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研修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方面、从“研修一体”到“知行研修”的思考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区县的教研部门与教师培训部门合并的结果,通常是“一国两制”,即在教师研修中心(或日教师教育学院)一个院内,建立研究与培训彼此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这只是形式上的合并,不是体制和机制上的融合。过去以教研部门为代表的研究部门开展的教师活动往往更重视实践经验的传递;以师训为代表的培训部门开展的教师活动往往更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我们在研修中心成立伊始就能通过顶层设计,把研究部门与培训部门从机构到人员融为一体,实现“1+1>2”的效果,共同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称之为“研修一体”。
“研修一体”经过体制和机制的变革,研究部门与培训部门发生了性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原培训部门主要负责师训和干训的管理工作,掌握管理的规律,把管理做得更精;由研修员承担专题培训教学工作,因此扩大了培训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研修员以课程的视角和研究的方法组织常规活动,提升了质量。同时把研修活动中产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进修的课程。因此我们所提的“研修一体”是一种从观念到体制、机制和业务活动的整体的融合。当融合的目标达成以后,我们再次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研修一体”最核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知行研修”。“知行研修”源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研修”是指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在职进修活动方式。其本质特点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认识教育内在的规律。从研修活动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基于实践的知行研修和基于理论的知行研修。前者是指组织教师通过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去感悟、认识教育的理论;后者是指在讲授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以具体的案例帮助学员去理解、消化与践行。按照研修部门划分,可以分为基于教研内容的研修活动、基于科研内容的研修活动、基于信息技术内容的研修活动、基于师训、干训内容的研修活动,等等。具体的实施部门包括:学前教育研修部、小学研修部、初中研修部、高中研修部、职成研修部、信息网络研修部、体美研修部、德育心理研修部、技术与活动研修部、课程与教材建设办公室,等等。因此,知行研修的基本路径有二: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理论一实践一理论。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步探索出“知行研修“通州区模式,其内涵是以全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教师教育的规律为依据,通过理性思考和顶层设计的、从研修制度到研修机制整体变革而产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知行研修的关键在于研修员观念的转变。研修员的观念转变才能带来研修活动方式的变革,从而高效地促进教师知与行的统合,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基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知行研修”中的“研”是显性积极地,体现为研修员的教研工作时效,体现为以教育科学研究思想为引领的教研工作形式和内容的变革;“修”是隐性主动地,体现为研修员不断进行自身素养的提高。从实践意义上讲,“知行研修”就是不断满足研修员务本求实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就是以理论的研究、制度的研究、运行机制的研究和校本研修的研究为切入点,研究研修员的发展问题、研究研修员研修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认识到,没有研修员自我价值追求的改变,就很难有研修员“知行研修”行为方式的改变。“知行研修”的真谛有二:一是求真,二是经世。“知行研修”把两者融为一体。
“知行研修”在实践中包括理论建构、实践研究和价值研究三个维度:理论研究(国外理论研究、国内理论研究、实际研修思考等)、制度研究(研修组织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评价激励制度等)、机制研究(优先发展策略、区域联动策略、专家主导策略、网络研修策略、科研先导策略、校本导引策略等)形成“知行研修”的研究氛围,激发研究员自身确定自我价值取向,进而把研修工作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最终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研修境界。
实践研究,通过对实践的探索与思考,如(图左侧)我们认为它包括:研,在教研、科研、管研(对外的师训、干训和对内的研修员培训)中进行;修,在课堂、课题、课程中进行;践行“知行研修”,思辨自我价值的实际问题,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研修境界。
第二方面、“知行研修”的实践探索
1.建立了知行研修的制度体系。制度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知行研修制度体系是指研修中心开展研修工作的一系列规程和准则的总称。三家合并之后,研修中心面对的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套新的制度体系,以整合内部人力、物力、财力各种资源,指导全区教师的研修活动,提升研修工作质量。我们在三家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围绕“知行研修”这个中心工作重新修订了研修工作制度,编辑了《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研修工作制度汇编》。研修组织制度;研修内部管理制度;研修业务管理制度;研修评价激励制度。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知行研修”制度在研修工作中起到了三大突出作用:一是导向作用,“知行研修”制度为研修中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形成强大凝聚力,引领全体研修员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二是保障作用,“知行研修”制度为研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员、物质与技术等全方位支撑。三是激励作用,“知行研修”制度鼓励研修员勤学苦练、争先创优,研修员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随之,“知行研修”制度的内化,已经逐步转化为研修员的自觉行为,研修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使通州教育焕发了新的生机。
2.探索出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我们这里谈到的“知行研修”运行机制指研修中心推进“知行研修”制度落实的途径与策略。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研修员优先发展策略、区域联动策略、专家主导策略等系列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
