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控制;质量功能配置

1.引言

建设工程设计是贯穿从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开始,直到项目竣工验收、投产总结的全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人投资目标的体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能使项目建设缩短工期、节省投资、提高效益。据西方一些国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而这1%以下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占75%以上。因为对于一般建设工程,材料和设备选用占工程成本50%以上,而在设计阶段建筑形式、结构类别、设备和材料的选用已经确定,在建设后期实施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小(10%以下)。由此可见,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至关重要,本文就建设工程项目设计时的质量、进度、投资与为搞好设计对用户收集的需求与分析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

2.建设工程项目设计控制

2.1 工程设计质量控制

(1)意义:设计任务书是进行设计质量控制、工程质量控制最重要依据之一,工程设计质量不仅直接决定了工程最终能达到的质量水准,而且决定了工程实施的秩序程度和费用水平,在现代工程建设中,要求工程设计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多,工程设计中的任何错误都会在计划、制造、施工、运行中扩展、放大,引起更大的失误。

(2)工程设计质量管理和控制实施。从①分阶段设计;②设计审查;③多方案论证;④检查设计文件的完备性;⑤对设计工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控制。

(3)工程设计评审过程中对设计文件的质量主要依据其功能性、可信性、安全性、可实施性、适应性、经济性、时间性等七个质量特征是否满足要求来衡量。

(4)工程设计单位质量管理体系是健全对工程设计的质量至关重要。业主在评价工程设计单位时,应将其质量保证体系作为重点评价内容进行全面评价。

2.2 工程设计进度控制

(1)意义:是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施工进度控制的前提条件;是设备和材料供应进度控制的前提。

(2)目标和重点:工程设计进度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按质、按量、按时间要求提供施工图文件。①设计准备工作进度目标,首先确定规划设计条件,其次提供设计基础资料;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进度目标;③施工图设计进度目标;①设计进度控制分目标;⑤工程设计进度的协调与管理措施,一是协调各设计部门和专业工作,二是加强与外部的协调工作,三是协调设计设备供应商的关系。

2.3 工程设计投资控制

(1)意义:投资控制贯穿于工程设计的全过程,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在建设工程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就在于工程设计。设计阶段与其它阶段相比它既要准确地反映项目决策的内容和思路,又要指导项目的具体施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正如人人常说的“图上一条线,投资千千万”,设计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其质量好坏难以衡量,因此也是工程造价最难控制的阶段。

(2)目标:分阶段设置的,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共同组成投资控制的目标系统:投资估算是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的投资控制目标;设计概算是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投资控制目标;总承包合同价是总承包单位在建设实践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施工图预算或建筑安装工程合同是施工阶段控制建筑安装工程的投资控制目标。

(3)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建筑标准、设计者的知识水平、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平面布置、空间组织、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现场条件。

(4)主要方法:①设计方案竞选和工程设计招标;②设计方案优化。

3.用户参与建筑设计的实现方法

在这里主要研究用质量功能配置方法来说明用户参与设计的优点,质量功能配置(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市场调查方法获取并分析用户的需求,将这些需求转换为房屋开发过程各阶段的关键特征要求,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建筑技术方案,以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QFD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利用质量矩阵进行需求转换。质量矩阵由需求(行)和不同方法的特征(列)组成。采用质量矩阵法,最初的用户需求被逐步分解到房屋开发建设的各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质量矩阵。在分解过程中,上一矩阵的输出就是下一矩阵的输入,从而构成了用户需求的逐步转换过程。在第一个矩阵内,左边一列为用户需求,顶行为针对这些需求的技术措施,矩阵的中间部位为需求与技术措施间的相互关系,矩阵的输出结果是对所列技术措施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一些作为下一阶段的输入信息。经过一系列的转换,最初的用户需求转换成了具体的生产要求,用户对房屋的质量功能需求转换过程就是系统化的QFD技术过程。QFD的工作原理如图3-1所示,工程造价、使用成本与项目功能的关系如图3-2所示。

第一个矩阵(如表1所示)显示了选定的住宅项目主要目标(适应性、室内条件、经济性、环境亲合、施工可行性和建筑风格)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第二个矩阵(如表2所示)展示了在第一阶段选拔的基础上,设计过程中的构造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设计的主要部位、功能的主导方向。因此QFD方法可以为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决策提供来自用户需求的重要依据。

