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设计作用

城市设计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设计作用

城市设计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1 城市设计的产生

城市设计的产生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关系。

建筑学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溯源性学科,古代很多城市建设都是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建筑师们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的研究以及早期许多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其实都属于城市设计。

19世纪末卡米罗・西特在《城市规划的艺术原则》中提出的城市形体设计概念,被认为是城市设计学科的起点。城市设计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唤醒人们对空间环境质量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克服由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分工而引起的城市空间设计削弱的弊端。当时的城市设计只是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负责城市中三维形态与空间环境工作。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规划的转型,现代城市设计在汲取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养分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的交融与合作,发展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科体系,逐渐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仍然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此可见,城市设计是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关于城市建设活动的综合性专业,它是用建筑学理论在城市规划指导下对城市三维空间所进行的建筑设计。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仍属于城市规划的范畴。

2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2.1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区别

从工作侧重点来说,城市规划可以理解为“规划”城市,它偏重于二维用地形态的综合安排,注重城市的统筹、系统、全面等要素。城市设计则为“设计”城市,偏重于三维空间形体的环境设计,注重城市的空间、色彩、感受等要素。

从工作内容上来说,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为核心,解决的是土地做什么的问题,它关注的是合理、效率, 考虑不到空间范畴的具体问题。城市设计则是从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三维空间的研究, 解决的是具体用途地块怎么做或者具体做哪些更好的问题,注重城市空间和谐与美化。

在最终成果方面,城市规划以文字、数据、图表的表述为主,图纸为辅,通过说明书进行阐述,成果具有宏观战略性、计划控制性与法定性。城市设计则以形象的直观表现为主,文字为辅,图文并茂,成果偏重于微观战术性和方案指导性,不具有法定性。

2.2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联系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系统的诸多方面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都是城市,两者都是通过对城市用地的安排协调城市的各项功能,组织城市的各类工程设施建设,处理城市相对空间位置关系上的各种物质要素及其组合关系,以此创造良好有序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环境。

城市设计的空间景观塑造与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二维平面布局,是城市设计进行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城市设计对城市三维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二维平面布局进行补充、完善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

3 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和联系

3.1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区别

建筑设计一般为建筑单体或群体组合创作,以个体建筑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的问题,它往往只关注于自身地块内的建设,缺少对周边建筑的顾及和整个城市空间形态的协调。城市设计以城市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为设计研究对象,主要关注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城市空间环境产生的影响,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的问题,能够有效把握城市的整体形象。

美国学者瓦可・乔治把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用“二次定单设计”来进行描述。城市设计师并不直接生产具体实物,而是负责间接生产构筑城市空间和建筑形态的决策环境,其他设计师的设计决策都在此决策环境下进行,因此城市设计设计的是一个有效的导控过程,建筑设计在城市设计导控基础上设计出具体产品,城市设计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此外,城市设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存在于发展的各阶段之中,需要连续设计和不断修正,因此不能像建筑设计那样一次完成。

3.2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联系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关注的都是城市的三维空间形态,他们的工作对象和范围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呈整体连续性的关系,两者通过互相的影响和干预来达到城市环境形态整体统一和局部变化的有机整合,共同创造出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设计是对建筑设计的整体性把握,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组成部分。城市设计为建筑设计提供了自上而下的约束条件,限定了建筑设计空间形体的三维轮廓和框架,对其区位、布局、功能、形态, 包括体量、色彩、质地及风格等提出合理的控制与引导要求。建筑设计在城市设计有效的控制与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进一步实现、完善和丰富城市设计。

4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桥梁

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其工作范围介于规划和建筑之间,补充规划对建筑的形体要求,做到全区域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协调。城市设计联系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1城市设计是对城市规划特定空间的具象化

城市规划在整体上对城市建设的各项活动作出系统的安排,指导城市空间发展,为城市管理提供依据和原则。然而,城市规划自身的学科重点和成果表现形式决定了城市规划无法向公众和管理者提供一个具象的空间特征,此时城市设计的作用就得以体现。

