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收支管理

财政收支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收支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收支管理

财政收支管理范文第1篇

一、当前预算管理制度下财政收支差异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一)财政收支进度差异及原因1.差异表现:收入进度快于支出进度。从我国月度财政资金运行情况看,财政收入完成进度明显快于财政支出完成进度,且收支季节性变动规律突出:年初及每季季末收入相对集中入库,而支出“前慢后快”及年底“突击花钱”现象明显。2010-2014年,每年前十个月累积收支净差分别为0.99万亿元、1.33万亿元、0.83万亿元、0.85万亿元、0.61万亿元,前十个月收入基本大于支出;每年11-12月的累计支出分别占当年支出总额的31.9%、28.8%、26.2%、27.0%、25.1%,为同期收入的2倍左右。2.原因分析:一是预算管理体制“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决定了“收先于支”。“以收定支”要求在实现收入之后才能支出,或者是在保证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预支,在这个原则下,反映在时间维度就是收快于支,政府在支出时应“量入为出”。二是预算编制时间的滞后性影响财政支出执行相对迟缓。我国预算年度采用历年制,要等到新年度举行的各级人代会审批后预算方案才可执行。这意味着在3月之前,一般只有延续性项目按一定比例预拨部分资金,新增项目大都在预算批复下达后才开始支出,这就使一些资金只能延后支出。三是支出绩效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年底“突击花钱”。根据相关法规规定,年底预算拨款未用完,相关款项不能结转到下一年度使用;同时,支出预算采用的是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上一年度预算未用完将影响下一年度支出预算的安排。在财政支出进度延后的情况下,为顺利完成年度预算,防止下一年预算缩减,每年年底会下达大量的专项追加支出,造成年末财政支出大幅增加。

(二)财政收支增长率差异及原因1.差异表现:收入增速高于支出增速。从年度财政资金运行情况看,多数年度财政收入增长率大于财政支出增长率。2000-2014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速17.0%,高于财政支出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15个年度中,有9个财政年度的财政收入增长率大于支出增长率。其中,最大收支增长率差异发生在2007年,收入增长率高于支出增长率9.8个百分点,其它年度收入增长率高于支出增长率2-5个百分点。2.原因分析:一是财政收入的考核“刚性”强于财政支出。在我国,财政收入是政府活动的财力保证,财政收入对GDP的形成也产生关键性影响。因此,各级政府通常对财政收入制定硬性考核目标,预算安排中财政收入均须增长,从每年各级财政预算草案中即可验证。相反,支出方面则没有明确硬性的考核机制。二是非税收入的“弹性”贡献支撑财政收入增长。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由于税收收入增速下滑,非税收入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日益加大。1994年,非税收入仅为91.22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7%;2014年,非税收入达到2.1万亿元,占比升至15.0%。另外,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使得地方财政收入对非税收入的依赖度较高。以宁夏为例,2007-2014年非税收入由21.24亿元增至94.65亿元,年均增长20.5%,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平均为25%。

(三)预算收支执行偏差率差异及原因1.差异表现:预算执行偏差率①较大,且预算收入执行偏差率大于预算支出偏差率。我国财政收支决算数超预算数已成为财政资金运行的常态。2000-2014年,预算收入执行偏差率平均达到6.5%,预算支出执行偏差率平均为3.0%;除2000年和2014年预算收支执行偏差率基本相等外,其余13个年度,预算收入执行偏差率均大于预算支出执行偏差率,其中2007年二者的差额最大,达到9.9个百分点。2.原因分析:一是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收支测算方法过于简单。预算编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工作,未能将预算编制与经济预测有机结合。另外,预算编制方法基本采用“基数加增长”,虽然操作上相对简单,但基数往往成为常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实际上只能增不能减,不利于预算收支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二是政策制定周期与预算周期不衔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上级政府或者部门会出台新的政策,要求下级政府或相应的部门安排资金执行,这些政策与预算的不衔接不仅导致预算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也阻碍着资金分配效率的提高。

二、财政收支差异反映的问题

(一)财政收支差异降低了财政资金的流动性,国库库存规模日益扩大,资金闲置情况突出从各年财政收支运行来看,由于财政收支进度差异,财政资金总体表现为“前十个月净流入、后两个月净流出”,进而形成在净流入月份国库现金存量不断增加的态势。随着整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增速长期高于支出增速,净流入的财政资金也不断加大,加之我国预算编制没有实行滚动预算,部分预算资金和预算项目存在未按年度需要进行编制的情况,造成资金在国库的逐年累积沉淀,本应参与社会资本流动的财政资金在国库大量“闲置”,未能有效发挥财政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从2003-2014年国库库存②的月度情况,国库库存的总量逐年上升,2003年国库库存月均余额为0.55万亿元,2014年则达到了3.58万亿元,年均增长16.9%。

