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技术成果转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二条设立xx县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有所增加。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和管理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择优支持、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为无偿资助。
第五条专项资金资助的对象为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企业、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和个人。
第六条专项资金资助的范围:
(一)省级以上火炬计划、国家级新产品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科技攻关、科技招投标以及星火计划项目的配套支持;
(二)产学研合作开发签约项目、引进转让高新技术成果及专利技术签约项目的资助;
(三)组建市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的资助;
(四)创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示范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中科院金华科技园骨干企业、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的资助;
(五)通过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及县级以上科技成果、新产品认定的资助;
(六)专利申请及专利实施资助。
第七条专项资金资助的标准:
(一)列入火炬计划的项目,国家级、省级分别一次性资助15万元和10万元;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的项目一次性资助5万元;列入技术创新、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招投标以及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配套资金按上级要求额度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55万元。
(二)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的科技委托开发、合作开发项目及高新技术成果转让、专利技术转让签约项目,每年一次由县科技局组织评审,被评为优秀项目的给予1—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优秀项目每年不突破10项。
(三)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每家分别资助20万元、6万元、1万元;新组建的科技中介机机构,国家级、省级、市级分别资助20万元、15万元、5万元。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孵化器,各类孵化器可优先申报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经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奖励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同时享受县“一厂一企”的政策。
(四)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省、市级分别资助20万元、10万元、5万元;新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省、市级分别资助4万元、2万元;新认定的专利示范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国家、省、市级分别资助10万元、5万元、1万元;新认定的中科院金华科技园骨干企业资助2万元;新认定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省、市级分别资助4万元、1万元。
(五)高新技术产品经国家、省级、市级认定的分别一次性资助5万元、3万元、1.5万元;对通过国家、省、市、县级鉴定、评审、验收的新产品、科技成果,分别资助3万元、2万元、1万元、0.5万元。
(六)对本县单位和个人当年授权的专利,国内发明专利每件补助1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0.4万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0.2万元;香港标准专利每件0.4万元,短期专利每件0.2万元;国外授权发明专利每件3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1.5万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0.8万元。
专利(包括受让专利)实施后,连续一年内(时间自申请日到授权后三年内可任取一年)新增地税10万元及以上(实际入库数)或新增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的单位,给予一次性资助5万元。
第八条专项资金资助申请和审批的程序:
(一)1万元及以下的小额度资金资助,相关单位或个人可以凭相关证件随时向县科学技术局申请经费资助,并填写《xx县创新成果小额度资金申请表》,县科学技术局审核同意后,领取资助经费。
(二)1万元以上的额度资金资助,由相关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填写《xx县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申请表》,由县科学技术局审核并提出资助意见,县财政局监督,报县人民政府备案。
第九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一)申请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专款专用,自觉接受县科学技术局、财政局的监督、检查。受助单位专项资金使用不当的,收回使用不当资金,并在二年内不得申请专项资金。
(二)对专项资金申请、使用和管理中的违纪违规行为,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把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从未来滨海新区在环渤海区域中地位和现实情况看,能否建设成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中之重,这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产业升级呼唤技术创新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八年嫁改调”和“产业东移”战略的实施,使天津滨海新区集聚了大量的高水平制造业企业,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及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和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近些年来,随着外资的大量涌入,在滨海新区工业发展中,除了传统的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之外,其他优势产业基本上以外资企业为主体。作为一个外向型的经济区域,截至2006年年底,全球500强公司中有10个国家和地区的57个跨国公司在开发区投资127家企业,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机械和化工四大优势产业群。
由于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时间不长和外资占主导,存在着产业集聚度不高和缺乏自主创新等不足。一是产业链条缺乏足够的延展性,尽管2005年丰田汽车正式开始生产锐志和皇冠牌高档轿车,但是许多重要零部件的生产却不在滨海新区;二是由于外资企业的技术控制和发展的时间较短,中国本地企业主要为跨国公司从事分包和OEM加工生产和服务,仅仅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如何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天津滨海新区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产业发展能力主要指某一产业的产业链在该区域的延伸和形成产业集群的能力,而产业创新能力则是指某一产业的技术研发及其对新兴产业的孵化能力。在微观层次上,经济增长集中表现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某一地区的延伸、扩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而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的关键,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制度创新延伸现有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并不断孵化出新的产业增长点和新兴产业。随着天津滨海新区逐渐成为中国北方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必将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提出强烈的需求。
科技成果转化条件得天独厚
基于天津滨海新区制造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强烈需求,天津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政策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孵化器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现已建成包括4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3个国家级创业中心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孵化体系。
