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景作文点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四年级写景作文的要求是:一按顺序,二抓特点,三写具体。四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特征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但是一碰上写景作文,通常言之空洞,读之乏味,甚至出现不少编造、抄袭的应付式文章。而“扩写比喻句”这一法宝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以教材为蓝本,挖掘写景小练笔的训练点,让学生从课文当中进行模仿,学习将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加具体生动。比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中使用了“按时间顺序叙述”、“从远到近地观察”和“比喻”等手法,因此在《扩写比喻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齐声朗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个句子,然后出示三个被删减过的句子,引导学生逐一与原句进行对比,总结出从颜色、形状、数量、动作等各个角度去观察、描写事物,可将比喻句写具体写生动。接着,教师出示荷叶图片和对应的比喻句式“荷叶像圆盘”,让学生运用法宝集思广益,得出了一个具体的比喻句:“池塘里一个个碧绿的荷叶像浮在水面上的、大大的圆盘。”在学生初步掌握“扩写比喻句”法宝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出示有关花的图片和“花儿像……”句式,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写一写花的比喻句,要求把比喻句写具体生动。最后学生汇报小练笔成果,全班交流点评。
专项训练二:多角度观察
学生在写景作文上出现困难很多时候还与学生的观察角度过于局限,视野不够开阔有关。小练笔训练之前,四年2班仅有10个学生(23%)在单元作文中能够对植物进行 “多角度观察”,因此第二个专题小练笔着眼点就放在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去观察身边的植物,并填写“温馨提示卡”,要求学生记录植物的名称、生长地点、树干和叶子、花的颜色和形状等。课堂上,教师仍然是以教材为学生模仿的蓝本,以《鸟的天堂》为例,让学生总结出巴金先生重点刻画了榕树的枝干、根和树叶等多个部分,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记录卡,通过下面的句式“我可喜欢 啦!你看,。”进行练写,再进行点评修改。课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校园、公园或家里的植物,并用观察记录卡记录下来,大大丰富了写景的素材。
通过这个专项训练,学生观察的角度更加多样化,思维更加开阔,在之后的单元作文《游华南植物园》中,30个学生(71%)能自动自觉运用“多角度观察”法宝。比如,肖栲同学在自己的习作中是这样描写的:“大王椰路两边栽满了椰子树。树干笔直笔直,像一位耀武扬威的士兵,守护着这条长长的椰子路。叶子绿油油的,向四周伸展,从远处看,就像一把绿伞。一阵风吹过,椰子树的叶子不停地摇动着,发出沙沙声。根像许多条沙虫钻进土里,努力地在吸收营养为自己而生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小作者仔细观察了椰子树的“树干”、“叶子”和“根”,多角度的细致观察使他从原来的挤牙膏变成有话可说。
专项训练三:先整体后部分
关键词: 作文教学 适切点 主题阅读摘记训练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成绩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百家讲坛》特邀嘉宾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为我们讲述《胡雪岩的启示》:“人要先学会听话,才能学会说话。”学生学写作亦如此,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是一种新型的作文训练方式,它是在借鉴主题研究性学习、网络语文学习、问题解决模式、大量阅读和合作学习等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作文教学方式的扬弃,符合作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能够解决作文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主题阅读摘记训练”的作文教学思路主要有:
一、寻求作文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切合点,为“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找到方向。
人教版新教材对课文采用主题组元的方式进行编排,但没有单独编排作文教材,这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亲近自然”是七年级第一期第三单元的主题,该单元为学生敞开了一扇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乃至热爱自然的大门。《感受自然》单元中的五篇文章,虽然有作家的经历、写作的时代、写作的意图、观察自然的角度等的不同,但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自然,并运用细腻的笔触描摹自然之景,书写内心的感动。故本单元的教学就意在为学生植入一粒乐于观察自然、体味自然的种子提供土壤,并期望此种态度能够延展至身边的一切事物,提取、领悟每项细小事物的内在积极向上的精神。
而在写作方法上本单元课文的大多运用想象、联想的方法;生动准确的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令课文语言既平易晓畅又圆融晶莹;结构精妙且富有气势,完美地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但学生须在作文实践中尝试这些写作技巧,在使用中有所领悟。
本单元设计的作文题为《与秋天同行》,与单元学习的主题内容是切合的。恰当地引导学生回顾生活(时值秋天),拓展素材,让学生在借鉴课文的基础上,尝试通过选择合适的角度,生动流畅地描写自己的所见,抒发自己的所感。
有了切入面,应再结合初一学生作文训练实际,寻找单元间相关联的写作手法,确立以学习运用比喻、拟人、联想、想象等手法写景为主的训练要求。
二、寻求作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训练点,为“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明确内容。
作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单元内容,制定精当集中的训练点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学情,作文训练点要有针对性,训练点设计安排要有计划,并分层次地展开。