4.结论

建设工程项目设计中,要重点对质量、进度与投资进行控制。一直以来我国的建筑设计往往是根据现有的资源条件凭设计者的个人喜好开展的,忽略了对用户需求的考虑,尽管有些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然而并未将市场需求分解到用户需求层次上。因而用户参与(user participatton)设计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是参与设计方法在建筑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翰觉克森(Chris T HendrickSOn).建设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for Constructio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145-146

[2]郭汉丁.业主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指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第2篇

一、课程设计体系的情况

现阶段的交通规划设计以及管理工程的课程设计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有关的体系不合理,实践背景不符合要求,或者是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就会很难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当然也需要加大对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体系的改善力度。

(一)课时比较少,实践时间不够,课程安排存在问题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课程设计的研究时间比较短,有关的安排和设计进行了比较多的变化。最开始主要是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设计有关的课程,现阶段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很难再进行设计有关的课程,之后直接就变成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进行设计,不过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习的时候不具备充分的实践能力,由于这个时候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并且有关的工作比较复杂,进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计不具备系统性

现阶段交通规划的课程设计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四阶段模型以及宏观模型,交通设计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为了设计部分路段,当然也是为了设计交叉口这样的情况,交通管理和对课程设计的把控主要是为了匹配有关的交通设计和信号,跟客运有关的交通系统的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并且没有充分对城市的宏观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因此要及时改善现有的教学情况。

(三)课程设计和产学研究联系不够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的案例大多数根据有关的教师情况来开展,每个案例之间没有充分的联系,当然和有关的产学研究的联系并不密切,对于有关的交通工程的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完善现阶段的教学案例,进而完成课程设计的目标。

(四)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工作没有一个专业的教学队伍来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在设计的时候给每个课程增加一个青年教师,现阶段的师资不足,还有就是有关的青年教师不具备充足的实践能力,所以设计的时候就会增加工作的难度。

二、课程体系教改的目的以及思路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主要就是为了分析有关的交通规律和交通系统里面的人、车、路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目,比较重视综合使用的工程技术。所以,课程设计体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再有就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系统以及更加条理,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跟上课程的进度。

(一)对于课程设计体系的整理和完善

根据有关的设计工作,来开展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而确保这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更加全面,再有就是通过有关的工程设计来整合所有课程的设计工作,进而将其整理成一个总体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工作,这样也就可以制定出更加完整的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以及课程设计方案。

(二)工程实践教育

对课程设计体系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程实践教育,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课程设计里面的工程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明确教学实践的需求,明确教学案例和工程实践的关系,明确教学团队的实践背景。

(三)更加开放的教学体系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过程管理;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057-01

对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是要为了顺利实现软件的特定功能与性能,还要确保能够保质、保量、低成本的完成软件开发的任务,使软件在投入使用后也能够保持稳定性、可靠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简单的说,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过程就是要将需求转变为软件表达的过程,要想切实提高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过程管理的有效性,不仅要坚持正确的软件项目设计原则,还要明确软件的设计流程,在设计与开发的各个过程都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

一、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实用性

实用性指的是软件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一定要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要避免“形式主义”、“中看不中用”等问题,否则有可能导致企业软件开发资金的浪费,难以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报效果。因此,在选择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时,不能过度追求先进性和高投入,而是应当在充分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充分满足企业在不同层次和环节上的管理需求,这也是决定软件开发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先进性

毋庸置疑,在信息技术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先进性是软件项目设计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这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在未来的投入,避免未来在软件项目开发中的重复建设和系统升级等问题。因此,企业在进行软件项目的开发设计时,一定要面向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人民生活需求的变化趋势,紧跟社会步发展的步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经济性

任何一个软件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都必须充分考虑到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力争用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实现最好的软件开发设计效果和更高的经济效益,这也是软件开发企业的主要目标。因此,在保证软件开发质量的前提下,软件的开发费用需要控制在合理的预算范围之一,并尽量压缩,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软件在后期运行维护过程中的费用投入,实现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全过程费用的节约。