经过10多年的努力,这一孵化体系已培育出子午线轮胎机械、工程机械、纯电动汽车、中空纤维膜组件与成套设备、锂离子电池和系列现代中药等一大批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自主品牌产品。除此之外,目前尚处于孵化中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微生物检测生物芯片、抗艾滋病的创新药物和干细胞研究等方面,都已经显现出明显的自主创新优势。这些成果的成功转化将推动天津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在天津若干重要的创新孵化器中,天津高新区国际创业中心最为典型。在短短的5年时间,就创造了创业孵化器的六项全国第一,已成为享誉国内的精品孵化基地。
国际创业中心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2000年至2005年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0.38亿元,利税5.28亿元,每万平方米孵化面积所创造的产值、利润和税收名列全国第一;截至2005年底,在孵企业先后有85个项目在“863”计划等国家级计划中立项,90个项目在天津市各部委计划中立项,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208项,实现了每万平方米孵化面积的在孵企业项目立项数和专利持有量全国第一;国际创业中心共有64个受孵企业项目累计获得科技部及天津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无偿资助2565万元,占天津市获科技部创新基金无偿资助立项总额的28%,每万平方米孵化面积获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金额名列全国第一;国际创业中心累计孵化企业295家,毕业企业123家,每万平方米孵化面积实现的毕业企业数量名列全国第一;国际创业中心受孵企业和毕业企业在天津市和高新区内已购买了两千余亩面积的土地用于建设产业化基地,并安排各类就业人员近1.8万人,实现了在每万平方米孵化面积中建立产业化基地及安排就业人员数量全国第一;国际创业中心帮助受孵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融资1.6亿元,有效地扶植了一大批初创型企业快速发展,在每万平方米孵化面积中实现企业融资额度全国第一。
国际创业中心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在实践中国际创业中心已经摸索出了一套科学创新孵化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天津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着对科技创新的强烈需求。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意来自于滨海新区企业生产中的实际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难看出,天津滨海新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条件得天独厚。
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天津市政府正在努力建设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
第一,由政府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确定并公布重点支持项目。例如,近年来,天津市政府围绕做大做强六大优势产业和建设十二大产品基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在全市组织实施了产业技术开发、产学研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五大专项共358项技术创新项目。这些项目涉及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医药、轻工、纺织、自行车和建材等行业,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
第二,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建立多层次的研发机构体系。据统计,“十五”期间,天津市建设完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成果推广中心6家。建成市级研究中心8个、工程技术中心17个、企业技术中心90个。在这些研发机构的建设过程中,特别强调产学研的结合。例如,天津滨海新区与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合作,已经建立了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多所研发机构。这些机构正在为推动天津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和保障体系。这一科技创新服务和保障体系包括:1.以滨海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泰达创业中心、华生生物园、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和大港石化科技园等为主体的科技产业孵化体系;2.建立多种类型的科技咨询机构,形成从研发、孵化到产业化一条龙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体系;3.建立和利用北方技术、人才、产权交易等市场,加速科技成果和要素向滨海新区聚集;4.成立和吸引各种产业基金,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问题。
关键词:科技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区域收入差距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0.04
中图分类号:F2731;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0-0016-06
Abstract:Based on the spatial economics FC model, starting from the whol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effe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factor space flow mechanism. Result shows that both the regional income gap is a significant inverted "U" relationship. Using provincial data,
it carries on the empirical test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It finds out that th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rate is higher area for the convergence rate of the regional income gap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in other areas.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rate; regional income gap
1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此区域差距成为政府
与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证明了物质资本[1]、产业聚集[2]、要素结构[3]、制度因素[4]、金融发展[5]等因素都会影响区域收入差距。但新增长理论告诉我们,区域差距可以归因于技术创新差异,发达地区通过不断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扩大区域差距;后发地区可以通过发达区域的技术模仿,获得技术溢出,缩小区域差异。虽然近年来我国区域差距开始缩小,但在新常态条件下,如何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区域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仍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Zweimuller[6]研究了收入差距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导致技术创新行为的减少;李平、李淑云、许家云[7]使用中国各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收入差距与自主创新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收入差距与自主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这与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开始呈现的“倒U型”变化趋势一脉相承,那么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吗?此外,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仅是考虑了从技术创新投入转化创新成果的效率,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还需要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率指标。那么,企业作为区域创新的主体,从微观企业创新全过程出发的创新效率与区域差距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综合来看,相关研究均是在新古典和新增长框架下的研究,并没有考虑空间因素,这对于研究区域差距关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缺乏从创新完整过程出发,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空间配置效率及其对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影响的有关研究。本文认为,空间经济学模型具有分析区域经济空间变动的独特优势,该模型能很好地刻画科技创新对于区域聚集力与分散力的影响,从而揭示经济要素空间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据此,本文拟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从贸易自由度的角度出发,建立科技创新效率、科研成果转化率变动引致的要素空间流动的理论模型,分析该模型的基本结论及其空间经济学含义;其次,在测算科技创新效率与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省区数据,使用数值模拟、动态面板GMM及处理效应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根据实证模型结果,阐释政策含义。
