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的学习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的学习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的学习方法范文第1篇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

不少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从根本意义上看,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讨极为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相结合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观察、实验、电化教育、参观等),采用多种启发方式(如:讲述、谈话、提问、讨论、实验、读书指导和各种各样的练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概念。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本质”。概念清楚了,还要会用,一方面是在答题时用,更重要的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要探求规律,注意归纳总结。中学化学里有许多分散的知识,但是不少知识在做“横向联合”时就往往能找到一些规律。找规律不仅是学会知识的好方法,也是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培养自己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探讨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由很多事实总结出规律的归纳法,以及由此及彼的推导,即演绎法。学习化学时,这些方法像“钥匙”教会学生如何学好化学。

三、学习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途径

教学的学习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探究式方法 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在课堂上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笔者以为,初中物理学习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达到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重视控制变量法运用,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掌握知识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影响前一个物理量的其它物理量不变,从而研究变化的这个物理量与要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之为控制变量法。

教师在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解题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控制什么?改变什么”,“如何控制?如何改变?”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在进行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如果引导学生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就需要在保持电阻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以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在此实验中,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呢?办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如果让学生去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要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教师在实验中要换用不同大小的电阻(即改变电阻),以使学生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情况。那么,又如何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呢?办法就是要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又如在研究影响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如果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就需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改变,而要改变压力大小,就要观察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如何控制不变?办法就是要始终保持木块的底面与木板接触。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办法就是在木块上添加砝码改变压力。当然,在此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观察掌握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上木板上作匀速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摩擦的大小。再如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功、焦耳定律、电磁铁磁性强变等等的影响因素,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总之,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实验过程中经常用到,教师要重视此法的运用。

二、重视类比法运用,引导学生在逻辑推理中掌握知识

所谓物理类比法,是指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研究的物理对象与熟悉的物理对象相比较,找出它们的某些共同点、相似点或有联系的特征,从而据此推测出待研究的对象还可能具有熟知对象的另一些特征。物理类比法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会运用类比法,可以有效地把实验的对象和熟知的对象进行对比,把未知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对比,能以旧带新,启发思想的火花,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如在“电压”一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电路模型类比水路模型,从而引入电压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提供的水路模型和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然后将两幅图进行类比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比如阀门对开关、水轮对灯泡、水泵对电源、水路对电路、水流对电流等等,进而理解水流的形成是因为有水压,那么,电流的形成是因为有电压。如此,学生就很容易通过这种类比的学习方法,理解了电压是电流形成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类比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很多,如把声波跟水波类比,把学习电磁感应中“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和农民用镰刀垂直地去割水稻这样一个动作相类比……等等。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得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重视比较法运用,引导学生在规律分析中掌握知识

所谓比较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事物间的相同特征或相异特性,进而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区别。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切实学懂每个知识点,就要帮助他们掌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使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量和物理规律之间具有可比性。教师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的概念、新的定律等方面的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对可能存在的错误加以对比分析,有效地避免错误的发生。如通过超声波与次声波的比较,压力与重力的比较,蒸发与沸腾的比较,晶体与非晶体的比较,光的反射规律与折射规律的比较,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比较,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比较,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比较,质量和重量的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比较,串联电路特点与关联电路特点的比较,交直流发电机与交直流电动机结构及工作原理的比较,汽油机与柴油的比较,伏安法测电阻与伏安法测功率的比较……等等,引导学生迅速、顺利地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简答,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运用其他方法,如运用等效替代法解决长度特殊测量“化曲为直法”的应用,用替代法使用电阻箱间接地测量电器的电阻,运用推理法推理真空不能传声,运用推导法解决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及欧姆定律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特点……等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把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教学的学习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学习方法;培养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化学而言,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

一、化学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培养应该让学生们感觉到学习很轻松愉快,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并且做到知识掌握得牢固性,这才是我们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根本目的。在对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以往的死记硬背学习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学习的灵活性,通过一些实验获得的结论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可运用这一方法来进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集合生活小常识来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培养,这样一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头脑中留下一个深刻的烙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用通过化学实验一样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也会将这一方法用到学习过程中,将生活融入到问题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1.学习目标明确化

人们从事任何一种活动,都需要动力,动力来自兴趣,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兴趣的潜能,把消极的、较弱的动机,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其明白了学习的好处,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确立学习的方向。一方面,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另一方面,要“量力而行”“积硅步以致千里”,依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既有高度,又有实现的可能。