①研修员优先发展策略。研修员承担着教学研究与培训的双重任务,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区域教育质量。因此,研修中心把研修员专业成长作为首要任务。营造学习氛围;组织课题研究;重视课程开发;下校兼课锻炼;志愿者队伍建设。研修中心实验学校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设了37门,但是现有师资力量不够。研修中心组建了70多名研修员志愿者的队伍,直接深入课堂指导教师教法,帮助教师制定课程方案,辅导教师建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研修员使自己的研修理论、思想、见解得以了充分发挥。
②区域联动策略。区域联动是指充分运用不同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以提高教师研修水平的合作研修策略。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合作区域的不同可分为区内分片联动、区县联动、市区联动三种。
③专家主导策略。专家主导策略是指聘请教育专家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用以提高研修活动质量的一套方法。我们借助专家资源实施了名师带团队系列活动。
名师带团队,指聘请教育专家定向培养一个教师群体的形式,这样做可以扩大教育专家的培训效能,使更多的教师受益。2007年3月“基于小学优秀教师进专业成长课改项目启动大会”在通州隆重召开,吴正宪老师带领下的“通州22人团队”开始了“在案例研修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实效性”研究。他们采用“课堂观摩、课堂实践、课后研讨”的模式,围绕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先后在官园小学、第一实验小学、北京二中通州区分校等多所学校开展了案例研究。研究活动还得到了北师大张春莉博士、教育学院刘加霞博士、基教研中心数学教研员范存丽老师等专家的大力帮助。多年来,参与活动的骨干教师深深地被吴老师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所熏陶,学到了在案例研修中解决真问题的有效策略。
第三方面、“知行研修”模式特色
1.形成了“知行研修”工作特色。经过八年多的实践探究,我区构建了“知行研修”工作模式:研在教研、科研、考研“三研合一”中进行,修在课堂、课题、课程“三课合一”中进行,研修的态度是职务、职能、职责“三职合一”,研修的方法是常规、常量、常模“三常合一”,研修的目的是成长、成才、成家“三成合一”。这个模式涉及到机构改革、工作整合、管理创新、制度变革以及工作方式、工作理念、办学思想、学术文化八个层面,是一种由外及内、由意识到行为的深刻变革。具有中心辐射功能,能大力开展研修员引领下的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的学术视野和学科教学水平。
2.促进了研修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知行研修”的本质就是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升。“知行研修”模式的实践促进了研修员思想观念的改变,进而提高了基层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课题研究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3.提升了校本研修的质量。在研修员的指导下,全区各类学校深入开展了校本研修活动,一些学校把校本研修作为本校的科研课题,运河中学、梨园镇中心小学等一批学校在校本研修中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没有教师发展,就难有学生发展”。校本研修是教师发展重要平台,教研组活动是校本研修的基本载体,教研组长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校本研修的有效性。体育教研组研修活动质量不如其他学科,受质疑的声音不断。笔者作为负责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师训员,一直思考如何寻求一个平台,作为提高体育教研组研修活动有效性的突破口。思考后认为教研组长是关键因素之一,决定组建教研组长培训班。
二、组织与实施
根据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结合体育教研组长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分析,设计培训项目,组建温州市首期中小学体育教研组组长策划专题研修班。培训历时一年,分四次集训,共计90学时。
1.确定适宜的培训目标
根据体育教研组长培训需求分析,结合体育教研组功能和研修实际,确定以下三项培训目标。第一,开拓视野。以策划理念和实践结合为主线,帮助体育组长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准确把握新课程中的问题和研修主题结合,培养一批有策划理论水平、有学科知识的“前瞻性”的体育组长。第二,创意研修。以教研组交流与研修活动实践为形式,帮助体育教研组长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创新设计活动,丰富研修方法,开发组员潜能,确保每一次教研组研修活动的质量,培养一批具有组织和策划能力的“思辨型”体育组长骨干。第三,拓宽技能。以组长论坛与策划能力训练为基础,提高策划研修活动的能力和观课评课的能力,培养一批有研修活动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的“全能型”体育组长。
2.设置合适的培训内容
根据“提升策划能力”的主题,结合培训目标和体育教研组长培训需求,设计五个培训课程模块,分别是研修活动策划理论模块:具体内容有《培训方案解读》《组长与学科素养提升行动》《研修活动策划的理论与实践》《对话研修活动策划案例》《体育教学(研修)案例研究》《从实践层面谈体育课程改革与组长专业发展》。研修活动计划设计模块:具体内容有《体育教研组计划策划的思考》《主题研修活动计划策划的思考》《学期计划与主题方案整合的思考》。研修活动实践模块:具体内容有《主题研修方案研读(分六组自主研读)》《围绕“做什么?怎么做?有效吗?”讨论汇报主题研修方案》《单元教学实践研修》《同课异构教学实践研修》《小学体育单元教材“文本解读”——以跪跳起为例》。教研组长论坛模块:具体内容有《务本求实,开展体育组工作》《和谐同心,一路同行——艺术体育教研组工作思考》《小学体育技巧教材“文本解读”研修活动实施方案》《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与其看天,不如看地——教研组建设与思考》《做好体育工作,促进教育发展》。培训作业模块:具体内容有制定一份学期研修活动计划、策划一份主题研修活动方案、主持一次主题研修活动实践(或深度参与活动,撰写活动建议和反思)、完成一份参与培训学结。
3.采用多元培训形式
采用两种结合和两种方法的多元形式。第一种结合是集中学习和自主研修相结合。“工学矛盾”是困扰教师继续教育的难题之一,故采用集中学习和自主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集中学习有70 学时,自主研修辅以20 学时的作业驱动,具有灵活的操作性。第二种结合是理论学习与研修实践相结合。体育教研组长已经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沟通能力,但是策划理论和研修活动实践相结合能力比较欠缺,通过策划理论学习和研修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提高体育教研组长策划研修活动的能力,具有符合实际的合理性。
第一种方法是“学研训一体化”法。从体育教研组长需求出发,以“学中思、研促训、训助研”为指导,聚焦校本,结合活动,贴近课堂,整合校本研修活动、研究主题活动和训练策划管理进行培训,找准体育教研组长策划实施校本研修活动中的重难点问题,实现校本研修实践与策划培训研究的统一,体现体育学科的独特性。第二种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人的学习需要一定的任务驱动,只要有任务,自主研修才能真正动起来。通过完成“四个一”作业任务过程中,结合“培训课程”的专业引领,有效的将学习内容结合实践予以强化、内化,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4.组建优秀师资团队
优秀的培训师资团队是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本方案根据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主题,设计了“隐形师资”和“显性师资”。“隐形师资”是指研读两本书,“显性师资”是聘请在省内外校本研修策划专家及教科研专家、优秀教研组组长、特色教研组团队、一线骨干教师等各方在校本研修方面有研究特色的教师组成授课师资团队,培训团队源于实践、贴近一线研修,实在、实效、实用,为有效培训提供良好保障。
5.制定合理管理制度