2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科研成果转化率对经济空间分布影响的理论分析
21模型假设及变量设定
虽然空间经济学FC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资本流动对于贸易自由度进而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但是该对称的模型对于解释以技术创新效率引致的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还较为乏力。本文在非对称模型基础上,分析引入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与科研成果转化率后对贸易自由度进而对经济空间分布的影响。有关的区域、要素、市场结构等假设与FC模型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有关贸易自由度的假设。本文认为,贸易自由度由企业技术进步率决定,企业技术进步率由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决定。这一假设的理论依据在于,由于包含了制度变迁的技术进步可以容纳物流的改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等,因而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贸易自由度由技术进步决定。此外,由于技术进步的完整过程包括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个阶段,从研发到创新的成果取得属于技术创新效率,科技创新到成果扩散,取决于科技成果转化率,所以设定技术进步率由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决定。此外,为了研究方便,对理论模型变量定义见注释①。
22数理模型分析
根据前述假设,构造在技术进步影响下的资本空间配置模型。根据FC模型,假设一个企业只使用一单位的资本作为固定成本,每单位产出需要am单位的劳动(可变成本),则企业的成本函数可以写成:
从式(5)可以看出,当φ=1时,收益差率总是为0 ,此时市场处于相对均衡状态。当0
FC模型证明了资本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但是缺乏技术进步对产业聚集影响的有关分析。因此,本文在该模型基础上引入技术进步率,研究技术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
如前所述,技术进步率对于贸易自由度具有正向的作用。为了更加准确分析企业科技进步率对区域经济空间的作用,区分不存在技术进步时的贸易自由度和存在技术进步的贸易自由度,进而分析其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φ=φ0+Tt=φ0+T0t+λT′0+λrt2(6)
其中,φ0表示没有技术进步影响时的初始贸易自由度,T0为技术进步的初始值, T′为不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率时的技术进步率,T′0为不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率时的技术进步率初始值。由于φ0、T0和T′0取值不影响结果,因此暂时认为φ0、T0和T′0均为0,则式(6)简化为:φ=λrt2,且有0
由于北部地区的资本收益率较高,所以南部地区的一部分资本(S*K-S*n)会被吸引到北部地区,此时,北部地区的人均收入为:
3数值模拟
为了分析技术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影响的客观规律,本文在式(12)的基础上利用虚拟数据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由于涉及变量较多,需要对变量进行简化处理,对于式(12)中b和w,选择合适的单位,令其都为1。根据现实中发达地区资本比较多,产出比较高;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相对比较多,产出相对较低的情况,并结合中国1997年的实际数据,设:
SL=044,S*L=056,Sk=055,S*k=045,Sn=057,S*n=043,SE=066,S*E=034
首先,取λ为1 ,不考虑技术创新效率,单独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分别取技术创新效率较高和较低两种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其次取r=1,不考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同上述一样,设定企业技术创新较低效率和较高效率两种情形,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从数值模拟的结果看。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区域收入差距之间呈倒“U”形的关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初期,会形成中心-结构;长期来看,北部地区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不断转化,收益不断增加,产出份额不断上升,形成循环累积效应。与此同时企业竞争也不断加剧,孕育着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此时在南部地区,技术创新成果慢慢转化为经济效益,市场潜能上升,资本收益率逐渐上升。因此,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的资本收益率差异会逐渐缩小,直至趋同。
由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以下假设:区域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与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呈正向变动,当区域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都比较高时(此时称为“高高”地区),区域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最快,“低低”地区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最慢,上述理论模型结论是否成立还有待于实证检验。
4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科研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检验
41变量与数据
本文使用中国省区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区域收入差距(Yit)是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借鉴倪鹏飞、刘伟、黄斯赫[8]所采用的对数离差法对地区收入差距进行计算;技术创新效率及科研成果转化率很难直接用指标衡量,其数据需要通过使用其他方法测度才能得到。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通过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测度了技术创新效率[9,10]。由于针对大样本面板数据, SFA则更具优势。据此,本文利用2000~2012年各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使用SFA方法,对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pit)和科研成果转化率(rit)进行估计,具体模型见注释①②。
借鉴区域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将人均资本存量、人均受教育年限、财政政策、产业份额、对外开放度引入模型作为主要控制变量。人均资本存量(Kit)选取张军[11]所采用的永续盘存法对区域人均资本存量进行估算;以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Eit)表示教育水平;Ni表示第i种文化程度人口累计受教育年限;Ki表示在总样本中,第i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具体做法是选择区域6岁及以上的人作为样本,假定小学是6年制,初中、高中分别是3年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统记为4年,对其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个地区的受教育年限;对外开放度
(Oit)采用进出口总额对地区GDP的比值来表示;财政政策(Fit)采用政府一般预算内支出与GDP的比值来表示;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第二产业比重都比较大,因此产业份额(Zit)用第二产业产值与GDP的比值来表示。各省人均收入、政府一般预算支出、进出口额、GDP、第二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总额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