2.鼓励经常化

当一个同学的一科成绩好,教师、同学、家长对他的评价就会高,这位同学对这门课的兴趣和学好这门课的志向水平也会随之升高,对这门课的学习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努力。学习积极性高,花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多,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就会增强,该科的成绩就会更好,如此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在某门课上成绩一般,兴趣不太大,但因偶然的机会,他在测验或某次提问中,取得了极好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了成功的体验,常常会像换个人似的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每一步思维过程做出正确及时的评价,对学习结果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通过得法的引导与适当降低难度,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经常多给学生“戴高帽”,通过获得同学、老师的认可来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规范使用化学用语习惯的培养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特殊语言,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的工具。化学用语掌握得不熟练、不准确,学生就很难学好化学。纠正化学用语中的读、写方面的错误习惯,比学习新知识更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处理这部分知识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严格强调。

使用化学用语习惯的培养,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规范使用,二是要经常使用。规范使用,要求学生使用化学用语要用得正确,符合规范,比如,化学符号中大小写的区分、上下标的规范,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以及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等,教师可以布置足够的练习,让学生暴露错误,然后抓住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促其进行自行订正。经常使用,则要求教师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比如,书写时遇到物质时尽可能使用化学式替代名称,做到“名”“式”结合;描述物质的性质、用途、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时,尽量使用化学用语表达。经常练习,达到会读、会用,逐步熟练,直至学生能做到运用化学用语思维,并形成习惯。

四、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解题能力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离不开解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例如我在辅导竞赛的化学计算时,通过具体的例题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化学式计算中的公式法、关系式法、估算法、待定数值法;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关系式法、守恒法、差量法、极值法和平均值法、讨论法、数据处理等。除了掌握基本的方法外还要灵活运用。于是笔者在教学中就帮助学生总结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是获取信息,二是处理信息,三是应变创新。若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五、结论

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生领入化学学习之门,在教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好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境界是永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教学的学习方法范文第4篇

一、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探究性学习方法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探究性学习法更能体现新教材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教育功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合适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探究能力。

(二)更能体现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把探究性学习运用到教学当中,为学生享有自由创造、探究学习提供了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三)新课标要求学习方式的探索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来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的转变,需要数学教育从“为了获得数学知识”,转向“为了获得数学能力和数学态度”,即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加深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只有初中数学教学实施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才能真正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

为了更好地让数学探究学习方法得到广泛应用,首先要了解其内涵,以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探究性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情境设置

探究是从问题的产生而开始的,而问题又不能脱离情境的创设。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发现问题,运用比较,分析,结合已经掌握数学知识,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多设置这样的问题,以此增加学生探究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若先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以此形成学习交流的小组,自主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师生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类似问题的创设,应用于数学教学当中,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基本学习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法是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把现行的数学教材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看法,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

(一)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基本形式,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索,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传统教学中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消极的,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不深,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开展探究性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探究者。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主体实践活动,在探究中学,在学中探究,教、学、探究为一个有机整体,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交流,知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统一。

(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要了解一般性数学教学的探究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开展探究性教学,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多样的探究性问题的创设,是教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通过学生对问题的不断探究,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的、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向主动的、探索性的、发现式的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掌握数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的学习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方法;培养

物理教学过程是一个渗透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启发思维,使学生受到正确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训练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是关键的一环。它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为教与学铺平了道路,为解决教学中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的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径。正确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减少甚至消除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习质量。正确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学过程变得符合学生认识过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不断探索问题,深入学习,从而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在研究教学方法的同时要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下面,结合物理教学谈几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请各位同仁指教。

一、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便于掌握知识

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遵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精神的培养,最大限度地调动其"自主性",使之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构建、主动创造,使学生不断地开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探究,也叫科学探究,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运用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进行物理“压强”概念教学时,通常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根据现象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的结论,学生接受知识较为被动。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种实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大不一样。我们可以让每组同学带一块厚海绵,用木块、铁钉做一个实验小桌,发给学生每组一个大砝码,再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格,然后按步骤进行操作。有些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格:

学生根据结果讨论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压的面积有关,进而引出压强的概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使得压强概念引入水到渠成,理解难度降低,便于学生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贴于

二、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老师讲到参照物时,许多同学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观察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生动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实验,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