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二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教学任务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他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和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 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和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体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科学教育为大众”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课程目标的维度;实现了与课程结构的对应。了解化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对教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设置在于学习有机化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广泛的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基于此设置意图,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更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学目标中就加大关注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生活经验的相互关系的联系和应用。
三 教学措施
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开展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世界的进步与化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让他们知道只要他们认真学习也许下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人就是他,从而学生们就不会认为他们每天学习的知识都是与生活毫无联系,将来都用不上的东西,也就不会觉得乏味无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教师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线对各类有机化合物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虽然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目巨大,但有规律可遁,有方法可用,并不是生搬硬套,主要是学习方法的掌握。 例如:讲到乙炔时,因为之前讲过乙稀,老师可以引导让同学们自己推测出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通过实验让学生能自行得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区别,重点认识到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加成、氧化、聚合反应。得出乙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总就出乙炔的用途。通过乙炔的讲解的,得出炔烃因为都含有所以碳碳三键性质与乙炔相似。
三、是要重视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立体化学知识在有机化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这方面知识涉及较多。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如果准确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由于学习此模块之前学生未学习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其中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模象直观手段。
四、重视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总结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一定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更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结实验的规律,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也常常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思维的严谨性。比如做乙醛的银镜反应时,银氨溶液的配置,用何种加热方式,反应中注意的事项,反应后试管的洗涤方法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论证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五、充分了解学生,事半功倍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部分存在着如下缺陷:
⑴对各类主要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和反应掌握不牢,容易混淆。
⑵知识网络化程度差,对大型推断题没有思路,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应用。
⑶书写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四 优差生辅导计划
对后进生的辅导方面,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三好生”更为重要、更有价值。我要按照成绩排出了化学后进生和较差生的名单,对于较差生,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多提问,多加注意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而对于差生,我则决定利用课后给他们经常补课,经常给他们布置一点任务,利用课前上课的几分钟检查。每天给他们一点任务,完成后大加赞扬,不完成的哪怕留到晚自习结束也要当天过掉。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并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测测清”: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三步。并积极检查.把当天的功课在当天解决。周周有总结。在测试中检查出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再及时把进行讲解和解决。利用辅导时间,加强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一、现状分析
1.高二备课组现状分析
高二年级化学备课组现有6名化学教师,其中3名高级教师,3名一级教师,以中青年为主,结构合理其中担任过高三教学任务教师有5名,教学能力整体较强。
2.教材分析
今年为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2个年头,化学课程设置上以模块的形式出现,而且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思考、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以及大量的最新科技方面的知识等形式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过去教材中很少或未曾出现的,所以对我们几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能用过去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对新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尽快融入全省的教学氛围中,只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学期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选修部分内容,是高考选考模块,教材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把整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 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个主题 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三个主题 晶体结构与性质。三个主题学习了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这些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于深入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是极为重要的,有其理论的实际意义,更有其实用价值;是核心的基础化学知识,而且对于学生以后从事科学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学生现状分析
本届学生的整体平均成绩较低,从高一学生分化剧烈、平时期间观察,行为习惯表现不如人意,尖子生比较少,给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提升整体成绩比较困难。规范教学要求必须提高课堂效益。学业水平测试面临着时间短、任务重、后进生多等客观事实。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化学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加强化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我校化学骨干教师作用,提高化学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力争使学生形成踏实、严谨的学风,努力提高学业水平测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做好后进生的提升,落实好《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