培训管理制度由教学管理、考勤管理和作业管理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教学管理方面:在培训期间必须认真参加全部培训活动,完成授课老师和班主任布置的作业;师训员担任班主任,负责安排培训内容、落实研修实践、收集整理档案材料、评价考核、沟通和协调班级的日常事务。第二,考勤管理方面:集中培训期间,一般不准请假,如遇特殊情况必须持单位证明,向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迟到或早退一次作旷课一学时计算,未履行请假手续,属旷课。对各种原因累计缺勤超过总课时的30%以上者,将取消培训资格,培训期间的考勤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第三,作业管理:按要求完成“四个一”的培训作业。作业要求整洁、规范,规格要统一,如超出规定期限将不予登记评价;不得抄袭、复印、上网抄袭他人作业,违者不得参加结业考核。
6.确定弹性考核标准
培训考核内容由考勤要求、作业要求和过程表现三个部分组成,等级为优秀(20%)、良好(30%~40%分)、合格(30%~40%)、不合格(10%以下)。考勤要求:满分40分。体育教研组长必须按规定完成所有课时的学习任务,无故缺课一学时扣2分,因故请假一学时扣1分。作业要求:动态给分。必须按时完成“四个一”作业,每一个获得优秀9—10分、良好7—8分、合格6分。过程表现:满分20分。视在参加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定,由班主任评价。经以上三项内容考核合格后予以结业。不合格者不予结业,并将培训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所在单位和当地教育局。
三、效果与思考
1.培养了体育教研组长的策划意识和能力
培训之后,体育教研组长们普遍认为收获了许多,特别是对“策划”这一概念有了比较深入的体会。体育教研组长们反映:在参加培训之后,有教研组活动,就想到“策划”一词,一切活动方案先行,先策划方案后组织实施,“策划”已经深入人心。
培训一直坚持把策划理论学习同策划学期研修计划和主题研修计划紧紧联系在一起,还付之于“单元递进教学”和“同课异构”的研修实践跟进,有效的提高了体育教研组长的研修活动策划和实施能力。在市校本培训调研中,一位组长的教研组研修“策划先行、实践跟进”做法受到了市局领导和专家好评,认为教研组长的“策划”意识和能力对有效开展校本研修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并指示其它学科参照学习。
2.初步形成了教研组长培训的特色雏形
第一,培训目标具体化。将有效目标明确化和具体化可以使体育教研组长易于理解、便于接受。所以,在策划实施培训方案中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至关重要,也非常关键。本项目培训目标具体,指向明确,如创意研修目标设计:以教研组交流与研修活动实践为形式,帮助体育教研组长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创新设计活动,丰富研修方法,开发组员潜能,确保每一次教研组研修活动的质量,培养一批具有组织和策划能力的“思辨型”体育组长骨干。目标指向中小学体育教研组长的实际需求,清晰、合理、适宜,为有效培训指明方向。
第二,培训内容主题化。培训需求是培训的现实起点,培训目标是预期终点,那么,培训内容就是起点和终点的连接线路,“主题化内容”指向目标才能使“线路”最短。在明确、具体化的目标指引下,本项目培训内容紧扣研修活动策划主题,设置了研修活动策划理论模块、研修活动计划设计模块、研修活动实践模块、教研组长论坛模块、“四个一”作业模块等五个课程模块。培训内容设置围绕“提升策划能力”主题,切口小、有深度、重实效,符合教研组长需求。
第三,培训形式多元化。选择适宜培训形式是体育教师有效培训重中之重,是发挥研修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研修的有效手段。结合体育教师特质,本项目采用专家讲座与组长对话相结合、分主题讨论与分小组汇报交流相结合、研修活动案例研究与研修计划设计相结合、主题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辅以作业驱动等多元培训形式,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听、说、读、写、思、练多项参与,达到主体积极主动、深度参与的目的。
3.思考了后续培训改进的方向
第一,需加强“全方位”的“策划”培养。在交流、互动和反思中了解到,体育组长除了承担正常的教学和教研组研修工作以外,还需要承担大量学校体育相关工作,如体育活动竞赛、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特色项目等。学校非常重视这块工作成效,对于组长策划、组织、实施以上体育活动的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对教研组长的“策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需要加强教研组长全方位的“策划”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措施。
1.实施精细化管理,把教学常规做深、做细、做实
精细化管理是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学校努力把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做深、做细、做实。
(1)建立预习学案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首要保障。为此,学校建立了预习学案制度,即新授课讲解前,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预习学案,并及时检查和督促。按照预习学案的要求,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学会了思考,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实施备课管理制度,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为了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按照“团结协教、深研新课改”的要求,学校建立了“集体备课领导引领监督机制”,即在集体备课时间中层以上领导到所负责的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和教师一起研讨课堂教学,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要求集体备课做到“三步走”和“五备四同”,“三步走”即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五备四同”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备同一课、备同一个课时、上同一堂课、保持同一个进度,使全体教师切实将最优化的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中。
(3)明确提出作业质量要求,减轻学生负担。为了保证作业质量,让学生跳出“题海”,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对作业的质量、数量、批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作业要有典型性,有利于巩固教师当天讲过的内容,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不备教辅资料,教师自己出作业题;数学、物理、化学作业时间不超过35分钟,语文、外语作业时间不超过30分钟,高一不留政史地作业;作业批改要及时到位。为此,教师不仅要跳进“题海”,从大量题例中筛选典型的试题,而且对于布置的每道题,教师都要事先做完,同时通过作业批改了解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整下一步的课堂教学。
(4)建立走廊联合辅导制度,在学校为学生进行“家教”辅导。为了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智力和情感上的帮助,学校建立了“走廊联合辅导制度”,即在早自习或下午第七、八节课,各学科老师在走廊给学生辅导、答疑,学生可以跨班级、年级随时找老师辅导。走廊联合辅导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学,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保证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日日清”,帮助学生体验成功。走廊联合辅导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是在学校为学生进行“家教”辅导。
