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热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技改;dcs;设计
一、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寒冷的冬天能够在家中享受到暖气,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对于热蒸汽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负责城市供暖的热电厂其现有规模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供热负荷,纷纷通过新增机组或拆除原由机组在其基础上新建大容量机组的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供热负荷。
为了使电厂前、后期工程能够更好的衔接,电厂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对后期工程进行维护和检修,我们在改造方案中建议业主后期机组热工控制系统及热工仪表尽量选用与前期工程相同的产品或同一家公司的产品,热工控制室尽量共用,热工系统的机柜也尽量布置在同一个机柜间内。
下面以合肥南区集中供热热源二期工程为例简单介绍我们在城市供热电厂技改项目中热工控制系统改造方案的设计思路。
二、改造方案
合肥南区集中供热热源一期工程厂址位于合肥市南七煤厂内,于2004年11月开工,建设规模为2台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1台12mw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工程已于2005年11月正式对外供热。二期工程于2006年9月完成项目申请报告,准备在一期工程预留的场地上建设,建设规模为:3 台75t/h次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1台6mw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1台12mw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及相应的辅助系统。
1、热工控制系统方案
本项目一期工程热工控制系统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锅炉、汽机、除氧给水、减温减压等系统均纳入集散控制系统(dcs),系统选用的是浙大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webfield jx-300x系统,系统由3台控制柜、2台辅助柜、4个操作员站、1个工程师站和过程控制网络组成。一期工程燃料输送系统采用plc控制系统+上位机,在控制室内控制;化学水系统采用就地控制+集中显示方式控制。
二期工程为了更好地与一期工程兼容,我们在设计时集散控制系统(dcs)仍选用的是浙大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webfield jx-300x系统,系统配置为:6台控制柜、4台辅助柜、6个操作员站。过程控制网络和工程师与一期工程合用,但是必须对过程控制网络和工程师站进行软、硬件升级,使整个控制网络在系统大规模增容后能继续保证整个系统通讯的速度能够满足系统运行要求,工程师站能通过过程控制网络对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机组控制站进行组态和编译,实现一、二期工程的无缝联接。二期工程燃料输送系统在一期工程plc系统的基础进行扩容,增加i/o模块,由一期plc系统实现整个工程燃料输送系统的控制;二期化学水系统也与一期工程的控制系统共用,新增设备安装在一期工程化学水控制室内。
其中一期工程包括:1~2#锅炉控制柜cs1~cs2,1#汽机控制柜cs3,1~2#锅炉辅助柜ac1,1#汽机辅助柜ac2,工程师站 os130,1~2#锅炉操作员站os131~os132,1#汽机操作员站os133,公用系统操作员站os134;二期工程包括:3~5#锅炉控制柜 cs4~cs6,2~3#汽机控制柜cs7~cs8,公用部分控制柜cs9,3~5#锅炉辅助柜ac3~ac4,2~3#汽机辅助柜ac5,公用部分辅助柜ac6,3~5#锅炉操作员站os135~os137,2~3#汽机操作员站os138,公用部分操作员站os139。
2、热工控制室布置方案
一期工程采用机、炉、电集中控制方式,控制室设在一期工程主厂房7m运转层,包括电子设备间、设备配电间,集中控制室、工程师站。
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相同,也采用机、炉、电集中控制方式。一期工程控制室内预留了二期工程集散控制系统(dcs)操作员站的位置,因此二期操作员站与一期工程操作员站布置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一期工程为二期操作员站留有备用位置)。一期工程电子设备间内预留的控制柜的位置不能满足二期工程的需要,因此系统控制柜和辅助柜布置在二期工程主厂房7m运转层的电子设备间内。由于二期工程主厂房紧邻一起工程主厂房,建成后将与一期工程主厂房连成一体,因此二期工程电子设备间设在二期主厂房7m运转层的西侧,紧邻一期工程的集中控制室。
这种布置方式一方面使二期工程的现场热工仪表和二期操作员站至热工系统控制柜的距离最短,减少控制电缆和通讯电缆长度,节约投资;另一方面使电厂的运行