城市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推敲,在城市规划的框架下,设计出合适的空间形态,包括建筑形态、公共空间形态以及城市特定空间的整体特色等;通过对建筑形式、体量、性质与色彩等的推敲与确定,对特定空间内的建筑形态作出安排,从而取得建筑与周围环境、建筑群体之间的协调;通过对特定空间内建筑外部环境形态的安排,在特定空间内营造出城市规划所要求的空间特质,为城市规划的特定空间提供一个具象化的表现形式。

总之,城市设计通过对城市规划建设安排的进一步细化,满足城市空间形态要求和城市空间特质营造,为下一层次的城市建设提供引导,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形象化依据。

4.2城市设计引导建筑设计协调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在城市设计中,建筑形体、体量、性质及色彩等的设计,是城市设计完成对特定空间特质营造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建筑形体、体量、性质及色彩等内容的确定,确定特定区域内建筑的形态与特质。

城市设计通过对建筑各项空间特性的限定与安排,首先,为建筑设计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依据和引导;其次,为建筑与空间内其他建筑的协调,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为特定空间内的建筑特质的形成提供了背景支持;再次,实现了建筑与空间内的周边环境特色的协调。

5 结语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城市建设诸学科在实施层面上构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形的多级递价系统。城市规划是塔尖,建筑设计是塔基,而城市设计相当于塔身。现代城市设计的崛起并不是要延续和发展传统的形体规划论,而是要成为一种能控制以上多级递价系统的“中间环节”,其目标在于能动地让最高的控制层与最基本的控制层产生积极的“对话”,提高效率,城市设计就是这样一个沟通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两者关系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 鲍世行主编.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M].商务印书馆,1993.

[2] 许 浩.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城市设计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小城市;城市建设;对策

1城市规划对小城市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1城市规划对小城市建设的意义。城市规划可以提升地方建设目标的实现效率,整体规划也更科学合理,能够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中小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经过前期规划,在建设阶段不会出现混乱的现象,城市建设资金是有限的,城市规划能够促进建设资金得到有效利用,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中小型城市发展,需要完善的前期目标,能够协调好城市建设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缓解资源紧缺带来的环境问题。由此可见在中小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2城市规划对小城市建设的作用。第一,有助于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城市建设首先要进行的是企业规划发展,形成地方特有的产业结构链。一些小城市自身工业发展比较落后,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但小城市的发展规划任务缺失刻不容缓的。通过城市规划,能够快速判断适合城市发展的体系,将各产业规划好,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小城市的经济体系更能经受的起市场验证,为接下来的发展任务打下坚实稳定基础。第二,能够保证城市合理化的规模效益。城市发展运营需要有定期的目标,这样各部门开展建设任务时才有努力的方向。除整体化建设之外,还需要考虑群众的日常生活,规划期间会重点针对基础设施来进行,满足群众日常生活与活动需求。小城市要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规划理念,如果完全沿用大城市的建设方案,会造成建设成本增大,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第三,有助于发挥区域宏观决策作用。城市发展建设会分区域进行,前期规划整合有助于项目目标的确立,小型城市之间相互借鉴经验,同时也可以在项目上建立合作关系。确定发展中心后,再向周边逐渐扩大建设规模,最终完成整体城市建设。第四,能够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城市建设应当以城市的人文文化为背景进行,这样发展计划才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在前期规划中,会充分考虑历史建筑物的保护,避免所示建设的项目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确保小型城市建设计划能够帮助弘扬地方文化,形成独特的发展理念。

2小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城市规划执法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小城建设期间,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不合理现象频频发生,影响城市的发展速率,基础设施与民宅建设更是缺乏合理的规划。尽管许多地区已经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但是仍未妥善解决好城市规划管理统一权限的问题,并且各项资源的投入也十分有限,从而导致城市规划执法滞后于城市规划的发展。

2.2城市规划管理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由于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过大,致使规划管理部门不仅是规划编制与审批单位,而且还是规划决策与执行机构。规划管理职能的划分不明确直接导致政府与规划之间缺乏双向交流,政府对城市规划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城市居民对规划的知之甚少,使规划工作丧失了群众的支持与参与。

