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纪律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我国对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高职院校应运而生,高职院校为国家输出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但是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弈法律知识的重视程度不高,这就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对于法律知识不了解,不够重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思想,所以就需要相关工作者正确的引导,加强思想和行动方面的重视,希望高职院校的法律基础教育能够有所进步。
1我国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育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律基础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是进程缓慢,现今社会,我国采用思想教育和法律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普及和学习,一般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展相关课程。采用压缩精华的学习方法,这是一种利弊兼有的方式,主要看每一个学校的教育流程,好的方面是把繁杂的知识用明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不好的方面是一些学校采取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的方式,这就导致教学思想不深刻,学生只重视课本理论,对于实践毫不在意。这种方式就要看学生的悟性和自身的品质,往往不能高效的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必须要加大对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育教学。
2重视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育的原因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法律知识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进入社会是必然选择,及早的了解规则势在必行。一些学生会在上学期间找兼职,如果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就会减少被欺骗的可能性。而且如果自身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也可以规范自身的行为,减小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减小犯罪率。正式步入社会后,还可以提前了解《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利益,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3现今社会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育有哪些问题存在
第一,对于法律基础教育不够重视。学校对于法律基础教育采取放养政策,在课堂上只是采取简单的讲授,并没有深入人心,只是为了完成相应的教育指标,对于学生的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作为公共学科,不但课程时间较少,教授也比较刻板无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身对于法律知识学习也不够重视,只是死记硬背应付了事,过于重视专业课,没有正确的对待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愿花费过多时间去理解,甚至严重的学生还会出现逃课等现象。第二,只是对于法律知识表象进行讲解,对于其内在的含义传授甚少。老师对于法律基础知识采取照本宣科,学生则采用死记硬背,你说你的,我理解我的,最后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的知识还停留在课本上,也许还会有理解误差,实践力不够。等到真正遇到法律问题束手无策。
4解决我国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4.1增加高职院校对于法律基础教育的资源投入
首先要提高教授知识的老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那一点点知识,法律是一个盘根错节内容丰富的学科,需要老师在业余的生活中,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把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用一种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结合生活,将一些故事,用情感和实际例子讲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次,增加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育课程的时间,让学生慢慢理解和学习,达到一个巩固的目的。最后,用实践说话,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观察,把课程变成活的。
4.2培养学生对于法律基础教育的认知度
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法律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学校设置一些海报进行宣传,每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学习,请一些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演讲,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辩论学习,在讨论和实践中让学生学习到法律知识。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有用的书籍,加强学生对于法律基础知识的印象。
5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但是可见光芒,高职院校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有所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让学生遵纪守法,进而转变成内心的一种信仰。充分的认识到法律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要在不断教学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及时在接触到社会后,依然能够凭借自身的正义感,抵抗来自一些恶势力的诱惑。相信在相关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中,我国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育会更有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志雄.试析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43-44
[2]刘大凤.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现状[J].大舞台,2011,282(11):256-257.
关键词:绿色化学 环保 教育现状 未来发展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它将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希望。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绿色化学的发展,绿色化学及其带来的产业革命将在全球兴起。绿色化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具有绿色意识、懂得绿色知识和技术的绿色人才,绿色人才离不开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绿色化学教育,无论从学生的现代国民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还是从环境责任感和绿色意识的形成,都是十分必要的[1]。
一、绿色化学的认识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称环境无害化学(Environmentally Benign Chemistry)、环境友好化学(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hemistry)、清洁化学(Clean Chemistry)等。绿色化学即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的技术去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毒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的使用,不产生有毒有害的产物、副产物和废物。绿色化学是化学发展的新阶段,是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更高层次的化学[2]。