(四)系统性

在软件项目的开发设计中,一定保证其整体功能的完整性,既能满足企业在整体上的管理需要,设计与开发的系统必须能够全面、完整覆盖企业管理的软件信息系统,又要能够满足采购、生产、销售等个别部门的管理需求,便于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数据的传递和衔接。此外,还应当制定系统的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的管理规范,如开发文档的管理规范、报表文件规范、数据格式规范等,这是确保软件系统开发和操作水平的重要条件。

(五)可靠性

为了充分保证软件项目系统运行的高效、平稳和准确,不仅要保证软件系统在正常运行状况下数据传递的准确性和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还需要确保软件系统项目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可靠运行,因此在软件项目的开发设计过程中要提前针对一些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一个优秀、可靠的软件系统,必然是一个灵活的系统,即使在软、硬件环境发生故障时,仍旧能够保持部分使用或正常运行。

二、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全过程管理

(一)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启动

在软件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实施全过程管理的第一个阶段就是项目的启动。在软件项目的启动阶段,首先,要明确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的目的,并在软件开发与软件使用的双方协议或者合同中进行约束,并对软件设计的主题、工程量进行量化,合理确定软件项目开发和设计的阶段目标和周期。其次,要加强同软件用户的充分沟通,了解用户的软件使用需求,理清软件记录的关键点,制定出完整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流程;再次,对于在调研过程中所获取的原始资料,一定要进行加工处理,理清相关的约束条件和非功能性的客户需求,确保软件开发与建设项目具有很强的可实现性。

(二)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的规划

软件项目的规划,是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比较复杂的阶段,也是决定软件开发质量和开发水平的关键,做好软件项目的整体规划将会为整个软件项目的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说来,软件项目规划主要包括项目预算、风险分析与预测、进度管理、质量控制等内容,在编制软件项目的开发计划时,一定要理清各个开发环节之间的关系,并制定出完整、科学的项目计划书,以期为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全过程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三)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实施

软件项目实施阶段的有效管理,其目的就是要保证软件项目安装在预先设置的计划上正常运行,确保项目不要偏离预定的开发进程和设计目标。在软件项目的实施阶段,一定要按照软件项目的初步规划进行,并在实施过程中,增强对软件项目开发的有效控制,确保成本支出控制在相应的预算定额之内。同时,要对软件项目开发的成果进行动态的监控,随时与原先的计划过程进行比较,对于出现的偏差或缺陷要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各项软件开发指标和系统功能的顺利实现。

(四)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的结束

一个完善的软件项目管理过程,必然离不开软件项目的结束,这时相关人员要进一步确认软件项目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做好软件项目的交接、评审等工作。

三、结语

总之,为了提高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的质量和水平,软件设计人员需要首先认识到软件质量的重要性,树立应有的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意识,要坚持正确的软件设计与开发原则,懂得加强过程管理与控制,同时还要对风险控制、配置管理等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来提高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勇华,骆启武,付春燕.基于问题管理提升软件项目过程质量的实践[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4.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EPC管理;总承包项目;设计;施工;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EPC总承包项目管理的实施当中,设计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而工程的现场实施阶段的管理是保证工程施工安全、质量以及进度的基础,因此,做好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及现场实施阶段的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管理

(一)安排设计进度

在具体实施EPC总承包项目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是“三边”模式,即一边设计、一边采购、一边施工。在“三边”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设计的进度计划,并将其纳入到总的工程进度的计划里面,要求设计单位以控制节点的计划为依据开展设计工作。在实施项目以及设计的初期,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设计对于采购以及施工将会造成的影响,针对订货周期长、对施工的关键控制点有制约作用的设计工作应当优先安排。为了实现在缩短施工周期的同时确保施工的总体进度这一目的,设计交图工作应当分阶段进行,也就是说当一部分的分项工程设计完成之后,应当及时以业主的管理要求为依据实施审批工作,然后交付到采购中心并进行工程实施。

(二)协调主设计和专业设计

笔者在这里以净水厂的EPC总承包项目为例:通常情况下,EPC总承包项目的主设计包括建筑以及结构等,专业设计包括照明、排水、电气等。按照不同工程的不同用途,各EPC总承包项目的专业设计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EPC总承包项目在进入工程施工的图纸设计这一阶段之后,数目庞大的主设计以及专业设计之间的协调就显得尤其的重要。