人员能在集中控制室内同时监视和控制一期和二期发电机组及其辅助系统,使整个电厂更好的运行。
3、热工检测仪表方案
为了使电厂检修人员能够更方边地维护和检修现场热工仪表,设计时二期工程基本沿用一期工程的仪表型号,对于在一期工程中运行效果不好或不方便维护的仪表,我们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并结合业主意见,选用其他品牌的同类型优质仪表。
例如一期工程测量主蒸汽流量的装置为长颈喷嘴+差压变送器,由于长颈喷嘴这种截流装置本身就存在一定测量误差,长期运行后,随着过热蒸汽对测量倾角的磨损,其误差会更大,导致测得的主蒸汽流量更不精确,导致电厂耗费更多的燃料,长此以往将给业主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二期工程中我们选用精度和耐磨性更好的平衡流量计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结束语
对于供热电厂技改项目中热工控制系统的改造方案在设计前一方便要详细了解前期工程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与业主进行仔细地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改造方案设计,使前后期工程顺利衔接,为业主节省工程投资,提高电厂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呼延斌.电厂dcs系统应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0年第10期(下)
[2]藏志刚,藏国民.火电厂dcs系统改造方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10月第19期
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新能源、智能化成为电力生产、变送和应用领域的两大新主题,新能源发电机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传统火电厂的自动化、智能化、低能耗升级改造加速推进。如何构建基于行业技术转型升级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对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是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间题。
火力发电厂热力辅助系统是电力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机械、液压、电气、 PLC、变频器、传感检测、工业组态等多种技术,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在传统的教学中,《低压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技术》和《组态技术》四门课程相互独立设置,分散教学,缺乏技术技能的“集成”训练,学生很难形成实际工作能力。而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往往需要将以上四门课程的相关技术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对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
本文在广泛岗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新能源发电系统和传统火力发电厂升级改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技术要求,研发了一种火电厂输煤程控系统实训装置,集成了低压电气、PLC、变频器、传感器、组态仿真等各种技术,开发出基于工程化模式的《火电厂辅控系统装调与检修》专业核心教学课程,较好地适应了电力生产企业对机电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2 基于工程化项目实践的课程开发思路
(1)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通过市场分析、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专家访谈等方式,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工作岗位及其职业能力需求(如图1所示),归纳出电气设计、元器件选型、系统安装调试、故障分析处理等七大职业能力。
(2)教学载体选择
在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火电厂辅助控制系统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载体,将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检修等教学训练集成为一体。
(3)工程化课程开发