二、绿色化学教育现状
绿色化学教育是指在化学课堂、实验、习题等教育中贯彻绿色化学理念、运用绿色化学思想,宣扬绿色环保意识的教育化学教育方式。
当前,我国绿色化学教育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于绿色化学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的普及和宣传。2003年,我国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绿色化学”教育的思想,新课标要求化学必修课程的设计中必须要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同时也要求把绿色化学的理念引入到初中新教材之中,同时要求把绿色化学的思想、绿色化学的理念定位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这些都说明我国初中化学教育中开始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虽然,我国中学化学教育之中已经开始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理念,同时也把绿色化学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目标之中,但是绿色化学教育的的实施仍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国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化学课堂教学中还未完全融入绿色化学的思想。我国一些化学教师,还未完全把绿色化学思想融入到日常的化学教学之中,这是因为绿色化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许多化学教师自身也对其不是很了解,很难将其有效的与课堂教学内容整合。
第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体现的不够。在中学阶段,所教授的化学知识大约有60%以上是通过实验引入的,但现行的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却很少体现绿色化学和环境化学的理念。现行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操作方便、装置简单、现象较明显,却很少顾及环境污染问题,更谈不上对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
三、以化学教材内容为依据倡导绿色化学教育
1.立足显而易见的绿色化学内容,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在多种版本的化学新教材中都包含了非常明显的绿色化学内容,比如鲁教版《实验化学》教材末尾处“主题拓展从实验到工厂—化工过程开发”,不仅将实验室仪器与工厂设备联系起来、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还对绿色化学进行了正面介绍。人教版《化学2(必修)》最后一章直接以“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题目,其第二节专门以“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为题,本节第二部分更是以“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为标题对绿色化学进行了正面介绍。教材的这种设计使绿色化学的思想更加明确化和系统化,教学中应立足这些显而易见的绿色化学内容,进行绿色化学教学设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3]。
2.努力挖掘教材内容潜在的绿色化学思想
教材中除了有明显“绿色化学”提法的内容外,还有许多内容包含绿色化学的思想和观念。例如,在讲有机化合物塑料时,以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为例,让学生讨论其可能的途径,认识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在讲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一主题时,结合燃料燃烧效率的提高、高能清洁燃料的开发和新型燃料电池的研制,安排一些调查与交流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的优化应用以及环境的源头治理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此外,还有许多可以充当绿色化学教育素材的内容,比如当学习氮和硫的氧化物时,让学生讨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这些内容潜在的绿色化学思想,适时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思想和观念的教育。
四、绿色化学教育的未来发展
绿色化学教育在未来面临的挑战和绿色化学自身发展一样充满了多样性,涉及到从绿色化学教师培训到绿色化学技术工业化前景等一系列问题。
1.绿色化学教师培训
由于绿色化学的产生,尤其是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时间不长,许多化学教师对绿色化学并不熟悉,甚至还有人对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和前景持怀疑态度。因此,如何通过进修班、座谈会和研究会等多种方式对有志于从事绿色化学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教师进行必要的绿色化学知识培训将是各国政府和教育界面临的紧迫任务,对那些将来可能成为绿色化学家的专攻绿色化学的学生还要制定特殊的培训计划。
2.澄清化学物质毒性和物质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对有害化学污染物质进行治理会大大增加环境成本,而化学物质的危险性/毒性作为其分子结构的一种物理/化学性质,是可以预先进行设计和控制的。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懂得产生分子毒性的理论基础,影响合成步骤的规律以及产品制备过程中环境状况发生的变化等。
五、总结
把绿色化学融合于化学教育中已是一种趋势,已是化学教育的崭新课题。绿色化学的理念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化学教育之中,因此,化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绿色化学思想、内容从基础教育贯穿到高等教育,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培养学生在实验的操作、运用、开发等方面多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来思考;从绿色的角度来说,化学很多物质的制取、化学工艺等等都值得重新考虑。通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融入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和思想,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绿色化学理念和环保意识,一方面这有利于我国绿色化学的大力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努力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为我国培养具有绿色化学思想和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徐汉生. 高等院校本科生化学系列教材一绿色化学导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关键词: 重庆市;教育投资;效率
一、 重庆各级教育投资现状
1.重庆人口受教育程度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全市拥有三千多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4.8%。重庆市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都市发达经济圈包括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等9个行政区。总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6.6%。占全市总人口的17.4%,城镇化率达79.8%。渝西经济走廊环绕都市发达经济圈的西部。包括万盛盛区、双桥区等12个区县(市),该区已初步具备领先我国西部地区并与东部地区基本同步发展的基础条件。渝西经济走廊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2.8%,占全市总人口的32.2%,城镇化率为26.5%,该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东部,包括万州区、涪陵区、等19个区县(自治县),总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0.5%,占全市总人口的50.4%,城镇化率为18.0%,该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发展滞后地区相似。