(三)控制设计过程中的成本

虽然在工程的总承包里面设计费用只占据了很小的比重,通常在5%及以下,但是高达60%~70%的工程费用都是通过设计确定出的工作量被消耗的,如果没有具备能够索赔的技术变更,那么设计技术要求的提高抑或是工程量的变动将会对EPC总承包项目的整体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控制设计工作的成本方面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组织设计人员仔细阅读相关的招投标文件资料、投标时业主方针对项目做出的各种解释资料以及总承包方对于业主做出的承诺,这一点是开展设计工作的依据,相当重要;确定了设计的具体标准之后,应当在设计的过程里面明确工程所需的材料以及设备的标准;采取“限额设计”的方法促使设计过程的成本能够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二、EPC总承包项目的现场实施阶段管理

(一)施工跟设计一起讨论并审核施工图纸

在工程开工之前,施工单位应当跟设计单位一起对设计好的施工图纸展开讨论并进行认真的审查,致力于在工程开始之前就消灭设计失误造成的“错、碰、漏、缺”等问题,这样做不仅仅能够大大减少施工过程中返工的次数从而有效缩短施工的工期,还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从而节省工程费用,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与此同时,设计单位要在施工的期间协助施工单位做好解释设计的工作,积极配合工程施工的进度,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编制进度计划,合理实施工程内容

1、编制进度计划

开始施工之前,项目总承包方应当跟施工单位一起,依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条件、各个单位自身的劳动力以及机械等的综合实力、合同的工期等为依据,针对施工的进步编制出详细的计划。这一进度计划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开工前确定好各项准备工作、选取恰当的施工方法并组织开展流水作业、在施工中各个工种之间的配合与搭接需要协调、科学安排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以及劳动力、明确整个工程的完工时间以及各部分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等等。例如前面提到的净水厂的EPC总承包项目的实施,它的现场管理应当重点把握开工、反应沉淀过滤间、蓄水清水池、综合办公楼完成、竣工等关键的时间节点。

2、跟踪检查进度计划的实施

在完成了单位工程的进度计划之后,施工单位应当实施计划的分解,制定出周、月、季等进度计划。每一周举行的工程例会首先应当讨论各个施工单位上一周的进度完成情况,然后做出下一周的进度安排。如果发生了进度滞后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当分析并提出滞后的具体原因,经监理单位以及总承包方同意之后就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补救。

3、控制进度的措施

控制进度的组织措施:施工单位要将项目经理部门的各级管理人员的任务、分工、职责等落到实处;对所有的单位工程都要实施项目分解,明确各分项以及各个施工阶段的控制进度的具体目标;针对进度的协调制定出相应的工作制度,科学举行调度会议;健全报告制度以及进度的记录资料。

控制进度的经济措施:制定出一套科学且合理的进度管理奖惩措施,促进关键的工作能够按时甚至是提前完成;有效预测流动资金的实际需求,实现资金的合理调度。

控制进度的技术措施:参与EPC总承包项目的所有施工管理人员都必须对工程设计的图纸有一个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认真熟悉施工的技术规范,及时整理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和疑点,争取第一时间跟设计单位取得联系以解决问题、澄清疑点。要召开专题会议,邀请各方人员共同商讨,确保能够选择出成熟的施工技术以及既可靠又先进的施工方法,为进度的控制提供保障。

(三)严格质量管理,确保工程项目质量

1、管理人员要提高质量意识

EPC总承包项目的现场质量目标管理系统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总承包方的专职的质量工程师、专职质量工程师的管理人员、施工单位的技术等。要想控制施工的质量水平,就需要管理人员提高质量意识,以全面的质量管理这一要求为基础,促使所有的工作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为业主服务以及预控为主等观念。

2、建立反馈质量信息的系统

要以对工程质量有影响的关键节点、关键部位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等为基础设计出质量管理的原则,建立起灵敏的、高效的、反馈质量信息的系统。作为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专职质检员等要负责搜集、整理并传递动态的质量信息,为决策者做出决策提供参考。

