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业型应用型人才 观念创新 服务意识 教学策略

现在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对创新教育、创业人才的培养开展大讨论。那么,怎样才能使高职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创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上。

一、立足现状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演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我们目前的立足点更应该放在对学生的应用型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这基于以下几方面:

1.刚从初中毕业跨入高职校门的学生年龄、阅历,尚不足以能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有明确的把握和清醒的认识。

2.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状况、素质本身尚不能认识和应对复杂的社会经济体系。

3.其学习的自觉性、自律性、能动性尚不具备和完善。

4.对社会状况、经济环境、商业架构、创业基础、就业压力缺乏清醒的认识。

高职教师,是学生踏上社会前的直接启蒙者,也是最终的引领人。我们要保证学生毕业后首先能以一技之长胜任社会需求和工作岗位,满足用工单位的技能要求以及提供其自身立足的最低技术保障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磨砺,然后确立其自身的发展目标或创业方向。完成高职阶段的学习,毕业学生的意识和社会对其的要求,从知识积累到技能经验以及社会阅历等均未达到要求自主创业的水平和能力。所以,我们的观念应当脚踏实地地放在对学生“创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来。

二、服务社会

“服务”的观念为把握教育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教育的服务是向社会提供的教育和培训的服务。职业学校的服务就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所能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实现专业、课程目标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面向社会、面向学生。我们要认识到学习者是教育服务这种产品直接服务的对象。这个观念的建立,为认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奠定了基础。

对于职业教育机构而言,要树立的就是以满足“服务”所能达到的观念,即以大众的关注焦点为目标,以实现“服务”满意为宗旨,确保要求得到确定和满足。“服务”的观念为把握高职教育提供了明确的社会目标,也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社会方向。简单而言,就是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基本原则的体现。

三、优化整合

课程整合是当今基层教育动作的热点和重点,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教育课程的设置等等整合优化,提高了教育和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我认为应用型教育中的课程整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认清整合的内涵。通过学科课程把各项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确定知识架构的基础上,明确基础类知识和应用类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使教学和应用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2.教师观念的更新。应用型教学中,教师的观念亟待更新,各科课程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教学中不要人为地在与其他学科之间划分界线,应将课程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更好地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将有利于教育更好地发展,也有利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衔接,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模式。

3.教学任务的选择。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教学工作中最常用的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来展开的,只要教师用心准备教学任务,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充分体现。首先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白,自己是主角,自己要求积极进步。在这里,教学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能要潜移默化地贯彻到教学的始终,教学任务的选择就成了关键。

四、改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怎么样、学习效果怎么样,有没有达到教学任务所要求我们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搞好教学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针对创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改善:

1.激发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应用型教育应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型和动手能力的表现。教学的目标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种教育的模式,能够唤醒懒散了的教师,更能唤醒熟睡的学生,一旦学生脱离他们厌倦了的满堂灌和多层考试、考查的方式,在兴趣驱动和学生好争高下的性格激发下,学生才能成为真正受教育的主体,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2.促进自主能力发展。现在有些高职院校所提供的校内学生公司、学生社团、模拟商店等等,并不是大多数院校都能够提供和实现的。因地制宜,我们能够提供的是更多的模式和应用型实验室、课题组,同样的教学和管理方法、目标要求,完善各应用学科的资源、建立学科论坛,师生共同参与。不仅可以交流学习经验,还可以进行感情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践和应用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温习和巩固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反过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改善评价方式。创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教师更重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以应用型、实践型评价为主,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实践型应用评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做出正确检验和判断,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达到自我反馈的目的。教学评价展现开放性,学生能真正体验到自己获得知识的成功喜悦。它们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一)具有相关行业背景的师资力量缺乏

在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中,相关行业知识和岗位能力将是学习的重点。在新开设的课程中,相关职业从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能力将会更明确地得到突显,这对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师多毕业于师范院校,缺乏专业背景和在实践工作岗位上应用英语的经验,这样的师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二)实习、实践资源不足