2.3土地规划和环境保护问题严重。在城市规划管理土地规划、环境建设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在小城市密集的商业区或心区,由于受房屋建筑群密集、就业人口与居民密度高、交通拥堵严重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城市心区的环境每况愈下,从而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其次,小城市规划对用地毫无节制,不断蚕食绿色空间,致使城市绿化隔离带和绿地面积不断缩小,城市生态失衡问题日趋严重。

2.4文物古迹保护力度不够。在众多小城市均遗留了文物古迹或是一些凝聚历史变迁的街区等,这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最佳实物见证。但是,许多小城市在规划和发展的过程不重视对这些文物古迹的保护,致使其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而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甚至导致诸多文物古迹已经彻底消失。在城市规划时,一旦城市文物古迹保护与城市开发产生了矛盾,那么在一般情况下文物管理部门会服从于政府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安排,导致随意破坏、拆迁历史遗存的现象比比皆是。

3完善小城市规划的对策分析

3.1强化城市规划意识。小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将整合原则有效地应用到各种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当,以达到强化城市规划意识,充分发挥城市规划作用的目的。首先,在规划过程,应使各项建设标准、城市发展规模以及定额指标等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其次,应处理好城市整体建设和局部建设的关系,运用的科学的方法合理规划城市各个区域,借此来体现城市的整体性;再次,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近期建设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并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因经济建设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发生。

3.2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小城市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对城市空间布局特征加以重点关注,尤其是城市历史资源和特色环境,借此将城市设计落实都规划层面上。在城市景观的规划上应以整体的协调性设计为主,既要符合空间分布及景观组织要求,又要不影响城市整体效果。同时,可将山水、湖泊、人文历史等资源充分地融入到城市空间。在进行具体规划过程,应处理好山、水、城市这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3.3健全城市规划决策机制。为确保城市规划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应构建科学的规划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城市规划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规划委员会等机构,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同时应不断创新规划理念,并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布局,以此来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推进经济发展。

3.4城市环保规划。现阶段,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小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应重点加强环保规划。其一,降低空气污染。城市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由汽车尾气排放以及一部分工业企业生产排放的有害气体造成的。为此,在进行规划可采取植被种植的方式,利用城市绿化减少空气污染。同时,还可通过限制外来车辆进入的办法,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并将位于城市的工业企业尽可能外迁,借此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其二,控制废弃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出生活垃圾,其以废水污染以及白色污染最为严重。对于这一情况,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应充分考虑生活垃圾的处理,并通过增设垃圾回收站等途径,及时对生活垃圾进行清理。综上所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每一个管理项目符合规划管理的目标要求。在对项目的检查过程,要检查项目建设是否具有“两证一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以及其他要求提供的相关证件,并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城市的建设就会越来越趋近完美。

作者:周庆海 单位:沈阳市康平县规划和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规划设计;建筑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深入,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也日益紧密,城市规划也成为城市间发展竞争的关键,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建筑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搭档,二者的完美协调必将能构建出符合当前人们需求的城市环境。下面就来分析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1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建筑作为城市中景观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规划设计中既要满足城市的综合发展需要,还要确保城市建筑与城市的协调,使城市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具时代特性,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城市规划设计中,主要是对城市空间内建筑、绿化、交通、水系以及人文景观的规划,而建筑设计中,不仅是是城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其建筑风格以及建筑用途、建筑的文化表现等,都将影响城市规划设计。在建筑设计上,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都将对整个城市规划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规划建筑与城市整体环境的协调,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提升整个城市的规划水平,处理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主要是在城市规划空间的基础上,落实解决建筑室内空间的经济、美观以及使用要求,而且还要满足建筑外部形体上的时代风格需求,从而展现出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空间上的完美划分,使二者可以充分结合起来,体现出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地域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和外在环境的完美协调。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既有相互协调的关系,也有互相独立的关系,建筑设计的前提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再满足城市规划建筑,建筑设计中是在满足对建筑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对城市建筑规划的全面划分,建筑设计的尺寸、标准也都要在城市空间中做出完美的融合,不仅要满足建筑内空间的美观需求,还应该确保城市规划中建筑设计满足规定要求,从而实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双赢。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完美结合,使城市的规划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很大的提升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