3、做好过程控制,加强质量检查

应当坚持在施工过程中贯彻自检、互检、交接检等制度,施工现场所有担任质量检查职责的人员都要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使自己的权利,全面检查并严格把关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具体的部位。质量管理的基础是班组自检,自检得出的相关记录应当按照各个分项进行汇总、装订;在每一个分项的检验工作完成以后必须要开展交接检查和验收工作,在验收的过程中,交接的双方务必以图纸为依据逐项检查工序的质量情况,当确认工程的质量跟设计的标准要求相符之后才能够办理交接验收手续并记录;三方签证完成之后才能够实施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四)做好安全控制,确保施工安全文明

1、针对安全事故建立健全应急预案

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具体是指单位为了降低事故后果的影响而预先设计好的抢险救灾的方案,其对象主要是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严重破坏环境等的具备突发性特征的灾害、事故等,譬如机械伤害、触电、火灾、坍塌以及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等。应急预案的首要目标在于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采取科学且有效的措施努力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保护财产安全,预防环境的破坏,致力于将灾害、事故等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

2、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安全教育

EPC总承包方应当在施工现场成立其专门的领导安全文明的小组,组织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同时负责做好文明施工的管理工作。该小组的主要职责在于领导施工单位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并指导贯彻各种施工相关的法规,第一时间传达上级部门的精神,及时处理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对于检查出的不能及时解决的安全问题,小组应当在例会上提出并跟其他人员一起讨论,制定出合理的处理办法并限期整改,尽最大努力将安全隐患消灭。

三、结语

EPC总承包项目的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具备责任明晰、层次分明、管理规范以及灵活多变等先进的特性,在我国的电力、化工、建筑、石油等行业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在实施EPC时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但是只要我们持续努力,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就有理由相信EPC总承包项目这一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颜彦.EPC总承包模式下的项目设计管理[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0,(01).

[2]陈锋.浅谈安哥拉EPC总承包项目施工管理与实践[J].云南水力发电,2010,(06).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第5篇

城市设计实践发展至今业已从空间设计扩展为包含编制和实施等在内的整体管理实践。作为一种价值完善的专业管理过程,城市设计实践中更偏重于解决专业领域中设计问题的工具价值;而作为一种“行政过程”、“政策过程”或是“政治过程”而言,城市设计过程将体现其公共性的基本价值特征,从而使其在城市空间的公共管理领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城市设计过程在价值取向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相关争议首先体现在其关注对象是城市空间整体还是其中的公共领域:城市空间具有公私混合的特征,且很多情况下难以泾渭分明,其公共属性并不突出;而公共领域则是城市空间中具有公共价值的部分,其管理实践自然受到公共价值的规范。另一争议反映在管理者的公共属性上:对于公私混合的城市空间而言,在管理过程中政府和市场都具有管理者角色;而作为行政过程,公共部门的管理者角色将更为突出,市场则成为管理的目标群体。城市设计相关的公共性价值特征并不明晰。然而,讨论和辨析城市设计的公共性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性之于城市设计而言并不仅仅体现为职业伦理中所应持有的公共精神,也是认识城市设计管理职能的价值规范。在当代多元价值共存的城市设计实践中,将公共性作为价值基础为其管理过程提供了合法性,由此其管理职能将以保障和促进城市空间公共价值为目标。同时,公共性的认识也为具体管理实务提供一种分析工具,帮助管理者理解城市设计的管理范畴以及自身的公共角色,确保各类管理途径符合公共性的价值规范。城市设计领域的价值取向研究并不多。其中公共价值取向的成果较集中在城市空间公共属性的探讨,具有社会学视角(沃尔泽,1986;夏铸久,1994;卡尔莫纳等,2003等)、法学视角(卡尔,1992;阿里·迈达尼普尔,1996等)以及经济学视角(周进,2005;克里斯·韦伯斯特,2007等)等多种认识途径。对城市设计实践中公共性的关注一类体现在职业伦理中的公共价值规范的阐释(董慰、王广鹏,2007;刘代云、金广君,2008;金勇,2008等),另一类则体现在管理实践中与公共性密切相关的命题,例如公众参与(克利夫·芒福汀,1999;刘宛,2006等)和法律法规(理查德·黎,1988;扈万泰,2002;王世福,2003;庄宇,2004;王卡、曹震宇,2009等)等。公共取向的城市设计研究重结果轻过程,而过程导向的相关研究中一则关注哲学伦理层面的倡导,一则关注实务操作层面的方法技术,缺乏对公共性在管理理论层面的解析。本文将基于公共管理领域中有关公共性的理论认识,从关注对象、管理者角色和管理途径等方面辨析城市设计过程中公共性价值特征的具体内涵,从而为理解城市设计的管理职能提供理论基础。

