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补充医疗新办法

补充医疗新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补充医疗新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补充医疗新办法

补充医疗新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养老金 替代率 社会平均工资 个人账户 职业年金

目前,我国主要有四类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各类人群。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员;二是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城镇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及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三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农村居民;四是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城镇非就业人员。前两类养老制度具有强制性,后两类养老制度属自愿性质。四种养老制度并存,待遇悬殊,其公平性与合理性已引发巨大的社会矛盾,亟待改革。

本文从养老金替代率角度,重点分析事业单位养老制度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途径。

一、养老金替代率的合理水平

养老金替代率是劳动者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与退休前工资收入的比率,是衡量劳动者退休生活保障水平的基本指标。

贾洪波和温源认为养老金替代率应界于50%~70%之间。他以贫困线代表社会平均最低生活保障线,将退休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下限确定为50%。退休职工因退休减少了与工作相关的支出,将养老金替代率上限确定为70%[1]。

虞梅和王欧从家庭人口结构角度,认为城镇职工退休后不再抚养小孩,三口之家变二人养老,退休后领取67%的养老金即可维持原生活水平,将养老金替代率确定为67%[2]。

世界银行将70%作为养老金替代率的理想水平。人社部将养老金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9.2%。笔者认为,若企业退休职工的医疗有保障,56.3%的养老金替代率即可维持其退休前生活水平。

城镇企业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不需扣除“五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作保险、生育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个人缴纳费用,也不用缴纳所得税,是退休职工的纯收入。职工退休前一年应领工资含“五险一金”及所得税,不是在岗职工的纯收入。“五险”个人缴费部分11%(其中养老保险8%,医疗保险2%,失业保险1%),住房公积金个人缴费5%以上。职工的实领工资最多为应领工资的84%。根据养老金替代率公式,以70%作为养老金替代率的理想水平,按实领工资计,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有56.3%即可。

当然,以56.3%作为养老金替代率的理想水平有许多限制因素,如退休职工年老多病,医疗支出增加;退休职工需人照顾,增加支出;在职职工除劳务收入(工资)外,还有其他收入,退休职工收入来源单一,大部分人员除养老金外,不再有其他收入。但单就养老而言,56.3%的养老金替代率应无问题。

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分析

(一)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现状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自1992年实施以来,几经改革,已趋成熟。《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对养老保险的缴费和待遇计发进行了调整,将个人账户记账比例由11%降低到8%,养老金目标替代率由58.5%提高到59.2%。2005年起,人社部连续9年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但其养老金替代率依旧较低。笔者根据人社部统计公报,计算了2007年起5年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与社会流传的40%的养老金替代率有较大差距。

表一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

上表中退休人员、养老金数据来源于2007~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上年平均工资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与前文所述56.3%的替代率基本接近。

(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因素

一是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按《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企业年金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管理方式,不具备强制性。各企业由于盈利水平不同,不愿或无力为职工购买企业年金。截止2012年6月,我国企业年金总量为4198亿元,覆盖面窄,且集中在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基本被排除在外[3]。致养老金替代率偏低。

二是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由于历史原因,现个人账户养老金记账利率为2.9%,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年利率均高于3%,国债利率达6%,工资增速达13.6%。工资主要功能是满足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增速快,主要是物价增长快,通货膨胀率高。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的负增长明显。

三是缴费年限。按《社会保险法》规定,职工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最低年限为15年,贡献低,养老金替代率自然低;缴费年限越长,替代率越高,体现了权利义务对等的公平原则。

四是缴费基数。社会保险以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为个人缴费工资基数,月平均工资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目前,很多企业虽然按《社会保险法》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但大多数企业并未按规定足额缴费,而以当地平均工资的60%参保,以应对社会保险的强制性。