由于地方高校经济能力有限,在学生的课堂教学以外很少提供实践资源和实习机会,而作为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和实习的过程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另外,我国目前市场主体的现状致使社会企业和研究机构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无法对广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这使得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践环节中,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完全与社会脱节。因此学校要积极地为实践实习寻找校内外资源,不是进行空洞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践环节当中,一方面,要求学校努力对实习资源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学校也要积极与社会进行合作,为学生开辟出更多可用的实习资源。

(三)理念存在偏差

所谓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并不是要将其与学术理论对立起来,也不是要削弱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但不能忽视知识、技能、学习、操作等基础问题,反而更应该增加基础知识量,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增加实践的机会。应用型英语人才重在培养应用能力,要有足够的能力、技能和知识在岗位上才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但切勿盲目追求技术而忽略了学习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爱好、特长兴趣以及个性差异,鼓励和指导学生并对其有准确引领,培养具有特色、技术、个性的人才。

(四)陈旧的教学质量评估方式

现在不少高校对教师的评估仍旧采用以往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而非对教师实践能力和在课程中培训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评估,这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忽视并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当加强应用实际在教学评估体系中的比重,教师通过合理引导,使学生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逐步解决传统教学不注重实践的理论教学模式。

二、实现应用型英语人才转型的对策

(一)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和传统的强校和一般的高职学校错开。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求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在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前,应对用人单位进行细致、全面的英语人才需求调研,并通过在相关行业从职的毕业生的反馈了解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在岗位技能、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结合国家对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要求,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英语人才为培养目标。有学者通过调查指出,英语复合型专业按重要程度划分依次为:英语商务、英语管理、英语工科、英语旅游、英语教育。这个调查对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英语课程体系的完善

21世纪最重要的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才是关键所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只是单一地按照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讲解,在进行简单的编排后就构建成课程体系,在课前与课后并没有较大的衔接性。而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把实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核心。先明确学生日后从事的岗位及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再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教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要素进行分解教学,由于要提高应用能力,所以在每个单元模块的设置中都结合了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需求,把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实际问题有效衔接起来充分发挥英语知识的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技能完全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保证了课程结构可以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了应用型英语人才作用。所以对于英语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不能单一沿用以往的旧教材,而要加入新的英语专业技能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要鼓励学生成为“双证书”人才,选用教材时先将能力要素进行分解,将教材与能力对接起来。通过教材的学习,学生考证获得相应的职业从业资格证书。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后,会充分调动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从而成为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三)注重英语的应用性

1.打好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不能放弃良好语言基础这一根本。如果我们重专业而轻语言基础,将会得不偿失。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核心区别就是英语语言能力的优势,如果这个优势丧失了,其竞争力将不复存在,其学科专业地位将岌岌可危。而且,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才能在职场上得心应手。为了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在低年级的基础阶段必须狠抓语言基本功训练,用传统上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的训练,从输入和输出两方面着手,确保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顺利通过语言关。2.培养专业技能。从大三开始学习的英语专业技能是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经过短期实习与专业见习等专业认知环节,学生已经对自己将来可能所从事的工作有了相当了解,这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甚至以就业方向进行分班,或者按照因材施教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快慢班进行分级教学。在由学生自主选择班级的基础上,通过水平测试再进行选拔。对学生采取鼓励式教学,以激发他们的信心,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自觉、积极性才可以将它们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确定专业学习方向或就业方向后,可以适当削减一些传统的专业知识课程,如语言学、词汇学等,并增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课,如单证制作、外贸操作实务等课程,确保学生学有所成,在之后的工作岗位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英语技能。3.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面向市场需求的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应用性离不开实践,强化实践环节,建立校内外课堂、校本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实训体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另外,可以借鉴“三明治”式的培养思路,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后到用人单位进行脱离学习岗位的全日制实习,通过实践认识自己专业的不足,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针对有专业背景的师资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实战经验,让其尽快地适应现实的工作岗位需要。4,合理选择课程和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一要以能力为主,进行课程内容选择,二要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三要处理调解好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再加强英语专业能力知识的同时,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要注重专业的发展条件,也要注重专业的发展前景,通过整合交叉等形式,以一种外向型的眼光争取与相关学科专业进行整合,比如与商贸和对外汉语等。在教学模式方面,要遵循课内课外内容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想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有足够多的实训教学方式,要想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知识要点,可以将课堂教学改变为实现教学或情境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注意避免“满堂灌”,多采用启发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多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创新实践,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