鉴;不同程度受教育水平人数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42模型设定及平稳性检验
由于区域收入差距可能受自身滞后的影响,为避免内生性,使用动态面板GMM模型进行估计。利用2000~2012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构造的动态GMM模型如下:
Yit=α0+Yit-1+β1pit(rit)+β2pit2(rit2)+∑Xit+μ(13)
式中,Yit-1代表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一阶滞后项;核心变量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pit)和科研成果转化率(rit);Xit表示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区域财政政策(Fit)、对外开放水平(Oit)、产业份额(Zit)、平均受教育年限(Eit)以及人均资本存量(Kit)。
①本文主要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借鉴Battese和Coelli的模型设定,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设定为:LnY=β0+β1LnX1+β2LnX2+μit-vit:TE=exp(-μit)。借鉴相关研究,选取专利数作为产出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作为投入指标,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Y为产出指标,表示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专利数;X为投入指标,X1为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X2为R&D经费来表示。TE为技术效率。
②构造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随机前沿模型(SFA),选取了7个投入指标,分别是专利数、R&D项目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新产品开发经费、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
设定的模型为: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β5LnX5+μit-vit,TE=exp(-μit),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TE代表技术效率,在此处代表科技成果转化率。
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采用LLC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数据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均为平稳序列,可以利用GMM进行实证检验。
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与收入差距进行实证检验。根据前述所设的动态GMM模型,从模型2到模型6依次加入人均资本存量、人均受教育年限、财政政策、对外开放水平等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二次型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其次,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核心变量,分析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及其二次型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回归结果如下: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符号为正,表1和表2是从模型1到模型6的实证结果,所有核心变量的平方项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符号为正,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平方项的符号为负,说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区域人均收入差距之间呈倒“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较为稳定。说明在短期内,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高,会扩大区域人均收入差距。但从长期来看,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则会使区域收入差距趋于收敛。
43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综合影响的结果分析
由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科研成果转化率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那么在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综合影响的过程中,如果通过设定0/1变量来区分几类不同地区,容易产生干扰项ej与解释变量相关的内生性问题,这就需要采用处理效应模型进行估计(Treatment Effect Model),以便为0/1变量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模型设定如下:
没有加入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模型Tr_d表示加入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
首先,不同的模型形式的实证结果均为高高地区显著为负,说明相对于低科技创新效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科技创新效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效率+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地区,高科技创新转化率+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地区对区域收入差距的缩小效果要优于其他地区,符合理论预期;其次, OLS低估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的综合影响。GMM则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0/1内生变量,高估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的综合影响。作为本文最终实证结果的处理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高高”区域比其他三种类型区域缩小了区域差距1768,说明该类区域对于区域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的影响要快于其他类型区域。
5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从贸易自由度角度出发,建立了技术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变动引致的要素空间流动的理论模型,并使用动态GMM模型及处理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效率、科研成果转化率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发现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区域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稳定的倒“U”关系。政策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并将其细分为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两个子过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效率改善促进区域收入差距收敛;其次,建立技术创新投入大幅度增长机制,规定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引导金融机构开展针对企业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的差别化和标准化服务,健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构建支持企业尤其是中西部科技型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金融支撑体系。第三,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区域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短期反向变动,长期正向变动的规律,需要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时考虑这一规律,提升企业尤其是中西部企业的技术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水平,缩小短期区域收入差距的上限及时段,加快区域经济差距的收敛速度,以创新成果与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增长与空间结构的调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Chow G, Lin A. Accounting for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2(30):507-530.