三、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弊病分析

(一)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真实水平

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退休金按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退休人员实施生活补贴。生活补贴为在职时绩效工资部分的60%。现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大致相当。以工作年限满35年工龄计算,其退休金为:退休前一年工资的90%+绩效工资的60%,约为退休前的75%,比表一中50%多的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略高20%,比人社部设定的企业职工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多15%,但远不是社会盛传的近100%的替代率。

(二)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弊病

一是权利义务不对等。事业单位职工在职期间不缴纳社会保险费,养老金不与本人缴费挂钩,未体现多缴多得原则,缴费义务和享受权利不对等,降低了社会保障效率。事业单位养老金全部或部分来源于财政,加重了财政负担;退休人员管理与原单位关系保持不变,不利事业单位改革和内部建设。

二是计发方法不科学。事业单位退休金以职工的连续工龄和退休前最后一个月工资额为计发基数,以静态的时点工资代替动态的工作贡献,未考虑职工的累积贡献。职工退休前,事业单位往往给其晋职、职级,以提高最后时点工资基数。

三是阻碍人才正常流动。由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明显高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一方面引发了部分在职人员的非正常流动,一些临近退休的非事业单位员工通过非正常途径流动到事业单位,以享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增加了财政供给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未缴纳社会保险,职工无个人账户养老金储存,也不易达到缴费15年方可按月领取养老金低限,抑制了事业单位职工流动到其他行业,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创造。

四是引发社会矛盾。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待遇差异的根本原因在工资制度不同。事业单位职工退休时是以本人档案工资和绩效工资计算养老金,而档案工资包含国家、省、市规定发放的所有津补贴,工资基数高,因此平均养老金替代率较高。加上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金调整机制不同,使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差距越来越大,引起企业退休人员心理上的不平衡,社会矛盾突出。

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险并轨途径

(一)顶层设计,实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

目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改革已出台试点方案。《方案》规定,事业单位将参加社会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缴费方式、缴费比例、养老金计发均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相同。事业单位职工对此反响强烈,各试点区出现提前退休热潮。究其原因:一是行政机关未纳入改革范畴,引发事业单位职工不公平感;二是事业单位职工担心参加社会保险退休待遇将严重受损,阻力很大;三是事业单位及其3000多万职工从未缴费,欠账甚多[4]。

行政机关单位应与事业单位同期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统一并入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即可消除事业单位职工的不公平感。

据前文分析,企业退休职工与事业单位退休职工有20%左右的养老金替代率差距,但基于大部分企业未缴纳企业年金且缴费基数低的现实,若将年金制度进行合理设计、缴纳基数进行严格规范,两类保险制度的养老金替代率完全可持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到社会保险中,不会影响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待遇,将更有利于兼顾公平与效率。并轨后,由于事业单位个人将8%的养老保险费用,可适当提高其工资。

国家财政和个人一次性支付养老保险欠账压力很大,可分步解决:实施之日起,单位缴纳部分由财政资金列支,个人缴纳部分在当月工资中扣除;新制度出台前的社会统筹基金缺口由国家逐年弥补,个人账户基金不再补缴,最终由财政资金弥补。

(二)区别对待,解决好养老保险并轨过渡期难题

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原则,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退休的老人按原退休金办法执行,新人按新办法执行,消除“两头”对改革的抵触。

新办法实施前已参加工作,实施后才退休的职工属于“中人”。由于未缴费,个人账户无积累资金,按社会保险计发办法,其养老待遇将会有很大降低。为确保其退休待遇,可借鉴1992年国家对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做法,将“中人”在新制度实施前的工作年限作为视同缴费年限,新制度实施后的缴费年限为实际缴费年限。职工视同缴费年限与实际缴费年限累计超过15年即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实际缴费年限的养老金待遇按社会保险计发方式发放;视同缴费年限确定一个固定基数,按退休前一年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入基础养老金或个人养老金账户。

(三)统一费率,规范事业单位职业年金

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后,所有事业单位均由财政拨付经费,员工为财政供养人员。为避免各单位职业年金差异,可采取强制缴费形式,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通过测算事业单位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实行统一费率,采取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形式,委托年金投资公司运作投资,监管局监管,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5]。

