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进行业务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物流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科学有效的进行成本核算是保持竞争优势的特殊手段。传统的物流企业成本的核算并没有统一的方法,大部分的物流企业仅仅通过降低企业的交通运输费来降低成本,认为交通运输费即为企业成本的全部,殊不知这样的核算方法并不能包含全部的服务成本。针对传统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会计核算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便帮助物流企业更好的完成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会计核算,获取更大的利益。
一、物流企业成本构成
目前由于物流行业对于企业的成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划分,企业在进行内部核算的时候都是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计算的。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的成本包括以交通工具摊销、油料成本为代表的经营成本和以公司管理、销售的成本为代表的非经营性成本,但是这种分工并不清晰准确,导致后续的财务信息处理十分的困难,脱离实际现状。另外一种物流企业成本构成是以成本的项目来划分的,包括物流的功能成本和存货相关成本。具体来说,在整个物流的运作过程中,客户下单的信息(附加服务、要求等)处理费用,下单后产品的包装、存储、搬运及运输的费用和整个流程中的管理费用等都属于物流功能成本。存货相关成本是指客户在下单后其货物所占用的资金资源以及物流企业对这批货物所承担的风险责任等。以成本项目来划分的成本构成更加的清晰明了,分工更加的细致,能够较少遗漏成本费用,是目前较为完整的分工体系。
二、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会计核算目标和方法
(一)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会计核算目标
物流企业成本的管理无非是尽可能的获得较多的利益。那么具体来说要如何设定分目标呢?首先,进行有效的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就必须要实现会计核算目标,它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完整的成本核算,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收入支出比,企业可以就此有针对性的提出降低成本的措施,为下一个会计核算目标做好准备。其次,在实现会计核算目标的同时,企业的经营目标也十分的重要,它关系到员工的忠诚度以及企业发展轨迹是否正规。为了更好的经营物流服务公司,应该秉持消费者至上的原则,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满意度,更好的为其服务,实现消费者目标。最后,企业能否有效的进行学习是竞争优势的源泉,应该每一季度,每一年度都设立新的学习目标,更新技术和思想,保持永久的竞争力。
(二)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会计核算方法
当确立了核算目标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如何进行核算。目前进行目标核算的方法有三。其一,将企业服务等同于等价商品进行核算。服务作为特殊的商品,无法根据量来进行核算,欲要进行核算,可以将其折算成等价商品才能真正的完成核算任务,体现核算的价值,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工作时效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工作量法将成本加以计量。其二,将收入与费用一一配对。正如前面所言,服务作为特殊的商品,若无法根据量来进行核算,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来等价转换即详细记录物流运转过程中每一项的支出费用以及所对应的收入,使其一一配对,这样,通过进行收入支出比来间接的核算出物流企业的成本费用。其三,采用ABC成本核算法。ABC成本核算法的核心思想是跟踪记录企业整个运行过程,并将其详细的记录下来,后期深入分析其中可利用和压缩的空间,然后将这一任务科学的分配给运作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一步的降低成本。
三、物流企业财管理改賴略
第一,对物流管理进行科学分工。物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一方面其成本无法根据服务来直接量化,另一方面,它不像传统企业那样集中于某一地域,而是处于比较分散的地域,财务等方面的信息不能及时的沟通。为了弥补地理位置上的缺陷,可以针对消息交流的不方便性设定相应的措施。采用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措施,各个分公司要以总部的目标为首要目标,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各分公司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将分公司的各项信息传输到总部,使得总部可以及时的进行会计处理,掌握财务信息的第一手资料,调整总部战略部署。
第二,加强会计的内部控制。会计的内部控制在整个会计核算当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它的存在为企业各项成本控制提供了相应的参照标准,促使整个成本核算可以有序的、完整的进行。其主要的内容就包括了会计核算部门及其员工的职、权、利即会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工作要求及在企业内部的作用地位。会计内部控制设计要求所有的工作要聘用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肩负起解决各组织之间的矛盾,保证企业成本核算的正常进行的责任。
第三,以资源动因为起点,正确把握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在成本的核算管理中,存在三种导向即职能的导向、作业导向、战略导向。根据物流企业的特殊性,在物流企业中进行成本核算时应该遵循作业导向的要求,全面关注企业资金及整体运作、消费者的满意度及潜在价值、成本问题。它要求企业要压缩进行成本核算的周期,从而降低人工成本,增加原始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价值。对于管理层来说,要纵观企业整个流程,寻找利润空间并合理的分配到每一作业环节,不断增加企业的循环运营能力。