[2]李国平,范红忠. 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 经济研究, 2003(11): 79-86.
[3]林毅夫,刘培林.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 经济研究, 2003(3): 19-25.
[4]Chen J, Fleisher B M.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6(22):141-164.
[5]倪鹏飞,刘伟,黄斯赫. 证券市场、资源空间配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经济研究,2014(5):121-131.
[6]Zweimuller J. 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s Meet Engels Law: The Impact of Inequality on Innovation-driven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0,5(2):185-206.
[7]李平, 李淑云, 许家云. 收入差距、有效需求与自主创新[J]. 财经研究, 2012(2): 16-26.
[8]倪鹏飞, 刘伟, 黄斯赫. 证券市场、资源空间配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经济研究,2014(5):121-131.
[9]虞晓芬.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 现状与原因[J]. 科学学研究, 2005(2): 258-263.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发展迅速,它在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凭借着人才聚集的优势,以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形成更多的知识产权,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了更大的贡献,因此,高校正逐渐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可见,做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能保障高校科研的顺利开展,还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高校科研的不断发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也不断增加,但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制度不够完善,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机构不健全。虽然随着知识产权重要性的日渐显现,国家对科技创新逐渐重视,与高校知识产权有关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使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但从目前来看,由于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高校普遍还存在着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机构不健全。有些高校未根据自身的科研实际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些高校未设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是将相关工作职责交由科技部门代行,有些高校未建立相应的奖励激励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导致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使高校知识产权的综合价值大打折扣。
(二)知识产权流失严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人才流动更加频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为:1、人才流动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大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曾参与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活动,毕业后将其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带入社会获取利益;高校教师也大量涌入高新技术企业或自主创业,带走了在校期间所形成的知识成果。2、科技成果转化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在对外技术合作、技术交流、成果转让过程中,没有规范知识产权的条款,容易造成知识产权流失。此外,高校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普遍存在着重技术成果轻知识产权的观念,对科研活动形成的技术成果申请专利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对知识成果的保护。
(三)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程度不高。高校虽已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校较多的科研成果仍仅处于理论层面,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很低,并未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政府政策扶持却不够,资金投入也不足,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缺乏助推力。同时,科研成果转化体制还不健全,科研成果还欠缺一个好的转化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现有的体制还没有完全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接轨,高校科研成果评价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缺失,科研成果的转化对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影响并不大,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只是埋头于科研工作,并未意识到科研成果转化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就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高校首先应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特别是保密保证制度、知识产权评估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奖励激励制度以及成果转化制度等,从制度上保护与管理高校知识产权,同时兼顾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激励其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次,应当设立专门的高校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管理机构,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等,同时配备稳定且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队伍,负责处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以形成完整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体系,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1999年上海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率先建立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的评聘分级分类管理的社会化评审体系。疏通了社会化人才评价的渠道,实现了专业技术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专业技术职务的社会化评审使职称评审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社会化职称评审是专业技术进步的催化剂,是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的一个社会因子。社会化职称评审促进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与提高,促进了专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力增强。
一、社会化职称评审促进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
1、加快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
通过社会化职称评审的激励作用,上海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2007年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化职称评审202.99万人,到2010年,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有社会化职称评审237.02万人。
2007年,上海市企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人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有61.60万人, 2010年,上海市企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人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有81.94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4.6%,同比上年增加4.66万人,增长6.0%。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1.09万人,占8.9%;具有中级职称的有60.85万人,占25.7%;具有初级职称的有87.65万人,占37.0%;未聘职务的有67.43万人,占28.4%。形成了初、中、高三个层面的人才“金字塔”。