3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1加大城市空间利用率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建筑设计的场地设计,不仅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场地竖向、绿化景园设施等,而且还可以缓解城市规划的压力,提出合理的空间利用方案。好的建筑设计方案不仅能给城市规划带来好的收益,还可以提升城市的魅力,使城市的发展更具和谐。城市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如果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还能提升城市空间上的包容性,提升城市品位,使城市维持完美的空间形态和环境景象,凸显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2为城市提供标志性建筑

在我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相辅相成,好的建筑设计还可以为城市建设新的标准性建筑,使得城市更具有人文气息,提高城市品质特色,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而且在城市规划中,使建筑与城市规划完美结合,加以突出城市中建筑的地标作用,更能体现出城市的魅力。好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是相呼应、相融合的,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完美协调,建筑与城市规划完美结合,不仅使得城市空间得到很好的利用,还可以美化城市环境,为城市带来更多商业发展机会,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进步。

3建筑设计为美化城市环境做贡献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有关于建筑内部的优化设计,而且还会考虑到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因此建筑设计中往往还有关于建筑周边设计的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建筑物周围交通、室外环境、绿化等方面的内容。在建筑设计中还会为了迎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内容,做好人在公共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内的感觉体验,丰富城市居民在生活中的视觉美感,提升城市的绿色覆盖面积净化空气,加强在建筑群、建筑与建筑间以及建筑内的美化设计工作,全面提升建筑在城市中的外观形象,为美化城市做出一份贡献。

4为城市规划提供便利

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会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做好自身的设计优化工作,而且对于城市空间的利用更是充分考虑,在自身的建筑场地范围内会依据面积大小,设计出交通、绿化、文化广场等场地,既缓解城市空间的紧密性,又为城市规划提供便利。好的建筑设计,不仅可以缓解城市规划设计中交通的压力,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从而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5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上的引导

建筑不仅是城市中的重要主体,更是为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起到引导,城市规划中在建筑设计之上,对建筑用地范围进行规划,限定城市空间区域的作用,从而决定要将此规划成哪种类型的城市风貌,为城市建设规划提供更多参考意见。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使相互依存的整体,提升城市建筑设计的水平也可以改善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从建筑设计中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规划设计师应依据城市现有建筑的设计特点,去整合其建筑优势,充分实现二者之间的完美衔接,从而提升城市的形象建设。

4城市建筑设计的要点

1在城市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凭主观感觉通过对形体、体量的造型达到视觉要求,还应该从建筑的整体出来,结合总体环境因素,可以从透视、三维、空间分析等方面发挥创意,争取做到与城市空间设计的协调。

2城市空间设计就是在这个空间内,将建筑、景物等移入城市中,做好城市空间的区域转化,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城市进程。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就要合理规划城市空间,使城市规划设计既满足城市的综合发展需要也要满足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并做到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

3在建筑设计中,可以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的规划角度出发,去设想建筑和城市大环境的结合,在建筑整体轮廓以及与周围现有建筑的呼应中,去发挥想象。而且在城市的建筑设计中,还应注意立面中的虚实对比、色彩处理,结合实际情况,从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为出发点,将建设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相互融合,处理好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塑造符合当代人们审美观的建筑设计作品。

4在建筑设计中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还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要学会理性对待传统建筑设计灵感,设计中应注重在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体现出变化,使用抽象化的手法理性对待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努力做到两者的完美融合,实现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美化功效,提升整座城市的形象。

结论

由上可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建筑设计不仅可以解决建筑室内的使用、经济等要求,与城市规划建设协调发展,还可以提升城市规划中个体建筑的功能,美化城市环境。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做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合理衔接,使得我们的城市环境更加协调、美丽,全面提升我国城市规划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章贤.信息时代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响应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06)

[2]王民成.浅析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9,(26)