结合企业工作岗位职业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要求,将行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火电厂辅控系统的装调检修职业活动为导向,从真实的装调检修项目中提取典型的工程化任务,井对典型工程化任务涉及的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分析和归纳整理。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单到综合的循序递进方式,设计每个典型工程化项目任务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情景,重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并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如图2所示。
3 基于热力辅助系统的工程化教学项目设计
调试、检修等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电气系统设计、电气系统安装、电气系统调试、电气系统检修4个工程化教学训练项目,共16个子项目,将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融入项目的教学,如表1所示。
4 基于工程化项目实践的教学模式建设
(1)项目任务
针对火电厂辅助控制系统主控站、上煤站、碎煤站和配煤站的安装调试任务,将学生分为4个项目小组,分别承担1个站点控制系统的设计制作与安装调试任务,再由各项目组长分配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任务,分工合作,协同实施,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团结协作等方面素养和能力。
(2)技术方案准备
各项目小组通过资料查阅、教师引导等途径,了解系统构成、工作原理和控制要求,提出项目解决方案,拟定工作计划。井通过分工合作,完成电气控制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电气线路接线图、工具、器材以及联机调试等技术准备,培养学生的技术分析与工程表达能力。
(3)工程项目实施
各项目小组根据拟定的技术方案,完成电气控制系统的元器件选型、设备安装、编程调试等工作任务。就地站点联机调试完成后,接入整个辅助控制系统,与其他项目小组一起完成整套系统的集成调试。在调试过程中,完成各类故障的检查与排除。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将“工程项目”的概念引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工程项目”概念,全面培养学生电气工程项目实施以及技术沟通、综合协调、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4)项目验收答辩
对照行业技术规范,按照项目控制要求和施工标准,对各项目小组及项目小组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现场验收和技术答辩,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技术表达能力。
5 基于行业技术标准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1)建立对接行业技术规范的教学项目质量验收标准
按照电气工程设计、施工的相关质量标准,对项目小组完成的工程图、电气柜和现场布线进行工程质量验收,实现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与行业技术标准对接。
(2)建立校企联合考核评价机制
引进行业技术专家,与学校师生一起,联合对各项目小组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质量考核评价。通过视频资料,校企考评专家联合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实现课程考核评价与企业生产验收标准的对接。
(3)建立多元考核评价质量标准
引进多元评价理论,由学校教师(占40% )、学生(占10%)和企业专家(占50% ),联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交流、表达等)、工作过程(安全、规范、环保等)和工作质量(工艺、标准、规范等)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评价反馈,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开放,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关键词】控规完善城市设计价值方法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2008年版《城乡规划法》实施以来,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法定地位进一步提升,在控规报批之后再行修改的程序比较复杂,因此,现阶段控规的报批工作总是慎之又慎。控规作为落实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指导下一步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修规”)的中观层次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法定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城市设计虽为非法定规划,但其编制工作自1990年在我国全面开展以来,一直为规划的热点。其价值即在于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设计,对城市景观环境的塑造,将城市形态整体化、系统化、风格化,展示城市品质与精神。