2公共性的内涵

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命题,是公共管理获得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基础。公共性的理解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公共”的含义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沃尔多(1955、1997)把“公共”理解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哲学、法学和政治理论层次的理解,即从国家或者政府的角度下定义,涉及、合法性、普遍福利等问题;二是从经验层次界定某种社会中人们有哪些公共职能与公共活动;三是从常识层面理解政府执行活动或者职能。①尼古拉斯·亨利(2002)对公共性提出了制度定义、规范定义和组织定义,三者结合构成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制度定义是按照制度术语来理解公共行政,表现为政府各级机构;规范定义专注于影响公共利益的现象上;组织定义主要是为了实现参与,即公共利益观点若能被共享必须要求相应的组织予以保障②。罗森布鲁姆(2002)认为公共行政强调的公共性体现为:(1)以宪法为基础,提供行政存在的空间并对其进行限制;(2)政府有义务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3)政府较少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即使运用市场机制也是有限的;(4)作为人民的代表,公共行政管理者的行为具有合法地位与强制权力,并应遵循代表性和透明性的要求③。乔治·弗雷德里克森(1997)回顾了公共问题的哲学、经验和理论的观点,并分析了社会科学中有关公共的五类观点,提出公共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能力:作为一种理念,它意味着所有人为了公共的利益,而不是出于个人或者家庭的目的才走到一起;作为一种能力,它意味着为了公共的利益而在一起工作的一种积极的、获取充分信息的能力,通常通过政府而进行,但并不是所有④。国内对“公共性”的定义有三种:一是指政府作为人民权利的委托者和委托权利的执行者,应按照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孙柏英,2001);二是认为公共性即政府产生、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公共目标、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具有公益精神的意识形态等(祝灵君、聂进,2002);三是认为公共性指一种公有性而非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王乐夫、陈干全,2002)⑤。综合而言,公共性的理解具有层次性。哲学层面的公共性是一种公共精神或是理念;政治、法学理论层面的公共性从公平和正义出发,涉及、合法性等问题;公共管理理论层面将公共性作为一种价值基础,帮助认识公共组织的公共职能;公共管理实务层面的公共性将成为一种分析工具和价值标准来理解公共组织的具体管理活动。城市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职业伦理受到哲学、政治和法学层面公共性价值要求的引领,但对于实践而言,公共管理理论和实务层面的公共性探讨将更具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作用。