(二)财政收支差异加剧了财政资金的变动性,国库库存波幅加大,影响了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财政收支进度差异导致国库库存大幅波动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每季度前2个月国库现金会逐步增加,季末明显下降,一般在8月和10月会出现两个波峰,年末则急剧下滑。另外,在国库库存快速增长的同时,有相当数量的财政专户资金游离于国库之外,这块资金由财政部门操控,大部分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放于各家商业银行,进出国库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加剧了国库库存的波动性。从月度国库库存看,各月国库库存余额偏离当年平均值的幅度也逐步增加,2014年的最大偏离值为0.96万亿元,较2003年增加0.79万亿元。国库库存作为中央银行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波动会对基础货币投放或回笼产生不同程度的对冲效果。随着国库库存波幅不断增强,国库资金对货币变量的扰动逐步也将增强,加大了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增强财政收支规模和进度的可控性一是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延长预算编制时间,部门预算细化到部门和项目,预算收支测算可分别运用“标准收入测算法”和“零基预算”。二是硬化预算执行约束。拓展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覆盖面,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延伸拓展纳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的资金范围,加快相关资金的入库速度。

(二)改革预算管理方式,提升财政收支的协调性一是改变预算收支考核方式。财政收入预算从约束性任务转向预期性,预算执行中更须强调依法征税,应收尽收;重点支出脱钩收支增幅或GDP,增加地方财政支出的自主性。二是建立健全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跨年度弥补超预算赤字的机制,健全三年滚动预算编制机制,改进中长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其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

(三)优化预算收支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率性将预算支出绩效管理与收入绩效管理有效整合,加强预算收入和支出的平衡性管理,在合法性的前提下注重收入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重视民生支出绩效管理与地方政府民生绩效目标的深度结合。同时,应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完善事前和事中考评制度,推进绩效管理模式创新,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志峰.财政预算管理转型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13(11).

财政收支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思考和建议

一、引言

财政税收政策是我国经济政策中的重要一项内容,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财政税收体系中,财政税收的管理是重要的一环,良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是实现我国经济政策有效施行的坚强后盾。同时这也与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财政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渐显现出来,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实现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已是迫在眉睫。鉴于当下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的实际状况,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要求的范围内,就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现状做出一些分析,提出一些有助于推动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二、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现状和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在我国的制度保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的税费改革起到巩固作用,缓解了国家财政方面存在的困难。但是由于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由于诸多的现实条件的限制,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的现象。现就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调查分析,对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具体如下。

(一)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在我国的财政税收体系中,税收的种类还不齐全,在政府管理范围内对于非税收收入和重要税收种类的收入缺少一定的征收规范。如没有对环境和资源调节方面进行必要的税收,阻碍了社会调节分配的职能的发挥,税收制度中的一些制度设定也不完善。

(二)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正在对预算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但是从整体上来来看,我们必须承认,有相当多的缺陷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和缺陷必须要对体制进行完善。就当前我国的财政收支状况来看,没有纳入相应的预算。一方面是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往往只是简单机械的做表面工作,经常存在降低预算指标的情况,过分夸大了管理者的业绩;另一方面,在预算的管理过程中,监管的力度远远不够,组织内部缺少必要的约束,在经费支出过程中,主观随意性比较大,与之前设置的预算有很大的出入。

(三)政府的资金在转移支付过程中管理不规范我国现今的转移支付形式包含专项和一般的转移支付等几种。其中一般性的转移支付才能够实现我国地区之间均等化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政府的职责没有有效匹配等问题,造成了我国的转移支付类型构成缺乏科学性,一般性的转移支付形式所占的比例较小,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在转移支付过程中,长时间缺少规范的管理,容易导致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被地方政府纳入,限制正常功能的发挥。加之监管工作不到位,维护地方经济利益采用税收返还等其他形式,无形之中使得转移支付的市场经济色彩加重,导致地区之间的税收返还的不均。

(四)政府的财政税管理人员管理素质不高在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实施过程中,相关单位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税收工作中也没有认真负责。税收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低下,管理意识淡薄,认为国家的税收工作只是机械地依据国家制度进行服务,跟自身并无关系,在工作过程中带有敷衍的态度。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国家税收管理的发展进程。