第四,短期成效和长期业绩评价相结合。企业的效益如何要通过业绩的评估来决定,它决定了后期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目标设置,短期成效和长期业绩评价的结合既可以看到揞施是否短时间内见效,又可以看到其长久发展的可能性。对物流行业来说,常见的业绩评价的指标一般有顾客的满意度、企业的运输能力等。业绩评估既可以制定短时间内有效的措施,解决燃眉之急,又可以制定长期目标促进发展,更可以二者结合。除此之外,公平的业绩评估和奖励制度可以激励工作表现好的员工再接再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对企业自身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需要企业全面考虑问题,分清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结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日趋重要。财务管理担负着为企业稳健理财,促进生产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任。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将原来守财、保值、记账型的财务管理转变为生财、增值、决策型的管理,真正肩负起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责任。
一、制订与实施企业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就是依据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对财务环境及财务能力的分析,编制财务战略方案,并组织实施与控制。
1. 制订财务战略的程序。企业财务战略的制订,除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外,还要着重考虑企业整体战略要求,制定财务战略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即要收集各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预测环境的未来状况及其对资金流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等;其次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编制、设计具体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对各战略方案的评价,选出满意的方案。
2.实施与控制财务战略。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也就是努力遵照前面所述的各战略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评价各分期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制订与实施前,除了考虑财务战略要求,还得关注组织情况,即建立健全有效的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动员全体职工参加,这是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同时明确不同战略阶段的控制标准,将一些战略原则予以具体化。比如,定量控制标准辅以定性控制标准;长期控制标准辅以短期控制标准;专业性控制标准与群众控制标准相结合等等。
二、完善成本管理机制,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1.发挥财务部门信息优势,运用科学分析方法,确定成本控制额。财务部门可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在科学测算盈利水平、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成本控制;同时,运用成本边际分析法,为企业提供成本利润模型.通过提高边际效益来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以科学管理为重点降低产品成本。一是开展责任成本核算。企业责任成本就是根据生产过程和成本项目来划分责任,以测定的责任目标为依据,按照干什么,管什么的原则,划分企业内部责任层次和责任范围,把成本与经济责任结合起来,使生产单位、管理部门以及班组或个人对成本支出负有一定的责任,并对其完成的好坏程度进行考评,奖罚兑现,使成本支出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二是以内部承包、内部银行、内部核算、经营调度的有机结合控制成本,并贯穿企业全过程的管理是很可贵的,这种管理方法能把企业的各项承包指标落到实处,并能真正做到纵向到低,横向到边,群体意识和紧迫感增强,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和失误,做到承包有责任,控制有目标,考核有依据,管理有成效。
3.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作指导,就不可能有高效的管理实践活动。为此,必须从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出发,更新观念,锐意改革,不断在实践中创新、提炼、完善,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从价值工程的角度而言,衡量产品价值的高低,是用产品功能与产品成本的比值,瞄准同行业成本管理的先进目标,外应改革大势,内练管理真功,大作成本管理文章,以此提高企业整体效益。首先,领导对成本管理的作用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深入学习先进企业工作经验,把成本管理落到实处。