2.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为了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本着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学校逐步建立了一套发展性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这一套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关注教师的教学背景和基础,不以奖惩为主要目的,以评价来再现教师工作过程中的诸多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予以整合、加工,呈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前,从而使学校领导和教师个人共同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问题,一起反思教学过程。这套评价体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诊断反思性的量化评价体系。诊断反思性的量化评价主要用于模块教学质量分析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块教学质量分析是指每一个模块结束时,教学部门都要对每一个班级的模块教学质量进行定量分析。为此,学校制订了模块质量分析细则,规定了分析的视角,每位教师人手一份细则,做到质量分析项目人人心中有数。模块教学质量分析能够及时肯定教师在新课改路上的探索与付出,也为下一步教学工作提供了引领和指导。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指为了帮助教师诊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学校采取个人、同行、专家、学生、家长多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量化评价,主要是针对平日课、公开课、研究课、随机展示课、说课等课型展开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的过程包括五个方面:随堂听课,了解课堂情况;学生对教师主观评价,通过课后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课堂感受;学生对教师客观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师生关系状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征;同行评价,了解同行眼中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个别交流,了解教师的专业思想、教学态度、对新课改的感想等情况,同时,负责人将评教专家组整合的信息结果反馈给教师,真正达到激励和引领的目的。
(2)激励引领性的质性评价体系。激励引领性的质性评价有如下几种方法:“视导闪光册”记录法、学生评教座谈会、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评比。“视导闪光册”记录法是教学管理者在走廊巡视、检查课堂教学情况时,将教师们的好做法、好现象等亮点记录成册,在每周一教研组长例会时,将上一周的亮点通报给教研组长,目的是激励、鞭策教师,同时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校能够充分了解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常规、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等信息。
(3)发挥创造性的教师自我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要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从而通过评价变管理中的“他控”为“自控”。发挥创造性的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有“教师自我成长记录袋”记录法、教师自我进行试卷分析。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的初衷,就是通过记录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实现自我评价。其中“教科研篇”和“创新特色篇”将教师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荣誉篇”和“阶段反思篇”使每位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自我进行试卷分析,主要是让教师针对学生的成绩和不足,进行细致、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使自己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二、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另一重要措施。
1.建立校本研修层级管理体系,形成教学研一体化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是校本研修顺利实施的首要保证,为此,在校本研修实施初期,学校整合了教导处、教育处、教研组的力量,建立了校本研修层级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研究制订校本研修计划,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二是执行层,在分管副校长的领导下,建立相关制度,做好校本研修的实施及考核、档案建设等工作。三是基础层,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负责动员和组织教师参加校本研修学习。在运行过程中学校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由于责任到位、制度健全,这一管理体系能够有序、有效地运行。
2.校本研修制度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研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从技术熟练取向到文化生态取向,从重在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是校本研修制度建设成熟的重要标志。大连36中校本研修制度经历了初创期、调整期,目前已进入成熟期,其表现为:教师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能够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教师能够将教学研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教师能够在研究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将研究作为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生命价值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形成教研文化,即研究的氛围民主、融洽、学术性强,从而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整体发展。
3.创设多种校本研修形式,以课例研究引领课堂教学改革
几年来,大连36中校本研修坚持以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和实践方式,如读教育名著,让教育书籍来引路;经验交流共享,好事妙计人人传;随机展示课,让节节课都是精品课;集体备课,让好办法出实效;课题引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课例研究,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全过程。学校的课例研究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以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目标,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校本研究模式,其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专题――交流研讨――研究课例――反思总结――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课例研究主要用于研究课、公开课、优质课、随机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活动。