三、关于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相关建议

(一)有效加强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鉴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现今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并不健全,要想完善相关体制,必须考虑集权和分权的循环影响。财政税收管理部门对自身工作不够重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推进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必将是财务税收工作的第一要务。因此,对于财政税收管理部门而言,必须要提高工作意识,对自身工作负责和重视,提高工作的规范性,维持好财政税收的管理秩序,完善财务管理机制,保证此证税收健康有序发展,满足不断进步的时展需求。

(二)健全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对税收管理权限进行的科学划分和调整是满足实际的需求,如果需要做出变更的话,都要按照相关的法律规范来执行,不能随意改动。有效保障了法律的权威性,切实落实税收管理体制的落实。

(三)加强对于税收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因为税收管理人员是税收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其工作素质直接影响税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必须要重视对于税收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有效的提升。加强其业务培训和职业素养的培训,从而保障税收工作的健康发展。

财政收支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高校;财务管理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必要性

政府收支分类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各项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政府收支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1.支出科目不能直观、明细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不能体现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2.缺少一套完整、统一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不利于做细、做实政府预算;3.涵盖的范围偏窄,没有包括应该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财政预算外收支等,不能准确反映政府收支活动的全貌;4.统计口径与国外有较大差别,不利于进行宏观分析决策。

(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府收支分类就是对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以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编制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明细核算的重要依据。

以“体系完善、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为具体改革目标,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收入分类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支出功能分类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即政府究竟做了什么;支出经济分类明细反映政府支出的具体用途,即政府的钱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新的政府收入分类,全面、规范、明细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政府收入分类是指将各类政府收入按其性质进行归类和层次划分,全面、准确、明细地反映政府收入的总量、结构及来源情况,是一种经济性质分类,说明政府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2.确立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清晰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的支出总量、结构与方向。支出功能分类,简单地讲,就是将政府的各项开支按政府主要职能活动进行分类。例如,教育厅办学校,按照教育厅的职能将这部分资金通过“教育”(类级科目)来反映,如果钱是拨给南京师范大学的,就通过项级的“高等教育”来反映;如果钱是拨给南京某小学的,我们就通过项级的“小学教育”来反映。政府各项支出能直接从科目上看出来。政府的钱做了什么事,做每项事花了多少钱, 在预算上就能清楚地反映出来,老百姓也就看得懂了。

3.确立新的政府支出经济分类,明细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比如用于小学教育的支出,究竟是用于盖校舍还是发奖金。功能分类是反映政府支出“做了什么事”的问题,经济分类则是反映“怎么去做”的问题。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到位后,将建立起我国有效的财政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对任何一项财政收支进行“多维”定位,反映每笔资金的多个特征。这对于加强政府预算收支的监督、提高预算透明度、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意义十分重大。这样一个有效的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预算会计系统,因此,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必将对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科目的设置等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必将对预算会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产生极大的触动。

(一)清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的障碍

政府收支分类作为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监督等各个环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强化政府预算管理,使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更加透明、公开,收入合理合法、支出恰到好处,便充分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形成民主、和谐的美好社会。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制度、体制、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政府财政管理、部门内部的预算、核算、决算存在两张皮现象,导致一系列财务管理的问题。

国家目前大力推进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管理改革,已经为预算、核算和决算创造了有利条件,部门预算编制,特别是部门预算执行和检查监督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所属政府批准的部门预算和高校实际执行的预算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即存在所谓“两本”预算。新的收支分类体系不仅对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严格执行预算提供了条件。近年来,财政部门推行部门预算改革等措施,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没有作相应的修改,造成会计核算与部门预算编制的口径不相一致。如现行会计制度将公用支出简单分为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等科目,而部门预算编制时则需要细分为办公费、专用材料购置费、差旅费、邮电费、交通费、培训费、租赁费、水电费、维修费、会议费、招待费等多个款级科目,这种预算与核算科目的不一致,给预算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带来了困难。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将对相关制度进行配套改革,如重新修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从而实现预算与会计核算口径的统一。本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从制度上彻底消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的障碍,从技术上使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成为可能。

(二)明晰高校的各项收入

新的收入分类全面反映收入的总量、结构及来源情况,它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等各项收入。通过收入分类科目,可以清楚地了解高校总的收入是多少,收入的构成状况如何,是财政拨款还是收取的学杂费,是获得的科研经费还是银行贷款,新的收入分类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收入管理,整合预算内、外财力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

