课时;大学程度劳动者一生的工作年总课时数为(4 000+

2 600+2 700+4 500)×(55-21)=469 200课时。假定具有小学程度劳动者一生的工作年总课时数为1,则初中程度劳动者为1.49,高中程度劳动者为1.88,大学程度劳动者为2.37。

第三步,计算平均劳动简化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根据1952―1978年各级教育程度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重,则我们可以求出1952年平均劳动简化系数为1.012,

1978年平均劳动简化系数为1.168。

第四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这需要1952―1978年劳动者总数、国民收入总数和平均劳动简化系数。1952年劳动者总数为20 729万人,1978年劳动者总数为了39 855.4万人;国民收入总数1952年为590亿元,1978年为3 000亿元。根据以上指标我们可以得知:1952年由劳动者教育程度提高而创造的国民收入为590×1.2%=7.08亿元,1978年提高到3 000×16.8%=504亿元。1952―1978年由劳动者教育程度提高所增加的国民收入为504亿元-7.08亿元= 496.9亿元,占国民收入增长额的496.9/2 410=20.7%。

2.劳动生产率简化法。劳动生产率简化法的研究步骤如下:第一,假定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下,用这两者的劳动者人数去除以产值,得各自的劳动生产率。用这两者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得到两者的劳动生产率系数比。再按丹尼森系数表,得到各级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简化系数表。第二,从有关统计资料中得出各级教育水平劳动力人数的比重数据,再分别乘以上述劳动生产率简化系数,加总得到1952年和1978年的教育量。第三,以1952年的教育量为基数,计算出1952―1978年间教育量的增量占1952年教育量的百分比。第四,用劳动产出弹性系数0.611,乘以教育量增量的百分比,从而得到教育工作者贡献率为0.61%。

(四)沈利生―朱运法回归法

沈利生和朱运法在他们所著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一书中,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出固定资本存量产出弹性系数、人力资本存量产出弹性系数和其他因素产出弹性系数,从而计算出固定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和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为人力资本存量是用教育投入来衡量的,所以也就可以计算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详细步骤如下:

第一步:详细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与特点。经过分析后他们认为,尽管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中国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太低,说明人力资源开发严重不足。

第二步:计算各教育层次劳动力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可用下式来表示:

Mi=Fi×Ni

上式Mi表示第i级教育层次劳动力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Fi表示第i级教育层次年人均教育经费,Ni表示第i级教育层次的学制年数。

他们将中国的教育层次分成三种,即小学、中学和大学,其学制分别为5年、6年和4年。那么,每个小学水平劳动力、中学水平劳动力和大学水平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分别为:

M1=F1×N1=F1×5=5F1

M2=F1×N1+F2×N2=M1+F2×6=M1+6F2

M3=F1×N1+F2×N2+F3×N3=M2+F3×4=M2+4F3

由于不同年份的价格有差异,因此不同年份的教育经费还得用价格指数进行调整,这样一个经济部门总人力资本存量就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Pj=(L1j×M1+L2j×M2+L3J×M3)/R

上式中Pj为第j经济部门的总人力资本存量;L1j、L2j和L3j分别为第j经济部门小学、中学和大学人力资本存量,R为计算期内平均物价指数。第三步:计算各部门1982―1995年总人力资本存量、固定资本存量和GDP的数据。沈利生和朱运法根据有关数据并经过计算,分别得到了各部门1982―1995年总人力资本存量、固定资本存量和GDP的数据,并且得到了各部门1982―1995年总人力资本存量、固定资本存量和GDP的增长速度。

第四步:各部门经济增长要素分析。沈利生和朱运法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人力资本存量增长、固定资产存量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函数。假定GDP总值为Yi (i代表年份),ΔYi为GDP的增加值;人力资本存量为Li,ΔLi为人力资本的增加值;固定资产存量为Ki,ΔKi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值,函数的矫正系数为s,s是指由制度因素、技术进步、自然资源条件、人力资本质量等引致的因后两因素无法解释的剩余部分。则可以把人力资本与固定资产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函数表示为:

=s+α+β

其中,α、β分别为人力资本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和物质资本投入要素产出弹性,要中求出人力资本投入要素(也即教育投入)、物质资本投入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五步:运用有关数学模型和数据,计算各部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沈利生和朱运法所建立的有关数学模型用上述公式、数据,他们通过计算得出了各部门经济增长因素值。根据这些因素值,可以计算出物质资本存量增长、人力资本存量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

要素投入贡献率=(部门要素投入贡献率×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其他因素的贡献率=1-各要素投入贡献率

沈利生―朱运法回归法利用1982―1995年时间序列数据,测算出了在此期间人力资本投入(也即教育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对各种测算模型的评价

舒尔茨余值法是建立在西方经济的核算体系上,以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不变的生产函数为前提,这就使问题过分简单化了,因此其结论的可信度必然降低。与舒尔茨相比,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是有所进展的。但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是彼此交叉的,而丹尼森的方法是一种简化的方法,在假定一个因素起作用的同时,其他因素没有影响,因此具有局限性。另外,由于条件限制,舒尔茨余值法和丹尼森系数法不太适合用于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

“总课时数简化法”和“劳动生产率简化法”是国内出现比较早的两种测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均借鉴了前苏联学者的劳动生产率法和丹尼森系数法。“总课时数简化法”简单地把劳动量化为课时数,这种做法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劳动时间、性质和内容等与课时的性质和内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况且,劳动时间的长短也未考虑进去。所以其计算结果也难以心服。从总体上讲,劳动生产率简化法比总课时数简化法要科学一些。但是,该法中系数的确定方法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该法一方面否定了丹尼森用收入确定系数的方法,而代之以劳动生产率确定系数,另一方面该法中的很多系数来自于丹尼森的系数。这就大大影响了该法结论的可靠性。朱国宏教授认为,“劳动生产率法的测算基本上是失败的”。

沈利生―朱运法利用1982―1995年时间序列数据,测算出在此期间人力资本教育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种回归方法比只考虑1982年和1995年两年数据要好多了,因此其依靠的数据比较可靠。但是,这种以回归为代表的方法,其模型中自变量仅有两个(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也就是说GNP仅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是不太符合现实情况,这也是其模型的一个缺陷。

参考文献:

[1]林荣日.教育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宝超.教育经济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3]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工作者出版社,2009.

[4]王玉昆.教育经济学:第2版 [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5]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教育与经济,2001,(1).

[7]杭永宝.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类测算及其相关分析[J].教育研究,2007,(2).

[8]张志昂.教育对上海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J].现代大学教育,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