4.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标准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如将研究课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确定研究专题。每学期开学初以教研组为单位,分学科分课型确定研究专题、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第二,每周教研组例会。实验教师与全组教师进行交流研讨,教研组向校长、教学主任、各位教研组长汇报交流,同时提出下一步的设想和问题,校领导提出指导性意见;实验教师要按计划上研讨课,课前要说课,课后要评课,上课教师要反思。第三,研究课成果展示。学期末以优质课形式展示研究成果,目前已出台了“两先两后一小结”“先学后教”“堂堂清”“日日清”“课课清”“学案导学”等课堂教学标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已形成了基于不同学生、不同课型且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实施全人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几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发展,关注未来”的办学思想,本着“执着、忍耐、勇敢、务实”的办学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学校开展了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的需求,加强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人、成材、成功。
1.开展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目前学校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五个系列,系列一是体育心理健康类活动,如足球比赛、篮球比赛、跳绳比赛、心理剧表演等;系列二是文艺类活动,如校园歌会、元旦晚会、大合唱等;系列三是语言表演类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诗朗诵、课本剧表演、小品表演、英语配音等;系列四是技术技能类活动,如机器人比赛、书画摄影、书法比赛、象棋比赛等;系列五是教材拓展类活动,如模型制作、教具制作、学科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张扬个性,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
2.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的需求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和教师实际,学校设置了九大领域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教师按照每个领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开发校本课程,目前已开发出174门,其中38门已形成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还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课程开发制度”“选课指导方案”“上课制度”“评价制度”。目前主要是在高二的各学段开设校本课程,实行走班制,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选课、上课、评价等各项工作,比如选课,包括初选、复选,学校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发展要求,尽量满足学生的选课愿望。
3.加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辟“捆绑发展”蹊径
在我国“传统”管理的单一体制没有得到有效改革和消除的背景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城乡分割的教育制度,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也是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最大障碍。
一、破“传统管理”格局
上世纪90年代末,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推进,武侯区城乡教育发展结构失衡的问题逐步凸显。城郊教育与城区教育水平落差大,城乡教育的非一体化发展格局,制约和影响了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大量进城务工劳动者进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迫切要求,以及区域群众“择校热”的升温,成为区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打破这种阻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格局,武侯区大胆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全省率先将原属乡镇管理的18所中小学收归区教育局直管,对城乡学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城乡一视同仁,成为全省第一个告别农村教育的区县。
二、走“捆绑发展”之路
为快速提升城郊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武侯区推行了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模式,实施了“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学校管理办法。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送课下乡,拉手结对,而是将城区12所优质学校和城郊所有的12所村小结成办学共同体,以强带弱。整合、优化、重组教育资源,文化浸润、课程引领、建设学术共同体和课堂纵深跟踪,从管理体制上保证扶助民工子女学校发展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推动城乡互助走向文化融合,实现管理一体化、师资交流经常化和教育教学联体化。
同时,创新评价机制,对城乡捆绑学校实行“一体化考核评估”,每年重点考核城乡捆绑学校运作机制和城郊学校发展水平,促使结对学校之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荣辱共担”,从考核机制上保证了扶助弱势学校发展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1.捆绑帮扶的“三互”模式
以玉林小学与太平小学为代表的学校探索形成了“三互”捆绑发展模式,即“行政互派、教师互动、学生互访”。通过短期项目研修、长期定岗交流和校级干部易岗,实行行政互派管理;通过交流互动、培训互动和研讨互动实行大规模的教师互动交流和教研;通过混合编班、结对互助实现学生互访。通过这一操作模式,农村学校以城区学校为坐标审视工作,从观念、行为到质量与城区学校逐渐接轨,较为滞后的村小迅速发展为达到城区中等水平的城市小学。
2.捆绑融合的“教育共同体”模式
由川大附小和龙爪小学为代表的学校,将行政驱动的被动捆绑,创造性地管理融合为教育共同体。通过捆绑两校的情感切入、文化浸润和两校的统筹管理,川大附小成功实现品牌的输出,整合形成新的分校优质资源。2007年,龙爪小学在新校址上更名为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而川大附小也形成了下辖四个校区的办学集团,集团统一管理,逐渐形成“生活教育”校园文化,确保了优质教育的辐射和输出。
3.捆绑、松绑、脱绑的“线型”模式
由科华中路小学与凉井小学为代表的学校探索形成线型捆绑模式。即“管理一条线”、“活动交互线”、“品牌并行线”。捆绑发展中,在理念文化、管理制度、队伍建设、资源调配、教育教学活动、评价体系、经费保障等八个方面根据两校校情进行有针对性的统筹管理,在常规活动中实现时间交互、空间交互和人员交互,在品牌方面形成各自的学校品牌。也就是说在一套班子管理下,以不同的管理方针,实行两校互惠平行发展。