(三)促进高校核算基础向权责发生制转变

随着高校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的多样化以及强化教育成本管理核算的需要,权责发生制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现行的核算基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缺陷:1.高校财务支出不能反映事业活动中的应付未付债务,如借入资金的利息等,这部分“隐性债务”在实际支付时才反映为支出。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虚增了高校可支配财务资金,必然导致高校的财务状况失实,掩盖了高校潜在的财务危机,有可能对学校的决策产生错误导向,不利于防范和化解高校财务风险。2.年终事业结余信息反映不实。如对于预算已经安排,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无法支付所形成的结余,实际上属于实施项目必需的资金,在收付实现制下,年终转入“事业结余”账户,造成结余不实。又如学校收取的学费或培养费,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入,但许多培养工作是跨年度的,相关支出也许在下年度才发生,年度间缺乏收入和支出的配比,掩盖了高校各个时期业务的真实情况,也造成结余不实。3.收付实现制下不能正确地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不能准确提供生均教育成本信息,也不能客观地反映高校的运行成本和运行绩效。

(四)为基本建设资金纳入高校会计制度统一核算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直以来,学校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独立于学校财务会计核算之外,学校报出的报表不包含基本建设数据。这样的报表不能反映学校资产、负债和收支的全貌。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基建投资迅猛增长。很多基建项目靠学校贷款自筹资金,贷款本金及利息由学校财务偿还。由于基建会计独立核算,由学校偿还本息的贷款没有体现在学校的财务报表上,同时贷款利息由学校支付,不列入基建财务费用,或即使部分列入也缺乏科学依据,造成学校负债状况不实,基建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基本建设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分设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教育等大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按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分设工资福利、商品和服务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大类。新科目中的“ 教育支出”,除了包括原“ 教育事业费”之外,还包括教育基本建设支出、教育行政费支出以及其他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中不设置基本建设支出科目,而是将原基本建设支出分解到各功能分类科目。如果在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中仍然保留基本建设支出科目,必然造成其他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反映内容的不完整,如教育支出中缺少教育基本建设、农业支出中缺少农业基本建设。高校基本建设支出作为经济分类中的“其他资本性支出”与高校其他事务性支出分两套账核算显得毫无必要。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 2007 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Z]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财政收支管理范文第4篇

任何一个国家政权的有效运行,都要由财政税收的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持久稳定都有赖于良好的财政税收管理,它是国家财政体系的关键之所在。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在逐步完善,但是在目前的状态中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我国财政事业的发展。下面简要分析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运行还不够健全,有效控制也没有很好地进行管理。财政税收工作同时受到业务和行政的制约,在财政税收管理进行过程中,这样就会造成一定的弊端。部分管理工作者会目无法纪,为了自己的私利违背原则,做出影响财政税收管理顺利进行的事情。有些地方,税收人员不断削减,管理机构也在日益减少,使得管理力量单薄,而且缺少了组织的稳定性,工作人员缺少工作的激情,无法带动先进的管理。

(二)、财政税收的管理的监督监管不到位。税收管理体之中缺乏有效可行的监督机制,这会造成一种无责任和危机意识的状态,导致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

(三)、民主管理的形式在体制上只是空有口号并没有完全落实。部分地区不能落实民主管理制度,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政务公开,即便有形式上的民主小组形式,但是并无实际意义。选举几乎都是大领导内定,不能通过民主决定,造成管理人员不够专业,无法以身正则,起不到任何监督监管作用。没有很好地要求,财政税收工作就不能很有序的运行。

(四)、在目前的税收系统中资金效益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优化。即便在制度上将收入和支出分成两个部分,但是实际还是混为一谈,一起运行。而且在专项资金调用时需要层层过关,分批拨付,这就直接影响了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效益,从整体来看,各部门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没有完全有序化,分工不够明确,致使我国财政税收管理资金效益得不到提高,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阻碍了我国财政税收管理的快速发展和创新。