其次,配备必要的有能力的成本管理人员,是顺利开展成本工作,发挥成本管理作用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从事成本管理的人员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还应树立强烈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技术进步意识和效益意识;不仅要懂得成本会计,还应熟悉生产技术、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此外,提高其他人员的成本意识和素质,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更要增强成本意识和素质,把经济性与技术性很好结合起来,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4.开展科学的经营决策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完善事前成本管理,开展科学的经营决策,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深化改革,必须研究各种方案的可行性,从中选取最优方案,以谋取企业最佳经济效益,从而使成本管理向预防性管理方向发展。采用倒推成本法,综合考虑,根据盈亏指标,倒求出成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层层落实责任制,特别是落实成本管理的领导责任制,健全企业管理层的成本责任制,抓好成本目标的落实,明确标准,与经营者的年薪制挂钩,严格奖惩兑现,以此增强领导抓好成本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建立逐级目标成本管理机制围绕“事先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生产成本管理思路,逐步建立起生产成本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达到责、权、利的统一。
三、突出资金管理的中心地位,完善资金管理体制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机构,以良性的资金循环运动体现企业经营实力的观念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这种观念的形成,充分显现了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 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甚至于那些盈利能力很强的企业亦然。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未建立一个科学的资金管理机制。
1.应对企业资金筹集优化管理。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资金总需求量不可能完全依赖于自有资金,同时,资金运动的收支不平衡性以及使用权的可转让性。使企业筹资具有了客观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合理确定筹资数量、筹资期限、筹资结构及成本。
2.应对资金投入优化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将资金合理配置于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及项目,并且能适时、适用地使用各种资金, 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具体地说,就是要合理地确定资金运用于各项目的比例关系。财务人员应考虑 (1)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的比例;(2)生产经营资金和商品流通资金比例;(3)基建项目资金与流通资金比例。其中.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的合理配置是关键因素。当企业全部资金中自有流动资金比例较高,负债资金比率相对较低时,企业对资产的流动性要求相对较小,此时,流动资金对固定资金的比例可适当小一些;反之,则应适当提高二者间的比例。
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1.合理安排资金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调整企业的资金储存量和流量,强化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与优化配置,有效权衡其流动性和收益性;合理安排筹资结构,权衡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有目的地掌握资金运用和来源结构,权衡其获利能力和偿还能力。
2.强化事前预算管理。企业必须克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消极依赖心理,要根据多变的市场状况,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认真按投资需求动态编制资金预算,避免在急需资金时匆忙筹资,增加企业资金成本,导致企业资金管理的恶性循环。
3.健全企业财务管理机构。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导向,财务部门应是企业组织机构中的一个独立部门,地位应在其他专业管理与系统之上。
再有九个月的时间,我国的银行业就走到了全面对外开放的转折关口,这不仅意味着我国银行业从此真正融入了国际金融市场,同时也迫使国有商业银行加速蜕变。
实施债务重组、进行股份制改造乃至公开上市,都只是国有商业银行总体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和环节,并非最终目的。股份制改革将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历前所未有的制度变迁。股权结构重组,构造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升银行治理效率与治理质量,是国有商业银行转型的逻辑起点与核心目标。而真正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才是改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千头万绪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设计、发展战略设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劳动制度改革等股改治理项目中,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无疑最值得期待。
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利益出发点、追求的目标、盈利方式都不一样,使得财务管理的目标――银行价值最大化难以切实有效地实现,因此,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应从多方面着手。