三、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分,促使市场业态愈发呈现出专业与小众化趋势,那些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能够熟练应用和操作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最受市场欢迎的人才门类,并得到社会愈发广泛的能力认同,此种人才需求反应在就业市场,每年都会出现求贤若渴、供不应求的火爆局面.因此,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类型的同时促进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扩大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培养规模,从而使教育匹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其主动适应国家教育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而正确认知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范畴,加快制定与此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已成为本科高校工作的当务之急.

1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内涵

1.1应用型人才概念

概念的提出与社会分工密不可分,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科学技术独立于传统产业并以独立姿态成为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而科技工作所需的支撑人才,就其专业性质来说,可以分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高水平的创新研究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具备转化专业知识到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型人才;站在行业第一线执行和完成具体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在此,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内涵即为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现实看来,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尤其是专业知识牢固、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他们在科学理论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中承担着重要桥梁的作用,是高校教学成果价值实现的重要介质,更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所在.

1.2应用型人才类别

相对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肩负着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重任.因此,依据教学成果的转化进程,通常将应用型人才大致划分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三种人才类型.[2]其中,工程类应用型人才范畴涵盖那些能够将科技知识衍化为现实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及运营决策等方面的人才;技术类应用型人才指通过实际操作,在第一现场将计划、方案以及图纸等信息直接转化为具体产品的人才;而技术应用型人才则处于工程应用和技能应用人才之间,他们不从事具体操作,属于组织管理职责,负责组织监控、设计、服务等相关衔接工作,诸如规范、标准的制定、设备运营维护或产品、服务细则的改进与更新等.属于技术服者人才或管理服务人才范畴.可以说,以上三种人才在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责任并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三类人才教育培养至关重要.在知识结构层面,三类人才上既有共性,亦有相对个性存在.从专业基础知识角度来看,它们均要求具备稳健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专业侧重点并不相同,通常来说工程类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属性具有系统性和模块性,强调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性;而技术类应用人才的知识属性自由度更加灵活,一方面会与工程类人才的工作紧密联系,将其相关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又与技能型人才相联系,为其具体的生产操作进行指导;技能应用型人才则更加注重知识转化的现实性与可行性,此类人才素养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在生产实践中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进行合理操作.

2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各大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间较短,个别院校教学部门或教师群体对于此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学科体系建设和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或教材建设等教学环节都缺乏一定的经验借鉴或规律遵循,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进而起到规范和目标明晰的作用.

2.1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人才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适配性,强调在通识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专业应用,即通才层面上的专才.在知识结构层面以社会需求与行业需求为依据,重视行业技术知识的充分掌握与有效应用,在能力要求层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岗位操作能力,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适应岗位工作,面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运用一定的专业技巧与方法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上,除了要具备精湛的业务素养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还应具备安心于工作岗位的爱岗敬业精神、具备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行业创新精神和专业钻研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展现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能够具备一定的一定道德、诚信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对应用型人才的本质要求.