二、改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创新之举

(一)、财政税收的管理体制需要完善,必须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整改体制。就目前状况来说,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依然不够健全完善,并且在这个体制的建设中始终循环着集权分权,而且影响深远。在财政税收的管理上,目前我们的状态是很疏忽的,工作人员对于管理的认知观念也是比较淡薄。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要加强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整改,并将此工作作为现行财政工作的最主要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制度规范,加强法律权威;同时财政税收管理秩序也要稳步的落实,做好财务管理机制的完善,对于债务管理要加之强化,避免出现不正常的债务现象,使得财政税收管理关系处于健康、和谐的关系之中,能够有效的促进其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的主要执行者是工作人员,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加强绩效评估,深化体制整改的强度只管重要。税收管理工作要想取得很大的成效就需要由综合素质高的工作人员。人是管理运作的主要传达方,因此为了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必须要形成成文的规章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定期的培训以强化行动观念。并且对于财政税收的专业知识以及培训材料,要加强规范创新,优化知识结构,使得管理服务与理论指导相统一,提升整体的协调能力和办事效力,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要做到有效的精兵简政,尽量减少繁冗机构,降低自身成本支出。绩效评估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着良好的作用,因此在税收管理工作也实行绩效评估,会大大提升工作人员形象,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财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收支是财政税收的体现,收入和支出要有明确界定以避免出现混乱管理的现象。管理中会有很多的经济措施,对于收支的管理要利用好可行措施,建立一整套可行方案和体系。在人员管理上要认真做好收支项目的分配,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遵循一定的原则明确收支范围的定义,科学确定税负比例,并且合理配置各种税收服务领域,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衡化的发展;还要明确财政税收管理职责权限,进行相关的职责划分,逐步把财政税收管理归入预算管理范围之内,同时调整在税源转移以及跨区域分配过程中出现的不公现象,降低市场或者国家政策等因素对于财政税收收入的影响。财政税收工作要想稳步健康地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的健康机制,因此我们要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税收机制的运作。

(四)、资金作为财政税收的体现,必须要提高使用效益。我国的财政税收一般都是用在公共事业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提财政税收资金的有效使用,使其发挥有利的效益。财政税收管理部门要整合财政税收资源,公开化、透明化财政税收,加大对潜力事业的扶持,并为了信息的有效传递,为了资源的共享做好一个共享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管理部门要适当的照顾基层发展,现在基层发展需求的扶持比较渴望,税收资金在这一方面会有很高的效益体现。最重要整个资金的使用过程要有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的管理,以最大化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结束语

财政收支管理范文第5篇

1建立和完善新的财政体制

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国情之下,进行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创新的前提是建立起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所谓分级分权,指的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实行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有利于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政税收的调节,在分级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合适的时间增加我国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使中央政府的支出力度增加,减少财政管理问题的出现,对财务进行统筹管理,同时要切实的缓解地方政府财务管理自身所带来的压力,对于行政改革过程中的人员精简所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严格规范地方政府的支出权限,保证地方政府具有充分的财政权力的前提下对地方财政的自由进行相应的控制,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管理改革,实现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创新。

2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

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对于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创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搭配有条件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以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一些资金分配方法比较合理的省市要提升一般性转移支付自身的比例,整合专项转移支付,使移动支付资金的来源愈来愈稳定。同时对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进行改革,在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公开、科学、透明和合理的资金分配体系,保证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创新。

3以制度创新保证管理体制的创新

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对于我国政府改革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制衡作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有效的推广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降低农业生产工具的成本,相应的农业生产成本也会降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既要免除农业税等一些税收项目,还要及时的调整税收结构,同时正视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这是发展我国特色经济的重要途径。合同制是完善我国地方财务税收管理分配职能的重要创新手段,因此将合同制纳入到我国的财政税收体系之中,既能提升我国地方财政税收的自,还有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人们一直在倡导进行体制改革的进行,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因此,为了开展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就必须要以加强中央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配合为出发点和着眼点。

4注重国税和地税的协调

国税和地税,都是国家的税务机构。其中国税归国家税务总局垂直管理,而地税归省(市)地税局垂直管理。两者最重要的区别是税务征收的范围不同,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发挥我国税务机构的作用,必须协调好地税和国税之间的关系,健全地税和国税的协调机制和配合机制,由于我国近年来不断的进行分税制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我国的相关省份已经设立了相应的税收征管机构,这些机构是将地税和国税分开的,地税机关和国税机关之间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当地税和国税对政策的理解出现不同时,两种结构应当进行充分的探讨,尽力的解决问题,以实现地税和国税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同时,政府要将相应的财政关系进行规范,对我国的财政体制进行健全,对于我国各级政府对于财政支出所具有的责任进行明确,对于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充分的完善,以事权和财权相互匹配为重要原则,健全省级以下的财政管理体制,对于全国性的基本公共服务要由中央政府来承担,履行好其调节收入分配的责任,对于地区性的公共服务支出要由地方政府来负责,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跨地区性质的公共服务,必须分清楚这些服务的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协调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的支付规模,增加对财政困难的城乡建设力度。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