因此重庆是大农村包围较小城区的格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面积广大是重庆不同于其它大型城市的主要特点,也正式这些特殊性造成了重庆人口文化教育的程度显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
重庆作为直辖市虽已十年,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已经取得相当惊人的进步,但是与其它三个直辖城市相比,在人口教育程度和人口素质上的差距仍是很大的。本文选取了2005年北京、上海、天津和全国六项比重指标与重庆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如表所示,重庆在乡村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上远远超出了其它三个直辖市,基本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其中文盲率为11.6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2%,在高等教育上还远不如其它城市,虽然在小学文化上取得了42.30%这样高的比重,那也有重庆本身人口基数大的内在原因,同时天津、上海和北京在这一项上比重很低也是由于这类城市是全国人才聚集地,生活成本昂贵,年轻人新的生活观念和出生率偏低等因素所致。
教育的城乡差异体现在重庆地区内三大经济圈之间,这同时也说明了重庆地区内差异。高层次教育、优质教育2/3以上都集中在都市发达经济圈(人口只占全市的1/5),在生均教师、生均校舍面积和中学升学率上都市经济圈显著高于其它两个经济圈地区[1]。其中都市经济圈的中学升学率常年是渝西走廊经济圈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的两倍。
2.重庆各级教育投资现状
我国教育分为九年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其中九年义务教育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而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则具有较明显的个人产品属性,因此,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其财政性经费应集中使用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即教育投资的分配应向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倾斜,而对那些并非具有较强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应逐步扩大非政府资金承担份额或转由社会力量提供[2]。从世界各国教育投资分配的一般规律看,在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时,教育投资通常也是优先保证初、中等教育,只有在初、中等教育基本普及时,才增加高等教育的投资。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政府对非义务教育中的高等教育一直是进行高投入,虽然从1993年―2004年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与对小学教育投入比不断下降,但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比例仍然较高。以生均经费为例,虽然我国小学生均经费与高校生均经费之比从1993年的1:25.20下降到2004年的1:4.92,但两者绝对数的差距还是较大。
二、 重庆各级教育投资效率分析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各级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高等教育投资偏多,基础教育投资偏少,这种现象在重庆也不例外。但是很多国内外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对小学,初中等的教育投资比对高等教育投资更有效率[3]。本文选用生均教育经费指数来比较投资效率的高低。生均教育经费指数,是生均教育经费占人均GNP(GDP)的比例,实际上体现了每年一个国民拥有的GNP可以支撑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状况,指数越低,说明教育投资的效率越高[4]。用这个指标来研究生均教育成本,它既能反映了教育经费与人均经济收入的关系,而且在不同的年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还有相对的稳定性,用这个指标可以比较各类教育的生均经费的相对差异水平,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指标。
仍然以重庆市为例,从1990年到2000年,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不断增加,说明投资效率不断降低,但从2001年起,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不断下降,同样说明重庆市高等教育投资资金的利用效率从2001年开始不断提高,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生均经费指数在不同省市地区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波动区间,重合部分极少。变动规律为: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指数越高,由高到低的位次为:欠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直辖市。如果按照生均经费指数来衡量教育投资效率,虽然重庆市的教育投资效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重庆市排在全国各省市的第24位,全国4个直辖市排序分别是上海、天津、重庆和北京,重庆排在第三,效率最高的山东省则是重庆市的2倍多,重庆市高等教育投资效率在全国来说是较低的(见表2)。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投资效率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以上说明,教育投资向高等的非义务教育倾斜并没有真正换来高的效益,相反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而言,大力投资初等的义务教育却可以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大的效益。我国目前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理应保障对初、中等教育的投资。虽然从表1的比重结果看,重庆的教育投资似乎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但是结合重庆的特殊性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占重庆总人口2/3的乡镇地区人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才能真正提升重庆人口的整体素质水平。因此扩大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实是相对于扩大高等教育而言比较节省成本同时又容易得到收效的方式。
三、 平衡各级教育投资,加快城乡教育统筹
明确教育投资重点,解决好教育投资的问题,是做好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是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与和谐重庆建设的关键环节。
(1)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证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要高于非义务教育的投入,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2)加大和加强重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确保管理好、使用好有限的教育经费,保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稳定发展。
(3)建立和完善国家资助体系。在资助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群体和人群倾斜,应向贫困地区倾斜。落实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4)积极开拓新的教育投资来源,特别是非义务教育投资渠道,缓解对义务教育投资的冲击。积极正确的开展“银校合作”或“校企合作”的投资形式,发挥资本市场对高校投资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教委.加强教育政策研究和法制建设 促进重庆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J].教育政策法规通讯,2006(5):8-12.
[2]吕东伟.不断创新高等教育融资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8-31.