目前,由“线型”模式帮扶的城郊学校很大一部分都由相对薄弱学校全面提升为现代化的特色学校。比如,由红专西路小学捆绑的永兴小学,现更名为武顺街小学,该校已经是武侯区的窗口学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郑增仪,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等领导曾给予高度评价。由科华中路小学捆绑的凉井小学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城郊学校马家河小学。由武侯实验小学捆绑的九龙小学,借助新建校舍和区域资源,打造成为践行陶行知思想的行知实验学校。
搭“校际联盟”平台
“校际联盟”最早是武侯区基于校际之间开展教师专业研修的一个民间的、自发的、学术性组织。搭建校本研修高平台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教师素养。联盟以学习为美德,以研修为特征,以合作为盟约,以创造为天性联合研修,实现各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利多赢。其核心价值在于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尤其是搭建区域乃至全国研修平台,关系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中的核心均衡――师资整体水平的优质均衡。
一、补“校本研修”短板
在义务教育“县管”体制下,大城市中心城区教研工作的重心正由县(区)一级的整体性教研向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教研转移,但这种教研体制存在弊端:区域整体教研的功能缺位,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衰减、形式较单一;校本教研的效益缺损,专业引领薄弱,组织形式陈旧,评价视野局限;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缺失,同伴互助窄化,专业交流匮乏。因此,如何形成介于县(区)一级的整体性教研和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教研二者之间的大校本研修方式,成为教师研修方式的新呼唤。
武侯区通过5年的实践和探索,独创出介于区、校两级教研之间的一种集教研、教师专业提升于一体的研修方式。校际联盟解开了长期束缚教师研修的桎梏、弥补了学校校本研修的短板;在师资素质、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有力地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化水平。
二、搭“联盟研修”平台
1.组建区域内的“校际联盟”
2007年4月成都市武侯区发起了校际联盟的号召,当时,川大附小、华西小学、棕北小学、机投小学、科技园小学、武顺街小学共六所盟约学校积极响应。发展至今,校际联盟共有九所学校: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计算机实验小学、金兴北路小学、机投小学、科技园小学、武顺街小学、磨子桥小学分校、马家河小学、新苗小学。
2.组建全国性的“校际联盟”
2012年成都市武侯区进一步扩开联盟学校范围,将全国各地联盟学校以及武侯区学校组成的“校际联盟”形成一个整体,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河北、山东、甘肃、新疆、湖北等地共同参与其中,利用高平台共同进行研修提升、共同享受研修成果。北京朝阳师范附小、辽宁大连女子中学、天津海河中学以及成都市西北中学、成都市玉林小学等40多所全国各地中小学签订教育学区联盟。
3.共享“联盟研修”成果
共建学校联盟共同体,共享优秀管理经验。每年在联盟学校中开展全国现代学校管理学术交流活动,以开放的胸襟,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实现教育观念互通、优势互补、思想互融。进一步树立和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管理思想。
共建干部教师交流机制,共享名优教师资源。联盟内建立定期教师互派、跟岗学习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统筹各地名教师、名校长、名教研员、名教导主任、名德育主任。用研修平台开展全国“五名巡讲”活动,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人才互用并用,平等互助。
共建学生互访制度,共享优质学校资源。全国联盟学校定时开展学生互访交流活动,利用外校的特色教育资源,让师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参与不同学校特色课程,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实现优势互补。推进教育高位均衡。通过研修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促进武侯区学生整体素质提升。
共建科研攻关平台,共享教育教学成果。通过学区联盟科研中心平台,以教育科研课题为抓手,实现教育发展研究合作。共同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共享教育研究资源,推广科研成果,提升教育均衡品质,有效化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共建数字化校园,共享网络资源。构建校际联盟网上一体化平台,实现空间上的突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加强交流合作。通过网络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动态实时共享,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创“名校集团”引领
所谓“名校集团”,是指以名校为龙头,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名校输出品牌、师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为手段,带动新校、弱校、民校、农校共同发展,迅速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满足人民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需求的战略举措。
一、转“资源稀缺”劣势
当前,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从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均等的层次上升到对教育结果公平的预期和追求,其核心矛盾是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大量需求和对学生成长殷切期望与教育优质资源稀缺的现状存在的较大差距。成都市教育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名校集团发展战略。武侯认为,这是现阶段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过渡性的、最优制度选择。经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武侯对名校教育集团的定位是:名校教育集团是有共同文化理念、共同管理制度、共同质量标准和共同服务对象的发展共同体,能通过品牌扩张、集团管理、优配资源、合理流动等手段,实现优质资源的覆盖,满足老百姓对公共教育服务需求。
名校集团是武侯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现优质资源满覆盖的途径之一。它与“捆绑发展”、校际联盟、城乡互动联盟等发展方式一起,构成了武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的发展体系,但他们之间各有侧重,各有不同。名校集团是“捆绑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创新。校际联盟和互动联盟只能作为名校集团的有益补充。
二、以“龙头”引领发展
2009年,武侯区先后组建了小学名校教育集团3个,初中、高中、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各1个,七大名校教育集团共涉及成员学校44所。其中,基础教育阶段名校教育集团包括12中、棕北中学、龙江路小学、川大附小和玉林小学等5大教育集团,集团教师人数达到1582人,占全区教师的39%,学生总数达23211人,占全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7%。武侯积极响应市教育局名校集团发展战略,推动棕北中学、棕北联合中学加入“成都七中教育集团”,促成锦城外国语学校、双楠实验学校加入了“成都石室教育集团”,为整体提升武侯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武侯区品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武侯区共计有师生6000余人享受到七中教育集团、石室教育集团的优质教育资源。