2.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2.1培养体系建设

相对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其他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在总体规划上存着诸多不同之处,基于此种体系建设的差异,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并实施新的培养计划并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随着经济转型的进一步升级,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他们结合国内本科教学实际情况,借鉴欧美国家的先关培养体系,提出了一定独到见解.概括起来,可以将这种体系表述为:在遵循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习规律要求的基础上,以市场形成的行业规律和规范为人才培养拟定标准,在强调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注重人才知识结构的创造力和实践力,将应用型技术体系作为课程内容的基本架构支撑;在师资领域,强调能够胜任人才培养的“双师”型人才,同时强调教师队伍多元化,以培养学生的行业从业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而以上所有的要求,必须是在坚持理论实践结合,产学研相融合,并深入开启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达成.

2.2.2课程内容建设

“课程是教学的科目,是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3].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并没有单纯架构于学科体系上面,而是强调课程内容中的技术性、实践性.在强调“坚实基础、突出能力、强化实践”的课程目标指引下,注重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与所掌握技术与行业发展的适配性与时效性.专可以说,业领域内的市场需求趋势、技术要求动态是决定本科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助推剂.因此,整体课程内容设计的市场需求达成,以及各专业教学环节中知识技能的可实践性,是此类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本科学术性、研究性和理论性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

2.2.3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质量依托于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线教师队伍除了学历、职称等常规要求要适配于本专业的教学发展外,还应该强调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教学转化能力,能将专业理论转化到具体工程实践中,尤其是后者,要求教师个人必须具有一定优秀的行业从业经历,或能够掌握相关匹配市场行业需求的职业技能.长久以来,本科院校的师资引进往往来源于应届毕业人才,此类人才的共性特征即为高学历,低实践;刚毕业又就业,除了身份的转变,其知识素养并没有经过市场实践的检验与锻炼,因此,应用型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应该多元化、多层次,教学人员不仅包括本校教师,也要聘请企业精英人才或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授课或进行学术讲座,以此完善师资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应该加大力气做好“内培外援”这一优化师资结构的合理举措.“内培”即通过学校内部那些没有行业实践经历、其职业发展历程是从毕业院校直接转入就业院校就职的教师、或者虽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还不能完全达到应用型院校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的部分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将此类教师送向相关公司或研究院所锻炼进修.而“外援”,侧重于外部引入那些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又兼有相关从业实践能力的教师,或者直接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

2.2.4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质量评价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提升学校品质、学生良好就业率、创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4]相对于学生而言,它起到了明确学习方向、学习目的指引性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质量评价体系,立足点在于强化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解决的基本能力,一是针对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评价推行过程考核法,将平时成绩考核与结课成绩考核挂钩,单门课程成绩考核与毕业设计考核挂钩,注重过程知识的掌握与考核,并将其纳入教学总体考核范畴.同时倡导考核方式多样化,不仅存在理论卷面考核,还要推行专业知识实践性转化考核与行业应用可行性考核,进而在学的过程中就使学生注重知识的适用性与实效性.为了保证考核效果,可以组建同专业范围下的考核评阅小组,利用组内教师不同的专业特长从不同角度进行考核评价,以此确保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完整性.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要真正将教学实践贯彻落实,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阶段应突破传统教学束缚,大胆求新求变,从浮于表面的理论研究向针对行业问题开展的的市场探索转变.在总体质量评价中,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以市场中行业发展为导向,以专业需求为目标,立足于不同课程,强调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坚持市场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以专业人才的市场就业率为重要的考核参照目标.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质量,用人单位最具有发言权,可以说,在企业中的从业能力才是检验人才培养的最终阵地.因此,将人才在企业中的从业成绩与市场评价纳入到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以期作为质量评鉴的关键指标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学实践环节中的企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的过程与考核标准,均应该建立在学校与企业间相互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这既是改变传统评价体系的具体体现,也能够为学校获得良好声誉,为学生谋取更富于市场竞争力的专业素养.从而进一步为本科应用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

2.2.5校企合作

拓展校企合作新通道至关重要,学校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与市场信息反馈,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并以此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发展接轨.同时强调人才培养的是时效性与实用性;利用企业与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打造双赢的教学模式.这也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及提升应用型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可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决定其培养模式不能离开校企合作这一新途径,合作模式的具体内容应包含以下几项;一是要在专业设置中大力开展应用型学科方向,紧密联系市场行业需求,努力提高行业门类中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实践水平,以此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与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间做好协调对接,用心倾听企业根据市场变化所提供的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建议,以此为基准来制定相关培养方案规划,并进一步与企业达成人才双向培养的战略协议,共同组建大学生实训基地和教学平台与教学团队,共享教学资源,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校企合作平台来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效对接.