城市设计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家具;元素;社会环境

家具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器具。家具以其独特的多重功能贯穿于社会生活,是一种文化形态与文明象征。家具设计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观念,家具成为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休闲方式……所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认为家具的功能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人类生存方式的进化与转变促进了家具功能和形态的变化,而家具的存在形态又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所以家具长期存在于人们的生存空间中,它的风格形态,它的装饰特色,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强化人民大众的审美意识,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家具的造型形式因时、因地、也因不同民族的审美习惯而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逐渐缩小。在我国,过去家具的生产制造多体现为手工模式,技艺和造型是以师徒授艺的形式承传。

家具美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是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家具美属于生活美,要满足直接功能,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离开了具体的功能用途就失去了家具最基本的价值。没有任何用途的家具不可能是美的家具。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家具的功能决定家具的艺术与技术构成。家具是由不同的材料来实现,家具的造型又要根据美的造型规律,由不同的形态、色彩、肌理、使家具设计美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家具设计是要充分考虑家具的功能性;二是要让家具造型的构成艺术设计为人与环境带来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旨在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现代家具造型上的美应该是以组合秩序为前提的,家具构成设计体现了各因素的组合关系:重复、近似、渐变、辐射、节奏、平衡、比例、对比和谐等。这种关系体现为理性的组织安排结构形式,由此看,研究和探讨现代构成设计艺术在家具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构成设计的作用首先在于,对家具空间结构与空间造型而言,要有机地运用构成的造型要素,如:不同线型的群体化构成造型、不同形状面的组合构成造型、不同几何体的累积与造型以及线、面、体的空间构成造型。其次,根据家具功能的需要,可以设计同规则或不规则的造型构成,这里强调的是此类造型是利用构成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组合形式秩序、重复、近似、渐变、辐射、特异对比等秩序构成来进行设计;再次,有关造型的材质、色彩、肌理、表面光度及色彩等因素的组合要素也直接影响到造型的形式美、结构美、材料美。

    家具的造型形态:是指作为一种物质实体而具有空间形态特性。它包括形状、形体和态势。人类长期的设计实践,已经总结出了大量有关形态构成的基本规律和形式美的法则,这些成为进行家具造型设计的有用的参考。

    家具的色彩形态:是指家具具有的特殊的色彩构成和相关的色彩效应。从色彩学的角度出发,任何形态都可以看成是色彩的组合和搭配.色彩在家具中的作用已经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家具的装饰形态:是指家具由于装饰要素所赋予的家具的形态特征。一方面,家具的格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装饰的因素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家具的装饰题材、形式有某些共同的规律。

家具的结构形态:是指由于家具的结构形式不同而具有的家具形态类型。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家具整体、部件都是由零件相互结合而构成的,由于接合方式的不同,赋予了家具的不同形态。家具的结构形态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内部结构不同而被决定了家具外观形态;二是家具的结构形式直接反映在家具的外观上。

家具的材料形态:是指由于家具材料的不同而使家具所具有的形态特征。材料不同,会产生出不同的外观形状;材料的色彩、质感不同,明显会带来家具形态特征的变化。

城市设计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实用英语写作 特殊用途英语 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

一、引言

实用英语写作,也称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是2000年教育部修订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里面增设的一门新课程。此前的旧大纲中,英语写作是一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统称“写作课”,没有“学术写作”与“应用文写作”之分,教学重点一般放在遣词、造句、谋篇等学术性写作技能训练,应用文写作只是作为附带训练。新《大纲》对英语写作课程设置的改革,是一项从“经院式”人才培养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傅似逸,65)。

《大纲》指出:“应用文写作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应用文的特点和掌握应用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应用文阅读和应用文写作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应用文的语言特点、语篇结构及基本格式,能独立撰写或起草各类文件和信函,并基本符合要求。”根据《大纲》的这一要求,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包括两个方面:(1)阅读各类应用文书;(2)写作训练。因此,应用文写作教学具有写作结合阅读的特点。

本文基于高校实用英语写作的课程定位,对如下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1)如何进行课程设计?(2)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用英语与特殊用途英语

实用英语同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or ESP)一样,是相对于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or EGP)而言的。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实用英语属于特殊英语的范畴。实用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包含在特殊用途英语这个上位概念之中。因此,若要加深对实用英语特点的了解,可以借助于特殊用途英语的相应研究成果。