价值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目标
股改进行中,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管理面对全新的环境,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银行收益最大化,银行所有理财行为都要围绕着如何提高收益价值来做文章,不应以牺牲股价的方式来进行财务管理,而是需要更多地关注银行股票的市场价格变化。新的形势下,财务人员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以及资金运营方式都要发生变化。比如银行融资、增发、配股、利润分配等诸方面都应服从和服务于银行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在对股票市场价格的态度上,新的形势下,股价可以成为银行财务决策时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
对银行股改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通过何种估价方法来评估收益更科学、更合理,这是财务管理人员要思考的一个问题。银行财务管理人员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应当进行积极主动、大胆科学地探索,在解决自身遇到问题的同时,逐步完善我国银行财务管理体系。
为配合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国有商业银行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应遵循谨慎性原则。在股改的背景下,银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而银行的价值是银行创造收益的能力,它能够给银行带来未来报酬,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其股权换取现金。如同商品的价值一样,银行的价值只有投入市场才能通过价格表现出来。评价银行的价值,要看银行未来的发展潜力,看银行的持续盈利能力,看银行的成长性。因此,在银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上要遵循谨慎性原则,保持银行的发展后劲,增强银行未来盈利能力。随着银行业日益成熟,国有商业银行价值的估价方法将更加客观、公正、科学,一些人为调剂因素将会在银行价值评价体系中被还原。
三个关键点:财务集中、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
财务集中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集中改革,突出在分离的基础上,实现了财务核算的集中和财务权限的上收与有效控制。财务操作性职能与战略决策性职能分离;财务核算职能与财务管理职能分离;财务核算行为与被核算主体在空间上的分离。
传统的银行财务会计只是将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作为核算单位,对其业绩进行衡量和评价。随着业务复杂程度和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提高,细化核算单元这个各项管理活动的基础作用越来越突现,如何将国有商业银行的精细化运动做细、做深是每个国有商业银行比较头痛的问题,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借鉴国外模式,建立分部门、分产品和分网点的核算体系,对不同部门、产品和网点的业绩进行准确核算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目前看来,这种提高经营效率、激发经营活力的模式还是比较奏效的。分部门、分产品和分网点核算是一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行分部门、分产品和分网点核算不仅有助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使财务管理更加精细化,而且还能使全面成本管理走向深入,为接下来深化管理及其他重大管理决策奠定基石。
财务集中与核算精细化并不矛盾,通过上收财务权限,强化内部财务控制,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从而达到推行财务集中的目的。与此同时,细化财务核算单元,推行分部门、分产品核算,准确衡量每个部门、每个产品、每个网点的业绩贡献。并且,通过加强资本管理,推行经济资本配置,建立资本约束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对信贷资金风险控制上,可以推行全面风险拨备制度,建立健全以信贷资产损失准备为主,其他资产减值准备为辅的拨备制度。
推行财务集中管理将对银行股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通过财务管理流程的再造和财务管理权限控制的加强,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完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二是通过统一管理制度和办法,约束、控制各个操作环节,从而有助于统一财务核算标准与流程,提高核算质量与效率;三是通过决策职能和操作职能的分离和财务权限的集中,实现财务核算的专业化处理,从而有助于实现规模效益,降低财务管理成本。从国际经验看,很多国际大型跨国公司都实现了财务集中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只保留一个或几个核算中心。如IBM公司在大中华区建立了一个财务核算中心,只有20多人从事财务工作,财务集中度相当高。为建立适应股改要求的财务管理体制,优化财务核算管理流程,强化支出行为控制。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可根据重组后的资产负债状况,科学计量全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数量,把经济资本分解配置到各分支机构,逐步建立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对分支机构的经营绩效进行考核评价。