3结语

现实看来,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必须立足于“适合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匹配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的需求方向,深化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竞争力”等相关培养目标,同时要坚决摒弃传统培养模式中重结课考试、轻过程考核;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的现状,将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岗位操作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专业研发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以此满足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作者:程瑶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2〕王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5):76-81.

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法律人才 应用型 培养模式 评价体系 双师双能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法学科目数量增长迅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培养层次日渐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涵盖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法学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法学人才培养体系[1]”。我国在《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校应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来迎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本科院校应该如何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笔者认为建立“产学研、多样培养、多路成才”培养模式和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是促进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含义

应用型人才就是“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性人才和擅长世纪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世纪将知识应用于世纪的人才[2]”。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和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法律人心智活动的特质主要是以法律的形式理性、抽象化的规则、概念化的思考、三段论式的逻辑推演构成。如何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法律人才培养相结合,致而形成一套高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即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二、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性,而在于经验[3]”,这是美国学者霍姆斯在1880年他对兰德尔论合同法的书所撰写的评论中出现经典名言,被众多法律人广为传颂。这句话明确表明:法学教育的目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 产学研

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校政联合的方式构建多元融合、协同育人、多元联盟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机构体系。学校与学校的法学院、法学教师机构及人员之间;学校与企业比如与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机构及人员之间;学校与政府相关行业,比如法院、检察院、司法、仲裁、调解等部门及人员之间,形成一套产学研相互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一是通过学校、行业、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组成领导机构,统一负责学校法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体规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制订、评审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指导工作方案的制定,从整体上把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新专业申报、重点项目申报等,特别是适用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大纲,推进学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有序进行。二是通过校企政之间,共享师资、实习设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教学。三是资源互补、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教师、企业、政府法律工作人员的科研水平,大力开展应用科研,发展应用型学科,建立协同发展的新机制。

2. 多样培养、多路成才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法学理论专业教育为主导,强化司法实践应用、多样培养法律人才,构建了能满足知识、能力、实践、体验及德育等多种需要的培养体系,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教学、多证培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及各类法律知识竞赛、考试证书等)、国际交流、卓越人才计划等方面的教学计划和培养项目。形成学科联动、交叉组合、协同培养的机制。

(1)以法律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全面融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正处等司法部门对法律人才需求标准,用人单位深度合作,突出法律职业资格教育的内容与法律人才能力本位的特色,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大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2)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分层次建设网络课程,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根据学生不同类别的学习就业,采取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多种渠道为学生开设法学研究生、法律研究生、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招聘、律师事务所、出国留学等W络辅导课程,不仅节省教学支出,而且能够做到为不同职业规划的法律人才继续深造学习或者就业进行针对性辅导。

(3)以慕课推广探索多元化教学:加强校校联合,不断在法学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中全面引入高水平的慕课,做到学校与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转课堂的建设。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使任课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老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讲台上的“圣人”,学生成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主体,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

三、 “双师双能型” 法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够成功,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对教师队伍的培养,除了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之外,还应该注重“双师双能型”建设。对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的一线法律人才应该不断引进聘用到学校教授学生实践能力。英国法学教授卡内冈描述了早期的英格兰:“年轻人从事法律职业,不是上大学读法律书,听教授解释含义;而是进入律师公会,潜心聆听出庭律师和法官们的指教,通过观察法院中的实际操作学习法律――如同年轻的学徒欲成为鞋匠,就去拜师学艺,通过每天的耳濡目染,逐步亲手实践,最终学成出师[4]”。因此,校内老师走出去,一线专家请进来,对于应用型法律人才联合培养协作培养至关重要。