为确保平稳过渡,在改革前期,国家财政支付的职业年金可略高于企业年金。

参考文献

[1]贾洪波,温源.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优化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5(1)

[2]虞梅,王欧.从养老金替代率角度分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障水平[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

[3]刘诗平,刘琳.我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超过5万家[N].经济参考,2012.10.12,第三版

[4]汪孝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势所趋却举步维艰[J].人才资源开发.2010(1)

补充医疗新办法范文第2篇

古人熟知魔鬼鱼

波利奥(?―公元前15年)是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朋友,被奥古斯都任命掌管着罗马帝国在亚洲的一个省。晚年波利奥生活奢华,对待奴隶很残暴。如果他对奴隶不满意,就会把奴隶喂给他在池塘里豢养的七鳃鳗吃。这被认为是一种极度残忍的做法。

年代为公元40年的一份史料记载,有一次,波利奥的一名少年奴隶打碎了一只水晶杯。波利奥下令把他投入鱼塘喂七鳃鳗。这名少年从抓捕他的人手中滑落,然后跪求波利奥让他换一种死法――他实在不想让七鳃鳗把自己吃掉。这一次,波利奥终于发了善心:他下令释放这个男孩,并且在男孩面前打碎所有水晶杯,最终用土填埋了豢养七鳃鳗的鱼塘。

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其《论动物智慧》一书中记述说,罗马雄辩家亚森巴巴斯(大约公元前54年)嘲笑另一位罗马雄辩家克拉苏斯:难道你没有因为你家鱼塘里的七鳃鳗死了而掉泪?克拉苏斯反唇相讥:难道你在埋葬自己的三个妻子时掉过泪?克拉苏斯言下之意是:你对一条鱼(注:七鳃鳗不是鱼,而是鱼形动物)都那么看重,却为何不看重你的妻子?难道你的妻子就连一条鱼都不如?

从上述记载(尽管其中一些细节的真伪有待证实),能明显看出古罗马人就已熟知七鳃鳗这种动物的凶猛。事实上,七鳃鳗的凶猛到了今天也一样。据英国媒体2016年5月报道,“吸血魔鬼鱼”七鳃鳗在英国一些河流中卷土重来,在河里游泳的人因此面临危险。据报道,七鳃鳗有剃刀一般锋利的牙齿,还有吸力大得吓人的吸盘。七鳃鳗体长可达1.2米,它们有时也会袭击人。

在美国一些湖泊里,也出现了七鳃鳗袭击人的事件。甚至有人报告说,自己在尚普兰湖(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同时被7条七鳃鳗袭击。另一名受害人说:“当时我已经游了两三个小时,突然感到自己腿上有东西,就像是手机振动,但我接着就意识到自己被咬了。我伸手想把它扯掉,结果摸到了它。它死死吸在我的腿上,它比我的手腕还粗。我被吓坏了。它就像是蛇。我想抓住它,但它一下子就从我手中滑走。它有1米多长。我刚扯掉它,它又一口咬上。我最终控制住它,把它甩开了。它游得好快!它的攻击性很强,你很难挡开它。它铁了心要吸你的血。”

据报道,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修建多条鱼梁(拦截游鱼的篱笆)之后,英国河流中的七鳃鳗数量一度大为减少。在打开能通过鱼梁的鱼道或拆除鱼梁后,七鳃鳗、鳗鱼、鲑鱼和犬牙石首鱼的数量都增加了。动物的回归说明水质改善。之所以打开鱼梁,是因为许多鱼种需要通过从海洋到河流上游的迁徙来繁殖、进食及完成生命周期。

早在中世纪,英国人就认识到七鳃鳗不同寻常。12世纪的一本动物寓言集写道,“七鳃鳗全是雌性,而且它们是与蛇产生的。所以,渔民都说七鳃鳗是一种水蛇。”该寓言集还警告说,捕猎七鳃鳗并不容易,“你得用棍子反复击打它。事实上,它的致命点是它的尾巴。你打它的脑袋,很难打死它。但如果打它的尾巴,它很快就死了。”