七年级第一期第三单元单元安排的写作活动是在围绕“感受自然”这一课题而展开的。学生作文问题表现在为写景而写景的多,景物描写中运用的修辞不能紧扣或表现景物的特点,语言描写不具体贴切,景与情也未能有机结合。这样的作文不但难以抓住读者的目光,而且长此以往学生也会丧失写作的信心与热情。针对现状,帮助这帮助学生摆脱这类困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根据单元课文特点,确立作文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景物的特点。根据目标要求和课文特点把本单元“主题阅读摘记训练”内容明确为: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春天景象的优美语句;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冬天景象的优美语句;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秋天景象的优美语句;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夏天景象的优美语句。每项内容要求积累的字数为1000字以上。
当然,改变绝非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长期点滴积累进步方能有所见效。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训练内容的设定必须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现状,提出恰当要求,训练点要小,效果才能出。
三、寻求作文教学合理的资料库,为“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提供资源。
随堂布置选时机。语文课堂教学涉及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好文章,笔者随机要求作段落照抄。如教材中课文《夏感》,语言极富魅力;又如试卷中阅读理解文章,如果思想内涵深广,语言优美,都可要求学生摘抄。
指定阅读范围。结合每册教材中名著导读书目,根据“主题阅读摘记训练”内容的要求,笔者要求学生到指定的名著中摘录。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摘记训练”内容:通过人物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时,就要求学生对名著《骆驼祥子》做摘记。
自由摘抄重质量。学生除了在教师引导、要求下进行课外阅读,还会有许多无意阅读,如流行歌词、现代诗、小品文等都是他们乐意读的,只要是语言、内容兼美的文章,都可摘抄。
四、不拘形式激发兴趣,使“主题阅读摘记训练”长期坚持求提高。
提出要求很容易,问题是学生能不能照着做,能不能高兴地做,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抄,主动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1.不作硬性规定,每周两篇,抄得到抄,抄不到就写(凡自己写的要求注明“原创”),原创的字数给予“优惠”。这样宽松的规定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提高,不感到是一种负担,看到了好文章就抄,有了感想就写。
2.教师要投入真情和精力,写出贴切生动、机智幽默,情感丰富且具有指导性的评语。教师的评语要能体现你的学识、品味,你的人生观、世界观,要能显示你的喜怒哀乐,你的个性魅力。
3.每周一评,要及时点评,点评要精当。每周都要告诉学生,又有谁的本子成了我最期待看的,这样的激励非常有效,老师期待着他们的文章,这是令师生双方都非常愉悦的事。
4.每月安排一次创作交流会。每月一次创作交流会,即是对上一个月的总结,也是对下一个月的指导,这样摘记会越做越有收获,写作就会越写越好。教师在选发言人时要注意“点面结合”,不能总是那两三个人,而让大多数同学气馁。要在一年的时间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亮相。
笔者为“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拟了一句广告词:“你不想为六十分做点什么吗?”,立足点近了一些,至于将来,培养“对于语言文学的敏感”,一定会拥有高质量的生活。要让学生不认为是一种负担,首先教师要不认为这是一种负担。那么丰富的摘抄,可以让你读到最好的文章;那么感人的故事,可以让你流泪让你欢笑;那么多彩的感想,可以让你触摸年轻的灵魂……投入情感,长期坚持,必然会收获良多。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反思.中学教学参考,2009(1).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写作积累 批改方式
初中生由于活动范围小,生活积累不足,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尚弱,因此提炼生活素材技能相对不高,在写作文时常常出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问题,感到“做作文头疼”,甚至害怕写作。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条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路子。
一、注重写作积累,拓宽写作渠道
学生写作文提不起兴趣,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不会观察生活,不留心生活。对此,我主要采取课内文章从课外做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1.重视日记写作,分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从初一开始便要求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分步指定观察日记,分步指定观察的范围,并定期让学生间相互交流、点评。要求学生从观察静物开始,从家中一个小物件写起,写一个、一个装饰、一个用具,并把富有特征的物品带到班上供大家练笔,组织交流,力求写出其特点。继而写景物、写人物、人物肖像,再到对场面的描写,分步进行,由易到难,训练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力求描摹细致,使读者如见其物,如临其镜。采用这种训练形式,需要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都要坚持不懈,慢慢地养成习惯。然后教师就可以逐渐放手,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就会提高,文笔便会越练越流畅。虽然训练是间续性的,但最终会对作文产生影响。