三、工作目标
1.积极落实学前预习、上课学生“动起来”、课后及时整理、及时反馈的要求,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
2.充分发挥学校在师资、网络教学上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做好课件的制作和完善工作。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媒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做到资源共享。
3.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问题。
4.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发挥优生的特长,为下学期的化学竞赛获得好成绩做好充分准备;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为下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做准备。
5.强化备课组活动有序性、系列化,采用指定与不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平时教学工作的交流、研讨,提高全体化学教师教学水平。
四、具体措施
1.坚持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坚持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2.在每一章新课开始之前,由备课组长进行分工,组内老师轮流备重点、备难点、明确新教材难度的把握,并提供详细的教案、学案,为全组成员提供资料,共同探讨,提高效率。当然,虽然任务分到了各个负责主备的老师处,但全体成员都会提前熟悉教材,做出自己的思考。
3.精心筛选题目,适当补充典型例题,精讲精练,力争做到减负增效。
4.做好单元过关和查漏补缺工作,每章完后进行一次单元小考。
5.认真做好阶段考出题、审题、考试阅卷工作及分析总结,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6.结合本年级的现状,对于学习必修化学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要求在本学期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容全部结束,剩余时间开始进入高三阶段的复习。
7.每位教师要树立全局观念,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和教辅用书。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
8.坚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积极探索研究性实验的实施方案。
后附集体备课的安排和教学进度表:
高二化学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 教学任务分析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高二年级共有14个理科班,其中为重点班,其余均为普通理科班,高一时基础比较差,从第一学期还需要一个熟悉和相互适应的过程,希望能尽早进入状态。理科班周课时为4节。理科班第一学期上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学期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2章),学生配套教辅为《名师金典》。
本学期,将以学校教务处工作意见为指导,围绕化学教研组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好高二化学教学工作。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化学尖子作好培优工作。
2、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书中的一些实验、活动建议,对于大家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注意观察在自己周围发生的化学现象,思考和设法进行模拟或实验,大自然将成为无所不在的大课堂。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等内容,包括“认识有机化合物”、“烃和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和“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五章的内容。从知识体系看,是在必修2第三章和第四章部分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合成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1)建立官能团体系,认识更多的有机化合物;(2)探究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走进有机合成的世界,体会合成的思想和方法。但本学期主要学习第一章最多到第二章内容。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具体工作措施
1、 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 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名师金典》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成立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奥赛小组),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力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全面通过。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教学设计;三维目标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12-002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创新教学设计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从社会、学校、学生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考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为创设和谐的课堂而进行的设计”,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创造性活动。当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化学创新教学设计的主要类型有情境体验式、实验探究式、问题解决式等。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知识、方法与能力的有机统一。日常教学设计中,不乏有新奇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但在这些创新中该如何避免创新流于形式、创新与课程目标脱节,该如何体现课堂教学设计的完整性、逻辑性、线索性,该如何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等等,都是创新设计中必须关注的实质性问题。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对创新设计的认识,以期能更好地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实现“三维目标”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也期望能为教师准确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服务。
1 从分析学生的已知、未知之间的联系中寻求创新设计
从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设计理念可知,现代教学设计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与认知水平的分析研究,强调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但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如何才能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如何才能确定学生的认知水平?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若能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已知、未知,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对实现创新设计与三维目标的紧密结合势必有所帮助。
例:苏教版高二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乙醇的脱水反应和卤化反应”的教学设计:
熟知学生的已知、未知后,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学生已知的内容简要回顾;学生能知的,让学生自主获得;学生难知的,恰当引导,重点探究。只有这样,课堂结构才能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也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切实为学生服务,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既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深入挖掘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述案例在学生已知与未知的内在联系――“CH2CH2-Br、CH2CH2-0H结构相似”的基础上,确定了类推法、实验探究法,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知识、方法、能力的有机统一。通过亲身探究体验,使学生认识到类推法、实验探究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的思考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师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乙醇的新的化学性质;通过联系已知,使学生整体把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若直接让学生在复习乙醇旧知的基础上展开断键假设、实验探究,虽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所创新,但由于知识、方法铺垫不够,师生容易陷入探究困镜,学生易产生无效假设、教师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引导学生达成主要教学目标,易导致知识生成性不强、学习方法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课堂效率不高。
深入挖掘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晰化学学科内在的知识规律、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本案例从反应机理看,溴乙烷的水解和乙醇的卤化反应都是SN2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历程、两者的消去反应机理也类似,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特点,确保了“科学类推”的前提。再从教材编排看,醇被安排在卤代烃后面,酚、醛、羧酸的前面,卤代烃的学习指导醇的学习,通过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掌握学习烃的衍生物的一般方法和流程,为后续学习服务。因此醇是学习烃的衍生物的重要枢纽,在醇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明确了醇的教学重点,教师也在分析这些内容中提高了自身的学科素养。
2 从分析学生的“典型错误”中寻求创新设计
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认知过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比较顽固的错误时,说明其在某一认知环节出现了问题。可能是学生在理解新知时缺失相应的知识铺垫,可能是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有所欠缺,也可能是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少认知内驱力等。因此,我们若能找准学生产生错误认知的原因,相应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就能实现教学目标。
例:甲烷的空间构型教学设计
分析:学生在必修阶段学习甲烷时,常暴露出“甲烷是平面结构”、“CH2Cl2的结构有两种”的错误观点,有些学生需要反复巩固才能转变该观念,有些学生甚至到选修阶段学习有机化学时,还出现以上错误。究其原因,可能与这些学生缺少空间立体思维习惯有关,也可能与他们对甲烷与CH2Cl2之间的空间关系认识不清有关,也可能与他们不会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有关。这些分析说明仅仅通过在课堂上呈现甲烷分子模型的教学方法不足以使全体学生从根本上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设计思路:甲烷分子式确定一根据价键理论,用橡皮泥和牙签分组搭建模型一小组讨论,结合客观事实(键角种数等),得出正确结论一动手操作:在甲烷分子球棍模型上,用Cl替代H,确定CH2Cl2结构种数一动画模拟、教师示范,引导学生通过旋转和重迭观察有机物的立体结构,培养立体思维一师生小结甲烷的结构。
该设计的创新在于针对学生产生错误观点的原因,通过模型探究与动画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新知、习得方法、提升能力。模型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和“讨论”中有机会暴露自己的元认知,有机会运用已有知识批判思维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也让学生认识到“模型假设法”在人类确定分子结构中的应用;动画模拟分子的旋转和重迭,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判断同分异构体、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
学生存在的“典型错误”往往暴露了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缺失,它的存在佐证了旧有的教学设计的低效或无效性、说明了设计与目标的脱离,因此它是我们实现创新教学设计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3 从实验之间的联系中寻求创新设计
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实
验创新”毫无疑问是教学设计创新的重要切入点,但若能在关注“实验本身创新”的同时,研究“实验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达到更好的创新效果与教学效果。
例:必修2“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设计
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涉及的实验较多,有Fe3+与KSCN溶液反应、Fe2+与氯水的反应、Fe3+与铁粉的反应、Fe3+与铜的反应等,这些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直观认识到Fe3+的检验、Fe3+与Fe2+的相互转化、Fe3+的应用等重要知识点。若将这些实验与人类的认知过程联系、重新排序,不难发现,这些实验之间存在―定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设计思路:
将多个实验串联设计成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以连环相扣的问题解决推进整节课的进程,较好地落实了知识获得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问题解决过程中,以运用氧化还原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理论指导假设、实验验证假设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研究方法;以探究变质的FeS04溶液开始,到探究FeSO4溶液的保存,结构紧凑,逻辑性强,体现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与传统的按部就班地教学设计相比,如按顺序讲“Fe2+和Fe3+的性质、Fe2+与Fe3+的相互转化、检验、应用”,该设计生动、有趣,知识的生成性强,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化学学科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来源于对具体实验的总结与概括,而对具体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的探究与揭秘又在不断验证、丰富、发展这些理论。因此,一些实验之间必然隐含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隐含了人类科学的认知方法和认知过程。深入挖掘这些实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框架设计,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从生动、活泼、有趣的角度寻求创新设计
从认知,DN学角度看,活泼生动有趣的课堂,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DN负担,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使学生长时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有利于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语言的表达方式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也可通过选取具体、生动、科普、趣味的情境素材,让学生的化学学习贴近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例:必修1中“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引入:硅被称为古老而具有青春活力的元素,从“秦砖汉瓦”、“景泰蓝”、“唐三彩”等古代物品,到建造楼房不能缺少的水泥、玻璃等现代建材以及分子筛、光导纤维等信息尖端产品都与硅有着密切的关系,想揭秘吗?
以上的设计,按历史发展顺序,引出了课题,化沉闷为灵动,使学生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总之,面对形形的创新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只有教师真正潜心思考如何把握好新课改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真正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认知规律,摒弃“重形轻质”、“重问轻答”等一系列为教服务的表面创新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创新教学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斌,试论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误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4):42~43.
[2]温敏芳,创设活泼有趣的化学课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