特殊用途英语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其学习者多是正在从事各种专业的专门人才,或者是正岗或正在接受培训的各类人员,包括英语专业的学生。二是特殊用途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将英语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来学习,以便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

特殊用途英语的兴起是有一定的社会原因的。它是二战后新技术革命的产物。首先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人们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交流。在此期间,由于英美等国家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人们争相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世界各地出现了英语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不再盲目,他们不再满足于与社会需要相差甚远的普通英语,传统的普通英语教学不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时,ESP便应运而生了。

Halliday,McIntosh & Strevens(1964)在其合著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中首次提出了ESP的定义:“English for civil servants;for policemen;for officials of the law;for dispensers and nurses;for specialists in agriculture;for engineers and fitters.”在传统的普通英语教学中,强调的是传授语言知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在ESP教学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所选择和改编。从历时的角度,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五个时期:

(1)语域分析阶段(Register Analysis)

在这个阶段,语言学家们着重研究某一领域的英语文献与其他领域在词汇、句法等方面的差异。语域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这些领域的英语文献在词法和句法方面的特点,为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提供重要依据。这一阶段的研究表明ESP和普通英语相比,在句子类型、句子长度、动词形式、动词时态等方面呈现较大差异,但是没有超出一般英语的总框架。

(2)修辞或语篇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

语域分析基本上是停留在句子水平上的语言研究,主要研究科技文献的词法和句法特征。ESP发展的第二阶段超越了词法和句法而注重修辞,超越了词汇和句子水平而注重篇章,研究句子如何组成段落、段落如何组成篇章,研究如何下定义、描写说明等。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正如某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学生碰到的困难主要不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而是由于不熟悉英语的用法;学生仅仅具有句子水平上的语言能力还不能有效地交际,还必须掌握如何把句子恰如其分地用到各种交际场合准确流利地进行交际。

(3)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目标情景分析就是仔细地分析将来使用外语的情景和认真地分析在这些情景下进行交际的内容、方式、途径、媒介和手段等特点以及语言特点和技能,并根据这些特点来设置ESP课程和制定教学大纲,即把语言分析与学习者目的紧密结合起来。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需要分析”needs analysis目标情景分析或需要分析是ESP的出发点和中心,是ESP的灵魂和精髓,也是ESP受垂青的根本原因。

(4)技巧分析阶段(Skills and Strategic Analysis)

ESP发展过程中的第一、第二阶段,均局限于语言的表层形式,第三阶段实际上还是一定情景下的语言表层形式。第四阶段,即技巧分析阶段,研究和分析的重点从语言的表层形式转向更深层次――语言使用中的思维过程。技巧分析的指导思想是:在任何一种语言运用中,有相同的思维和解释过程。使用一定的技巧可以应付语言的各种表面形式从而从语篇中悟出其道理来。

(5)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以上四个阶段的共同点是探讨语言的运用,语域分析、修辞与篇章分析、目标情景分析探讨语言的表层结构特点,技巧分析探讨使用语言的过程。但是ESP所关心的除了探讨人们如何使用外语之外,还要探讨如何才能高效率学习语言。了解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语言的过程并不等于学好了语言,ESP以充分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为基础,集课程设置、大纲制定、教材选编、课内外教学组织、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测评为一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一切因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要依据是: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既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又强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一句话,就是千方百计地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来提高ESP教学效果。

三、实用英语写作课程设计

特殊用途英语的迅猛发展打破了普通英语一统天下的局面,也产生了一个新的工作群体:ESP实践者(ESP Practitioner),即从事ESP教学或研究的工作者。在特殊用途英语包括实用英语的具体应用过程中,ESP实践者主要工作是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设计适合的课程。与之相反,课程设计在普通英语实践者的生活中只是起了很小的作用,但却是ESP实践者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Fraida Dubin and Elite Olshtain(1986,3)将课程设计描述为语言教学进行的计划,可以是全国范围内也可以是针对一个社区学校。这个描述阐述了课程设计的实质功能――它是针对即将来临的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准备。Janice Yalden(1987,3)认为设计一门新的课程意味着巧妙地融合已知的语言教学和特定学员不可避免地要带入课堂的新元素:他们自己的需要(needs)、希望(wants)、态度(attitudes),世界知识(world knowledge)等。Janice的观点阐明了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方向,最有意义的是他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需要。她认为ESP的课程设计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原始的关于学习需要的数据被解释从而创造一系列完整的教学体验,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习者达到一定的知识状态。他们认为在实践中就有必要利用已有的理论和经验信息编写大纲,根据大纲选择、改编或者撰写材料,设计针对材料的教学方法和建立评估程序,并通过这个程序来检测预订的目标。他们的挂念提供了课程设计的基础、过程和目标,并且为课程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线索。