在风险管理中,可以借鉴国际最佳管理实践经验,如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改进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规范、创新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的同时,注重风险政策和流程实施与应用的实际效果以及未来发展态势并积极改进;加强风险管理、信贷审批和内部审计职能的独立性。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加强对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衡量、控制和管理,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强化对操作风险的判断、识别和防范。
绩效管理也是财务管理不可忽视的内容。一方面要将薪酬总成本控制在一个经济合理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通过制定关键绩效指标,引导职员的努力方向;通过相应的薪酬激励政策创造内部公平和竞争,激发职员的积极性;通过执行中的分析和监控,不断强化目标和改进差距,从而保证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些,构成了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业绩管理,它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从整体组织管理和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转变成银行战略目标实现的推进者。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展开了合作,这种合作可以使国有商业银行获得来自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系统化的技术援助,从而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重组及内控机制建设。这对财务管理人员也构成新的挑战,需要财务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并消化理解国外成熟的经营与管理理念、通行的国际标准与惯例。
总之,股改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更把我国银行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理财时代。在这一关键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应在新环境下加强财务管理,以迎接外资银行“来势汹汹”的挑战。
作者单位:
【关键词】控制成本 生产企业 物资供应管理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同时,把降低材料成本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手段。材料成本是成本的主要构成要素,自然是控制的重点。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生产企业应如何进行物资供应管理?我认为:要高度关注物资管理的三个重要环节:计划管理环节、采购管理环节、储备管理环节,并抓住各环节的重点,才能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保证生产物资的供应。
一、计划管理环节
计划管理是物资供应工作的起点,也是材料成本的开始。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三个量的确定。
1、物资需要量。物资需要量是企业各部门在计划期内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而需要的物资数量,是物资计划编制的基础。它是以企业各用料部门计划期内提报的需用计划为基础、平衡现有库存为条件,按每种物资具体规格确定的。计算公式为:物资需要量=∑各用料部门需用量。
2、物资供应量。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关系到本计划期应该要多少物资才能满足企业正常的生产需求。计算公式为:物资供应量=物资需要量-现有库存量。
3、物资采购量。物资采购量是在物资需要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回收复用、修旧利废、自制加工、积压改造的量而确定的。公式为:物资采购量=物资供应量-企业回收复用-修旧利废量-自制加工-积压改造量。上述公式可以进一步表述为:物资采购量=∑各用料部门需用量-现有库存储备-企业回收复用-修旧利废-自制加工-积压改造量。
从上述公式我们不难看出,企业生产需要的物资,不是要多少就买多少,而是在先利用现有库存量和企业内部可利用资源后,不足的部分才向市场购买。换言之,如果企业的库存和内部可利用资源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就不会发生采购。计划环节还把企业修旧利废、回收复用、自制加工、积压改造等企业内部可供利用资源纳入生产用料安排,减少了新材料的投入,减少了计划期物资采购的数量,也减少了采购费用和仓储费用的发生。加之这些物料在以前期间已经消耗,进入了消耗期的成本,再投入时不重复记入投入期的成本,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采购管理环节
采购是企业用资金向市场购买物资以满足生产需要的一种手段,它涉及物资买价、采购费用等材料成本的构成要素。尤其是买价,占材料成本的比重很大,能导致采购成本的升降。因此,在控制成本的大前提下,降低买价是采购管理环节的重点。降低买价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通过及时付款获取价格折扣。目前,供应市场属于买方市场,供应商之间竞争激烈。一些供应商为了及时收回货款,往往在付款方式上有所优惠以鼓励购买者及时付款。如现金采购,优惠采购金额的5%;10天内付款优惠采购金额的3%;20天内付款优惠采购金额的1%等。企业如采购资金充裕,采用及时付款的方式,能获取价格折扣,降低材料买价。
2、通过批量采购获取批量价差。企业采购的显著特点就是数大量多,供应商不会忽视这样的大客户,会在价格上有所优惠。如一次购买1000件,单价为10元/件;一次购买2000件,单价为8元/件;一次购买3000件,单价为6元/件等。企业的采购如果在量上能形成规模,则可以获取批量价差,降低物资买价。
3、分析物资价格变动规律,在价格回落时购买。企业用的许多物资,经过分析,能找出一些价格变化规律,如企业生产需用的一些季节性较强的商品,在销售淡季购买,能节约不少采购资金。
4、大宗材料和设备,用招标采购或竞争性谈判采购。这两种采购方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供应商之间相互竞价,使企业在采购中处于有利地位。