2.加大阅读量,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对于课文中的文章,学生觉得与他们生活相距远,在仿写时他们又觉得课文的技巧性、思想性太强,高不可攀。针对这种思想,我组织学生订阅《语文报》、《作文通讯》等报刊,阅读时文。课外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作者写作的方法,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所谓“无师自通”就是这个道理。看同龄人所写的作文,从读入手,这样仿写的距离消失了,亲切感加强了。而且,通过时文的阅读,学生会拥有更多的仿写对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感情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发掘学生的兴趣所在,改变学生生活单调的情况,并尽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我将这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课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踏青、郊游、参观植物园、做家务,参加文艺汇演、体育比赛,观看电影,等等,要求学生珍惜每一次机会,做一个有心人,观察社会现象,体验生活。这样既能充实生活,又能丰富作文素材。“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叶圣陶先生形象地概括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学生拥有了生活,就有了作文素材,就容易处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就容易解决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了。针对以上的情况,我的做法是:①把学生引导到回忆自己在生活在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人和事的上面去,从记忆的资料库中筛选:父母带自己去郊游的事、考试的事、比赛获奖的事、成功喜悦的事、难忘的事,等等。②当找到这件最有意义的事后,把它讲述经同学听,让同学能为你的讲述,或快乐或忧愁、或高兴或悲伤、或为你开怀大笑、或为你心惊肉跳。
3.增强学生的成功感,鼓励学生积极练笔。学生既有写的愿望又有较好的习作,这种愿望和成功很可能是短暂的,必须及时巩固。要想使学生从感兴趣到喜爱,就需要对成功感进行不断的强化,树立更多典型,让更多的学生尝到进步的喜悦。要不定期地将优秀的、有进步的习作和日记编印出来。在编印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设计、排版,我给予指导。同学们看到粗糙、不精美的班级作文小册子时,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他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成功和喜悦得到了强化,又变成了一股动力,形成了良性循环,激发了他们对作文的极大兴趣。
二、改进批改方式,提高指导效率
叶圣陶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这说明了修改训练对于学生习作的重要性。学生修改作文可以提高写作能力、鉴赏能力,知彼知已,了解得失,激发写作热情。教师也可通过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使自己脱离“苦海”。
作文批改是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指导学生获取写作方法的重要途径。结合教学实际,我总结了“读议改评六步作文批改模式”。具体操作程序是:第一步交流。全班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在小组内读初稿,组内交流。第二步点评。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老师用一两句简要的话做出点评,学生也可以互相点评、质疑。第三步修改。学生对点评过的初稿进行修改,誊抄在作文本上。第四步互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互改。在互改前,教师提出思维导向:有无错别字,用红笔圈出错别字;句子是否流畅;开篇是否新颖、精练、引人入胜;文章的真情实感能否打动你;主题是否突出;材料是否扣题;你有何建议。第五步评价。在写评语时,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法缩短了批改周期,解放了教师,又锻炼了学生。学生在读改中自已教育自己,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步教师总结。总结的原则是正言、明理、评是非。表扬写出学生推荐、老师认可的文章的学生,及时纠正学生修改中的缺点。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怎样让孩子能更快提高习作水平,以及提高到什么程度,我们发放了“作文调查问卷”,共计十五个题目,根据反馈的信息,依据“调查问卷试卷分析”和学生的愿望,我们确定了恰当的教学指导目标。
一、目标实施的步骤分三个阶段
具体为:制定目标,目标落实,效果评估。教师要按照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去完善作文教学。
二、目标落实的方法及策略
1.常规训练:课内拓展+阅读,每周听力训练日记,课后口语交际。2.专项训练:编故事两周两次;观察写话;各类活动、比赛。
三、教学效果及展示
四个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基本上完成了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写作文63篇,总字数约1万8千字。
原来很多学生由厌写、恐惧,逐渐转变为乐写、有话可写,文字也有了真情实感,不再空洞无味,很多学生还主动去积累,去表达,还常常比赛看谁作文的字数多,主动习作的愿望很强烈。
学生的习作不管是从字数上,还是用词谋篇上都有了很大进步,敢于用词,词语也较为丰富,句子也生动形象了许多。学生习作被校报采用,我们还出版了《成长的歌》习作集。
四、教师获得的经验汇总
1.沟通可以相互促进,相互了解,各班课题的进行速度,或在某一课上出现了什么亮点,学生喜欢什么,取得哪些实效,哪些还需要再提高,再改进。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是儿童的本能”,活动有了,兴趣来了,一切事情都变得简单。比如开展“作文展评活动”。这一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点评的过程,也是发现亮点,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文章被大家学习的孩子更是喜形于色,兴趣会更浓;其他的学生,听到别人的好文章,视野会开阔起来,心中自然有了榜样。
3.俗话说:“题目新,亮眼睛。”好题目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改变以往的做法,为作文“征集题目”。最后经集体讨论后,大家就采用自己喜欢的题目来写。题目是孩子自己的,独创的,写起来就有了自己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方式。这就消除了写作恐惧的心理,成就了“我手写我心”一种真实的写作状态,因此也就有了真情实感的表达。