然而,在编制工作的实际运作中,在规划管理的实际操作中,控规与城市设计往往各自存在着一些问题。
控规现状主要问题
大量的实践证明控规对城市土地开发和建设管理作用愈加显著,特别是在土地使用、开发强度、生态环境、公共设施预留、绿地广场建设上,成为主要的法定控制手段,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对城市景观、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城市景观、城市特色、城市文脉的塑造及延续上,控规成果在后期开发和管理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控规指标的制定缺乏客观性、个性化
控规的核心内容就是控制土地开发,对容积率、建筑高度、容量、绿地率进行控制,通过强制性指标进行合理区间控制。但具体到这些指标的确定方法上,一般的情况是沿用经验值方法,这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特别是一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地块就显得不够客观、合理,无法有效地引导城市开发和管理。
未能从建筑尺度上考虑用地大小,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
控规在落实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中,以上位规划确定的城市结构、功能布局为指导,将相应的用地性质落实在物质空间上。在落实的过程中,由于未经过详细的建筑设计,在中观层次的尺度上容易造成用地规模过大,特别是部分公共设施,公共绿地等性质的用地规模过大,后期在建设及使用上反而造成土地的浪费。
难以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系统有效的控制
控规中也包含有城市设计的部分,由于城市设计本身研究的问题较复杂,专业性强,内容庞杂,为一套完整的系统,因此,控规也只能做到点到即止,难以深入研究城市特色、城市文脉、城市历史、城市精神等城市政治、社会、经济的问题,以及其在城市物质空间上展示的城市形态、生态绿楔、城市景观、城市建筑、城市色彩等多个方面,难以把握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方面的系统优化问题。
对下一步城市设计与修详难以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
控规的图件以二维平面色块表达,对于三维空间的控制,一般以建筑高度的指标进行控制,没有具体形象的展示。文字中对于城市形态的控制的描述以概念化、条例性的语言为主,如“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色彩清新淡雅”等等,语义宽泛,下一层次的修详编制工作难以从上位控规中得到切实有力的指导,因此,下一层次城市设计或修详的编制,缺乏统一明确的主旨,容易造成整体城市形态的语意不连贯、文脉的缺失,甚至造成局部的遗憾。
城市设计现状主要问题
城市设计虽为非法定规划,但由于其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深入研究,且自身已为一完整体系,在实践中解决其他规划未能解决的问题,对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规等都能行以有效的完善和补充,因此,其现实意义重大。
作为非法定规划变数大,执行力不足
在2008版《城乡规划法》中,城市设计既为非法定规划,其成果的实施就存在一定问题,修编程序简单,因此往往变数较大,执行力不足。城市设计所做的研究成果在建设管理中实际只作为参考,对后续修详或建筑设计给予一定的参考,真正全面按照设计方案实施的并不多见。
在上位控规的强制性内容的确定下,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
当前规划编制工作中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常常后于控规进行,当城市设计出于城市整体形态设计考虑想要进行用地性质或高度等方面的修改时,就带来了究竟是调整控规还是依据控规进行城市设计的尴尬。控规一经报批再行修改困难较大,若全然依据控规编制城市设计,又成为一种类似形体覆盖式的城市设计,难以对城市形态、城市特色进行全面的塑造,未能充分发挥城市设计的价值。
完善控规实现城市设计价值的方法
控规有其需要完善的方面,而城市设计的价值也亟需得到实现,两者正能从对方身上得到答案,因此,正可以通过控规与城市设计的紧密合作进行优势互补,控规尚需完善的方面通过城市设计加以弥补,城市设计的价值也正可通过控规得以实现。
本文通过对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国际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项目的编制,将控规与城市设计同步开展,为使控规编制更加合理化,更具指导性,提出了引入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补充。