5、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与之签订长期合同。与诚实信用、信誉度高的供应商长期合作,不仅能保证供货质量,还可以得到其付款和价格的优惠。
当然,降低买价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任何可以降低买价的手段都是采购考虑的对象,但必须要合情、合理、更要合法。至于上述何种方法应该优先采用,何种方法更好,则需要采购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加以综合判断和灵活运用。
三、储备管理环节
所谓储备,是企业为避免或减少出现停工待料等事故的发生而储存的各种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不同形态。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企业储备一定的物资是必要的,但不可因为其必要而无节制地储备。众所周知,如果储备过多,会增加仓储费用、保险费、装卸搬运费及不合理损耗。因此,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储备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库存物资的数量在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最小化,即数量上合理的最小化。
要做到数量上合理的最小化,我认为现在许多企业推行的零库存管理方法值得借鉴。零库存不是没有库存,而是库存数量近似于“零”。作为一种先进的库存管理理论,它可以解决库存管理中的部分浪费现象,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减少库存占用资金和仓库仓储管理费用,解决库存物的老化、损失、变质等问题。实现零库存的方法有很多,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变相储备。变相储备就是不采用库存储备的形式,以此达到零库存。如有些国家将不易损失的铝这种战略物资作为隔音墙、路障等储备起来,以防万一。
2、由供应商委托就近的营业仓库或经销商存储和保管货物。营业仓库或经销商是一种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实体,供应商委托这样的实体储存货物,就是把所有权属于自己的货物存放在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仓库中,由后者保管和发送货物,企业则按照具体的使用数量和事先达成的价格向受托方支付相应的物料款项。采用这种方式,企业不必再过多地储备物资,甚至不必再单独设立仓库从事货物的维护、保管等活动,在一定范围内便可以实现零库存和进行无库存式生产。
3、协作分包方式。企业的许多物资,可以委托或者承包给供应商加工,不必自己进料生产。这样,自己的库存就相应的减少,甚至为零。
4、实行供应商配送方式。一般来说,在没有一定储备的情况下,无论是生产物料还是成品的配送,都会影响企业的库存量。因此,通过配送的方式,供应商及时地将按照订单生产或采购的物品配送到,企业可以在物品运输的途中实现储存,从而实现零库存。
5、出租仓库或厂房内的部分场地给供应商作为仓库。这种方式就是和供应商事前协商,把企业的场地出租给供应商,由供应商对企业所需的物资进行储备,企业用多少就领多少,事后供应商凭领料凭证与企业结算。这样,物资在未领用前,所有权属于供应商,企业没有实际的库存。
6、代保管。这种方式很简单,就是供应商将物资以书面形式委托企业仓库代为保管,企业用多少料就付多少钱,季度结算,料完款清。物资在用之前,所有权属于供应商,虽然仓库有物资的存在,但不体现在企业的存货账上,这也是一种零库存。
通过以上方法,库存物资数量实现了合理的最小化,也就达到了控制成本的目的。
物资管理工作是一件复杂繁琐的工作,尤其在现在生产材料大幅度涨价的情况下,一方面要降低材料成本,一方面要保证生产物资的正常供应,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只要我们抓住供应工作的重点环节并把握该环节的要点,就能够在保证生产供给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实现企业控制材料成本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颐源、周蕴华、王兰洲:煤炭工业企业物资计划与管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关键词】 交通事业单位 改制 企业 档案管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所提到的,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必需,是第一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交通事业在近些年蒸蒸日上,对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社会主义经济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对各行各业的管理活动进行了大改革,许多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纷纷进行改制,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毫不例外,部分交通事业单位也在积极地转型,加入全面竞争的行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交通事业档案改制以后所形成的档案性质不一样了,那么对这些档案的管理应当如何进行呢?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分析一下。
1 交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状
交通事业单位档案是交通档案的一部分,不包括交通行政系统或个人的档案,而是交通事业单位在交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经济和社会有价值的历史记录,是交通行业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当今时代,交通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入了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交通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