1.建立准入审批制度
武侯认为,名校集团的学校应该是办学文化与之相近,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与之相当的资源共同体。名校集团龙头学校是在教育文化理念、学校管理制度、服务质量水平、学校特色和社会认同等方面实现了超前发展,是全市认可的品牌学校,教育集团内的成员学校应该是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与龙头学校相接近。所以,武侯建立名校集团的审批和准入制度,避免出现因为集团成员学校跟不上发展节奏而影响整个集团形象的问题出现。武侯遵循“五个相近”的准入原则,即“办学理念相近、办学条件相近,公用经费相近,教师素质相近,管理水平相近”。申请加入名校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应该具备硬件、师资等软件上与名校的水平接近,够条件的准予进入,不够条件不硬性发展为成员学校。
以成都市金花小学加入川大附小教育集团为例,金花小学在改造前,虽然学校发展较快,办学水平大幅提升,但硬件条件相对较差,不能达到与川大附小集团相适应的标准;改造后,新校舍按高标准建设,由于起点较高,与川大附小教育集团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基本一致,达到集团准入标准,双方都有牵手的意愿,金花小学便顺利加入川大附小教育集团,更名为川大附小江安河分校。
通过严格的准入审批,武侯保障了名校品牌的质量,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与名校相当的优质教育服务,其满意度、信任度不断提高,更多家长愿意就读名校集团的成员学校,以前蜂拥选择龙头学校的情况有所好转。
2.大力推进内涵发展
名校集团是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并不是唯一途径,发展所有学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高位均衡,才是真正目的。一个区域不是只需要几个大集团、大校长就够了,那样的话反而禁锢了多数校长的思想,我们应该培养和发展更多校长的办学理念,激发更多校长的办学追求,为更多的学校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形成“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的良好局面。有的学校适合于集团发展,我们就培育发展成集团,而有的学校不适合于集团发展,我们就不应该盲目地发展成集团,单体学校的发展也是实现教育高位均衡的途径之一。名校集团发展应关注内涵,关注质量。
第一,文化浸润,引领集团学校发展。龙头学校将品牌文化输出到成员学校,扩大优质资源规模和品牌影响。武侯注重成员学校对龙头学校品牌文化的认同与接纳,强调在传承自身学校的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龙头学校的核心文化要素,从而办出个性和特色丰富集团办学品牌的文化内涵。龙江路小学的愉快教育理念,川大附小的生活教育理念在名校集团内形成文化认同,成为集团发展的共同追求。
第二,制度渗透,推动集团学校发展。建立和完善名校集团发展制度体系,有效推进名校集团内各成员学校人文、科学、现代的管理制度建设,整体提升集团学校管理效能,带动集团学校办学效益的不断优化。例如:龙江路小学教育集团各成员学校借鉴龙江路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师备课管理、备课本作业本交流、教研组建设、教研课改革等方面,实现了各成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第三,交流合作,促进集团学校发展。一方面,加强集团内的干部教师交流力度。名校集团龙头学校输出干部教师268名,同时,成员学校、区教育局共派出308名干部教师到龙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武侯通过定期开展名校集团成员学校间的相互学习、交流,通过组织开展专题报告、行政座谈、顶岗任职等形式,不同程度地让集团学校干部参与到各成员学校的管理中去,为成员学校提升管理水平提供指导和支持。据统计,名校集团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共224次,开展讲座64场。
3.加强督导评估
名校集团要名副其实,不是“挂牌集团”、“利益集团”、“生源集团”。名校集团要以成员学校的整体提升为目标,以高位均衡发展为价值追求,形成多方共赢发展战略和推进方案,并为之付出积极的努力。武侯制定了《武侯区名校集团考核评估草案》,坚持有利于推进办学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集团成员的办学效益和水平,彰显各成员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原则,对名校集团实施专项督导,考核集团发展水平。在去年的综合评估考核中,名校集团的成员学校的考核成绩都很不错,呈现整体发展的良好态势。
建“学区共进”机制
2012年,为有效推动武侯区各中小学办学更具特色,教育质量更加优化,文化建设更有品位,积极落实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落实武侯区委、区政府教育要努力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样板、全面现代化的窗口、充分国际化的先导”的工作总体要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决定成立武侯区学区联盟,行学区互动机制。
一、破“各类教育”间的壁垒
当前教育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如何在学区内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最基层单元,保持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市民学校和各类社区教育服务机构等教育链条的连贯性,打破原有各类教育之间的传统壁垒。武侯区提出以“高中拉动初小幼”的推进策略,积极探索以学区为单元的各级各类学校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以此逐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促进各类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提高国民素质的“大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
武侯区按照相对就近、名校集团统一、数量相对均衡的原则将辖区内学校划分为三个学区,实行“学区共进”机制。第一学区为华西坝・望江教育领先发展学区,第二学区为蜀汉城・双楠教育优化发展学区,第三学区为武侯新城・198教育特色发展学区。民办学校均划分到三个学区中,确保各学区学校所数、学生总数相对均衡。在基本管理体制不变的基础上,实现机制创新,通过管理、运行、督导、奖励补偿等机制建设,实现学区内学校的深度联盟,组团式发展。
二、建“学段贯通”学区机制
学区互动机制,其实质在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贯通中小幼,辐射社区和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区域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有效化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学区内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拉动区域学校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助力区域教育加快发展、领先发展、科学发展。
1.资源“三共享”
武侯区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学区联盟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三共享”:即学区内学校已有的运动场、信息技术设备、图书馆等硬件共享;课程改革成果、课程设置体系、自主开发课程等资源共享;成立学区家委会,相关社会资源共享。学区联盟在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促进域内学校的互动合作,推动成员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文化打造、考核评价、生源联动等方面深度互动。