1. 法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高度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培养培训,实施政策引导,加强规范管理,构建长效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能满足学校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需要,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与人才培养定位相一致的教师队伍培养,同时坚持“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引进与培养不断线策略

2. 以提升应用型法律教学水平为目的,培养法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紧密结合高等学校教学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加强法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组织教师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行业一线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和法律实践能力。聘请法律战线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相关课程教师,并作为青年教师的实践实习导师。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打破常规,多方位全力建设一支 “双师双能型”的高水平实践教学队伍。一是校内法学教师“走出去”。鼓励法学院的教师通过挂职、顶岗、专业资格认证等方式提高法学专业实践能力,利用学校安排的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有计划地进行技能和学历培训取得成效。为适应新型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发展要求,并组织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师外出到法庭、律师事务所参观学习,提高实践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二是校外法律一线人才“请进来”。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司法干部、律师精英担任兼职教师,全面、实质参与学校法学实践教学与管理工作,主讲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指导实训、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有针对性指导进行法律职业资格证考试复习。三是建立校内“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基地,加强对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人民调解中心、公证处这些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技术支撑,教师搭建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可以有效解决了学生的法律业务实习和毕业实习。

四、建立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都成功,必须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提升学生就业、考研竞争力的关键。“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推行评价方法的多样、成绩构成分段、评价主体多元等措施,采用笔试、答辩、课程论文现场答辩、综合评价等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法,致力消除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把学习的着眼点从死记硬背转向活学活用、强化能力。二是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以行业标准检验为标准。应用型人才培训是否成功,用人单位最具有发言权的评价主体[2]”。因此对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在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实训、毕业论文完成标准等一系列与培养质量相关的指标,都应该是学校和法院、检察院、律师等法律从业部门的专家参与其中、彼此协商、充分互动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毕业生的考研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履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更应当成为学校获得社会声誉,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法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

[3] 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T he Common Law[[M]. Little Brown press,1881.

[4] 谢晓尧.法律人的工匠活[EB/OL]. http:///cont/1 5/0908/18/22551567_497736140. shtml,2015- 09- 08..

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44-02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的新模式从1999年开始运作,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我国现有独立学院318所(2007年),在校生186.62万人,其中本科生165.68万。从1999年起高校本科扩招任务的1/3是由独立学院来承担的,独立学院的存在和发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已经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办学力量。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独立学院招生人数和比重在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质量也日益受到关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特色已经成为独立学院亟须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关系到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同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息息相关。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正确,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内涵是随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从独立学院的学生看,大多数学生虽然学习基础知识薄弱但思想活跃,个人兴趣广泛,社会活动能力较强,这些学生喜欢接触新事务,动手能力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需要大量多层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它与普通高校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目标不同,也不同于普通高职类院校培养的技术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实际上,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是介于两者之间,培养的学生比研究型学生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比技能型人才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因此它是对学术型人才和技术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有益补充,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和其他高校培养的人才同质,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

应用型人才有三个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目标,而知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主要是普通本科院校承担,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通高校仍强调知识质量观,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看,前两个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不能突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作为教学型学院应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创新应用型人才指理论知识比较深厚但是技术能力比较扎实,尤为重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同创新结合。

2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的独立学院大多是依靠普通高校发展起来的,并且受传统的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培养目标同质化