七鳃鳗肉的热量很高,味道也很好。这让七鳃鳗成为中世纪餐桌上的一种很有用的补充,因为宗教斋戒经常会限制吃肉,只有鱼肉例外。事实上,每年的斋戒日子长达大约4个月。英国王室及贵族一度视七鳃鳗为度过斋戒日的一种美食。据说,英国国王亨利一世1135年因过多食用七鳃鳗而死。但实际上,他的死因更可能是食物中毒(七鳃鳗也有毒性)。历史学家并不清楚亨利一世是怎样吃七鳃鳗的,因为没有发现在他统治时期的菜谱。然而,只比他的朝代晚一点的菜谱表明,人们把七鳃鳗连同其血液再加上大量酒,一起烹饪。

中世纪厨师有很好的理由来采用这些菜谱――如果当初他们确实要找这样的理由。当时,基于四种“体液”的古希腊医疗理念仍被认为是合理的。根据这一理念,食物有自己的“体液”,“平衡的”饮食必须把属于冷湿范畴的鱼放在热烈范畴的酒中烹饪。这甚至被用来解释亨利一世之死。冷湿“体液”属于年迈者,因此,对于像亨利一世这样年事已高的人来说,吃七鳃鳗只会加剧他身体的“冷湿”。当然,这样的解释只是后人的猜测。

尽管七鳃鳗被认为对老年人构成危险,它们却继续受王室青睐。当属下对王室餐桌供应的七鳃鳗数量不够时,英王约翰会大发雷霆。他认为这是对国王的蔑视,因此格洛斯特(英国西南部港市)会遭遇巨额罚款。

补充医疗新办法范文第3篇

10年来,中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健康不断改善

10年来,中国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集中体现在国际公认的综合反映健康水平的几个重要指标上。

人均期望寿命。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一把标尺,也是观察民生状况的一面镜子。10年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从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婴儿死亡率。据卫生部统计:2002年到2011年,中国婴儿死亡率从29.2‰下降到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34.9‰下降到15.6‰,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顺利。

孕产妇死亡率。与婴儿死亡率一样,孕产妇死亡率也是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温度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1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由53/10万下降到26.1/10万。

虽然中国仍然属于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但上述健康指标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接近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实现中国政府承诺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长期以来,“看病难”都是困扰百姓求医问药的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10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各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据卫生部统计: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5.4万个,其中医院2.2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8万个;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81张、执业(助理)医师1.82人、注册护士数1.66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4.73人。

10年来,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45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5亿人。

在城市,各地积极探索双向转诊、收支两条线管理、药物零差率销售等制度,很多地方通过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全科医师团队”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等基本医疗服务。

在农村,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加强。2009年,中国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并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同时,启动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安排3.6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医生免费培养工作,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万多人。

如今,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初步形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联动、中西医并重、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并存的格局。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医院、社区有卫生服务站的目标,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中国面向全民的基本医保制度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面铺开,从保基本到治大病,为近13亿人民构建了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安全屏障。

2003年,中国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这是中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有效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使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困境。

2007年,国家又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保障范围面向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保障重点是住院和门诊大病等医疗支出。

2009年3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出台,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全面深化医改。经过3年努力,以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2011年,中国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此外,有近30万包括患有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终末期肾病等8种重大疾病的患者享受到补偿,实际补偿平均达65%。2012年,中国又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等12种常见多发大病纳入农村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范围,费用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

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

补充医疗新办法范文第4篇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建设好两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办管理处园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二)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原则;

2、坚持自愿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资源整合共享原则;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

二、服务对象、内容和方式

(一)服务对象:在这两个社区生活,户籍属管辖的或户籍不在的,但连续居住两年以上年满60岁周岁的老年人,均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其中“三无”、高龄、独居、特困和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为重点服务对象。