3城市设计关注公共领域

城市空间及其特征包含了各类物质要素和相应的属性,同时还有这些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外部性特征。随着城市空间管理专业领域的分工和细化,作为其中之一的城市设计在当代所关注的内容已并非涵盖城市空间的所有方面,而是由“城市空间”逐步聚焦于其“公共领域”部分⑥。焦点的转变蕴含了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空间成为公共和私人的混合体。城市空间的市场开发运作越为成熟,市民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甄别越敏感。另一方面,城市设计将焦点转变为公共领域是基于“窗户外看到的所有事物”已经出于各类考虑受到了相应的干预,城市空间的控制已经形成了“看不见的网”。“公共领域”源于西方社会,发展至今已具有相当复杂的含义。现代公共领域理论中,较具影响力的是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研究成果。总体上认为公共领域包含了物质和非物质的表现形式,承载着公共生活,这种公共生活是从公共利益出发,通过沟通和交往、辩论和批判等活动来展现自我或是达成共识。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突出其政治象征意义,而后者偏重其社会文化意义。城市设计关注的公共领域是具有物质空间表现形式的公共场所,并包含其承载的公共生活之非物质内涵。然而,公共领域的界定却无法统一。社会视角下以公共开放性来界定时会发现并非所有公共空间都会无限制向每个人开放,而准公共空间的开放程度更是因服务规模的不同而模糊不清。法律视角下以公共权属界定时会发现公共领域的各类物质要素在权属细分之后公私属性并不统一。经济视角下运用公共物品来理解公共领域时,以竞争性和排他性为划分标准,然而公共领域中的各类空间要素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上都存在着程度差异。由此可见,各类视角下的公共领域认识都是模糊的,然而这种复杂性并不能掩盖其公共性特征。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差异客观存在,只是差异划分标准并非是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而是一种具有梯度性的“谱系”(卡尔莫纳等,2003)。有关对城市空间进行公共干预的合法性问题已经在城市规划相关研究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面对外部性问题,对公共干预的需要是肯定的,然而对于干预的限度却存在不同的观点。公共领域的实际界定及其干预程度将通过具体的城市设计过程加以辨析并得以实现,其中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对干预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城市空间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来看,对城市设计的公共需要来自对公共领域使用价值的关注,因其规模和品质直接体现了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然而,市场化的城市开发引发私人对空间交换价值的追求而阻碍公共领域的发展。阿里·迈达尼普尔(AliMadanipour,1996)阐述了市场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空间私有化和设计标准化等趋势,前者使公共领域的规模逐步减少,后者则对公共领域的品质造成冲击,而这些趋势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面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张力关系,公共部门将立足于公共领域的空间使用价值,通过城市设计过程加以保障和促进,尽可能提供公共场所并促进公共领域的空间品质。近年来,激烈的城市竞争使得公共领域被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公共资源,通过城市设计提升其交换价值吸引投资,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然而,“引导投资的是市场本身,而不是设计”(Cowan,2000:24)⑦。城市设计虽在提升公共领域的交换价值中具有一定附加作用,但并非其要义所在。本末倒置的价值追求将使城市设计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4城市设计管理者的公共角色

有关城市设计实践主体的认识差异很大程度上与城市设计过程的不同诠释相关。作为一个社会过程,城市设计过程包含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管理过程,政府和市场在城市设计过程中的管理者角色较为突出,管束型和开发型的城市设计分类(赵斌、徐雷,2004)正是基于主体公私属性的差异。当城市设计被理解为行政过程时,公共部门作为管理者的角色更为突出,而市场成为了行政管理的目标群体。城市设计过程中管理者公私属性的探讨体现了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城市开发过程直接产生城市空间结果,市场成为了空间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在开发过程中,市场关注空间品质是希望通过创造性的设计提升空间产品的交换价值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设计管理”是开发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确保产品按照设计要求生产以实现价值最大化。当开发项目规模较小时,设计管理关注项目自身的内部问题,大多属于私人领域;而当开发项目规模较大时,设计管理所处理的问题往往已经覆盖了城市空间公共领域。虽然管理动机仍以营利为目的,但从结果而言已经属于城市层面的设计问题。因此,市场主导的大规模开发项目其设计管理过程是否是城市设计过程往往具有争议。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公共领域的供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进行大规模地产开发的企业家们在城市开发过程经常扮演了一种半公共角色(乔恩·朗,2005)。这种角色产生于其管理行为结果而并非动机。市场开发的设计管理是为了扩大私人的获利,许多开发都有意识的塑造良好的公共领域来吸引更多的公共使用者,为其带来更大的获益。在这些市场主导的项目管理中,公共部门的角色相对较弱:有些是由于对公共领域的价值认识尚不成熟;有些是社会对此尚未形成公共需要,因而不必要进行城市设计的干预;还有一些是有意识发挥市场优势,依靠私人投资发挥其优势来创造良好的公共领域空间品质。然而,无论是否提出城市设计要求,公共部门对私人开发在其项目的空间效果等方面始终具有监管职能,差别在于干预程度的不同。城市设计过程伴随着开发过程而展开,它并不仅仅是结果管理,同时还包含着过程管理。对开发项目运作过程进行公共监管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之一。出于城市设计考虑的公共监管途径一般包括:一是将城市设计的内容纳入城市规划的管理体系,同时依循规划许可的行政程序对开发项目进行管理;二是单独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内容,作为开发控制要求的组成部分,依据规划许可程序进行管理;三是城市设计控制内容采用独立设置的设计评审程序对开发进行行政许可管理。无论哪种途径,公共部门始终承担有关公共领域的设计及其实施的监管者角色。对于城市设计过程而言,权力始终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洪亮平,2002)。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而不是建筑”,城市公共领域的塑造和发展属于公共事务范畴,因而其管理实践必定受到公共权力的影响。纵观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最初有意识的城市空间设计由当时代表公共权威的皇权主导,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政府作为公众逐步成为了城市空间设计和管理的主导。之间的差异在于公共性的不同历史诠释,然而城市设计管理者角色的公共性始终存在。当代社会多元价值并存,城市设计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具有不同的参与程度。然而,市场和社会的参与是有限的,公共管理者仍然为是否需要对公共领域进行城市设计干预、如何干预以及干预程度提供了整体性管理框架。