对用地性质进行调整,进一步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控规在确定用地性质过程中,除了根据上位规划的城市结构、功能布局,安排具体地块的用地性质,还可引入城市设计体系,通过对城市形态的研究,确定城市空间格局,形成空间系统的整体化、风格化。城市设计可根据设计的城市形态对重点区域或风貌特色区的地块的用地性质进行调整并反馈于控规。在徐州的项目中,控规原确定的核心区主要为公园绿地,经过城市设计对具体空间的研究,在公园绿地中增加了文化设施用地和娱乐康体用地,既能打造环湖风光带的城市特色景观,又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对强制性指标加以反馈,使得控规更具合理性、客观性
在三维空间上的研究是城市设计的突出作用,在形成合理、清晰、兼具特色的空间景观的同时,将这样的城市形态的各项指标加以测算,再反馈于控规,使得控规的指标性控制更具科学性、客观性、个性化,不再仅仅是经验值的主观想象,极大的完善了控规,同时,也体现了城市设计的价值,不再是效果图的炫目,更有客观的量化内容,并以控规的法定指标加以实现。
城市设计导则与控规图则并重,有利于城市形象更加整体性,系统化
将城市设计确定的城市空间形态,景观结构等成果纳入控规,同一地块不仅有控规图则,也有城市设计导则,这两者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共同控制城市建设。这样的编制方法不仅从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容量上,更从形象上塑造城市景观,形成城市风格,有利于城市形态整体化,系统化。
对城市形态的研究深入,有利于指导下一层次规划及建筑设计
有城市设计的方案为指导,下一层次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及建筑设计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可更形象直观的了解城市整体形态,特色风貌区的城市景观。后续项目的编制不再仅仅从控规图则上得到各种控制线、指标,城市形态、城市建筑的描述性的文字,更可直接从形象上把握城市的风格,更有利于控制城市形象特色的塑造。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得到自上而下的贯彻。
展望
本文认为关于两者互补的方法策略在以下方面还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发展:
1)全面加强城市设计对控规强制性指标的反馈的深度、客观性;
2)进一步加强城市设计指标量化的方法,特别是多方案的比较,增加部分弹性指标,有益于下一层次修详和建筑设计的发挥;
3)加强城市设计的方法在控规的参与,作为成果的一部分纳入控规,实现城市设计价值,提高城市设计的执行力,增强控规对三维空间的控制手段。
结语
控规作为法定规划,在塑造城市形态,延续城市文脉,树立城市精神方面仍需进一步发展,城市设计作为一项强有力的手段,可对控规的不足之处加以深入具体的研究,作为补充,促进城市特色的塑造,加强了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避免千城一面的无奈,建设城市和谐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余柏椿. 完善控规的城市设计方法. 城市发展研究——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
【关键词】环境协调;古建保护;节点设计
尉氏县地处黄河大冲击扇西南边缘,开封南50公里处,河南省会郑州东南85公里处,西距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商业环境自古到今沉淀许久,并由此积累了丰富的城镇文化和商业氛围。
随着城市节奏步伐的加快,旧城改造的热点由旧城区的边缘向城市中心繁华区转移,旧城改造的对象由过去以居住环境的改造为主转向城市机能更新为主。本次城市节点设计的核心内容: 人民路与建设路交叉口城市设计,正是尉氏县的一个中心地段.通过努力和改造,寻回尉氏多年尘封的历史,结合现代气息,创造一个人文的商业环境,缔造一个舒适的城市亮点,作为尉氏县城市设计的初试。
1.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1.1现状特点
县城属黄河泛滥区,境内古黄河交互沉积,切割和风力搬运,造成“城下有城”的说法,同许多城市的商业街一样,饱经历史的沧桑,但尉氏县中心区的规划设计有着独特的风格区别于其他商业街区,古塔(兴国寺塔)位于交叉口南75米处,作为此次设计的核心依据,建于北宋兴国年间,塔八级,体六棱,为重檐楼阁式砖塔,高30米,下围直径7.06米,自下而上每层递减,195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塔中心向外55米为控制半径。
1.2历史文化遗迹
在本案设计1.5KM以内文化古迹五处:除古塔外,还有紫铜钟和钟楼、刘青霞故居、阮籍啸台和华英女校旧址。见上图所示位置。
1.3街景混乱、没有特色、功能不明显
四角的地块多处未开发,导致二线建筑直接暴露于主干道,建筑布局零乱,景观较差。没有反映尉氏的特色,交通功能与购物环境互相干扰,影响商业的发展。停车位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长,商业和休闲带来的交通停车场地需求会更高。
1.4建筑形态缺乏统一的规划
现状设计范围内建筑形态和布局问题突出,建筑风格各异,空间环境的总体性和协调性较差。街区内建筑以2-3层的旧商业店铺为主,碍于旧城区改造的经济问题,新规划的建筑应以4-6层为主,街道的街景和空间尺度有待进一步推敲。