(二)服务内容:根据老人居家养老实际需求,努力推出亲情人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重点推出:

1、日间托管服务(含助餐送餐定餐服务);

2、家政保洁服务;

3、医疗保健服务(含上门生活照料、精神慰籍服务);

4、文体娱乐服务。

(三)服务方式:按照有偿服务为主,低偿服务为辅,区管委会购买服务为补充方式,根据不同老年人经济状况,推出无偿、低偿、有偿三种养老服务。

1、无偿服务。

(1)对“三无”老人(不适宜去福利院居住的);

(2)75周岁以上的重点优抚对象、市劳模、城镇低保户;

(3)75周岁以上的特困残疾人。

上述人员,每人每月由管委会购买一定数额的服务卷提供养老服务或志愿者、义工服务。

2、低偿服务。

对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且经济比较困难的独居、空巢老人75岁以上,争取每人每月由管委会发放一定数额的居家养老服务券。

3、有偿服务。

有经济能力、需要上门服务的老人,通过自己购买,由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的各种便利服务。

三、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一)根据服务对象人数和服务需求,努力打造万达、园两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做到养老服务中心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内设日托室、配餐室、医务室、娱乐室、工作室等,服务用房要求房间透光通气,室内物品摆放整洁干净,特别是餐饮设施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户外有健身场所和活动器材,功能配套,软硬件达标。

(二)服务中心需有一支稳定的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服务队伍,需设置3-5个公益性岗位,以保障服务中心日常事务性管理。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需经过培训,取得职业资格,持证上岗,专业服务人员要统一着装,挂牌服务。

四、工作时间和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部署和摸底评定阶段(3月10日至4月30日)

在总结前期居家养老调研基础上,为顺利启动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一是成立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制定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及时了解新举措新情况新办法;四是完成居家养老问卷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爱心”建档工作,组建评估组,拟定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评估办法。

第二阶段:中心建设和服务实施阶段(5月1日至8月15日)

(1)街道、管理处、社区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加快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用房选址工作,重点落实万达、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抓紧抓好万达、两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设置与配套工作,完成室内装修、设备采购等。(2)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建立两支队伍(专业服务队伍、社工义工志愿者服务队伍);二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完成专业服务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工作,确保万达园两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顺利开展。(3)三是完成万达社区、园居家养老服务站挂牌工作,启动项目实施服务。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和迎检验收阶段(8月16日至8月底)

对万达、两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整个运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重点对服务流程、服务要求、服务质量、服务标准、服务管理进行总结评估,查找差距、总结经验,完成迎检验收各项准备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组织领导,建立各职能部门工作管理运行机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保证居家养老服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要充分认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要把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要求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二)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居家养老服务事项决择,负责全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协调指导和督导检查,区社发局负责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保障,区财政局负责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运行提供资金保障。街办、管理处要结合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现场组织和调度,并保障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社区要结合自身工作对所辖社区老年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进行摸底,掌握他们的养老意愿和需求,统一登记造册,制定适宜本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相关开发商本着开发建设服务群众、开发成果人人共享的宗旨,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提供场地支持和资金帮助。总之,要层层负责,做到各司其职,保障各环节的任务顺利完成。

补充医疗新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8-0063-02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在党的十报告中如是强调。而中国社科院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老有所养”,无疑是迫在眉睫的民生议题。对于老年人养老问题,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的。

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1我国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大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接近16亿人,占全球的老龄人口的1/5,几乎相当于英国、德国、瑞士、卢森堡四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12人口高龄化趋势显著

目前,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速很快,以年均约47%的速度增长,达到1300万人,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2050年将达到15亿人左右,占老年人口的2178 % 。这也是人口转型时期老龄化的重要年龄特征。

13“未富先老”,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尚不足1000美元,尽管2008年中国以4222万亿美元的GDP位居世界第三,但同年中国的人均GDP仅为246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没有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属于未富先老。