1.1 交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内容
交通事业档案主要包括各业务方面档案和行政文书档案,而业务档案包括各个部门活动所形成的档案如行政执法档案、公路航道建设(改善)档案、运输管理档案等,业务档案在交通档案中占较大的比重。
交通事业单位一般有公路、运管、航道、海事等部门, 其业务各自独立,所以主管部门档案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进行业务指导,每月组织档案业务学习, 对归档立卷的标准要求严格,定期收集与整理业务档案。
档案管理活动包括收集工作、整理工作、鉴定工作、保管工作、编研工作和利用工作等各个环节。2007年以来,交通部和省各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陆续下达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以及贯彻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等管理性文件。在具体工作中,各档案机构把好工程前期所形成文件材料的质量关,开展经常性的自查活动,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以保证项目档案的准确、完整,保证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计划、同施工、同验收。[1]
1.2 交通事业档案管理特点
1.2.1 集中统一管理档案
根据2005年《交通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各单位形成的档案应由各单位档案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由档案部门对本单位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
1.2.2 设立专门的档案部门
由于交通事业单位发展比较成熟,一般都会专门设立档案管理部门,或录用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档案室对本单位各部门或各环节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档案室会同本单位有关业务部门对已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鉴定。总之,档案室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案,能够保证档案活动的顺利开展。
1.2.3 交通事业单位档案定期向同级档案馆移交
档案馆的档案主要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和部分个人档案或家族档案。各类档案馆所收藏档案的内容各不相同。各交通事业单位在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把有保存价值和经过有序整理的档案向各事业单位档案室移交,再由档案室定期向档案馆移交。
2 企业档案管理特点
企业档案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记忆库,借助企业档案,我们能够了解企业的过去,现在和预测其未来。企业档案主要包括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资料文件。企业档案由企业自身单独保管,但是受到各地市档案馆的监督和指导,各破产企业的档案在一般情况下交由档案馆来保藏。[2]
3 交通事业单位转制改企后的档案管理应注意几个问题
事业单位改革是手段,最根本目的是要发展由这些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各种公益服务,使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事业单位改制后,根据事业档案和企业档案管理的不同特点,我们发现,对其所形成档案的管理活动要进行重新思考。
3.1 在会计档案管理方面
如今,交通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在会计档案管理方面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应收帐款质量的控制是提取坏帐准备,而交通工程事业单位的应收帐款虽越来越多,但在这方面没有做出任何规定,因此,交通事业单位应该参考企业的做法对应收帐款提取坏帐准备,并对坏帐准备的提取方法和提取比例做出明确的规定;二是,交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损耗不在成本核算中体现出来,而企业是通过计提折旧的方法计入成本。这些方面的不同要求事业单位能够进行认真地反省和借鉴。
3.2 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
在交通事业单位中,人员的变动比较小,整个组织结构模式相对比较稳定,而竞争因素在企业体现地越明显,导致人事档案在企业中相对比较复杂,需要档案管理者足够重视此方面的内容。人事档案的管理依据也需要从《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交通管理处干部档案管理制度》等规定转变成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规定,由干部向普通人转变。
3.3 移交单位的变化方面
一般来说,交通事业单位档案向档案馆移交,除此之后,没有其他的地方。但是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后,可以适用企业档案管理的办法,由档案寄存中心进行寄存管理,引入市场化因素。寄存管理服务项目是为企业档案提供档案寄存的一种有偿服务,为配备档案保管条件代价太大,或者不具备保管条件的企业提供了档案保管归宿。
4 结语
总之,交通事业单位的改制势在必行,基于档案管理方式的不同,对交通事业单位转企业后应注意的某些方面需要更加重视,比如在会计档案、人事档案和服务理念上,在工作重心和移交单位的变化上,是档案管理一个方面,不容小觑。企业档案工作当然也需要转换其管理方式,以期能够为交通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由于我国是实行集中制的国家,在档案管理方面,一致遵行在组织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分散地管理档案。在集中统一原则下,取其事业单位和企业档案管理的精华,共同为交通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谋福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