包括实用英语写作在内的特殊用途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此,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理据。

(1)Mackey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根据“频率”(frequency)、“分布范围”(range)、“可用性”(availability)、“覆盖能力”(coverage)以及“可学性”(learnability)的选材标准。(Mackey,137),首次就选材原则做了相近的论述。

(2)“意念大纲”创始人Wilkins于70年代提出了选材必须针对学习者的“需要”(need)目标(goal)的理论。他认为,“决定教什么,首先应该考虑学习者需要通过外语交际做什么”。(Wilkins,19)

(3)交际教学法大师Widdowson从语言的“运用”(use)出发,强调所选的教学材料应该是那些“具有最高潜在价值的项目”(items of the highest potential value),也就是对那些对学习者最有用、最有可能在将来的各种交际活动中运用到的语言项目。Widdowson认为,选择教学项目不应该因为它们是最常见的语言项目,而应该是它们最有可能在真实交际中出现、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最相关的内容(Widdonson,13)。

(4)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重视语言的“运用价值”是自70年代末以来教材选择的基本原则,而分析学习者的需要因此成为选材的重要前提。Munby(1978)在论述“特殊用途英语”课程设计时首次提出了“需求分析”的模式,认为:确定学习者学什么,首先必须分析学习者有哪几类“交际需要”,在以此为依据去选择教学材料。

(5)Nunan(1988)指出,需求分析包括两个方面:1.“学习者需求”分析,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与期望达到的目标。2.“任务需求”分析,以了解社会需要学习者完成哪些对外交际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学习者掌握哪些语言知识与技能。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高校英语专业实用英语写作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四、实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

实用英语写作的教学应该采用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教师采用前任务(Pre-task)、任务(Task)和后任务(Post-task)的三段式步骤。前任务指在教师的指导和控制下全班学生进行活动,目的在于提供机会让教师发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学习困难,以便克服这些困难或提供合适的帮助。前任务阶段除了演习外,还具有另外两个功能:(1)提供机会让水平高的学生在全班面前进行任务示范,而水平低的或是信心不足的学生则进行观察和学习。(2)引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从而达成该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一致意见。第二阶段的任务完全由学生完成,这个阶段需要学生独立的思维过程。第三个阶段的后任务是教师迅速地对学生在第二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分,其标准是根据内容而不是根据语言形式的正确性。Wills把任务型步骤称为“PPP步骤的颠倒模式”(PPP upside down)。传统的PPP步骤是呈现、练习和表达,而任务型步骤则采用完全相反的步骤,即前任务阶段(相当于PPP的练习)、任务阶段(相当于PPP的表达)、后任务阶段(相当于PPP的呈现)。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如下课堂教学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任务阶段中的“认知冲突”应当是一切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经具有了某种认知结构,他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一旦新旧知识出现差异,就会在认知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学生在心理上的这种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心向,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激发学生“思维参与”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相机设疑,巧妙提问,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需要。

五、结语

实用英语写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技能要求已经不再满足于“语言文学类”的范围了,更加注重实际运用能力。实用英语写作教学内容的庞杂性要求教师在走入课堂前,应该根据授课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决定教学内容。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傅似逸.高校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实验和构想[J].外语界,2003,(3):65-70.

[2]高校英语专业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Halliday,McIntosh,and Strevens.The Linguistic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1964.

[4]Fraida Dubin and Elite Olshstain.Course Desig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5]Janice Yalden.Principle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6]Mackey W.F.Language Teaching Analysis[M].London:Longman,1965.

[7]Munby 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Z].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