2.人事统筹管理
学区机制促进了管理职能下沉,学区内各学校管理干部可以在学区内不同学段、学校之间交叉任职交流。管理干部熟悉各阶段的管理体系;实施学区统筹教师安排,实现学区内学校教师合理流动和相对固定教师走教,有效整合教师资源,做到专科专教,均衡配置师资,制定每年10%的教师在学区内交流的目标任务;学区内引进外籍教师,统一管理、合理使用、增加效益。
【关键词】校长 校本教研 教师 发展
一、分析现状,确立目标
2005年元月,我们在市局的正确指导下,积极行动,正式启动了校本研修。为了搞好这项工作,使我校能够成为一个充满生机、成为一个老师成长的生命园地,作为校长的我随即组织召开学校会议,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在会上,大家仔细分析了学校的现状:(1)学校处于贫困深山区,人文素养较差。(2)学校只有380多名学生,办学规模小,教学设施陈旧落后。(3)教师21人,平均年龄49.8岁,年龄老化,缺乏上进心。(4)学生有学习愿望,但由于家长素质差,教师知识陈旧、教法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对21名教师分“教师个人态度”、“教师工作生活背景”、“教师遇到的问题及困惑”、“教师校本研修需求”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情况,我在全体教师会上,作了如下小结:第一,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人,有着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和要求。第二,教师作为一个教育的工作者,有着为国培养栋梁的责任感。第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面对众多的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感到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
这样的分析调查结果,使我们找到了校本研修的突破口,据此制定了学校校本研修长远发展规划。将教育、科研、培训融为一体,使教育过程同时成为教师的科研过程和专业成长过程。因此,我校立足本校教学实践,决定开展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要素相结合的制度建设,以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研修。
站在自己的校园,我找到了学校发展策略,也找到了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这使我深深地懂得:校长的决策,只有置身于学校,置身于学校教育实践,学校才有可能发展。
二、把握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我对学校工作做了系统思考。一个学校的发展靠什么?靠人才!因此,我们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我工作的关键问题。我们首先弄清楚老师的困惑所在,然后,从课题如何确定,课题方案如何撰写到个案的记录,如何进行课题实施,从校本课程理论知识到技术的掌握等等都进行培训。培训已成为了一种制度。我和我校副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校外专家都是培训的主讲人。我们的培训模式是“提出学习目标―自学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我们在市教育局乡中心校制定的“教师提高培训”有关文件精神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决定每周六为我校教师校本研修时间,我们紧紧抓住“教育教学活动”这根主线进行研讨、学习。具体做法是:首先,我们每学期必派几名教师到外地参观、培训学习。还对个别教师进行特别培训,这样可以做到内外结合,取长补短,提升教师品味,彰显教师个性。其次,我们还通过每周三上午必听两位教师的公开课及领导和老师随时都可以对某位教师实行的推门课,来推动我校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其三,号召全体教师读书学习,我经常对教师说:“读书就是与作者对话,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读书是一种心情。不读书学习,思想就会僵化。”既要读教育名著,学习课程理论,阅读新课标,品味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等,也要读“实践书”,研读教学案例和课堂实录,观摩名师课堂教学等。每学期给教师发一个笔记本,对教师的自学笔记,我定期检查、表扬。此外,还组织教师联系实际情况开展教师论坛。通过一系列活动,增强了教师的书卷气,老师们成为文化人的意识增强了,专业素养也提高了。其四,让教师写教学反思。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才能逐步改进课堂教学水平。我们规定每月必须写两篇反思,把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作为一种制度来规范,并将撰写情况纳入教师年终考核。由于措施得力,现在已形成了教师由不会写到会写,从强制写到自愿写的学习局面,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教师的专业发展激活了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又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校本研修为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生机、注入活力,使学校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以人为本,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文化是学校个性的高度概括,从精神上代表着学校形象。为凸显学校的文化品位,我们在会议室以展板形式明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办起了“校本研修专栏”,将老师的各种获奖证件、荣誉书、论文、教学案例等予以发展。在办公室张挂了各种管理制度,依次来约束规范教师的工作态度。学校发展,惟在培养敬业勤业、素质高的优秀教师。我经常通过教师来鼓励教师。课程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机遇和挑战同在,我们怎么与时俱进,好好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那就是要有进取心,知难而进,接受挑战,多学习,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勇于创新和拼搏。
四、加强学习,提高自我
第一,要求自己德才兼备。一个当校长的人绝对不可无德更不可无才。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功事业的支撑,要想把事情做好,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行。在学校我事事、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认真学习了《师德修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伟人、名人的自传等。
第二,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几年来,我经常分析学校现状,盘点学校资源,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培养了自己的洞察力。不断的学习、体验、研究,让我变得敢于创新,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由于敢于创新,学校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全市教育的前列。
第三,决不当指挥官,而是身先士卒当普通一兵。虽然校长的业务繁忙,但教育科研的方方面面,我全程参与。教学任课我不再人后,课题实验我写方案,校本培训我是主要讲课人,校本研修我身临其境。我觉得,参与教育科研是校长的责任,是校长成长的载体。一个学校,只有校长事事在前头,才有可能达到科研兴校的目标!办学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校公共教材.教育学原理[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