独立学院一般都是依托普通高校成立并逐步发展,因此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会受其影响。大部分独立学院在办学初期完全套用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这在早期阶段有利于独立学院的稳定和发展。然而它并未考虑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特点,这种做法现已成为独立学院现在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独立学院和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趋同,继续简单套用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使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其结果是造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使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缺乏自身的特色,最终在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2 教师队伍年轻化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队伍从年龄结构上看主要由来自普通高校的离退休教师和刚从高校毕业或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以及中年教师构成。从教师人数或比重看上看离退休教师人数偏少,中年教师人数更少而年轻教师人数偏多。因而独立学院日常教学工作主要是由刚毕业的或毕业不久的青年专职教师承担,其教师从年龄结构看存在年轻化倾向。而教学经验丰富或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却非常缺乏,教师队伍结构失衡。还有一个现象是独立学院的中青年教师流失严重,这也危及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已经成为独立学院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3 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课程设置是保障培养目标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和学习的主动性偏弱,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总课时量同普通高校相比偏多。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受普通高校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尤其是理论课时所占比例偏大,而实习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偏小。另外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实验教学也不理想,由于经费限制,学校对于实验室设施投入不够,因此很多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设备仪器简单,这样使得学生的实验课程科目开设有限制,并且实验课时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最后从实践实习方面看缺少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3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机构首要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独立学院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独立学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独立学院应根据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当前自身的实际条件,从构建合理的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培育双师型教师以及改进教学等方面来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人才培养途径。

3.1 构建合理的专业设置

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影响一个学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因素。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既不能完全移植普通高校的紧俏专业,也不能盲目跟风开设社会热门专业,否则造成人才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局面。独立学院在设置专业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或当地经济的发展实际需要,使专业设置符合实际需要,从而培养出适销对路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调整都应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导向,同时还要面向未来,加强对学校已有的传统专业的调整和改造,发挥已有专业的优势,培养特色专业。另外还可以依托普通高校的专业资源派生出交叉专业或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使专业设置更加细化,更具特色。把握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相关行业趋势以及人才市场做中长期的调研和预测分析,并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原则,设置相关特色的专业。

3.2 优化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要依靠具体的课程体系来体现和实行,因此其核心是课程。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修订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独立学院要形成自己特色,还有必要根据地方经济或行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来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具体来说如下: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还可以考虑将大学英语课时分配上进行调整,并突出英语的听力、口语以及写作的应用能力。此外独立学院还应适当给学生开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程,例如增开大学语文或艺术鉴赏等课程引导学生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适当减少过于空泛或与其他课程交叉重复的理论科目或课时。调整课程时还要考虑专业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和有效衔接,不必过于强调具体每门课程的完整性,但是要突出主要的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并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弥补三本学生的不足。

3.3 加强实践环节

独立学院的学生能力培养要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实验实践教学,并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另外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被很多用人单位反映眼高手低,实际上就是实践教学偏少,而独立学院想培养有特色的人才就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多下工夫。从课程体系看,独立学院要加大实习实践环节的比重。具体而言,一是实验教学方面,独立学院不仅要加大对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专业应用软件的资金投入,改善实验室的条件,以满足基础实验教学的需要,还可以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将一些课程中分散的实验课程整合成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从而更好的达到实验效果。二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独立学院可以利用校企联合会这个平台与企业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争取合作单位为本专业提供实习基地,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还要改变实践教学的管理方式,把实践环节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三是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或文体活动或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潜能。四是可以将专业主干课程与职业标准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将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科目纳入到课程体系。

3.4 培育双师型教师

从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双师型教师不仅仅要求相关理论知识过硬,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经验。要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双师型教师需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是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保持先进的教育思想。其次是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师不仅仅是传道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认真分析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的能力。要尽量改变以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互动式教学,重视案例,进行讨论式教学方法。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转变。教师要更新教学内容,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的知识、理论引入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最后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在考试方式上改革惯用的闭卷考试方法,即使是考试科目,在考核时也可以增加综合思考题,还有考查课除了开卷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其它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及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贾丽红,梁军.独立学院应着力“应用型创新”学生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62-63.

[2]唐亚凌.关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8,(6):111-112.

[3]李林,周震.独立学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