关键词:旅游管理;双语教学;思维模式
1引言
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现有的大学教育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提高学生适应就业压力的能力,掌握扎实的知识与必要的职业技能。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有必要重视双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对外交往的能力。高校更应该重视双语教学,并结合教学的实际经验,不断对双语教学进行调整,使之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与学生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2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是指当某一国家或者某一地区同时存在两个民族,并且保有两者不同特色的语言文化,在这一背景下就有必要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这两种语言,一种是母语,另一种则是需要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掌握的。国外双语教学发展的历史较为悠久,有着十分成熟的体系与高效的教学模式,值得学习借鉴。我国应吸取西方国家双语教学的先进经验,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我国的双语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先进的教学经验,没有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我国对双语教学的实施并不是为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而是期望通过双语教育,尽可能地提高我国公民的英语水平,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外语人才,满足国家建设、社会发
展的需要。
作者:万春,重庆交通大学自考办(400074)。
随着对外交流程度的日益加深,双语教学成为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重点内容。每一种语言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表达他们自身才能够表达出的含义,很难用另外一种语言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语言中存在的一些组成部分,极有可能因为翻译而失去原有的意义,这是因为每种语言都有着自己比较特殊的词汇、语法构成、书写原则,不同的语言之间很难实现词语、语法之间的完美切换。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化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又加大了不同语言之间的体会与理解。而双语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局面,双语教学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无缝切换,最大限度地降低语言在互译时造成的信息流失,保障信息交流的通畅。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语言作为人类互相交流的工具,既是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不断开拓自身思维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通过双语学习可以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领略到异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影响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
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持续进步,与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吸收他国优秀文化、先进经验、发展自身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外部压力。为了应对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就需要重视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凭借人才的强大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有更大的主动性。英语作为一项基本的学习内容,在对外交流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培养具备对外交往能力的外语人才就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运用能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双语教学引入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由于专业的特点,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的发展,更有必要实行双语教学。
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旅游业逐渐与世界接轨,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我国旅游业面临机遇与挑战。我国旅游业具有先天性的优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在管理模式、发展方向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为了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管理模式,明确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有必要对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也应具备对外交流的语言能力,才能保证新兴的旅游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实施双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双语的学习缺乏明显的热情,对双语学习存在明显的抵触情绪,使得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人才日益缺乏;二是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需要较长的实践时间才能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而具有双语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则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顺利完成对外交流的任务;三是尽管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但是依旧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语言的学习分离开来,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必须将新的教育理论与全新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使得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的优化设置,降低双语教材的难度,同时将专业学习与语言培训有效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4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旅游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由于自身的文化内涵,旅游业有着较强的对外交往要求,这就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双语人才。但是我国目前的双语人才明显满足不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那么双语教学在旅游管理中的积极意义就突显出来。
1)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要求。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让旅游管理的学生凭借自身的语言优势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及时处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妥善解决各类问题。
2)双语教学比单纯的语言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自主地将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实现自身的发展。
3)双语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不断适应办学的要求,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4)开展双语教学,绝不是单纯地增加教师教学的难度,从另一角度来看,也为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双语教学,高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提升对外交流能力,在对外学术交流中获取有效信息,实现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抑郁;焦虑
抑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极情绪状态,是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对个体的心理调适具有阻碍作用[1]。《心理学百科全书》将焦虑定义为: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BP(〗主要表现为躯体性的焦虑和精神性的焦虑[2]。〖BP)〗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医学院本科生大一、大二和大三年段各3个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共330名学生。
1.2调查工具
1.2.1调查方法
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问卷的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当场回收。
1.2.2统计分析
将所有调查资料经专业人员检查、核对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一般性统计描述和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330份,回收330份问卷,有效问卷320份,有效回收率97.0%,其中医学本科生大一有114人,大二有89人,大三有117人;男生59人,女生261人。
2.2抑郁和焦虑检出率
在有效320份问卷中,存在抑郁的有37人(11.6%),存在焦虑的有44人(13.8%)。
2.3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级、独生子女与否、家乡对抑郁严重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2.4多因素分析
以抑郁(赋值为:0为无抑郁,1为抑郁)为因变量,以年级、家乡、独生子女与否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家乡是大学生抑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
3.讨论与分析
3.1医学本科生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显示,年级、家乡是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分年级比较,二、三年级大学生的抑郁状态发生率高于一年级,其原因可能是本次调查时间是下半学期开学后三个月,一年级大学生已经适应了新环境,而二、三年级课程负担重和临近实习,因而产生了更多的抑郁症状。家乡是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由于生长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导致城市、城镇学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可能是由于父母的繁忙,导致平时缺乏内心交流。
3.2医学本科生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显示,家乡、家庭关系是焦虑发生的影响因素。本次调查医学本科生的焦虑率为13.8%,与刘贤臣调查结果相近。家乡与焦虑有关,与翟立武等的报告一致。由于成长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等因素,使得农村学生学业压力较小、竞争意识不是太强、解压方式较多,更容易发泄情绪,所以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低于城市学生。家庭不和睦者的焦虑率较高,由于家庭关系复杂,父母争吵、亲朋矛盾激烈等因素,导致其不知如何面对及解决,从而焦虑程度高于家庭和睦者。(作者单位:1、莆田学院护理学院;2、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