1.5文化古迹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
人民路是尉氏从古沿袭到现在的东西轴线,一直未改变。但到现在,能代表尉氏真正的历史风貌的东西太少,市民体会不到尉氏的历史、文化氛围。现状文物古迹和重要建筑周边环境较差,相互之间缺少整体联系,市民的购物和休闲可达性差。
1.6城市景观和环境小品缺少
重要节点的空间意象不鲜明,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缺乏画龙点睛的渲染。建筑质量的层次不齐,沿线的城市环境细部和街道建筑小品缺乏,大大削弱了商业空间的感染力。
2.城市设计策略研究和节点设计
2.1项目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2.1.1贯彻局部优先原则,塑造尉氏传统商业街及旧城区中心商业区的整体面貌。
2.1.2持续可发展原则,尊重历史文化传统,注重街区文化的保存和延续,强调领属场所感,并使这种具有恒久价值的历史特点以一种新的方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形成有传统韵味的现代城市模式。运用现代城市设计方法和手段,将更新开发与保护继承相结合。
2.1.3注重系统性的改造原则,注重城市机能的更新、创造,而不是单纯的旧城改造和保护。
2.1.4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与市场相接轨,与经济相协调,具有实施的可操作性。
2.2项目的总体构思和设计框架
2.2.1设计重点
通过对历史古籍的梳理,突出中心城区的统帅作用,从而完善城市机能和作用,以点带面,通过一些重要节点的精心设计处理,勾勒出尉氏的整体轮廓。
2.2.2重视“古建”所创造的空间序列,总体吸收尉氏古建的一些关键点如灰墙黛瓦、重檐屋顶,提高城市景点的品位,做好城市小品设计
2.2.3土地利用
改变以传统二维平面规划为特征的土地利用观念,充分发展地上地下空间。
2.2.4交通和停车
实施规划地下停车场地,设置组织公共交通站点,形成交通转换,同时设计出租车的站点,避免任意上下车,破坏干道交通的通畅。考虑二线道路(附道)以内,做好后勤停车及临时停放的问题。
2.2.5高度控制和高层布局
从单体建筑角度来看,控制建筑的高度和体量,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的街区建筑肌理。古塔的建筑高度30M,规划要求向东南西北各55M。其他建筑物应低于古塔至少5~10M,才能突出古塔这个重点。
2.2.6建筑造型
从整体上看,整个节点用人形天桥呈弧线连接三个拐角,外观采取中国民居传统形式,对其进行分割处理,增加了空、灵、透与实、硬、坚的对比,私企显得丰富多彩。采用整体实墙与部分玻璃虚墙的对比,是建筑物上下四层连接到一个整体,部分屋顶做成攒尖屋顶,与两坡顶的对比,玻璃顶棚和不锈钢天桥现代材料和传统韵味的石梁和石柱的框架对比,增加水元素的和古建保护的相互应用,不显得呆板。
3.城市设计的实施
【关键词】高架路;城市设计;引导
1、引言
2008年9月常州高架道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2010年9月常州高架道路二期工程建成,并与一期环通。龙江路高架南延段、青洋路高架北延段也已建成通车。常州高架路的建设,在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南北新城融合,在加强沿线土地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在构建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提升常州城市的交通区位,在带动重点地区发展、改善重要节点交通景观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随着高架路体系的不断完善,目前高架沿线还存在空间景观有待改善、城市功能有待完善、城市特色有待凸显、管理与建设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迫切得到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架路沿线地区的控制引导和规划管理。
2、高架路沿线地区现状分析
从交通系统、用地功能、空间景观、资源特色、建设管理这五个方面进行现状情况的梳理和优劣势分析。(图1)(表1)
交通系统 为常州市中心城区各片区之间提供了大容量的机动车快速通道,对穿越中心区交通起到了屏障和引导作用,减轻了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强化了对外交通能力。
易引起出行结构向小汽车转变,常州市目前的路网结构中干道系统较为完善,支网系统仍较薄弱,快速路系统将使这一矛盾更为突出,交通瓶颈现象更为明显。
用地功能 高架路在在城市空间结构中承担重要的地位,作为内环串接城市各重要功能板块,且作为城市六条发展轴向外延伸的重要转换通道与节点。 高架路沿线开发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沿线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较为缺失,高架沿线城市功能相对较为单一,城市景观风貌相对受到影响。
城市空间景观 高架沿线有多个面状与线状开敞空间,高架环线串接滨水绿化景观视廊与城市主要景观轴,联系较多城市景观节点,较大程度的丰富沿线两侧空间景观层次。 “峡谷”空间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集中在飞龙居住区、长虹路周边以及青洋路与龙城大道道口周边,建筑过于拥堵且造型、色彩有待加强。