4.降低标准评作文,增强写作信心。有的同学语文能力相对较低,接受知识慢,就将指导重点放在把句子写通顺,会使用标点上。对习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布局谋篇的技巧,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5.写作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续写、扩写、仿写等方式。如:《泉水》一课进行仿写性的续写;《小鹿的玫瑰花》根据课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写;《揠苗助长》进行续编故事,明白道理;《雷锋的足迹》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图片,联系生活进行仿写等。
6.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如遇到好词、好段,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在《丑小鸭》的教学中,文章中有“太阳暖哄哄的,鸭妈妈卧在草堆里,等它的孩子出世。”“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这样的句子,我就抓住这几个词进行写作教学。同样是晴天有太阳,文中用到了“暖烘烘”,而我们平时用得最多的是“天气晴朗”或“阳光明媚”等词句,这样直观的、对比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
写景的作文带领学生现场观察,边看边讲解观察的顺序、方位等。写小动物的作文提前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在家观察小动物的外形、习性等。小制作的作文,事先做课件、实物展示,引起学生兴趣,再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最后老师指导学生有顺序地写。
7.引导学生勤积累,并有意识地去运用。作文要想写得好,没有积累是不行的;每学到新词必让学生练习造句,让学生学以致用。点评作文时,鼓励表扬那些做到学以致用的学生。
8.教师平时要多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留心身边的细小变化,培养观察力。有观察,有思考,有想象,孩子思想独立了,开放了,眼中的世界自然就美了。
五、工作中几点思考
我和我的团队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还很不够,比如:如何让后进生快速提高,如何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更好培养孩子的积累意识,如何和学校的资源进行优化与组合,以及教师应如何建立,完善文章修改、发表机制,电脑班的孩子怎样让网络发挥其最大的优势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
“象牙宝塔”本指文艺家超脱社会现实的艺术天地,“十字街头”即指现实生活。这是两个带有比喻意义的概念。我这里借用来指中学作文教学的两种境界:前者指封闭式的作文教学,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空间完全限定在语文课堂上,偏重形式,忽视内容,一味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后者指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由重形式转为重内容,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强调扩大学生的信息接受量,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们走出“象牙宝塔”,奔向“十字街头”。
一、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观察品格
杜甫《望岳》诗说:“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教师要敢于破除“封闭式”的教学秩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去欣赏蔷薇色的春天,金黄色的秋天;去陶冶健康的情感;去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象牙宝塔”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语)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春天的第一丛嫩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苹果林,冬天的鹅毛雪,无一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品格提供了契机。可让学生观察第一场秋雨,捕捉它给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可让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搬家初与搬家时蚂蚁的活动特点,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可让学生观察公园一景,体会湖心亭、湖边垂柳、九曲连廊的巧妙搭配给人带来的美感,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可让学生观察桃花、梨花,比较它们花色、花期、花形的异同,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如此多角度、多侧面地训练,学生的作文必定会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鲜活充盈;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必定会思维活跃,文思泉涌。
二、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学生信息接受量
我们常感喟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眼”要多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第二起跑线》等电视节目,看《中国青年报》《语文报》《少年文艺》等报刊,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看街市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墙报与板报、公约与制度。星期天不妨走出户外,看球赛、搞调查、观菊展、赏花灯;节假日可以三五结伴,游名山大川,观乡土人情,看云亭飞阁,品题咏镌刻。“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课文朗读带,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要常开。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此多看、勤听、常说,并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风行水上?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