2我国老年人口养老保障所面临的问题

21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导致养老保险金的“隐性债务”我国的新旧制度的过渡是在背负着退休人员负担条件下进行的,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实行个人账户,因而,已经退休的人员和在新制度建立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由于没有建立个人账户,没有为自己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积累,形成了个人账户的“空账”和养老金的“隐性债务”。同时,政府为弥补养老金支付方面的不足,借助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混账”管理,不断透支个人账户来支付现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导致“空账”的规模越来越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98年年底的“空账”规模由1997年年底的140多亿元上升到44885亿元,到2006年个人账户缺口已经积累到7000多亿元,而到2008年底,已经增长到14万亿元。“空账”的存在意味着政府对职工的明显负债,从而加大了未来养老金支付的难度,影响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22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建立过程中,尚存在诸如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不高、统筹项目和统筹比例不规范、保险金额较低等许多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老年人仍然是在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覆盖范围之外。据调查表明,城市老年人养老金保障覆盖率2006年男性为891%,女性为646%,仍有将近22%的城市老年人没有享受退休金。同时,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口仍旧主要依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五保户”等集体经济的养老模式以及少量的社会救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老年人口数量的激增与现阶段较为狭窄的养老保障体制覆盖面之间的冲突已经凸显。

23养老金缴费偏高

目前,养老金平均缴费率高达235%,明显高于20%左右国际水平。缴费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空账”。

为了推行“统账结合”,中国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就迫使正在工作的这一代不仅要为已经退休的上一代缴费,而且还要为自己未来的养老金向“个人账户”缴费。这正是养老金缴费率节节增高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委,正是制度设计走进了这个“双重负担”的误区,“空账运转”成为了养老保险不尽如人意的“替罪羊”。缴费率偏高,使得企业和个人实在难有余力再投保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储蓄,加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储蓄缺乏立法保障,无法规范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向“三个层次”方向的努力。

24养老基金没有增值能力

从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看,基金增值不仅不能低于通货膨胀率,而且不能低于名义工资增长率。

对基金的投资策略,我国规定基金积累额的80%必须用于购买国债,余额需以银行存款的形式体现。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始终低于通货膨胀的水平,因而受上述约束下的基金积累额度实际是在不断地贬值。

另外受资金投入不足、养老设施陈旧、观念滞后、资源分散以及扶持政策与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制约,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化进程缓慢,难以满足老年人剧增的服务需求。

3应对老年人口养老保障的对策

31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32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人入住各类养老机构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在中心城区养老机构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增强郊区养老机构的 “吸引力”。比如,老人感到交通 “不方便”,那么交通部门在轨道交通设计规划、地面公交线网优化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向郊区养老机构相对集中的地段倾斜。又如,老人感到看病“不方便”,那么卫生部门在医疗机构选址时也要对养老机构有所考虑,加大对养老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方便养老机构的住养老人就医,人保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要纳入医保联网结算。当然,养老机构也要从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提高医疗设备、绿化环境等软硬件水平,以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放心、安心、舒心入住。

33鼓励发展社会养老产业

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日本的银发经济能发展得红红火火,很大一部分因素便是得益于政府的助力。2000年,日本首次制定了“看护保险法”,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以通过国家补助获得必要的看护服务,大大推动了日本看护产业的发展。

温暖来自身边的人,尊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老人不是累赘,而是一个聚宝盆。只要是一个社会人,就都应该关爱、尊敬老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伸出双手,给他们一颗温暖的心,也许我们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关心,足以让老人的生活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张大勇,梁盛胜家庭养老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2]张倩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发展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8(11).

[3]孙丽,吴燕民现状与出路——我国城市养老问题探析[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6).

[4]王杰浅析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J].改革与开放,2009(3).

[5]冯兆卿,苏立磊浅谈农村养老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0(4).

[6]陆元兵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刻不容缓[J].理论导报,2011(7).

[7]赵秋梅,李存英农村养老问题探析[J].山西财税,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