城市空间特色 高架路沿线分布一系列卓有特色的地标建筑群组或构筑物,且拥有较多的特色资源,有效控制高架沿线的特色空间的视域观赏面,打造城市特色空间展示环。 与城市特色空间之间的视线廊道与视域观赏面控制不足,尤其地标建筑缺乏观赏面,多为透过高楼夹缝可见,东西线缺乏特色空间与标志性建构筑物。
建设管理 随着钟楼新城、凤凰新城等城市开发热点地区的建设,能够较快的改善高架沿线的城市景观形象,且能够有效加快高架环线多元化功能的集聚。 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仍显不足,沿线土地出让计划未与打造城市形象相匹配,空间与建筑管控仍显不足,以至高架沿线地区开发较显无序,城市形象较差。
3、定位与目标
3.1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开放的城市功能串接环,有机复合型都市风景线。具体而言,高架环不是封闭的高架环线,而是开放的城市交通干线;同时,依托高架环复合串接其沿线各功能区块,通过城市设计优化及后续控规调整缝合两侧割裂的城市空间。
3.2四大目标
四大目标:城市功能集聚环、特色空间展示环、快速交通复合环、生态慢行文化环。具体而言,第一,积极引导城市公共功能向高架沿线集聚;第二,有效控制高架沿线的特色空间的视域观赏面;第三,强化中心城区功能片区之间、与高速公路环的联系空间;第四,串接高架沿线特色文化、旅游、自然等资源,沿高架路地面20米绿带形成环形慢行系统主线。
4、城市设计引导要求
城市设计成果向规划管理的转化,在技术层面,主要是通过对城市设计引导和弹性约束的提练来实现的。
本次高架路沿线地区城市设计的引导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土地使用功能引导、土地开发控制引导、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城市空间控制引导。其中,城市空间控制引导涵盖建筑高度、开敞空间、视觉廊道、建筑界面、建筑色彩、夜景灯光、广告标牌和第五立面的内容。
4.1土地使用功能
4.1.1 重点引导
对于城市重要节点、重要区段的土地使用功能,建议采用“白地”模式预控。即在节点周边距离道路红线退让一定宽度的预留用地空间,“白地”近期以绿化形式为主,远期引导城市公共功能集聚。
4.1.2 一般要求
(1)居住用地,选址不宜紧贴高架道路,在高架路与居住用地之间控制足够宽度的起坡绿地,以减少高架快速路的环境外在效应。
(2)商业用地,在高架道路匝道口附近单侧布局大型商业综合街区或综合体,在交通枢纽地区可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3)办公用地,建议向高架路两侧集聚布局。
(4)工业物流用地,建议该两类用地可以依托高架路相对集聚发展。
(5)绿化用地,建议高架路两侧布置相应宽度的绿地用以减弱高架路对两侧用地的干扰,结合高架路重要节点、景观廊道、滨水公园设置大型公共绿地,并设置联系公共通道,形成公共空间体系。
4.2土地开发控制
积极引导城市重点地区的发展。为有效改善和塑造高架路沿线的空间景观形象,应有序合理的推进高架路沿线相关土地的出让,比如优先推出城市重要功能区周边地块,以提升完善城市功能。
4.3土地开发强度
由于受常州市目前的城市发展轴和高架环内外土地价值差异双因子影响,高架路环线沿线区域开发强度总体呈现环内高环外低、西高东低的发展态势。根据各区段的主导功能,控制区段的开发强度,确定每区段的峰值区域与位置。
4.4城市空间控制
城市空间控制引导,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细化引导:建筑高度、开敞空间、视觉廊道、建筑界面、建筑色彩、夜景灯光、广告标牌和第五立面。(图2、图3、图4)
(1)建筑高度引导要求:重点控制高架沿线高层建筑物裙房高度,建议建筑物裙房宜高于或低于高架路,避免与高架路高度平齐,从而对沿线空间景观造成不良影响。重点控制城市重要标志物、城市交通转换节点以及城市对外交通节点周边的建筑高度。
(2)开敞空间引导要求:确保在高架环线上,平均每隔1500米(80KM/小时,每隔1-1.5分钟)有一处开敞节点、开敞廊道或者景观开敞片区,增强高架路的开敞度,避免形成封闭感与压抑感。
(3)视觉廊道引导要求:重点控制与城市特殊建构筑物之间的视线廊道,确保视廊与视域观赏面的形成。同时,滨水建筑布置建议采用外低内高、滨水通透界面布局形式,确保开敞廊道空间的开敞度。
(4)建筑界面引导要求:建议山墙朝向高架的高层建筑物以点式住宅为主;面、背朝向高架的高层建筑物的面宽不宜超过50米,山墙间距应适当提高5-8米,且在节点、廊道处应退让一定的空间,建议退后25米以上,节点处保证170米以上的空间。
(5)建筑色彩引导要求:建议高架路沿线地块在详细规划设计时,在建筑设计内容中增加色彩设计。
(6)夜景灯光引导要求:建议高架沿线在夜景灯光重点设置区域的建筑物设计,需包含夜景灯光照明设计。
(7)户外广告引导要求:建议高架沿线的广告设置必须会同规划、城管等相关部门统一审批。
(8)第五立面引导要求:建议高架路沿线建筑的第五立面的设计审批进行管控。建议11层以下住宅需采用坡屋顶形式,多层以下的大型公共建筑与工业建筑需采用屋顶绿化形式。
5、结论
问题导向下的本次常州市高架路沿线地区城市设计,重点放在城市设计引导要求,这也是对于新形势下提高规划编制科学性、加强规划成果转化性的积极回应。城市设计引导的深化程度,从技术层面为后续规划管理在强化高架路沿线地区的控制引导方面提供了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