2、体现人才的公平与公正
社会化职称评审是职称改革的一个方向。较好体现公平与公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打破体制内外界限,变“小作坊式”为“流水线式”。采用统一评审要求,避免了“松紧”程度把握,杜绝部门利益、感情关系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任何机构和个人不能操纵评审全过程,局外人更无法参与意见、干扰程序,消除了职称评审过程中弊端。并专门设置由社会上学科技术带头人组成的评委专家库,并加以评审纪律之约束,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确保其公平与公正。
3、助推了研发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
研发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而社会化职称评审助推了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高尖端技术项目的研发愿望,进而获取高一级职称,取得社会承认。改变了对研发的主被动角色自觉转换,助推了研发人才的发展,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形成正能量。使专业技术人员、单位和社会都成为利益的获得者,成为研发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研发与实现愿望的一个助推平台。
同时要防止有些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有刚性的需求,形成“剃头挑子一头热”,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对研发与创新的热情和动力,成为一部分人只是被动应付。具体表现为:专业论文是七拼八凑、“花钱买发表”、“病急乱投医”,还有的则干脆网络下载,成了自己的“研发成果”。使职称评审产生不良效果。
4、为高新技术类专业人员开辟了专门通道
在科技创新型企事业单位的或从事高新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市政府在1998年5月31日了《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沪府发(1998)23号),“第十六条、市政府组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 1999年组建了“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委会”。充分发挥了社会化职称评审的功能。统计到2011年底累计通过高级职称的人数为1330人。涌现出了一大批中青年优秀创新型人才,对人才的培养、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提升了社会公信力与监督力
社会化职称评审其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其申报条件、程序、标准、结果等都接受了社会的监督。
评委专家库受职称主管部门的监督,评委会办公室对评委专家进行综合评价,按照一定比例淘汰和充实,保证评审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评审过程实行封闭式的管理机制。执行评委确定后,遂即进行评审工作,设主、副专家审阅与评价,强化答辩与学科组专业评审,形成互相监督的制约机制,最后由评委会进行集体审议投票决定。避免个人意见左右评审结果。
在召开评委会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专家学者等以社会监督员身份列席评审会议,对评审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监督机制落实到位。
社会化职称评审实行责任追究制。首先要明确责任,形成有效的责任书;其次要进行责任追究,对违反评审程序和规定的,职称主管部门要视情况收回评审权和取消评委资格。对在评审中,严重违反评审纪律的有关人员,提请有关部门给予严肃处理。
二、社会化职称评审促进了专业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上海市对创新技术的研究者、开拓者,早在1999年为其专门设置了“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委会”,鼓励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去从事高、精、尖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研究、技术推广。从而带动了传统技术进步,开拓了新的技术领域。确立了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8大领域的政策倾斜,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思路和相关规划,带动了整个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202.99万人,GDP10366.37亿元,到2010年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到237.02万人,GDP增长到15046.45亿元,除去政策等各种因素外,人才总量和GDP呈正向发展。
三、专业技术人员在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发挥重要作用
1、社会化职称评审推进了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
上海多年来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地投入到科技创新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第一线, 加快了专业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据统计,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化(制造业部分)完成工业总产值732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
2、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兴产业起到重要作用
2011全年战略新兴产业总规模达到10925亿元。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和要求: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综合领先、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3、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重点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011年,中国首台代表国际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在理想能源下线,这被视为中国在新能源高端装备领域的新突破。此前,国内的PECVD均依赖进口,每台高达上千万美元。理想能源正是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个由留美博士归国创立的企业,三年内产值有望突破数十亿元。
4、专业技术人员在建设与服务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做出贡献
按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整体框架,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四地科技部门联合建立了“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公共网”等公共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域内多家单位11244台(套)科学仪器加盟(其中上海6508台)。上海向浙江、江苏、安徽输出技术总计达10635项,累计成交金额达98.42亿元。
研发平台实施“科技114工程”,发挥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特长,向社会开放。上海研发平台注册用户36.6万人,累计对外服务4420万次。
5、创新型的特殊专业技术人员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全市累计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7831项。其中,2011年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616项,已拥有受理中或授权的各类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累计1415件。总投资64.66亿元,预计到三年后将增产662.43亿元。
2011年处于政策享受期的4367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动态跟踪数据显示,其中4073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2011年实现销售总额达1431.03亿元,利润274.22亿元,同比增长19.3%,纳税额75.53亿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年产值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4.23%,占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14%,已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撑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6、专业技术人员在专利申请与授权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