5城市设计管理途径的公共性保障

法律和政治是公共管理途径体现公共性的保障。城市设计过程关注城市空间公共领域的相关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者的公共角色都决定了其管理途径必然体现公共性特征,且受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治策略的保障。法律为城市设计过程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各个国家对于公共部门的组织、规章制定、许可、仲裁和司法审查等程序具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从而确保了公共部门行为过程的公共性。城市设计过程同一般公共事务的管理一样遵循公共行政程序的法律要求。根据“程序正当”的法律原则,城市设计依据法定行政程序运作而获得合法性,从而保障其公共性。除此之外,城市空间的公共管理尤其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体系也为城市设计的管理过程提供了相应的法律基础。由于城市设计在各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体系具有不同定位,因而具体程序要求也会有所不同。美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在各个州有所不同,很难说具有完整的体系。区划被认为是美国城市规划的核心,也是物质空间管制的法律工具之一。而城市设计同样也是城市空间管理的公共政策工具之一,其管理程序将遵循公共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如联邦行政程序法,1946),或依据行政法律要求制定相关的程序要求。英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整体性的法律体系,对规划管理程序制定了相关的规范。城市设计的运作被明确纳入规划管理体系(英国建筑与建成环境委员会,2000),并在新的规划法中明确纳入其管理事务(英国城市规划法,2008:第183条)⑧。因而,其城市设计的公共干预过程须遵循规划法定程序的相关要求以保障其公共性。我国的城乡规划法中并未明确城市设计的相关内容,它更多是作为地方性城市空间管理的公共政策工具之一。有些地方性的规划法规将其纳入,明确了操作程序的要求⑨;而没有明确管理途径的实践在大多数情况下参照了规划管理的法定程序。法定程序规范为确保城市设计过程的公共性提供了统一的基本的保障。国家和政府在基础上不断推进行政程序的公开性和参与性等来加强管理过程的公共性。无论是公共行政管理还是具体的城市规划管理,相关的法律机制都不断得到完善,由此受其规范的城市设计过程也将不断加强其公共性特征。对于具体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部门会根据具体情况对市场、社会及其自身在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及其价值分配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城市设计一直存在于“平民主义”和“专业主义”的两难困境(克利夫·芒福汀,1999)。在价值的认定上,“公众”和“专家”的观点之间存在着分歧。与此同时,“公众”本身包含着具有不同利益的群体,并持有不同的观点。城市设计师往往将城市设计保持在一个技术过程的安全范围之内,以避免直接面对重新分配权力和财富的问题。然而,城市设计过程中的管理者则无法避免去面对价值分配的政治议题。城市设计中的连续决策都是有关利益分配的政治决策,即便是通过技术分析做出决策其本身仍然代表着政治的选择。特定的城市设计管理过程会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因而其过程的公共性将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偏向于“专业主义”的决策过程以法律为公共性保障的基准,更关注专业价值的实现;偏向于“平民主义”的决策过程则体现为更具公开性和参与性的集体决策。实际过程中,决策往往需要考虑和平衡利益相关者的观点,采取何种决策方式则受到市场环境、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影响。但每一种决策方式都体现了相应程度的公共性特征。政治策略对城市设计过程的公共性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